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避免持續性信息過剩,使自己變得專註而不是被紛繁的信息所累?

簡單的說就是不刷微博【大霧】


信息過剩問題,其實也就是時間管理問題,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切斷信息源,降低信噪比是主要的解決方案

1)明白事情的優先順序,將可以調動的時間劃塊,將事項分配到塊狀時間裡去。在工作時間裡,高度專註於某一事項,心無旁騖,能斷網的話,盡量斷網。

2)為了身體健康著想,雷打不動地設定和執行作息時間。

睡覺是一門技術活,往大處看可以延年益壽。當年諸葛亮就是這樣被司馬懿揶揄:食少事多,其能久乎。死去萬事空,如果你能比大部分人都高壽,那你很容易讓整個家族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最起碼,你可以抽出時間來輔導孫輩,讓他們少走彎路。

2)在這個充滿了誘惑的社會,時間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匱乏的資源,永遠都是不夠用的,善於選擇一件事,善於拒絕另一件事,將會給你帶來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知乎,豆瓣,微博之間擇一即可,適度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從我的角度看,知乎以後,豆瓣和微博就很少上了,豆瓣是一本五花八門的雜誌,微博是人群里的廣播,都不夠精準。我們要御風而行,而非為風所御。

至於im工具,可有可無,十天半個月登陸一下,免得被回收。當然,如果你不介意付費,不妨嘗試一年登陸只兩三次,很快你就會發現,它真的可有可無。省下來的時間,你可以做很多事情。

也不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參加什麼團購,相信我,為了省掉那點錢,你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精神壓力遠遠不是那省下來的開支所能覆蓋的,所謂吝嗇花大錢是也。

5)多看點書,深度思考,盡量將知識點繪製到A4紙上,你甚至都用不上華麗的GTD和思維導圖工具。只要將知識點記下來,在隨後的閱讀里,你的目光將自然不斷聚焦這個知識點上,這是人腦最厲害的地方,而且越用越靈。


信息爆炸是互聯網賦予這個時代的特徵,其實不只是信息和知識爆炸,商品也同樣極大的豐富。長尾經濟學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書中舉例說明了美國社會的這一現象:女性芳香用品有303種,除臭劑115種,早餐穀類食品187種,汽車車型250種。

他認為這種豐富性和多樣性源自全球化、高效供應鏈和個性化需求。無論如何,在面對這種多樣化和豐富性的時候,都會讓人有些手足無措。

多樣化帶來的選擇過多了嗎?如何面對多樣性?
作者的意見是:井然有序地組織選擇,真正幫助消費者選擇合適的商品。這樣的結論對於互聯網的信息爆炸也同樣適用,人們將越來越依賴搜索服務。

這也是谷歌、百度之所以迅猛發展的根基之一。搜索服務能夠很好的解決信息爆炸的問題,讓我們降低信息的獲取成本。


無論如何,選擇至關重要,就即使是搜索服務已經在海量的數據裡面進行了過濾,我們仍然需要設定自己的方向、擁有自己的體系,在這個基礎之上擁有自己的一套關鍵字,更加快速有效地進行最終的信息過濾。


實際上我從來不認為,有信息爆炸和過載這回事。

出現這件事的原因有幾種:

1、對於遇到信息過載的人,說白了就是個人的目標不明確不具體,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需要什麼信息,才會覺得信息越來越多。當你的目標明確之後,會發現高質量的信息還是很少,同時應該能判斷信息的輕重緩急。

2、沒有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也沒有記錄你自己的學到心得和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當你學會建立一個系統框架時,然後不斷去實踐和改造。你會發現處理信息的能力會大大提高。

3、缺少定期反思和總結的習慣。你評判過各種信息渠道帶來的知識哪種最有效嗎?比如新聞,我自己思考過95%的新聞,都是沒有任何意義有,幾個月之後你會全部忘記。而真正重要的新聞,比如日本地震、拉登被殺,你會從各種渠道上知道。

4、效率太差,可以想辦法改變自己的效率。學習時間管理、速讀、思維導圖、速記、盲打。

5、缺少定期閱讀的習慣,目前獲得信息質量最好的辦法還是書籍,網路上的信息質量越高,付出的時間成本就越大。試試培養每天閱讀的習慣

6、應該想辦法想辦法建立或加入一個與你目標相同或相近的圈子,然後不斷提升這個圈子的質量。當你有一個質量很高的圈子,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擴展閱讀,我以前在BLOG寫過二篇文章,說得更細一點,有興趣去看看

我如何應對信息過載
http://www.read.org.cn/html/978-how-do-i-deal-with-information-overload.html

應對信息過載–如何應對收集之後越來越多的資料

http://www.read.org.cn/html/1193-deal-with-the-information-overload.html


進行知識管理,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寫成博客。對關注的好友進行分類,讓他們幫助你進行信息篩選。


1、若非不得已,日常不使用任何一款BAT的產品,以及主流社交工具。這些產品以「用戶粘性」為目的,就是如千百條螞蟥吸干你的時間之血。

遠離微博、微信、那些可以收到很多推廣信息和無聊問候的郵箱。不上今日頭條。不用UC瀏覽器。不用360瀏覽器。

當然,facebook、twitter,也盡量少用。還有已經成為社交工具的支付寶。


2、只使用一些小眾產品。尤其是反社交類的產品。

用http://oneande.com 作為常用郵箱,可以避免99.9%的無聊騷擾和廣告。

3、使用付費無廣告的純工具產品。

比如用http://farbox.com寫作,可以避免博客社區的交流互動而浪費時間。

4、使用在線的收藏夾。習慣用PC,而不是用手機上網。

即使使用智能手機,拒絕下載安裝一切多餘APP。找人幫你root(有些手機沒有簡單root工具),把可以刪掉的多餘的都刪掉,不許任何應用自動啟動和後台運行。禁止各種推送——有不能關閉的推送和通知的APP,立即卸載。

使用PC版,因為現在的商業廣告流量主要靠移動端推送。

推薦2個工具:

http://pinboard.in 印度域名的在線鏈接資源管理夾。添加你自己的網站鏈接,這樣別的網站都不需要去,而你自己強制自己一打開就看到自己收藏的網站。六種語言版本(沒有中文),每年收費11美元。

1e.sg 新加坡域名的在線鏈接資源管理器。中文界面。免費。

5、不理睬任何多餘的熱鬧。你不喜歡的,就不要迎合別人的喜歡。流行的東西,大多數是資本家打造出來激發你的消費的。每個明星八卦和社會熱門事件,都會被資本家利用為廣告。


小時候我在課本上得知,隨著多媒體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我們即將進入了信息時代。
現在,我們已經身處信息時代了。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我們作為個人,能夠用廉價的手段的獲得信息。這是好事情。但是作為我們大部分人是沒有對信息時代做好準備的。
重要原因是我們作為哺乳動物進化的速度是遠遠低於如今信息時代的變化速度。
IT界有摩爾定律,一年半CPU的性能翻一翻。但我們現代人的大腦和唐朝時候人的頭腦可是沒什麼變化的。
於是在信息浪潮來臨的時候,由於我們還是古代人的頭腦。所以我們這個物種在面對外部環境時就會有不適應。
這種不適應,我總結為人有限的注意力和過多無效信息之間的矛盾。而為什麼有限的注意力和過多的無效信息之間一定會有矛盾?因為人對信息會貪心。
這是人性。
一口氣下載幾千本的電子書,就好象學富五車了。這是貪心。
一口氣關注了幾十個各種領域的微信訂閱號,每天像批閱奏章時瀏覽或不瀏覽。這是貪心。
微博、微信火力全開,對所有朋友和點頭之交的百字左右狀態和轉貼點贊或是兩句評論,頗有天下之友我都能交盡的感覺,這也是貪心。
我以前玩遊戲,因為玩盜版光碟,所以每次都會買很多遊戲,每次都是玩了5分鐘,就不玩了。
表面上我可以選擇的遊戲是多了,但反而迷失在了汪洋大海中。不像當初玩FC遊戲。一個魂斗羅能玩一個暑假,這種快樂滿滿的。
信息也是這樣,獲得的手段低廉了,甚至你不用去獲得,每天微博上、微信朋友圈上的小紅點,誘使你強迫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面對這種信息時,你不動自己的大腦,或者簡單的人云亦云。於是你的大腦中就被各種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無腦謠言、美食圖片、各種自拍充斥著。其中大部分的信息過一遍腦子就無用了,
每天晚上當你腦袋一碰到枕頭的那一刻,我相信這天有好多網路給你的信息都會馬上煙消雲散。
久而久之,你聽過很多段子,但自己一個也講不出。
你知道很多新聞,但發覺陽光之下,並無新事。
你看了很多美劇,但卻連一個故事都講不好。
你唯一在行的,是用網路語言掩蓋你自身口才的貧乏。
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個人如何自處。如何用好信息。但又不被信息淹沒呢?
我認為第一是要減少關注,取消一些你已經許久沒看的訂閱號吧,好好清理一下你瀏覽器的收藏夾吧,真正回到原點,即為了目的而去關注。你需要獲取什麼信息?你再去通過各種途徑尋找信息。
第二,就是防止思維遊走。啥叫思維遊走?有時候你打開電腦想要查一個資料,這個時候好基友發了條微信給你,於是你打開手機看了看,這時候又看到微信群中有了發了個有趣的段子,於是你想到了要給個有趣的表情,於是你打開瀏覽器又去尋找那個表情…你的思維就像信馬游韁,在無意識的遊走,等你想到你原本要幹嘛時,可能大半天已經過去了。
第三,就是總結和輸出。信息有如大海,知識就是淡水。我們如何從信息中提取知識。一個靠譜的辦法就是定期的對已有的,記錄下的或者收藏下的信息進行總結和輸出。
總結輸出的一個原因是為了讓信息變成你腦中的知識,並能夠不假思索的用出來。
人的思維運作機制究竟是什麼樣的?目前科學家並不得知。但根據經驗我知道,不斷的對已有信息的整理和總結有助於提高人思維能力。(以下是我猜測部分,並不科學嚴謹)
人的每一項大技能是由無數小技能組成的,比如寫作技能,就包含了文字感覺,組織能力,結構化思維,邏輯能力,歸納能力等無數小技能點。這些小技能點都對應了大腦中的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需要聯繫,才能形成思維。
所以,人的每一次總結和輸出都是在建立這種聯繫。隨著每一次的聯繫,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就會加強,最終反應速度就會加強,成為內化的一種不用經過有意識思考的技能,最後達到能夠不假思索用出來的效果。
好比新東方老師演講就是口若懸河非常有條理,為什麼呢?因為他背後有意識的進行了大量的總結,糾正和練習。這已經成為了這種人內化的一種技能,他不用大腦有意識的思考我第一要說什麼,然後要說什麼,所以最後該說什麼,他無意識就能做這些。背後的原因,就是他的這些神經元之間無數次聯繫,聯繫已經非常強了。
總結和輸出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對信息進行精簡,刪除無效信息,就好比大腦進行定期的碎片化整理,減少你的大腦負擔。
我時常想到,我現在脖子上頂著的那個大腦和古代人進化的差不多。
古代人的大腦是偏愛高熱量食物,偏愛高熱量食物,能使人在食物匱乏的時代有更高概率生存下去,但時代變了,在如今這個食物非常富足的時代,我們還是那個大腦,所以肥胖成為了人的問題。有的人認識到了,於是刻意的與自己的本能進行鬥爭,去選擇高纖維的蔬菜,注意飲食的平衡,避免食物富足時代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同樣的道理,對信息也是,如果我們不儘快用自己的力量扭轉自己的本能,那麼在面對信息時代時,我們也一定會成為一個被撐死的胖子。


信息過載與爆炸來自於對知識的焦慮, 確定好自己需要的知識,明確自己的需求,然後進行主題閱讀, 不是按資料去找主題,而是按主題去尋找資料.
關注專業領域的專家,尋找學習共同體, 關注多少個feed,不如關注一個有高質量sharing的人.
80%的知識價值來自於20%的人和團隊.


1-要學會放棄
2-如果感覺自己不容易集中,那麼設置短期目標,比如當前一小時幹啥,接下來一小時幹啥。並且在擬定目標的時間裡,就認真執行,該看書的時候就別上網
3-要精益求精,有時候有些東西你可能沒看懂,一知半解,別人問你啥你也把你自己的錯誤理解就這麼說了;其實沒看懂可以再看,一次次看,每次都有可能會有新的理解,注意到以前沒注意的問題

貌似說的有點偏題了
說到底就是,如果不能全部接受,那就選擇性的接受


。。。
說的也太高大上了。。
不就是多看了兩眼知乎多刷了幾個小時微博么。。
註銷了知乎,把手機換成諾基亞105,這問題就解決了。


理解和梳理信息,需要一個支點,當自己明確一個發展方向,信息會被自動過濾,即便不同行業的信息,最終都會為您的發展路線添磚加瓦。只是為了獲取而獲取,那只是一種談資,無法真正吸收。


我粗略的把我通常用到的網上的信息來源分成三大類:

1. 搜索引擎

2. 知識分享平台

3. 網友互助

搜索引擎就不用說了,能百度/Google到的信息不要輕易問別人,尤其是不熟的人。

知識分享平台現在有很多,知乎、分答、quora、得到、微信公眾號等等。很多人抱怨說知乎不好玩,或者在知乎浪費了太多時間等等。其實很可能是因為打開方式不對。

給你熱愛的每個app下個定義

首先,要給每個產品一個自己的心理定位。比如「得到」 - 只用來早晚洗臉聽十五分鐘短新聞;「知乎」 - 只用來獲取一些職業、行業相關內容;微信公眾號 - 主要用來了解如提升生活感。這樣做的好處是,最大程度的管理應用時間線上出現會引起興趣點但又幫助不大的重複甚至無用信息。

比如我是一個重度知乎使用者,玩知乎有三年時間了,總共關注人不超過150。幾乎不關注固定話題。曾經短暫的關注」時尚「話題,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話題下面同質化問答非常多,而且出於對美女爆照的好奇心,經常會點進去看。這一來二去的,浪費了不少時間。後來我取消關注了這個話題,只保留了我比較喜歡的兩個這個話題的活躍答主。時間線瞬間清凈了不少。當然其實這兩個答主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產出內容幾乎完全重疊,所以如果想更加高效,可以將這兩個答主在知乎取關,直接關注公眾號。類似話題還有」旅行「,」美食「,」健身「等等。關注一個話題前,先問問自己,這個話題跟我對這個app的主要訴求一致嗎?或者,這個話題的內容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嘛?保持乾淨的時間線,可以有效減少因為自控力差而浪費在刷」知乎「時間,比較關注太少去幾次衛生間的時間就刷到底了。

微信公眾號其實是一個我很喜歡的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的工具。但是我發現很多人用大量的時間刷公眾號,反而把本來整塊的時間碎片化了。其實管理訂閱號的方法跟我管理」知乎「時間線的方式是一樣的。減少訂閱量,定期取消關注你認為對自己幫助不大的訂閱。

很多人對微信公眾號的態度是,先關注著唄,萬一無聊看看呢?就像捨不得刪除的前男友一樣,明明根本不聯繫,還留在通訊錄里躺屍到底是圖什麼?該拉黑拉黑,該屏蔽屏蔽,白茫茫一片多清凈。那有的人又說,那我關注的」XX旅行日誌「,」XX美容寶典「,」北京美食XX」是有用的,我看完才能收藏然後需要的時候才能找到啊。其實不是的!比如你想做一個巴哈馬旅遊攻略,那就直接在微信搜索欄搜索「巴哈馬」,出來一大堆各種公眾號的相關推送!你用實時關注這個旅行類公眾號嗎?根本不用,用的時候再搜索就行了。我的訂閱號主要在上下班地鐵途中看。因為紐約地鐵沒信號啊!!下地鐵前載入一篇長的,能看兩站,然後挪到一個信號好點的地方趕緊再載入一篇,再有兩站也差不多到了。。。所以可想而知這種信號強度,只能看那種隨便看看,刷不出來就算了的文章,要不真是干起急。

用合適的方式和網友交流

其實我算是挺anti-social的人。講好聽叫高冷,講不好聽就是特各色。但是現代社會嘛,交流可以說是最高效的獲取信息的方式之一。而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平台促進網友間的交流。比如發知乎私信。小妹不才,也時不常收到一些私信。

1. 值得幫助的小朋友型

這個藍色的是我的回復,可以看出來我真的有認真的在給他講我的經驗。原因是他描述他的情況非常清晰,且引起了我的共鳴,我當然願意多說一點。

2.天真無邪傻白甜型

這種同學,你覺的我該怎麼回答你呢?我覺得學服裝設計挺好的,也覺得學人工智慧也不錯,問題是,我也不知道適合你不適合你啊。伸手黨多見為這種,有禮貌的拿一些隨便搜索一下或者問問同班同學就知道的問題來問陌生網友。真是不知道怎麼回。

3. 普天之下皆你媽型

不想

回復 你。

我對「知乎」的理解是,直接獲得身邊人無法直接給出的經驗。比如說,我身邊都是做財務的小夥伴,父母也從事不相關領域,而我想要了解VC,PE行業的情況,那我就可以通過關注VC話題的優秀回答者來獲取這方面的信息。關注了第一個優秀回答者後,顯然他不會只是回答問題,他的點贊也會出現在你的時間線里。大部分人對自己的關注者比較負責,點贊的都是經過慎重思考的精華,對那些答題少水贊多的答主,請果斷取關。比如無處不在的「輪帶逛」 @vczh。我熱愛「知乎」的原因之一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級圈子壁壘。互聯網不那麼發達的時代,我們父輩的很多經驗都來自於祖輩。所以經常出現,爺爺做木匠,爸爸也是木匠的情況。倒不是說每一個做了木匠的爹都是從小被熏陶成了木匠,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根本不了解其他行業在做什麼。而現代社會,你隨時都可以找到途徑去聯繫所謂的「圈內人」。於是木匠的兒子雖然不能一下子轉行成為地主,想做鐵匠還是有很多途徑的。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我找工作的時候,曾經在「知乎」搜索了很多相關問題,然後發現一個答主大概比我早畢業一年的樣子,且用了真名ID。於是我去LinkenIn搜了這個人,發了LinkedIn站內信,終面前還通了電話給我講該注意什麼。於是現在我們偶爾都沒去客戶的時候還一起吃中午工作餐。我想說的是,用了對的方式,網友們都是很熱心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007671/answer/26490768
以上是本人在另一個關於學習的問題下的回答。

認知的過程:
data-logical data-information- useful information-knowledge-behaviour

數據-有邏輯的數據-提取信息-有效信息-知識-指導行為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無法抗拒信息的輸入,如果刻意切斷信息輸入反倒會造成信息不對稱。
我們更加需要加強的,是培養分析的能力,思考的邏輯,提取有效信息的技巧,最終轉化成對行為有指導意義的知識。

以上。


  • 繩子發明,結繩記事
  • 文字發明,甲骨文記事
    • 占卜記錄
  • 青銅器篆刻記事
    • 易經
  • 竹簡發明,簡書
    • 春秋
  • 紙張發明,造紙術
    • 唐詩
    • 宋詞
    • 元曲
    • 明清小說
  • 感光材料發明,照相術。留聲機發明,唱片。
    • 照片
    • 電影
    • 唱片
  • 電子管和晶體管發明,電子技術
    • 收音機
    • 電視 ,數碼照相機 ,攝像機
  • 網路發明,互聯網
    • 簡訊
    • 照片
    • 聲音
    • 視頻
    • 虛擬現實
  • 無線通信,移動互聯網,雲技術發明
    • 信息整合,隨時獲得
    • 人工智慧,將適合的內容自動發送,自動過濾器和自動聯想功能

對應的人類的娛樂活動從詩詞文章,到聽戲,到電視電影,到電腦上網,到手機上網。
持續性信息過剩是新常態,要適應,不適用會被淘汰。
大腦對信息的需求就像食色一樣。請擁抱知識爆炸。是個體社會生存的基礎。
在網上,多用主動搜索,少漂泊遊歷。關注幾個自己感興趣的關鍵詞。
時間不夠用就多設置幾個過濾器。過濾器可以用軟體設置,也可以將每天時間計劃的分割,可以是有不同事業的朋友關係,可以是個人的專業重點,也可以是任務清單。


每天花幾分鐘看看新聞,少上知乎微博,少看微信訂閱號,就這麼簡單,這兩個月以來我就做到了,感覺很好,碎片化閱讀確實浪費時間,而且累心。

對很多人滿嘴術語的長篇大論感覺很荒誕,知乎里就算問太陽是不是圓的也能弄出幾千個字的回答。


只關注少量的 優質的信息源(包括網站 博客 微博),你可以這些方面花一整天的時間,但並不能使你在你的創作上有所進展。 每天只檢查一次就好注意只是一次
另外工作的時候不要打開會影響你工作的程序。如微信 微博 社交網路等。


NO1、斷網
NO2、兩台機器,一台工作,一台瀏覽
NO3、把慾望降低,花點時間運動
NO4、讀點雜誌,特別是圖書(系統)化的
NO5、有問題的時候,上上網,泡泡論壇BBS,知乎,或者QQ,EMAIL
NO6、想直接知道,電話
手機直接管問[提取出知道此問題的專家,知名人士]


一直崇尚一個觀點:越簡單越有力。
太繁雜的程序、網站或者其他,你直接忽略就是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一款開源的產品,可以來收藏自己關心的內容:http://favorites.ren/


1.善於使用標籤 給自己貼上一定的標籤,信息檢索時對應自己的標籤查看相關。

2.關注領域不要超過3個,這些領域間應是互聯聯繫十分緊密的,你所關注的信息應該只屬於所標註領域及其周邊。

3.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的80%的學習過程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去努力的。

4.知識是財富,但互聯網上的知識是良莠不齊的,你需要有側重點的去取。你是寶石鑒定師,就別去取對自己而言不熟悉稀有金屬,否則你拿到的可能是毫無價值的西貝貨和劣質品。

5.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永遠不要停下你的腳步。

以上只針對該問題,不代表本人的全部觀點。


等新的互聯網產品出現,這個產品能夠較好的幫助每個人個性化的篩選信息,保證對你來說有價值有意思的東西源源不斷出現而把那些無聊的碎片儘可能過濾掉。

所謂加強自身修養和信息篩選能力的方案都是扯,人們尤其是大眾需要的是有工具幫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去搞定一切。


推薦閱讀:

重度拖延症,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有什麼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來調節治療?
一個人怎麼打發時間?
如何在十年內寫出一億字的作品?
疲倦的人怎麼堅持學習的動力和調節自己?

TAG:互聯網 | 時間管理 | 信息過載 | 個人知識管理 |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