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我們覺得荒謬的事,卻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為什麼很多宗教都有各種各樣的禁忌?憑什麼不能喝酒,憑什麼要飲食潔凈,憑什麼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憑什麼要把頭髮剃光?Iannaccone 1992年發表的文章Sacrifice and Stigma給了一個非常精妙的解釋,成為後來宗教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之一。

理解這一問題的要點在於:宗教為信眾提供許多俱樂部物品。不僅有來世的快樂,還有現世的福利。比方說,如果信眾陷入困窘,教會要給予接濟;如果對方也信教,和對方做生意可能更放心;待在教會裡可以結識很多朋友、展開愉快的聊天。這些都是好東西。

為什麼說這些是俱樂部物品呢?說白了就一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你在教會裡的付出,包括金錢、時間和愛心,受益的都不止你自己,還有別人。同樣,如果你享用教會的資源,你也在享受別人的付出。用經濟學的話,這些付出是有正外部性的。

但是,對應正外部性的詞,是搭便車,原因很簡單——付出全部屬於自己,受益卻不完全屬於自己。既然自己享受不到全部好處,那就乾脆留點力;既然別人乾的能夠惠及自己,為啥不坐享其成?解釋這個原理,最好的例子就是:宿舍一般都比較髒亂。

禁忌怎麼解決這一問題?按Iannaccone的思路,快樂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代指宗教之外的快樂;一種是宗教的,既取決於你自己的付出,也和其他教眾的付出有關係。禁忌,相當於告訴你:如果要入教,可以,請抬高自己享受世俗快樂的代價。

為什麼抬高享受世俗快樂的代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再用一個例子來說這件事。假如之前有兩種水果,橘子和梨。你平時買五個橘子,三個梨。可是,突然有一天,橘子價錢變貴了,那就只能少買點橘子,多買點梨。最適合的消費計劃,現在可能是四個橘子,四個梨了。

宗教的道理是一樣的。本來,一個人花在世俗和宗教上的時間可能是五五開;現在,宗教把享受世俗快樂的代價抬上去了。喜愛美人?不可淫邪;喜歡物質?打爛你的高廣華麗之床;貪口腹之慾?不讓你吃好多肉。就算讓你吃,也要折騰你半天。

世俗快樂和宗教快樂,兩者相對價格的變化有兩個後果:一是一部分道心不夠堅定的道友,就自己退出了。這些人對宗教評價低,對世俗評價高,就算進來了,也不會為俱樂部物品付出太多;二是留下的這部分人,他/她要為宗教付出更多,因為宗教快樂現在相對更「便宜」了。

總之,禁忌相當於起了兩個功能:一是篩選,篩掉那部分「心不誠」的人,確保剩下來的都對宗教評價都比較高;二是解決外部性。通過相對抬高世俗快樂的價格,降低宗教快樂的價格,確保你把更多精力花在宗教上。而這會增強教會提供俱樂部物品的能力,每位教眾都因此受益。

所以,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教派,規矩名目繁多,但進去以後教眾之間紐帶很強,確實在互幫互助;有些宗教教規慢慢崩壞,很容易就能繞過去或者「變通」,整個宗教也就慢慢衰落了。Iannaccone的原文有嚴格推導和一些實證,對理論和分析細節感興趣的可以參考。

最後,簡單說明三點:首先,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何禁忌廣泛存在」,但具體教派的具體規定為什麼是現在這個形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其次,宗教經濟學真的是個蠻有意思的分支。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參考最後列的兩本書。經濟學理論,還是蠻強大的:)

第三點是最關鍵的。這個理論對我們回答這麼一個問題很有幫助:批評、排斥和對抗一個宗教,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處處遭遇抵觸情緒,實際上也起到了抬高教眾參與世俗生活成本的效果。根據前面的分析,一部分人會離開,可剩下的人也會變得更加虔誠。

參考文獻:Iannaccone, L. R. (1992). Sacrifice and stigma: Reducing free-riding in cults, communes, and other collec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71-291.

兩本有趣的書:Stark, R., Bainbridge, W. S. (1996). A theory of religion. Rutgers Univ Pr.

斯塔克. (2005). 基督教的興起: 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再思. 上海古籍出版社.


吸煙有害健康……

但每年有1,000,000,000,000多的稅……

而且還給國家節約養老費………

PS:有人說是不是我多打了幾個0,沒有多打,就是有12個0。

而且為了取整,我還少算95,000,000,000

部份朋友表示懷疑數據的真實性,那請看新華社的報道:


我完善了之前的答案,增加了圖片和備註。


很多時候,人們會發現一種現象:當某種資源的使用效率上升時,人們對於該資源的需求卻也隨之上升。仔細想想,這其實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情。

圖1:駕駛小排量汽車可能使得家庭在汽油上的支出增多,而非減少。


舉個例子。一個家庭換了一輛小排量的汽車,百公里油耗比上一輛車低很多。根據常識,這個家庭每月在汽油上的花銷應該更少了,不是么?可實際情況可能是,家庭所支付的油費可能比之前還要多,因為每月駕駛的總時間變長了。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生活用水的單價下降後,人們增加了用水量,每月的水費賬單反而金額更多了。再如,電子產品的製造成本逐年降低,可是消費者每年在電子產品上的花費卻越來越多。或者,安全帶的發明使駕駛更加安全,減少了交通事故的平均死亡率,可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卻升高了。

圖2: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傑文斯困局(Jevons Paradox)即是以他命名。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他1865年的書《煤炭問題》裡面提到一個類似的例子。瓦特改進了蒸汽機,提高了煤的使用效率,可是市場對煤的需求不降反升。傑文斯在書中寫道:『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效率地利用能源和更節省地消耗能源是等價的,可實際卻恰恰相反。』* 這也就是所謂的傑文斯困局。

  • *原文為:It is a confusion of ideas to suppose that the economical use of fuel is equivalent to diminished consumption. The very contrary is the truth.


這個現象看起來荒謬,在經濟學裡卻有很直接的解釋。技術進步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和單價。根據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商品的價格下降導致需求上升。如果商品的需求彈性大於1,那麼上升的需求會超過下降的單價所帶來的影響,導致總花銷上升。

  • 註:什麼是需求彈性?粗略地講,如果商品價格上升1%時,需求下降了x%,那麼需求彈性就約等於x。

  • 嚴謹的定義是:如果Q為某種商品的需求,P為該商品的價格,那麼該商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Ed)為:

下面用具體數字舉例。

圖3:當需求彈性大於1時,燃料價格下降導致燃料總支出上升,出現傑文斯困局。


如上圖。假設每次開車出行的油價從100元降至80元,下降了20%。因為出行變得便宜,人們傾向於增加出行的次數。假設人們的出行次數從每月10次變成每月14次,上升了40%。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彈性大於1。我們計算總成本的變化是:


原來:100*10 = 1000 元
現在:80*14 = 1120 元


總成本上升,傑文斯困局出現了。

圖4:當需求彈性小於1時,燃料價格下降導致燃料總支出下降,未出現傑文斯困局。

現在我們分析另一種情況。如上圖,假設每次開車出行的油價依然是從100元降至80元,下降了20%,可人們的出行次數不是從每月10次變成每月14次,而僅僅變成11次,上升10%。需求彈性小於1,我們計算總成本的變化是:

原來:100*10 = 1000 元
現在:80*11 = 880 元

總成本下降,符合人們的直觀判斷,未出現傑文斯困局。

你看,這個道理很簡單,不是嗎?

參考網站:

英文維基百科:Jevons Paradox

Jevons paradox


為什麼我們會做一些明明對我們有害的事情?

傑拉德 戴蒙德在《第三種黑猩猩》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發現人類的消費文明是如此荒謬和不合理,人們去吸煙,喝酒,而這明明損害了我們的身體。
然後他認為,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也在發生。
例如,雌性的天堂鳥喜歡拖著大尾巴的雄性天堂鳥,然而這尾巴嚴重阻礙了天堂鳥的運動,大大提高了他被吃掉的可能性,是個累贅。雌性天堂鳥喜歡這種對個體有害的特徵。這豈不是很奇怪?
在這本書里,作者給出的解釋是,這種累贅釋放了一個信號:我有這個累贅我還能活下來,可見我多牛逼!

例如,羚羊遇見了獅子,如果羚羊奔跑的很快,獅子是追不上的,但是獅子不知道哪個羚羊跑得快,所以它還是要追,結果追了半天都追不上,浪費了體力,還不如一開始不追。這就要求跑的快的羚羊能釋放一個信號,讓獅子知道不必追它。
這個信號又必須是激勵相容的(原諒我在複述的時候過早使用這個詞),也就是跑的慢的羚羊沒有能力釋放同樣的信號。那麼羚羊應該怎麼做呢?

跑得快的羚羊遇見獅子了,非但不跑,反而一邊慢跑一邊彈跳,故意浪費逃跑的時機——反正即使這樣浪費,一旦獅子追過來還是可以輕鬆跑過獅子。這樣獅子就知道,這個羚羊牛逼,有恃無恐,看來我是追不上它,所以算了。跑的慢的羚羊呢?如果他們也敢這麼做,獅子過去就把它們吃了。

所以這些動物故意做一些有害的動作,是想釋放一個信號,我都這樣了還活著,可見我有多牛逼,你不服,你敢嗎?

這和經濟學有什麼關係呢?這其實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里的信號釋放模型。而這種模型也大規模出現在經濟學中。例如斯賓塞討論了文憑作為信號釋放的功能。
我們都知道高學歷能夠帶來高工資,這是因為學歷能提高人的生產力水平嗎,還是高學歷的人本身生產力就高?斯賓塞證明,即使學曆本身不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它也可以起到把高能力人和低能力人分別出來的作用。
前提是學習是一件有害的事情。就像天堂鳥的大尾巴和羚羊的彈跳。
邏輯也是一樣的。如果學習是有害的,那麼能力高的人比能力低的人能夠承受更大量的學習,就像跑的快的羚羊比跑的慢的羚羊能夠承受更長時間的彈跳。這樣能力高的人總能選擇一個學習量,使得能力低的人選不起——即使他為了假裝自己能力高選擇了這個學習量,學習帶給他的負效用如此之高,以至於他由於假裝而獲得的高工資也彌補不了因為學習而帶來的損失。

這樣的現象在經濟學裡是非常普遍的。例如一個廠商一旦獲得了壟斷地位,就想要阻止其他廠商的進入,一個阻止方式就是打價格戰,也就是威脅說,一旦你進入,我就降低價格,從而整個市場價格也就降低了,讓你進來也無利可圖。
然而這種威脅有可能是不可置信的,有可能新廠商進入了,老廠商發現,我打價格戰的成本太高,還不如和它共存呢。這取決於什麼?取決於老廠商的成本,如果老廠商成本低,就有打價格戰的餘地。
人們觀察到,現實生活中壟斷廠商的價格,要遠遠低於壟斷廠商理論上的最優價格,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這些唯利是圖的商人要做明明對自己有害的事情?答案是這些廠商要給想要新進入的競爭者釋放一個信號:我是低成本廠商,我有跟你打價格戰的餘地,你可千萬別進來。

另外一個例子是高質量的企業往往有較高的負債率,但是企業的負債率越高,破產的概率也越高。企業為什麼要做這種明明對自己有害的事情呢?原因仍然是信號釋放。由於企業質量越高,破產概率越低,那些低質量的企業已經有很高的破產率了,如果你讓它再去提高負債率,破產率就更高了,它們玩不起。投資人不知道企業到底是高質量還是低質量的,高質量企業為了獲得投資,必須釋放一個信號,讓低質量企業無法模仿,而負債率顯然就是這樣一個信號。

上述現象廣泛出現於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在這種博弈里,一方有不同的類型,而另一方並不知道他面對的是哪種類型,只能給類型賦予一個先驗的概率分布,也就是信念,博弈的結果可能是分離均衡,也就是不同的類型選擇不同的策略,也可能是混同均衡,也就是不同類型選擇相同的策略——低質量的參與人也打腫臉充胖子。在看到戴蒙德那本有趣的書之前,我還真不知道博弈論的思想已經應用在對動物的研究中了。


接下來我要講述的這件事情,騙子高超地運用了統計學和概率學手段毫無破綻地獲得了一些人的信任並成功騙取他人錢財。

以下來自真實新聞的轉述。

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在西班牙對陣荷蘭的比賽前一天小王郵箱收到一封郵件,郵件里說:我們是專業的博彩預測公司,預測信息都是來自內幕消息,保證100%預測準確。
我們今天已經得到了世界盃內幕消息:
預測明天凌晨西班牙對陣荷蘭的比賽,荷蘭將會獲勝。
小王晃了一眼這份郵件,笑著說:呵呵,又是騙子廣告。
然後就刪除了這封廣告郵件。

第二天,小王看見新聞報道西班牙1比5被荷蘭屠殺。想起了昨天的那封郵件,想了想,估計是騙子胡亂猜的運氣好而已猜對了。

第二天晚上比賽開始前3個小時,小王又收到了來自同一發件人的比賽預測信息:明天凌晨,烏拉圭將會輸給哥斯大黎加。
小王笑了笑說,烏拉圭實力那麼強,怎麼會輸給哥斯大黎加這個弱旅,早上起床看見新聞報道哥斯大黎加爆冷贏了烏拉圭。
小王心想,這騙子運氣也太好了吧,兩次猜都能猜對。

第三天沒有收到郵件,第四天,又是一場實力相當難以預測的比賽,伊朗對陣奈及利亞,郵件又來了,預測伊朗和奈及利亞打平。
小王覺得這比賽他都能猜中的話,那就真神了。沒想到明早起來看新聞伊朗還果然和奈及利亞打平了。
這時候小王不得不佩服這個人的預測能力了,並且開始逐漸相信這個人的預測信息。

第五天,郵件沒有發送比賽預測信息,而是這樣說的:見證了前面三場比賽的預測,相信你已經相信了我們公司的實力了,世界盃接下來的比賽我們還會繼續提供內幕比賽消息,現在交5000,就能夠得到世界盃接下來所有比賽的內幕消息。我們將會在比賽開始前幾個小時發布內幕消息給您。
小王之前也對足球比較感興趣,也偶爾買足球彩票,不過中獎率都很低,看到這份郵件小王便動心了,認為這是一個發大財的好機會。
於是通過郵件提供的聯繫方式聯繫上了對方,對方提供了一張銀行卡卡號,小王便匯了5000元的預測費用過去。期待著今天晚上比賽的預測消息。。。然後根據預測消息去買彩票。
郵件終於發來了,預測明天凌晨,俄羅斯將會輸給韓國。
小王二話不說,馬上在網上買了幾千塊的彩票買韓國勝。
然後看比賽直到主裁判吹響比賽結束的哨音,最終俄羅斯和韓國一比一打平了。。。
小王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然後去公安局報警,沒想到同樣的詐騙經歷不止他一個人,還有幾個受害者也是同樣手段被騙的。。。

為什麼騙子之前那三場比賽會預測地那麼準確呢?

這裡騙子靈活運用了概率學和統計學,幾乎不費任何成本便騙取了錢財。
具體操作手段是這樣的:
通過郵件群發發給任意的一些人,比如發給了6000個人,一場足球比賽有勝平負三種結果,每種結果平均發2000人,這樣一來一場比賽不管出現任何比賽結果,通過統計學就會淘汰掉4000人,剩下符合比賽結果預測信息的2000人,繼續通過概率學引誘上鉤。同樣的概率學手段,再通過統計學淘汰掉三分之二的人,剩下三分之一繼續騙。
預測了三場比賽之後,剩下的人,都應該是騙子真正下手的對象。這些人,也是最容易博取信任和交錢的了。


這,是我目前為止見過的最高明的詐騙手段。
比那什麼群發簡訊說賬戶被盜需要轉移資金或者是兒子被綁架需要打贖金否則撕票的這些手段高明多了。
(手機碼字,求贊~(≧ω≦)~~~)


一個地方遭災了,國家開辦粥廠賑災,和珅去視察粥廠隨手抓了一把沙土灑在粥里,同行的大臣問和珅你這是幹什麼,和珅說,真正的災民飢腸轆轆是不會在乎粥里有沙子的,來蹭吃蹭喝的就不來了,這樣才能讓最困難的人活下來。


落難之前,總是多事之秋。

在經濟開始由盛轉衰時,表面上的繁榮還會維持,但各種小安全事故的發生率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發生災難性事故的次數也會提高不少。這是因為生產資料的更新換代、日常的維護保養,在預防事故發生的角度看都是一種保險性質的花費。在經濟發展準備到達頂部時,越來越多人會覺得經營困難,他們中理性的人會減少支出,這往往就有通過延長舊機器的使用周期,削減檢查維護機器的經費,只保留維持運行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維護保養,辭退一部分維護安保人員等途徑實現。這就導致了由於維護不善或者缺乏保養等原因所導致的安全事故發生率開始上升,經濟景氣時極少發生的災難性事故也多了起來,而且往往更嚴重。


在我上中學的時候,賽百味(Subway)剛開始在中國開店。那時候,動輒二十多塊錢一個的六寸三明治還是中學生咬咬牙跺跺腳才能去嘗一下鮮的奢侈品,還好有「每日特價」,每天都有一款15塊的。(現在還記得,金槍魚在周二)

我很快發現了一個看起來非常不合理的現象:純蔬菜的三明治16塊一個,而帶肉類的每日特價15塊,後者照樣可以按自己要求免費添加各種蔬菜。

也就是說,想吃純蔬菜三明治的顧客,需要多花一塊錢讓店家把每日特價品種里的那塊肉拿掉。

這解釋不通啊!而且非特價的含肉三明治比蔬菜的貴,也說明肉類成本比蔬菜更高。

我還專門問了店員這件事情,他們也表示很困惑,有次我還故意去開玩笑:可不可以別把每日特價火腿三明治裡面的火腿加進去,直接遞給我好了,然後照樣放蔬菜?店員想了想,覺得也沒問題,所以我就成功花15塊錢,吃到了一個16塊的蔬菜三明治,外加一塊火腿。

大一的時候,上了幾節經濟學原理,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價格歧視嘛!

價格歧視,是指針對收入水平、年齡、性別、生活習慣不同的消費者區分定價,從而最大化利潤的銷售策略。上述各個因素只是表象,其最核心的區分依據只有一點:支付意願。這裡的「歧視」是個中性詞,沒有道德評判的意思,只是指「區別對待」。

舉個經典的例子:電影學生票。

假設放映一場電影,電影院的成本是50塊,影廳里最多能坐兩個人(則當然是一種抽象簡化了),潛在的觀眾有兩個,窮學生王瑞恩和國民老公王思聰。王瑞恩表示,我最多只能出20塊看這場電影,再多一塊錢都覺得不值;王思聰則表示,花200塊也無所謂。如果所有的電影票必須統一定價,那影院肯定會選擇200塊賣一張票,凈賺150塊。

但還能不能再多賺一點呢?

於是有了一種新的定價策略:鑽石至尊VIP豪華票200一張,學生票20塊一張,需要持學生證才能買學生票。這下,王思聰還是要花200塊,但王瑞恩只花了20塊就坐在了至尊豪華VIP專座的旁邊,最後影院賺了170塊。這就是價格歧視帶來的改變。

要成功進行價格歧視,必須要確保「王思聰"型消費者不會偽裝成「王瑞恩」型消費者 -- 如果全部人都買20塊錢的票,影院就虧大了。檢查學生證,這是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但還可以用更微妙的方式加以區分,比如不同類型消費者在收集信息方面願意付出的成本。一個例子是優惠券:「王瑞恩」型顧客願意花費更多時間了解優惠信息,從而用比「王思聰"型顧客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

Subway的定價也是出於這個道理:王思聰並不會刻意關注自己想吃的三明治輪到哪天特價,而王瑞恩則原因花時間等到星期二去吃自己喜歡的金槍魚。王思聰哪天要是想吃素了,想都不想就會開口點16塊的蔬菜三明治,而只有一分錢掰兩半花的王瑞恩,才會思考要不要點個15塊特價的然後把肉去掉。通過制定每日特價,商家就能按照不同的價格把同樣的三明治賣給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擴大受眾範圍,提升利潤。

諸位,即將到來的雙十一不也是如此嗎?願意花時間收集優惠信息,制定剁手計劃,其實已經暴露了您不是王思聰這一點事實。

不過,還是要大聲說:請盡情地歧視我吧!

--

有朋友指出,由於不存在市場的分離,所以subway的做法不屬於價格歧視,這裡我認為有以下三點解釋:

  1. 價格歧視有多種表現形式,並不一定要求市場分離。例如,在第二級價格歧視中,商家根據購買數量的多少區別定價,針對的依然是同一個市場,只不過根據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做出區分,至少在這一模式中,市場分離不是必要條件;
  2. 如果按照經濟上的一般理解,以是否存在「套利」可能作為市場是否分離的標準的話,可以認為三明治市場的套利是非常困難的 -- 我該怎麼轉手把subway的三明治擺攤賣給別人呢?
  3. 即使三明治這種食品本身可以專賣套利,但背後的就餐環境,服務,和品牌符號等無形因素還是無法套利的。

感謝大家提出的質疑,現實生活不是「真空中的球形雞」,經濟學理論在適用到具體事實的時候必然會有爭議,同一個現象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理論給出解釋。當然,也完全有可能是subway自己定價混亂導致了這種情況,可能是我自作多情了吧。


王寶強的老婆和宋喆一起坑王寶強,荒謬嗎?

翟欣欣把婚姻變成詐騙,荒謬嗎?

寧願在寶馬里哭,也不在單車上笑,單車和「笑」有仇還是咋地?

玩累了就找老實人,老實人問候你全家了?

這些現象之所以荒謬,惹人詬病,都是因為婚戀的市場化,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詳見下文:

答主按:許多人理解力堪憂,說這篇文章三觀不正。實際上,這篇文章是批判現實的,不是支持,而是反對婚戀市場化。是現實冷酷,而非作者三觀不正。說黑的是黑的,並不意味著作者贊成黑,也不意味著作者黑。「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莊子-山木》

引言: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般的關係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 (卡爾-馬克思)

「只有在消滅了資本生產和由它所形成的財產關係,並把對選擇配偶仍有巨大影響的經濟因素消除以後,結婚的充分自由才能真正實現。」(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一、流動性是市場的靈魂

在市場經濟中,婚戀也是市場化的。在這個龐大的婚戀市場中,女人是天然的空頭,男人是天然的多頭。對於多頭而言,都想低價買;對於空頭而言,都想高價賣。從純粹的市場角度看,婚配男女之間,是對手盤的關係,而不是戀人的關係。

對於女人來說,她們最美的時候,就是20歲出頭的那幾年。那也是她們最值錢的時候,而對於同齡的男人來說,20歲出頭,則是他們一事無成的時候,他們能給出的報價,在同齡的女孩子看來,簡直低得讓她們覺得丟臉。
適婚男女青年中,多頭的報價,和空頭的報價,出現了嚴重的交叉。男人的報價在跌停板那裡掛著,女人的報價在漲停板那裡掛著。所以註定這樣的對手盤,是不可能成交的。

誰能成交二十歲出頭青春貌美的女人呢?女方的報價是要有房子要有車要有存款,男青年要想在二十齣頭找個同齡的女青年結婚,除了靠父母來幫他們出錢沒有其他辦法。所以,同齡的男青年之間的競爭,就變成了他們背後父母財力的競爭。這就造成了拼爹的現象。

拼爹的本質是什麼呢,從金融角度看,有爹可拼的人,就意味著可以拿到一筆無抵押的不需要償還的長期債務融資,這種競爭優勢大的簡直像作弊。沒爹可拼的人,除了從零開始踏上原始積累的血汗之路,沒有其他辦法。

而有爹可拼的人,相對於社會整體的同齡女青年而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註定了,這些富二代官二代們,只能吃掉很少一部分女青年的賣單。大多數女青年的賣單,註定都不會被同齡的男青年成交。

於是,這時候市場上出現了另一群多頭力量,他們是一群已經事業有成的已婚中年男人。女青年們的報價,對他們而言,幾乎沒什麼難度。所以,很多女青年選擇和這些已婚中年男人成交,這就是包二奶現象。

中國當前社會,小三為什麼這麼多,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因為能靠拼爹和同齡女青年成交的男青年,只佔一小部分。女孩們想把自己在最值錢的時候賣出去,能供他們選擇的買得起他們的同齡人,不是很多。

那很多人可能要說了,給人二奶不可恥嗎?在當前的婚戀市場,金錢才是唯一的道德,非物質的倫理道德,則回被人恥笑為迂腐。如果對此有困惑,請複習黑貓白貓之論這一條市場箴言。市場本身,就是反道德的。

年輕漂亮的女青年在流動性上是充裕的,問題出在,年輕富有的同齡男青年在流動性上是稀缺的。所以這就導致了婚戀市場上多空雙方的力量,出現了嚴重失衡和交叉的現象。

當一個市場出現流動性枯竭的時候,那麼要讓這個焦渴的市場重新活躍,只能引入做市商機制。購買力比較高的已婚中年男人群體的加入,就充當了這個做市商的角色。只要有女青年急著拋售自己,他們就毫不猶豫的買入。

等多頭一方的男青年們的購買力漸漸成長,有能力報價成交一名女青年的時候,中年男人做市商再把手裡囤積的女青年平倉,賣給下一梯隊的男青年接手。從做市商手裡買入女青年的男青年,則被稱之為接盤俠。

很多女青年往往認為,做二奶很容易會轉正,中年男人也對他們有感情不會拋棄他們。這是他們對做市商制度的無知,而產生的幻想。對於做市商而言,他們的職能就是提供流動性,而不是長期持有或交割。這些天真的女青年們,或者說,這些二奶們,對於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來說,只是無風險表外資產。

一個交易員,如果能對做市商產生感情,那簡直就是對市場的侮辱,也是對自己的侮辱。

對於做市商來說,他們更不會和自己經手的大量的女青年產生感情。因為做市商的天職就是提供流動性,哪裡有賣單,他們就會買入;哪裡有買單,他們就會平倉賣出。認為做市商會對經手的女青年們產生感情,就如同認為證券交易所會對韭菜們產生感情一樣荒誕。

做市商的收益,在於手續費點差。反映在婚戀市場上,那些頻繁更換二奶,不停買進賣出的已婚男人,他們的收益在於,女青年青春與肉體價值貶值額,減去他們所付出財務支出的價差。

二、被實際剝奪交配權的大齡剩男剩女們

從上面的流動性分析來看,我們發現,婚戀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大問題。但是作為市場參與者,很多適婚男女青年,都沒有深刻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源。

每一個女青年都認為,她要嫁一個有房有車的配偶,這是在現今社會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不然她就會被社會恥笑,不然人們就會認為她的報價太低,賤賣了自己。因為年輕漂亮的肉體,這種東西不具備階級屬性,任何階級的女青年只要足夠年輕和足夠漂亮,那麼她的估值就高。

在一二三線城市安家落戶,買房買車,婚禮酒席彩禮生孩子養孩子,等等,所有的結婚開支加起來,平均需要200萬左右。假設中國有3億家庭,如果每家都有200萬元的存款,那麼中國家庭的全部購買力就是600萬億,換成美元就是100萬億美元。

而全球GDP總額才80萬億美元不到。所以,中國男青年和他們的家庭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購買力,來滿足讓全國所有的女青年都能在大城市嫁給一個有房有車的男青年。

多空實力不對稱,這是一個很嚴酷的現實。並且適婚男青年的估值,和他們在婚戀市場上的購買力,則嚴格的與他的階級性所掛鉤。階級的不平衡,又加劇了婚戀市場的多空實力的不對稱。

在多空頭寸的力量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大量的賣方空單,年輕的女青年們就出現了激烈的競爭。空頭開始掃單,她們首先要吃掉多頭買入報價最高的那個群體,又年輕又英俊家裡又有錢的富二代,也就是被稱之為高帥富的那群人。然後開始成交有錢年輕但是長的丑的富二代。

等同齡的優質對手盤都被吃掉,天量的賣單,開始繼續往下成交,在流動性出現枯竭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與做市商成交,也就是給有錢的已婚中年男人做二奶。通過觀察,個人估算,中國現在可能應該有超過20%的女青年,給人做過二奶。甚至,這個數據還是很保守的。

有的女青年,因為自身的道德自律,她們不會選擇與做市商成交,但是在第一波的掃單中,又沒有搶到高富帥,那麼她們的掛單就會一直處於委託狀態,期待零零星星多頭的成交量,可以砸中自己。

有的等不下去了,就會牙一咬心一橫,冒險賭一把,去找個自己喜歡的人但是沒錢的男青年結婚,對外則稱,自己成交了一支潛力股,要和男青年共甘共苦共同奮鬥。

但在很多女青年看來,這是一個高風險激進策略,大多數女青年寧願做二奶,也不願意選擇和沒錢的同齡男青年結婚。對於很多隻看賬面數字不看未來增長的女青年來說,現在沒錢就是一無是處。至於未來有沒有錢,現在看不到都等於白說。

沒有成交到優質同齡男青年,也不願意做二奶,更不願意下嫁給沒錢男青年的女孩子,她的賣單,只能一直孤單的處於委託狀態。她只能一直等一直等,等到她越來越老,越來越不好看,那麼她的價值就會越來越低。

年紀一大,富二代看不上,做二奶沒人要,自己又不甘心嫁給窮光蛋,還一直渾然不覺的沒發現自己的價值在走低,報價還一直那麼高,這樣就會越來越無人問津,於是就淪為了剩女。

有錢的人家,不可能給自己的兒子找個30歲的媳婦,那些事業有成的已婚中年男人,也不可能給自己找個30歲的二奶。而剩女自己則認為,她依然還是20歲時候的那個價值,所以她依然認為自己奇貨可居,高高在上看不起跌停板上的窮光蛋男青年。

作為空頭,適婚女青年的價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路往下跌的。而作為多頭的男青年,他的價值,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在增長。

一無所有的男青年開始奮鬥,大概到30歲左右,可能會小有所成。這時候,如果已經奮鬥出頭的男青年,他們依然不會選擇一個已經30歲以上的女青年作為結婚對象。他們會努力的傾向於和未婚的20多歲的女青年結婚。對於20多歲的女孩子來說,如果嫁不到富二代,也不肯做二奶,那麼選擇一個事業看到曙光並且前途無量的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對於從零開始奮鬥,到了30多歲依然還沒有成功的男青年,這時候他們的購買力,不足以讓他們成交足夠年輕漂亮的女青年。就連長的丑的女青年也看不上他們,於是他們就淪為了剩男。

從生物學上講,任何生物,它們演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儘可能多的,儘可能在品質上優良的,繁衍自己的後代。但是從社會學上講,尤其是從資本主義社會來說,人類演化的目的,居然變成了怎麼變的更有錢。為了能更有錢,斷子絕孫也在所不惜。所以斯賓格勒和馬克思都說過,資本主義會讓人類絕種。

文明的演化,開始走向了生物機能的反面。現在全球範圍看,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區,生育率越低。文明程度越低的地區,則生育率越高。如果從文明社會關於物種成功的定義看,文明社會是成功的。但是從生物學角度看,那些文明程度低的民族,他們才是成功的。

文明演化和生物演化走上了背離之路,這種背離,表現在中國當前社會,就是剩男剩女們,被實際上剝奪了交配權,也被剝奪了繁衍權。

許多飽經滄桑的女青年經常感慨,大不了最後玩夠了,找個老實人嫁了。其實這是多空雙方兩邊的競爭失敗者,最後湊合到了一起。女人的價值貶從漲停板那裡一路跌到跌停板那裡,在跌停板上,很多老實人的購買力就只能在那裡報價。

所以他們互相成交,老實人也不在乎他們是破鞋,反正能生孩子就行了。女青年也不再介意這些老實人沒錢,反正最後能有個歸宿就行了。

三、離婚率就是市場的換手率

如果以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年輕人來取樣分析,中國現在的離婚率,已經超過了三成。並且連續12年遞增,離婚率同比增長率的標準差也在放大。在成都,80年以後出生的人口,離婚率超過了4成,在南京,去年離結比是2.1:2。也就是說離婚率快到了五成。

從純粹的金融市場角度看,離婚率過高,就是說這個市場的換手率一直處於高頻狀態。

換手率過高,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市場的參與者投機過度,說明市場參與者對於交易標的物的價值判斷,分歧很大。也說明,多空雙方的博弈十分激烈。

我們剛才分析過,女青年的價值,在婚前取決於年齡和美貌,而在婚後呢,則取決於孩子。而男青年在婚前,因為奮鬥階段剛起步,一無所有,所以在事業成功之後,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

在他們看來,配偶的價值,人老珠黃已經不能再和自己的身家般配,這時候他會把家庭和妻兒當成表內資產。把價值溢出部分,尋求匹配表外資產,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就會去婚戀市場上充當做市商,頻繁包養二奶。

這是中年人的婚姻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作為做市商,已婚男人喜歡向二奶說,自己和妻子已經沒感情了,喜歡的人是她。其實這個階段的男人,對任何女人都不會有真心,因為感情這種事,違背做市商的屬性和天職。

而那些同齡男女青年之間的婚姻,也不穩定。他們吵一架,就會鬧離婚。吵架的理由則五花八門,有的是為了吃一碗麻辣燙吵架,導致了離婚,有的人因為對方晚上睡覺磨牙,就選擇離婚。也就說,這些男女青年,他們作為個體的人都不能生活自理,身心不能自理。所以由兩個不能自理的人結合的婚姻,自然不可能穩定。

他們實際上,是雙方的父母,在幫他們完成婚戀交易。而自身並沒有能力籌劃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自身的行為,一切都靠情緒和腺體所分泌的激素來支配,充滿了巨大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釀成一次黑天鵝事件。
而大部分離婚當事人,他們所認為自己選擇離婚的理由,都是感情不和。居然沒有人意識到,在婚戀市場化時代講感情,是不合時宜的事。

炒股賺錢了,難道是因為和交易所感情好才賺錢的嗎?炒股虧錢了,難道是因為和交易所感情不好才虧錢的嗎?顯然都不是。在交易行為中講感情,是不理智的,也是幼稚的行為。都是買賣,講感情多業餘。

婚戀市場的參與者,在報價和撮合成交階段,講的是靠交易說話。而在成交之後,也就是婚姻階段,依照路徑依賴的慣性,他們依然是靠交易思維來經營婚姻。婚姻破裂後,最後才高舉感情的名義討伐對方。

在市場上,一筆交易之所以能夠被撮合,在於在當時的那個瞬間,多空雙方在價格上的分歧,達成了一致。而婚姻生活,是由無數的事件和瞬間所構成,那麼以交易的思維來判斷對手的行為,就會神經質一般的不停詢價:他/她現在還能不能配得上我。

當婚姻中的男女兩方,繼續進行多空博弈,那麼一旦有一天,兩人在價格分歧上不能在達成一致,不能在消除分歧,婚姻就會破裂。

證券市場上,有創業板,有新三板,婚戀市場上也是如此,存在著一個二婚板市場。離婚後,有過婚史的人,便重新掛牌入市交易,繼續為婚戀市場貢獻流動性、換手率和成交量。

四、當幻滅來臨之時

既然婚戀高度市場化,那麼一切就要按照市場的交易規則來運行。有兩條基本規則是,只要女人長的漂亮,一定能賣個好價錢,婚姻一定會幸福。只要男人有錢,一定能娶到漂亮女人,他的婚姻也一定會幸福。這是婚戀市場的基本法。

所以,女人們為了能讓自己變的更漂亮,讓自己更值錢,他們奮不顧身的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追求各種刻意的和膚淺的美。今天瘦了,明天胖了,今天這個款的包明天那個款的衣服化妝品。甚至,有的女人,還對整容產生了上癮癥狀。

以交易行為來看,整容上癮,過度的關注體重,都是一種很業餘的過度交易行為。這是婚戀市場里,十分典型的散戶心態和習慣。

男人們,也是如此。他們為了變的更有錢,飲用各種心靈雞湯,追隨各種青年導師,沉迷於各種成功學教育,今天拜個佛,明天參個禪。十個男人九個禪,都試圖哪天腦袋被雷劈了一樣,突然頓悟得到某種致富真經好一夜暴富。

他們竟然不明白,那些光頭要飯糰伙真懂得發財門道,他們也就不會靠要飯騙人來當社會寄生蟲了。口口聲聲要學佛參禪,拎個盆子去大街上要飯,這種簡單的近乎低能兒的技能,也需苦大仇深的死磕一輩子的去學去參去悟?

可見,一個人在精神上的廉價,才是他最不可救藥的地方。

也就是說,在婚戀市場上,大多數的男人女人,都是急功近利的散戶心態。這種散戶心態,會催生一些現象級事件。比如玉鳳玉龍那種人,之所以被那麼多人關注,就在於他們的行為,代表著散戶圈裡的極客精神。

醜女居然想嫁到上流社會,蠢男人搞傳銷居然可以奮鬥到上流社會,這的確都代表著婚戀市場里男女散戶們的「理想主義」精神。他們既是這個社會的笑話,也是反諷,也是「理想」。一個反常的社會,才會出現這麼多千奇百怪的怪物。

股市存在著韭菜,婚戀市場也存在著韭菜。股市的韭菜們,喜歡津津樂道的消費各種股神式的神話,婚戀市場的韭菜們,也同樣喜歡消費各種婚戀市場婚神的神話。

而婚戀市場為了炮製這樣的神話,就會包裝出來很多偶像。男的要怎麼有錢怎麼有錢,女的要怎麼漂亮怎麼漂亮。如果美女加入了豪門,郎才女貌,這就是兩個婚神的結合。

而如果一旦他們離婚,婚戀市場上的散戶們就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就好比哪天突然巴菲特爆倉了,索羅斯爆倉了,那麼股市上的一些韭菜,感情上和心理上都會崩潰,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

有錢的男人,漂亮的女人,婚姻居然不幸福,居然還離婚。那麼這種行為簡直就是違法了市場法則和精神。這是對散戶信念上的摧毀,在婚姻中,金錢居然不是萬能,美貌居然不是萬能,這讓他們感到幻滅。

他們恰恰誤解了市場的精神。市場存在的最高目的是金錢,不是幸福。我們社會當前的婚姻危機,問題也出在這裡,很多人發現,他們有錢了,貌美了,但是卻沒找到幸福。幸福到底在哪裡呢?

摘自白雲先生 透視當代婚姻危機:白頭偕老真的很難嗎? - 至道學宮


說個發生在虛構的故事裡的「荒謬」吧。

《進擊的巨人》里出現過這樣一個悖論:「擁有越多力量來對抗巨人的人就能越遠離巨人」,這句話被主角艾倫用來諷刺故事裡訓練兵團的畢業分配製度:畢業考核評分在前十位的學員,可以獲得加入憲兵團的權利,前往最安全的內地生活。

有趣的是,這個看似荒謬的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實際上卻是看起來最大的受害者,調查兵團。


儘管其初衷是要挑選並抽調出最精英的力量來護衛內地的貴族,但實際上故事中巨人已經有一百年未曾威脅人類。在超大型巨人再臨之前,貴族們身邊的衛兵強不強,根本不造成實質上的區別。同理,駐屯兵團戰鬥力的強弱,對其所駐紮的區域的居民的生存狀態沒有任何影響。除了調查兵團以外可能的實際受益者,也許只是成為憲兵的人本人了,因為內地的生活要比邊境更安逸。

在這漫長的百年時間裡,唯一用得到對巨人戰鬥技巧的,只有調查兵團,而團員的技巧又都是以訓練兵團所教為基礎的。加入調查兵團的訓練兵質量直接決定了調查兵團的質量和存亡。

如果我們假設不存在前十名入憲兵團的優惠制度,且不論憲兵團人員從何補充,這樣帶來的結果是訓練兵中除調查兵團志願者外其他人不再有努力訓練的動機,因為他們一定會加入駐屯兵團,而駐屯兵團是不需要和巨人戰鬥的技巧的。

調查兵團志願者也許會認真訓練,但大多數人不會有一定要成為最優的動力,因為無論如何結果都是一樣加入調查兵團,第一名和第一百名不到真刀真槍上戰場的一刻看不出任何區別。即便真有像艾倫這樣較真的人,因為訓練兵的絕大部分並不參與競爭,他們為了獲得好名次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較低的,訓練質量並不能得到保證。

在這個假設下,儘管表面上看不存在「擁有越多力量來對抗巨人的人就能越遠離巨人」的現象,但是「為了對抗巨人而磨練技巧」的人,卻也沒能磨練出真正足夠強的技巧。

而當出現了「加入憲兵團」這一選項後呢?一方面,一大批本來只能去駐屯兵團混日子的人就開始心思活絡了,為了能當上憲兵過上好日子而拚命擠進前十。另一方面,儘管故事裡只有艾倫說出了那句話,但是真心志願加入調查兵團的人一定都會對以前往內地為目標而刻苦訓練的人心懷不滿,因此他們也有把憲兵團志願者擠出前十的動機。

此時更激烈的競爭出現了,雙方都想要贏過對方,結果就是,允許「拚命遠離巨人的人」存在的制度,反而激發出了「拚命接近巨人的人」更強的實力,提升了調查兵團新兵的整體質量,也就提升了調查兵團(未來)的整體質量。


考慮到故事中調查兵團超低的生存率,也許艾倫實際上應該感謝只收精英的憲兵團的存在吧。


曼昆經濟學有一道很經典很簡單的習題,
你和你女票花了大價錢在一家高級餐廳訂了一頓特別好的二人套餐,但是你吃了一點你就吃不下了,是吃回本還是不吃呢?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你花在這頓飯上的錢已經是沉沒成本了,決策的時候不需要過多考慮沉沒成本。如果你繼續吃下去,你可能會胃疼,還有可能送醫院,那就會造成更大的筍絲。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還是會說「來都來了」......


你有沒有發現,平攤餐費時人們會點更貴的食物?

經濟學學術期刊 Economic Journal 在 2004 年刊登過一個相關研究。研究者將受試的以色列學生分成 10 組吃晚餐,每組是三個男生或三個女生。點餐前,他們告訴其中 4 組晚餐費用平攤,4 組各付各的,剩下兩組免單。

結果顯示,那些不用付錢的胖友們顯然是敞開了吃,點的東西最貴(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幸福的對照組)。而平攤組確實會比自理組點的貴一點。

不管是不是平攤人們都不想多花錢,但平攤時由於每個人都擔心朋友們點更貴的東西,為了不吃虧,他們自己就會點比較貴的。比方說,你本來只想吃一份沙拉,但想到你的朋友可能會點一份牛排,那與其負擔著牛排錢吃沙拉,不如乾脆自己要份牛排。因為每個人都希望通過點貴的最大化自己的所得,結果總餐費就變多了,每個人平攤下來的錢可能都比各點各的來的要多。

538 的數據分析記者 Mona 評價說:「相信別人會表現的自私讓我們自己變得更自私。」

從經濟成本來講 的確不划算,不過日常聚餐我們還是會選擇這種方式。一方面是方便算,另一方面,誰都不想做那個提出各付各的討厭鬼,尤其是大家已經按平攤的心理預期點好餐之後。

所以怎麼才能省錢又體面呢?

Mona 的第一個建議是去吃快餐,這樣你們就可以怪(感謝)快餐店分別下單的流程了。看起來也不那麼體面。第二個建議更不現實,她表示可以去德國聚餐,因為德國人比較喜歡各付各的。

吶,聚餐嘛,大家開心就好了。不如去吃中餐啊,就算你的朋友點貴的你也可以一起吃對不對?


比如我們會經常收到一些假的不能再假的詐騙簡訊,有時候自己都會笑出聲來,這麼假的中獎信息或是銀行催款等消息,怎麼可能會有人信啊,這些騙子也太傻了,他們就不能出一些高明的信息來發嗎?事實上,這恰巧是騙子的精明之處,用極為簡易的騙術來從茫茫人海中挑揀出最有可能受騙的人,從而大大減少了後期進一步實行詐騙的難度,極大地降低了操作成本。
話說這算不算?


政府廉租房配公共廁所——茅於軾


《呂氏春秋》記載一則故事,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回國後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不接收國家賠償金。孔子說:"你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為在外的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接收了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分割線
課堂上,我老師為了使同學們上課都認真,採取只懲不獎的措施 ^_^


舉一些教科書上的例子。

城市化的生活往往比在鄉村更加環保:(鄉村生活的負外部性)

環保主義者喜歡梭羅的獨居生活,但他們在做飯的時候不會想到他燒掉的300畝樹林。在倡導低碳生活的當下,很多活在都市的人都很嚮往鄉村的田園生活,在很大一部分環保者眼中,城市化被視為敗筆。然而事實上,城市生活是綠色環保的,而住在鄉村有時候卻更加損害環境。

經濟學家通過計算在不同地區建立一個新家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發現生活在市中心的居民的碳排放量都比郊區居民要少。造成這個看起來荒謬的結果有一部分在交通工具上,由於城市的高密度,人們需要的交通距離也就越短,並且城市的公共交通狀況也更加完善。而高密度的郊區主要依靠汽車出行,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和尾氣污染。取暖和供電是另外兩個因素。這也就意味著,想善待環境,就應該遠離自然而居住在城市。

吉芬物品:隨著價格的上漲,需求反而增加的物品。

乍一眼看上去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這違背了需求定理。人們自然印象中對於漲價的反應都是減少購買。但是當一種物品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的時候,上述現象就成為了可能。19世紀愛爾蘭土豆災荒時期,土豆就是一種吉芬物品。土豆作為當時的主食,價格的上漲引起了人們對於這個信號的反應是削減奢侈品——肉,從而更多的購買土豆這種主食。因此土豆價格上升又引起了它需求量的上漲。在某些情況下也引起了顧客「買漲不買落,買跌不買賤」的消費心理。


這題挺有意思,想起了在港中文念MSF時Chak常說的一句「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為什麼這麼說了,因為有時候你會為了免費付出許多的時間(比如許多人看到大街上有免費禮物贈送而排長隊),有時又會因為免費而付出其他一些代價(比如最近被批得沸沸揚揚的共享充電寶安全隱患。。)

這讓我想起了行為經濟學中的一些理論,也藉此複習一下:)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而目前行為金融學有四大研究成果,即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後悔理論(Regret Theory)、過度反應理論(Overreaction Theory)及過度自信理論(Over confidence Theory)。 其中最大名鼎鼎的估計就是前景理論了~

前景理論 - MBA智庫百科

所謂前景理論,可以概括為5點

  •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 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 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 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損失的痛苦比獲得所帶來的喜悅更敏感,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看到很多人說茅於軾的廉租房政策都沒有詳細解釋,我在這裡試著說一說。


茅先生早先建議廉租房不應該有獨立衛生間,這一觀點很大的衝擊了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底線,茅先生的在微博上也被罵的非常慘,而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政策建議。


廉租房作為解決低收入打工者的暫居方案,是政府的福利項目,因此租金必須低於市場租金,比如說廉租房月租1000,商品房月租2500。但如果廉租房和商品房是一樣的傢具設施配置,那麼廉租房和商品房就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兩者的租金差就形成了一定的套利空間。比如說我1000拿到的房子,轉手2500租給其他人,套利1500/月。


有人可能說,那你自己不是沒地方住嗎?幼稚,你怎麼知道我是低收入人群?我可能連房都買了。而且我手裡的廉租房不止一套哦!


哪裡有利益哪裡必有鑽營,租房監管也是一筆財政投入,而且不可保障監管方不會利用職務之便進行套利活動,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一方面,廉租房的很多名額被一小撮人把控,然後以等同於市價的租金出租,或者略低於市價的租金出租,那麼到那時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何在?另一方面,那一撮人對於租房名額的擠占也讓真正需要的人難以申請。


所以,與其加大力度監管,不如從根本上杜絕這種苗頭,降低住房品質,直接扼殺套利空間,才能保證低收入人群的普遍利益。


眾所周知,廉租房解決的可是「有地方住」的問題,只要提供的設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即可。不給廁所只是方案之一,還可以限制供電,限時供水,等等等等。只要降低住房品質,讓廉租房品質與低價租金對等,為商品房高租金讓出空間,才能規避商品房高租金需求,進而破除套利空間,從而把廉租房真正給到需要它的人的手裡。


當然,如今的媒體節操低到沒有底褲,不斷的用駭人聽聞的標題來吸引眼球,請各位在探明一個政策建議之前,最好多了解了解背景原理,而不是靠「拍腦門一想」就斷言好與壞,政策首先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利弊權衡,再者,也不會被輿論牽著鼻子走。


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看似違背「常理」,背後卻有著合理的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趁火打劫的黑心賣家也有人讚揚?

為什麼保護大象的方法是允許獵殺大象?

為什麼遲到罰錢後遲到率反而變高了?

為什麼詐騙簡訊總是那麼低級?

......

下面,帶大家一窺究竟~

為什麼趁火打劫的黑心賣家也有人讚揚?

假設你居住的地方颶風來襲,災難過後純凈水特別稀缺,而你的小孩已經口乾舌燥很久了,你擔心你的小孩會缺水。

於是你找到一家便利店,因為店主認為趁人之危是不道德的,所以他並未在災難之後漲價,依然是1塊錢一瓶,可是你卻沒法從他這買到水,水都被買光了。

於是你去到另一家黑心店裡,這裡一瓶礦泉水50塊,但為了讓你的小孩在災難中活下來,你支付了這個價格。

你對這個黑心老闆特別不滿,但是如果他不要價50,他的水早就賣完了。正是這個黑心老闆救了你的孩子!

在1塊錢一瓶水時候,哪怕不急需用水的人也會買很多水囤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在50塊一瓶水時候,人們會更加謹慎地購買,通過50元的「天價」,黑心老闆把水賣給了真正需要它的人。

其實這個道理可以用經濟學中的「供需理論」來解釋,價格提高,需求隨之降低,能夠付得起高價格的人一般都是需求較大的人,水自然到了最需要之人手裡。

為什麼保護大象的方法是允許獵殺大象?

對於保護動物,人們採取了各種方法,其中有些確實令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在辛巴威,原本大象是屬於全體國民的,村民們僅僅通過向觀看大象的遊客收費來獲得收入,但是後來,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保護大象的方法,把大象分給村民,並且允許向那些捕殺大象的獵人們收費。

「這太荒唐了,簡直太噁心了!」,這幾乎成了人們面對這項政策的第一反應。

可是,經濟學家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並給出了正確的解釋。事實上,雞的存在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喜歡吃雞肉,這就給了另一些人們飼養和照顧雞的動力,聽上去的確有些矛盾,甚至不可理解。辛巴威的村民們可以從活著的大象身上得到更多的好處,而不是無助地面對死象。

可是這個方法,太可怕了,並且,偷獵和捕獵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因為無論如何,結局都是大象被殺死了。經濟學家說出了兩者之間的差異,偷獵者會拚命地捕殺他所遇到的每一隻動物,可是如果大象的所有權歸村子所有,而不是歸國家所有,人們保護大象的努力會明顯地提高,因為獵殺大象畢竟只是一種短期致富長期崩潰的道路。

在辛巴威,人們的行為的確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多地關心大象,並且辛巴威的大象數量一直在上升,掙扎在貧困線上的村民,已經用大象賺來的錢修建了學校和醫療站了。

也許這樣的政策並不完美,可是它讓我們在辛巴威看到了更多的大象。

為什麼遲到罰錢後遲到率反而變高了?

為了解決家長接孩子遲到的問題,幼兒園希望通過罰款手段降低家長遲到率。按照正常猜想,遲到率應該降低,但是實際經濟學試驗中,遲到率反而提高了。

經濟學者給出了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基於傳統博弈論。引入罰款制度改變了家長的預期,罰款是家長們能夠預期的最糟結果。相比於沒有任何懲罰,罰款的引入改變了博弈的信息結構,進而改變了博弈的結果。

第二種解釋基於社會規範的改變。在沒引入罰款之前,家長將教師課後的照顧行為解釋為一種慷慨的非市場行為。引入罰款之後,家長將罰款解釋為一種價格,所以可以像購買正常商品一樣進行購買。

為什麼詐騙簡訊總是那麼低級?

我們會經常收到一些假的不能再假的詐騙簡訊,有時候自己都會笑出聲來,著么假的消息,怎麼可能會有人信啊,這些騙子也太傻。事實上,這恰巧是騙子的精明之處,用極為簡易的騙術從茫茫人海中挑出最有可能受騙的人,從而大大減少了後期進一步詐騙的難度,極大降低了操作成本。

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低價出售或免費送人?

在每當供過於求(嚴重點說通貨膨脹)的時候,奶農就會將牛奶倒掉。

從常人認知中,牛奶都是有價值的,即使這價值很低,為什麼奶農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願意低價出售或者直接送人呢?

因為牛奶如果供應過多,則會導致奶價下降,奶農的整體收益率會降低,當這個收益率為負的時候,奶農就會持續處於虧損狀態,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持續虧損,就必須將牛奶浪費掉——因為無論送人還是低價出售,都是在供給!倒掉牛奶的本意是為了恢復供需的平衡!

為什麼廉租房不應該設有獨立衛生間?

曾經流傳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和珅視察賑災粥廠時隨手抓了一把沙土灑在粥里,同行的大臣很不解。和珅說,真正的災民飢腸轆轆是不會在乎粥里有沒有沙子的。只有那些蹭吃蹭喝的人不來了,真正的災民才能活下去。

相同,茅以軾先生提出廉租房不應該設獨立衛生間,仔細想想道理也是一樣的。廉租房因為是解決低收入者的暫居問題,租金肯定低於普通商品房,如果傢具設施配置相同,兩者間的租金差就形成了一定的套利空間。所以茅先生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提出如此奇葩理論的。

為什麼城市化的生活比在鄉村更加環保?

柴靜的《穹頂之下》之所以這麼火,是因為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城市人們每天都生活在霧霾之中。所以,環保主義者主張大家都搬去鄉村獨居,他們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是最環保的,其實不然。經濟學家通過計算在不同地區建立一個新家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發現生活在市中心的居民碳排放量都比郊區居民少。造成這個看起來荒謬結果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交通工具上,由於城市的高密度,公共交通狀況反而更完善,人們實際需要的交通距離也越短。在郊區人們出行主要靠汽車,也就意味著更高的碳排放量和尾氣污染。

為什麼價格上升購買者反而增加了?

如果此時有個超市打折,大家是不是也想去撿個便宜呢?19世紀愛爾蘭土豆災荒時期,土豆作為當時的主食,價格上漲後人們對這個信號的反應是消減奢侈品---肉的購買量以購買更多土豆。因此土豆價格的上漲使得它的需求量也隨之上漲,這種心理是不是和深圳、上海買房者「買漲不買跌」一個道理。

我們常說無奸不商,為什麼商家還會推出學生半價的優惠呢?你要知道,劇場、體育場容量是有限的,多賣一張低價票意味著少賣一張正價票。對於想看比賽的人,邊角票也是票,商家這麼做不是自減收入么?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學生票的存在,商家減少了正常票的供給,所以物以稀為貴正價票就可以正大光明提價了。

故事未完待續......

看到上面這些小故事,是不是感覺恍然大悟,世界觀幾乎被顛倒?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是謬論,強詞奪理,對此嗤之以鼻。其實不然,這些事情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看似荒謬,常理無法理解,卻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人們的思維是感性的,經濟學理論卻是理性的。不知不覺,經濟學已經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最後,為大家送上一張有意思的圖片:


《鐵齒銅牙紀曉嵐》紀曉嵐與和珅的經典對白-貪官與清官
給高票答案補個視頻。從開始給災民吃糠開始,基本每兩句對話就有一個用經濟學可以解釋通的道理。恩格爾係數,貪腐,收益最大化,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析的消費貧窮和社會福利,國家經濟的運轉,經濟成本,戰爭經濟學,稅收,政治制度對經濟的影響。不考慮政治正確,這一段看得真的爽上天了。


推薦閱讀:

打車軟體進入計程車市場,是帕累托改進嗎?
有哪些看似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實際蘊含著頗為理性的經濟學道理?
價格機制總是最好的么?為什麼有時並沒用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
有哪些讓人驚艷的經濟學模型?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