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當然還有楚國)被視為蠻夷,而西周不在中原地區卻在關中建都,這豈不自相矛盾?


秦國是在什麼背景下被視為蠻夷的?
戰國前期魏國稱霸,魏、趙、韓、齊、燕、中山及其他小國互相邦交密切的時候。秦國和楚國被列國孤立,所以才視為蠻夷。
楚國本來就蠻夷好多年了,自然沒啥大不了的。
可秦國在春秋時期還是華夏啊,戰國時期也沒退化到游牧去,幹嘛被視為蠻夷?
這個題主你自己想想去。

蠻夷本來就是中原強權給無法控制的地區扣的帽子,哪會真有什麼文化、民族上的意義。
不說秦國了,人家實打實的華夏。
就說楚國,楚國怎麼著也比中山國要華夏吧。
呵呵。


六國鄙秦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新興大國對地理偏僻實力弱小的秦國的鄙視,第二時期一種舊封建思想對於新興實力大國的蔑視和嫉妒,這一切以秦孝公商鞅變法為分界線。

諸如:秦國虎狼,虎狼秦國,秦為虎狼等等說法。但是必須注意的是,被視為華夏的趙國卻是與秦同宗同源。

秦部族為伯益之後,跟隨大禹治水有功。後伯益被啟所殺,便舉族遷居華夏西陲,後聯合殷商部落滅掉了夏,成了商之顯貴,如商紂時名將飛廉,惡來就是這個部族的。後商被周取代,飛廉惡來被殺,秦國再次跑到西陲。周穆王時因為養馬好,被封為大夫,再後來封地為秦,所以才有秦這個封號。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周平王東遷,秦舉族護送,打敗了西戎,周平王把周的根基分封給秦(空頭支票,打下來就是贏秦的),封為伯爵。

贏秦部族作為上古華夏的一支,始終為華夏固守著西陲,創業艱難時期,戰死了幾任君主,最後硬生生的打出了一片天,所謂馬背諸侯是也!秦穆公時期更是任用百里奚為國相,全力吞併西戎勢力,擴地千里,滅掉了數十個蠻夷部落,成為春秋自齊桓公後一霸!這個時候有人說秦是蠻夷嗎?沒有!不僅沒有,而且享受代王征伐待遇!當時的諸侯盟主,封地為周王室的老家(這種榮耀是自己拼出來的,不是靠祖先封來的)!這個時候,魏韓趙田齊都還沒生出來呢!春秋五霸,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先後為諸侯盟主,妥妥的統領華夏一代潮流。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

甚至孔子收錄國風的時候,收錄了很多秦風!比一些正統的大國數量還要多!就算是整日克己復禮的孔夫子也不認為秦是蠻夷!

什麼時候六國鄙秦的呢?秦孝公之前,秦懷公以後,國家混亂,政變不止,逐漸衰落了下來。尤其是三家分晉以後,魏文、武侯兩代進行變法,變成了超一流大國,任用吳起,不斷向西擠壓秦國,幾乎把秦國要打亡國了。
到秦獻公時期秦還處於落後的舊封建體制之下,甚至仍然有人殉制度!遠遠落後於新政的魏國,國內矛盾不斷,於是秦獻公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不斷向外擴張,開荒地,廢人殉等。

但是!此時秦國是落後的地處偏僻的,與西部一些蠻夷有一些共同習俗的,差點被魏國滅國的(吳起被逼走後),大國裡面最弱最窮的國家!所以六國漸離並鄙秦,不與盟!所以秦孝公求賢令里明確指出「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於是孝公繼位,商君佐之,兩次變法,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侯。」 「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強國七,秦孝公發憤於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戰士,明賞功,西斬戎王,南破強楚,虎視六國,狙以濟之。」(分別為賈誼,賈思勰,唐甄所述)。

商君變法之後,秦國實力一躍而起,連續戰勝魏國(魏齊大戰之後),奪回了失地,成為戰國第一大國。
短短數十年間(在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的見證下),秦國由最弱的被卑的秦國,變成了實力隱約第一的超級大國!這是讓別的舊封建主所目瞪口呆的,驚訝的,羨慕的,嫉妒的!再加上傳統的蔑視與交通溝通的不便,物華最盛,孟夫子最喜歡待的,被譽為中原文化核心的魏國被秦國打的找不到北,當然只能惡狠狠地罵兩句虎狼秦國,蠻夷秦國來替自己出口氣。
就像你生活里最窮最弱的誰都能欺負的小子幾個月沒見成了美國隊長+鋼鐵俠那樣的完美高富帥,開始吊打以前欺負他的那些高富帥,那些人除了嫉妒,還只能是嫉妒罷了。

從人方面來看,此時秦國廢除了封建特權,採用了軍功爵制,平民奴隸也可以做貴族了,這讓在山東掌握世襲的貴族們無不擔驚受怕,又更加鄙視了。
從軍事上來看,秦國不再是以前走尊王攘夷爭霸的路,而是實打實的打下地盤,實行變法,把人口化為己用擴充實力。與以往當諸侯盟主,主持正義的做法不同,違反傳統,鄙視!
從人上來看, 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把蠻夷化為華夏,這是以前的國家幾乎沒幹過的事,蠻夷!鄙視!

等等等等……
綜上所述,秦為何被鄙視為蠻夷已經解釋清楚了。

事實上春秋戰國最後一位大師,集大成者《荀子》,對秦有著深刻的點評: 回復 李琴劍 :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朴,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私事也。不朋黨,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陰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治之至矣,秦類之矣。
他說「其地理形勢險要,國防鞏固,易守難攻,山川秀美,物產豐富,這是有利的地理形勢。進入秦國的國境,觀看秦國的風俗,其百姓純樸,其聲樂清雅而不惡濁,其服飾有常而不奇異,畏懼官吏而顯得非常順和,同上古的人民沒太大區別。到了其基層政府,其官吏居處恭謹,執事敬重,嚴肅認真,淳厚儉約,恪盡職守,而不濫惡。同古時候的官吏,沒多少區別。進入其中層官府,觀看其士大夫,上班、下班,公門、家室,兩點一線,沒有你來我往,勾勾搭搭,彎彎繞繞,私相漬謁,互徇私情之事,簡約精密,正大光明,公平無私。不搞結黨營私的一套,同古時候的士大夫,沒太大區別。觀看其朝廷。其議決百事,不遲滯、不拖拉,無不幹凈利落,好像閑暇無事似的,其實各種事務,都已得妥善的處理。同古時候的官吏,沒太大區別。」

按照荀子的稱讚,秦國的治吏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幾乎達到了至治馨香的程度,即所謂「治之至矣,秦類之矣」。

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胡術,服胡服,怎麼沒被稱之為蠻夷呢?

至於楚國,三苗後裔,一直都是邊緣化國家,夙來不服周禮,被蠻夷慣了。


一是因為西周被犬戎滅掉了,周室東遷後,關中這塊周朝的發源地被蠻族佔據了,已經蠻夷化了。後來周朝給護駕有功的秦開了個空頭支票,秦經過奮戰,才奪回了這塊寶地,有了王者之資。二是秦源於隴西,是西來的,很多風俗和政策都與中原不同,比較落後,所以被稱為蠻夷。


先秦時期,人們是以文化來作為標準來評判一個國家或者部族是否是蠻夷的,而不是地理位置。凡是具有中原文化特徵的國家,就會被視作華夏民族,否則被視為蠻夷。
正是具備了中原文化,並且對中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西邊發展而來的周朝,也被視為天朝正宗。相反,秦國先是融入了很多西戎的部族特徵,民風彪悍勇猛,後經商君變法獨尊法制,秦國沒有繼承西周的禮樂之教,更不用說發展貢獻了(也正是因此,秦國不同於其他國家,尚武的精神和嚴格的法制幫助秦國一掃六國統一天下),因此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被視為蠻夷。
當然,蠻夷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早期是中原文化的掌舵者周天子來評判各個諸侯國的身份。例如秦國最初連男爵都算不上,一直被周天子和其他諸侯國嘲笑看不起,而當秦襄公幫助平王趕走了來犯的西戎後,秦國才被正統文化接受,升級為伯爵國。
然而,戰國後期隨著周氏的衰弱,原本大一統的中原文化也禮崩樂壞。沒有了中原文化的統一標準,蠻夷與否也無從說起了。這個時期,是不是蠻夷並不重要,國力強弱才是王道。

(請諸位看官原諒手機黨的排版)


華夷之辨,在當時沒有這麼明顯,區別都是後人為了政治目的加上的。就像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一樣,當時人是不可能有這種階級概念的。

華夷是否具有明顯的文化差異呢?應該說不明顯,簡單的道理,去看看史書,春秋時代華夷是雜居的,並非很多人理解的中間是華,四周是夷。

我們想像一下,明顯的文化差異,怎麼可能在雜居的情況下長期維持?

所謂華夷,更像是一種祭祀方式的不同,屬於國家層面的差異,而不是民間層面的差異。就像我們現在談論「民主國」,「獨裁國」一樣,並不是說他們的文化差異,而是制度差異。

因此,在哪裡建都就好理解了,雖都在關中建都,但周秦的政治制度(這裡指的是祭祀制度)不同,所以一個叫華,一個叫夷。

秦應該是有殉葬制度的,到很晚才廢除。相信這和他被稱為夷有很大關係


在戰國初期,秦國和中原諸國(三晉和齊國)一直不對付,被扣上蠻夷的帽子。

為什麼是蠻夷呢?秦人源自羌人,秦人自周孝王起一直在西北戍邊,直到秦襄公時期勤王有功才被真正的冊封諸侯,此時已是周平王東遷西周滅亡。與晉齊相比,秦國冊封晚,血統不純(晉為周王后,齊為太公望後),被認為是蠻夷也是正常的。


中原有什麼資格說楚國是蠻夷!


關中本就是姬周部落的發源地,西周三百年建都地,六國也是周王室封所封,說起來,關中才是周朝時期最大的正統。

說秦是蠻夷不是因為領土,是因為嬴秦部族來自隴西,縱使秦得到了周王室的舊地,六國也貶低嬴氏部族血脈。

正統與蠻夷,看的不是地理,而是血脈。


推薦閱讀:

安史之亂造成超過三千三百萬人死亡的說法,是否可信?
漢武帝統治相當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
中國古籍中有哪些字因為避皇帝諱而改字的?如何恢復原樣?
紅樓夢很多場景中姑娘地位比媳婦高,如飯桌上的坐次,出行的安排等。古時閨閣女子在大家族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守城戰?

TAG: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