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究竟是不是亮吹?

剛才在一個問題下,有個答主說陳壽是諸葛吹。
真的是這樣?
為了不給答主題主增加麻煩,我打個碼先。
仔細想想,他和我的觀點不同,但是都有各自的道理,辯論向來都是如此吧。


謝各位邀。

陳壽此公曆來被罵不少,質疑其記載有失客觀不是啥稀奇事,具體關聯到諸葛頭上,南北朝捎帶我大唐的主流輿論倒是認為其挾私怨抹黑,譬如《晉書·陳壽傳》:

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史通》更因此對陳壽大加撻伐:

陳氏《國志·劉後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祥靡聞。"案黃氣見於姊歸,群鳥墮於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

再考究裴松之注,陳壽與諸葛瞻的梁子基本可以坐實,故意抹黑這條史家大忌,至少在諸葛瞻這兒是實錘:

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雲瞻不能匡矯也。」

常璩是《華陽國志》的作者,孫盛亦以「詞直而理正」聞名,有二者背書,陳壽因私憤污衊諸葛瞻與黃皓串聯,基本可以說是鐵板釘釘。因此,《晉書》及《史通》等指控陳壽惡意抹黑諸葛父子,起碼坐實了一半。

諸葛亮呢?

有朋友認為,陳壽作《諸葛氏集》,又在《上諸葛氏集表》中對諸葛亮評價極高,故而此公是典型的孔明迷弟。

細究史書,恐怕未必。按《華陽國志》:

中書監荀勖、令張華深愛之,以班固、史遷不足方也。出為平陽侯相。華又表令次定諸葛亮故事集為二十四篇,時壽良亦集,故頗不同。

因此,真·孔明迷弟不是陳壽,而是大晉中書令張華,捎帶請示皇帝批准。故,《諸葛氏集》的編撰不是陳壽的主動行為,而是奉命行事,他就算不想寫,敢?

捎帶,《上諸葛氏集表》的讀者是誰?自然是我大晉天子司馬炎。此公的品味如何?

及蜀破後,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暗練之,遂以勰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

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問諸葛亮之治國,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再結合一下批准編撰諸葛亮集的行為,一目了然,我大晉頭號亮粉,就是皇帝陛下本人,而且是從政治粉到軍事。試問一下,陳壽給此公上表,如何黑?就算有黑心,有黑膽么?

諸葛大名垂宇宙,同時代為他著書立傳的可不止陳壽一人,翻翻裴松之注就能找出不少,何況陳壽還面臨蜀漢舊臣的直接競爭,譬如良史呼聲很高的壽良就在同時編撰諸葛亮集。陳壽就算有心瞎搞八搞,入晉的蜀漢遺臣一堆,我大晉的諸葛亮迷弟更是一堆,牛皮立馬穿幫,還怎麼在朝廷混?只有應變將略的質疑有司馬宣王的最高指示背書,可以拿來做做文章。

面對一位贏得了對手最大尊重的歷史人物,真是想貶低也無從貶起。

然而,翻閱《三國志·諸葛亮傳》可以發現,陳壽對於孔明的軍事生涯可謂描寫極略。入蜀也好,南征也罷,甚至於北伐,都是一筆帶過。對照史料不難發現,有的地方是陳壽在揣著明白裝糊塗,譬如《王平傳》描寫祁山大戰:

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張郃這路說明白了,司馬宣王與諸葛亮的主力會戰哩?沒下文了。但對照對照《漢晉春秋》就知道這下文是啥了: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當然,鑒於司馬宣王的偉光正屬性,陳壽裝傻情有可原,但入蜀及南征也是玩虛化,這就有意思了。即便歷經一千八百年,原始史料十不存一,就現存資料,關於諸葛亮入蜀、南征的軍事記載亦相當豐富,何況陳壽掌握著十餘萬字的龐大原始資料庫?陳壽寫魏臣傳,打下幾個縣城都如數家珍,到諸葛亮這旮旯,如南征這般大事就一行字了賬?豈非咄咄怪事?

須知,不但瞎作為可以說明態度,不作為也可以說明態度

舉個例子,現存亮集中有《武功水上事表》:

臣先進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琰營,臣作車橋,越水射之,賊見橋垂成,便引兵退。

面對司馬懿指揮萬騎趁洪水來襲的突發情況,諸葛亮能迅速應變,擊退魏軍,讀完這段,能得出「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的感想么?在唐代,《諸葛亮集》的很多內容都保存著,唐人讀完這些原始史料,在恭請諸葛亮高坐武廟十哲吃冷豬頭的同時,質疑陳壽是個亮黑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最後,就陳壽的個人品行而言,也不是什麼寬宏大量,以德報怨的正人君子。

時梓潼李驤叔龍亦雋逸器,知名當世,舉秀才,尚書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辭不就,意在州里,除廣漢太守。初與壽齊望,又相昵友,後與壽情好攜隙,還相誣攻,有識以是短之。

既然因個人恩怨能移花接木噁心諸葛瞻,要說此公能恨屋不及烏,實在於人設也不咋相符。

總之,個人認為,陳壽是個有亮黑之心,末了卻黑色幽默得礙於一堆大晉野生亮迷,以及諸葛亮同志本人形象過於偉光正的事實,被迫基本如實撰寫,只敢抓點邊邊角角發泄一下不滿的可憐人物。

非要說他是亮迷,估計也是無間道亮迷罷 ^ ^


關於這種問題,爭論已久,而三國是一個很奇特的朝代,畢竟季漢是魏國時期被滅的,到晉時是否有必要故意貶低前朝的一個敵對國家?

【但吳書中確實把孫皓寫得殘暴不仁,可吳臣卻評價其為「英俊」之主,這其中的矛盾與衝突本就需要細思。

(吾彥:吳主英俊,宰輔賢明。)

武帝吳亡,彥始歸降,武帝以為金城太守。帝嘗從容問:「孫皓所以亡國者何也?」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帝笑曰:「君明臣賢,何為亡國?」彥曰:「天祿永終,曆數有屬,所以為陛下擒。此蓋天時,豈人事也!」】

(承上)如果沒有這個必要,只是對司馬一氏或魏之士大夫多有回護則屬正常,但不涉及殺身之禍的前提下,史官是有義務對歷史作出真實記錄的,諸葛亮北伐所對之人為張郃,曹真,司馬懿之流,確為一時之人傑,而且張郃被曹操是評價為「韓信」的人物,或許有些誇大,但無法忽略張郃的將才。

【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況且漢弱魏強本就是定勢,以弱擊強本就更為艱,除一伐之外,剩下的戰事都是在敵軍有防備的情況下進行,諸葛亮還能破郭淮,殺張合,迫司馬,曹魏對於諸葛亮的攻勢反而一直採取守勢。

有一個細節要指出的是司馬懿雖然戰略上採取守勢,但與諸葛相持時並非一味的怯戰,有機會也會找麻煩。

【臣先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琰營。臣作車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能把諸葛亮寫得如此光彩,在於當政者的「胸懷」,或者說是政治需求,至於陳壽本人對諸葛亮如何看待,這個並不重要,作為蜀人,對諸葛亮傾慕也是很正常的,畢竟這類例子太多了。

【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這句是史書中的套路文,不提也罷。

如何評價諸葛亮,也不能局限於三國志一書,可以看看諸葛亮集,將苑,甚至部分晉書,了解其在當時的言行著作,乃至當時之影響,方能得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陳壽典型亮吹啊,諸葛亮傳里那幾句什麼奇謀為短什麼非其所長不是糊弄我兒子的么

看《諸葛亮傳》原文啊。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先看這一大段,你瞧瞧這用詞,龍驤虎視,包括四海,跨陵邊疆,震蕩宇內。這一段都讓我想起《過秦論》裡邊說秦朝那幾句了,就那個「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陳壽先吹了半天,然後黑了一兩句,結果他自己還幫著黑的這一兩句洗地,最後還把鍋甩給天命了,根本就是個亮吹嘴臉啊。
整天揪著奇謀為短那兩句的,不知道是斷章取義還是不知道下面幾句啊。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再看最後一段,你刪掉連年動眾以後的,多標準的亮吹啊。這玩法就跟今天你寫文章,最後一段靠上核心價值觀一樣,陳壽想說的其實就是前面那些(攤手)

要不然,你總不能讓陳壽捧著三國志給我兒子說:「你爺爺被諸葛亮打成了縮頭老烏龜」吧?所以也就黑個兩三句逗逗我兒子開心,吹亮可是好幾行。

所以說,陳壽這人骨子裡就是個亮吹。
(好像按照你們的劃分方法我也是亮吹,然而,我把亮叔吹的越高,我爹也就越高)


我感覺陳壽挺喜歡我亮的,三國志記載了400多個人,總字數也不過37萬多字。陳壽專門整理的諸葛亮集,單他一個人,字數就達到10萬多字。不得不說,陳壽還是很用心的,又為數不多的給我亮單獨列傳。

當然,陳壽這個畢竟是寫給晉朝皇帝,對丞相的評價也不能一味地褒讚。陳壽總體而言還算是客觀的,吹肯定沒有吹,黑也不是故意的,還是那句話: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他的某些不客觀評價在於軍事方面並不全面了解。

但總體而言,陳壽對丞相的評價極高,只不過他和諸葛瞻相處的不好是事實,他爹因丞相軍法嚴明而被懲處也是事實,亮黑不至於,但是要說他是亮吹簡直沒有道理。

另外陳壽也經常被後人給誤解了,什麼奇謀為短和軍事水平沒半毛錢關係啊,希望有些人能分得清軍事家以及謀士之間的關係。說什麼陳壽說的丞相不是軍事家感覺你們都是陳壽黑......


陳壽和諸葛亮是有私人恩怨的,吹是不可能的。
個人認為既然《三國志》被推為前四史之一,那就可以說這本書是比較公正的,不要老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有私人恩怨就一定要黑?

那我覺得要以陰謀論來看的話,陳壽其實是黑諸葛亮的。「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這句話多打諸葛亮本人「苟全性性於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的臉啊?這豈不是告訴大家諸葛亮是個撒謊精么?

那非要這麼看就沒意思了。。。


跟曹操的情況差不多,陳壽確實有一定的春秋筆法,本傳裡面雖然基本都是偉光正的內容,但是仔細看別人的傳其實爭議點不少。他透露諸葛亮光親筆寫的彈劾重臣的表章就有好幾個,其中內容把別人什麼陳芝麻爛穀子的破事都挖出來了,所以我有個朋友戲稱蜀國是「紅色成都」。當然從好的角度說,也可以說陳壽並沒有完全把諸葛亮塑造成完人。

諸葛亮彈劾廖立表(《廖立傳》)

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吒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勝數。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託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於是廢立為民,徙汶山郡。

彈劾廖立表2(《廖立傳》裴注)

亮集有亮表曰:「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闇昧闟茸其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號,立隨比為將軍,面語臣曰:『我何宜在諸將軍中!不表我為卿,上當在五校!』臣答:『將軍者,隨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為卿也。且宜處五校。』自是之後,怏怏懷恨。」

彈劾李嚴表(《李嚴傳》)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為民,徙梓潼郡。

彈劾李嚴表2(《李嚴傳》裴注)

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鄉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

此外陳壽還明文寫諸葛亮在劉備面前私下進言,說劉封、彭羕的不好,結果導致一個掉了腦袋,一個仕途大受影響,最終說錯話被殺: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劉封傳》,可以看出,劉備對此是很猶豫甚至後悔的,所以這個進言的正確性實在是值得商榷

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彭羕傳》)

需要指出的是,蜀漢政治鬥爭和重臣間私人矛盾雖然存在,但是確實比起魏、吳內鬥動不動就滅人一戶口本要好得多了,起碼還文縐縐的跟你講道理。並且習鑿齒也說,亮能將李嚴、廖立這麼大的官廢為平民,而兩者並不很怨恨,說明亮確實個人魅力十足,處理可能也比較公正。

但是,陳壽卻並沒有很詳細的解釋對這些人的處理為什麼公正,對這幾個人犯事的過程和原因經常語焉不詳,而諸葛亮怎麼批他們的過程和言行倒寫的極為詳細,不能不讓讀者多留個心眼。李嚴出事的過程對於一個以文武雙全著稱的託孤重臣而言確實有點弱智和拙劣,但歷史真相已很難得知(可能有蜀漢不設史官的原因)。廖立犯事的過程,雖然有妄議朝政之嫌,但主要是對蜀漢戰略失誤的分析,也有在理之處。陳壽的寫法是將廖立的說辭全盤收錄,而寫諸葛亮的應對就是一頂大帽子扣過去,以言治罪,如果是為諸葛亮的處罰合理性辯護的話,有點不合情理。

比較有意思的還有,陳壽還特意將這些人(當然,也可歸類為蜀漢政壇的失意者)和魏延等並為一傳,好像唯恐讀者不能把這些事聯繫到一起。包括很多人認為魏延跟諸葛亮有矛盾、被打壓,就是通過這個傳知道的,後來鬧得不可開交,以至於魏延迷一度成了」亮黑「主力,可能也是魏延名氣比較大,其它好幾個人也和亮有矛盾,就寫在旁邊,卻多少被忽略了。

有些老歷史學家說諸葛亮對這些人的處理是所謂打壓「東州、益州集團」,然而不好意思,原書貌似根本沒這些詞,是後世總結歸納出來的,所以這種總結雖然不是毫無道理,但是多少是有腦補的成分,不能代表陳壽的看法。單讀陳壽寫的這些本傳,似乎只能看出就是諸葛亮自己本人並不喜歡一些人,特別是對劉封、彭羕。


X吹並沒有嚴格的界定,在不同人乃至不同語境下可能表達的意思不同,所以理解容易產生偏差,有可能說者只是表示陳壽是諸葛粉,在評價時會說諸葛亮的好話,而聽者就誤以為陳壽虛構諸葛亮的的好。

陳壽作為史家,態度嚴謹、惜墨如金這是出了名的,他應該不至於虛構諸葛亮的好處。但他是諸葛粉也是有的,別說他,他老師譙周、師兄弟李密都是諸葛粉,在蜀漢,諸葛粉是常人,非諸葛粉才是異類,而譙周一門,又是其中比較鐵杆的一支。在晉廷,司空張華是他們這一支的靠山,比較欣賞陳壽、李密,但張華說諸葛亮的文章啰嗦,過於細緻的時候,譙門弟子都要擼起袖子為歐巴爭一爭的。


被兩個猥瑣的人邀請了。

雖然提問者明顯是打算來抱團取暖的。

但還是客觀一下,一個晉書里記載父親被諸葛亮搞過,自己被諸葛瞻搞過的陳壽。

在三國志中一句諸葛亮類似晉書中對司馬懿的劣跡都沒有。

甚至於又是整理諸葛亮文集,又是納入傳記。

更甚至評價里張嘴就是這都是天命,不是我亮的錯。

想說陳壽是亮黑,可以再等等有多少人支持的。


粉或者吹,我就放幾句話,你們自己判斷吧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解釋如下

葛賊這個人那,治軍是把好手,但是奇謀比起治軍就有些不足了,治理國家的才幹比為將要更好。但是他當時面對的敵人,都是人傑(司馬懿跟曹真划上等號了)再加上寡不敵眾,國力弱的一方進攻,國力強的那一方只是防守(這是為什麼捏?!)所以,連年都來打,但就是沒成功

諸葛亮的才幹啊,差不多也就管仲,蕭何可以匹敵了,但是沒有像城父,韓信這樣的名將幫他,所以讓自己的理想沒有實現。可見這是天命,不是以一己之力可以扭轉的。

EXM?諸葛亮沒有韓信這樣的名將幫忙,就打成這樣,那對面的那幾個也不是韓信這樣的將才唄,然後排名如下韓信>諸葛亮>魏國對陣的統帥

乃們自己判斷吧


是亮吹啊,怎麼了,楊文理也是亮吹啊,吹的好我就看,吹的不好大概就是所謂亮雜。
諸葛亮能吹的地方多了,陳壽吹吹很正常,陳壽本來就是典型的吹愛豆式的亮迷,有啥好疑問的?不得不說 @呦呦鹿鳴 你以後不每天吃包子都不配粉我亮


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
你要非說陳壽是亮吹,那麼他還是曹(操)吹和我吹。不信自己翻書去看。
我更傾向於陳壽是「良史之才」的說法。同時期那麼多人私人撰史,為什麼就他的《三國志》成為了流傳後世的夠格進入前四史的史書?
所以說,陳壽記史肯定還是很大程度上相對客觀的。因為司馬炎的態度個人感覺還算挺開明,要不然今天的我們能不能看到陳志還是個問題。
也就是說,我是傾向於陳壽著史是公正客觀的。但是一定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容易受到某些影響進而影響到他的記載。我們誰都沒資格要求他去做蠶室那位太史公,某些記載存在問題我想我們可以通過蛛絲馬跡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所以說。我不覺得陳壽是亮吹,同時代的亮吹不差他一個。照實記述一個真實的諸葛亮很難嗎?並不吧?
就像現代人記住我們人民幣上的那位偉大領袖很難嗎?沒有吧?


陳壽傳(晉書)「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被髡(刑罰,剃髮也),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

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

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

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

又於楊洪傳,謂「西土咸服亮之能盡時人之器能也。」

廖立傳,謂「亮廢立為民。及亮卒,立泣曰『吾終為左衽矣!』」

李平傳,亦謂「平為亮所廢。及亮卒,平遂發病死。平常冀亮在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也。」

壽又引孟子之言,以為「佚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此真能述王佐心事。

至於用兵不能克捷,亦明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以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又時無名將,故使功業陵遲,且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壽於司馬氏最多迴護,故亮遺懿巾幗,及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事,傳中皆不敢書。而持論獨如此,固知其折服於諸葛深矣!而謂其以父被髡之故,以此寓貶,真不識輕重者!


陳壽洋洋洒洒寫這麼多評價,不是亮吹也是亮迷啊


一般說陳壽是亮黑時,主要用於兩種語境
1.「陳壽這個亮黑寫的xxx能信?」
2.「連陳壽這個亮黑都不得不說xxx了,還不信?」


亮粉!吹不吹看各人標準了,但陳壽粉亮是肯定的,單就他專門整理亮集就能看出他有多粉諸葛亮了吧,十多萬字啊!還能找出第二個讓陳壽這麼做的人么?


吹了我亮哥的政治和後勤才能,黑了我亮哥的打仗和計謀水平。


陳壽是譙周的學生

譙周就是那個說"先帝的名字叫備,今上的名字叫禪,這是天意啊大家早點投降吧"的人


個人覺得略有吹捧之嫌。

《晉書·陳壽傳》這個我部分採信:

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陳壽是南充人(14年還特地去了一趟萬卷樓),父陳式是為謖參謀長,街亭失守後被髡,髡刑是僅次於死刑,曹操馬受驚踏入麥地,以髡代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漢以孝治國尤甚,不久式掛了,陳壽以父為恥,拒不守孝,後諸葛不用陳壽(陳式在夷陵之戰中,他與黃權指揮水軍,困在猇亭就沒有前進,棄水路進軍,為劉備兵敗埋些伏筆,最後還連降三級),很多人以此為佐證證明陳壽與諸葛亮有仇,所以評價客觀。實則不然,並不是諸葛亮想殺馬謖,想髡陳式,是觸犯眾怒,迫於輿論的壓力(高中課本都有的前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為了不打臉自己,亮不得不揮淚為之,陳壽沒理由怪諸葛亮,恰恰相反他最欣賞諸葛亮的也是賞罰分明這一點。陳壽拒不守孝,這和漢的國策「孝」可是背道而馳的,亮、瞻不重用壽可是有法可依的,我猜測陳壽早就做好準備了,寧不做官也不守孝。

因余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因余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伏愚子曰:『吾聞之,處大無患者恆多慢,處小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賢卿曰:『囊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當秦罷候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搏者獲多,遲後者見吞。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黜征,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陳壽的老師譙周,蜀地大儒,寫了《仇國論》,被眾人知曉是因為勸劉投降(時人謂之:賣國賊啊),政治主張受孟子影響甚大,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勸劉禪少設宮殿,撫恤民情,《仇國論》反對北伐,反對窮兵黷武。你們可以看看張藝謀零二年的《英雄》,殘劍寫了的兩個字:天下,和譙周的思想異曲同工,這電影的主張也挺有意思的,毀譽參半。你要知道劉禪投降,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九個人要養一個兵,這是什麼概念,放在今天中國人的比例那就是要養一點五億士兵,多可怕,可以參考朝鮮。陳壽的政治主張基本延續其老師——民本,他對諸葛亮的評價最多的就是賞罰分明,撫恤百姓。在這一點上他和諸葛亮的主張是一致的,知我心者亮也,陳壽稍加誇讚諸葛亮其實是借寫武侯之名表露自己的政治主張。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可能會有人質疑諸葛亮戰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意味著必須要窮兵黷武,連年北伐,這和譙周力勸的止戈養民背道而馳,陳壽: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最後嘆了一口氣說了這句話,意味深長,我猜測陳壽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思考,知道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之恩。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國號為漢,曹賊篡位,諸葛亮的政治包袱太重了,太渴望用克複中原來報恩了,即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是不敢說:今天開始我不北伐了,偏安一隅。這樣死了都無顏見先帝。陳壽故有此惋惜,亮時為身不由己啊。

說個題外話如果諸葛亮主張偏安一隅,可能就不會被三國演義中的被無節操吹捧,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里,劉璋、劉表就是想守成的,都被冤枉成昏庸無能之輩了,劉表孤身一人從領荊州牧到一方諸侯沒有過人的本領是不可能的,看看劉備領徐州牧,豫州牧,結果呢?這裡我就不黑了。

太晚了,下次再黑一下諸葛村夫,為什麼司馬宣王會誇村夫是天下奇才了


諸葛大名垂宇宙

不是陳壽能成
也不是陳壽能毀的

陳壽是一個高級辦事員
小的方面可以毀譽不假,諸葛亮這個級別的立傳,陳壽態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司馬炎的態度。


近期讀部分三國志,一點感覺,覺得陳壽在寫這部書的時候還是有許多顧慮的,這可能並不是因為陳壽如何如何,很有可能是因為陳壽作為這部書的作者,要受到當時有些勢力的干擾,比如說司馬家吧,如果說陳壽把許多事情全部仔細的寫出來,那司馬家會不會有意見?這事對陳壽來說相當嚴重,可以說,如果陳壽把一些事情全寫出來,那麼多半會受到特殊待遇!

對於蜀國部分,特別是對於蜀國幾位重量級人物的寫法,感覺陳壽是有刻意壓低蜀國人物的,從幾位蜀國重量級人物的描寫來看,都帶有一些批判性的描述,這種步調非常的統一,而對於魏晉這邊的一些重量級人物的描寫,卻少有這些。

對比之下,會發現一個問題,蜀國的幾位重量級人物,按照實際記載的事迹來說,是非常優秀的,然而,其獲得的評價卻不與之相稱,這個裡面也許就存在著上面提到的問題。

感覺陳壽寫的三國志是一部有傾向的歷史書!

關於對諸葛亮的描寫,感覺也作了壓低,儘管如此,諸葛亮的才能和事迹都在那裡,壓不住!!!所以感覺歷史上的諸葛亮,應該比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加優秀!

對於諸葛亮的描寫,陳壽也是花了相當的篇幅,而且讀多了就會感覺,有些時候欲言又止,還有描述的語氣,還有反覆說一些事情,同時他又列舉了諸葛亮許多了不起的成就。仔細讀這部分的話,可以感到,陳壽對於諸葛亮也是非常欽佩,讚美的很多,而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陳壽應該是非常想表達出諸葛亮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優秀的,可以說是遠遠超出那個時代的人物。

所以,歷史上的諸葛亮,很可能比陳壽所寫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加優秀,很可能是一位遠遠超出那個時代的人物。

對於陳壽對司馬家某些事情的描寫,感覺也是十分明顯的進行了對司馬家的回護!但是不論怎麼回護,大概的事迹還是擺在那裡的,比如說,就諸葛亮北伐,到後來魏國的部隊基本上堅守不出,而且諸葛亮的多次挑戰,先且不論諸葛亮取得了多大戰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樣一個場景:諸葛亮的部隊開過來了,向魏軍部隊挑戰,然而魏國的部隊居然充耳不聞,只能選擇以等待的方式來應對!而且這一幕應該還是在魏國的人口、土地、糧食、器械等因素佔優的情形下發生的!這樣的場景顯得有點別類!

對於司馬懿的戰績,就軍事作戰能力而言,感覺和張郃差不多,甚至在突擊、野外作戰等等場合,司馬懿可能還不一定有張郃的能力強,司馬懿可能更加擅長軍隊的管治以及對一些形勢的判斷,而在很多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參與的軍事行動也不是特別的誇張,和張郃這樣的打過大仗小仗一大把的將領比起來可能少的多。因此對於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往往被高估。包括許多說法,將諸葛亮拿來和司馬懿對比,先且不論對比結果,感覺這個做法就是對司馬懿軍事能力的高估,司馬懿的軍事表現更像是眾多魏國將領中的一員,能力是有,也是良將,但還沒到那麼高。司馬懿比其他一些將領厲害的點可能在於,在權力的鬥爭上更加了解,以及背後也和許多大的家族之間有聯繫,因此,他並不是一位只有一定軍事作戰能力的將領,還懂得軍事作戰之外的權力鬥爭和利益鬥爭等等這些事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帶上自己以及一些故去大將的子嗣?
求問《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六個不解都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執政初期所面臨的局勢是怎樣的?
空城計在現實世界中有哪些應用?
有觀點認為為南宋謀事比諸葛亮為蜀謀事容易,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結合三國鼎立和宋朝時的格局來分析?

TAG: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志書籍 | 晉書 | 陳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