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為什麼編了很多鄭國、宋國的段子?


1.因為這倆國家是弱逼,總被欺負,而且存活時間長

2.愛舉例子的兩位大神莊子和韓非子恰好又都是當事國的人(莊子是宋國人,韓非是韓國人)

至於很多人說的商文化與周文化的衝突,我覺得很有道理,但這更像是為了自圓其說去證明這就是地域歧視而總結出的一般規律。

韓非,他是戰國末期人,他的作品《韓非子》中黑「鄭人」(包括「鄭縣人」)是要遠多於宋國的,《韓非子》黑宋國5次,黑鄭國(韓國)8次。比較出名的「宋國黑」列子是戰國早期人,也就是說他是比較清楚宋國是怎麼個弱法的,而且,我仔細找了《列子》,也只找到3處是在黑宋國的,而且找到2處讚賞宋人的所謂「《戰國策》多黑宋人」,翻遍全書,我也只找到1處(我之前看過章太炎的某本書,裡面提到《列子》是後人假託列子所作。)《莊子》沒看完,只找到2處,而且莊子本人就是宋國人,即使黑宋國也絕不會是因為文化歧視。《孟子》我只知道「揠苗助長」,並未仔細研究。《論語》中沒仔細查過,只是查成語的時候查到過黑鄭國的1處。

至於文化論,並沒有很強的說服力。舉個例子好了,「杞宋無徵」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原話是這麼說的:「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意思就是說,孔子知道殷禮是什麼,但這在宋國已經找不到、無法證明了。一個在春秋時期就很難找到殷禮的國家,你說在戰國中後期會有一幫哲人因為這個在春秋初期就已經不明顯了的文化差異去黑他,去歧視他,我真的很難被說服。不管是鄭國也好,韓國也好,都是正宗姬姓諸侯國,如果說按照「文化論」,他不應該被黑得這麼慘,淪落到跟宋國這個商朝遺民一個地步。還記得春秋時期齊桓公是怎麼對待宋國的么?還記得宋國是怎麼報答齊國的么?春秋時期怎麼沒人歧視宋國啊?而且,相比較與中原的宋國,人們更反感的是南方的蠻夷(楚、吳、越),為什麼楚人被黑的少?因為楚國一直都是一流強國。


鄭國先闊後落魄,爵位低,建國又晚,西周末年華縣建國,471年里也就輝煌了個零頭,從身兼卿士,假命伐宋,到周鄭交質,繻葛之戰,最終齊鄭並稱,自詡方伯,只有短短几十年強盛時期。

鄭國區區伯國,聯侯爵之齊,敵公爵之宋,敗王國之周,盟帝國之秦,身處四戰之地,而立國四百載,古今少有,堪稱春秋小霸也。

(所謂的盟帝國之秦我就是湊個排比句,實際上鄭秦結盟時秦還是伯爵…第一次聯合禦敵時秦甚至沒爵位是附庸)

但庄公之後就陷入內亂,以至於朝晉暮楚,甚至甘為秦國東進道路之小弟,最終為七雄最弱者韓國所滅,境遇之變,甚為可嘆。

家道中落的破獲戶被嘲笑也很正常了

尤其是鄭國搞了一場「對周自衛反擊戰」,鄭將射傷周桓王,更使得後世儒家對其感觀為負數。同姓操戈,已為不美,況鄭以下犯上,以臣傷君乎?

楚人雖有膠舟之事害死周昭王,但楚自認蠻夷,非姬姓之國,且其國恆強,故少有惡楚國者


諸子百家的確編了不少有關鄭國、宋國的段子,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卻有規律。

關於鄭國的成語:

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貶義,諷刺教條不顧客觀實際)

「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貶義)

  • 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 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象吾故褲。」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褲。

 鄭縣人有得車軛者,而不知其名,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俄又復得一,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問者大怒曰:「曩者曰車軛,今又曰車軛,是何眾也?此女欺我也!「遂與之斗。

  • 鄭縣人卜子妻之市,買鱉以歸。過潁水,以為渴也,因縱而飲之,遂亡其鱉
  • 鄭縣人有屈公者,聞敵,恐,因死;恐已,因生。

《韓非子》里有8處鄭國的段子、成語,大多是貶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戰國時期鄭國和韓國長期敵對作戰是仇人,最後韓國還滅掉了鄭國遷都新鄭。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關於以前鄭人愚蠢的提法也就在韓國的文書、口耳相傳里定型了。

幽公元年,韓武子伐鄭,殺幽公。鄭人立幽公弟駘,是為繻公 繻公十五年,韓景侯伐鄭,取雍丘。鄭城京。
十六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二十年,韓、趙、魏列為諸侯。二十三年,鄭圍韓之陽翟。 二十五年,鄭君殺其相子陽。二十七,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而立幽公弟乙為君,是為鄭君。
 鄭君乙立二年,鄭負黍反,復歸韓。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
 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從《史記.鄭世家》我們可以看到戰國初期的鄭國確實內亂頻仍,鄭幽公、鄭繻公都是被國人殺死的。國內政局不穩,外部楚國、韓國都虎視眈眈,但鄭國軍事力量還是有底子所以能夠包圍韓國的陽翟(原來韓國的首都),在負黍擊敗韓軍。正是因為鄭國的桀驁不馴和硬骨頭,征服鄭國後的韓國有意無意地在文化思想上貶低從前的鄭人也就見怪不怪了。韓非子是韓國高級貴族,從小受到的教育讀到的歷史典籍自然關於韓鄭的最多,就現學現用以鄭國人開涮了。

而至於宋國,因為它特立獨行保持了殷商時期的一些獨特製度和觀念。所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野人獻曝 等故事的主角都是宋國,那位「不擊半渡,不重傷,不禽二毛」的仁義宋襄公在春秋五霸里也顯得滑稽,乃至於宋國的血脈後裔孔子都有「喪家之犬」的稱號,太慘了。

宋在周代爵位最高,地位尊貴,到周天子那裡去都是周王室的客人。而且宋國也算是大國,有自己一套一直特立獨行。,連太史公都在《貨殖列傳》里開了回地圖炮,說宋地「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

不止鄭國、宋國,楚國、杞國都曾經背黑鍋,這與它們後來國力微弱任人欺負而且行事作風有故關係。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

韓非《韓非子》

為什麼諸子百家組團黑宋國?先秦諸國如何開啟互黑模式?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_古詩文網


地域歧視啊!
宋國被黑主要是因為它是群雄中的異類。
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後裔。周王室滅商之後,為了安撫殷之餘民,不僅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反而把紂王的叔叔微子啟封到了殷商故地,這就是宋國。而且爵位是等級最高的「公」,當時只有魯國的周公、燕國的召公等寥寥幾位功勛能享受這個稱號,連姜太公都要低一級,只是齊侯。一個亡了國的弱雞居然有這麼高的地位,不黑你黑誰?
另一方面,宋國繼承的殷商文明和周文明迥然不同。周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而殷人除了農耕,帶有相當濃厚的商業文明色彩。所以在文化上,宋國也和其它國家格格不入。
其實不只是宋國被諸子百家的段子手黑,鄭國也是另一個被黑大戶。
對先秦各個地域國家互黑感興趣的可以參考秦朝穿越指南》作者張不叄的文章
為什麼諸子百家組團黑宋國?先秦諸國如何開啟互黑模式?


因為這倆國家都位於河南。至今,也有很多黑河南的段子。


有人認為是因為宋、鄭都是小國,好欺負,所以總是編排他們的段子。那些所謂的黑段子,大部分都是說宋人和鄭人愚蠢,看多了我們就覺得宋人和鄭人是春秋戰國最愚蠢的人群了

然而看看以下幾個段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

「守株待兔」、「拔苗助長」的宋國人或「削足適履」的鄭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可笑的。那麼這個齊國人給人的印象又是怎麼樣的呢?可以想想在掃墓的時候,有人到處找別人留下的供品吃,嫌吃不夠,還來向你乞討供品,這個人回家還隱瞞事實,向妻妾炫耀自己吃香喝辣、很有身份。你怎麼看他?我看這人是可恥又可悲的。

「齊人之福」的故事講完了,再講下一個——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非子》)

這裡講的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齊國人。然而這次
作者不但黑了齊國普通人,連他們的君王都黑了——故事之中的齊宣王,是一個被小聰明愚弄的糊塗蛋。從君王的言行,就可以想見當時齊國的政治如何了。

再說兩個楚國人的故事。第一個——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

這個故事裡的楚國人,把想賣的東西精心包裝,包裝的價值勝過了所賣物品的價值。一向被黑為「愚蠢」的鄭國人這裡卻精明起來了,知道哪個價值更高,反倒是愚蠢的楚國人不懂這個道理。

第二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

這個楚國人固執不知變通,比起「削足適履」的鄭國人和「守株待兔」的宋國人也差不了多少。

齊國和楚國都是春秋戰國數一數二的大國啊,而齊國人和楚國人在諸子寓言中被黑的程度不亞於甚至高於一向被視為「愚蠢」的宋國人和鄭國人。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宋鄭弱小所以招黑」的推斷不能站得住腳。

諸子寓言中頻繁出現「黑」宋鄭二國人的故事,我看真正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周人後裔不能理解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人後裔——宋人的一些想法,導致了地域歧視(比如許多生長在東京的日本人認為大阪人粗俗沒禮貌)
有人從孔子對宋國不能從文獻上保存「殷禮」的事例,說明春秋時期宋人早已拋棄了殷禮,同化於周禮。
然而「禮」和「俗」是不一樣的。宋國可能確實已經拋棄了殷禮,然而一些從「禮」演變的風俗習慣甚至思維方式肯定是不那麼容易被拋棄的。
「殷人尚鬼」。「尚鬼」是殷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在形容夏商周三代的時代特徵時,曾用過「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一句話來形容,這句話里的「質」也就是質樸、淳樸的意思。孔子曾用「文質彬彬」來作為君子的標準。也就是結合周人的「文」和商人的「質」。
說到質樸,總是能想到鄉間淳樸的民風,然而從前城裡人對鄉下人抱有偏見,總認為鄉下人是「土老冒」,又土又傻。其實這就類似於周人後裔對商人後裔——宋人的看法。然而鄉下人真的像城裡人說的那樣傻嗎?顯然不是。

第二個原因,是善於編段子的幾個段子手(韓非、莊周、列禦寇)聽到的來自宋、鄭、楚等國的段子來源多於其他國家。
韓國以鄭國都城為新都,出生於此的韓非肯定獲取了不少鄭國人的故事。而鄭國靠宋國近,且兩國有世仇(英語中不少貶義詞都是以「Dutch」即荷蘭為開頭的,因為荷蘭曾是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他聽到編排宋國人的段子也很正常,韓非本身對宋國有否偏見我們不知道,但他至少相信了,還把不少偏見當做反面教材記錄在自己的著作里。
莊周本身就是宋國人,而宋國靠楚國近,楚王甚至還派人去請他出山從政。所以他記載的編排宋人楚人的段子多也正常。莊周遺世獨立,追求人格自由,視世間萬物為俗事俗物,在他眼裡身邊愚人俗人多也正常。
列禦寇本身也是鄭國人,他的弟子雖然不知道來自何方,在哪裡講學,但既然假託其師祖名義著作,引用其師祖故鄉的傳聞作為寓言材料也是正常的。


政治惡意。宋國是商朝後裔,其他大部分諸侯都是周朝王室宗親,還有一些是滅商的功臣。鄭國則與宋國相鄰


就如同現在,俺們河南人也被編了很多段子。

地處中原,距離其他各國都比較近,是信息的中轉站。


原來黑河南的傳統從先秦就開始了啊


1.宋人是殷商後裔,周武王又是造商的反得天下,各路諸侯看來不過是存亡續絕,賞他口飯吃.出身不同,文化不同,歧視當然存在。
2.武王伐商時,宋的祖先是商奸帶路黨。
3.宋國人一根筋。
4.鄭國前期武公庄公時牛了一陣,後來淪為二流國家,地處晉楚夾縫巴爾幹地區,你打去,我打來,鄭昭宋聾,難兄難弟,宋人一根筋,鄭國人更是見風倒,節操一地,當然沒事就編排他們。
ps:杞國姒姓,夏之遺裔,前前朝遺民,不也常被編排。


擱現代這就叫地域黑


題主看看鄭國和宋國在什麼地方就知道了。今天不是一樣還在編那地方的段子嗎?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吐槽蘇聯?
首先,蘇聯曾經強大,把周圍一圈打怕了
其次,蘇聯亡了,現在吐槽,即報一口惡氣,又不用擔心被打,何樂而不為呢?
同理,鄭和宋都曾經很強,招惹了不少人,衰敗之後,大家自然編故事去黑他們了。


這就跟相聲差不多,明明是編的笑話,安在捧哏身上就有代入感,觀眾聽著也愛聽。

你要是編個笑話,安在觀眾身上,容易讓觀眾打死,或者得罪觀眾沒人來聽相聲最後餓死。

沒辦法,這樣的段子放在戰國,戰國人民(除了捧哏所在國)也愛聽愛接受啊。。。。。。

我也不知道為啥我也愛聽捧哏的各種不幸遭遇。。。。。。


我也聽了許多朝鮮的笑話。


因為這兩個又是弱逼又愛裝逼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

中國如果編了很多世界級的美國段子……

可能,美國也會炸毛吧……


推薦閱讀:

如果把戰國時代的勢力範圍套用在現代中國,哪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齊桓公為什麼不給管仲社會地位,而是給他很多財富?
想要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及更早前的贵族文化,应该看什么书呢?
戰國時期趙國司寇李兌進攻沙丘,逼死主父(趙武靈王)之後為何沒有被懲罰?難道是趙惠文王授意的?
張儀對秦國如此忠誠的原因是什麼?

TAG:諸子百家 | 莊子人物 | 春秋戰國東周 | 商朝 | 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