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游牧民族政權,遼和金為何有底氣一直稱大宋為「南蠻」、「蠻子國」?

貌似是從北宋一直叫到南宋。
契丹和女真該二游牧民族這是哪來的無知和自信?


這兩天我TM從通鑒和新舊五代史開始、把《遼史》、《契丹國志》以及基本宋人出使遼國的史料扒拉了一遍,接著把《金史》、《大金國志》、《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word版里關鍵詞「南蠻」搜了一遍,楞是沒找到一處遼人或者金人把宋叫「南蠻」的記載。

今天晚上我腦子靈光一現,終於在記憶的深處想起了啟蒙時期看過的一則史料,確確實實記錄了金人曾把宋人稱呼為「南蠻」

不廢話了,上史料截圖

所以,

要問作為游牧民族政權,遼和金為何有底氣一直稱大宋為「南蠻」、「蠻子國」?

我的答案是:

因為題主愛讀小人書啊。


這也算是歷史傳統了。
遼金是自認中華的。
遼太祖耶律億曾說過,佛是外國的神,我們中華應該尊孔子。後來耶律大石到了中亞和新疆建立西遼,也帶了一堆漢文化元素過去,是扛了百年綠化的。但是遼沒貶過北宋。
金是當自己是中華正統,金章宗那一手字寫的,你看是在學誰?

另外當時論輩分,和約里寫了,金的君主算宋的君主的大爺,文雅點叫「伯侄之國」。而且金佔了中原,自然就開始居正統,而且金可能覺得論和約我是你大爺,稱你句南蠻子怎麼了?
往上追溯呢,這個還真是傳統了。看看北魏。
北齊的魏收寫了《魏書》,這就是給北魏立的正史。但是這本很明顯好多料就是胡扯,老給別人本人潑髒水,給別人家人潑髒水。
翻看一看,有這樣一卷:
《魏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僣晉司馬叡 賨李雄》
看見沒有,僣晉,僣晉。也就是說他們不當東晉是正當的,這算僣晉,西晉才是正統。而且史書里也要把這個僣晉正當化,具體就這麼寫:
僣晉司馬叡,字景文,晉將牛金子也。初晉宣帝生大將軍、琅邪武王伷,伷生冗從僕射、琅邪恭王覲。覲妃譙國夏侯氏,字銅環,與金奸通,遂生叡,因冒姓司馬,仍為覲子。由是自言河內溫人。初為王世子,又襲爵,拜散騎常侍,頻遷射聲、越騎校尉,左、右軍將軍。從晉惠帝幸臨漳,其叔繇為成都王潁所殺,叡懼禍,遂走至洛,迎其母俱歸陳國。
也就是牛金給司馬家綠了,司馬叡就是這個綠的產物。
然後對南朝宋齊梁陳呢,也有個詞。
島夷。
當然方式互相罵。南邊編史書就罵北邊「索虜」,意思就都梳大辮子,跟清朝似的(可孝文帝改革之後也還是這麼說),同時北邊罵南邊島夷,就我都佔了中原了,我才是正統,你們這些南方土著,島夷。
後來唐代才給南北統一又編了一次,因為當時南北編的都有點穢史的成分,不說實話,比如南朝齊編《宋書》就說宋明帝劉彧性無能陽痿孩子都抱的別人家什麼的,還有的就跟原版《三國志》(主要指沒有裴松之注這一點)似的,曹髦成了神經病最後是把自己作死的。北朝編的老給南邊瞎寫,然後北齊和北周還得互相黑呢。所以唐朝統一又編了一部《南史》和一部《北史》,其中《北史·序傳》有這樣一段:
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
人類這種動物啊,總是不斷重複以前的事情。
所以扯一句題外話。台灣有的人老說「中國分裂的時候多了,怎麼就不承認台灣是個獨立國家?」
不過按傳統應該叫一句「偽國民政府」吧。不過現代社會不講這一套了,還是台灣地區吧。


遼並沒有稱呼北宋為蠻子國,而是遼自稱「我等蠻夷泱泱無異於中華」,也就是遼把北宋視為中華。但在金宋時期發生了完全逆轉。金朝統治中原,並以中華正朔自居,從金熙宗開始金代的中國正統觀念不斷加強,認為自己繼承的是北宋,尤其是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時期。在金代文章中屢次出現「中國」、「中華」、「神州」、「中州」、「四海」,稱呼南宋為「南番」。而南宋方面也不把自己當「中華」看了,南宋也出現不少稱呼金為中國的文章,比如「置中國於度外」,這個中國是指金


成吉思汗告訴你為什麼:

「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


金章宗在位成吉思汗還是服氣的,無奈繼任者是個渣,成吉思汗表示不服:他也配做中原皇帝?!

於是反金南下攻中原。

金章宗墨寶(不是宋徽宗墨寶):

補充:

大家來看看這些凡是統治中原的外族朝代都變成了什麼樣子:


下面是元成宗的:

元仁宗同志的:

元文宗滴:

被攆到草原上的倒霉蛋元順帝的書法作品:

元順帝的太子(北元太子)的:

元丞相脫脫同志親筆:

清朝歷代皇帝的御筆見得多了,只放一個剛入關的順治的:

竊以為元朝皇帝書法水平普遍比清朝皇帝的高,清朝皇帝里順治的書法不同凡響可以秒了他的子孫。

然後你還糾結誰是中國?中華?這還有意義嗎?諸君來露兩手?

中原真是個神奇的地方,不服不行。


《遼史》中並無契丹人稱宋為南蠻的用語。

《金史》中並無女真人稱宋為南蠻的用語。

《元史》、《新元史》中並無蒙古人稱宋南蠻的用語。

本來其他的咱家就懶得翻了。

題主你的印象來自哪裡?很奇怪啊?

難道是重要當代歷史文獻《孝庄秘史》?

PS:

該片中稱南方漢人為「南蠻子」。


在中國古代社會,奉行的是貴中華,賤夷狄,在華夷秩序下,你若是中華,就可以理所當然地鄙視周邊那些蠻夷;你若是蠻夷,想要不被鄙視,那就自己入主中華,然後繼續鄙視周邊蠻夷。

遼國佔據了幽雲十六州的中原地區,認為自己是中華也是很正常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也是非常傾心於中華文化的,他的長子耶律倍,漢化造詣非常深厚,後因政治變故投奔後唐,後唐明宗李嗣源賜名李贊華,也就是讚美中華的意思。契丹皇族還有漢姓漢名,因為崇拜漢高祖劉邦,他們給自己取漢姓劉,耶律倍除了叫李贊華之外,還有一個漢名,叫劉倍。

到了遼道宗耶律洪基的時候,遼國貴族的漢化已經很深了,耶律洪基整日沉迷琴棋書畫之中不能自拔,其發出感嘆:「願後世生中國」。

「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這反映的是當時遼國統治者的天下觀,雖然身處荒蠻之地,然傾心漢化,有心想學,長此以往,自然就與中華無異了,甚至認為自己就是中華。

遼國在推進漢化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草原本位的國策,所以治理起國家來,一直都用的是南北兩套制度,即漢地以漢法治理,草原地區以舊法治理,也是最早的「一國兩制」這套制度的實踐。

到了女真金國時期,漢化進程推行的就更快了,到了金國第三位皇帝金熙宗完顏亶的時候,金國就已經開始推行漢化,金熙宗甚至視開國舊臣為夷狄,自己卻像個漢家天子。

《大金國志》描述:「熙宗自為童時聰悟,適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韓昉及中國儒士教之。後能賦詩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戲,盡失女真故態矣。視開國舊臣則曰『無知夷狄』,及舊臣視之,則曰『宛然一漢戶少年子也』。」

接著到了海陵王完顏亮執政時期,對漢文化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開始推行全面漢化與封建化,由於極度推崇漢文化,完顏亮以統一華夏、再造盛世為己任,開始發動南侵戰爭,不料中途遭變,死於政敵之手。

完顏亮的人格具有很強的兩面性,一方面他崇尚漢文化,儒學造詣深厚;另一方面他嗜殺成性,當時的女真完顏貴族被他殺了大半,他死後被廢為海陵王,接著又被廢為庶人,所以在歷史上,完顏亮並沒有廟號,通常都是稱為海陵王,其實他是做過皇帝的,並且對金國發展的貢獻度很大。

至於金國後面的幾位皇帝,漢化造詣也都非常深厚,其實女真金國的漢化進程是遠超大多數人想像的,只是岳飛抗金的史實太深入人心,所以大家對女真金國的印象,一直都是蠻夷未開化的狀態。

到了金國後期,女真貴族已經完全把自己看成中華了,女真舊俗已經完全拋棄,沒有了女真祖傳的尚武之風,再加上後期內憂外患不斷,終被蒙宋聯合滅亡。

自古以來,凡佔據中原地區的部族,無論華夷,皆自稱中華,然後俯瞰四夷,這同時也是一種政治需要。繼續推行華夷秩序,也是維護自身合法統治的必然,只有自身的中華正統性得到徹底確認了,統治才能穩定的持續下去。

所以,遼金稱自己為中華,稱宋朝為蠻夷,還是有底氣的,畢竟他們佔據了中原地區,而且兩宋羸弱,無力收復中原故土,既然如此,兩宋也不能阻止對方自稱中華。


就是這麼叫而已。本人江蘇人,具體哪個城市就隱了。地理上來說,從東西來看江蘇處於東部,從南北來看江蘇處於中部。所以我老家一直有「南蠻北侉」的說法,覺得北方的山東、河南「侉」,南方的浙江、福建是「蠻」。
有一說一,非地圖炮,拒絕無腦黑。


大遼貌似從沒叫宋朝南蠻,題主是不是評書演戲聽多了。金朝叫宋朝南蠻,在當時看也沒什麼毛病,誰占長安洛陽誰就是天下正統的觀念,到宋朝時最少也得有一千多年這麼久了吧,而且南宋是主動向金朝稱臣的,卑微到塵埃里了,趙構在給金朝皇帝的上表裡也說能讓自己做江南國主就可以
還有個有趣的事,從南宋開始,對曹魏和蜀漢的看法發生了逆轉


知友們已經指出,正史書中並沒有找到這樣的叫法,至於當時有沒有其他貶稱就不知道了。
但是南北朝就有索虜和島夷這種稱呼。
因此我猜測,應該是明清時期說書人根據南北朝的這種叫法演繹到了兩宋時期當中,要不然就是他們當時的北方人對南方人的戲虐稱呼


某些人不就是想看這樣的答案(滑稽)

因為中華自古以來都是文明國家,不是民族國家。
(「不是民族國家」的意思同樣包括了「不是文化民族國家」,反正與民族無關,即使這個民族是只講文化不講血統的)
也就是說,誰建立了強權,對中原,中華文明有所宣稱,誰就是中華正統。不是看民族屬性的

乃至漢族的漢朝,誰又能保證劉氏真的是諸夏後裔?
唐朝的最大問題不在於鮮卑,而在於西羌。關隴集團有多少是漢化羌人?就算唐朝不是鮮卑宋朝不是突厥,那他們的法統明明就是源於鮮卑人的北魏。

「漢族是文化民族」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是偽命題。因為真正繼承漢文明的,那就是中華正統,都不一定要改成漢族。
那為什麼曾經統治過中國的契丹鮮卑被漢化了?因為他們不再是統治者,淪為了被統治者,中華正統落入了更強大的滿蒙手中。漢化過的鮮卑契丹抵抗滿蒙的入侵,就如同拿著burbat,surna,santur抵制西洋音樂,拿著穆斯林的回曆抵制利瑪竇等人的西洋曆法一樣可笑。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長著漢族臉,卻自稱滿族蒙族了吧。不是人家自絕於中華,而是既然已經接受了中華,那麼是什麼族完全不重要了。反而是滿蒙的身份才是中華正統的證明,因為「漢族」這麼多,中華正統怎麼可能屬於全體漢族???
為什麼波斯、印度的統治者一千年來都是說波斯語的所謂「突厥人」,為什麼中世紀西歐那些日耳曼人要說拉丁語?

漢族和滿蒙,不是文化民族,而是政治與階級民族


大連人,我們這裡當年都是遼金之地。

現在我們這裡人稱呼外地人很多人,特別是鄉鎮農村,都稱呼為**蠻

比如我家親戚,住在距離大連市50多公里的農村,他們那裡開發不太好,生活條件相比絕大部分沿海地區的農村都不算好,但是他稱呼大連市以北所有的人都是「北蠻子」。稱呼渤海海峽以南的所有人都是「南蠻子」。

=================================================================

當然,這種稱呼非常可笑和狹隘,只不過這確實是金州一代鄉村老百姓的一種稱呼方法,第一次聽到北蠻子我都挺驚訝的,心想你們這裡的農村發展的這麼差,主要作物無非是蔬菜和水果,產量也低,機械化也少,人家「北蠻」的農業生產不知道比你們的水平高出多少倍了,唉……


因為在金國看來你皇帝都管我叫爺爺了,天天在詔書上求著當我臣子,我叫你南蠻已經很給你面子了。
在遼國看,我從大唐開始就是天子御封臣下,還娶過公主,奉天下正朔多年,你北宋不過是篡了又篡了然後還篡了國之後的亂臣賊子。中間各種叫契丹爸爸或者叫叔叔的皇帝,北宋皇帝管我叫兄弟,這就承認我大遼也是正朔不是蠻夷。你個手下敗將我叫你蠻子怎麼了?


你能讓耶律賢做驢車潰逃?不能吧!你能攻破遼陽府軟禁金兀朮?不能吧!那就憋著,不服也得憋著!


無關底氣吧,都在在爭自己的文化正統性。彼蠻則我華,彼華則我蠻。事實上遼國,金國的漢化很深。


首先糾正一下,金(女真人)不是游牧民族,是漁獵民族。
東夷,西戎,北胡,南蠻原本都是中原華夏對周邊各個方位少數民族的鄙稱,遼控制著著北方龐大的版圖南下野心昭然若揭,金全盛時期甚至控制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稱南邊的宋為南蠻,是宣示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礎,有誰會承認自己是落後民族呢?我們大清朝還稱西方工業國是夷


如果你還認為金遼是游牧民族政權 那你就真的會陷入這種愚蠢問題無法自拔


你還別說,我上了大學後,東北的同學和我說,他們那把南方也叫南蠻,而且他也是漢族
PS:我們這是江南


兩宋時期,北方游牧漁獵民族建立的國家,遼金夏,對華夏文明都不排斥(其實也排斥不了,最發達的文明就在你旁邊你也只見過這一個不學不行,但蒙古這種「哪個國家我沒去過?」的例外。),無一不是一步步走向漢化,衣冠禮儀制度全面向華夏靠攏(當然也會保持自己的特色,這個時期的少數民族自我意識比南北朝時又強多了),後期自然而然就以會華夏正統(或者華夏一部分)自居了,遼-北宋的時候西夏還都自稱西朝呢。


所謂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就是這麼回事。


其實啊,金、宋、夏,三國,如果沒有最後蒙古橫插一刀(這個很大程度要算到金國後期對漠北的掌控力減弱),發展到後期最終由強盛的一國一統天下的話(這個只有金或宋有這個本事),極有可能會像隋唐建立時那樣,由高度漢化後少數民族與漢族充分融合後再次形成新漢族,兼容並蓄中華夏文明將爆發出新的活力,完成「唐宋變革」, 提前走向近代。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三國最終都沒有起到保護華夏文明的作用,最終被野蠻人各個擊破,華夏文明也「後漸衰微」。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早在南北朝時我大江東就被罵島夷了。


大家好好的都是人,卻要強分為契丹、大宋、女真、高麗?你到我境內來打草谷,我到你境內去殺人放火?你罵我遼狗?我罵你宋豬?(出自《天龍八部》蕭峰)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游牧民族 | 宋朝 | 金朝女真 | 遼朝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