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德川慶喜?
作為幕府最後一代將軍,主動交還大政,在歷史上是如何評價的?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亡國之君」,歷史對他的定論公正嗎?
謝邀。
亡國之君,定然不是。
1866年德川家茂下去,他接位。1867年大政奉還。一年多而已。
崇禎做了十七年皇帝,但大家都說明亡啟於萬曆末年和天啟。
溥儀都當了三年皇帝呢,會有人說清朝滅亡怪他么?
只有一年將軍之位,而已。
和所有末代統治者一樣,慶喜也想改革。但他接手時已經來不及了。
論敵人,他上台時,薩長已經成了氣候。
對內,他倡導的公武合體來不及了,因為孝明天皇死了。倒幕派是拿到明治天皇命令的,有合理性。
對外,法國和英國都覺得幕府倒了更有利。
真以為新選組刺殺幾個人就能逆天么……時代潮流已經那樣了。
所以大政奉還,已經是德川慶喜當時作為將軍,所能做的最優解:
盡量少流血交接勢力,避免了日本內戰。
保留實力,獲得了一定的輿論支持,所以才有王政復古。
你可以說,大政奉還不一定是大公無私的,畢竟後面有王政復古這個未遂的復辟戰爭。他肯定有私心,但從效果上,日本算是經歷較少的戰亂,進入了下一個時代。
何況維新之後各類局部戰實在不少,他也不算是最鬧騰的那個。
當然鳥羽伏見之戰,他也沒表現出逆天的軍事才華就是……
政治人物的公德和動機,是無法具體評價的,太細微錯綜複雜了。
只能說從效果上看,大政奉還以及失敗的王政復古,對當時的日本是相對好的選擇。你可以說慶喜沒有拚死一戰,但避免了日本浴血,算是有功了。比起家康當年打大阪一次又一次,他算是折騰得少了。
交接政權的末日掌權者很多,德川慶喜,算是外部條件最苛刻、作為也相對開明,所以結局也比較好看的一個。自己對新時代也挺配合。我覺得,這是一個末日掌權者比較好的結果了。換個誰擱他身上,未必做得多好——最多是在新時代,為幕府派多爭取些權益罷了。
至於私德,他算是很不過問政治的人了。雖然也有害怕暗殺的因素(他為了躲暗殺專門調換過睡眠日程)。
油畫、攝影、開汽車,很新潮啊。
從小接受很正規的教育,人還挺端正的。
因為江戶嚴禁吃天婦羅(家光那一代的規矩?),結果當將軍時私自偷吃藏盤子這類事,聽起來很有愛。
「攘夷!攘夷!看著你們這幫攘夷派的蠢貨幫著貪得無厭的公家為難將軍家,我就來氣!」
慶喜公真正的做到了「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慶喜公真心認為日本沒了他家就不轉了,你們啊!根本沒執政經驗,把國家交給你們肯定亂啦!就大政奉還吧,到時國家出問題你們跪著求我回去執政!!
題外話,即便一些討厭日本的人,還是高度評價明治維新!而我是比較喜歡日本的,卻對明治維新不屑一顧!論君主能力,明治天皇不如泰國的朱拉隆功,論大臣能力伊藤博文不如李鴻章。明治維新能成功真心是狗屎運
隆裕、載灃,面對內憂外患豪雄四起大廈將傾風雨飄搖的局面,也不是沒有做過符合自己身份的努力,清帝退位與大政奉還,都算是在歷史舞台上較為體面的退場方式吧——溥儀後來所作所為是另外一碼事了。
保住了貴族頭銜。至今德川家依舊是五攝家之外的頭號貴族。孫女德川喜久子嫁給了昭和天皇的弟弟,也算是得到了天皇家的認可。他家的後人,好像是東京大學一個歷史學女教授,在研究「她家」的歷史,曾經和小和田雅子競爭過德仁太子妃。德川家逐漸在日本的影響式微,但慶喜這樣做順應潮流,有積極意義啊。
不請自來,德川幕府滅亡從13代將軍家定時就已經埋下了根源了。面對這種數千年來未有的變局即使是明君也不一定會有什麼合理的措施應對,更何況是據說有嚴重精神智力問題的家定公呢。再者幕府船大難掉頭,一時無法像薩長等西國諸藩一樣及時西化,又要站在前台同時承受朝廷攘夷的壓力和洋人開國的武力威脅。如果不攘夷,那和會和有強藩撐腰的朝廷直接對抗,何況鎖國令正是百年前的將軍家光所頒布的,自己政權合法性就會受到威脅。若是堅持攘夷,不但無法吸納先進的技術文化,還會直接導致列強對於日本的戰爭爆發。家定去世前又出現了一橋派和紀州派的後繼之爭。此時幕府內部為了爭奪權力已經出現了分歧。家定去世後,家茂被認為是合格的君主,但依舊無法平衡攘夷與開國,幕府和西國強藩以及朝廷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到了第二次長洲征伐的時候幕府的滅亡就已經是必然了。
志大才疏,大愚若智的典型,在幕府和朝廷里最後都搞得里外不是人,逃回江戶的時候連大奧的門都進不去,說起來聰明得是家康再世,其實氣度連北條高時都不如。
畢竟是水戶藩出來的,有一些尊王思想,卻又成了將軍,此人有點小聰明,大智大勇則差得遠,對德川家的未來,有自己的算盤,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和政治家。
一、幕府將軍比起薩長聯軍而言,誰更具合法性?薩長不聽幕府調動,擅自出兵上京,已經是違背武家法度了,慶喜若拒絕「大政奉還」令,把孝明天皇之死栽到薩長和岩倉頭上,開動鼓動宣傳機器,以清君側為名,擺脫自己政治上的被動地位,如何?
二、有了前一點,伏見鳥羽之戰臨場軍事指揮不那麼水的話,雖不能擊敗薩長聯軍,也可予以敵人重大打擊,然後召集人馬從容進行戰略撤退,準備江戶決戰,慶喜卻帶上容保悄悄逃到江戶。
三、奧州各藩尤其是會津,實力不容小覷,再說朝廷和其他各藩也並非鐵板一塊,薩長也並非無敵,完全可以一戰。他卻在江戶開城投降。
慶喜公是不世出的豪傑,什麼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江戶無血開城便是
德川慶喜就是亡國之君
和溥儀沒什麼兩樣
年幼即位,和幕府手裡的吉祥物有何不同
要說聰明就是把自個賣了個好價
站在普世價值的角度,大政奉還、江戶開城自然是有積極意義的,所謂順應時代潮流云云。但這個視角最最無聊,君不見維新派當年舉著尊攘大旗又曾作下多少齷齪,何來那麼清晰的正邪之分。身在其位須謀其職,從當時德川家的立場來說慶喜公是非常失職的。
上位時雖然難言一手好牌,但離爛到開局不久就要棄牌認輸還差得遠。大政奉還玩了小聰明反被岩倉擺了一道,鳥羽伏見輸了就該在大阪整頓軍勢重新來過,結果薩長豎了個御旗就擔心自己成為朝敵拋下部下自行逃回江戶,導致觀望的盟友失去信心紛紛重新站隊聯盟瓦解。就算此時幕府仍然還是有相當實力的,結果江戶還來了個不戰而降。慶喜公自己是得了善終,封了個爵位拍拍照淫淫詩逍遙得不得了。如果秀忠公有知大概早就後悔沒把靠譜的私生子會津線納成御四家了。
慶喜是個智者,但也是智者溺於智的典型。
怎麼不算亡國之君,大勢已去
曹爽式的人物,只不過結局比曹爽好多了。
果斷賢明
個人覺得很明智的一個人,畢竟無血開城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內部損傷,要知道那時候的日本除了內憂還有外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582年本能寺之變前巔峰時期的織田信長?
※前蘇聯為什麼阻止其他人找到成吉思汗的墓?
※在蒙古汗國全盛時期,俄羅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呢?
※如何評價李德裕?
※如何評價祖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