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的危害有哪些?
刻奇_百度百科
Kitsch這個詞80年代末中國讀者在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已經遇到過。但是這本書中文譯者將它的意思譯反了,譯成了「媚俗」,即討好別人的意思,而這個詞更準確的意思是「自媚」,即討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現在學界譯為「刻奇」,這個音譯出於無奈,但是總比譯反掉了好一些。
容易陷入集體不理性的狂熱中,由此給自己帶來道德優越感和滿足,小到點蠟燭拉上一眾親朋好友表白,大到現在網上的人肉搜索,集體討伐。喪失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冷靜,客觀,理智。
看到不刻奇的人時心裡看不起他,覺得他們情商低
看題主陳述,頓覺是個很奇妙的詞,遂查了下Duden,卻發現中文的百科還是有所偏頗,現照錄原文:
aus einem bestimmten Kunstverst?ndnis heraus als geschmacklos [und sentimental] empfundenes Produkt der darstellenden Kunst, der Musik oder Literatur; geschmacklos gestalteter, aufgemachter Gebrauchsgegenstand.
Duden | Suchen
從這段解釋可以看出,Kitsch並沒有明顯的「媚」誰的偏向的,即是媚「俗」,也是「自」媚。而該詞詞典釋義,所要強調的是缺乏「實質」感覺的文化藝術產品。
更多用這個詞的人則是想強調,一種產品拋棄實質、內容,而只追求「漂亮」、「美感」等淺層感官愉悅。
其危害在於,Kitsch試圖將各種意義內在的區別和複雜程度模糊化,而這一過程常常會以「大眾」文化、「接地氣」文化等形式鋪展開來,形成一種文化洪流,吞沒其他嘗試做更認真、更原創思考的文化和產品。
當代最典型的刻奇現象莫過於「總裁系列」、「穿越系列」的公式小說(或微創作小說,Trivialliteratur)和各種手撕鬼子的抗日劇,他們最直接的效果便也是「劣幣驅逐良幣」。
待仔細看了維基Kitsch Wikipedia的解釋之後,頓覺深入泥海,對這一定義的任何動作都會異常艱難。
除了上面給出的「模糊性庸俗化」解釋外,一個較早的解釋是將Kitsch作為,「出現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以及用錯誤材料構成的東西」。
Kitsch作為一個非常好用的垃圾箱,可以被各方塞下這樣一些負面概念:
Konfliktlosigkeit, Kleinbürgerlichkeit, Massenkultur, Verlogenheit, Stereotypisierung, Zurückgebliebenheit, Wirklichkeitsflucht, falsche Geborgenheit oder etwa dümmlich Tr?stende(s)
——Adorno
缺乏衝突的、小市民氣的、大眾文化的、欺騙性的、刻板印象的、停頓不前的、逃避現實的、不切實際只求安穩的、愚蠢自慰的
在後現代理論里,Kisch更多的被trash所替代。
同時,Kisch還被The Kitsch Movement以積極意義的方式所借用,藝術家們用以指稱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工匠藝術。這種藝術是與創作者生活緊密相連,充滿淺顯易懂感情,而非高冷的、抽離生活的美學姿態,它沒有被塞入多少價值和理念,更平易近人。
在某些語境里,Kitsch被用於與Camp 相同的環境,用來指稱稀奇古怪、乖張流氣,帶有女性氣息的物件。
刻奇具有成癮性。
刻奇成癮:刻奇和毒品有著類似的地方,先貼一段使用毒品成癮的機制。
「正常人的大腦能產生『內啡呔』和『二氫基苯基丙氨酸』這兩種物質,它們是一切快感之源,而毒品進入人體後,能複製這兩種物質,並大幅度地增加血液供氧,產生高於正常水平的興奮與快感。 當這種作用消失後,體內氧氣會突然供應不足,導致血液缺氧。人體正常的供氧機能被削弱,這時必須重複使用毒品,才能刺激體內氧氣的供應,久而久之,如不靠毒品刺激,血液就處於凝滯狀態,併產生各種極為痛苦的癥狀,迫使吸毒者不得不再次使用毒品。」
刻奇和毒品有著相似的機制:它會將你大腦中「溫暖」、「被重視」、「與其他人類連結在一起」的感覺複製和膨脹,產生高於正常水平的快感,你會覺得感動,並且感覺自己的行為充滿正當性。它會削弱人的情感獨立性,因為情感不獨立所以試圖尋找依靠,從而再次做出刻奇行為。它破壞人的精神免疫力,使人在聽到與自己的信仰不同的意見時內心受到極大影響,繼而恨不得將對方批鬥。刻毒患者可以嗅出適合做出刻奇行為的情境並去行動,重度刻毒患者甚至完全失去情感獨立性,依賴於刻奇化的環境而活,離開了這樣的環境會產生極大的失落感,比如毛主席死了,就會產生諸如「毛主席死了,我也要跟著死」這樣的想法。凡事都有兩面性,刻奇亦然。一個人如果不討好自己又如何開心生活,更何談取悅他人。但過分刻奇又造成自我世界的過度放大,讓自己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套中人。
自誤。
對尋常的事物賦予了過多的「意義」,追求「價值感」、「儀式感」。
舉個栗子,不肯丟棄陪伴自己很久的東西。
另一個栗子,在入x儀式(宣誓)上淚流滿面。
再舉個栗子,在旅遊景區刻上「xx到此一游」。
歡迎補充
首先查詞典:
刻奇(kitsch - definition of kitsch by The Free Dictionary) [Ger.,=trash],
&< German, derivative of kitschen to throw together (a work of art).
「從街頭搜集垃圾」,如孩子們喜歡在街上搜集一些石頭、樹枝、羽毛和花瓣,互相用來炫耀,或大人們喜歡保存一些破爛,作為他們一生某一時刻的紀念。
Kitsch - encyclopedia article about Kitsch
危害,舉個例子:
就像微博、微信上轉發的大量人生感悟,圖的是慰藉,卻很空洞。
在一個問題重重而傳統說教又已失效的社會,如果刻奇起來,雖然有一種廉價的快樂,卻要求人們順從現實,不去思考事物的根本原因,即是導致普遍的墮落,削弱存在的重量。
讀書
不喜歡讀原作的,可以讀被貶低的思想 (豆瓣)。
刻奇的時代 | 景凱旋的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我不知道怎麼說,反正從小我就和集體格格不入。
現在才知道。。是刻奇
為什麼聚會一定要大家都鬧得很瘋裝成和不喜歡的人很好的樣子,面對老師講述的悲傷故事人人都要擠出眼淚
記得感恩父母的動員大會上,台上的人十分激動,要求我們舉手宣誓,看著周圍的同學我無動於衷「為什麼,只不過是個儀式而已」事後我和同學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你竟然沒有感動,難道你不愛父母?」我說:「這只不過是他在台上講而已,又沒對父母做什麼。」無言。。。
但是這個社會是個群體化的地方,你不得不習慣,但又必要保留自我
以愛國為借口,以愛物為借口的實在太多太多
難道不可以不哭?
難道不愛國就是犯罪?
難道貧困就一定要給捐款?
最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明己心。
·
自我滿足使人不願跳出心理舒適區進行改變。
·反智主義,集體主義,道德綁架,喪失理智……
自己刻一刻沒有啥危害。就怕被煽動起來,破壞力驚人。
我想知道,我常被自己感動,是刻奇嗎
推薦閱讀:
※關於李白的編輯思想?
※如何看待 CCTV 新 LOGO?
※為什麼知乎上點贊與回答有從眾現象?有什麼相關定律嗎?
※如何評價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和宏盟集團(Omnicom Group)的合併?
※如何看待「知乎大 V」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