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怎麼擁有的核武器?


瀉藥,中國提供設計及零件,其他的從50年代開始巴基斯坦自行研製。


謝邀,樓上的哥們google的,那我這個就是百度的。

如果印度製造了核彈,我們可能吃草根樹葉,甚至挨餓。但我們還是要製造自己的核彈,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阿里.貝布托 1965年

前進還是回撤?

  印度BJP核武器部署的宣言將巴基斯坦和印度推向了大規模核軍備競賽的邊緣。1999年8月17號,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發布了印度核條令草案,構想建立一個飛機、潛艇和機動陸基彈道導彈構成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這份條令也顯示出了印度要對"核對手"進行報復性打擊的意圖。由於巴基斯坦的核計劃本質是以印度為中心的反應型,因此印度部署核武器就很可能導致巴基斯坦方面一個報復性的反應。1999年9月24號,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中,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薩爾塔傑.阿齊茲稱:"印度核武器部署計劃威脅到了巴基斯坦。"他同時警告,如果印度方面一意孤行,那麼巴基斯坦也將被迫提升自身的核和導彈力量以及戰備狀態以保持威懾。屆時,如果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決定部署核武器,那麼隨後展開的核軍備競賽勢必會讓這片不穩定、易衝突的土地更加動蕩。

  1998年試驗後,巴基斯坦放棄模糊的核政策轉而公開宣布核地位。不過,巴方也多次澄清這樣並不意味著自己已經部署了準備就緒的核武器和投送工具。這種表明上的抑制舉動主要是基於戰術考慮而並不是否認核武器部署對國家安全的必要性。巴基斯坦核抑制有許多相互增強的目的:獲得國際社會或公開或默許的對自己核國家地位的認可;阻止印度的核武器部署;確保有影響的國家和組織停止對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制裁。另外,巴基斯坦還特別希望從美國那獲得一個有利的激勵方案,包括恢復經濟援助,特別是常規武器的供應和出售。

  在和美國方面的談判中,巴基斯坦反覆強調願意保持克制姿態,不進行核武器部署,只要國際社會不再對其實施軍事和經濟制裁。不過,冷戰期間固化的核威懾觀念意味著巴基斯坦將在發展的某個階段部署核武器。另一方面,柯林頓政府將重點從不擴散轉移到核軍控進一步讓巴基斯坦政府有了一個認識——美國會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勉強接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武器部署。直到那時,巴基斯坦也才意識到一個相對克制的核政策將會更有利於國家安全利益。這樣的核政策將緩解國際社會對自己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方面的限制。事實上,巴基斯坦的核科研人員更能接受國際社會對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部署同時進行限制。這樣,他們就能利用這段時間來縮短和印度在核技術和核原料方面的差距。

  1999年8月17號,印度正式宣布了核地位並發表了一份6頁的核條令,宣布要進行核武器和投送工具的部署。這份條令打亂了巴基斯坦的核目標。一方面,印度宣布要武器化核力量進一步加強了巴基斯坦的威脅感知;另一方面,印度核條令的起草讓巴基斯坦國內核爭論朝向報復性核武器部署的方向發展。威信以及平衡印度的區域地位是巴基斯坦核政策制定過程中兩個重要因素。因此,巴基斯坦決策層決不會無視印度方面的這一舉動,決定採取"以牙還牙"的對策。

  巴基斯坦核武器政策的方向取決於政策制定者的效費比分析。而這個效費比又取決於國際社會對印度核條令法案的反應。美國對印度和巴基斯坦核國家身份的默許讓印度大膽地在1998年5月進行了核試驗。而其在印度核試驗後顯示出的無能又讓巴基斯坦採取了同樣的行動——核試驗。如果美國等有影響的外部力量不能提高印度公開核武器化和部署的成本,那麼巴基斯坦國內的核支持者就會得到更多支持。如果巴基斯坦選擇了一個公開部署核武器的報復性核姿態,那麼這塊次大陸上的核競賽就將破壞國際社會抑制兩國核競賽的努力。

  1998年試驗前,許多分析人士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相信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謊言,認為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競賽都會只限於核技術的獲取。因此,他們認為只要說服兩國不進行核武器的組裝和部署就可以阻止南亞的核武器擴散。兩國宣布的核政策模稜兩可。試驗後,這種核模糊不復存在了。兩國明確宣布了自己的核地位。印度的核條令草案再一次否定了一個假設——巴基斯坦和印度會自願接受軍控制度,停止核武器和投送工具的進一步研發。為了應對南亞的核擴散,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應該再次將重點從單純的軍控轉向了不擴散戰略。

政策制定

  巴基斯坦核政策制定方向主要由三個相互聯繫的因素決定——印度因素、國際環境以及國內討論。過去,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國內外有影響角色的作用以及巴基斯坦實際的政治統治力量軍方的安全認知和集團利益決定著巴基斯坦的核政策。啟動核武器計劃、採取模糊的核姿態以及1998年5月放棄模糊的核政策轉而公開宣稱核地位等重要決定都是三個因素促成的。未來巴基斯坦核政策制定仍將由這三方面決定。

  一開始,巴基斯坦核政策本質上就是圍繞著印度威脅和對抗感知制定的。由於這種敵對關係,巴基斯坦一直都試圖挑戰和顛覆印度在南亞地區和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核武器就被看成是一種提升地區利益和在國際舞台上制衡印度的手段。聲望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動機。巴基斯坦十分注重與印度在核技術上的平衡。巴基斯坦核計劃中的每一個有里程牌意義的事件都與印度核計劃的成果以及與印度之間的衝突事件掛鉤。1972年核計劃啟動和1998年核試驗都是這種情況。印度1999年的8月增加核投入的決定對巴基斯坦核計劃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印度是影響巴基斯坦核決策的首要因素,國際環境以及一些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也對其核政策走向也有著重要影響。上世紀80年代,巴基斯坦就利用與美國的非正式聯盟關係來獲取核武器能力。冷戰後,美國不斷加強了對巴基斯坦核計劃的限制。1998年報復性的核試驗後,巴基斯坦決策層不得不考慮美國的不利反應,包括美國支持的多國制裁措施以及中美對南亞地區部署核武器的聯合反對。因此,謝里夫政府反覆重申巴基斯坦不會部署核武器及其投送工具。1998年試驗後,只要願意,巴基斯坦應該有能力製造和部署不很精緻的核武器。至今巴基斯坦並沒有做出大規模製造或部署核武器的決定。這樣的一個決定將考慮到部署核武器的經濟和外交成本,特別是一個多邊制裁所帶來的影響。不過如果印度進行了核武器列裝,那麼巴基斯坦就不會顧及國際社會的制裁而進行核武器部署。

  國內的效費比分析將最終決定巴基斯坦核武器政策未來的方向。國內因素如政府機構的成員和核決策制定機構之間的力量平衡將決定巴基斯坦未來核計劃的方向。長期的獨裁統治以及議會制度的虛弱或缺失加強了軍方對核計劃的控制。巴基斯坦核計劃是按照軍方的認識和機構利益建立的。由於巴基斯坦軍方將印度視為敵方,因此核和常規制衡能力的獲取就擺在了國內資源分配的優先位置。對軍事安全的重視也提升了軍方的機構利益。不想或不能挑戰軍方的權威,地方政治領導層極大程度上接受了軍方的安全解釋及其對核政策的控制。軍方和地方官僚機構包括其附屬的核科研機構之間長期的夥伴關係進一步邊緣化了巴基斯坦政治領導層的職能。不過多邊經濟支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引起了一次針對巴基斯坦核計劃效費比的空前的國內辯論。雖然這次討論並沒有波及到巴基斯坦核決策圈中,但是軍方高層再也不能無視國內對其核政策的反映。如果有效的民主制度取代了准獨裁國家結構,那麼國內重點的轉變就會讓政治領導層不再附和,更加果斷地向軍方提出核質問。但這種可能性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很小。軍方將繼續根據感知到的印度威脅和印度核計劃的發展方向來建設核力量,推進集團利益。不過,國際社會對南亞地區核擴散的反應以及軍方對國內反應的考慮也將在未來核決策過程中起到同樣重要的作用。

核背景

  1947年8月,英國殖民的印度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導致了大規模的宗族衝突。大量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越過新修訂的邊界,形成了成千上萬的難民。不久,因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領土爭議而引發的戰爭進一步加深了巴基斯坦對印度的敵意。剛獨立的巴基斯坦內部,虛弱且分裂的穆斯林聯盟領導集團忽略了民主統治。軍事官僚機構藉機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並很快掌控了所有決策權。在這樣一個軍事官僚政府統治時期,安全政策方針演變成了反印度軍事優勢。1958年,陸軍總司令阿尤布.汗直接掌握了政權,取代了名義上的地方領導集團並在官僚機構的協助下對國家進行統治。

  上世紀50年代冷戰高潮期間,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鄰近蘇聯和中國)使其軍方高層指揮有機會參與到美國發起的安全聯盟,如東南亞條約組織和中部公約組織。巴基斯坦也因此得到了美國大量的軍事援助。有消息稱,截至上世紀60年代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經費可能達到了15—20億美元。先進常規武器的引入讓巴基斯坦軍方更加相信美國會幫助自己抵禦印度可能的威脅。同時,美國大規模的軍事經濟援助也讓幫助巴基斯坦軍方擴大了武裝力量,進一步鞏固了國內地位。正是由於這樣的國內和國際局勢,在印度核計劃開始之初巴基斯坦安全計劃的決策層並不是十分願意"跟著走"。他們認為與美國的聯盟關係足以抵銷感知到的印度威脅,也足以制衡印度的區域和國際地位。儘管軍方發展核武器的意願不是很強,但當時巴基斯坦核計劃還是有一些發展。1956年,為了參與艾森豪威爾政府發起的和平用原子計劃,PAEC(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成立。

  上世紀60年代,印度核武器計劃快速發展。巴基斯坦國內掀起了關於核武器的辯論。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阿尤布.汗軍事內閣的燃料能源和自然資源部部長(後來的外交部長)阿里.貝布托。他是核計劃最積極的支持者(但並沒有成功說服軍事政權展開核武器計劃)。貝布托出生非常顯赫。他的父親在拉其普特(英國殖民政府)身居要職,甚至還被授以爵位。貝布托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曾就讀於西方最好的大學伯克利和牛津大學。才華橫溢且魅力四射的他很早就認為天將降大任於己。1953年在英國完成了法律實習和課程後,他回到了巴基斯坦卡拉奇進行法律工作。1957年,貝布托出任駐聯合國代表。阿尤布.汗政變控制政府後,他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內閣部長,年僅30歲。正是在貝布托的積極推動下,巴基斯坦核計劃在60年代加快了發展腳步。

  1960年,時任礦產自然資源部長的貝布托任命尤斯馬尼擔任PAEC負責人。任內,尤斯馬尼建立了很多關鍵計劃和機構(後來就是這些計劃和機構造出了巴基斯坦核武器),其中就包括Pinstech(全名有不同的叫法,有叫巴基斯坦核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有叫巴基斯坦科學研究所的)和KANUPP(卡拉奇核電站)。1960年,尤斯馬尼和美國方面進行了接洽磋商。美國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35萬美元來幫助巴基斯坦籌建首個研究堆,並答應兩年後提供一個5兆瓦的輕水反應堆——PARR-1(巴基斯坦核研究堆,1965年在Pinstech開始運轉)。尤斯馬另一個主要成績是人才培訓計劃。大批有才華的巴基斯坦人被選送到海外進行培訓。1960年到1967年間,約有600人赴國外學習,其中有106人最後獲得了博士學位。雖然讓核計劃有了一些發展,但貝布托並沒有成功說服軍事政權展開核武器計劃。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核能基礎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核設施也都處於IAEC的嚴密監管之下。

  上世紀60年代末,國際、地區和國內互相聯繫的刺激因素使巴基斯坦對核武器的思考發生了變化。由於軍事政權缺少典型的公共制度和經濟政策來維護旁遮普省以及新增武裝力量和地方官僚的利益,國內尤其是東巴基斯坦和信得省反對軍方政權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分散國內注意力,1965年巴基斯坦軍方對印控克什米爾發動了一次流產的軍事行動。軍方這次失敗的行動更加深了國內的恐慌和對印度的仇恨情緒。衝突期間,美國的武器禁運讓美式裝備的巴基斯坦軍隊失去了重要的常規武器來源。隨著常規力量優勢逐漸向印度傾斜,印度快速發展的核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引起巴基斯坦的關注。印度軍事力量的壯大(常規和核力量的發展)以及美國支持的缺失都讓巴基斯坦在核政策上的思考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1965年戰爭後,時任外交部長的貝布托逐漸疏遠了越來越不受歡迎的軍事政權。他曾幾次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核武器計劃。1966年,他在一次演講中稱,如果印度製造出了核彈,那麼即使是吃草,我們也要製造核彈。貝布托的辭職讓阿尤布.汗政權在國內反對派面前變得更加脆弱。阿尤布.汗的主要支持力量——軍方也對他沒有能成功修復與美國關係而十分不滿,特別是沒能讓美國繼續向巴基斯坦優惠供應和出售常規武器。此時,阿尤布.汗再也不能無視議建和決策制定中堅們不斷增強的發展核武器的呼聲了。

  1971年印巴戰爭羞辱性的失敗以及印度干預下東巴基斯坦分離後,巴基斯坦軍方主要派系用貝布托替換了阿尤布.汗的繼承人葉海亞.汗將軍。貝布托最開始被任命為總統,後又被任命為總理。克什米爾衝突羞辱性失敗的創傷以及印度在孟加拉國成立中起到的作用進一步加深了巴基斯坦對印度的仇恨,增強了對一個侵略性、擴張主義敵人的威脅感知。軍方認為自己的"盟友"美國並沒能阻止印度分裂巴基斯坦。為了制衡感知到的印度威脅,為了重建一個分裂國家,為了保持軍方的支持,貝布托啟動了一個常規力量建設的計劃,要求快速增加軍費,同時啟動了核武器計劃。

  1972年1月20日,軍方高層和地方官僚以及科研人員在木爾坦進行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中,貝布托宣布要展開一個核武器計劃。這個決定得到了軍方高層以及地方官僚的支持。1974年印度核試驗後,貝布托和軍方高層更加堅定了獲取核武器的決心。印度核試驗之前,貝布托就和法國進行了磋商,希望獲得一個核再處理車間。1976年雙方簽署了正式協議。由於巴基斯坦當時並不具備建立核能計劃的技術和經濟實力,因此這個車間提取出來的鈈肯定被轉移到了軍事領域。貝布托還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核武器研究機構,專門負責武器級鈾的生產研究。卡迪爾.汗博士任負責人。同時,地方官員和軍事情報部門也建立了一個秘密網路來獲取必要的核武器技術和硬體。

  印度成功地將美國和加拿大為其民用核能計劃提供的原料和技術轉移到了軍事上。巴基斯坦也試圖仿照印度的模式。而此時它面臨更大的敵對環境。70年代,美國開始關注敏感技術向可能擴散國家的轉移問題。印度核試驗、德國向巴西出售反應堆以及再處理和濃縮技術以及法國向朝鮮出售再處理工廠的意向都讓美國加強了這種意識。1976年,美國通過了國際安全援助和武器出口控制法案的格倫修正案,禁止對任何進口不受監控的濃縮和再處理技術的國家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除了強烈反對向如巴基斯坦這樣國家轉讓核武器相關技術,美國還向巴基斯坦和法國施壓,要求他們放棄再處理工廠的交易。對於巴基斯坦領導層而言,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用核武器來應對印度的核威懾並制衡印度核計劃的發展。但是為了表明上緩解美國的壓力,巴基斯坦官方還是稱核計劃只用於和平目的,並表示支持區域核裁軍行動。1977年美國成功說服法國放棄和巴基斯坦的再處理工廠建設的交易。巴基斯坦不可能通過鈈這條路進行核武器計划了。因此它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濃縮鈾這條路上。1977年7月,貝布托在一次軍事政變中被推翻。不過這並沒有改變決策層的核計劃願求。

核模糊

  在齊哈將軍帶領下,巴基斯坦的軍事政權試圖利用印度的威脅和核武器制衡能力來獲取國內的支持。這個戰略也為軍方不斷增加軍費開支提供了一個正當的理由,從而服務了軍方的利益。地方官僚機構也完全支持核武器計劃。但是他們沒有控制到下屬機構——核科研機構。核科研機構實際控制在軍方手中。作為核計劃的負責人卡迪爾.汗更願意宣揚齊哈的核成果並支持軍方對印度的核嚇阻政策。因為核科研機構得到了官方的贊助,包括大量的經費支持。卡迪爾.汗同時擔當了巴基斯坦一個對外的角色,向國際社會反覆重申巴基斯坦要進行核武器計劃。齊哈政權放棄了早先和平核計劃的花言巧語,進而採用了一種模糊的核政策,既不接受又不拒絕核武器。巴基斯坦開始加速掌握整個核燃料循環過程。巴基斯坦在卡胡塔建立了一個超濃縮鈾工廠。據稱,整個建設計劃是卡迪爾.汗"偷"回來的。卡迪爾.汗曾在荷蘭阿爾默洛濃縮鈾工廠工作過。巴基斯坦從西歐一些秘密網路獲取到了必要技術和設備,擴大了自己的核武器計劃。

  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作為一種威望和地位象徵在國內由齊哈政權發起的。它也是作為一種應對印度威脅的最後賭注,從而鞏固軍方地位。當美國的關注開始變成不斷增加的壓力包括制裁時(1997年9月和1979年4月的小插曲),為了緩和美國的反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政權就向印度提出了一系列南亞地區專門的不擴散措施。他們很清楚這些措施會被雄心勃勃的印度領導層拒絕。

  巴基斯坦核計劃發展階段迎來了一個極好的發展契機。隨著美蘇關係的惡化,蘇聯入侵阿富汗給了美國及其聯盟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動搖蘇聯。巴基斯坦很好地幫助美國維護了其在阿富汗的利益。作為回報,美國在不擴散立法下解除了對巴基斯坦的制裁。為了確保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里根政府還向齊哈政府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這也就確保了齊哈在與反對派的鬥爭中生存下來。這些援助被證明在不擴散過程中是起到了作用。安全援助和科技的部長詹姆斯.巴克利稱:"取代過去政府對巴基斯坦實施的制裁。我們希望通過常規手段來解決那些促使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發展核武器計劃的不安全問題。"

  事實上,里根政府對巴基斯坦快速發展的核基礎設施建設熟視無睹,甚至對美國情報部門稱巴基斯坦已經獲得了核武器設計的情報視而不見。美國國會十分關注政府對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的默許。他們試圖對巴基斯坦加以限制,如1985年的普雷斯修正案。該修正案要求美國在不能確定巴基斯坦已經擁有或正在試圖獲得核武器的前提下對其實施經濟和軍事制裁。為了通過立法並繼續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里根政府甚至進行了總統擔保,保證巴基斯坦沒有核武器計劃。

  利用美國對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問題上的依賴,齊哈進一步改變了在核計划上的語調,公開承認了巴基斯坦的核能力。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齊哈就表示巴基斯坦有能力製造出核彈,只要有這個需要。同時,核聲調的改變被也是為了嚇阻潛在的印度威脅。1978年印度在靠近巴基斯坦邊界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黃銅針"。隨後,巴基斯坦進行了報復性演習。這就幾乎引發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一場戰爭。當時,卡迪爾.汗史無前例地接受了一位印度記者的採訪,稱巴基斯坦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1988年,齊哈被暗殺。在國內反對派的壓力下,軍方被迫恢復了民主進程。不過選舉出來的地方領導層沒能掌握武裝力量的控制權,因此軍方仍舊控制著安全政策特別是核政策。1988年貝布托贏得了大選。但陸軍總長阿斯拉姆·貝格卻遲遲不願交出政權,直到貝布托同意軍方繼續管理防務和安全事務。

  國際環境變得不是那麼有利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開始緩和,這就降低了巴基斯坦的戰略重要性,導致美國方面重新思考對巴基斯坦核擴散的政策。隨著美國壓力的增大,巴基斯坦宣布停止核武器計劃。不過,事實上軍方高層卻加快了核武器計劃的步伐。他們發現了核武器的新用途。1989年,貝布托被彈劾。軍方推舉的候選人謝里夫(一位克什米爾人)出任了巴基斯坦總理。軍方指揮層開始加速克什米爾控制線的越境代理行動(齊哈發起的)。1990年,戰爭一觸即發。此時,巴基斯坦利用核威懾迫使美國介入,阻止了這場必輸的戰爭。從此,巴基斯坦決策層就確信小的衝突不會升級,因為美國人不願意看到兩個"核能力"國家之間爆發真正的戰爭。

  巴基斯坦持續進行武器級鈾濃縮。這迫使布希政府不得不採取帶制裁措施的普雷斯修正案,停止了對巴基斯坦的一切軍事和經濟援助。不過由於過去的援助本來就減少了很少,因此美國制裁作用十分有限。而且,美國的制裁也缺少一個多邊的支持,也沒有擴展到IFI提供的貸款和援助領域。為了抗議美國的壓力,巴基斯坦首次宣布了自己有能力生產核武器。1992年1月,外交部長薩哈拉亞.汗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稱,巴基斯坦擁有了製造一個核裝置所需要的全部組件。這個姿態的改變一方面是要讓美國認識到巴基斯坦進行核武器計劃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巴基斯坦領導層不會向任何外界的利誘或壓力屈服的態度。

  1993年,由於試圖實現政治上的獨立,謝里夫被軍方解職。為了重獲軍方的支持,謝里夫後來變成了一個核武器計劃的熱情支持者。貝布托選舉中贏得了一個脆弱的議會多數,再次組建內閣。領導一個脆弱的政府且清楚反對軍方的後果,貝布托接受了軍方的核計劃。不過外部環境就不是那麼有利了。軍方特別關注美國在常規武器上的制裁。為了讓美國停止制裁,巴基斯坦表示如果印度加入了NPT,那麼自己也願意加入。巴基斯坦官方還表示,像普雷斯修正案這樣歧視性法案只會讓美國在對巴基斯坦問題上失去更多的主動。

  巴基斯坦方面較為強硬的言論起到了一些效果。柯林頓政府對南亞的擴散問題採用了一種更靈活的政策,用積極交涉和激勵機製取代了過去懲罰為主的方法。美國也意識到巴基斯坦軍方在政策制定中的關鍵作用,因此向巴基斯坦提供了軍事和經濟雙重激勵。1996年,外交援助法案中的布朗修正案暫時廢止了普雷斯修正案,批准向巴基斯坦出售一批價值3.68億美元的軍事硬體,包括空空和空地導彈和潛艇。由於激勵措施沒有以巴基斯坦在不擴散上讓步為條件,因此美國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相反,巴基斯坦在核武器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了。巴基斯坦將美國新的靈活性的政策看成是美國在南亞地區防擴散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正當國際環境似乎越來越有利時,巴基斯坦遇到了一個更加緊迫的挑戰——印度BJP在1998年5月進行了核試驗。

揭開面紗

  雖然克什米爾和查謨的巴基斯坦代理引起的戰爭讓印巴關係仍舊緊張(這兩個區域想脫離印度的情緒一直很高),但是國內和區域重點問題的變化還是讓兩國採取了些緩和關係的措施。時任總理謝里夫認為改善和印度的關係特別是擴大貿易往來對巴基斯坦的國家利益是有好處的。印度總理古傑拉爾也把與同周圍國家的關係政策由對峙轉變成了合作,對巴基斯坦方面的建議反應十分積極。不過1998年4月BJP的選舉讓兩國之間剛萌芽出來的對話又突然終止了。BJP是一個印度國家主義黨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態度十分強硬。它重新點燃了兩國的緊張關係。BJP的強硬讓謝里夫不得不重新思考同印度的對話戰略。在國內這個戰略本來就讓包括反印度外交部門和軍方高層在內的一些強大力量不滿。BJP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強硬剛好就給了他們一個更加具體的理由來反對謝里夫對印度的對話政策。

  核問題是印巴爭論的另一個焦點。BJP支持一個包括核武器生產和部署的進攻性核政策。作為對BJP核政策的回應以及向謝里夫表達對與印度關係改善政策的反對,軍方於1998年4月進行了一次高里導彈試驗。據稱,該導彈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可以攻擊到印度所有主要城市。正當巴基斯坦軍方試圖利用彈道導彈能力來制衡BJP的區域威信和力量時,印度突然在1998年5月進行了核試驗,驟然改變了南亞地區的對抗態勢。

  印度的核試驗讓國際社會感到震驚。1995年,拉奧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放棄了核試驗計劃。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會公開藐視美國的不擴散準則,特別是一個既定的禁止核試驗準則。美國通過格倫修正案對印度實施了制裁,並想以此來警戒巴基斯坦不要重蹈覆轍。巴基斯坦進行了全面的效費比分析,包括聲望的地位的分析以及印度因其核試驗所造成的成本損失分析。由於比印度更依賴外界的財政信貸和支援,謝里夫在是否試驗的問題上顯得比較猶豫,擔心試驗所帶來的制裁。其內閣意見也不統一。支持和反對的力量都試圖通過媒體來影響公眾的意見。支持進行報復性核試驗的人包括控制全國新聞媒體的信息部長穆薩西德.哈桑以及能反應出軍方有影響派系意見的外交部長高赫.阿尤布。軍方這些有影響派系才是巴基斯坦核政策的最終決策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威望以及對印度威脅的認知,認為巴基斯坦如果不跟著進行自己的核試驗,地區的核失衡將永遠無法改變。國內的天平傾向了核試驗。

  其實,早在1984年巴基斯坦就能夠組裝並試驗核彈。1995年,印度沒能進行核試驗。當時,巴基斯坦就已經開始在伊朗和阿富汗邊界附近俾路支省西南的查蓋地區準備核試驗點。據總理貝布托稱,巴基斯坦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印度,巴基斯坦將趕上他們的計劃。同時也是向西方發送一個信號,最好是採取些行動來制止印度方面的行動。1998年5月,所有核科研精英所要的就只剩下一個試驗的政治批准了。這個批准遲遲未能給出,直到決策者們確定報復性的試驗不會給巴基斯坦帶來無法承受的經濟和外交代價。

  美國進行了一些協調,派遣副國務卿斯特羅布.塔爾博特對巴基斯坦進行訪問,試圖阻止其跟隨印度進行核試驗。美國提出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包括用格倫修正案取代普雷斯修正案,恢復經濟和軍事援助。不過,格倫修正案依然威脅懲罰性的制裁。美國的壓力和激勵並沒有阻止巴基斯坦領導層的決定。巴基斯坦決策層認為美國的激勵措施無法與自身的地位和威信相比。在軍方的壓力下,謝里夫提醒柯林頓自己無法控制局面,暗示巴基斯坦軍方才是最終的核反應決策方。

  在強大的軍方面前,謝里夫似乎顯得很弱小。但當時如果美國能以一種更加直接透明的方式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以及制裁威脅,那謝里夫還是可以影響巴基斯坦的公眾反對核試驗,破壞政府內外核支持派的立場的。由於美國態度不夠明確,即使是中堅的巴基斯坦看法也不清楚核試驗潛在的效費比。由於缺少信息且主流媒體都控制與支持核試驗人手中,這就導致主流情緒偏向了一次報復性的核試驗,特別是在政治上佔主流的旁遮普省。另一方面,如果美國能夠成功在印度試驗後對其實施制裁,那麼巴基斯坦政府領導層也就能夠說服軍方和公眾試驗的代價將高於可預見的利益。但是,美國沒有做這樣的努力,其他的安理會成員以及G-8成員也只是譴責了印度的這種行為。對印度試驗缺少實質性的國際反應讓巴基斯坦國內的天平進一步倒向了進行報復性試驗,認為經濟和外交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印度BJP試驗後的行為也影響到了巴基斯坦的反應。一方面,BJP正確的判斷了巴基斯坦試驗將沖淡國際社會對自己試驗的譴責。另一方面,BJP公開的武器化政策將由於巴基斯坦核試驗而在國內獲得支持。為了刺激巴基斯坦進行試驗,BJP決策層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採取了一種更侵略性的姿態,宣稱將對巴基斯坦支持的叛亂採取更加主動的行動。總理瓦傑帕伊稱,印度已經成為核武器國家並有權加入核俱樂部。這也激起了巴基斯坦方面的反應。和印度一樣,巴基斯坦也將核武器視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5月28和30號,巴基斯坦試驗了自己的核試驗裝置並宣布了核武器國家地位。謝里夫宣布:"今天我們引爆了5個自己的核試驗裝置。我們和印度打平了。我們已經對他們進行了報復。"

  聲望問題在巴基斯坦這次以牙還牙的試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過巴基斯坦也很關注國際社會的不利反應。巴基斯坦採取了些行動,試圖讓外界特別是美國相信自己是被逼無奈才進行試驗,是印度核試驗對自己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用謝里夫的話說就是印度的核試驗迫使巴基斯坦去恢復戰略平衡。同時,巴基斯坦還試圖讓國際社會幫助解決印巴之間長期爭議的克什米爾問題,並表示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根除兩國長期爭議的動因並減少南亞地區核對峙的危險。由於國際社會對印度核試驗的反應不是很強烈,因此巴基斯坦決策層沒有預料到國際社會對自己核試驗的反應會如此強烈。6月6號,安理會通過了一份美國發起的決議,強烈譴責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試驗。PF、G8以及歐盟也譴責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試驗,要求兩國不要組裝和部署核武器和投送系統,並要求兩國作為無核國家加入NPT,無條件簽署CTBT並加入到FMCT的磋商過程。

  巴基斯坦決策層之所以選擇試驗也是出於對美國將繼續實施單邊制裁的考慮。由於1990年以來就一直接受著經濟和軍事制裁,因此巴方並不重視格倫修正案下的美國強制性制裁。不過美國在制裁後面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包括G8在內特別多邊聯盟。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IMF以及亞洲發展銀行對巴基斯坦和印度實施了非人道主義信貸制裁。巴基斯坦主要的援助方和貿易夥伴日本也對其實施了制裁。IFI的多邊信貸制裁嚴重地動搖了巴基斯坦本就很脆弱的經濟。巴基斯坦經濟十分依賴國外資本流入來償還不斷增加的外債和購買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內的必需商品。IFI的信貸制裁讓國內外投資者信心持續低落。巴基斯坦很快到了一個內外交困的邊沿。

  經濟的崩潰在巴基斯坦國內引發了一場空前的關於核武器效費比的辯論。國家和省級議會內,不斷有人質疑放棄核模糊政策是否正確。同時,地方社會也對以人居發展為代價的防務(常規和核武器)開支提出了質疑。在核試驗地俾路支省,主要黨派俾路支人民黨也譴責了試驗決定。核武器政策還遭到了信得和西北邊境省份一些反對黨派的強烈反對。

  面對多邊制裁,巴基斯坦感到了孤立。核決策層錯誤地判斷了"聯盟"中國和中東地區國家特別是沙特會對自己增加外交援助,幫助巴基斯坦抵擋外界壓力。中東國家沒有理會巴基斯坦的經濟援助請求。中國則對巴基斯坦的核試驗進行了譴責。中國方面很關注南亞地區迫近的核競賽,十分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譴責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試驗。在與印度聯盟俄羅斯的一份聯合聲明中,中國要求巴基斯坦和印度以無核國家身份無條件加入NPT和CTBT。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與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會談中同意與美國、安理會以及其他國家合作來阻止南亞地區加速的導彈和核競賽,加強國際核不擴散並和平解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之間的爭議問題。美國也將磋商重點放在了阻止加速的導彈和核競賽。柯林頓政府採取了"胡蘿蔔-大棒"政策,給印度和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限定了一個發展上限,確定了5個取消制裁的前提。一、不進一步發展和部署有核投送能力的導彈和飛機;二、不轉移核武器和核武器相關的技術;三、加入CTBT;四、有目的地參加FMCT裁軍會議;五、恢複印巴關係正常化的對話。

  面對著國內動蕩、外交孤立和即將崩潰的經濟,巴基斯坦決策層應該採取核抑制政策。拮据的經濟形勢沒有能力支撐完全武器化和部署所需的額外開支,如指揮、控制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美國的反對又讓巴基斯坦失去了重要的技術援助。缺少追趕印度核和導彈能力的經濟和技術手段,"不部署"符合巴基斯坦的利益。不過不部署並不代表不發展。巴基斯坦核政策目的有三重性:首先,獲得國際社會對自己核武器能力的默許;其次,支持國際社會的能夠限制印度核武器的不部署政策;第三也是最重要,促使國際社會中重要角色特別是美國以激勵為基礎的保證政策取代制裁措施。因此,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會打著公開核國家的幌子繼續快速發展,不過不會進行生產和部署。

  美國"胡蘿蔔-大棒"政策的五條準則並沒有破壞巴基斯坦的核目標。這其中主要這樣幾個原因。第一、美國希望限定而不是消減或銷毀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武器和投送系統。這就暗示了美國默許了兩國的核計劃。美國也不想對兩國的核能力堅持一個可驗證的限定標準。因此巴基斯坦也就能夠繼續以一種模糊的姿態發展核計劃。第二、美國不需要印巴今後的對話有一個實質性的結果。因此,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參與這樣的對話也就沒有什麼風險。第三、巴基斯坦可以通過向美國承諾不轉移核武器和導彈硬體和技術來展示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核國家。第四、參與裁軍會議的談判不會讓巴基斯坦必須支持FMCT。第五、一個口頭上籤署NPT的承諾暫時緩解國際社會制裁的壓力,將來也可以隨時變卦。

  鑒於資源極度匱乏以及外界承諾有可能不能兌現(切斷所有資金援助),巴基斯坦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緩解並最終去除制裁。因此,決策層表示不會進行核武器的部署,並將參與裁軍會議中FMCT的討論。巴基斯坦還宣布願意在1999年9月之前加入CTBT,即使到時印度沒有加入。加入的條件就是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取消對巴基斯坦的制裁。與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在倫敦進行了第四輪和平、安全和不擴散問題談判後,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沙姆沙德.艾哈邁德表示,如果經濟制裁取消,巴基斯坦願意簽署CTBT。艾哈邁德稱,CTBT不會消弱或破壞巴基斯坦的核能力。他還補充,現在的問題不是CTBT,而是高壓(經濟)環境給巴基斯坦帶來的困難,需要解除高壓來幫助政府做出一個決定。

  做為對巴基斯坦願意加入CTBT的反應,美國表示支持巴基斯坦與IMF和二十國委員會之間的一份早期協議,以緩解巴基斯坦的經濟困難。IMF繼續向巴基斯坦提供貸款。二十國委員會重新擬定了一份20年期33億美元的外債。不過,減輕制裁是以南亞地區核不擴散進程為條件的。為了確保美國放寬並最終取消經濟和軍事制裁,巴基斯坦決策層還採取一些行動來滿足柯林頓政府提出的標準。國內起草了阻止核和導彈技術轉移的法案,並重啟了一次和印度關係正常化的對話。

  1999年2月,在為期兩天的拉合爾首腦會議上,印巴兩國領導人同意關係正常化。雙方甚至確定了一系列信任建立措施。雙方外長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決定簽署一份彈道導彈試驗預先通告協議。雙方還同意如果發生任何偶然的未授權或不明原因的可能威脅到對方安全的核泄露或引發核戰爭的事件時要提前通知對方。1998年核試驗後,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兩個曾經交戰的敵對國家爆發核衝突的可能。謝里夫的和平建議以及拉合爾首腦會議受到了柯林頓政府的歡迎。正當局面似乎趨於好轉,柯林頓政府暫停了一些制裁,國會也正在討論停止所有經濟和軍事制裁併承諾將和南亞地區的交流擴展到不擴散以外的領域,克什米爾控制線上又爆發了些零星衝突。拉合爾達成的所有信任建立措施都沒有兌現。印巴之間的關係再次跌倒低谷。顯然,兩國都不願意在試驗後的第二年就終止這種包括核對峙在內的長期敵對關係。

核在邊緣

  核試驗以來,巴印兩國在克什米爾控制線附近不斷爆發零星衝突。由於懷疑BJP的動機,巴基斯坦軍方反對總理髮起的和平進程。1999年5月,克什米爾形勢惡化。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派遣了數百名常規軍和激進分子進駐克什米爾和拉什地區試圖強行更改控制線。巴基斯坦方面否認了印度的說法,表示這些只是克什米爾穆斯林激進分子的行為。印度方面不同意巴基斯坦的辯解,部署了數千部隊並動用武裝直升機和戰鬥機,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行動。

  印度發起的這次軍事行動被控制在了克什米爾有爭議的衝突區域。兩國第一時間就承諾保持克制,防止衝突升級到一次完全的戰爭。不過雙方在爭議地區大規模的軍事集結、巴基斯坦擊落進入自己領空的印度飛機、加劇的炮火衝突以及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還是顯示出了衝突有可能會失控。巴基斯坦關注的是美國不會相信自己關於只有激進分子參與了克什米爾衝突的說法。由於擔心這片次大陸爆發大規模戰爭,柯林頓政府對巴基斯坦越過LOC的行為進行了譴責並要求其立刻撤出支持的滲透力量。G-8和歐盟也威脅對巴基斯坦進行制裁,要求其立刻撤出"武裝滲透力量"並尊重LOC的權威。美國國會也提交了一份決議,建議暫停IFI對巴基斯坦的貸款,直到其撤出支持的武裝分子。

  認識到巴基斯坦軍方在克什米爾危機中的關鍵作用,美國中央司令部總司令安東尼.津尼在伊斯蘭堡與巴基斯坦總司令穆沙拉夫進行了會晤,要求巴基斯坦從印度控克什米爾地區撤出所支持的部隊。瓦傑帕伊威脅要進行越線軍事行動後,謝里夫訪問了中國,試圖尋求援助。不過,中國方面關心的是地區和平而不是所謂的"盟友"關係。中國領導層拒絕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支持巴基斯坦,要求雙方和平協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並要遵守LOC。

  由於外交孤立以及依賴於國際社會援助的脆弱經濟,巴基斯坦沒有能力與一個更強的對手進行軍事對抗。美國很關注兩個有核能力的國家之間會爆發戰爭。對於巴基斯坦的請求,美國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調解角色。1999年7月4號,柯林頓與瓦傑帕伊進行了會晤。之後,謝里夫宣布巴基斯坦會依據西姆拉協議從LOC撤回自己贊助的武裝力量。

  這次克什米爾衝突中,核因素影響了巴基斯坦的決策和印度的反應。巴基斯坦決策層決定越過LOC和印度展開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主要因為他們認為核武器的存在能夠阻止雙方的衝突升級成一場常規戰爭。印度方面,在LOC附近進行空襲、入侵巴基斯坦領空以及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集結意味著印度並沒有顧及巴基斯坦的核能力。雖然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表示會在危機時候克制核行動,但雙方高級官員都在各種場合含蓄地威脅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賽姆沙德.阿梅德就曾警告:"我們會毫不猶豫地使用任何武器來捍衛領土的完整。"在另一個場合,參議院議長哈克稱,巴基斯坦將在必要的時候動用核武器。如果在需要的時候卻不能使用,那麼發展核武器又有什麼意義。

  為了證明從印控克什米爾撤軍是正確的,謝里夫稱避免了第四次戰爭。在國家演講中,他強調兩國戰爭很難有贏家。在遞交給議會的克什米爾衝突簡報中,外事部長西德基.坎紐稱,謝里夫和柯林頓的會晤阻止了一次在核環境下更大規模的衝突。由於戰爭危機是在最後一刻美國的干預下才得以化解的,因此巴基斯坦決策層沒有考慮克什米爾對抗行動可能會導致核衝突的這樣一個事實是國際社會真正擔心的問題。同樣,印度方面在做出戰爭決定時也沒有考慮到巴基斯坦的核力量。衝突中,雙方高層頻繁相互威脅。這種複合信號更加大了核攻擊的可能。

  巴基斯坦支持的力量從克什米爾爭議區域撤出並沒有讓衝突的威脅減弱。LOC附近斷斷續續的衝突以及1999年8月10號巴基斯坦一架海軍飛機被印軍擊落等事件讓氣氛持續緊張。1999年10月巴基斯坦軍方掌握政權後,兩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印度方面懷疑陸軍總參謀長穆沙拉夫在克什米爾衝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巴基斯坦,軍方是唯一的決策者。對印度的敵意以及印度威脅的認知將決定各方面的決策,包括核政策。由於雙方的緊張關係仍會持續升高,因此帶有核威懾衝突爆發的可能性也會升高。國際社會有必要阻止南亞地區的核擴散。

核去核從

  1998年核試驗後,巴基斯坦和印度都無條件地拒絕了外界要他們放棄核武器計劃的要求。不過,雙方都表示要進行核抑制,同意在1998年9月最後期限之前加入CTBT並參與裁軍會議中切斷裂變材料供應的討論。雖然兩國都表示要保持核威懾,但在完全武器化和部署問題上的言論卻截然不同。BJP和美國談判時採取的是一種模糊的姿態,強調要實行最小化核嚇阻,但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核武器或核投送能力彈道導彈的生產和部署。而巴基斯坦則敦促印度接受一個"戰略抑制政策"並在南亞地區實現"核穩定",從而阻止兩國的核和導彈競賽。

  巴基斯坦表明上的核抑制是基於核武器部署成本將遠高於利益的效費比評估。除了潛在的制裁成本外,部署也將更有利於印度較為領先的核武器計劃。因此,在和印度談判中,巴基斯坦決策層希望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核抑制制度。這個制度將穩定南亞地區的核威懾局面。而在印度,核部署的支持力量因柯林頓保守的"核限制"政策而變得更加激進。柯林頓的"核限制"政策是抑制而不是消減或消滅南亞地區的核武器。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行動的失敗進一步加強了印度強硬派的立場。1999年8月17號,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發布的一份核條例,將模糊態度轉而變成了部署姿態。這份核條例中(政府批准後就可以實施),BJP的顧問團隊建議採取一種進攻性的核姿態和更激進的核結構。印度將發展一個三位一體的戰略防務系統。核武器能夠被飛機、潛艇以及機動陸基彈道導彈投送。印度將對對手實施懲罰性的報復行動。早期最小化可靠核嚇阻能力被一個"有效可靠核嚇阻以及如果嚇阻失敗實施適當報復的能力"所取代。這就暗示印度擁有一個可以用於進攻的大規模核武器庫。

  巴基斯坦官方對印度這份草案的反應十分謹慎,呼籲國際社會對印度這種藐視不擴散制度的行為予以譴責,同時警告印度的核部署將掀起一場核軍備競賽。另一方面,巴基斯坦試圖利用印度這份草案獲取國際社會對自己核地位的默認。內閣國防委員會強調,巴基斯坦核計劃發展將只取決於最小化核嚇阻能力的需要。印度部署可操作核武器的決定讓這種需要變成了巴基斯坦安全條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巴基斯坦這種謹慎反應主要是出於對外部限制的考慮。98年試驗後,美國和包括歐盟和日本在內的國際集團對其實施了懲罰性制裁。巴基斯坦的經濟仍需要從這些制裁中恢復過來。雖然美國為防止巴基斯坦脆弱的經濟陷入全面崩潰而取消了一些在多邊借貸上的制裁,但這些暫時的取消隨時可能收回。巴基斯坦希望用核抑制來換取美國方面經濟和軍事制裁的取消和長期的支援。

  巴基斯坦最終的反應取決於諸多因素。鑒於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的"反應式"屬性,與印度關係以及印度核計劃的發展必然對巴基斯坦核計劃的方向產生影響。國內因素特別是克什米爾問題對巴基斯坦國內政治的影響也將左右巴基斯坦的核決策。克什米爾事件後,巴印關係嚴重惡化。在印度,包括BJP領導層在內的強硬派利用反巴基斯坦情緒獲取國內支持。而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事件導致國內公眾主流意見和主要政治黨派開始質疑核嚇阻。參議院克什米爾問題的辯論中,反對派領袖對核嚇阻在維護巴基斯坦安全的效力提出了質疑,指出了軍事冒進的潛在危險(可能導致核攻擊)。然而,印度的核條令再次讓巴基斯坦國內辯論的天平發生傾斜,倒向了支持核武器部署的一方。

  克什米爾衝突中公眾對勝利的期望和後來的軍事回撤嚴重損壞了巴基斯坦總理在國內的威信。印度在克什米爾衝突中政治和軍事上的勝利點燃了巴軍方內部特別中層軍官的不滿情緒。巴基斯坦一位軍官曾說:"在對印軍佔優的情況下撤軍對巴基斯坦軍方來說無疑是心理上的一次巨大打擊。"軍地關係不斷緊張。為了重獲公眾信任,穆斯林聯盟政府試圖將責任全部歸咎于軍方高層。與此同時,謝里夫的反對方也正集結力量來敦促他辭職。1999年10月12號,在謝里夫做出罷免穆沙拉夫的陸軍總參謀長職務並用自己的親信內務情報負責人諾瓦賈.若丁來進行替換的決定後,軍方發動了政變,解散了這個還沒到任期的第四屆民選政府。國內的政治形勢又掌握到了軍方手中。這次"政變"消除了巴基斯坦的政治領導層質疑核計劃的聲音。克什米爾事件使巴軍隊士氣大落。軍方高層對印度的不滿與日俱增。所有這些都增加了巴基斯坦報復性核武器部署的可能性,只要印度這樣做了。

  由於軍方的反對,巴基斯坦沒能兌現承諾在1999年9月之前加入CTBT。當然這個結果就也是由印度的食言造成的。1999年10月1號,穆薩拉夫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政府是否是迫於軍方壓力而沒有簽署CTBT。他回答:"沒有。沒有這種壓力。但是我十分堅信政府會根據最有利於國家利益的原則做出決定。"巴基斯坦官方表示,持續的制裁是巴基斯坦簽署CTBT最重要的絆腳石。外交部長阿齊茲稱,巴基斯坦會在一個無壓環境下籤署CTBT。巴基斯坦未來是否加入CTBT與印度核武器部署計劃之間有聯繫。外交部長賽姆沙德.阿梅德表示由於印度核條令所導致的安全環境變化意味著巴基斯坦將根據自己最高國家利益來做出最後決定(是否簽署CTBT)。外部因素特別是美國參議院對CTBT的態度也影響了南亞地區核試驗禁止的命運。維也納CTBT聯合國批準會議上,巴基斯坦代表稱:"如果最大的國家不簽署,那麼這個條約就是無效的。"1993年10月13號,美國國會否決了CTBT。美國方面的這一舉動破壞國際社會禁止核試驗的制度,特別對於支持繼續核試驗的南亞地區,很可能導致核武器的公開部署。

  BJP可能想利用核條令草案來與一些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和組織進行交易,試圖獲得小規模核武器部署(稍小於三維部署)的認可。美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對印度核部署的默許將讓巴基斯坦如影隨形。巴基斯坦外交部長阿梅德稱,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計劃條令將由印度方面的行動決定。1999年9月,外長阿齊茲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中呼籲國際社會要並立刻採取行動阻止南亞地區一觸即發的安全問題。他還提議P-5和其他利益集團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一次會議來促成該區域的戰略抑制和穩定。

  南亞地區公開部署核武器和投送工具的危險是多方面的。首先,膨脹的核軍備競賽將讓本來就很匱乏的經濟發展資源轉移到國防中,這將讓巴基斯坦和印度陷入人道主義危機。其次,如果某一方或雙方都擁有了可操作的核武器,核武器使用的威脅將大大增大。鑒於地理上的接壤、匱乏的指揮、控制和情報資源、短暫的預警時間、不足的保護措施以及不確定的動機,雙方都有可能先發制人地實施核進攻。第三,兩國的核武器部署將影響到周邊區域的安全環境和不擴散進程。印度核武器部署的不穩定效應還將波及到其他地方。中國不得不對擁有核彈的印度更加防範;鑒於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間不穩定的關係,巴基斯坦核武器部署也將讓伊朗國內支持核武器的決策者更有理由;南亞地區的核武器部署也將破壞國際社會的不擴散體制。NPT的簽署國們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應該退出這個沒能成功阻止核擴散的條約。

  為了阻止南亞地區的核競賽,巴基斯坦和印度必須止步於核部署。為了避免遭到制裁,兩國都試圖與美國等有影響的國家進行交涉,因此阻止他們追求進攻性核計劃的窗口始終還是打開的。不過默許或公開承認兩國的核地位將會更加縱容其國內支持核武器部署的力量。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恰當地利用他們"求和"的願求,阻止該地區的核擴散。另外,必須謹慎確定和執行制裁和激勵機制來說服和迫使兩國進行核抑制。美國決策層內部出現了爭議。有人認為應該採用激勵機制和積極措施而不是簡單的制裁來說服巴基斯坦和印度來限制自己的核計劃。過去,美國的制裁和激勵措施沒有能影響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政策,包括不恰當無條件的激勵以及局限不靈活的制裁。上世紀80年代,巴基斯坦軍方統治階層就認為美國向其提供常規武器是對其核計劃的一種默許。普雷斯修正案的制裁在限制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划上的力度也是不夠的。這些制裁措施本質上都是帶有歧視性的且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而且美國的制裁在本質上都是單邊的且限定於自己規定的範圍和時效。

  1998年5月南亞試驗後,美國發起的制裁贏得了多方支持。這就改變了巴基斯坦的利弊計算過程,迫使其決策層選擇了戰術後撤,接受了核限制。由於伴隨著以不擴散為條件的激勵措施,美國的制裁被證明是有效的。這些激勵措施包括放寬IFI的借貸。不過,美國在沒有獲得巴基斯坦不擴散確切證據的情況下就做出了放鬆制裁進行激勵的決定。因此,胡蘿蔔大棒政策的效果略顯失色。美國自身矛盾的目標也讓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柯林頓政府宣稱的不擴散目標是讓印巴兩國作為非核武器國家加入NPT。不過在與兩國談判時,美國政府只是強調了軍控而不是不擴散,明確督促兩國停止核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味地強調軍控也就暗示美國默認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國家地位。這也就破壞了銷毀南亞地區核武器的最終目標。

  如果能讓巴基斯坦和印度決策層確信發展核武器的弊遠遠大於利,那麼美國領頭的國際社會就能夠阻止並最終結束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的核計劃。和過去一樣,這樣的利弊計算依賴於國內、地區以及國際各種因素。在巴基斯坦,如果經濟和軍事制裁是以改變支持核武器計劃那部分力量的效費比計算為目標,那麼這種胡蘿蔔大棒政策就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激勵措施應該專門針對鞏固巴基斯坦國內反對核武器計劃的人群。任何限制或消除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的努力還將取決於國際社會對其區域主要對手印度的核計劃限制。如果美國和其他主要國家沒有能阻止印度的核擴散,那麼巴基斯坦就很可能進行報復性核部署。如果巴基斯坦和印度部署了核武器,那麼南亞地區的力量平衡就將完全被打破,全球的不擴散制度也將無法修復,後果不堪設想。

核試驗

  印度的試驗如同壓到大象的最後一根稻草,讓謝里夫再也無法維繫局面。巴基斯坦再也無法無視和忍受這種對印度的弱勢。多年的準備和積蓄必然在短時間內爆發——進行核試驗。決定試驗的具體原因有很多,如消除印度可能從核試驗中獲得的單邊技術優勢,恢復自身、印度和世界眼中與印度力量的平衡等等。從反對黨領袖貝布托這樣的改革派到宗教右派都要求進行試驗。貝布托表示,如果能夠用軍事力量消滅印度的核力量,那麼就應該這樣做。謝里夫政府中的保守派特別是外交部長阿尤布.汗也極力推進試驗。真正的掌權派、核武器真正的控制方——軍方更是始終要進行核試驗。面對要求試驗的巨大壓力,謝里夫"被迫"授權試驗。

  儘管巴基斯坦這種核反應有其必然性,但卻是一次戰略決策上的災難。多年來,巴基斯坦一直承受著普雷斯修正案的制裁。如果當時沒有試驗,巴基斯坦的國際地位將會急劇攀升,成為印巴對峙中"負責任"的一方。如果容忍了印度挑釁性核試驗,巴基斯坦也將會成為不擴散支持者的"偶像"。這種容忍可能會導致普雷斯修正案的撤銷。但巴基斯坦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以"以牙還牙"的方式來應對印度的核試驗。這就讓自己不僅失去了所有上面這些機會,還陷入到了更多的制裁。

  印度第一批核試驗後的第二天,阿尤布.汗稱,這個亞洲次大陸已經進入了一場核軍備競賽,並暗示巴基斯坦已經準備進行自己的核試驗。他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們要趕上印度。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巴基斯坦要在各個領域和印度保持平衡。我們正處於這塊次大陸的軍備競賽中。"謝里夫的態度則顯得較為柔和。他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會以"以牙還牙"的方式來應對印度的核試驗。他說:"我們正在觀察事態的發展。我們將根據自己安全形勢來採取適當的措施。"

  1998年5月15號,謝里夫召開了印度試驗後的首次DCC(內閣國防委員會)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軍隊和政府的高層官員,包括包括國防部長、外交事務部長阿尤布.汗、財經部長薩瑞塔吉.阿齊茲、外交部長賽姆沙德.阿梅德.汗以及三軍總長傑汗吉爾.卡拉麥特、伯維茲.麥赫迪.古萊希和博哈里。會議討論了印度這次看起來讓巴基斯坦安全機構大感意外的核試驗。由於PAEC負責人伊斯法克.阿罕穆德當時正在美國和加拿大訪問,對印度核試驗以及巴基斯坦應對準備的技術評估任務就落在了PAEC技術成員DTD(技術研發部)負責人賽瑪.穆巴拉克曼德身上。DTD是巴基斯坦核計劃中最機密部門之一。1983年以來,穆巴拉克曼德負責了數次冷試驗,還負責監管PAEC所有機密計劃。出席的會議的還有KRL負責人卡迪爾.汗。這次DCC會議主要有兩個議題。第一,巴基斯坦是否應該進行核試驗來應對印度的核試驗。第二,如果進行試驗,那麼是PAEC還是KRL負責。討論持續了數個小時,涵蓋了經費、外交、軍事、戰略和國家安全等諸多方面。財政部長薩瑞塔吉.阿齊茲是唯一反對試驗的人。他的理由是經濟蕭條、外匯儲備不足以及不可避免的經濟制裁。謝里夫態度較為含糊。剩下發言的人都表示支持核試驗。由於外界對印度核試驗宣言的質疑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彼此詆毀能力的習慣,穆巴拉克曼德的評估稱印度5月11號進行的試驗只有一次是成功的。穆巴拉克曼德還補充,如果巴基斯坦決定進行核試驗,那麼PAEC就要在10天內全力準備好核試驗。同時,卡迪爾.汗表示KRL也能在10天內準備好一次核試驗。他還提醒DCC是KRL完成的首次鈾濃縮並將它製成金屬和半球金屬,也是KRL設計了巴基斯坦自己的核彈並進行了自己的冷試驗。所有這些都是KRL獨立完成的,PAEC沒有給予任何協助。KRL是巴基斯坦核領域的開拓者,因此理所應當成為巴基斯坦第一次核試驗的實施者。如果得不到這次機會,KRL將會十分失落。PAEC和KRL都能勝任這次任務。但是PAEC有兩個KRL不具備的優勢。第一,PAEC就位於巴基斯坦核試驗地。第二,PAEC在冷試驗方面比KRL更有經驗。這次DCC會議並沒有做出任何決議。

  試驗前,美國偵察衛星其實已經偵察到了有設備運進一個事先準備好的試驗點。CIA預言巴基斯坦將在5月17號也就是星期天進行核試驗。謝里夫與各個黨派和派系進行了會晤。多數黨派都要求立刻進行試驗。期間,公眾也都傾向於一個直接的反應。前總理貝布托不僅要求立刻試驗,還表示應該先發制人地解除印度的武裝,並呼籲謝里夫下台。5月16號,阿尤布.汗讓氣氛一下緊張起來。他向記者表示巴基斯坦要進行一次核試驗,現在只是時間問題。巴基斯坦政府將擇日進行試驗。他還補充,巴基斯坦必然要進行核試驗。第二天,他再次重申了這一言論。他告訴美聯社巴基斯坦已經決定試驗一個核裝置,說:"現在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不是是否的問題。"在巴基斯坦西北郊外家中接受一個電話採訪時,他表示:"內閣已經做出了決定。" 5月17號周日,各種猜測達到了一個高峰。據信,試驗裝置當時已經放入了試驗地。德國總統赫爾穆特.科爾甚至稱,有可靠情報顯示巴基斯坦已經進行了一次核爆炸試驗。他的言論立刻引起了一陣短暫的騷動。不過這一消息很快就被否定。5月17號,伊斯法克.阿罕穆德接到了GHQ(陸軍總司令部)拉瓦平第的電話通知,要求他待命與總理進行會晤。隨後,謝里夫在官邸會見了伊斯法克.阿罕穆德和穆巴拉克曼德。謝里夫要求伊斯法克.阿罕穆德談談對於前一天DCC會議上討論的兩個問題的觀點。阿罕穆德表示PAEC已經一切準備就緒,只是等待試驗命令。但是他並沒有對是否應該發出這樣的命令表態。會面結束時,他被告知準備試驗但是要等待最後的決定才能行動。

  由於1998年5月15號的DCC會議並沒有做出最後決定,因此在1998年5月16號或17號應該又召開了一次DCC特別會議。與會人員只有總理、外交部長、財政部長以及三軍參謀總長。巴基斯坦沒有正式公布過這次會議。不過這樣的一次會議一定是召開過,因為不論是總理本人還是陸軍總長都不能單獨決定是否進行試驗。DCC是唯一有權做出試驗決定的。特別是當時NCA並不存在(NCA是巴基斯坦戰略部隊的核指揮控制機構)。這次會議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巴基斯坦要進行一次自己的核試驗來對印度核試驗做出一個匹配適度的反應。第二,這個試驗任務將交給PAEC來完成。PAEC有最好的裝備和豐富的經驗。

  1998年5月18號,伊斯法克.阿罕穆德再次被召集到總理府。他接受了DCC的決定。總理對他說:"試驗!",並下達了政府的試驗決定。阿罕穆德回到辦公室,向他的職員下令開始準備試驗。與此同時,GHQ和空軍司令部通知各相關單位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援。

試驗準備

  PAEC組織了一次試驗計劃會議。阿罕穆德主持會議,穆巴拉克曼德和其他PAEC科研和工程人員列席。會議討論了試驗裝置的種類。巴基斯坦已經進行了14年的冷試驗。巴基斯坦認為印度試驗是天賜良機,因而十分珍惜這次機會,計劃完成各種當量的試驗以及擊發裝置的點燃試驗。由於拉斯山脈的隧道可以進行六次試驗,因此巴基斯坦也就確定了6種不同設計、大小和當量的試驗裝置。這些裝置過去都進行過冷試驗。會議後,試驗團隊很快對試驗設備和核裝置的各個部件展開了質量檢查。陸軍和空軍配合完成了大規模的後勤保障任務,將人員、設備以及試驗裝置從全國各地運到了試驗點。

  同時進行六個不同的核試驗裝置的記述存在一些疑義。首先是要從一個真實核試驗中收集數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不用說在一個試驗軸里進行多個試驗。不可預知的設備行為或隧道內任何一個地方出現的問題都會導致任何一次或全部發射數據的丟失。由於太多裝置同時引爆,又離得很近。因此如果內部感測器部分或整體出現故障,那麼就很難從外部地震測量裝置中獲得有效數據。其次,六個試驗裝置將用去巴基斯坦當時大部分可用的高濃縮鈾(大概是整個210公斤用去了90公斤)。巴基斯坦大量即用的核資源也都將押在了這次試驗上。這似乎顯得有些魯莽。另外,根據試驗後聲明,所有試驗設備基本都是同一類型——聚變推進是裂變核彈,其中四個裝置是低當量(次千噸到少千噸),其他兩個宣稱是數十千噸。這就讓人質疑,這麼多同一類型的不同系統進行的試驗是否有用。大量冷試驗應該已經讓巴基斯坦很好地掌握了這些系統的非核行為。因此單純在內爆裝置設計上的變化不值得進行核試驗。集中對這些裝置進行試驗(最後一次試驗是在幾天後進行的)完全不利於試驗結果分析。這樣試驗也斷了再試驗或重新設計試驗的後路。

  很難相信這樣一個特別複雜的試驗是在10天內計劃和完成的。不可否認,試驗準備早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開始了。試驗裝置已經獲得,整個基本過程也已經掌握。即使如此,一個裝置和5個裝置試驗的複雜程度還是相去甚遠。這樣一次行動能在沒有任何前期的試驗經驗的情況下用如此短時間就成功準備和完成。這主要歸功於前期大量的隧道冷試驗。(至少能進行數據收集——再多的可以確定裝置內部行為的冷試驗也不能從能量密度和輸出100萬倍的環境下收集到數據)。印度第一次核試驗後,巴基斯坦就開始了試驗動員。美國情報部門已偵察到這一行動。試驗演練計劃很早就開始了,甚至在印度試驗前就開始了。巴基斯坦這次試驗只不過是將事先設計好的計劃付諸實施。謝里夫授權試驗前一個星期,試驗準備就開始了。這就暗示著試驗活動並沒有在他的完全控制之下。拉斯山脈下的隧道長1公里,呈L形。這樣通向出口的試驗軸就與試驗引爆進行了隔離。能量也就不能順著試驗軸泄露到出口。有描述稱這個隧道有一些分離的小室,表示除了底部的L形隧道,主隧道每隔200米還有大量側隧道。

  幾個試驗裝置在試驗地分離的組裝室進行分別組裝。這些組裝室位於拉斯山內一條1000米的隧道內。穆巴拉克曼德親自監督整個組裝過程。五個裝置的組裝過程是相繼進行的,因此時間很長,可能超過了一天。隨後,探測線纜設置在了隧道內並從隧道出來連接到了一個測量記錄站內。記錄站和10公里以外的一個指揮觀察站進行連接。遙控指揮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模擬試驗。5月24號大約用了5天時間,核試驗裝置組裝、線纜鋪設以及整個指揮觀察站的建立完成。

  5月25號美聯社和路透社報道,美國情報官員稱巴基斯坦近日加快了在拉斯試驗點的準備工作。隧道挖掘活動以及爆炸監控裝置的安裝行動被發現。一位官員說:"此時,巴基斯坦可以隨時進行核試驗了。"同時,美國的援助計劃也越來越不可能滿足巴基斯坦的要求了。當時美國暗示激勵措施是28架F-16以及重啟貸款。這些對巴基斯坦已不構成什麼吸引力了。巴基斯坦似乎是要尋求美國明確的安全保證,而這恰恰是美國所不能給予的。

  5月25號,巴基斯坦陸軍第五軍對試驗隧道進行了封閉。據說,在線纜最後接入設備之前,穆巴拉克曼德沿隧道徒步走完了5公里,對設備和線纜進行了最後一次仔細檢查。封閉隧道用掉了6000袋水泥,1998年5月26號下午完工。水泥灌注後24小時,工程人員驗證一切準備就緒。總指揮部將這一消息告訴給了總理。

  5月27號當天下午,美國政府報道巴基斯坦正在向試驗軸內灌注水泥。這就表示試驗裝置被封閉。這也是試驗前的最後一步。美國官員隨後預測試驗將在幾個小時之內開始。5月27號晚上,柯林頓與謝里夫進行了最後調解。據美國總統發言人邁克.邁柯里說,這次交流是一次25分鐘非常熱情的電話。總統懇請謝里夫不要進行試驗。這也是柯林頓在印度試驗後第四次給謝里夫電話。不過柯林頓的熱情並沒有能阻止巴基斯坦人的步伐。試驗時間確定在了5月28號下午3點。

試 驗

  5月28號黎明前,巴基斯坦切斷了巴基斯坦所有地震站與外界的通信。軍事和戰略機構都進入戰備狀態。空軍F-16A和F-7MP空軍防務戰鬥機打開跑道警報,隨時準備起飛。試驗當天,查蓋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所有職員、地方和軍隊人員都從試驗區域撤離。除了測量和點火小組人員。這些人員留下來進行挖掘和搬移一些1978年就開始在這裡的設備。試驗團隊的10個人到達了距離爆炸中心10公里處的觀察站。下午1:30對點火設備進行檢查,進行了祈福儀式。一個小時後也就是在下午2:30,一架巴基斯坦陸軍的直升飛機攜帶包括PAEC負責人伊斯法克.阿罕穆德、KRL負責人卡迪爾.汗以及其他四名KRL科研人員等人組成的觀察團隊抵達現場。下午3點,一輛卡車攜帶了最後的準備人員和戰士撤離試驗點。很快,試驗警報拉響,所有人員都撤出。

  按下試驗點火開關的是一位年輕人——首席科研官穆罕默德.阿什德。他設計了系統的擊發裝置。在誦讀完"感謝真主"後,3:16他按下按鈕。阿什德也就因此載入了歷史。按鈕被按下後,計算機控制了控制系統。信號按點火順序依次啟動整個過程中的六步驟。信號同時通過試驗裝置旁邊的安全系統,以防意外引爆。計算機對每一步進行確定,然後接通電源。最後,提供一個高壓來點燃所有裝置。點火信號通過每個層級,關閉安全按鈕並激活電力供應。計算機通過一個測量記錄設備記錄下整個過程的每一步。另外還有一個有特殊鏡頭的防輻射電視攝像機對山體外進行記錄。5個裝置幾乎同時達到觸發電壓(只有萬分之一秒的誤差)。點火整個過程,20雙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座20公里以外的山。OP內外鴉雀無聲。

  數秒鐘後,整個拉斯山脈震撼了。OP晃動了。煙塵從五個爆炸點噴涌而出。千百年的土層被杴離山體表面。整個山體的顏色都改變了。反射性核物質在內部發生反應。黑色的花崗岩變成了白色。隨後整個山體籠罩上了大量塵土。引爆整個過程只有短短30秒鐘。但是對於OP內的人員來說這30秒是他們生命中最長的30秒。這是20多年努力的結束。這一刻是勝利的時刻,是對爭議、考驗和磨難勝利的一刻。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形容這次試驗是"巴基斯坦歷史上最精彩的一刻。巴基斯坦成為了世界上第7個核國家。也成為了第一個伊斯蘭核國家。

  CTBT測得這次核試驗時間是UCT 10:16:17.6 (+/- 0.31秒)。試驗區域是一個中心位於28.9032N,64.8933E,長軸10.4公里,短軸8.4 公里,方位角178°的橢圓。震級是4.8。美國地質勘測國家地震情報中心(USGS NEIC,通常稱USGS或NEIC)的數據是28.950N,64.720E,向東北偏移了20公里。時間是UCT 10:16:15.8。震級是4.9。

  最初,試驗的精確位置有些不確定。PIDC和USGS發布的地震數據所確定的區域並不包括巴基斯坦電視台中顯示的高山地形。新聞報道將地點確定在查蓋山區。該區域離地震數據確定的大概地域約40公里遠,同樣沒有高山起伏地形。測繪驗證科學家弗蘭克.帕比安通過相關公共可用數據解釋了這一疑問。試驗點火的視頻底片以及太陽陰影分析給出了準確的試驗點地形特徵方位角度以及試驗軸入口相對地形的方位角度。通過在衛星圖像上尋找與電視圖像上相似的特徵,帕比安最終確定了可能的試驗區域。巴電視圖像上的高山起伏地形由於爆炸引起的岩體崩滑而形成的。試驗位置確定在了PIDC和USGS地震數據中心東南東14公里處的拉斯山脈。PEDC最初將這次事件編號為1440477事件。

  查蓋地區

  兩天後也就是5月30號,第二次試驗點火。PIDC將其編號成1442998。巴基斯坦官方消息中的試驗時間是UCT06:55:00.0。 PIDC和USGS估計的時間分別是UCT06:54:57.1和UCT06:54:56.1。PIDC和USGS的地點數據都不準確。他們是根據地震信號經全球一般地震速率模型直接得出的。這個模型不能考慮到小區域速率變化。JED(聯合震中定位)可以得到一個更精確的估判。這種方法是以歷史地震數據為參考,再計算出一個偏移量。JED計算確定的5月30號試驗點位於28.433N,63.860E。橢圓誤差從336平方公里減少到了80平方公里。USGS的震級數據是4.6。JED確定的試驗區域位於一個淺浮雕地形,還特別和5月28號試驗地形進行了對比。這個地形和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喬哈爾.汗的描述相符。他說:"第一次試驗地區是硬岩層地形。而這一次的試驗軸就像一口井。"

  試驗

  查蓋-I

  時間

  1998年5月28號10:16:15.8 UCT(USGS);

  10:16:17.6 UCT (PIDC)

  地點

  拉斯山脈, 俾路支坦省查蓋區,

  N 28.7919°, E 64.9475 °

  試驗深度和類型

  多個裝置(5或2個),地下水平隧道,1000米長

  當量

  約9 kt (可能範圍5-20 kt,宣稱的範圍是18 kt-40 kt)

  第一次

  試驗後,在謝里夫官方正式報告之前,巴基斯坦最初發出了一些的報告。這些報道顯示在這次試驗中試驗了兩個裝置。不過謝里夫卻稱是5個。有很多理由能證明這個聲明是不可能的。每個裂變裝置都有最低的材料需求量,無論多小的當量。同時試驗5個裝置會消耗掉大量當時本就捉襟見肘核原料。而且在一個試驗軸內進行多個裝置試驗並能成功收集數據是一個很難的技術問題,很容易造成數據丟失,從而讓裂變材料白白浪費。即使對於有數年試驗經驗和大量資源的美國這也是一個難題。如果總當量不大,那麼這次試驗中大多數試驗裝置的當量就一定會很小。巴基斯坦是否有必要同時試驗這麼多當量如此小的裝置也值得懷疑。因此,最初兩個裝置的聲明應該是準確。這些聲明是一些熟知試驗但不清楚謝里夫政策的人員發出的。巴基斯坦官方稱5個裝置主要是出於形象和地位的考慮,想以此來與印度核試驗相抗衡。

  試驗

  查蓋-II

  時間

  1998年5月30號06:55:00.0 UCT(巴基斯坦政府);
06:54:57.1 UCT (JHD估計)

  地點

  拉斯山脈, 俾路支坦省查蓋區, N 28.433 °,E 63.860 °

  試驗深度和類型

  一個裝置(2個?),地下垂直軸

  當量

  4-6 kt (最大範圍3-11 kt,宣稱18 k)

  這次試驗在試驗裝置數量上也存在疑問。巴基斯坦官方的消息稱是兩次試驗。巴基斯坦美聯社的報道也稱是兩次試驗並表示是可靠消息。在被路透社問道周六試驗的裝置數量是否超過兩枚時,外交部長喬哈爾.汗說:"感謝上帝,這是真的。"但是在一次記者見面會上外交部長Shamshad Ahmed的官方正式聲明卻否認了這種說法,表示只有一個試驗裝置。這引起了記者們的一片質疑。記者們被Ahmed的聲明吊起了味口,問到底應該相信誰?Ahmed回答:"我所能說的就是我在這裡的所有回答都是代表巴基斯坦政府的。"

試驗宣言

  在後來對巴基斯坦和國外媒體的演講中他說:"巴基斯坦今天成功地進行了5次核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沒有放射性物質外泄。我向所有巴基斯坦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在掌握這些複雜和先進技術中所付出的努力。全國都為PAEC、KRL和所有隸屬機構的成功感到驕傲。我們的安全和整個區域的和平和穩定受到了嚴重威脅。作為一個自尊的國家,我們別無選擇。印度領導層當前不負責任的行動讓我們不得不採取行動。我們不能無視威脅的加重。巴基斯坦絕不會對任何威脅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上妥協。我們進行核試驗的決定是為了國家自衛。這些武器將用於嚇阻侵略,無論是核或常規侵略。"

  謝里夫演講中一個有趣且重要的方面是他祝賀單位的先後順序。核試驗裝置研發和試驗主要歸功於了PAEC,而不是著名的KRL。另一個有趣可能也是重要的地方是在試驗和謝里夫正式宣言之間巴基斯坦發布的報告顯示只進行了兩次試驗,而不是五次。對一個沒有試驗經驗且武器原料有限的國家來說,兩次是一個更合理的數量。


謝邀,不過又是一個不先google就來提問的......還不寫補充說明,實在有夠沒誠意。

1968年,在印度拒簽「不擴散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也同樣拒絕簽署,雖然巴基斯坦一直以來並未正式表明其追求核武之政策,但拒絕簽署NPT之舉動顯現出「核武」
已成為巴國的政策選項之一。[4]1971
年的印巴戰爭導致巴基斯坦遭到分化,使巴國認知到印度在傳統軍力上的優勢是難以超越的,且印度支持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的舉動,更加深了巴基斯坦對印度
的敵意與印度對其國家安全的威脅程度。1972年,在總理布托的主導下,巴基斯坦開始發展核武計劃。再加上印度於1974年5月進行第一次核試爆,促使巴
基斯坦更積極地發展核武,並於70年代開始與法國簽訂購買核燃料處理設備之協訂。[5]


在印度進行第一次核試爆後,使得西方核供應國家對於核出口加以嚴格管制,對於巴基斯坦的核
發展計劃形成一大阻礙。在1980年代後,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開始重視巴基斯坦之戰略地位,巴基斯坦亦提供對阿富汗反政府軍的援助,美國大量的
外援資金湧入巴國,促使於1977年政變後掌權的巴國總統齊亞將軍(General Zia-ul-Haq)得以藉此從外國輸入核原料。[6]

巴基斯坦核武之父-阿不都·卡迪爾·汗氏博士(Dr. Abdul Qadeer Khan)的貢獻:1975-1998

1975年,汗氏博士離開當時在荷蘭任職的核燃料供應商URENCO公司,回到巴基斯坦協助發展濃縮鈾計劃。[7]曾
在德國受訓的汗氏博士受命建立了汗氏研究實驗室且為濃縮鈾計劃主任,專門研究提煉濃縮鈾的技術,將此技術轉作製造核彈之用,並進行代號為726計劃的核武
研究。汗氏博士將製造離心機的技術帶回巴基斯坦,並利用分開購買核設備與零件的方式避開有關核出口限制的國際機制以獲得所需的核設備。


另外,巴基斯坦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受到其他國家的協助,尤其是中國。1976年巴國更在中
國的協助下於卡胡塔(Kahuta)設立濃縮鈾工廠及氣體離心機(gas
centrifuge)。在1970年代末期,中國對巴基斯坦提供在核發展中不同階段所需的核設備與相關的導彈協助,包括離心機、導彈彈頭的技術、高濃縮
鈾技術、飛彈系統等等的專業技術。[8]直到1987年,汗氏博士對外界表示巴基斯坦已經擁有製造核武的能力,且有可能在往後的戰爭當中使用核武力量,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一事實擁有核武的國家。


推薦閱讀:

與巴基斯坦人相處要注意什麼?尤其是關於求愛或求婚風俗的。

TAG: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