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是如何打出來的?在窯洞長大有哪些經歷?
坐標豫西一座小縣城。
父母是農村出身,畢業後分到縣城工作,小時候經常帶我回老家。
父母兩方老家都有窯洞,故住過窯洞,也知道些窯洞的事。
1.窯洞的形態。
窯洞的挖建源於本地黃土高坡的地質特徵:地質厚,直立性強。爺爺家的村子距離鄉街道近,姥爺家在更加偏遠一些的山溝里。窯洞差別僅在於大小和多少,布局和功能上,就我去過的都比較類似。
從山腰上的公路開始,曲折的小道延伸下去,十餘米高的黃土堆上會挖出來2~3個窯洞,外邊圍著一個小院子。.一般來說會有一個大一點的主人常住,另一個人口多了就是成家的年輕人住。我父母都是上學工作走出農村了,所以家裡的小窯洞都變成了儲藏室。
窯洞有門,門邊帶窗,進門窗邊就是土炕,炕下有燒火孔,並與屋內灶台相連,在灶台內燒火做飯,或者單獨燒火孔內燒柴,炕上都會暖和和的,過年回老家時候,一進門就會被迎上炕,路途上的寒冷瞬間就會被融化。【灶台和炕內部相連通,外接通風孔,見上圖右邊窯洞窗子上方,所以不用太擔心嗆到啦】
屋裡其他布局看下圖就好,我也很好奇居然姥爺家的還會凸出來一塊地方當儲藏室。
對了,老家吃飯習慣是在炕上吃的。
所以,窯洞就包下了人們的日常起居。
(什麼,你說噓噓和便便,嗯,外面有叫做茅房的地方啦。。。)
(對了,牲口也是有專門的窯洞的。。。)
2.關於窯洞「冬暖夏涼」。
我回老家一般也就是在寒暑假,沒有具體數據,說的也都是印象里的體驗。
冬天因為燒炕,自然比外頭暖和。當然農村的冬天,屋外那是相當的冷,所以是不是窯洞本身保暖真不好說。
夏天的確有比外頭涼快好多,加上城區和我的老家海拔有超過1000米的落差,暑假回老家晚上是要蓋著被子睡覺的,不然真的會著涼。
對了,還有一個參考就是,爺爺家種蘋果(似乎暴露坐標了),秋冬摘了放在蘋果窖(也是個窯洞)里,是可以保存半年的。
3.住窯洞安全嗎?
答案是並不安全。
小時候回老家的路邊經常看到坍塌廢棄的窯洞,也經常聽到老家人講窯洞坍塌死了人的。
原因,聽他們講多是夏季大雨沖刷導致的。也有自然坍塌的。
所以他們會修窯洞。具體怎麼修,我還真沒參與過,也沒問過。
後來舅舅把姥姥老爺接到城裡住以後,家裡的窯洞也因為年久失修,在一個雨季坍塌了。
4.現在還有人住窯洞嗎?
越來越少。
小時候村裡的情況是,但凡收入上來了,就會找一塊平整的土地(我們叫塬)或者就在窯洞外頭的院子里蓋自己的房屋。所以說誰家蓋房子了就是經濟狀況好起來了,誰家還住在窯洞里,那就是日子過的一般。
這幾年村裡更留不住人了,都出來城裡工作、打工,乾的好的也都把老人接出來住。
村裡人越來越少,住窯洞的,就更加稀有了。
事實上,我在農村待得很少,讀書越忙,越沒回去過。這篇窯洞的回答,真的喚起了我很多小時候的記憶。
那時候回老家,農村小夥伴帶著我樹林抓蟬、小溪抓螃蟹、帶著鏟子挖中藥、夏夜西瓜地遇見蛇蛻,還有柴火大鐵鍋做出來的糊塗麵條、純手工發酵蒸出來的饅頭包子,都是童年裡不同於動畫片、玩具和遊樂園的美好體驗。
很遺憾當時不懂得攝影,沒能把這些記憶定格下來。畢竟,鄉村的記憶和痕迹,從我們這代開始,已漸行漸遠。
小時候住在窯洞,黃土高原。
小時候住在窯洞,黃土高原。
窯洞分為兩種,一類是靠崖式窯洞,一類是地坑院(亦即是一塊平地,挖出來的一個方形的坑,在坑壁上打窯洞)
我們家住的是地坑院(我們那裡叫庄),所以就介紹這一種了。
要進去一座庄,首先要從地上到地下,要經過一條小路
接著,就到了莊裡,下面是我家(已經荒廢了…)
可以看出,這個坑大概9m深,40m長,寬。我小時候一直以為是挖掘機挖出來的。以後才知道是家裡人用鐵鍬挖出來的,白天在生產隊幹活,晚上挖自己家窯洞。
住起來夏天確實很涼爽,冬天的話,還是要準備火爐,不然還是很冷,其他情況基本和北方的平房沒差了,寒假回家拍照再補充。
————————我來補圖了————————
1,黃土高原上的窯洞
2,冬暖夏涼肯定的
3,有跳蚤,有蚊子。夏天時,一天不抓,跳
蚤抬人走。
窯洞是箍出來的。有拼湊起來的拱形的模板。防止土崩壓人,又可以防止挖偏。
窯洞裡邊是當然是土了,哪兒蹭蹭都是土。
住著好舒服,迄今為止住過最舒服的地方。
上邊答主說窯洞不安全,不敢苟同。20年了我還沒有見過窯洞壓死人的。可能是土質不一樣吧。
現在才看到這個問題:-),看到有些知友回答的有些偏頗,我就來說說我們家的窯洞。
小時候有幸參與了我家窯洞的建設(因為那時候太小,也就是搬個磚)看答案好多都說是挖出來的,估計是受電視劇的影響。其實窯洞有挖出來的,也有建起來的。陝北大多是挖出來的,但是我們家那邊就是建起來的,很費時費力,那時候村裡好多人都會來幫忙建房,這在村裡是大事,建好之後邀請村裡人吃酒,還要象徵性的送個賀禮。
建窯洞,也就是說要跟蓋樓房一樣,打地基,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建的窯洞是拱形的,跟挖出來的很像。有知友說他們那邊建起來的窯洞到處都是土,而我們建的窯洞可以說乾淨很多,主要分為兩層,裡面一層是磚,也會刷白牆,外面則是厚厚的土層。建設的時候兩層基本是同時起步,有木質拱形模具來支撐,輔助建設(貌似有知友提到了這個,可以去看看),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的模具了,現在常年在外面,也不知道這手藝有沒有失傳。
我們村的窯洞是一家緊挨著一家,連排的,所以從外面看是立方體,其實是在拱形的正上面打上厚厚的土,大概有1米甚至更厚,所以我們的窯洞夏天曬不透,冬天寒風也吹不透,冬暖夏涼。
要說安全性,我覺得住幾十年沒問題,除非遇到特殊的天氣。記得零幾年的時候下連陰雨,雨很大,連著下了一個多月,土層吃水後壓力太大,我們那兒確實有窯洞倒塌的,那一陣政府還呼籲大家住進平房,我們家的窯洞有明顯的雨水涔進來的痕迹,但是沒有漏雨,現在還住著呢,也因為上面土層較厚,一旦被雨水浸透,很難干。從那以後,我們那兒的人都在房頂上加鋪一層磚,再用水泥填縫,造出排水渠或斜坡排水,這樣下連陰雨也不怕了,智慧來源於生活啊^_^
本人對工程,數據什麼的不甚敏感,可能回答的沒有那麼精細,而且手機碼字,不妥之處見諒。
窯洞不是挖出來的 反正我們這邊不是 沒有山難道不能有窯洞了嗎 我們這邊都是平原 但是家家都住著窯洞 真的是壘起來的 造價很高 比蓋房要貴很多 不要問我彎彎的拱形是怎麼出來的我也不知道 現在很多技術大家都不會了 因為大多數人選擇蓋房子 洋氣一點 但是真的講道理 窯洞住著真的很舒服 就像我現在 盛夏蓋著被子在窯洞里瑟瑟發抖 室外37度高溫 隨手來一張窯洞照片
西安這幾天40多度高溫 好想念家裡 那可是抱著西瓜都嫌冷的存在啊
窯洞還有第三種,我給它起的名字是蓋房式窯洞
區別於靠涯式和地坑院,此種窯洞跟蓋房類似的工藝。
先下挖地基,然後起近2米的石頭牆,接著上拱,類似於石拱橋。再次修頂!最後用土夯實,整平。
整個結構是一個外方內圓的造型。
如後面有土牆,後牆貼土牆而建,既保溫,又不會透水,冬暖夏涼的效果非常明顯。
如無土牆,後牆將近三分之一會用土夯實,表面用混凝土封實,這樣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溫效果。
放開我來答! 小時候在窯洞住過十年時間!
窯洞肯定是人工挖出來的,毋庸置疑!
至於經歷:
1、冬暖夏涼
這個是必須的,這跟厚厚的黃圖層有關。起到了很好的保溫效果。當然保溫也能保冷,就跟暖水壺,熱水保熱,單獨放冰塊也不會融化。
2、土炕很給力
純粹的土磚砌築,頂層鋪的是黃圖拌麥草做的放火層,非常結實! 當然木有彈性啦!
-_-||
窯洞是挖出來的,冬暖夏涼,其實是冬天火爐夏天冰箱,有些老人夏天受不了,就會把家裡刷一刷,抹了牆,室內外溫差就會變小,很神奇的。
窯洞強烈阻擋手機信號!
應該是挖出來的
推薦閱讀:
※看人很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你見過最爛的視頻網站客戶端是哪個?
※身高一米九以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戴隱形眼鏡是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