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真的是借得荊州嗎?


這話題都被討論爛了,樓上兩位我都點了贊,但迄今關於「借荊州」的討論大家都沒說到點子上。

先說結論,「借荊州」其實是「換荊州」

為了簡單點,也不重複大家都說過的,我們就先看江夏郡就可以了。

赤壁之戰後,江夏郡處於三家分佔得狀態。劉備佔一部分,無疑。不過注意劉備的治所。

《劉備傳》: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夏口是江夏郡郡治,劉琦此時治夏口,赤壁之戰口劉備極有可能依然是治夏口。

孫權之前攻打江夏郡殺黃祖,佔了一部分,曹操佔了一部分。

《文聘傳》: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文)聘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

《程普傳》:拜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城。

注意程普治沙羨。


之後發生了「借荊州」事件。細節我就不重複了。


再往後,看關鍵的。

《魯肅傳》: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程普傳》: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卒。

《孫蛟傳》:遷都護征虜將軍,代程普督夏口。黃蓋及兄瑜卒,又並其軍。

由此可知,在借荊州這段時間內,夏口的管轄權發生了變化,原來是劉備,現在變成了程普。而且,原來程普是治沙羨,現在變成了夏口。(其他記載就不羅列了)

由此可知,劉備取得了南郡的管轄權,但同時劉備治下的一部分地盤也給了孫權。

上面是江夏郡,再看其他地方。

《孫權傳》:十五年,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

長沙郡的一部分也歸了孫權。


更詳細的,

《周瑜傳》: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魯肅傳》:(周瑜去世)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

《呂蒙傳》: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

由此可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四縣從周瑜在世到魯肅去世都在東吳手中。州陵屬南郡,孫權還保留了一部分南郡。下雋、漢昌、劉陽三縣都屬長沙郡。

看地圖吧,注意陸口的位置。

所以,「借荊州」是完全不存在的事。這件事情就是劉備獲得部分南郡,同時將江夏郡和部分長沙郡移交給孫權。
值不值,這裡就不展開了。至於為啥借荊州,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多年前考證,如有寫錯,歡迎批評。

=====================
2015.06.12修改
本來回答最後一句是「值不值,這裡就不展開了。至於為啥借荊州,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樊小帆 童鞋反對了,感謝反對。那我就把這個問題展開吧。
樊小帆反對的原因是:

我不反對有交換的事實,但問題是,這個交換並不對等。
但問題是,孫權需要這個交換么?本就不需要的。

那好,既然雙方交換不對等,也沒必要,為什麼孫權要進行這場交易。
孫權是好人,看劉備可憐?
劉備死皮賴臉,孫權被忽悠了?
孫權不吃虧不舒服斯基?
孫權印堂發黑不借會有血光之災?
......
開個玩笑,不黑。
不管是孫權還是劉備,都是成熟的政治家。說」家「有點過,但對政治上的考量還都是比較成熟的。事實就是雙方交換了土地,這我們承認。那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思考這個問題,孫權為什麼要和劉備交換地盤?而不是覺得他們的這種做法無厘頭,挖其他坑把這個真相蓋起來。

我們來看看孫權借荊州的理由是什麼。
注意以下事件都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之後。

《魯肅傳》:呂范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魯肅勸孫權這場交易的理由是讓劉備安撫荊州,為曹操樹敵,鞏固同盟。這裡就不摳」借「這個字眼了。

《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說的很清楚,共拒曹操。

這是魯肅。


再看周瑜。

《魯肅傳》記周瑜遺囑: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魯肅傳》記周瑜遺囑的另一個版本: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的兩個遺囑版本不太一樣,但中心意思都是一樣,讓魯肅代替自己。為什麼魯肅合適呢?一是曹操是大敵,二是劉備近在公安,周瑜不放心。周瑜覺得魯肅能處理好這些事。

長期以來,大家都會把注意力放到劉備身上,因為咱們的歷史課本上似乎有這麼一句話:

赤壁之戰後,曹操再也無力南下統一中國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

孫權的敵人是誰?看看魯肅的理由和周瑜的遺囑,他們首要擔心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


那麼曹操此時在幹嘛呢?

注意對比下時間表:建安十三年冬赤壁之戰,建安十四年江陵之戰,建安十五年孫劉雙方交換荊州領土。

來看曹操的動作:

《曹操傳》:(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

曹操在練水軍!《曹操傳》建安十四年的記載僅此一條。

赤壁敗兵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才過了四個月,曹操就「作輕舟,治水軍」。曹操唯一靠近長江的據點江陵正在打仗。赤壁之戰前曹操是挖了個玄武池練水軍,赤壁之戰大敗,可能覺得人工池子不給力,就拖到淮河練習。

孫劉聯軍在前線打了一年才拿下江陵,此時曹操正在淮河練水軍,如果你是孫權或者劉備你怎麼想?


這裡有兩個廣泛的誤解。

第一,曹操赤壁敗軍主力全失,不會再南下。赤壁一戰曹操的確主力有損,但他坐擁大半個中國,真正動員起來兵源不是大問題。事實上建安十六年曹操就在此進攻西北馬超韓遂部。

第二,有馬超韓遂部牽制,曹操有所顧忌不會南下。事實上馬騰早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入京為官,馬超不受到威脅不會輕舉妄動(馬超正常的話)。

《馬超傳》裴注引《典略》:十三年,徵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

《張既傳》:太祖將征荊州,而(馬)騰等分據關中。太祖復遣既喻騰等,令釋部曲求還。騰已許之而更猶豫,既恐為變,乃移諸縣促儲偫,二千石郊迎。騰不得已,發東。

所以曹操不是不可能南下,而是已經在為此準備!


因此作為孫權,必須考慮到曹操的威脅!事實上孫權也正是考慮到這種威脅才進行這樁交易的。


那為什麼交換地盤可以化解這場威脅?

劉備佔據江陵,曹操再次南下會很難拿下(參考其他發生在江陵的戰役);孫權佔據夏口,牢牢守住水道。夏口是漢書和長江交匯處,戰略位置其他重要,而孫權方長於水軍。


扯了一大圈,回到正題。

孫權吃虧嗎?就地盤來說,確實吃虧。再想想劉備得到南郡之後的發展潛力,更吃虧。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吃虧,這是共贏的!這是關於生存的選擇!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即便曹操再次南下,首當其衝的是江陵的劉備!


那結果呢?

《魯肅傳》: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曹操不再次南下而轉兵西北,孫權在這場交易中所獲取的利益就已經最大化了。而劉備的利益卻開始剛剛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劉雙方得到利益的差距逐步增大,這就是雙方矛盾的禍根。也是大家關於」借荊州「之爭產生的隱藏點。


歡迎批評指正!


以上大部分人我都點了反對。一個兩個拿什麼郡什麼郡的史料爭吵,有人提到每一個縣的實際控制權?以前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四郡之戰的過程?

圖中註明是我自己整的,地理細節有偏差,但位置沒有錯,只有攸縣的位置一時記錯,畫錯了。圖中紅色圈中都是孫權佔有的領土,綠色圈中為劉備有記載明確控制的位置,藍色圈是曹魏領土,黃色圈是記載不詳導致爭議領土。

這事從赤壁之戰說起,劉備和劉琦跑到的夏口就是今武漢市的武昌區,程普領江夏太守後,治沙羨也在此不遠。關於江夏十四縣的所屬權,我在文聘的問題中考證過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文聘? - 人物評價,自從赤壁之戰打響以來,江夏南邊就已經落入孫權之手,理由很簡單,孫權由柴桑給周瑜、劉備軍輸送糧草,周瑜軍一路順著長江反擊打到了南郡,如果孫權軍不控制由柴桑到南郡的道路,怎麼可能支持周瑜在南郡打一年?

在周瑜軍進攻南郡同時,劉備軍就往長沙方向進軍,明確有記載的是之前鎮守攸縣的劉磐和黃忠投降了劉備。《劉巴傳》記載劉備略三郡而不是四郡,《先主傳》使用了春秋筆法,將劉備獲得荊州的事情一筆帶過。何以見得呢?根據記載,劉備的部將關羽屯兵江北,張飛屯兵南郡,這個情況在周瑜活著的時候絕對不可能發生,所以必然是劉備借到荊州之後的記載。

由於黃蓋擔任武陵太守的時間只能夠在建安十三年,所以必定是跟著周瑜軍進攻的同時保障周瑜後方才進入了武陵,以黃蓋在赤壁立下的大功,也合該讓他擔任一郡太守。大家且看周泰、甘寧、黃蓋的位置,甘寧所在是對曹仁進行戰略包圍。周泰和黃蓋就顯然是保障周瑜後方,而且周瑜對南郡圍攻了一年之後,不可能全都由柴桑運輸糧食,黃蓋和周泰控制武陵以北地區給周瑜運糧再合理不過。

在周瑜奪下南郡之後,孫權給了周瑜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四個地方,這些地方配合著周瑜進攻南郡,孫權為了保障周瑜補給線而進行控制再正常不過,後來孫權分長沙為漢昌郡,分就是這片區域,魯肅的治府在益陽,黃蓋也曾跨郡討賊,距離並不遠,孫權割給劉備就是剩餘的部分。所以不要只談什麼郡什麼郡,陳壽一筆帶過的情況下不會細說什麼縣,劉備攻略了半個長沙郡也是攻略。黃蓋擔任武陵太守卻只控制了北邊,南邊由劉備攻略,一樣也是劉備奪取了武陵。

諸葛亮所在的位置是臨烝,他的任務是調配三郡賦稅供應前線軍需,這不僅說明三郡是劉備所打下來,還擁有其控制權,不過陳壽使用春秋筆法將劉備得荊州和諸葛亮調配三郡寫在了一起。

這樣不就明確了嗎?以益陽、臨沅、瀏陽、岑為孫權的領土,孫權對武陵、長沙的北邊都享有控制權,往西南方向都由劉備所打下來,注意,是打下來。周瑜和劉備奪取荊州是同一個軍事行動,荊州最終的劃分是依照功勛而定,以上那些同學全都以為誰打下來就歸誰,到底搞清楚政治背景沒有?

劉備能夠輕易攻下四郡,是因為周瑜軍切斷了曹魏和四郡的通道,當時曹操就是害怕四郡無法抵擋劉備進攻,派了劉巴去遊說各郡太守抵抗。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周瑜、孫權軍封鎖江夏郡到華容縣一帶,劉備不可能肆無忌憚的奪取四郡。劉備在奪取四郡過程中除了有記載曾跟金旋交戰過以外,其餘的太守都向劉備所投降。

當時劉備、周瑜是聯軍作戰,劉備奪得四郡之後馬上就返回前線與周瑜一同圍攻曹仁,有記載的是關羽和張飛都參加了這場戰鬥。周瑜和劉備在攻下南郡之後才開始重新分配領土,周瑜被封為南郡太守,由得了長沙郡幾個縣。程普任江夏太守,與文聘劃江而治。當時因為劉備也在南郡境內,由周瑜自行做主把江南公安一帶分給了劉備屯兵,這就是劉備向孫權告狀周瑜給的地少不足以養兵的出處,不是像某些人黑孫權的由始至終只給了劉備公安。

因為周瑜是南郡太守,確實有權力暫時分領土給劉備,可這是當時的權宜之計,孫權和劉備對荊州的所有權仍是混亂的,大家應該看到劉備所在的公安全是周瑜所能控制的地區凸出的一小塊地盤,所以劉備必須跑去跟孫權商討荊州的分法。在這一次談判中孫權方擁有主導權,因為從赤壁之戰到南郡之戰中都是孫權方主導擊敗了曹軍。孫權分派的黃蓋很可能奪走了劉備對武陵郡的控制權,全柔在當時又奪走了桂陽的控制權,令劉備不得不去跟孫權吵。關於黃蓋和全柔的情況是我個人猜測,沒有更詳細的史料支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當時劉備對荊州的控制權確實不如孫權有力,孫權能分長沙為出來,是因為他對長沙的支配權高於劉備。

在周瑜死了以後,孫權向劉備借出的領土就是周瑜所有的南郡,其中黃蓋死於任上,甘寧退守益陽,後來曾在益陽與關羽對持,周泰返回了孫權本部。孫權分出的漢昌郡包括益陽、臨湘、州陵、下雋還在魯肅手中。張飛此時屯兵南郡,關羽屯兵江北,才取代了周瑜軍的位置對曹操軍進行南郡的防備。當時關羽遙領襄陽太守,應該是在南郡最前線。

至於那些黑孫權地盤借得少人應該了解一下劉備為什麼跟孫權說地少不足以養兵,當時武陵、零陵、桂陽的經濟開發情況遠遠不如長沙、南郡,當年長沙太守張羨和劉表打了多年,其餘三郡均不足為道,破長沙則三郡平。後來呂蒙進攻長沙、桂陽也是不戰而降。雷緒最可能就是在劉備還沒都督荊州時就投靠了劉備,突然多了數萬人導致劉備糧草不足。當時荊州各郡的人口已經不可考,但是各郡都有級別,南郡、長沙、零陵才算大郡,一個南郡加上戰略價值能頂武陵、零陵、桂陽絕不是問題,而長沙郡只得了一半。

說孫權給劉備那些領土的戰略價值不僅僅是防守方面,補給方面也很重要,劉備屯兵在前線公安,必須要從偏遠的三郡給前線運送軍備,人力物力的成本過高。周瑜控制著武陵北部和長沙北部,與劉備比起來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這裡結合的是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四郡之戰前因後果,再到戰後對荊州分配的問題,以及孫權、周瑜在進攻南郡時進行的部署,在地理位置上都說得通。《三國志》中吳書和蜀書的記載並不矛盾,只是很多人沒搞明白周瑜和劉備是戰略合作,以及兩隻軍隊同時控制各郡的情況罷了。你們空拿著幾段史料做分析就以為洞察全局?《江表傳》的作者並非吳人,只是專寫荊楚和吳越人物的事迹才叫《江表傳》。就連裴松之引用《吳書》里魯肅和關羽的對話都很可信,魯肅就算單單只索要一個南郡,劉備也必然會賴。最終兩家變成分贓不均,是因為劉備方也咬死了在赤壁之戰、南郡之戰中也有功勞,就算讓回荊州也不可能給全部。劉備或關羽如果真的意識到情況惡化的問題,早就該在呂蒙沒出兵之前就以歸回長沙、桂陽進行談判,順便問孫權要點錢財的好處,絕不至於令劉備突然從漢中跑回公安。但如果劉備不是兵在公安,單單歸還長沙、桂陽也很難談攏,怕是要多搭一個零陵。

這種領土糾紛就是各自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肯做出讓步才導致了最後矛盾的激化。還有人主觀的想著誰更有理,孫權由始至終就不該借出荊州,劉備沒把外交處理好,讓人桶了刀子也不應該怪孫權,身為君主就應該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益的決策。

我就是一條史料都不引用,你說我是不是在發明歷史?那幾條被反覆引用的史料難道還沒看膩?


我說淚痕大師,前兩天才教育過你不要整天扯淡,這樣是會被噴的,怎麼又來了。能不能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之後再來扯淡的。

首先,必須告訴你,劉備借的是南郡,不是江陵,南郡是一個郡,江陵是一個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江陵為中心的地區是什麼情況?感覺你根本不會表述,我再說一遍,南郡,南郡,南郡,一不小心說了三遍,你能不能懂?

我真不知道,你這是哪來的邏輯?孫劉聯盟很重要?孫權是和劉備平等同盟?當然,劉備建國之後,是說同盟了,當時呢?孫權是要把劉備當小弟還是要和劉備同盟?周瑜呂范都想挾持,軟禁劉備了,這是同盟?
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黃權如此勸諫劉璋,居然假設了劉璋要以部曲對待劉備,要是孫權,劉璋能都以部曲遇之?
雖然劉備的年紀差不多可以當爸爸,但是他身份上只是孫權的妹夫。很重要,孫權的妹夫。妹夫,懂?如果黃權勸諫劉璋的對象是孫權,會不會出現以部曲遇孫權的假設?
曹操這個袁紹的小弟,脫離袁紹並戰勝袁紹之後,三國志有說過一句曹操是袁紹的部下?也是說同盟。
孫策這個袁術的部下,脫離袁術並逆襲袁術之後,三國志有說過孫策一句是袁術的部下,他當時的領土實際都是袁術的領土?

感覺你看不懂史料,先給你明確一個問題,劉備是在周瑜死後借的南郡。然後你引的魯肅傳這裡之後,就是周瑜病困什麼什麼的,也就是說,周瑜還沒死,南郡怎麼會到劉備手裡?南郡沒到劉備手裡,怎麼就什麼孫權在江陵問題上退了一步?
權居京口,劉備詣京口見權,求荊州。周瑜聞之,密上書諫留備處於吳,莫遣還。時彭城太守呂范進說權曰:「劉備雖窮迫見歸,得雨非池中物,請及今困留之。」權不納,遙表漢以備為荊州牧,使治公安。自餞備於江上,觀望久之,謂備曰:「孤與公掃清逋穢,迎帝定都,事寧之日,願與公乘舟游滄海耳。」備對曰:「此亦備之志也。」

來說一說,三國志看不懂,給你看一段建康實錄當時劉備到底有沒有南郡了?雖然你沒有誠心誠意的發問,但我可以大慈大悲的告訴你一句,魯肅傳的內容,是三國志在吳傳號稱荊南四郡也是劉備借的。別搞得好像建安十四年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把南郡,借給劉備了。

好了,就說這麼多,我個人覺得,淚痕大師你還是去別的時代指點江山吧,三國方面,你真的不行,還是不要傳播錯誤的觀點來害人了。

—————————— @表統獨骨 ————————

第一,連點夷陵以西被張飛佔領的史料,別空口白話行不行?

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

夷陵是被周瑜在南郡之戰時攻下的,你所謂的夷陵以西張飛佔領出自哪裡?你的秘本史料?

向朗傳說明什麼?感覺你不知道劉備啥時候大封群臣的,史書沒記年份,合著你以為就是南郡之戰時的事?不知道劉備大封群臣要建安15年借得南郡之後?

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

劉備分南郡設宜都郡,宜都郡有沒有夷陵?夷陵被吳國打下,劉備拿什麼把夷陵划到夷陵治下?搞什麼笑。

我必須很鄭重的告訴你,劉備不借南郡,哪來的資本劃宜都郡?還要把夷陵劃給宜都郡。我再很鄭重的告訴你,孫權給劉備的就是南郡。

第二,魯肅有榻上策有聯合劉備什麼事?你看過魯肅傳沒有?

先主傳吹一句牛逼進妹固定好,就是史實了?劉備別去做孫權妹夫啊,看見孫權不要叫大舅哥啊。

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

孤時危急只怕你是不知道的,雖然江表傳這書偏吹吳國,難不成當日形式是兩方對等?

還劉備要割東吳之地,真不知道你哪來的邏輯。

曹孫結親是曹操是做孫權妹夫了?

你連孫策是袁術部下都不知道,還能說什麼?能不能去讀讀孫策諫袁術書?

第三,我說你都看不懂,那說個啥?不知道史料出處,問我幹嘛,自己去找唄,建康實錄聽說過沒有?加個毛線戲了,你看不懂就說我加戲?

借南郡是周瑜死後知道不知道?魯肅傳就沒記載懂不懂?魯肅傳的事和借南郡根本無關知道不知道?

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

看不看得懂,南郡要在周瑜死後才有劉備的事?

淚痕沒說魯肅傳的內容就是借江陵?我反對的很明確,魯肅傳的內容就沒借南郡什麼事,懂?因為那會周瑜還沒死,知道不知道?

看不懂你還要噴,我也是服,就不能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等看懂了再噴?

——————————————二更, @表統獨骨 ————————————

第一,感覺你開局一張圖,故事全靠編。

讀紀傳體史書,史書不寫年份,你連最基本的時間概念都沒有。

我來幫你搞搞清時間線。

建安14年,孫劉聯軍贏得南郡之戰。

建安15年,周瑜死,劉備借得南郡後大封群臣。張飛,向朗等劉備臣屬全是此時受封。

這個時間線,懂?還農村包圍城市,劉備都農村包圍城市了,還借個p南郡。真不知道哪裡告訴你建安14年借江陵,然後大封群臣的,哪來的秘本史料?按你的意思,劉備還沒南郡,就拜關羽襄陽太守,駐江北,是不是要關羽去送死?

劉備要是建安14年就取得南郡,南郡太守周瑜的治所在哪?能不能大聲告訴我。為什麼程普這個南郡太守在借地以後要徙為江夏太守?不是建安14年就借了江陵了?程普幹嘛不是不繼續做南郡太守要做江夏太守?

第二,你蜀國有多少史料,還不見於蜀國史料你就懷疑,那你不要看史書了,因為就沒多少蜀國史料,懂?

我之前給的黃權傳的記載看不懂?劉備當時那麼屌,怎麼還要被黃權假設以部曲遇之?黃權要不要假設一下以部曲待遇對待曹操,孫權?

孫策作為袁術部下,之後三國志里直接諱了,不懂?劉備寄寓孫權,三國志一樣諱,不懂?

魯肅榻上策有劉備什麼事?還和劉備鼎足?劉備一個寄寓劉表的劉表部下,魯肅要孫權和他鼎足?你是不是來搞笑的?吹劉備也不是這麼吹的。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看不看得懂?建安13年,魯肅的意思是這樣,是不是要和劉備鼎足一下?

第三,我再告訴你一遍,孫權借的是南郡,魯肅傳的意思是在吳傳里說連荊南4郡都是當時借的,真不知道你哪來的建安14年借江陵。

還張飛是周瑜死後接的南郡太守,我大慈大悲的告訴你,張飛建安16年做的宜都太守,孫瑜取蜀的時候,張飛還屯秭歸,這個南郡太守跑秭歸幹嘛?

你要懷疑我水平隨便你懷疑,不過就你這書都沒看過幾卷的,都大言不慚什麼魯肅的榻上策是要和劉備鼎足的人,沒事就不要來跟我說話了,你就是個笑話。


再說這個問題前,我先上一張公元209年的歷史地圖。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圍繞荊州進行了一年左右的戰爭。公元209年,整個荊州地區被曹操、孫權、劉備各佔一部分。

從上面的地圖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曹操、孫權、劉備三家對荊州的控制權。

簡單從地盤上看,劉備對荊州的控制權佔據絕對優勢,因為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劉備手裡。

但是只要我們只要仔細看一下這個地圖,就會發現,當時的劉備其實是處於一種戰略的死局狀態之中。為什麼我說,當時的劉備是處於一種死局狀態之中呢?因為,荊州最重要的兩個軍政中心(襄陽、江陵),都不在劉備手裡。

當時的襄陽,在曹操手裡。襄陽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我們從後來歷史的誇大其詞描寫中可以看出來,因為在許多誇大其詞的描述中,北方政權只要奪取襄陽,就可以席捲江南了。雖然這種說法,極盡誇大其詞之能(因為曹魏從此一直佔據襄陽,三國鼎立格局一直維持著),但是從這種誇張描述中,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襄陽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

當時的江陵,在孫權手裡。江陵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說起來比較複雜,但是只要我們知道江陵控制在孫權手裡,對劉備意味著什麼?就可以知道了。孫權佔據著江陵,就意味著整個長江水道,都被孫權控制了。孫權控制著整個長江水道,劉備的戰略空間就等於沒有了!

只要江陵控制在孫權手裡,劉備向北發展的空間讓孫權堵死了,劉備向西奪取益州的計劃,更是想也不用想了,因為整個長江水道讓孫權控制著,就算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劉備也不敢奢談奪取益州的。如果劉備敢強行奪取益州,那是死了,也不知道怎麼死的。

我們知道,在劉備進攻益州,大有打成持久戰、而取得勝利遙遙無期,甚至不可能時[注1],是諸葛亮從荊州帶過一枝生力軍[注2],更有馬超突然投降劉備,才讓劉璋感到絕望的。[注3]

如果長江水道控制在孫權手裡,劉備在關鍵時候,哪敢指望從荊州獲得生力軍的支持呢?

[注]: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法正箋與劉璋,為陳形勢強弱,且曰:「左將軍從舉兵以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璋不答。........時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
[注]: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至江州,破巴郡太守嚴顏,生獲之。飛呵顏曰:「大軍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容止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
[注]:備使建寧督郵李恢往說之,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密書請降於備。備使人止超,而潛以兵資之。超到,令引軍屯城北,城中震怖。

寫到這裡,我們大就可以知道,通常所說的劉備借荊州,其實就是孫權後來把江陵為中心的地區割給劉備了。這塊地區,從面積上看並不是大,但是它的戰略意義卻是驚人的。

說到這裡,我們再上一張公元210年的歷史地圖。

在這張地圖裡,劉備顯然已走出了戰略的死局。因為孫權把江陵為中心的地區讓給劉備後,意味著劉備取得了西部的長江控制權,在這種背景下,劉備無論向北奪取襄陽、向西奪取益州,才會變成可能,否則這一切都是無從談起的。

當孫權決定把江陵送給劉備時,東吳分為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以周瑜為主,總而言之,絕不可以把江陵交給劉備,我們必須把劉備死死鎖在荊州南部地區,讓他永遠也沒有出頭之日。

另一種意見以魯肅為主,總而言之,為了孫劉聯盟的鞏固,先把江陵借給劉備。當然了,東吳絕不是活雷鋒,在此基礎上,自然會和劉備談一系列的條件。最後,孫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把江陵送給了劉備。[注]

[注]: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對於這件事,孫權許多年後都耿耿於懷,並認為這是魯肅,也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敗筆,[注]

[注}:權後與陸遜周瑜、魯肅及蒙曰:「......子敬因公瑾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張子布、秦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其實呢,在當時背景下,魯肅的建議一點錯也沒有。孫權說魯肅當時誤他,無非是為了證明,是他當年心慈手軟放了劉備一馬,劉備才走出戰略困局。否則,劉備哪有出頭之日呢?

事實上,當時的孫權也處於戰略的兩難之中。從某種意義上,孫權借江陵給劉備,幾乎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是的,孫權控制著江陵,劉備永遠也看不到出頭之日,問題是,如果孫權真敢這樣干,他和劉備的聯盟,恐怕隨時都會破裂。因為劉備作一代梟雄,豈是讓孫權這樣玩的?

只是劉備知道,與孫權聯盟破裂,後果是他難以承受的,所以就希望用談判的手段解決這種問題罷了。問題是,如果孫權一點機會不給劉備留,劉備作為一代梟雄,那可不是吹出來的。

在這種背景下,孫權有兩種選擇。

一種選擇,就是按周瑜的建議辦事,但是這會讓孫權、劉備的聯盟隨時破裂。

另一種選擇,就是按魯肅的建議辦事,但是這會讓劉備有可能失控,從而威脅自己。

最後孫權權衡利弊,決定把江陵讓給劉備,從此江陵成為劉備在荊州的軍政中心。而在此基礎上,劉備遂可以西上奪取益州,北上進攻襄陽;一時讓蜀漢的事業達到了頂點。

總的來說,當時孫權的決策沒有任何錯誤。對此,我們只要看看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的態度就可以知道了。[注]

[注]: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曹操聽到這個消息,之所以會非常擔心害怕,是因為這意味著孫權、劉備的聯盟暫時得到了鞏固。

事實上,對於曹操而言,最喜歡聽到的消息就是孫權、劉備兩個勾心鬥角、掐得你死我活。而孫權願意在江陵的問題上退一步,孫、劉之間的矛盾暫時消失了,曹操自然會感覺非常擔心害怕。

簡單的說,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就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分荊州。而對劉備至關重要的江陵控制在孫權手中,在這種背景下,劉備無法從戰略死局中走出。

最後,劉備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讓孫權把江陵讓給了自己了。而且在此過程中,孫權、劉備都承認江陵的主權,實際上是屬於孫權的。所以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向劉備索還相關地區時,劉備也不否認孫權有這種權利,只是說,等我把涼州也奪取後,再把相關地區還給你。[注]

[注]:及備已得益州,權令中司馬諸葛瑾從備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權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

兩張地圖都取於網路,非原創。在此對作者表示感謝,如果有侵權,請告知。


呃.....實在忍不住了,抽大師歸抽大師,但是矯枉過正,我便要過來說兩句。

第一,你這么說,好像周瑜真的那麼牛逼拿下了南郡,事實上東吳連江夏都沒能佔全,而實際上東吳花費一年多時間也只是佔據了長江沿線的重鎮而已,而南郡襄樊等地即當陽以北的南郡大部分都在曹魏手上,而夷陵以西之地,更是被劉備手下的張飛所據,並為向朗所督,為劉備分割為宜都郡。我必須告訴你劉備借的就是江陵附近所佔之地。不是南郡。南郡是一個郡,江陵是一個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第二,孫劉聯盟不重要?不是同盟?孫劉聯盟不但是孫劉兩方的國策所定,即隆中對和榻上策中的重要舉措,就這樣的國策你說孫劉聯盟不重要?你意思是孫劉不是同盟?奈何魯肅自己都說了是要跟劉備與結盟好,更說劉備是能安撫劉表的手下一起抵抗曹操,而且事實也是如此,劉表舊部大量的投奔的劉備,而劉備不能取,則必為曹操所先,這也是同盟劉備的重要原因,而你確意指劉備不是同盟,還暗指劉備低孫權一等?只是手下?還軟禁劉備?事實上,在劉備屯兵公安後,去見孫權,孫權自己都畏懼劉備,而不敢軟禁,更將自己的親妹妹嫁給劉備,以鞏固盟好,同時我們再看周瑜上孫權疏說,不能猥割土地給劉備以資業之,更是能看出劉備的目的就是要割東吳之地,就這還是手下?我真不知道,你這是哪裡來的邏輯!還什麼孫策是袁術的部下,還孫權的妹夫,曹孫同樣結親,難道曹操也低孫權一等?

第三,這段是我更看不懂了,首先,魯肅傳的內容,是三國志在吳傳號稱荊南四郡也是劉備借的。這段內容在哪裡,我先請教你,其次,不要給你所說的大師,加自己的戲,人家的言論好像並沒有你所說的云云,何況借「江陵」之後,即使不是周瑜借的,難道就不是孫權退一步了?說實話這段我對比了一下,我實在沒看懂二位的攻防.


@成剛

第一, 只能說你博聞強記,但是卻忘記張飛占夷陵以西的史料是爛大街的資料,

①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

②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

劉備評定荊州四郡後就佔據了夷陵以西的地盤。而張飛更是在周瑜死後,劉備借取「江陵」之後當了南郡太守。果然是秘本史料啊!還什麼劉備大封群臣沒有記載年份,人家都告訴你是評定荊州四郡的之後,既建安十四年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之間的事,而劉備借「江陵」之前了!便是在建安十五年之前!而劉備設置宜都郡這可是有明確的時間恰恰是在建安十五年了,而劉備更是在當上荊州牧之前就自己屯兵進駐公安了,同時我們在回到你所說的,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後面是什麼情況呢?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這城是被周瑜拿下了,這夷陵單單有城?這不正好被人家農村包圍城市了?還南郡,還大言不慚的說借劉備南郡,你周瑜南郡什麼時候拿全了么?沒有!所以請不要說孫權借了南郡OK!

第二、還是只能說只能說你博聞強記,但是卻忘記魯肅傳或者沒看精?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這裡鼎足雖然沒說直接說和誰鼎足,但是這劉表死後,魯肅不正是直接明擺著說要和劉備與結盟好么?這不就是和劉備鼎足么?

我要是五十多歲的時去找孫權割地,孫權還嫁給我一個碧玉年華或者桃李年華的妹子,我幹嘛不要?老牛推車!老當益壯!我肯定干!哪怕孫權女兒孫女嫁我我也干啊!怎麼了?我吃虧么?還什麼江表傳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且不說龐統與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後,劉備與龐統之間的閒談,不見蜀國史料,卻又是如何被江表傳如此詳細的記載呢?我是十分有疑問的?更何況即使如此,劉備都膽子大到冒犯東吳要求孫權割地了,其有恃無恐也可見一斑了!

還我什麼孫策是袁術的部下都不知道,劉備又何時寄孫權籬下了?赤壁之戰劉備自己都占的荊州半壁了!搞清楚我說的邏輯再說ok?

第三.還我沒看過史料出處,還什麼建康實錄,我有問過你建康實錄么?拜託大佬~!&<魯肅傳的內容,是三國志在吳傳號稱荊南四郡也是劉備借的。別搞得好像建安十四年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把南郡,借給劉備了。&>大佬你先前可是說的三國志吳傳啊!我問你要錯了么?&<借南郡是周瑜死後知道不知道?魯肅傳就沒記載懂不懂?魯肅傳的事和借南郡根本無關知道不知道?&>這言論更是奇葩到家了,人家壓根就沒說道借「江陵」不是周瑜死後好麼!至於你如何說大師是如何說周瑜死前借江陵我更是不懂!你也知道南郡太守是要周瑜死後才有劉備的事 ?那不正好張飛在周瑜死後接的南郡太守,而劉備大封群臣在周瑜死前!《淚痕沒說魯肅傳的內容就是借江陵?我反對的很明確,魯肅傳的內容就沒借南郡什麼事,懂?因為那會周瑜還沒死,知道不知道?》

這我更是吐血了,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這是什麼?好吧,我沒看過魯肅傳@@!

我確實看不懂了!但是我是懷疑你的水平ok!


@顧望但懷愁

第一,說來說去都是一群喜好偷換概念之人,先是將東吳所借之「荊州」偷換概念為南郡,實際上晉書說的很明確了,《春秋元命包》雲:……分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蜀分荊州。於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江夏、桂陽、長沙三郡為吳,南陽、襄陽、南鄉三郡為魏。而荊州之名,南北雙立。此荊州非彼荊州,此南郡也非彼南郡,曹魏東吳分南郡,故而南北都有荊州之名,事實也是如此通俗話講就是分了個湖北,所以各自叫湖北,北邊一邊分了襄陽市,南邊一邊分了荊州市,荊門為犬牙相緣。所以借荊州便是借江陵附近所佔,借南郡也是借江陵附近所佔,不知這些人在反駁什麼?自己打臉?到底誰看不懂?笑話!

第二、而我們爛大街的資料都可以得知,劉備評定荊州四郡之後,自己以左將軍的身份領荊州牧了,便大封群臣,更自己領兵屯公安,實際上就屯在周瑜所佔的江陵南邊,而後才去見孫權要求督荊州,事實上根據周瑜的書信可知,就是要割江東之土,也就是東吳所佔的江陵,雖然江表傳說江陵南岸是周瑜分給劉備的,在油江口,之後劉備又嫌不夠,又跟孫權借了數州,但是江表傳畢竟是江表傳,不愧是人人皆可表!首先就這油江口,就不在南郡,油江口根據水經·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界,東過其縣北,又東北入於江。可知實在武陵郡孱陵縣境內,而這武陵本就是劉備所攻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周瑜分南岸給劉備的說法,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清代的王懋竑:先主南收四郡,立營公安,公安即武陵郡孱陵縣,與南郡無所與。所分南岸地,不知所在。胡注以南岸為南四郡,四郡乃備所自取,非瑜所分。而且周瑜傳中是堅決反對割地給劉備的,又怎麼會自相矛盾的?所以以江表傳的尿性並不可信!王懋竑直接說:是時劉琦為江夏太守,自奔江南後,魏以文聘為江夏太守,屯沔口;吳以程普為江夏太守,治沙羨;而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南收四郡,各以兵力據之,孰肯與地分人者?且瑜於先主之詣京,方力言以土地業備之不可,豈肯自以地分與之乎?先主之欲都督荊州,以據地廣大,北可以向襄陽以通宛、洛,西可由巫、秭歸以窺蜀,非僅為地少不足以給也。陳志蜀先主、吳主傳皆不言借荊州,魯肅傳肅勸借荊州在周瑜卒之前,蓋失其次。惟程普傳:瑜卒,普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還領江夏太守,此為分明。通鑒瑜以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據江陵,十五年瑜卒,其卒不詳何時,蓋在夏、秋間也。先主之詣京則在春矣,其借荊州當在秋、冬間。關羽為襄陽太守,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治秭歸,皆在得南郡後事。參考諸傳,略得其實。而江表傳所雲以地給備及備借荊州數郡之語,皆傳聞之妄,不足據也。以此結論我們可以知道在公瑾死前,並不存在分荊州給劉備的說法。

更何況如果真是孫權借數州給劉備,那劉備又有何權力表劉琦為荊州牧?更甚劉備在沒跟孫權商量前就自己以左將軍的職位領荊州牧,領兵進駐,而後去找孫權商量竟然更是要求孫權給土給他?同時我們根據諸葛亮傳所述諸葛亮在東吳會見孫權之時便已經跟孫權說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 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可見荊吳結盟合力抗曹,是孫權自己都知道的,鼎足之形,即荊楚鼎立孫權也是認可的而且他本人也所大悅的,更是魯肅的英雄所見,早在榻上策上就已經成型,而劉表死後,魯肅正是要劉備結盟。固二者就是同盟!所以並力抵抗曹!操。因此蜀記更載:未嘗獨出吳之力而備坐享其成也。破曹後,備詣京見權,權以妹妻之,瑜密疏請留備於京,權不納,以為正當延挈英雄,是權方恐備之不在荊州,以為遮罩也。操走出華容之險,喜謂諸將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耳。所以有清代趙趙翼曰:借荊州之說出自吳人事後之論,而非當日情事也。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與人也。荊州本劉表地,非孫氏故物,當操南下時,孫氏江東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諸將咸勸權迎操,權獨不願。會備遣諸葛亮來結好,權遂欲藉備共拒操。其時但求拒操,未敢冀得荊州也。亮之說權也,權即曰:非劉豫州莫可敵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隨亮詣備,並力拒操。亮傳。是且欲以備為拒操之主,而己為從矣。亮又曰:將軍能與豫州同心破操,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時早有三分之說,而非乞權取荊州而借之也。赤壁之戰,瑜與備共破操;吳志。華容之役備獨追操,山陽公載記。其後圍曹仁於南郡,備亦身在行間,蜀志。未嘗獨出吳之力而備坐享其成也。破曹後,備詣京見權,權以妹妻之,瑜密疏請留備於京,權不納,以為正當延挈英雄,是權方恐備之不在荊州,以為遮罩也。操走出華容之險,喜謂諸將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耳,山陽公載記。是操所指數者惟備,未嘗及權也。程昱在魏,聞備入吳,論者多以為權必殺備,昱曰:『曹公無敵於天下,權不能當也。備有英名,權必資之以禦我』,昱傳。是魏之人亦只指數備,而未嘗及權也。即以兵力而論,亮初見權曰:今戰士還者及關羽精甲共萬人,劉琦戰士亦不下萬人』,而權所遣周瑜等水軍亦不過三萬人,亮傳。則亦非十倍於備也。且是時劉表之長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後備即表琦為荊州刺史,權未嘗有異詞,以荊州本劉琦地也。時又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備為荊州牧,蜀先主傳。備即遣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亮傳。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羽傳。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飛傳。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雲傳。遣將分駐,惟備所指揮,初不關白孫氏,以本非權地,故備不必白權,權亦不來阻備也。迨其後三分之勢已定,吳人追思赤壁之役,實籍吳兵力,遂謂荊州應為吳有,而備據之,始有借荊州之說。抑思合力拒操時備固有資於權,權不亦有資於備乎?權是時但自救危亡,豈早有取荊州之志乎?羽之對魯肅曰:烏林之役,左將軍寢不脫介,戮力破曹,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肅傳。此不易之論也。其後吳、蜀爭三郡,旋即議和,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屬吳,南郡、零陵、武陵屬蜀,最為平允。而吳君臣伺羽之北伐,襲荊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荊州之說,以見其取所應得,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並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

綜上所述借將借荊州甚至借荊州數郡只是偏向吳的史書的以訛傳訛。而習鑿齒為襄陽人所以受吳史影響也難免有所錯誤。

第三、然而有些大師還是不依不饒, 張飛領宜都太守,是神論,說而張飛的宜都太守也明顯是劉備在借南郡後的。然而在我看來也固然是神論了,正如我在他樓下所說,晉書那段行文看不懂沒關係,三國志都記載周瑜取南郡,劉備已經以左將軍職位領荊州牧了,不會因為你的主觀臆斷而可以否認劉備領荊州牧的事實,備詣京見權更是而後的事ok?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而劉備詣京見權的目的正是要割孫權的地,即劉備求督荊州,正是所謂的借「荊州」,也就是借江陵所佔據的周圍,不是南郡,不是南郡,或者說不是你想像中的南郡!而周瑜也是絕對不會同意割地給劉備的,因此在周瑜生身前取得南郡土地便是不可能的。那張飛領宜都太守似乎也只能到周瑜死後,也就是建安十五年麼?莫非我所說的劉備大封群臣真的在周瑜死前,我真的是神論?然而你想多了,蜀書中大封群臣全部都指在先主平定江南之後,那先主何時平定江南呢?當然便是劉備領荊州牧的時候,而劉備領荊州牧正是在建安十四年,①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②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但是的我的言論又怎麼跟上面矛盾了呢?這裡便不得不指出,這些人暗中偷換概念的地方,或者被前人資料所的誤導的地方。正如同我所說張飛占夷陵以西的史料是爛大街的資料,①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②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實際上張飛領宜都太守,跟東吳佔據夷陵城並不矛盾,因為張飛領宜都太守之時,所治並不在夷陵,而在夷道,正如同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言夷道縣,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王莽更名江南。桓溫父名彝,改曰西道。魏武分南郡置臨江郡。劉備改曰宜都。郡治在縣東四百步。故城,吳丞相陸遜所築也。為二江之會也。可見按水經注的說法劉備宜都郡治在江南夷道縣,同時根據《輿地紀勝》根據《元和郡縣志》魏武置臨江郡,理夷陵,故臨江郡城。《圖經》,在峽州南二十裡。《通典》,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戍城則臨江郡治在夷陵縣地。《太平寰宇記》更是言之有據,峽州夷陵郡,今理夷陵縣。《括地誌》雲:峽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故臨江郡城於夷陵城南二十裡。因此劉備所謂宜都郡,並不在吳晉所置夷陵城,也正如同我們上面所說周瑜是不可能分地給劉備,但是劉備所取之地並不夷陵城,頂多據夷陵縣地境內,然而甘寧據夷陵城,便被曹仁被農村包圍城市了,所以劉備大封群臣就是在領荊州牧後,而劉備荊州牧就是在建安十四年,張飛建安十四年當宜都太守跟向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並不衝突。只是有些人一樣偷換概念而已

看的懂么,江南,江南,江南,先主平定江南,攻取武陵,武陵以北的江南之地在劉備手上ok!

來來來,我們看大仙如何打滾XD,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辟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XD,好了劉備大封群臣準確時間為建安十四年,周瑜死為建安十五年XD


板上釘釘,三國志資治通鑒明明白白寫的,怎麼就不是借了?史書可信度不高難道?

先說那四郡和南郡有可比性嗎?

江陵在當時具有以下戰略意義:

1、 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佔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

2、 可以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游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

3、 可以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佔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4、 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繫,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所以周瑜傾全力攻取江陵,曹仁也拚命防守達一年。
劉備憑藉荊州為基地,西進佔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可是同時也威脅到孫權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呂蒙偷襲荊州的後果。所以,人口眾多的南方四郡實際上不如半個南郡的意義重要(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裡)。

至於說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沒有什麼戰略上的作用了。南宋呂祉論到:「守長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則足以蔽長沙。」南朝的張邵也認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由於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當時還缺少開發,是完全不能與江淮地區相比的。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復以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這些地方均是周瑜的部隊經過一年欲血奮戰(且不說前面的赤壁大戰)從曹操手中奪過來的。如此輕鬆的就借給劉備,應當說孫權和魯肅真是很夠意思,很顧全大局。如果這樣的情況都不算借,那麼世界上就沒有「借」這個字了。
戰亂年代,名義上還都是劉家天下,你能說孟德的地盤是姓劉的?

《三國志程普傳》記載:「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復還領江夏,……。


白紙黑字,史書寫的夠明白了吧?這也叫沒借?


210年12月,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借)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當然更反對借荊州了。估計此時周瑜正在孫權處彙報攻蜀事宜)。同月,正好周瑜病死,孫權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部隊,負責整個荊州地區。親劉備的魯肅接任,乃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同意了。 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名義上還都是劉家天下,所以這就成了不是借的理由?那曹操挾天子和劉備要益州,劉備給?合著劉備做什麼也對,到了孫權曹操那就錯了?


劉備也是承認借荊州的,並找借口拖延不還: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謹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資治通鑒卷六十七》採用了吳主傳的記載。

劉備的這種做法,使一向親劉的魯肅也憤怒了。他親自帶兵在益陽與關羽對峙,並單刀赴會,責備關羽以及劉備的不夠意思:

「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三國志魯肅傳)「肅因責數羽以不返三郡,……肅曰:不然,始於豫州覲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墮好。今已籍手於西川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羽無以答。」(資治通鑒)


@表統獨骨 在下很佩服你的弱智又自信的發言

那麼我貼兩個《宋書》記載

針對你的 周瑜沒有拿下南郡的襄樊地區 和 張飛領宜都太守,這兩個神論,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曹操拿下荊州,設了襄陽郡,所以不存在周瑜沒拿下南郡的襄樊地區這個問題,而張飛的宜都太守也明顯是劉備在借南郡後的
嘖嘖嘖,這些都是你沒看過的記載,不是你沒看過就代表沒有~少賣弄無知,腳踏實地多讀書更好~

在這個回答樓里跟我扯了半天,問你劉備建安十四年改臨江為宜都的證據(即楊守敬觀點),你給我貼一堆後來的宜都郡治改易記錄不知道你是個瞎子還是弱智哦~另外我告訴你劉備的公安是從周瑜那裡借的,結果你跟我說清代考據黨證明江表傳是錯的,很自信哦~

————————————————————
正兒八經的回答下 劉備借荊州 問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荊州府》:府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漢之上游,襟帶江、湖,指臂吳、粵,亦一都會也。
除此之外,南郡江陵的意義可以參考魯肅、甘寧、諸葛亮的話,綜合來說,江陵就是衢地,四通八達。

江陵在春秋戰國秦時曾為楚國國都,相比荊州其他地方開發要好,後來的荊州勢力(如劉表)也差不多是借鑒楚國經營江陵,南郡地區也成了荊楚象徵。而荊南數郡在中國歷史上,不僅開發較晚,而且偏遠、下游的地域劣勢會很難有所作為。所以荊南容易被人忽視(但凡有所野心,必然不肯屈居荊南,不會以荊南為中心經營),而南郡這個荊州中心地區則可以代表著整個荊州,這也是劉備借南郡,後人常稱借荊州。

劉備借南郡的時間三國志的記載有所矛盾,一方面寫十四年借南郡,一方面又記載周瑜死時南郡還在孫吳手裡,而且周瑜死後程普還短暫領過南郡太守(這點司馬光的通鑒理得特別清晰,借荊州始末可以看看通鑒)。所以,可以肯定是周瑜死後,程普接任,然後再借出去的,十四年借出南郡是錯誤的,而所借的地區應是曹操分出襄陽郡後的南郡和臨江郡,也就是東漢原南郡的南部地區。


「借荊州」其實隱含著一個大事件,在這個大事件之下的地盤問題反倒是一個小問題了。

我怕你們誤會我,多說一句放前面。「借荊州」事件前,劉備是內附孫權,軍事行動上甚至要聽從周瑜的安排;「借荊州」事件後,劉備統領荊南,與孫權形成同盟的關係;取益州之後,雙方力量對比顛倒;取漢中之後,劉備方面嚴重威脅到了孫權方面。
「借荊州」在周瑜死後,要荊州在劉備入川之後。
我知道你們喜歡劉備,但是沒有必要刻意美化他。

劉備逃離襄陽之後,與劉表之子劉琦統領夏口,然而以夏口彈丸之地是不足與阻擋曹操的大軍的。這時候打江東來了魯肅,提出了聯合抗曹,名義上是聯合,實際上是收編。周瑜、程普的軍隊要到上游的赤壁、烏林與曹操的軍隊對抗勢必要通過夏口,同時大軍集結物資轉運,夏口也是一個重要的集散地,所以為了對抗曹操,劉備不得已把夏口給了孫權。事實上,劉備這時候就是內附了孫權的較獨立的小軍閥。
打敗曹操以後,荊州問題就成了孫劉內部的問題。這時候北方還有曹仁、樂進、滿寵的軍隊,攻江陵依舊是雙方的聯合軍事行動,而且是劉備從屬於周瑜。這時候劉備是要聽周瑜指揮的。
再到後來周瑜拿下了江陵,這部分依然是屬於孫權的,如果沒有意外,南部荊州都應該是孫權的,劉備也是孫權的。然而劉備是不肯甘心做小弟的。這也是周瑜提出的分化劉備與他的軍隊,使其為己用的原因。

但是這裡出了一個問題,周瑜當時手裡握著江東大半的軍隊,江東出身的將領都團結在他身邊,同時他還能調動劉備的軍隊和關、張,這些都讓年輕的孫權很不安。相關事件的論述已經很完備了。

直到周瑜死了以後,魯肅代替周瑜執掌夏口,這才出現借荊州。借荊州的真正意義就是以劉備代替周瑜統領荊南,成為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線。放你出去是因為現在我的實力還不夠。借荊州或者借江陵,表面上是地盤紛爭,實際上是孫吳方承認劉備獨立、放任他自己發展。如果孫權不借,就沒有劉備的發展機會,結果就是雙方鬧翻魚死網破,最後活下來的未必是劉備。這才是孫吳方面有底氣要還荊州的原因。

要記住,歷史上主張「借荊州」的和主張要還荊州的是同一個人:魯肅


劉備怎麼就是借得荊州呢?劉表死後劉琮繼位,曹操南下,劉琮投降了曹操,劉琦鎮江夏,劉備從南陽郡的樊城退走至樊口。赤壁之戰後,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留樂進守襄陽,自己領軍北還。劉備趕時間實際控制了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和零陵郡。此時,荊州九郡的大致格局是南陽郡被曹操佔領,南郡被周瑜佔據,江夏郡還是劉琦的,劉備實際佔領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和零陵郡。劉備實際佔有荊州4個郡,說劉備向東吳借的荊州,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吧。

因此,俗稱的劉備從東吳「借荊州」嚴格意義上是不準確的。但是劉備確實從東吳「免費」獲得過土地,但是範圍僅限於南郡,而非荊州整體(但是從重要性來說,以南郡指代整體荊州,也有一定道理)。劉備是怎樣「免費」從東吳獲得南郡土地的呢?具體的過程如下:

1、劉備未因戰功從東吳處獲得南郡土地。

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劉備在樊口苦哈哈,天天盼著東吳軍隊的來,最後東吳軍隊到了,劉備問周瑜「戰卒幾何」,周瑜說「三萬人」,劉備說「恨少」。周瑜說:「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劉備雖然覺得周瑜不錯,但是還是覺得周瑜不一定能夠打敗曹操軍隊。「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萬一周瑜戰敗,也好有個後路。等到東吳真的破了曹軍,劉備才積極投入戰鬥,與周瑜水陸並進,追曹操至南郡。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留樂進守襄陽,自己領軍北還。此時,南郡成為戰鬥前線。東吳方面封周瑜為南郡太守,與曹軍在南郡對峙。此時劉備對南郡而言,就是個打醬油的,沒他什麼事。

2、作為政治交換,劉備從東吳處獲得周瑜控制之下的南郡江南地。

赤壁之戰之後,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會劉琦卒,孫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根據政治交換,劉備從東吳處免費獲得一部分南郡土地,及周瑜控制下的南郡長江之南的土地。孫權之所以將南郡江南地給劉備,大概意思應該是劉備作為荊州牧,好歹應該有個象徵性的地方呆著,總不能讓荊州牧呆在當時還不怎麼發達的江南四郡吧。

3、劉備自己主動爭取,加上魯肅讓劉備正面對抗曹軍的計謀,東吳主動讓劉備控制南郡。

劉備在公元210年與孫權見面,當面向孫權說劉表的舊官吏太多,周瑜給的地界太少,不足以裝下這麼多人,因此提出了「督荊州」的要求(這理由也真是醉了)。周瑜於同年去世,魯肅領周瑜兵。魯肅向孫權建議「以荊州借劉備,以共拒曹操」(其實是讓劉備去正面對抗曹仁、徐晃,讓劉軍和曹軍狗咬狗,東吳想做漁翁),孫權接受了魯肅的建議。

至此劉備基本上完全免費從東吳方面獲得了東吳實際控制的南郡部分。但是,雙方沒有就是否歸還、歸還的條件進行約定。應該說,劉備免費得到東吳實際控制之南郡部分的也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認可孫權徐州牧的地位(這個比較虛),同時需要承擔正面對抗曹軍的責任(這個沒有幾把刷子是不行的)。當然在軍事上看,劉備確實沒有費什麼代價,就「免費」獲得了東吳實際控制的南郡部分,還是有一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到後來,劉備偷雞取得了益州之地(周瑜早就建議孫權取益州,劉備反對並且佔據南郡之地不讓東吳軍隊通過,自己卻趁機取了益州),劉備勢力坐大,三國鼎立之勢初顯。南郡作為戰略要地,如果在劉備手裡,那麼劉備可能隨時兵出南郡,順流而下欺負東吳。東吳無論通過談判還是軍事手段,都有必要收回南郡。因而魯肅先來索要南郡之地。劉備耍滑頭,口頭上承認南郡是借的,但是要等他佔了涼州之後再還(這樣的態度在當時就是耍賴不打算還了)。魯肅後來又因為這個事「單刀赴會」關羽,雖然把關羽說的啞口無言,但是劉備、關羽都不是會將吃進去的肉吐出來的善類。因此東吳最終不得不訴諸武力。後來關羽的悲劇都是知道的了,就不贅述了。

當時周瑜過世後,魯肅讓劉備頂雷去直面曹軍,劉備不行,東吳再頂上去。這一策略不能說不對,只是沒想到劉備運氣太好,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益州。其實這事不能賴劉備,吃進去的東西再吐出來,真的是一件違背人性的事情。


所謂的借荊州,並不是整個荊州,應該是指南郡為主的一部分土地

  1. 赤壁戰後,周瑜VS曹仁,東吳奪南郡,沒錯,近年來捧的很厲害的二爺「絕北道」,就發生在此時,所以南郡的確是東吳打下來的
  2. 赤壁戰時,劉備屯兵江夏,戰後,劉備輕騎下江南,奪荊南四郡,但北上和西進的出口,都在東吳手裡,也就是說,此時劉備集團除了江夏與曹軍接壤,其實是處在東吳的包圍中;
  3. 周公瑾為限制劉備集團擴張,屯守江陵(南郡的治所),封鎖渡口,扼住劉備西進(入蜀)和北上的通道,打算將劉備封死在荊南一隅之地,劉備又不能直接向盟友開戰,開始頻繁向孫權討要南郡;
  4. 赤壁戰後,孫十萬在合肥一帶屢屢受挫,同時周瑜名揚天下,屯兵南郡,開始籌劃西進入蜀,實現他的二分天下,不管出於調兵向東,以緩解東線壓力,還是別的什麼考慮,孫權開始給劉備割地,先是南岸出口(公安),後來一點一點整個南郡都給了劉備,後一直到關羽覆敗,荊州軍團的治所都是在江陵;
  5. 劉備奪漢中前夕,呂子明偷襲荊南,劉備率軍馳援,後兩家停火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屬東吳,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劉備於是回師漢中,張飛打飛張郃就是此時;
  6. 關羽北進襄樊時,呂子明白衣渡江,至此劉備失去了全部荊州的土地

綜上,劉備所擁有的荊州,最多時是南郡、荊南、和一部分江夏,其中南郡是東吳「借」的,江夏是繼承自劉琦,荊南是赤壁後趁曹孫兩家爭南郡期間佔領的,劉備得到南郡後,也的確死賴著不還,但也沒辦法,南郡地處要衝,向東可以威脅孫吳,向北可以北上襄樊,向西可以窺伺巴蜀,失去南郡,劉備就只能窩在巴山蜀水中,北出隴右與曹魏爭雍涼,但據有南郡,就必然與孫吳衝突,這不得不說是諸葛亮隆中對里"據有荊益,東連孫權,北抗曹操"戰略規劃中的一個悖論。


劉備是借,但借的不是荊州,而是孫權的兵力

劉表殺了孫權的爸爸,所以孫權與劉表有殺父之仇,所以孫權領到了《荊州征服資格證》,以殺父之仇換來武力征服荊州不被天下指責的權利

就像加里寧格勒歷史上並不是俄羅斯的地盤,為什麼蘇聯可以有佔領加里寧格勒的法理依據?因為二戰時德國主動攻打蘇聯,於是蘇聯領到了《加里寧格勒征服資格證》

同理朝鮮戰爭時,美國也授予了韓國《朝鮮征服資格證》,韓國在美國等國的幫助下消滅朝鮮,佔有朝鮮全境,也不會受到二戰軸心國入侵他國那樣的指責,因為是朝鮮先動手

然後劉表死了,劉琮接班後投降曹操,赤壁之戰後荊州的實際繼承人成了劉琦,然後又成了劉備,而且劉琦和劉備是權力和平交接,所以孫權有繼續攻打劉備以征服荊州的法理依據

而劉備借的,就是孫權想要攻打荊州的兵力,讓他們暫時不要打荊州,等自己地盤大了主動交出來(當然地盤什麼程度才算大可沒有硬性標準)


朕表示 沒借,不可能,你想多了。朕甚至還想吞吳。


三國時期荊州主人經歷了以下8個階段的變化:
1、最先是劉表,基本佔據八郡,但是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由東吳佔據;
2、然後是劉表的兒子劉琮;
3、曹操進兵荊州佔據荊州北方四郡。劉琮然後以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從而荊州有八個郡歸曹操,劉琦(和劉備在一起)佔有江夏的夏口一地,孫權佔據江夏郡江南大部。
4、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奪取了荊州南部的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曹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長江北的江夏一部分,而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在赤壁前就屬於孫權;
5、劉備到東吳孫權處求「都督荊州」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借荊州之地,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劉備因此佔據了荊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夏口一城,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孫權佔據江夏江南部分;
6、劉備佔領西川後,曹操佔據漢中,威脅西川,劉備因此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
7、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被俘殺,江夏、桂陽、長沙、南郡、零陵、武陵歸東吳。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
8、三國末期,司馬炎建立晉朝,然後開始晉滅吳之戰。吳主孫皓投降,荊州歸晉。


謝 @長江白雲 邀。淚公 @淚痕春雨 有言,

這裡,我提醒諸位一個非常關鍵的要點。

如果需要理清一個時代的史事,搞清官制確實是必要的,但制度很多時候是死的,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還必須搞清楚這個時代的政治文化以及更為複雜動態的層面,按鄧小南先生的說法叫「活的制度史」。

當然,我這裡的使用未必貼合鄧先生的原意,我只是想借著鄧先生的路子試圖讓這個問題下的討論更加深入。還望 @蘇沉船 @成剛 不吝賜教。

首先,淚公所言完全是扯淡。

其一,漢末時期並未像所謂的「你拳頭大就當多大的官,你當多大的官拳頭有多大」,用軍閥勢力來等價漢廷的官位。不是的,這兩者之間常常是脫節的,或者說制度是存在變形的,變形不等於消失、不存在。

其二,漢末之間也存在 @琅邪楊文理 嘟嘟曾指出的「二元君主觀」,又因為漢末群雄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野心而更顯複雜。

回到本題,荊州是誰的?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

荊州理論上的主人是劉表的長子劉琦。

問題在於赤壁之戰之時曹操掌握了荊州的大部;赤壁之戰後,孫劉聯合共伐曹操主要的戰場就是荊州;而劉琦乃至於劉備一方這時候根本不能搞定荊州,攻伐荊州軍事活動的主導權掌握在周瑜手裡。

也就是說,這時候產生了法理和實際的第一個脫節。但是,在孫劉聯盟的框架下是相對平衡的,劉琦拿到了荊州刺史,劉備拿到了三郡(謝 @蘇沉船 指出);孫權一方承受了曹操較大的軍事壓力,也拿到了荊州的核心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是根據軍事活動劃分,不可能完全是依照郡界的行政區劃,而是犬牙交錯的,淚公的地圖是不合適的;最可笑的是淚公的瞎扯,後漢三國時期南方的開發是不足的,南方的一些偏遠的郡只是看著地圖大而已,實力是較差的。

淚公所言,

簡單從地盤上看,劉備對荊州的控制權佔據絕對優勢,因為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劉備手裡。

胡扯而已。

接下來,就出事了。

琦病死。

荊州法理上的主人劉琦病死了,平衡被打破了。

劉備接受了,

羣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

當然,按淚公一向的說法,大家一起推舉,就代表你是這個位置了;況且就病死個劉琦嘛,有什麼大不了的。

其實不是的,這樣搞其實很危險:第一,當時正常的玩法是「互表」,這種推舉算是逾制;第二,在此情況下,失去法理支持的劉備方面可能會被周瑜吃掉。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乆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我們看淚公說話,

先不說時間對不對,這根本不是周瑜的方略,而是淚公瞎幾把編的。

先看史料,

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瀏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
琦病死,羣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這些性質不同的史料表述不一,但所述皆有一事。劉備領荊州牧。

我們根據這一點,把史實組織起來。

劉備這方面拿到了荊州牧,拿到了周瑜給的公安,也承擔了比以前更多的曹操的軍事壓力。

孫權拿到了剛打下的南郡,劉備給孫權表了車騎將軍,徐州牧,也減輕了一定的軍事壓力。

孫劉聯盟又取得了平衡,但是也有個隱憂,孫權方面此時佔優,認為此時算是借;名義上荊州的主人是劉備,荊州下面的南郡是周瑜的,南郡下面的公安又是劉備的治所。

很複雜糾結的關係。

淚公根本沒讀懂。

我只能笑一年了。

還在瞎bb。

江陵是孫劉聯軍剛打來的,為此周瑜還受了箭傷。而在這次政治交易中劉備放棄了江陵。

再多說一點,熟讀孫子兵法的淚公最搞笑的地方。

襄陽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種場所;而經常是南北雙方互相角力的所在。

在角力的情況下,對北方來說,突破了襄陽防線,通常意味著擊破了最強點,後面就是空虛的後方,自然席捲。

在三國時期,又不是在襄陽角力。

還有,公安是油江口,長江南岸,劉備也掌握著長江水道的一部分。

欣賞完淚公的腦洞以後,我們繼續。

又出事了。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周瑜死了。

我們知道孫權這個人是有野心的,

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鞌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衆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正是孫權的野心不在意劉琦的病死,劉備的「逾制」;另一方面在曹操的軍事壓力下,還因為當時的政治文化,需要劉備的表來擴張權力。

周瑜死之前,還準備搞事,

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衂,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道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周瑜死了,就一了百了。

孫權拿不出一個大將執行以上計劃,順便打曹操。

在魯肅的要求下,開始了真正的「借荊州」。

十五年,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
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劉備拿的是諸郡之地,準確得說,諸郡的各一部分。

到了第二條,因劉備的承諾,才從借「荊州諸郡」到借「荊州」。

「借荊州」才進入完全體。

最後,我們梳理一下。

「借荊州」到完全體有三個過程。

最核心的借「荊州諸郡」,其實非常有趣;劉備作為荊州牧,卻需要借他下面的「荊州諸郡」;劉備法理上治下的南郡太守周瑜以及魯肅等人其實效忠的是孫權;而借的「荊州諸郡」則只是荊州諸郡的各一部分。

不得不說,淚公有一句話讀明白了嗎?

還有淚公的評論區,尤其是精選評論,真的是群魔亂舞。


我決定祭出這幾張圖:


政治家的字典里,沒有借。只有憑智慧,實力和臉面,獲得。


如果不是借,為什麼劉備要還?莫非劉備看孫權可憐,所以聖母心大發,聲稱得了涼州再還荊州?
曹操算是雙方聯軍擊退的,但是如果孫權不出兵,憑劉備那兩萬人,曹軍一東下便是死。單刀赴會中魯肅說:「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說白了,孫權出兵對劉備來說是救命之恩。所以「羽無以答」。而劉備能南征四郡,也必須仰賴於周瑜打下南郡,逐走曹仁。所以劉備所得,較其赤壁南郡之功不為少。
之後劉備求借南郡,肯定也是答應了孫權的條件的。不然孫權不會理直氣壯的要求荊州,劉備也不敢直接說不給,只能拖延。


首先歷史上的劉備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是《三國演義》里的仁德之君,還是現在各種評書里實在的織席販履之輩,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僅僅是針對劉備借荊州南郡這件事情,他真的是沒有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任何一部有關三國的歷史紀錄文獻中,都提到了劉備在自己獲得益州後,以及孫權和魯肅的再三要求,確實是歸還了一部分的荊州土地。

赤壁之戰後,戰敗的曹操在退還北方的路途中,還不忘鞏固自己先前得到的南陽郡,由曹仁駐守。戰勝的周瑜則是大舉進兵,得到了靠近江東地帶的南郡,江夏郡以及武陵郡,由我們熟悉的黃蓋統領。在整場赤壁之戰近乎是打醬油的劉備,則是在諸葛亮的精密安排下,不費吹飛之力拿下了長沙郡,零陵郡和桂陽郡。當然了,劉備得到的三郡算是荊州的貧困地帶了,但是終歸是有了自己的一個棲身之所,也算是大大的成就。

在周大都督死後,老好人魯肅成了吳國的新一任軍事統領,它是一個極力推崇孫劉友好的人,也是在他的大力幫助下,孫權借出了南郡,以來維持已經岌岌可危的孫劉聯盟。當然了,這樣涉及國家領土完整的大型交易,肯定是有著明確的借據條例的,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若得益州,必還荊州」的這個條件了。

劉備在進川之後,實力大增,內心的慾望自然也是越來越大了。


赤壁之戰後,原荊州七郡被曹操分為九郡~
曹操佔據三郡:南陽、襄陽、南鄉,其中南陽郡是東漢的帝鄉,第一大郡,其地位相當於現在的上海,37縣,人口和實力占整個荊州的1/3以上,戰略意義略相當於半個荊州;
孫權占江夏、南郡,這兩個郡合起來人口和實力也接近1/3,戰略意義也相當於半個荊州;
劉備佔據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人口實力不到荊州的1/3,但戰略意義可以忽略~
這麼說吧,拿現在的廣東來類比吧,曹操孫權佔據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劉備就算把其他的全佔了又如何,有意義嗎?
所以,劉備就是個死局,必須得有一塊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就是南郡~
經過孫劉多方面博弈,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約定得到益州後歸還,這就是借荊州的故事~
當然,劉備後來耍賴不要臉了,那孫權就得動手了,呂蒙手指一彈,南四郡就收過來了,由此也可見南四郡的弱雞程度~
當然,孫十萬還不甘心啊,畢竟想要回的是南郡啊,於是,一場精心的政治陰謀就誕生了:
孫權向關羽求婚,關羽斷然拒絕,於是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南郡),一氣呵成~
這個又通常被叫做關羽大意失荊州,後人常責怪關羽太自大不識大體~
這是扯淡!
敲黑板,這就是扯淡!
孫權要是真想聯姻,應該怎麼辦?應該跟劉備提啊,就算是跟關羽結親家,也應該由劉備賜婚才對啊!
繞過劉備直接跟關羽聯繫,置劉備於何地?關羽處置的一點也沒錯!如果關羽坦然接受,那麼,這個裡通外國的罪名絕對脫不了了,劉備也會第一時間拿掉關羽的!這是個政治問題!關二爺還是有政治覺悟的~
看到了吧,孫十萬這一招確實挺陰的~
至於說關羽大意,那也確實大意了,但是,實力在那裡擺著,不大意就能挽回嗎?別做夢了!
只是敗的快慢區別而已,畢竟以不到1/3個荊州的力量同時對付曹操的北方十個州?孫權的兩個半州,作死是必須的


是借的 直接引魯肅傳原文:「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這段是說魯肅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 孫權也同意了 再引另一段:「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 這段是魯肅向關羽討還荊州三郡的事


推薦閱讀:

劉備的皇室身份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
三國時期有哪個人是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見過面的?
諸葛亮的武鄉侯到底是鄉侯還是縣侯?
為什麼前四史的水平遠高於後面的史書?
司馬家族的淵源?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劉備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