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諸葛亮會不會太善良了?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成為了丞相,實際上已經總攬大權,那和攜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人們對他們褒貶不同?六次北伐中原,難道就不是在拿百姓的錢財滿足自己的私慾嗎?
古人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說:守得初心,方得始終。
幸福是比出來,看看同時代重臣們都如何把持權力。
- 勤王太師:董卓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
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
「將軍先勤王,後救主,有擁立之功。」
「太師你看起來有點凶Σ(っ °Д °;)っ」
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
「董太師做事就是簡單粗暴~」
「太師你別殺我,我照辦還不行么?」
- 救世丞相:曹操
《後漢書·獻帝紀》
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庚申,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
「曹丞相你管飯么?」
「嗯!」
「丞相,請包養我~(≧▽≦)/~」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十八年,秋七月,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
十九年十一月,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後廢黜死,兄弟皆伏法。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為皇后。
「丞相你殺我皇后幹什麼?Σ(っ °Д °;)っ」
「我女兒更漂亮呀~」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十八年,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
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謝主隆恩!(??????) ?"
「都是朕孝敬岳父您老人家的/(ㄒoㄒ)/~~」
- 先帝摯友:司馬懿
《晉書·宣帝紀》
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
「咱們是鐵哥們啊!」
"那是自然的!"
及天子疾篤,帝與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詔太子曰:「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我兒子就拜託你惹!」
」那是自然的!「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
「臣昔從遼東還,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臣言『二祖亦屬臣以後事,(為念)此自陛下所見,無所憂苦。萬一有不如意,臣當以死奉明詔。」
「太傅果然忠心為國,感動的我熱淚盈眶。」
」那是自然的!「
《晉書·宣帝紀》
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誅之。
「司馬懿的話也能信?」
「我寧負卿,不負國家。"
百度詞典——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語,意為野心非常明顯,為人所共知。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繼其父及其兄之後,繼續發展司馬家族勢力權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盡皆知。其黨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馬炎篡魏自立。
「司馬懿的話也能信?」
「正義的凝視...」
- 鞠躬盡瘁:諸葛武侯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是不是和早年的司馬懿很像?」
「那是自然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又一司馬懿」
「我就說嘛!」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曹操!這一定是曹操專權!」
「不然呢?」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咦?劇本不是這麼寫的啊?」
~~~~~~~~~~~~~~~~~~~~~~~~~~~~~~~~~~~~~~~~~~~
「權利的慾望下,大多數人就此崩壞了,可你要相信歷史,相信諸葛亮的存在。」
每個時代都有夢想家。我們尊敬諸葛武侯,是因為他是一個敢于堅守信仰的人。我不認為曹操只想做個征西將軍是哄人的,我也不認為司馬懿對曹丕的友情是虛偽的,甚至董卓,在卷帙浩繁的史書中,也隱隱閃現忠義二字。古人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說:守得初心,方得始終。
「問題不是有沒有理想,而是你有沒有堅持理想。區別不在你有沒有堅持承諾,而是有沒有把承諾堅持到最後。」
諸葛丞相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尊敬他。而司馬懿背棄了自己的承諾,所以連他的子孫都感到蒙羞。如果這就是所謂史學家的良心,他們的善良,給了我們一個堅持夢想的理由。
「縱然鞠躬盡瘁仍然不能力挽危局,縱然有負先帝的託付撒手人寰,縱然身後要背負權臣的罵名。我孔明問心無愧。」
16.2.6刪去贅述。16.2.1小潤色~
@黃粱 說得不錯了,我來補充一下細節,讓大家更好的認識「篡位」權臣曹操和「忠心」權臣諸葛亮的區別。
曹操想不想當皇帝,我認為是想的。很多人說他不想,是因為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不過,嘴上怎麼說固然重要,真正怎麼做的才是核心。
208年,曹操廢三公,自己當了獨攬大權的丞相。這個時候,和後來的諸葛丞相相比,是半斤八兩的。重要的是他後面的動作,那些諸葛亮從來沒有做出過的動作。
212年冬天,董昭勸曹操當魏公,加九錫,荀彧反對。曹操沒當成魏公,很不開心。同年荀彧死。
大家知道漢朝「非劉不王」,隨著時代發展,「王」這個爵位銷聲匿跡了。臣子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侯」。諸葛亮到死都是武鄉侯,而曹操要進位當「公」,就是明擺著的僭越。九錫這個東西就更不用我多介紹了吧。
庚寅,詔並十四州,復為九州。(《資治通鑒.漢紀58》)
把當時的十四州規劃改了,按照《禹貢》重新分為九州。這是什麼意思呢?胡三省標註到:
復為九州者,割司州之河東、河內、馮翊、扶風及幽、並二州皆入冀州;……此曹操自領冀州牧,欲廣其所統以制天下耳。(《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漢紀58》)
重新劃分之後,冀州一下子擴充了好多,而曹操就是冀州牧。
接著,沒有了荀彧,曹操「公」夢成真,九錫到手!
五月,丙申,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錫。(《資治通鑒.漢紀58》)
這一步邁出,曹操就不是普通的臣子了,其他所有的臣子在爵位上都無法和他相比。同時,他還有了自己的封國:魏(公)國。冀州十個郡都是他的!在這個封國里,多數重量級的人物都拜倒在他的腳下:
魏氏春秋曰: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
這些人都不在是「漢」臣了,而是「魏」臣,曹操的私屬,於獻帝無關。後來司馬昭當了晉公,加九錫,曹髦就表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時候曹操再說他不想當皇帝,路人都不會相信了。
216年,曹操又邁了一大步,成為魏王了。什麼「非劉不王」,統統見鬼去吧!王和皇帝,就差一步了!
當然,曹操沒有走完最後一步,這也是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曹操不想當皇帝的原因。如果想當,已經是魏王了,為什麼不當呢?我覺得,是當時反對聲音一直很大,曹操不敢隨便邁出最後一步。
從丞相,到魏公、魏王,可以說步步驚心。看看稱公的時候誰帶頭反對:荀彧。這個人在曹操陣營有多重要不用多介紹吧?跟著荀彧後面反對的小弟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曹操當時就慫了。後來稱公成功,顯然是曹操慢慢的分化排擠了反對派,拉攏了中間派的結果。
稱魏王之前,曹老闆志得意滿,夏侯淵虎步關右,平定涼州;接著征漢中,張魯投降;偏師張遼在合肥大破孫權。這一個個的大勝利,讓那些反對派不得不偃旗息鼓。如果形勢一直這樣發展,曹操稱帝就是水到渠成了。
很可惜,接下來曹操開始走霉運了。漢中丟了,關羽北伐水淹七軍,簡直焦頭爛額。此時反對派肯定又開始活躍了。徐晃擊敗關羽後,曹操可以鬆一口氣了,但他依然很清醒,明白這最後一步還跨不過去。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後來關羽被殺,已經是220年了,同一年,曹操就去世了。如果曹操能多活兩、三年,很可能自己就完成最後一步了。
丞相這個官位是不能世襲的,爵位是可以的。想篡位的權臣,光是當丞相是不夠的。跳出侯爵的限制,稱公、稱王是篡位的必經之路。曹操生前一直在這條路上小心前行,只可惜沒走完就去世了。而諸葛亮卻從來沒有邁出過一步。
所謂歷史的善良,無非是史筆鉤沉下不經意間的一縷曦光與暖意,讓你在漫漫黑夜裡看到希望的火苗。
為漢宣帝對舊妻的故劍情深,為劉琨的扶風悲歌,為李固門生王成在梁冀魔爪下保護亡師幼子的古人節操。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我們應當理解那些在慘淡光陰里開始變得冰冷的心靈,大多數人不也在漸漸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嗎。曹丞相在早年的時候,還曾是一個忠心漢室的骨鯁青年。無非造化弄人,身不由己。那些隨波逐流的,才是常態。那些竭力不變的,很稀少,也更值得珍重。
三國有將萬千,到現在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唯有關帝。中國有相無數,但被大家記在心中的絕對有葛公。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錢穆所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這才是士應有的精神與情操。封建時代,就如我們現在一樣,有黑暗,也有光明。光明面是什麼?就是那些一腔正氣的文臣,忠義勇敢的武人。
歷史有何善良呢,它只是在默默的注視著一汪河流的流淌。知我罪我,唯有春秋。
是人性本身的美好才使他們千古流芳,而非以暴力或者恐怖。所過多至殘破,河水為之不流與民眾的自發祭祀,能類同嗎?設立魏國,以周文王自詡與身為侯位,古之良輔,能相提並論嗎?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壯哉!權臣和權臣是不一樣的。
某些三國愛好者就喜歡拿諸葛丞相和曹丞相進行比較,說什麼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之類的巴拉巴拉——然而,蜀漢哪來的諸侯啊←_←
曹丞相進封【魏公】,而諸葛丞相沒有;
曹丞相進封【魏王】,而諸葛丞相沒有;
曹丞相【劍履上殿,贊拜不名】,而諸葛丞相沒有。
曹丞相的兄弟子侄不是封疆大吏(曹仁曹洪夏侯淵),就是軍中高級長官(夏侯惇曹休曹純),即使他的兒子曹丕在二十五歲就已經當了副丞相——諸葛丞相的親弟弟不過是長水校尉,還不知道是哪年才當上的;
曹丞相擅殺漢獻帝的董貴妃伏皇后,諸葛丞相可是老老實實——劉禪在後面殺大臣劉琰,諸葛亮可啥也沒說。
曹丞相確實也為漢朝立下了莫大功勞,然而諸葛丞相五次北伐(不是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曹丞相在朝中的親信有多少呢?自建安十八年建立【魏國】(公國,非曹丕之魏國),大多官員都已經是魏臣而非漢臣了,有些意見的荀彧也莫名死亡了——某些亮黑口中的諸葛親信不外乎是馬謖蔣琬費禕姜維等人,敢問這數量還真是多啊!到頭來還親自把馬謖給弄死了。
曹丞相處死的大臣有多少呢?也不多,不外乎孔融崔琰婁圭許攸等人——諸葛丞相廢黜廖立李嚴二人,但諸葛亮死後廖立為其痛哭,李嚴更是傷痛以至去世,能讓政治對手在自己死後【殉情】的古往今來也只有諸葛丞相了吧!
曹丞相死後曹丕繼任丞相與魏王之位,不過數月便逼得漢獻帝禪讓,曹操默認曹丕篡位我會亂說——諸葛丞相死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
曹丞相死後未聞當時的大漢境內子民有何反應,然而諸葛丞相去世後百姓還在道路上四時祭拜,甚至朝廷有什麼好政策都說是諸葛亮兒子的功勞,可見【追思之深】。
如此丞相,居然有人懷疑他五次北伐是為了獨掌大權?或者為了統一天下後稱帝?笑了,為了爭權把自己累死了,死的時候孩子才八歲,親族沒有一個當大官的,你當權臣的智商是負數?諸葛亮的堅持北伐,明明就是為了報效當年劉備的知遇之恩啊!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最後貼上諸葛丞相的兩篇文: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上不愧於君,鞠躬盡瘁;下不愧於民,開誠布公。川民戴孝千載,君臣崇名萬年——諸葛丞相,此之為真大丈夫,一生伏首拜武侯。
諸葛亮死後一開始是葬在定軍山,不是葬在今天的武侯祠,成都老百姓對諸葛亮是野祀路祭。所謂的路祭就是路邊擺上諸葛亮的靈位和祭品,路過的人看到就過來磕頭。殺人不過頭點地,敢問孟德、仲達可有如此待遇。曹操盜墓筆記寫太多,甚至都不敢把自己的墓讓人知道。所以題主看問題一定要看仔細啦,權臣權臣是沒錯,中心詞是在臣,而不是在權。
至於說歷史對諸葛亮會不會太善良,我覺得歷史對誰都是公平的,若歷史是理想主義者,就要讓諸葛亮統一中原,可惜它不是。所以不論諸葛亮如何鞠躬盡瘁,如何夙興夜寐,如何肝腦塗地,當五丈原夜空上的將星隕落之時,他都只能靜靜地放手。
「歷史」對誰都不會善良,「歷史」從來都不會憐憫誰,無論曹操、諸葛亮還是司馬懿,命數到的時候都要死,曹魏、季漢、孫吳還是晉朝,都已經被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碾壓的灰飛煙滅了。
如果「歷史」可以對誰善良,那麼大唐盛世應該永不終結,因為「歷史」可以永遠停在那一頁,但是「歷史」覺得是時候該翻翻頁了,「歷史」是不在乎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
一個人的命運是需要個人奮鬥的,但也要結合歷史的進程。
曹操、諸葛亮所做的事是符合當時歷史進程的,那就是統一。為什麼兩人所得到的評價差別那麼大?答案就在兩人的個人奮鬥歷程完全不一樣。
就像勾股定理有很多種證明方法,人們當然更喜歡簡單的證明方法。但不能證明其他的就沒用,也許有人也會喜歡複雜的解法。
曹操、諸葛亮的生平事迹,人們當然更願意成為諸葛亮,但難道曹操就沒人喜歡?
不是歷史對諸葛亮太善良了,而是現在某些歷史虛無主義或故作高論的人,對待諸葛亮的要求太過於嚴苛了——而同時他們並不會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成為了丞相,實際上已經總攬大權,那和攜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有什麼不同?」
並不是總攬大權就和曹老闆相同了。權力是一種資源,而事情的關鍵,往往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我們怎麼使用資源——為什麼後者更重要?看看何進、袁紹的結局,就知道了。
所以,在對比評價兩個人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看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擁有什麼權力),還要看他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怎麼使用權力)。正如樓上@黃粱所列舉的那樣,曹老闆拿了「魏公」,還要拿「魏王」;殺了董承,還要殺董貴人;殺了董貴人,還要殺伏皇后······在內黨羽遍布朝野,在外屠城殺得「泗水為之不流」。這些事情,諸葛亮可有干過?
順便提一句,曹老闆做的可不是「攜天子以令諸侯」,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字之差,這中間區別可大了去了。
不可否認,曹老闆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蒿里行》平白而真誠,《觀滄海》氣勢雄渾,《龜雖壽》豪情不竭,《求賢令》更是打破那些陳舊而沒人敢揭破的「政治正確」,見識遠超同時代的腐儒。但,這並不代表他可以肆意妄為而不被抨擊。他的功與過,他的貢獻與惡行,都將地銘刻在歷史之中。他的過不會遮蓋他的貢獻,他的功也不能掩飾他的惡行。
那些人們普遍認為不該做的,諸葛亮手握權力也沒有做的,曹老闆卻使用權力做了的事情,正是他們兩人褒貶大不相同的原因。
最後,轉一下 @浪味仙 回答中的一段話,作為初平元年那個理想主義者的曹操,和建安十二年那個理想主義者的諸葛亮的收尾:
每個時代都有夢想家,我們尊敬諸葛武侯,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敢于堅守信仰的人。我不認為曹操說自己想做征西將軍是哄人的,我也不認為司馬懿對曹丕的友情是虛偽的,甚至董卓,在卷帙浩繁的史書中,也許也有過一絲忠心。
「問題不是有沒有理想,而是你有沒有堅持理想。區別不在你有沒有堅持承諾,而是有沒有把承諾堅持到最後。」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如是而已。
兩個華人科學家,擁有相彷彿的知識儲備和科研水平。
一個在美國定居潛心改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制定重返亞太對華戰略部署。
一個毅然回到中國,在零基礎的條件下,彌補了中國軍事科技相關領域空白。
客觀什麼的說起來好聽,而稍微偏過頭我們就能看到硝煙下掙扎的中東。
但求問心無愧,生死不悔。
唐朝的時候還沒有三國演義啊。。詩聖杜甫是如何看待那段歷史的?難道各位黑諸葛的人比杜甫知道的更多?那也可以去看看三國志,畢竟那裡有很多當時人對諸葛的評價。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
我認為葛公是真豪傑、真英雄。連出祁山伐魏恢復漢室這樣的壯舉都能被題主說成私慾,我已經不敢猜想那些為共和國捐軀的烈士們……哦,其實已經有了。
說句正經的,諸葛亮所作所為不愧對他的蜀漢丞相之職,不愧對他在白帝城對劉備的臨終誓言,不愧對他在南陽躬耕之時心中的抱負。劉備已經表示「你可以取代犬子」,回報的則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到五丈原,諸葛亮都是這樣盡職盡責地做著自己的蜀漢丞相,從未有過任何不忠之舉。
【自梁、陳已降,隋、周而往,諸史皆貞觀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偽可求。至如朝廷貴臣,必父祖有傳,考其行事,皆子孫所為。而訪彼流俗,詢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實。昔秦人不死,驗苻生之厚誣;蜀老猶存,知葛亮之多枉,斯則自古所嘆,豈獨於今哉?】
具體的原因其他答主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補充幾點吧:
讀罷這些遊記之後,我就起身去了趟成都,特地去成都武侯祠祭祀了一番。
其中有一個細節是在馬王爺的遊記裡面提到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一直沒有給他立祠,直到群臣和百姓紛紛上書,他才在定軍山給丞相立廟,但一直不允許在成都有類似建築。所以在那個時代,成都只有先主廟,沒有武侯祠。後來到了南北朝,當地人把諸葛亮挪進先主廟,慢慢佔據了一個位置,從此香火旺盛。綿延至明代,這裡正式成了君臣合祀廟。有意思的是,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劉禪的牌位悄然從廟裡被挪走,從此武侯祠內再看不到劉禪的蹤跡,只有他的父親劉備和兒子北地王劉湛。民心的向背,在時間的沖刷下顯出真實的成色。
2、扯一句所謂權臣諸葛亮的後人諸葛瞻: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最後諸葛瞻與兒子諸葛尚戰死綿竹關,毛宗崗有一段評價:
諸葛瞻父子受命於大事既去之後,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於是乎不死。蓋戰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苟全,則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
諸葛亮這一生,花在兒孫身上的時間與精力或許並不太多,他死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但是最後諸葛瞻、諸葛尚斬使不降,父子一同戰死在綿竹關。而他們所捍衛的劉氏,除了北地王劉諶自刎於昭烈廟之外,都投降了。
站在諸葛瞻的角度,歷史對他何嘗不是殘忍,讓他只能以死來捍衛自己父親的身後之名。
首先,諸葛亮未受九錫,不為子孫謀位,無意於身後事。這當得高風亮節吧?
其次,北伐這事你得分怎麼看。若視天下人為子民,而非僅止於蜀中百姓,這事就勢在必行。若為復興漢祚,達成劉備遺願,這事也勢在必行。所以這是價值觀的問題,而不是什麼私慾的問題。如果諸葛亮的理想是澤被萬民、盡忠漢室,當然他要北伐。當然,從現在那些普世主義者的角度,可能諸葛亮做得不對,你怎麼能不顧人民的生死而窮兵黷武呢,你應當安分地活著,保境安民,以待王師嘛,為一腐朽的封建王朝盡忠盡孝而為禍人民是多麼迂腐而邪惡啊。可惜,諸葛亮可能沒有那麼先進的價值觀,他只有古人的價值觀。所以,我覺得啊,分析歷史人物一定要注意歷史現實。
然後,大權獨攬。我有經天緯地之才,鑲星補天之能,起死回生之術,我為什麼不大權獨攬啊?別人做得都沒有我好,我不掌權誰掌權?我覺得諸葛亮是這麼想的。話說,有能力的人都有控制欲,而且那時候又沒什麼民主的說法,當然要最大程度地動員身邊能掌握的資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諸葛亮的問題不是權力太大而是管得太細,事無巨細都要自己決策。最後把自己累死了。這也該算天才人物的完美情節之殤。
《三國》裡面,劉備死之前,是這樣託孤給諸葛亮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是知道的,諸葛亮是什麼人,號稱卧龍的人,不出茅廬能知天下三分的人,是靠運籌帷幄的本領就能統帥三軍,服眾將之心的人,劉備在這裡說的「君可自取」不是客氣話,他知道自己的兒子難成大事,也知道諸葛亮的才能經天緯地到「多智而近妖」的程度,他這句話也是告訴諸葛亮,如若將來幼子難扶,你可以自己做皇帝。
諸葛亮這是相當於是在先帝死時,得了先帝的口詔,若以後劉禪昏庸,他自可廢黜劉禪自己上位。所以,只要諸葛亮現在託辭兩句,稱自己必當盡心竭力輔佐幼帝,若後事真如劉備所言,也不改國號,定復興漢室。那他以後登基,自然是名正言順的。
如果諸葛亮是這樣的謀士,那也當年就不會有三顧茅廬一事,也不會有這麼多年他隨劉備顛沛流離的經歷,於是他給了劉備這樣的承諾: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繼之以死,諸葛亮直到死前,都未有要去奪位的的念頭,北伐中原,以他的才智能看不清楚這是舉國之力以卵擊石之舉?大廈將傾,卧龍也沒辦法,當年承諾劉備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到底是辜負了,但是他也要一次一次的為蜀國拖住那一點點的勝利希望,東吳聯盟已不復存在,當年的五虎將也老了大半,民生凋敝,餓殍遍野,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可是再看《出師表》,他可有一點責怪劉禪的意思,可有一點當年選擇跟隨劉備的悔意?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他還是感激當年劉備的三顧茅廬,二十一年,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當談到自己這麼多年的辛苦,他說:「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死後,其子雖不才,但也是戰死沙場。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漢朝的皇位,其實已經姓了「曹」;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國的位子,還是當年那個三顧茅廬的賢君的,只是用心血扶著那位子的,是一名嘔心瀝血多年的老臣。
什麼叫北伐是為了滿足諸葛亮的私慾???
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來自於驅逐曹虜 興復漢室 不打合法性就沒了 本來劉備這一伙人和蜀地士族就有矛盾 再不對外轉移內部矛盾還怎麼玩。。。
也因此 蜀漢必然是第一個亡國的政權 歷史對諸葛亮一點都不仁慈好么。。。丞相難道就看不出魏國根本打不進去么。。。
諸葛亮有加九錫?有給後代安排官職?任用的蔣琬費禕哪一個是謀私?武侯去世民間私祭不止,以致官員上書求立祠堂以免大街上燒紙,太嚇人。 武侯北伐,除了第一次街亭失敗有輸過?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有大發兵?反觀曹操,殺貴妃皇后,派兵圍皇宮,封魏王,這怎麼洗也不成啊。
魏滅西蜀前,司馬昭,鍾會:武侯早死了,西蜀現在一群傻逼,滅亡後,司馬昭:劉禪這傻逼,有武侯也不行啊 魏被取代前,東吳群臣:丫的司馬家代魏無壓力,曹操以武取天下,百姓畏其威,不懷其德。取代時,司馬炎:我為獻帝報仇。
現代人太喜歡拿自己價值觀套古人了,中國的史書哪有那麼兒戲,不然那群梟雄怕什麼歷史評價。 舉個史書記載的例子,和厚道皇帝劉秀有關,」初,謝躬與蕭王共滅王郎,數與蕭王違戾,常欲襲蕭王,畏其兵強而止。雖俱在邯鄲,遂分城而處,然蕭王每有以慰安之。躬勤於吏職,蕭王常稱之曰:「謝尚書,真吏也!」故不自疑。其妻知之,常戒之曰:「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終受制矣。」躬不納。既而躬率其兵數萬還屯於鄴。及蕭王南擊青犢,使躬邀擊尤來於隆慮山,躬兵大敗。蕭王因躬在外,使吳漢與刺奸大將軍岑彭襲據鄴城。躬不知,輕騎還鄴,漢等收斬之,其眾悉降。」
別以為懂點厚黑就瞧不起古人,別以為古代史官沒節操,不敢記事,諸葛亮沒記載黑點,就不勞幾千年後的人瞎想了。不想評論這個問題了,忽然有感想到另一個問題請諸君寫出腦中的第一反應!
請問提到「丞相」這一職位你先想到誰?擔當身前事,何懼生後名。
諸葛亮是託孤重臣,是顧命大臣,這樣的人和其他重臣的權力是不一樣的,有匡政輔國的權力和義務,別說總覽大權了,就是廢立皇帝都是合法的,參見霍光的事迹,劉備也親口說「君可自取」。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不是漢靈帝的託孤重臣,沒有總攬大權的合法性。而且曹操進魏王,立世子,把手下幾乎所有重要的大臣都封了魏的官,雖然自己沒有當皇帝,但是給曹丕篡漢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所以後人評價曹操是漢賊沒有問題。而諸葛亮那邊爵位只到侯爵,也沒有安排諸葛瞻繼承自己的權力,這是兩個人對待權力的最大不同,所以後世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七出祁山?第七回你是怎麼數出來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你寫的歷史,統統都是假的。
大概是忠臣是兩個字,諸葛村夫也是姓兩個字。歷朝歷代,就把他美化成了忠臣的典型。而可憐的曹操卻被罵了幾千年。
這就像玩LOL,曹操輔助無視威脅領隊,逼迫其他隊友助攻,送他超神。諸葛輔助誤入菜鳥團隊,一邊教豬隊友,一邊打比賽。你看這兩人,同樣是超神,同樣是不守本份,沒把人頭分給隊友,為什麼只罵曹操,太不公平了。
怪只怪以前三國題材太火,大家一個盡的拉上三國來營銷,什麼煮酒論三國啊,什麼成功之道啊,好像宇宙間所有的事情,都能通過三國來解決。到如今,三國效應已經被消耗殆盡。也就只能靠斷章取義,惡意猜想抹黑人氣角色來吸引眼球了。
這些營銷團隊用時把人捧成神,用完把人黑成狗的做法確實讓人無語。
但那些跟風輕信,到處裝逼炫耀,以為自己知道真相高人一等的人,你們作為棋子是什麼體驗?
你們是不是真的以為,十多年以前,大家都不看歷史書,中國人被《三國演義》矇騙了幾千年,到最近幾年,才突然開竅,通過閱讀史書,得知歷史的真相?
推薦閱讀:
※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什麼都要兵出祁山?
※諸葛亮是否為善用兵之人?曾親自指揮過哪些戰役或戰鬥?
※陳壽究竟是不是亮吹?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帶上自己以及一些故去大將的子嗣?
※求問《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六個不解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