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宋高宗趙構,你殺不殺岳飛?
請直抒胸臆。
回答歷史類問題不能信口開河
花了一點時間看了下@負二 的答案,不談觀點,只說史實硬傷就多到不能忍。更負面感受的是在這個問題的回答和目前的讀者表態中,我看不到編輯方有可靠的、相對專業的檢驗標準,也看不出知乎讀者的鑒別能力。——似乎是只要論點奪眼球,論據又看上去洋洋洒洒,就「看上去靠譜」了。
但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實際情況是岳飛之死根本不是@負二 答案中所說的「殺得對殺的應該」,而是「狡兔猶在,良犬先烹」「不知鍾室事何緣」(與岳飛同時的名臣胡銓語)的、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空前絕後的冤案(不要拿韓信、檀道濟、袁崇煥、熊廷弼等人比,真熟悉這些歷史事件就會發現情況差的太多並不能相比較),是宋高宗「忍棄中原,故忍殺飛」而釀成的惡果(為什麼這麼說,更具體的可以論證可參考從宋高宗趙構的個人立場來說,岳飛是不是必須殺?或者岳飛到底為什麼會死以及趙構為什麼要議和;前者基本算是後者的濃縮精簡版——後面那個帖子太長,正文+史料原文截圖5萬來字兒,知乎貼不下原文,精簡版又有張成明知友發了,所以這個答案還是側重摘bug。)
這是一直以來對於岳飛冤案的傳統認識,也是為歷代學人考證、多次爭鳴爭論檢驗過的結論。要推翻這個結論,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還想來翻這個案的話,就必然要歪曲史料甚至空口編造一些事情。@負二 給出的答案也不例外。下面就盡一點力捉捉我作為一個宋史小白也能認出來的蟲子,希望能多少澄清一些史實:
---------------------------------------------------以下是捉蟲的分割線------------------------------------------------------------
——錯。實際情況是第二次紹興和議之前,宋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略有結餘(總收入6000多萬貫左右,支出5100萬貫左右),要支持北伐毫無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議和後南宋百姓的稅收負擔並未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免掉的一些稅種全是之前就收不上來的空頭稅,軍隊的數量也沒有減少,加上皇室生活更加奢侈,整體支出在5300萬貫左右,比和議前還多(如果想追究此處數字的史料依據可以看這個鏈接:[FQA]南宋財政能否支持岳飛北伐?議和後人民生活幸福了嗎?)。正是在這種壓榨加深的情況下,第二次紹興議和前本已基本平息的兵變、民變又重新爆發,查《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十二年後各種兵變、民變的記錄明顯多於和議前形勢穩定的幾年(更具體的統計參見:南宋高宗如此昏庸,為何沒能促成有效的農民起義推翻現有政權?)。
至於軍事勝利並不只是消耗錢糧,還能獲得新的稅收、生產地區,擴大戰略緩衝區從而避免讓江淮、荊襄這些經濟發達地區成為前沿這樣的道理,這裡姑且不討論,只問問這個答案中「宋高宗為了保護民生才殺岳飛」的動機,究竟是憑什麼證明的?憑「我覺得宋高宗一定不是昏君」的信念嗎?
--------------------------------------------------------------------------------------------------------------------------------------------
【2】但真要北伐,以彼時南宋與金的實力對比,絕對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你覺得以南宋當時的財政狀況,打這樣的大戰能堅持多久?趙氏宗室過點苦日子,祭祖的檔次低一點也就算了,皇帝居無定所,移動辦公也就算了,只怕仗沒打完,高宗自己已皇位不保——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哪次不是因為經濟問題?
——錯。紹興年間開始宋金的力量對比已經是宋強金弱,紹興十年北伐金國更是已經到了亡國邊緣,根本不存在「北伐必將是曠日持久的大戰」的可能。
實際上金國入主中原以後,本來就面臨著得勝太僥倖,所以一時消化不了這麼大的統治地盤的問題,以致不得不成立偽齊政權幫助自己對中原地區進行統治。而南宋紹興年間開始,金國的宿將迅速凋零,上層貴族集團腐化、內鬥十分激烈血腥,部隊士氣消退嚴重,北邊還面臨蒙古部落的襲擾。因此南宋要收復中原兩河乃至燕雲地區,是完全合理的規劃,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事實也證明紹興十年的北伐,金國就已經到了「燕京以南號令不行」,對中原兩河的統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境地。如果不是宋高宗在秦檜作祟的情況下連發亂命,連降金字牌到岳飛軍前,收復中原完全是水到渠成。
-------------------------------------------------------------------------------------------------------------------------------------------
【3】岳飛第一次北伐勝利收回襄陽六郡之後,高宗也曾多次暗示岳飛,別老想著打仗,咱也發展發展經濟,過點兒好日子,結果這種美好的願望被人曲解為苟安求和,實在是令人無語。皇帝的勸慰,岳飛完全聽不進去,根本沒有停戰罷手的意思。
——這段完全是信口開河。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後,高宗從不曾對岳飛做過這些指示,倒是干過不少督促岳飛籌劃北伐的事情。
實際上紹興四年收復襄陽六郡之後到紹興七年,南宋在趙鼎、張浚主持下,正是舉國上下籌備北伐的時期。而趙構本人,因為劉豫和他父親徽宗之死的多次刺激,也多次公開表示過要北伐,並說過「(兩河之民),料(金人)不能有」這樣的話,甚至還將劉豫整理的彙編他本人種種惡行的小冊子抄送給岳飛,要求岳飛「主辱臣死」,儘快為他滅了劉豫;紹興七年岳飛在向宋高宗上奏陳述北伐總方略時,也一再強調「望陛下勿拘臣以淹速」。
--------------------------------------------------------------------------------------------------------------------------------------------
【4】建炎十年是金國先挑起戰端,卻被岳飛率軍一路打到開封,全國上下都很亢奮,但高宗心裡其實是很慌的——這就好比,台灣先挑釁,被我們一路返攻到台北,但是解放軍沒打過癮,總參總後總政三大總部不聽軍委主席/總書記的號令,號召大家軍民一心,北收復蒙古,南佔領越南,再滅了日本韓國,全國憤青群起響應,你是總書記,你心裡什麼感覺?此時的岳飛,絕對是高宗的心腹大患。
——錯。首先那是紹興十年不是建炎十年。基本年號和紀年都弄錯,可見提供答案的人對這段歷史並不熟悉,但偏偏就敢做這樣的「翻案」。其次比喻不倫外加搞錯史實,紹興十年兀朮撕毀第一次紹興和約後,趙構只下令各路大軍反擊,並沒規定什麼作戰範圍,而且還開出了擒殺兀朮的賞格,因此根本談不上超出趙構的心理預期。第三,「全國憤青群起響應」這個比方實在是好笑之至,當時群起響應的是中原兩河義軍和百姓。那是金人的國內,可不是南宋國內。
--------------------------------------------------------------------------------------------------------------------------------------------
【5】當時的形勢是,襄陽六郡歸宋,南朝的江山基本上是守穩了,亦有韓世忠、張浚、吳玠等名將,軍事上並不是只倚賴岳飛一個人,這幾員大將聽中央招呼,胸中韜略雖不及岳飛,領兵打仗攻擊力也不及岳家軍,但守個城是絕無問題的。高宗縱然有愛才之心,政治上唯一正確的選擇也只有把岳飛給殺了,不然中央政府有破產倒台的危險——穆巴拉克為什麼倒台,就是因為他沒錢了,軍隊不聽他的了——岳飛雖然冤,但趙構也沒做錯。
——錯。吳玠紹興十年北伐前就去世了,而且你搞混了張浚和張俊。另外韓世忠、吳玠、張俊都沒有岳飛聽中央招呼。張俊累次簡慢朝廷軍令避敵,吳玠生前因為錢糧轉運的矛盾殺過數個負責轉運的官員,還動過念頭要殺中央派遣的轉運使,為幕僚勸阻才罷。韓世忠在第一次紹興和議時一度打算派部下裝扮成土匪劫殺朝廷使節以破壞和議。所以這個「比岳飛聽中央招呼」和「為了確保軍隊聽話必須殺掉岳飛」實在不知道是怎麼的出來的結論,估計是拍腦袋想當然。
-----------------------------------------------------------------------------------------------------------------------------------------
【6】其後,直到孝宗中興,朝廷經過一段時間休養生息,又有錢了,歲入過億緡了,孝宗一直謀劃北伐,史稱「隆興北伐」,為了政治需要,陸續將岳飛追封為鄂王,及賜謚號「武穆」,樹立榜樣,這是後話。
——錯。而且又是隱瞞重要史實的編造。史實是經過二十年的文恬武嬉偏安淫樂之後,南宋的國防力量大為削弱,以至於1162年完顏亮南侵時,南宋派李寶率水軍出海北上,還要靠收繳高宗寵信的御醫王繼先的財產和船隻來湊軍費。而和完顏亮接戰的初期,南宋的荊襄戰區、江淮戰區,軍隊戰鬥力都大不如前,趙構自己差點又要航海避難,被大臣竭力勸阻才罷。急於傳位給宋孝宗,也是被嚇慘了又惦記著以後逃跑方便而已。
------------------------------------------------------------------------------------------------------------------------------------------
【7】趙構和他兒子其實一生都沒忘記北伐收復失地的事,孝宗即位後,隆興一年給岳飛平反,隆興二年就北伐了,當時趙構是太上皇,北伐這麼大的事,沒趙構恩准,孝宗是不敢擅自決定的。
——錯。原因見前一條。而且趙構本人根本不支持隆興北伐,曾經直接跟孝宗說過「北伐的事兒等我死了再說。」
------------------------------------------------------------------------------------------------------------------------------------------
【8】鑒於有知友質疑「為何要殺岳飛,而不能僅僅是罷黜他」,我就多說兩句:趙構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召回來後,並不是和評書里說的一樣,回來馬上就風波亭毒酒一杯了,而是升他做了樞密副使。了解宋朝官制的朋友都知道,宋朝是文官治軍,「樞密副使」是個文官官職,相當於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副部長這樣的職務,其實意思就是讓他進入中央決策層,幫著穩住整個戰事的大局,而不是在前線帶兵打仗,當時朝廷其實還是很信任岳飛的,證據就是並沒再派一個統帥給當時前線的屯駐大兵,而是讓岳飛的左膀右臂王貴和張憲統領。之後右諫議大夫万俟、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也就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中紀委和監察部三家聯合彈劾岳飛,罪名是在去樞密院上班之前,領兵增援淮西不及時(這是真的,後人說是張浚阻撓,但不排除岳飛領了十二道金牌後心裡不爽的原因,岳飛的脾氣大家都知道的)
——錯。首先又把張浚和張俊混了。這種錯誤是熟悉這段歷史的人絕不應該犯的錯誤。其次不管岳飛情緒如何,事實都是岳飛紹興十一年的第三次援淮西沒有任何遲延,而且出兵速度還是他三次援淮西中最快的一次。他之所以沒趕上救援楊沂中、張俊的濠州之敗,是因為之前張俊為獨佔戰功,給他發信不准他到淮西前線,岳飛為避與同僚相爭之嫌,加上張俊的官職確實比他高,因而不得不上報朝廷請示行止,這才導致沒能參加淮西之戰。事後所謂的遷延,完全是張俊的誣陷,以至於張家後人後來為給張俊洗地爭「配享」,要專門向檔案管理人員行賄,把岳飛獄案的原始記錄買出來毀掉。
最後岳飛的脾氣,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但寫這個答案的人顯然是不知道的,否則不會鬧出「韓世忠吳玠張俊都比岳飛聽中央話」這樣的笑話。——岳飛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可參考這兩個答案:岳飛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者真實的岳飛是什麼情況。和負二答案中描述的基本是南轅北轍。
-------------------------------------------------------------------------------------------------------------------------------------------
【9】後來岳飛、岳雲被下獄,其實是受張憲案的牽連,這是十二道金牌後一年半的事情——王俊告張憲想發動兵變,給朝廷施加壓力,迫使朝廷把兵權還給岳飛。後人說是秦檜使人構陷,但理智地想一想,張憲恃兵權給朝廷施壓的事,恐怕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錯。而且簡直是信口開河。如果謀反這種罪名也能「理智的想一想」就認定一定有,那麼今天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智的想一想」隨便哪個人是不是殺過人偷過東西?何況岳飛的獄案,最後三條罪狀全都是「無驗」,沒有物證也沒有案犯自己的招供,只有王俊和董先並不符合要求的口供而已。當時定案時,就有大理寺三名法官和之前的主審官、秦檜黨羽何鑄力持反對意見,寫答案的這位又是憑什麼就大筆一揮說「並不是空穴來風」?——當然,你這個空穴來風用錯了我知道。
-------------------------------------------------------------------------------------------------------------------------------------------
【10】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把岳飛株連進去,稍懂點政治的恐怕都看得懂吧——岳飛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是主戰派的領袖人物,這個人不殺,朝廷中整個主戰派恐怕是不會收手的。
——錯。事實是殺了岳飛之後,趙構還放縱秦檜殺掉了邵隆、牛皋、胡舜渉、趙鼎,差點弄死李光、張浚、胡銓、洪浩等一大批文臣。當然李光張浚胡銓這樣的主戰派我們姑且算他們活該,但是請問趙鼎難道也是主戰派?這位中興名相可是如假包換的主和派,不但支持過秦檜和議,還對秦檜有舉薦之恩。對了,其實趙構即位之初就違背過太祖「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的祖訓,殺了批評他荒淫無道不思進取的陳東和歐陽澈。難道陳東和歐陽澈也威脅到中央了,也是不殺主戰派就不能收手?
-------------------------------------------------------------------------------------------------------------------------------------------
以上,所謂造謠的動動嘴,闢謠的跑斷腿,大致如是。
不過還有一個最大的bug沒摘——那就是這版答案中極力塑造的「深謀遠慮,既不忘北伐大業又顧惜民生」的宋高宗趙構,在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真實歷史中的宋高宗,不單單是個看人點子奇差,甘心放棄中原的昏君,還同時是個在作親王時就經常折磨死婢女、在逃難途中還不忘「搜求拆洗女童」以致搞的「比屋聲怨」、七老八十了還不斷招納年齡相當於他孫輩的宮女以致吳皇后「見之嘆息」的BT虐待狂(純客觀描述非人身攻擊)。其一生中或者自己親自下令、或者放任秦檜幹掉的文武大臣並不止岳飛一個,而且除了岳飛之外,從歐陽澈陳東到趙鼎胡舜渉全都是文人名士,還不全是堅決的主戰派,最典型的比如趙鼎和李光就都支持過秦檜,戰略主張也傾向保守。
總之這樣的一個皇帝,要給他洗地翻案,光問一個「如果你是宋高宗,你殺不殺岳飛」並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恐怕是不夠的。還得繼續問「殺不殺陳東歐陽澈」,「殺不殺趙鼎」,「要不要逼死李光」,blabla。我真心的覺得要作這樣一長串問對比較困難,不如索性放棄比較省大家的事兒,對人對己都好。
--------------------------------------------------------------------------------------------------------------------------------------------
20131112首次答題
20140227二次補充
負二的答案完全是在胡說八道。
------------------------------------------------二次分割--------------------------------------------------------------------------------
本篇答案前文主幹部分來自@北溟客 曾做過的一系列科普。如今他自己也在下面做了一條論據詳細,逐條批駁負二答案的精彩回答,如果有哪位看客看到我的答案,請麻煩再去看一下@北溟客 的答案,此君對於岳飛以及宋史功底紮實,乾貨滿滿。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為他的答案也點一個贊。
不是為了給他贊或者給我贊。
歷史,就要有歷史的樣子。
------------------------------------------------傻傻的分割線---------------------------------------------------------------------------
原文一句話評論實在是過於嘲諷,先致歉。說實在話,研究岳飛死因,論宋史,權威泰斗是鄧廣銘和王曾瑜兩位老先生。
而事實上,在具體到岳飛死因的問題上,兩位史學泰斗是有公論的,而顯然這個結論並不是通過一篇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的論文推導出來的「南宋打不起,所以岳飛必須死。」
歷史已經無從改變。但後人對歷史的解讀,卻會於無形中影響現實乃至未來。
岳飛到底為什麼會死?
因為紹興十一年金人遣使議和時,提出的和議條件之一是「必殺飛始可和」;而趙構當時已經決意放棄恢復中原的努力偏安江南,所以為了與金人達成和議確保自己能安心享樂,就順應金人的要求,放任當時和金人里應外合的帶路黨秦檜,殺掉了最令金人畏懼和擔憂的岳飛。
這是導致岳飛被害的惟一的原因。
詳細的說,是因為一個前提,三個原因:
1、一個前提是,岳飛的軍事才華是南宋諸將領中最為突出和全面的,並且還是當時惟一擅長組織進攻、並確實在進攻中對金軍進行了毀滅性打擊的將領。
這一點,在他憑岳家軍一旅孤軍策動的紹興十年北伐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那一次北伐中,金軍不是單純被打得喪師失地、精銳盡毀的問題,而是在中原兩河地區的整個行政系統,都已經因為岳家軍的攻勢和受岳飛指揮的敵後義軍的活躍而幾近癱瘓了。所謂「燕京以南,號令不行」,「岳帥之來,此間震恐」,以至於二十年後完顏亮南征時,金軍將士中還流傳著一個說法:「岳飛不死,大金滅矣」。
2、在這個前提下,金國如果還想與南宋議和,並且保證和約的長久、穩固,就必須除掉對金國構成致命威脅的岳飛。因為岳飛不僅軍事才華出眾還非常年輕,南宋中興諸將和金國的將領大多是他的父輩。如果不搞定點清除肉體消滅,那麼即便南宋方面罷了他的兵權甚至把他流放、關押也沒有用,只要金國或者南宋隨便哪邊出了點什麼狀況(比如南宋那邊趙構突然掛了,支持北伐的太子趙瑗上台;或者秦檜掛了上來個能震懾趙構的主戰派主持北伐;或者金國那邊兀朮掛了一心想統一中國的完顏亮上台),他仍然會被起用,仍然會讓金國有滅國的危險。所以金人在議和時提出了「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這是岳飛被害的外因。
3、與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應的是,當時的趙構已經完全不想再嘗試進行北伐的努力。至於為什麼不想再努力,很可笑:因為他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子。對於這位漠視任何人類正常道德、倫理和情感的君主來說,什麼祖宗基業、黎民疾苦,甚至個人的生前身後名都是虛的,只有現實中的安穩逍遙和個人的聲色享受才是實打實的。而北伐的成功在當時再怎麼垂手可得,要從計划到最終的現實總還是需要君主多少操點心。趙構在當時就是連這點力也不願意出了。惟一可能破他這點兒的就是如果有兒子,他也許還會抱著為兒子留份基業的心思努力一下。但是很不幸,他的獨子早在建炎初年就掛了,而他自己以後再也沒能恢復生育能力。(用王大人的話說就是:不管他以後怎麼禱告上天怎麼跳大神,也特么改變不了連一隻犬彘都不能生育的現實~~~)所以趙構也一心盼著和金人的和約能夠達成,自己好偏安江南;所以他只能接受金人的要求殺掉岳飛,否則自己偏安的心愿就難以實現。這是岳飛被害的最關鍵的內因。
當然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奇怪:趙構答應金人這一條件的時候,就不擔心萬一金人那邊毀約,自己這邊連保命的人都沒了么?有此疑問的同學請跳回本版答案第一條溫習一下,同時明確一個事情:南宋當時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就必須用岳飛,但是如果只想偏安江南的話,則不必非留岳飛不可。具體到當時,就是有劉錡和吳璘就夠了。這兩個人都是戰績不錯而且非常年輕的後起名將,也是趙構為自己的偏安大業留的底牌。
4、在趙構的私心和金國的長遠規劃一拍即合的情況下,趙構放縱金人的卧底、帶路黨先驅、當時的宰相秦檜一手策劃詔獄並最終殺害了岳飛。秦檜的存在,是岳飛最終被害的另一個內因。這位帶路黨前輩一方面攛掇的趙構在不思進取滅絕人性的道路上越滑越遠,一方面和金人裡應外合促成和議相關的各種條件的實現,是岳飛之死中一個重要的加強變數或曰催化劑。
至於秦檜為什麼要身在南宋替大金帶路,原因也很簡單:秦檜之所以能做宰相,就是因為他在金國有人,能夠幫助趙構實現他一直渴望的和議。否則的話,他本來沒有任何資本和能力進入紹興初的南宋中樞。而作為回報,金人在最終達成的和議里也明確要求趙構「不得以無罪去首相」。至於秦檜憑藉金人撐腰當上終身宰相後,又進一步覬覦皇位,臨死前已經到了逼趙構給其「加九錫」的地步,只是因為沒活過趙構才功虧一簣,那是後話了。
綜上所述,岳飛最終之所以會被殺害,就是這一個前提之下,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達成的結果。
再來反駁一下得票數最多的答案。
南宋的財政真的支撐不起北伐了么?而宋高宗真的是因為愛民如子,想要發展經濟節省財政才殺岳飛的么?
我們來看看紹興和議時,金軍的處境。
金國方面其實都進行的很困難。困難到什麼地步?困難到兀朮率軍攻擊淮西的軍事行動中,金軍已經到了因為乏糧而不得不殺奴婢為食的地步。
這個史實也很關鍵,而且包含的信息量極大,所以也貼一下史料原文:
這是兀朮晚年留遺囑時,對紹興十一年戰事的回憶。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且「金軍的軍事行動已經難以為繼」這個真相,宋人也知道。葉夢得當時就在給趙構的、建議諸將并力進取的上奏中說:金軍「士馬疲睏,糧饋不繼,或聞已相食人,勢豈能久」。——這個說法和兀朮的回憶完全一致,相隔數年但描述的內容分毫不差,可見確是歷史事實。
那麼,金軍為什麼在財政後勤已經困難到了這個程度的情況下,還要繼續進行對南宋的軍事行動?
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以金國當時所處的形勢,只能咬牙示強,才能確保自己能在居於戰略劣勢的情況下,利用南宋一方趙構和秦檜的、極為反常的私心,訂立對自己有利的和約。
再說白點兒就是,如果真能殺掉岳飛而訂立和約,那麼金國將迎來至少數十年的和平時期,才能騰出餘力恢復被打殘的經濟、行政系統,平定北方的蒙古邊患,才能從四面楚歌幾乎亡國的邊緣掙扎回來。
所以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再怎麼艱難也得咬牙挺下去。
說到這裡忍不住瓢偏一下:很多人因為不相信趙構會為了偏安而放棄北伐之功,還忍心順應金人要求殺岳飛,很樂於論證南宋當時的形勢並沒有那麼好。而論證這條的一個重要論點之一,就是打仗要花錢,而南宋的財政已經支撐不起繼續進行戰爭了。
我們在這裡不談具體的南宋財政是否不能支持北伐。
也不談打仗不光花錢同樣也能生錢。——別的不說,如果北伐成功,至少淮北、淮西、荊湖這些前沿地區的安全壓力可以大大緩解,也就可以更專心的發展經濟了;
更不談議和之後,南宋百姓的稅收負擔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
就僅僅對照上文引的金國的慘狀,問一個問題:
南宋當時的財政狀況再差,再打不起仗,有沒有差到像金軍這樣,要靠殺奴婢為食以支撐軍事行動的地步?
再說白點兒,南宋打仗要花錢要費糧食,金人難道不用嗎?
論證某個戰略目的不能實施的時候,只強調自己這邊有某種困難,而完全不考慮對方也存在同樣的困難甚至困難更大,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投降主義。
相反對比一下完顏兀朮當時是怎麼做的?明明自己這邊形勢很危險,困難極多,但就是能在準確判斷對方決策者心理的前提下,明確最終的戰略目標,抓住實現目標的機會,然後堅持到底,最後終於搏出一條生路。
說到這裡,其實我真正想反駁的是什麼呢?不是得票數最多答案的這一句"雖然岳飛很無辜,但高宗殺岳飛是正確選擇——因為他說服不了岳飛不要再打仗了。"
我想反駁的是,答案中作出的對於在當時的條件下,至少是經濟條件下,北伐是錯誤的,所以宋高宗殺了岳飛。
但是北伐是錯誤的么?
為什麼?
因為雖然南宋當時在戰爭中面臨財政危機,但這種危機與養虎為患坐等金人繼續佔領中原相比哪個更重?收復了失地之後對於財政是正作用而非負作用,難道北伐是錯誤的?
宋高宗,是因為短視和昏庸,而並非體諒國家財政作出的殺岳飛的決定而純粹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保住自己偏安一隅的皇帝夢,才做出了這樣喪心病狂的決定。
如果站在金國上層貴族的角度,並且暫時拋開屠殺無辜百姓是罪惡行為這些道德判斷的話,還可以說至少完顏兀朮確實為金國贏得了利益最大化的和議,不但把金國從亡國的邊緣拖了回來,還給金國賺取了大片的領土和戰略要地,賺取了巨額的歲幣,以及南宋對金稱臣的「國家榮譽」。
但南宋那邊呢?
無數百姓、遺民乃至文臣武將的流離死亡,換得的又是什麼?
本來為自己佔據的領土和軍事要地,包括吳玠當年浴血奮戰過的和尚原和最終埋骨的德順軍、岳飛1134年率軍收復的唐州、鄧州,都被割讓給了金國;
本來至少可以收復中原並把金國趕到白山黑水,結果現在不但要送地送錢還要稱臣;
本來可以不再當前沿地區,安心恢復生產,結果因為和議還是成了邊界,古來的歌舞繁華地成了十室九空的荒草野狐坡;
本來都準備好了岳字旗榜準備迎接王師,準備徹底趕走「生計人口都被他們壞了」的女真人;結果最後只能繼續淚盡胡塵里;或者告訴自己的孩子,「我是沒望的了,你們總會再見快活世界」,然後等許多年後,自己的孩子再這樣告訴南宋來的使者,問一聲怎麼三四十年也還是不見有官軍再來。
。。。。。。
嗯還有,很多年以後,還要不停的被某些後來者,論證當時死的也應該,被拋棄的也應該,被奴役的也應該;論證他們當時的反抗根本不可能成功,失敗是大勢所趨理所當然;論證賣他們的人賣的聰明,賣的正得其時正得其宜;論證他們當時所經歷所遭受的、那些本可以避免或者緩解的生活上的流離困頓,和內心裡至死不能休的痛苦、遺憾,叫做幸福,叫做和平,叫做人道主義。
其實說這麼多,已然講偏。但我真的不能贊同得票數最多的答案中對於趙構形象的美化,以及對於他作出這殺岳飛的決策的政治正確的肯定。
歷史已經無從改變。但後人對歷史的解讀,卻會於無形中影響現實乃至未來。
所以該怎麼了解歷史、對待歷史,從來不全是為了已成過往的人和事,更多的是為了讀史者自己,為了身在的當下。
http://weixin.qq.com/r/XUO2rk-EpxLYrQvN9xZ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公眾號:鯨歌天南海北瞎扯點東西,主要絮叨點人文、歷史、科技等內容,有興趣的小盆友可以關注下。沒文化的小盆友並不能看到這個微信公眾號。P.S. 不保質不保量 打我我就跑 罵我我就忍著。
這種答案也能第一,知乎上的人就喜歡唱反調的答案。關鍵是為何只殺岳飛,岳飛鐵一般的紀律使得每一次軍費都能充分利用。而不殺比岳飛更無軍紀,對內征重賦,建高樓,打杖跑第一。每次軍費都不夠用,都是剝削百姓得來的,如張俊部隊,趙構為何不殺。岳飛己攻打到朱仙鎮離汴京只有40里(有北方老百姓和義軍在各方面的支持。),為何叫岳飛班師?而對金朝去進貢比什麼還積極。你會搬一篇論文,僅僅是一個非常側面的角度,然後說這是岳飛的錯。那我建議你看兩本書&<&<岳飛新傳&>&>和<<岳飛傳>>。你會複製,我也會,下面選自岳飛傳。
四、岳飛是傑出的戰略家和軍事家
自從紹興三年( 1133)為始,南宋政府就把東起江州、西至荊州、北邊包括長江北岸一些州縣,分劃為一個軍區,指定由岳飛負責防守。長江的下游,淮南東西兩路,則由劉光世、韓世忠和張俊分別負責。在南宋的這幾支部隊當中,只有岳家軍曾連續對偽齊和金國的南侵軍採取過主動的攻勢;另外的那幾支,只是當敵軍攻入防區之內時,才被動地進行一些軍事周旋,有時還必須岳家軍前往支援,才可以招架得住。這說明,在南宋王朝的正規軍當中,唯有岳家軍的戰鬥力最為強大。
岳家軍的戰鬥實踐,證實了它的戰鬥力之特彆強大。至於其所以特彆強大的原因所在,要的,則是因為具備了下述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都具體反映出來,岳飛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隊與人民大眾緊密聯繫起來;從而還具體反映出來,岳飛確實是一個卓犖不群的戰略家和軍事家。
第一,岳家軍的風紀之好,不但為南宋諸軍之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少有其比。南宋初年幾員大將的部隊,一般說來,軍行所至總都不免勒索財帛,驅擄丁壯,掠人妻女,居人廬舍,岳飛的部隊卻獨獨不是如此。他們平時全居住在軍營當中,街巷中很少有出外遊逛的士兵。在行軍途中,則「夜宿民戶外,民開門納之,莫敢先人。晨起去,草葦無亂者」。①他們始終堅守著「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的戒條。
在趙構獎勵岳飛的許多詔令當中,幾乎每一次都稱讚他的治軍有法紀律嚴明,例如誇獎他「師行而耕者不變」,「涉千里之途而樵蘇無犯」,等等。對別的將帥雖也頒發過很多獎勵詔令,卻很少用這樣的詞句,唯獨對岳飛的詔令中才使用,這正好證明,岳家軍的紀律必非其同時諸將帥部隊之所能及。而也正是這一原由,才使得岳家軍到處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一次都稱讚他的治軍有法紀律嚴明,例如誇獎他「師行而耕者不變」,「涉千里之途而樵蘇無犯」,等等。對別的將帥雖也頒發過很多獎勵詔令,卻很少用這樣的詞句,唯獨對岳飛的詔令中才使用,這正好證明,岳家軍的紀律必非其同時諸將帥部隊之所能及。而也正是這一原由,才使得岳家軍到處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愛戴與合作。
荊湖北路的人民,在岳飛被害之後,不顧權奸秦檜的凶焰如何高漲,也不怕會因此引惹出什麼麻煩和災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全都畫了岳飛的像而在家中加以供奉②。他們還把岳飛的一些事迹,編成傳奇式的乃至神話般的各種故事,彼此稱述,互相傳播。岳飛之所以贏得人民這樣的熱愛,固然主要是以他在抗金戰場上所立功勛使然,而另外一個同樣主要的原因,則是由於岳家軍曾長時期在這裡駐紮過,曾經為這裡的每一戶人家服過務、謀求過福利之故。而岳飛本人的純樸篤實的作風,也必有極大的感召力量。
岳家軍在其所到之處,都以這樣的軍風紀而獲得當地人民大眾的熱愛,各地人民大眾自然就樂意與岳家軍合作,盡量給予一些精神的或物質的支援,使岳家軍的戰鬥力量得因之大大提高。
第二,岳飛對於各地人民抗金的武裝力量具有深切的認識,從而對它非常重視。岳飛在南渡之前,曾一度參加過太行山區的游擊戰爭。到他參加了趙家王朝的正規軍,並隨同杜充從開封而轉移到長江以南,其時河南、河北各地人民,不願屈服於女真貴族的統治宰割之下,依然到處自動團集,靠山的結為山寨,靠水的結為水寨,分別對女真軍隊從事於激烈的鬥爭。當李綱執政之日,當澤宗留守開封之時,都曾計劃對這些地方的忠義民兵加以支援、組織和領導,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力量;而在李綱去職、宗澤逝世之後,南宋王朝的當權者們卻全不再考慮此事,只有岳飛,他確知這些自動結集的抗金武裝力量之強大,在他身任將領之後,便把連接河朔的忠義民兵作為他的抗金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並經常派人去和這些山水寨的首領們進行聯繫。他在每次出兵對偽齊或金人致討之前,更大量地發遣人員潛入敵境,策動這些山水寨的忠義民兵遙相配合。而河朔地區受到金軍掃蕩的忠義民兵,到實在無法立足而必須南下時,南下之後也大都以岳家軍營作為他們的歸趨之地,把敵方的情況和動向提供給岳家軍,這就又會使岳家軍對敵方的虛實強弱之所在更能了如指掌。
紹興十年( 1140)夏秋間,岳飛的大軍北進抵達穎昌,先頭部隊克複了鄭州、洛陽等地,河朔地區太行山以東以西的山水寨忠義民兵也都大肆活動,有的在大名、磁、相等地邀截金人補給線上的糧綱、馬綱、金帛綱,③有的則專力於攻打城邑,例如河東路的翼城、趙城以及絳州的垣曲縣城等。其在此以前尚未組織起來的民眾,也都暗自積聚一些兵仗和糧食,往返奔命,要乘此機會組織起來,以配合岳飛的大軍渡河北進。
從南宋政權建立以來,直到 1234年金政權的滅亡之日,在南宋政府軍抗擊金軍的全部戰爭歷史上,紹興十年岳家軍在穎昌所立功勛,乃是登峰造極的一次。而這次輝煌戰果之取得,與岳飛「連接河朔」的戰略方針是分不開的。
? ①王自中:《郢州忠烈行祠記》(自《金佗續編》卷三十轉引)。
②王自中:《郢州忠烈行祠記》(自《金佗續編》卷三十轉引)。
③《金佗續編》卷十一,《令契勘梁興見今措置事宜開具申聞省札》。
第十九章 秦檜、張俊肆意羅織誣陷,岳飛、岳雲和張憲慘遭殺害
一、岳飛被劾罷官
是岳飛,使得秦檜、張俊等人收拾韓家軍的陰謀未能得逞。這使得秦檜、張俊等把怨毒之氣又全部轉移到岳飛和岳家軍的身上。收拾韓家軍的陰謀既因事前的策劃不周而未能實現,這一次,在集矢於岳飛和岳家軍時,事前自然要策劃得更細緻周密一些。
張俊、岳飛安撫韓家軍完畢之後,於七月初回到杭州。到這月下旬,張俊就又奉命到鎮江的樞密行府去「措置事務」,美其名曰「沿江視師」;而岳飛卻被留在杭州。這,一則是因為岳飛與張俊在許多事情上總都不能協作,二則因為岳飛在回到杭州之後,就已經受到了右諫議大夫万俟禼的彈劾,彈章略謂:
臣伏見樞密副使岳飛,爵高祿厚,志滿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頹情。今春敵寇大入,疆場騷 然,陛下趣飛出師,以為犄角,璽書絡繹,使者相繼於道,而乃稽違詔旨,不以時發,久之一至舒、 蘄,匆卒復還。所幸諸師兵力自能卻賊,不然,則其敗撓國事,可勝言哉!
比與同列按兵淮上,公對將佐謂山陽不可守,沮喪士 氣,動搖民心,遠近聞之,無不失望。
伏望免飛副樞職事,出之於外,以伸邦憲。①
趙構看到這道奏章之後,絲毫不加分辨,認為所說全是事實,就向秦檜說道:山陽(按即楚州)要地,屏蔽淮東。無山陽則通、泰不能固,賊來徑趨蘇、常,豈不搖動!其事 甚明。比遣張俊、岳飛往彼措置戰守,二人登城行視,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 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
秦檜也隨聲附和,說道:
岳飛對人之言乃至於是,中外之人或未知也。(他的言外之意,是應即加以宣揚,使人周知!)②
由張俊編造的謠言,經過投降派的君、相、言官們的齊聲合唱,並大加發揮,岳飛的罪狀就這樣鑄定了。既然斷定岳飛犯了這樣一些罪行,當然不能讓他再與張俊一同到鎮江的樞密行府去「沿江視師」、「措置事務」了。
儘管万俟禼已在奏章中提議免去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把他「出之於外」,然而,趙構、秦檜卻還遲遲沒有對岳飛做出具體的懲處措施。於是,進入八月之初,御使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使羅汝楫便又相繼上疏,內容仍然是重複万俟禼彈章中的那些話,最後則是催促趙構、秦檜對岳飛「速賜處分,俾就閑祠,以為不忠之戒」。而且,万俟禼等人還把前後所上奏章全都抄了副本,一併交與岳飛去看。事情發展到這等地步,岳飛只好提請辭職。
八月八日下了詔旨,免掉了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要他以「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也就是「俾就閑祠」去了。③
岳飛的親信和幕僚十一人,當岳飛做樞密副使之日,本也都掛名一些閑散職務而居住在杭州,到岳飛被彈劾罷官之後,他們也都被派遣到江、湖、閩、廣的州郡當中,去充當「添差」(按即「編外」,並不承擔公務)人員,而且都勒令立即前去。在八月十三這一天內,同時被派遣出去的就有五人:右朝議大夫直秘閣於鵬,去做廣南東路安撫司的參議官;右朝奉郎孔戌,去做江南西路安撫司的參議官;左朝散郎孫革,去做興化軍的通判;左宣教郎張節夫,去做南劍州的通判。④
? ①《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紹興十一年七月壬子、癸丑記事。? ② 同上書卷,紹興十一年八月甲戌、已卯記事。
? 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紹興十一年八月甲戌、己卯記事。
? ④ 同上書。
下面選自<<岳飛新傳>>
第二節 罷官賦閑
岳飛不能制止張俊的胡作非為,於七月初回「行在」臨安府後,①便憤慨地提出辭呈,請求宋高宗罷免自己的樞密副使,「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
宋高宗和秦檜為對付三大帥,事實上採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漁利的方針。在韓世忠的問題大致解決後,緊接著就準備對岳飛下毒手,更何況岳飛出使時的所作所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儘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權術,他在不允詔中說,「朕以二、三大帥各當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於樞機之府,以極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浹,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責,乃辭不能。舉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權,而謂不可以有為,人固弗之信也」。詞意如此剴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岳飛施展才能,「禦敵」抗金,儘管岳飛不識抬舉,而皇恩仍是曲加優容。②其實,這不過是一紙侮弄忠肝義膽的臣僚的文字遊戲。宋高宗再也沒有強令岳飛去行使「措置之責」,前沿的軍務全由張俊設在鎮江府的樞密行府包攬,岳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行朝,有虛位而無實職。③
當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確表示了願媾和的意向,倔強的岳飛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無挽回餘地,卻依然上奏,犯顏直諫。他說,「金虜無故約和,必探我國之虛實」。「今日兀朮見我班師,有何懼而來約和?豈不偽詐。據臣所見,見為害,不見為利也」。④
宋高宗下不允岳飛辭職詔後,對岳飛的彈劾奏章也接踵而至。這是在秦檜的唆使下,由右諫議大夫万俟卨和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三名台、諫官出面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像岳飛那樣兢兢業業獻身抗金事業的人,確實並無什麼把柄,可資以糾彈。即使在此類肆意誣衊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認岳飛「蚤稱敢毅,亟蒙獎拔」,「慨然似有功名之志,人亦以此稱之」。作為攻訐口實者,主要是以下數事。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言語含混,其實是指岳飛建議立皇儲和反對與金媾和。此兩事僅一筆帶過,尚不作為攻訐的重點。第二,「自登樞管,鬱鬱不樂,日謀引去,以就安閑,每對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適」,「不思報稱」,「亦憂國愛君者所不忍為也」。第三,淮西之役,「堅拒明詔,不肯出師」,「略至龍舒(舒州別名)而不進」,「以玩合肥之寇」。第四,「銜命出使,則妄執偏見,欲棄山陽(楚州別名)而守江」,「以楚為不可守」,「沮喪士氣,動搖民心」。⑤後兩條則完全是摭拾張俊之唾餘,含血噴人。
由於張俊對岳飛援淮西的問題,不斷地散布流言飛語,有人曾勸岳飛與張俊進行「廷辨」,岳飛卻說:
「吾所無愧者,此心耳,何必辨。」
岳飛胸襟坦蕩,認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實上,援淮西之謗,卻漸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地步。
宋高宗也把握時機,親自出面配合,他說:
「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
秦檜連忙幫腔說:
「飛對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⑥
按照慣例,台、諫官上章彈劾之日,即是宰執引咎辭官之時。更何況是岳飛,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尸祿為恥,他上奏沉痛地說,「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髮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于山林」。⑦岳飛通過耿著的冤獄事件,更體察到了秦檜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閑,決不意味著秦檜就能善罷甘休。故岳飛擺脫宋代辭職奏的常規,特彆強調「保全於終始」的問題。
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時機地解除岳飛樞密副使的職務,為岳飛保留了少保的階官,又「特授」他原來的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在罷官制詞中,宋高宗說岳飛的「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但他仍然寬大為懷,「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所以保功臣之終」。他要求岳飛「無貳色猜情」,「朕方監此以御下」。⑧表面上看,罷官制與岳飛的辭職奏是互相呼應的。其實,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終」,而是在「貳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殺機。岳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的遙郡官階,改任提舉醴泉觀,與父親一同退閑。⑨岳飛的幕僚沈作喆為他作謝表說:
「功狀蔑聞,敢遂良田之請;謗書狎至,猶存息壤之盟。」
岳飛對「謗書」表明了理所當然的蔑視,但對宋高宗「保功臣之終」的盟誓,卻仍以臣子之禮,而表示感戴之情。秦檜讀此謝表,更是懷恨在心。⑩
宋廷對岳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岳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岳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岳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岳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岳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岳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⑾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⑿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岳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贊岳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⒀岳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岳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⒁
岳飛閑廢后,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干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岳飛的第二步驟。
①《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八月甲戌注。 ②《金佗續編》卷4《乞罷樞密副使仍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不允詔》。 ③《會編》卷206,《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七月,八月甲戌注。 ④《會編》卷207《岳侯傳》,《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七月癸丑注。 ⑤《金佗稡編》卷2l《建儲辨》,卷22《淮西辨》,卷23《山陽辨》,《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七月壬子,八月甲戌,孫覿《鴻慶居士集》卷36万俟卨墓志銘。 ⑥《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七月癸丑。 ⑦《金佗稡編》卷15《乞解樞柄第二札子》,《乞解樞柄第三札子》。 ⑧《金佗續編》卷2《武勝定國軍節度使萬壽觀使奉朝請制》,《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八月甲戌,《宋會要》職官78之4l。按(會編》卷206,卷208《林泉野記》,《宋會要》職官54之14載岳飛充醴泉觀使,系誤。 ⑨《金佗稡編》卷9《諸子遺事》,《要錄》卷143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癸巳。 ⑩沈作喆《寓簡》卷8。 ⑾《要錄》卷14l紹興十一年八月甲戌注,己卯。 ⑿《要錄》卷132紹興九年九月戊子,卷142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辛酉,《宋會要》選舉34之52。 , ⒀《金佗續編》卷10《令措置河北河東京東三路忠義軍馬省札》,卷11《令遣發參議官高穎措置三路忠義軍馬省札》,《要錄》卷137紹興十年九月乙卯。
⒁《要錄》卷141紹興十一年七月辛丑,八月癸酉,《宋會要》職官70之Z3--24。
看看,如果岳飛真的用掉國家大量軍費,那那批誣諂岳飛的人早就用這個理由了,那為什麼沒有呢?
綜合一下,岳飛死於軍費之說是完全的扯蛋。
當個搬運工,作者是吳思
『岳飛必須死。」李亞平說。在《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這本書里,作者用五分之一的篇幅推演出這個結論。
這是一本堅持講故事的歷史書,讀來很有《萬曆十五年》的味道,娓娓道來,雋永通達,讓我們感應到古人的心跳。但在一連串的精彩故事中,我讀出了一道關於暴力均衡的殘酷的方程式:自身暴力=異己暴力。即:一個國家政權要維持既定的利益格局,必須擁有相當強大的暴力,足以抵禦異己暴力的侵犯。在中國歷史上,只要別人的暴力比我們強大,別人就可以擴張利益邊界,就可以稱霸,就可以讓我們稱臣納貢,甚至可以踩著我們坐江山。反之亦然。岳飛之死,便是由這道方程式決定的。秦檜等人的忠奸正邪,反倒可以忽略不計。
整個推算過程,正如該書的結構一樣,需要從宋朝的創建開始。這是一篇一波三折的故事。
一、宋朝的創建者趙匡胤是一個篡位武將。在部屬的擁戴下,他取代了由他保衛的皇帝。這件事讓大家看到了「太阿倒持」的結果:武裝力量本來是皇帝用來削平外患、鎮壓內亂的寶劍,不過,這柄利劍握在部下手裡,極易形成「太阿倒持」之勢,反過來威脅皇帝自身。趙匡胤篡位並不是一個特例。從安史之亂開始,一個又一個王朝倒在了自身保衛者的劍下。於是,生活在宋初的人們,難免在前朝興亡中得出結論:內憂大於外患,內部的異己力量比外部的異己力量更危險。
宋朝的軍事制度就是在這種歷史經驗的背景下建立的,其主題便是抑制內部的異己力量。至於具體方法,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武將,他的持劍之臂與另外兩位銬在一起,形成三方掣肘之勢。同時,這位武將的脖子上騎著文官或宦官,轉動腦袋必須事先請示。這還不算完。武將平時不準碰那柄劍,不知其輕重利鈍,劍也不大跟手。此外,這位武將身邊還有其他武將,構成彼此防範之勢。最後,在所有武將之上,還有一支皇帝直接控制的御林軍,就好比皇帝親手持劍,雖然不那麼膀大腰圓,也足以對付小漏洞和小兵變,至少可以拖延時間,等待眾劍趕來勤王。
這套制度,可以保證稍微大一點的軍事行動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下,保證每個將領反叛的勝算很低,確保槍杆子永遠聽皇帝指揮。但是,這樣的軍人還能打勝仗嗎?《孫子兵法·謀攻篇》談到預測勝負的五條標準,其中一條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且不論才能如何,僅憑這套駕御體系,就可以猜到宋朝的將領如何不能真正負責,如何可以推卸責任,進而還可以預測宋朝對外作戰屢戰屢敗。《孫子兵法》名列宋朝彙編的《武經七書》之首,屬於軍事教育的必讀書,宋代君臣不可能都不懂得這個道理。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斷言:宋朝對遼、金、西夏和蒙元的弱勢,其實是自找的。更準確地說,這是皇帝深思熟慮後的選擇——在內害大於外害的基本判斷之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外害,即遼金之類的異國暴力集團。內害,指帝國內部的大小軍閥或暴力集團的高級代理人。
如果把皇帝比作官軍這個合法暴力集團的老闆,他委託了一些將領代他管理軍隊,在監督不力的情況下,代理人很可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化公為私,實行內部人控制,甚至變成軍閥,推翻皇帝。監督力度不同,這些代理人便擁有不同濃度的異己色彩。一旦異己的濃度與敵國近似了,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界限也就模糊不清了。李亞平說,宋朝傳統的軍事體制以降低效率的代價換取內部安全。這是可以理解的。對皇帝來說,被遼金推翻與被部下推翻是一樣的,他只管避害,不分內外。
事後看來,宋朝皇帝的選擇似乎有些問題。他們對武將的重重節制,固然防止了軍閥的產生,但自身的軍事力量被過度削弱,破壞了與遼國、西夏和金國的暴力均勢,結果不得不每年向「夷狄」進貢,以歲幣補償對手的強勢。這未免有點虧,至少有些丟臉。當然,李亞平說,以宋朝每年六七千萬兩銀子的財政收入而論,這筆75.5萬兩銀匹絹的歲幣不算沉重,比軍費便宜多了。更何況這筆銀子最終出在老百姓身上,並不是皇帝和大臣的血汗。
總之,以歲幣補償強者之後,宋朝與遼國和西夏的暴力均衡便達成了。這種甘居人下的均衡就是整個故事的起點。
二、經過一百多年的潛移默化,局勢漸變,忽然間均衡大壞。
按照歷史常規,宋朝的軍政官僚體系將日漸腐敗,原來的弱勢將越變越弱。同樣,根據官僚體制欺上瞞下的老傳統,宋朝君臣對自身的弱勢也缺乏自知之明。事實上,他們甚至感到自己很強大。看到新崛起的金國把遼國打得落花流水,宋朝君臣覺得自己比遼國強,便做出錯誤決定:明明應該聯弱抗強,他們卻聯強滅弱,聯金滅遼。留下一個弱宋,面對一個比遼國更強大的金國。在這個過程中,自以為強大的宋朝軍隊又被衰敗的遼國打得落花流水,宋朝的軍事實力在更強大的對手面前露餡,引發了金國的覬覦之心。
宋、金之間暴力失衡的結果,就是金國攻陷皇都汴梁,一老一少兩位宋朝皇帝被俘,北宋滅亡。僥倖逃到南方的皇子趙構建立南宋政權。
這時候,趙構面臨的主要危險是外患,而不是內憂。北宋官軍基本崩潰,想憂也沒多少可憂了。在戰亂中,一些將領脫穎而出,主要憑藉自己的才幹重新組建軍隊,發展壯大。以當代企業比喻,這些創業者白手起家,創出可觀的家業,雖然戴了趙家皇帝的「紅帽子」,真論起產權來,趙家恐怕不能控股。這些自己闖出來的將領近似軍閥,他們的軍隊更像家兵,而不是官軍。其中著名的幾支武裝力量,確實被當時的百姓稱為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和吳家軍。「家軍」的異己色彩比較濃厚,但皇帝不得不容忍,這也是無奈的選擇——在外害大於內害的的格局中,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
在繼續推算之前,需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宋太祖對內部異己力量是否過度敏感?該不會趙家天子做賊心虛,以己度人,把二三分異心看作五六分吧?
宋朝第十任皇帝趙構的親身經驗證明,祖先並非神經過敏。從1127年趙構登基,到1141年處死岳飛,短短14年間,小的不說,大規模的內部兵變,趙構就經歷了三次。
第一次是1129年年初,護衛親軍統制苗傅和劉正彥率兵逼宮,要求趙構殺掉太監,傳位給年齡尚小的皇子,並由皇太后垂簾聽政。趙構居然被逼下台。要不是韓家軍幫他打跑了叛軍,趙構就算被推翻了。
第二次是1129年年底,主持長江防線的宰相杜充率部下叛變。李亞平說,趙構聞訊後整天不吃不喝,嘮叨說:我對杜充這麼好,從普通官員一直提拔他當了宰相,他怎麼可以這樣做?——這種遭人背叛的痛苦經驗,想必引起趙構對人類良心的可靠性的疑慮。
第三次是1137年的淮西兵變,宰相張浚處理人事關係有誤,劉家軍的部將酈瓊率領四萬人(南宋總兵力的十分之一)投降敵國。可見,一個武將的變心可以給帝國造成多麼巨大的損失,而影響一個武將變心的因素又多麼複雜。皇帝自己不犯錯還不夠,宰相也不能犯錯。
總之,內部的異己力量不能不防。傳統的暴力分權與制衡體系不僅是重要的,簡直就是性命攸關的。問題是,節制和分權導致暴力機器運行效率下降,這個代價朝廷是否承受得起?
局勢穩定之後,皇帝開始掂量分解兵權的利弊。監察御史張戒說:現在諸將的權力太重了。趙構說:他們還不至於驕橫跋扈。兵雖多,聚則強,分則弱,分也不可行。
這次談話發生在紹興八年五月(1138年),南宋建政的第十二年,淮西兵變的第二年。金強宋弱的格局尚未扭轉,金國統帥兀朮的拐子馬和鐵浮圖兩年之後才被岳家軍打敗。此時此刻,朝廷承擔不起自毀長城的風險——哪怕只毀一小段。於是,原狀得以維持,體製得以維持,岳飛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補充,但也沒被削弱。
本國兵力究竟應該強到什麼程度,這取決於皇帝趙構到底想要什麼。如果他想收復失地,統一中國,就要建立一支比金國更加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高效率的軍事運行機制。如果他想守成,兵力自然無須那麼強大,與金國相匹敵即可。如果他想恢復傳統,滿足於一支容易控制的弱兵,同時又不想繼續喪師失地,那就要等待對手裁軍,等待敵國的主和派佔上風。(燕南, http://www.yannan.cn )趙構當然想收復失地。他未必像趙匡胤那樣善於「將兵」,但他一度以劉邦為榜樣,希望自己成為善於「將將」——統帥眾將——的皇帝。淮西兵變似乎打擊了他的自我期許。如果他發現自己不具備劉邦式的雄才大略,自然也不應該懷抱收復失地的宏圖大志。順便提一句:劉邦的雄才大略其實也不可靠。當年蒯通勸韓信反叛,形成三分天下之勢,韓信表示不忍心,這才成就了劉邦的統一大業。後來韓信也曾後悔不聽蒯通的勸告。假如韓信的良心當時稍弱幾分,劉邦便不會有善於「將將」的聲譽,也未必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可見,把帝國大業建立在某人的良心之上,這是風險極高的賭博。劉邦只是僥倖贏了一把。趙構不想賭,並不意味著頭腦糊塗或道德敗壞。
真要收復失地,還會遭遇一個難題:金國扣押著趙構的長兄,前任皇帝宋欽宗。這是一張王牌。試想,金國若在南宋旁邊建立一個國家,扶宋欽宗為帝,天下會出現什麼局面?宋徽宗之長子,趙構之長兄,本人又是前任皇帝,冒出一個合法性如此之強的競爭者,南宋恐怕將成為強磁鐵旁邊的一網兜鐵釘。不得志的人,堅持傳統道德的人,企圖獲得更高待遇的人,都是潛在的倒戈者。那將是趙構的噩夢。事實上,就在皇帝和御史討論兵權分聚的時候,「金人慾立淵聖(欽宗)於南京」的說法已經開始流傳。《宋史紀事本末》說,傳言「以和定而止」。——如果南宋沒有及時與金國議和,如果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沒有佔上風,趙構可能碰上大麻煩。
其實,別說金國扶植宋欽宗建立政權,就是簡單地把趙構的這位大哥送回來,從趙構的角度說,威脅之大已經不亞於冒出一個敵國。數百年後的明朝,蒙古人就把俘獲的明英宗送回來了,不久就發生了英宗復辟。歷史事實證明,前任皇帝政變相當容易,容易得就像鬧一場家務事。
當趙構企圖收復失地的時候,他答應給岳飛更大的權力,更多的兵力,也就是說,他準備冒「太阿倒持」或「尾大不掉」的更大風險。後來趙構改了主意,大概是發現收復失地的風險大到他承擔不起,或者說,收復失地的誘惑沒有大到值得賭命的程度。從邊際分析的角度看,收復失地的新增收益主要是榮耀和威勢,屬於錦上添花;新增成本卻是內外交織的致命危險,屬於雪中失炭。皇帝不願用雪中炭換取錦上花。在降格以求的暴力均衡格局中,無須建立超過金國的軍事力量。此意一定,岳飛及其代表的家軍體制便走到了盡頭。
關於這種計算,《宋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說:「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趙構決心放棄中原了,就捨得殺岳飛了。這是國際關係決定國內關係的觀點。李亞平揣摩趙構的心思,提出了國內關係決定國際關係的看法:「與其用朝廷的兵馬錢糧,養大功高蓋主、尾大不掉的武將,還不如與金國講和更划算。」兩位作者的看法都有道理,但都缺少一個過渡環節或中間狀態:放棄中原,並不等於立即殺岳飛;殺掉岳飛,並不能保證金國講和,更不能保證金國遵守和約。岳飛暫時還是有用的,所以岳飛還會活幾年。
不再擴大岳飛的權力,不等於立即恢復傳統的暴力節制體系。儘管兩國簽定了和約,南宋對金國稱臣納貢,可是金人仍覺得便宜賺得不夠,以兀朮為代表的金國主戰派還想「贏者通吃」。敵人在磨刀,我們自然也要磨刀,自毀長城的條件尚未成熟。不過,條件很快就成熟了。
1140年,金國叛盟,大舉進攻南宋,結果被岳家軍一路追打到開封附近,幾乎賠掉老本。這一年,趙構對金國的實力有了清晰的判斷。趙構說,兀朮雖然強大,卻專門以殺戮殘忍為能事,不顧人心向背,我知道他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了。反過來,金國連連受挫,也有了自知之明。1141年,金國南侵打了兩次大仗,一勝一負,這表明兩國的戰略均勢已經形成。於是主戰派兀朮也有了講和的意思。
三、如前所述,一旦敵國的主和派佔了上風,一旦敵國真不想打了,準備裁軍了,本國裁軍或曰自毀長城的條件就成熟了。這時,趙構終於有了選擇空間:他可以恢復傳統,改革「家軍」體制了。換句話說,國際間的暴力均衡確立之後,金國的致命威脅下降之後,內部的異己之患便升格為頭號大患。
宰相秦檜的養子秦熺留下的一段記載,可以印證上述計算:「主上聖明,察見兵柄之分,無所統一,乃密與檜謀,消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可見,「太阿倒持」之患已在皇帝心中鬱積多年。按照主和派的說法,這種危險隨著金人威脅下降而更加突出:「有識之士方懼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輩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測者。」 「叵測」二字用得極其精確。岳飛會反叛嗎?不一定。那麼,岳飛不會反叛嗎?也不一定。即使岳飛不想反,他的部下也可能反。當年趙匡胤就未必想反,但他的部下追求富貴,非擁戴他當皇帝不可。鬧到沒有退路的地步,不想反也得反。更何況,岳飛對皇帝的議和政策是有意見的,對不增加自己的兵權也有不滿的表示,竟敢沖皇帝撂挑子。南宋初期的軍事體制缺乏節制手段,主要依賴部下的忠心,岳飛的心中有了不滿的影子,這讓皇帝如何安心?
最要緊的是,岳飛擁有反叛的實力。岳家軍有十萬兵馬,佔全國兵力的四分之一強。而且,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極強,民間聲望極高。敵人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本人飽覽經史,禮賢下士,溫和有禮,為人清廉,賞賜一概分給部下。這簡直就是活聖人。岳飛死後多年,他的眾多部下還聚在一起,聯合起來為他申冤,並且哭聲震天,場面感人——可見岳家軍多麼團結。這支軍隊的口號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聯想一下趙構對兀朮的評價——雖然強大,專以殺戮殘忍為能事,不顧人心向背,我知道他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了——岳飛該有多大的作為?這樣的暴力集團不反則已,一反就會天塌地陷。
此時此地,對皇帝來說,選擇變得很簡明:或者廢掉岳飛,或者不廢岳飛。對岳飛來說,選擇也很簡明:或者服從,或者反抗。對皇帝來說,岳飛將採取什麼策略是不可測的——「叵測」。但是歷史經驗和親身經歷告訴他,歷代武將在「叵測」的選項中填空時,只要勝算較大,往往要選「反」。不反的還要後悔。
那麼,對皇帝來說,究竟是把自己和帝國的命運寄托在「叵測」之上呢,還是讓秦檜出面干一次臟活呢?在皇帝眼中,一個好人可能的冤屈,與趙家江山的安全穩定相比,孰輕孰重?這還用問嗎?
追問這種問題的恐怕只有「純儒」。皇帝不會問,法家不會問,馬克思主義者也未必問。按照孟子的說法,「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然而,我們的帝國傳統,總是儒表法里、王霸道雜,以「行詐使力」即所謂的「兩杆子」為看家本領,實際決策所依據的是利害計算而不是道德信條。即使考慮道德,按照著名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的說法,道德里總是包含算術的。用我們熟悉的話說,就是「要顧全大局」。比起「正確路線」和「天下蒼生」來,個人的一點冤屈算得了什麼?
哪種老虎最安全?死老虎最安全。是老虎就該死。在這個意義上,岳飛得到的「莫須有」罪名是一個非常貼切的罪名。宋太祖說,卧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酣睡的是一隻猛虎。至於具體手段,究竟是「杯酒釋兵權」好,還是流血殺人好,也不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面對弱者,皇帝不妨大度一些,贏得仁慈之名。面對岳飛這種級別的強者,皇帝缺少表現大度的實力和自信。他們不敢給對方留下還手反擊的機會,不得不採用讓皇帝聲譽蒙羞的手段。當然,皇帝也有遮羞的辦法,一是蒙蔽視聽,硬說人家要反。二是轉嫁惡名,讓秦檜替他背黑鍋。
趙構對岳家軍的畏懼非同一般。他必須把不仁不義擴充到岳飛之子岳雲和親信將領張憲身上。李亞平寫道:1141年農曆12月29日,皇帝批准賜岳飛死,同時將判刑兩年的岳雲和張憲一同處死。
趙構的選擇對不對?岳飛死後,南宋又存在了138年,比金國的壽命還要長,最後在席捲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之下垮台,也不算太丟人了。而且,從年頭來看,南宋比滅掉自己的元朝的壽命更長。趙構建立了一個比金國和元朝更長壽的體制,而這個體制的存在與穩定又建立在暴力均衡的基礎之上。無論暴力均衡的邏輯是否殘忍,趙構不過按理出牌罷了。
本文談論的與其說是岳飛,不如說是「家軍」體制的代表,岳飛只是其人格化身。如果深入追究下去,我們會看到個人關係之間也存在暴力均衡,只是平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背後有合法暴力的支持和保護,無須自己動手打架拚命而已。倘若失去這種支持,或支持者成為花架子,請不動,不幹活,索賄受賄,個人之間也會出現相應程度的稱霸與稱臣、奴役與進貢現象。岳飛和趙構背後不存在更高級別的暴力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便顯示出人際關係中的本來面目,在這種初始狀態中,暴力最強者說了算,暴力均衡的作用格外分明。
反對最高票 @負二 的答案。(負二老師在知乎上有很多很棒的回答,但是對您這次的我真的不同意。)
負二老師說「高宗時期政府的經濟狀況:每年的軍費要6000萬緡」,我當時就想,這話說的也太絕對了吧,高宗在位 35 年,國內的局面跌宕起伏,怎麼會每年的軍費都穩定在6000萬呢。因負二老師的引文《南宋高宗時期的財政制度變遷》是來自某論壇轉發,為了確保真實,我專門到維普網站找到了PDF 原文(已上傳至微盤:http://vdisk.weibo.com/s/C4F5sZeCXDLdM,原文不長,正文只有七頁多,有興趣的知友可以看一下)。
讀完之後從原文中根本無法得出(紹興合議、殺岳飛時)「當時趙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是,每年朝廷都負擔著巨額赤字」 這樣的結論。
負二說 「高宗時期政府的經濟狀況:每年的軍費要6000萬緡,要維持中央政府的正常運轉,每年要花費1300多萬緡,也就是說,每年的軍費和行政開支就要7000多萬緡」,但是原文作業想要表達的絕不是這個意思。
原文中提到6000萬是:
「至紹興初年,東南形成了右軍張俊、中軍楊沂中、江東劉 光 世 、淮東韓 世 忠 、湖北嶽飛 、湖南王口六大集團軍,共十九萬四千餘人,月費二百萬緡;而張浚在川陝前線指揮的軍隊至少有四十萬人 ,每年花費 「錢三千餘萬緡」,「糧一百六十餘萬石」;兩項合計,南宋初年每年主要軍費開支約為錢六千萬緡。」
原文中提到7000萬緡是:
建炎年間 (1127 —1130),中都每月的花費約為 80 萬貫,紹興三年 (1133) 開始升至每月支出 110 萬貫,則每年中央行政支出需要
1320 萬緡左右,軍費開支與中央行政費用每年至少達到七千餘萬緡,對於一個剛剛從廢墟上建立的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在紹興二年 (1132)之前,趙構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辦公場所,中央財政空虛,有時甚至連中央的正常開支都不能保證。
可見,原文作者描述的 6000 萬緡和 7000 萬緡的支出費用是宋高宗初年的事,並非貫穿高宗在位的全部時期。而宋金議和、岳飛被殺是紹興十一年(1142年),也就是約十年後的事了。負二老師將高宗統治早期的財政支出概括為「高宗時期政府的經濟狀況」,屬於扭曲事實。
而且,即使南宋初年,天下大亂,宋朝實力最弱的時候,也沒有像負二老師說的那樣「巨額赤字」。原文說:
再看南宋初年中央財政支出的主要內容,如前所述,僅正規軍軍費和中央政府行政開支就高達7000萬緡左右,財政收支相抵,差不多能夠應付這兩項主要開支,但是仍難免捉襟見肘。
原文繼續講了宋高宗採取了一系列改善財政收入的措施。其中在軍隊開支方面,作者特別提到了:
在紹興二年 (1132) 成立了由宰相呂頤浩為都督的江淮兩浙荊湖諸路軍事都督府,統轄劉光世、韓世忠、岳飛諸軍,一般都設立了隨軍轉運司應付軍隊的錢糧,並且允許都督府將地方的財賦 「酌度多寡,隨事移那[挪 ],不以有無拘礙裁撥應副」,也就是說都督府對諸路的財政有比較充分的調撥權;紹興四年
(1134)三月,都督府被罷廢,原屬都督府的三大將等已率軍分處駐屯,併兼領淮西(劉光世)、淮東 (韓世忠)、京湖 (岳飛)三大宣撫司,相應的財賦調撥權仍然保留。同時 ,由於戰爭造成大量的農民逃亡家園,大量田土荒蕪,趙構政府要求各地將領在打仗之餘進行農業生產,或者招募流民耕種,並設立營田司進行管理,以緩和軍費開支的壓力。
可見高宗通過中央地方的財政分權,並讓將領在打仗之餘進行農業生產,可以對軍費壓力有所改善。而岳飛等將領的錢糧,都由隨軍轉運司控制,因此皇帝可以控制岳飛的物資補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錢糧,岳飛怎麼打仗?如此,岳飛的開支怎會成為阻止高宗與金議和的最大阻礙?再說,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國防費用難道不是一個國家必要的開支嗎?
原文中沒有提到高宗中後期的具體財政收支,因此具體的盈餘或赤字不得而知,但是從大局來看,南宋在南方站住腳跟以後國力漸漸變強,高宗採取了財政管理措施以後財政方面的情況應該有所改善,我認為從原文中很難推出高宗是因為缺錢而殺死岳飛。
綜上,我認為「岳飛花錢多」決不可能成為高宗殺岳飛的關鍵理由。岳飛之死很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單從缺錢來說事兒,我覺得太片面,從該篇引文得出的結論也不正確。
最後,給@負二老師點贊的知友們可以抽空讀一下 @北溟客 和 @Partingsea 的答案,比較一下完全不同的觀點。我讀過 beimingke 百度貼吧里的文章,也看過袁騰飛老師的《兩宋風雲》,綜合下來我認為北溟客老師所引的史料更有理有據。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我不是學歷史的,如果我的回答有錯誤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這個問題分兩說:1.如果你是趙構那種人,你殺不殺岳飛?2.如果你坐趙構那個位置,你殺不殺岳飛?
如果是第一種,那肯定殺岳飛。但我可以很明確的說,我不是趙構那種人,我也不願做那種人。
1.趙構不殺韓世忠,因為韓世忠不但救過趙構,而且拉得下面子袒胸露背的入宮去亮傷疤給趙構看以求活。岳飛低不下那個頭。
2.趙構不殺張俊劉光世,是因為這倆只是資歷老,實際並不怎麼能打仗,而且願意貪污來自污,表示自己沒有更大的野心。但岳飛不屑於貪污自污。
如果是第二種,我做趙構的位置,但我不是趙構那種人,我肯定不會殺岳飛。
1.和談在殺岳飛之前其實已經談成了,沒必要殺。
2.岳飛不是非要抗金。趙構用他卻不許他積極抗金,他早有求去的打算和實際做法,辭職就不止一次。
樓上」負二「提到一個經濟問題,說打仗窮兵黷武廢錢。但是負二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是打仗奪回的失地是有產出的,而偏居江南,土地的有限就限制了資源的有限;而依靠商業,海上商業也是需要強大的武力才能保證航路通暢的。
負二提到的」岳飛是主戰派領袖「,就更胡扯了,真正主戰派領袖是孝宗趙昚。即使在孝宗即位之前,岳飛的級別也趕不上韓世忠,就更別提參加過東京保衛戰的李綱。別跟我提不殺李綱是因為李綱是文臣,被殺的太學生陳東也不是武將。假設自己是南宋高宗很難,因為你必須將自己的領導能力、戰略能力和眼光、以及性格氣度等等這些投射過去。不同的高宗,即使面臨同樣的選擇,做出的選擇和結果可能都是不同的。
我不同意高宗一定要做掉岳飛的觀點。歷史上被蠻幹的主戰派拖垮的政權不少,但是成功翻盤上演大逆轉的同樣也很多。無論是因為經濟還是別的因素想要止戰,幹掉岳飛都是個巨大的錯誤:昔齊桓公出,見一故墟而問之。或對曰:「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乃所以為存,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 (桓譚《新論》)
人心是怎麼丟掉的?有能力的人會再為你賣命么?「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這樣都可以讓人亡國,何況還把公認的「山」給去了。宋朝最終滅亡,高宗的這些看起來合理的選擇,未嘗不是原因之一。
最多贊同的答案完全就是在胡說八道,已經有人反駁了我就不多說了,單回答題主的問題,換了我是宋高宗怎麼可能殺岳飛,換了任何一個稍有理想有智慧的人都不可能這麼作死,趙構有多刷新下限簡直令人髮指,換個有點水平的皇帝,會和岳飛互相成全,成就千古偉業
從個人利益的權位來說,趙構有殺掉岳飛的私心理由。 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老百姓利益的角度來說,趙構絕對不能殺岳飛。因此,趙構殺岳飛,完全不是必須的,更不是必然的。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和當時的整體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是完全對立的。
趙構做的完全是錯誤的。 甚至對其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錯誤選擇。 唯一的好處,是在其他壞結果中,最無風險的保住了他自己的皇位。以此的代價,就是徹底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徹底出賣全國人的核心利益,徹底出賣老百姓的利益,換取自己的暫時安全。
這樣不配做皇帝的皇帝,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趙家皇帝3傻逼,趙構排第3,他的父親和兄弟排到了第二和第一。
負二的答案是完全錯誤的。
事實上,以南宋的經濟實力,北伐是沒有問題的。關鍵的幾個問題是趙構既無法解決,也故意不解決,並且製造新的問題。所以,以南宋經濟能力無法負擔,說什麼必須殺岳飛,必須殺主戰派,其實是不懂歷史的胡說哦。其錯誤的重點是把責任完全跑偏了,把軍閥的責任套到了岳飛的頭上。而且無視北宋南宋歷史的巨大前因後果,和歷史現實。
所謂岳飛主戰導致經濟快崩潰,岳飛干預立儲,岳飛結交士大夫,岳飛不懂政治,岳飛是軍閥,岳飛可能造反,岳飛可能黃袍加身,岳飛的軍隊叫岳家軍所以被殺云云,完全是可憐又可恥的笑話。已經被人批駁了很多次了。 從每一個話題,從每一個角度,但是到現在還是有人以訛傳訛。
先說趙構的私人利益
事實上,現在在討論這段歷史的時候出現了很多觀點。可惜都是錯誤的。 歷史記載上,為帝王諱,所以把責任全部推到秦儈身上,避開了趙構的責任。 而現代網路討論中,很多人雖然意識到趙構在殺岳中是主要責任,但是又為趙構找了太多的理由,並且探討這樣理由的可能性,其實都不靠譜。
趙構殺岳的唯一核心原因,就是因為岳飛堅持北伐, 而金兵無力抵抗,威脅要放回二帝,來搶皇位。這是對趙構自己的私人利益,最大的威脅。 並且真實存在。 而趙構殺了岳飛,的確是徹底消滅了這種潛在的威脅。 但是,這種威脅本身,也就是聽上去嚇人而已。 完全是趙構的私心,和膽怯,無能,才殺掉了岳飛。
「進無以效成勞於國,而退不自保其身。」這就是岳飛的悲劇。
王船山的《宋論》里已經說的很清楚,高宗與岳飛之間的矛盾已經不是糾結於「迎還二帝」這點上了,而是在岳飛已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紹興和議之時,岳飛已經不再提「北迎二帝」,而私下「好學而禮士」。一個手握重兵的將軍,「內結士大夫」,這樣的將軍放在任何一朝,都是可用「莫須有」之名除之的,更別忘了,趙家的天下是怎麼來的,所以,趙家對岳飛的所為的態度就是零容忍。
岳飛必須死。
宋代是有祖制的,太祖皇帝當年在太廟裡就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的非常清楚,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不殺,子孫當皇帝的只要殺這種人,天必譴之。
雖然這個是在祖宗的太廟裡供著,是一個皇家的秘密,但是在靖康之亂的時候基本上外界都知道了,而恰巧在兩宋交接的時候,發生了三起殺大臣的事,第一起是張邦昌,張邦昌怎麼回事呢?
今人當時給他立下了一個傀儡,說那個趙家人沒資格當皇帝了,你來,咣給老頭摁那當皇帝。
哎呀,張邦昌哭啊!天天死活都不敢,既不敢進正殿,然後把所有的府庫都封了,然後等金人一退走,張邦昌趕緊抱著玉璽就去找趙構說來來,你來,我這肯定不行,但是趙構為什麼對這個沒有什麼錯處只是被動的當皇帝的張邦昌還是要殺?
道理很簡單,因為皇統不對嘛。
如果你不殺張邦昌那你的皇位怎麼來的?
噢,金朝人打敗了趙宋皇家,然後把位子傳給了張邦昌,張邦昌傳位給你,你等於是一個偽朝的後代啊!
那怎麼行呢?他只有把張邦昌殺掉,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才成立,我不承認我是從張邦昌手裡拿到的政權,所以張邦昌該死。
第二個呢是太學生陳東和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叫歐陽澈,這兩個人呢上書言事,但那個話實在說得太難聽,難聽到已經非常危急到趙構的統治了,他就是說,說你趙構就不該當皇帝,那個欽宗皇帝沒死啊!他只是北狩啊!他人還活著呢!你這怎麼能當皇帝呢?你只能叫稱制而不改元,你當家你做主,但是年號還得用欽宗的,什麼時候迎二聖還朝,欽宗繼續當皇帝。
他就老說這個,趙構就煩了,就覺得這麼危難的時候你還在這兒裹這個亂搞意識形態鬥爭,然後把這個陳東和歐陽澈就殺掉,可是即使是殺掉陳東和歐陽澈之後,你會發現趙構立即開始做反面文章,然後過不了多少天,說哎呀!
真後悔啊!不該殺啊!等等,然後又是寫信啊,又是給人家做各種各樣的政治表示啊等等。
而對面的那個偽齊,就是劉豫後來又形成了一個偽王朝,就把陳東和歐陽澈的牌位供在那兒,你看宋家的皇帝不對頭吧?
怎麼能殺上書言事者嘛,所以你從這個例子可以看的出來,對於宋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來說,殺大臣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是一種在道德上非常站不住腳的行為。
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要殺岳飛?而且是功勛如此卓著,在任何具體的錯處上又逮不著,最後不是說莫須有嗎?
也許有,或許有,當然這句話好多說法了,但總而言之,逮不著任何錯處,為什麼還要殺?這是一個疑點。
第二個疑點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在說,說趙構就怕迎二聖還朝,這個說法其實你越讀歷史書越覺得扯淡,因為第一,迎二聖還朝這個說法不是別人提的,是高宗趙構自己提的,而且岳飛這個人他不是那種愣頭青,迎二聖還朝然後把你給替了,他沒那麼傻。
岳飛在有一次出兵的時候,給高宗趙構上的奏表裡面就特地還寫了這麼一筆叫迎天眷還朝,什麼意思啊?
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親戚給接回來,原來都說迎二聖迎淵聖皇帝就是宋欽宗還朝,但是他在這一次出師上表的時候,他特地改了一個詞叫天眷,就是他只是你的家屬。
而且岳飛是有這個政治腦筋的,更何況其實迎二聖還朝高宗趙構也是把他當一張政治牌來打,有一次他跟金兀朮,就是《岳飛傳》裡面那個金兀朮在談判的時候,對方是同意的,說把欽宗還給你,所以他已經指定開封府,說你替淵聖皇帝造他的宮殿吧。
這件事情離事實最近的有一次,就是離實現最近的有一次,就是高宗跟北人經過談判,說把自己的親母親韋皇后韋太后給迎回來,然後欽宗趙桓,當時徽宗已經死了,欽宗趙桓就跪在地下,攀住了韋太后的車駕就說,你回去跟我弟弟說,我回去就想當一個太乙觀的觀主,他無敢望也。
什麼意思?就是我回去你給我一個道觀,因為那個宋代的道觀嘛,往往都有一些土地啦,有一些供養,我就當一個道士去,我出家,然後我獲得一個起碼的供養,他無敢望也,就是什麼當皇帝想都不敢想,讓我回去就好。
那韋太后也把這個話帶給了趙構,所以這一件事情,當時並不是說是一個絕對不能提的政治禁忌,不存在,而且岳飛是知道這個禁忌,而且是繞著走的,這是非常清楚的,那麼跟往深說一點,就算欽宗回來了,對高宗趙構是不是就構成了地位上的威脅呢?
就是如果你手裡沒有軍隊和朝臣的任免的人事權的話,你再有再大名位又怎麼樣?
更典型的是明代,明代初年,朱元璋把張士誠也打敗了,整個吳國也建立了,差不多了,他尊的是小明王韓林兒的國號,奉人家的正朔,後來怎麼辦?
派廖永忠去,把小明王接來到南京來當皇帝來,路上船走到瓜步州那兒人家就直接弄死了,當你手裡有軍隊的時候,你光有點名份有什麼用啊?
我們就說宋代本身吧!其實宋徽宗一看金人打來了,跑了,我為國家祈福,去鎮江燒香去了,然後還帶著軍隊,帶著自己的人馬跑到鎮江,然後把皇位生生地塞給宋欽宗說你在這當皇帝了,我去為國家祈福燒香去了,其實不就是跑了嗎?
跑了之後怎麼辦?那個宋徽宗覺得安全了,安全了又開始發令旨,發各種聖旨,太上皇令旨,宋欽宗只要做到皇帝位置上,你發什麼令旨?
國家這麼亂,你還給我添亂,你發一道我就發一道,到最後太上皇在鎮江的時候發現誰都不聽他的了,沒有軍隊和權力,你身邊那幾個兵能保護到你什麼?
所以後來第一次金人圍困開封汴京之後,然後退去,徽宗就回來了,回來之後怎麼辦?坐牢啊!
說是奉養太上皇在隆德宮,那跟坐牢有什麼區別?宋徽宗還跟宋欽宗抖心眼兒,說你看咱們爺倆吧,都在汴京呆著不合適,這樣,我呢,我到洛陽幫你招兵去,我幫你招兵,萬一金人再打過來,咱們爺倆分處兩地,它安全係數高啊!跟美國總統似的,正總統和副總統不坐同一架飛機啊!宋欽宗說別廢話了,我還不知道你,你跑洛陽去幹什麼我還不知道嗎?
你要知道宋徽宗給宋欽宗上表啊!說皇帝陛下署名是什麼?老拙,就是我這個又老又笨拙的一個老人,我想替你盡點心力,別廢話接著在隆德宮裡呆著吧!
那年10月10號宋徽宗過生日,欽宗畢竟是兒子,去給他祝壽,哎呀,他高興的不得了,然後老人家顫巍巍地倒了一杯酒,給你喝一杯酒,宋欽宗一看這杯酒他心裡疑惑,我知道你這酒里有什麼啊?
後面他一個隨從就踩了踩他腳跟,別喝,他就生就沒喝,老爹過生日給他遞一杯酒,口稱陛下敬老臣的一杯酒就生不喝,最後宋徽宗是號泣而走。
所以你說一個已經失去了權位的皇帝,就是宋欽宗回到了趙構身邊,真能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嗎?
此前此後包括眼前這點兒事就這麼發生,難道宋高宗趙構不明白嗎?那為什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他還是要堅持殺掉岳飛呢?
為什麼岳飛必須死?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金營里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說他是軍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飛在中國古代跟關王爺是一起供的,叫關岳廟嘛,戰神啊,但岳飛真的有這麼神嗎?
你真的仔細去爬梳史料,你會發現岳飛的朱仙鎮大捷,就是所謂郾城大捷,實際上寫的最天花亂墜的實在一本書里叫《金佗粹編》,這本書誰寫的?
岳飛的孫子岳珂寫的,而在當時的官修史書里其實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大捷看得多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這幾個字。
當然了,這也說不清,因為秦檜和他那個孩子叫秦僖兩人後半輩子沒幹別的事,天天跑到宮裡去改官修史料,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改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你再深入敵後,不是在中州戰場自己的主場作戰,真的是直搗黃龍府,包括會寧府,徽欽二帝受罪的那個地方,那是在黑龍江阿城啊,跑到那兒去,你步兵怎麼打得過騎兵?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事實上當時宋朝的國力已經不支持這一場戰爭了,北宋是很富強的了,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六千多萬,六千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接的時候,兵荒馬亂,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一千萬,一直到十二世紀的中期才恢復到六千萬貫的水平。
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是多少?光這一隻軍隊一年七百萬貫,所以皇帝老兒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啊!
他又不能不掃,而宋高宗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製造宮室其實沒有那麼壯麗豪華了。
據說他那個大殿主殿經常都換牌子,幹什麼就換一個名字,因為沒有那麼多宮殿嘛,我們從詩里得到的什麼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沒有那麼糜爛,為什麼?打仗啊!得籌軍費啊!
可是問題來了,這為什麼都得籌軍費呢?為什麼不能讓這個將帥自籌啊?
往往很多王朝到後期兵荒馬亂的時候都是將帥自籌軍費啊!清代晚期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都是自籌軍費啊!
宋高宗從這一點算盤是打的明白的,不能讓你們自籌啊!你自籌我這兒是鬆快了,你們將來全割據了,所以宋太祖定國家制度的時候,就把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分開,財政權叫轉運使,直接對中央負責,如果這三個權力,你又管老百姓,又管判案子,還管財政稅收,你就是軍閥,什麼節度使啊?你就是造過反的人。
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掃倉庫,勒緊褲腰帶,我也得供你的軍費,要讓所有的老百姓和軍卒知道,這支軍隊不是你岳飛養活的,是我養活的哦,所以當時宋代財政那麼艱困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能夠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可能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後代的史家,你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比如說離那個時候非常近的人,比如說朱熹,有一次有一個學生就問朱熹,說如果高宗趁那個時候國事稍張,是不是能成功的呢?
這必不和就跟他打,朱熹的答案是這樣的,說將驕兵惰,未可知也,說你就岳飛那些人和當時的戰鬥力,未可知也,真的是不一定啊!
所以你看後來的所有的史家,什麼趙翼啊,什麼錢大昕啊,包括近代的胡適啊,都講這樣的話,就是說當時談和,不是投降路線了,就是談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劃分是最有利,最理性的一個選擇。
所以岳飛的作用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大,這幾乎是一個定論了,那問題來了,既然打不贏,高宗趙構心裡他想的最主要的敵人是什麼?
恰恰不是什麼徽欽二帝,恰恰不是什麼金兀朮,而是你岳飛本人,因為你那麼能打,你掌握了全國幾乎七分之五的兵馬,然後你還打贏了,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啊?
當然我們現在都覺得,岳飛忠臣啊,那背上刺著字呢!精忠報國啊!高宗也寫四個字精忠報國賜給他,忠臣啊!我怎麼會幹那個事?岳飛後來臨死的時候有人勸他反他都不反,這種人。
高宗也這麼想,有一次高宗在那說,哎呀!這個岳飛還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對,岳飛是忠臣,我們太祖陛下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誠嗎?
換句話講,你岳飛不反,如果你手裡掌握了全國七分之五的兵馬,如果你又拿下了故地,甚至迎回了徽欽二帝的屍骨,如果你是這麼一個聲名赫赫的人,你不反,你的弟兄都會讓你反。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啊!他還沒想反,走到陳橋驛地方喝醉酒,咣給擱椅子上,黃袍加身,為什麼?
兄弟們跟著你受苦,我們也想噹噹公爵侯爵侯爺啊!我也想分疆裂土啊!所以到時候可能不反都由不得他。
其實岳飛的悲劇我們不能光看這一小段歷史,你會看整個宋代的歷史,比如說北宋,歷史上有一句話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是名相都很多,南宋就明將多,但沒有好的丞相,北宋名將就一個,狄青,宋仁宗時代的,仁宗時代說實話是一個非常燦爛的時代。
宋仁宗是個老好人,所以有人說宋仁宗是百無一能,只會做官家,說這個人實在太膿包啥也不會幹,就會當皇帝,為什麼?
性格柔弱,容民納諫,聽臣子的話,臣子跟他說問題,把唾沫星子噴他臉上都不帶生氣的這麼一老頭。
宋仁宗時候的大將狄青征西夏也勝了,然後平叛也勝了,後來當了樞密使,國防部部長,原來狄青沒當樞密使之前,所有士大夫都看這小夥子多好,又帥,你看又有名氣,然後打仗又能打,又聰明一小青年,真棒!
可是只要狄青到了東京汴梁當了官之後,全是壞事,你就說有一天,狄青家裡可能夜裡搞點祭祖活動,家裡燒點蠟燭,他家人就忘了報告開封府說今天家裡有點事,然後衙役們從門口一過說家裡怎麼有火光啊?第二天這個話一傳那就不是味兒了,說昨天狄青家裡夜有怪光。
然後士大夫們就說,對啊!你看那個篡掉唐朝的那個後梁的太祖朱溫,他原來當皇帝之前家裡就終夜有怪光,這狄青想要幹什麼啊?這個話就出來了。
所以後來歐陽修害狄青,一封表一封表的上,仁宗還說留中不發,後來文彥博又去找仁宗,說這個狄青你得把他拿走,仁宗還是這句話,說狄青是個忠臣啊,文彥博說什麼?跟秦檜說的話一模一樣,說太祖皇帝當年也是忠臣。
所以後來他們這些文臣要把狄青攆走的時候狄青去找文彥博,說為啥呢?
我啥也沒幹,我好好的,你們幹嘛要害我呢?文彥博也是冷冷就幾句話,為猜忌啊!唯猜忌爾,就說我們不知道你要幹什麼,我們有猜疑。
猜疑這個事在過去的權力世界是一個特別可怕的東西,我記得後來有一本歷史書叫《說郛》裡面講的一段話:猜忌天下之亂源也,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聽懂這意思吧?就算我猜疑你,我不反那皇帝也會認為猜疑了為什麼還不反呢?先殺了算了。
所以我給大家推薦一本小說叫《三體》,我們這個節目里也說過的,其中就說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念,他說你地球人別老跟外星人搭個,我在這裡,我在這裡,我們都是文明夥伴,大家聯繫一下,說別干這個事,為什麼?因為在宇宙空間兩個文明之間的聯繫實在是太脆弱了。
就有點像黑暗叢林,比如說你深夜拿著一把槍,走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森林裡,然後突然右前方出現一個響動,你最理性的決策是什麼?
開槍啊!我管它是什麼呢?是害蟲還是益蟲?是我的朋友還是敵人?因為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在傳統的權力架構里就是這樣。
你手握重兵,然後你能反叛我,你現在不反,我知道你在幹什麼?積蓄實力?等待更大的名望?
於其這樣,不就直接幹掉就算了,所以《三體》那本小說就告訴我,如果遇到外星文明,盡你可能不要去判斷,不要去交流,不要商量,直接盡你可能幹掉,所以人類別在那傻乎乎的天天跟外星人喊,跟宋代的這個時候的權力架構是一樣一樣的。
歐陽修文彥博害狄青和後來的秦檜害岳飛是出於同一個理由,所以你看有的歷史學家研究岳飛的時候就發現一個特別怪的現象,岳飛當年被殺的時候,士大夫階層沒有替他說話的,一直是到後來宋孝宗登基他要北伐,要重新抗金的時候才給岳飛恢復了名位等等,那已經岳飛成為一個政治符號了,對岳飛本身的評價已經沒有關係了,在當時的士大夫仍然是認為像這樣的驕兵悍將,我不管你在戰場上立了多少功,殺掉對於權力是最最安全的。
當然了,這其實還沒有破解到問題的最根本,就是既然他是驕兵悍將,那其實你看南宋四大名將吧!
劉光世,劉光世自己不會打仗,早早的就把部隊交出去了,我不幹了行吧?劉光世跑掉了。
張俊,張俊幫著高宗趙構害岳飛,所以後來得以善終,但是最後也是被罷官,最有趣的是那個韓世忠,韓世忠這個人他本來是個浪子型的人物,雖然打仗也很能打,但是他比岳飛就多一個心眼,他呢就是天天找高宗皇帝要金銀財寶,要土地,要田宅,這個就是古時候武將跟皇帝玩心眼兒慣用的一個手法,意思我這個人就貪圖這點享樂,我沒想你的位子。
這韓世忠後來也矇混過關,但即使矇混過關,韓世忠也是這樣,天天閉門不出,跟過去的武將,過去的老部下說拜年了跟老長官見一見,韓世忠根本就閉門不納,就這樣才躲過這一禍。
那按說,像岳飛這樣的,岳飛這個人說實話挺好的一個人,你看不愛財,不近女色,深得民望,士大夫階層也喜歡他,然後提筆還能寫點詞,這樣的人形象很好,為什麼仍然要殺而不是僅僅是剝奪他的兵權呢?
很多當代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岳飛為什麼必須死的時候,往往在強調岳飛的性格,岳飛這個人性格確實有點不好,特別倔,當然這種倔在皇上看來那就叫跋扈,最具體的是兩個例子,要知道岳飛原來跟高宗趙構之間那也是有蜜月期的。
剛開始趙構覺得這小夥子太能幹了,原來是很低級的武官趙構一直親自把他提拔,所以後來把他提拔成節度使,提拔成節度使的時候30歲不到啊!
岳飛還逢人就講,你看我,整個宋朝就兩個30歲不到的封節度使,一個是太祖,一個是我,你說這話哪能講呢?對不對?他就是私下跟人瞎講。
岳飛這個人性格呢,他倔在哪兒呢?
舉兩個例子,第一,他跟宋高宗第一次翻臉是在紹興七年,那年發生了一個什麼事兒?
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劉光世,他帶著淮西軍,他自己實在不願意打仗,我就願意回家抱老婆陪孩子,算了,這軍隊交給朝廷,我就回家了。
高宗趙構說這個軍隊交給岳飛,岳飛就擁有了天下七分之五的兵力,後來跟岳飛剛說完這個話之後,趙構回去一想,不對啊!
這兵權交給他了,他哪天造反,我一點轍都沒有,所以高宗很快就反悔了。
而岳飛這個高興啊,老頑童似的,哎給我了給我了,高興了,天天在那謀劃,我擁有了這麼多軍隊,我應該怎麼收復,還我河山,他天天想這事。
可是高宗趙構反悔之後就跟他說,不給你了,直屬中央了,岳飛就不高興了,要來要去要不到,岳飛說去tmd不幹了,幹嘛去?
直接回廬山,因為他老母親葬在廬山,到廬山閑住不幹,管你朝廷怎麼著,怎麼喊我回去,不回去!
趙構就給他寫信啊!愛卿啊,你是怎麼好啊,我是多麼喜歡你啊!
充滿了激情四溢的信一封一封飄向廬山,死活不搭理,後來趙構沒招了,說這樣吧!叫他倆手下,一個叫李若虛,一個叫王貴,說你們倆到廬山去請他,請不下來,殺你們倆人!
這倆老部將就跑到廬山去見岳飛,岳飛剛開始還耿耿的,最後李若虛跟他說了一句話,說你真的以為你能跟朝廷翻臉嗎?
這一句話說完,岳飛大汗淋漓,想想真不對,然後就下山。
下山之後得跟高宗承認錯誤啊,寫這個認錯書,說你別生氣了,高宗說我沒生氣,我生啥氣,我要真生氣我就動你了,你知道我怎麼動你嗎?
太祖皇帝有一句話,犯吾法者,惟有劍耳,說我不生氣,生什麼氣?我要真生你氣,就弄死你,這是兩個人第一次翻臉。
另外一次翻臉呢,也是岳飛的性格問題,他老替皇上操心,說你這個沒後代啊,因為他在揚州逃跑的時候,據說受到驚嚇,高宗皇帝落下了類似於陽痿這樣的毛病,所以就沒有後代,然後養了當年的太祖皇帝的兩個孩子,就是七世孫吧!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兩個孩子養在宮裡。
而岳飛就說,你應該立那個趙伯琮為太子,岳飛有點腦筋,他自己不讓別人參與這事,自己躲在船艙里練小楷,然後自己寫的奏章,然後跑到那兒給皇帝念奏章,結果念的時候,高宗就冷冷地看著他,念吧!
然後一陣冷風刮來,那個奏章刮到地上,岳飛哆哆嗦嗦大汗淋漓,他也覺得這事做的太過分。
最後高宗就跟他說了,說這種事哪是你這種掌兵權在外的武將該管的啊,如果你是文臣你說這話可能還是愛護國家,你武將啥意思?
各位你要知道立太子這件事情在封建王朝的時候那是天大的事情,說白了這叫炒期貨,你不就是想未來誰當皇帝嗎?
你這個時候說伯琮當皇帝當太子,那意思就是我百年之後,那下一任皇帝你有擁立之功啊!
所以過去的誰當太子這個問題上是宮禁當中最嚴肅最碰不得的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康熙皇帝後來建立了叫秘密建儲制,跟雍正倆人,這個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說我不是不立,我立了,但立的是誰誰都不知道,我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頭,我死的時候,一翻兩瞪眼,開箱彩票才開出來,提前誰都別攀附哪個太子哪個皇子,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創新。
但是宋代的時候沒有,那你啥意思?
你統兵大將,天天捅著我立太子,所以後來高宗非常不高興,但是這種不高興可不是高宗趙構一個人,當時的也是主戰派,對岳飛也很好,那個宰相叫趙鼎,趙鼎就把岳飛的那個參謀官叫來,叫薛弼,說太糊塗了,這種事是他乾的嗎?只能有一次,這個事可不能有第二次。
所以你看岳飛性格確實有問題,可是岳飛的性格問題真的又能導致他被殺嗎?
我覺得還不至於,因為宋代畢竟是一個文弱,相對來說比較文明,他不像那個權力野獸朱元璋,朱元璋管你,宰了再說。
宋代是比較仁厚的一個王朝,為什麼還是要殺了岳飛這種愣頭青?
軍權剝奪不就可以了嗎?這就又說到宋代的政治,宋代的政治其實從北宋仁宗開始,就開始完成了一個叫士大夫階層的覺醒。
剛開始的時候宋代人覺得錄士大夫就是像唐太宗一樣,一看這麼多舉子來應試,他就會感覺,哎呀!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都為我所用,可是到了仁宗朝再往後,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叫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那這個時候,士大夫的力量就開始成為朝堂上主導的力量,這就又暴露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缺陷,就是士大夫基於意氣,凡事認死理,凡事搞黨政,所以你看宋英宗的時候的濮儀啊,包括最典型的王安石變法,那就是有你沒我,咱倆不談是非,咱倆就談黨派,你只要不是我這個黨,你幹什麼都錯。
王安石變法是錯,後來司馬光上台了,司馬光上台,第一天就所有的新法盡廢,所以當時王安石在南京,王安石說有些法明顯的實現了有功效的,為什麼也要廢掉呢?
對啊!因為這已經不是什麼具體的政策之爭,這已經叫國是之爭,就是是非的那個是,既然把你干倒那就得是我。
所以你看宋代後來王安石變法之後,翻過來調過去,這派上台那一派就徹底踩下,所以整個宋代的政治就是這樣,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失去了彈性的政治,用鄧小平講的一句話,凡事要實事求是嘛,現在那四個字還在中央黨校門口擱著,你只有實事,就是是什麼事咱就解決什麼事,說什麼事的道理。
可是宋代的政治,越到後期,你會發現它喪失了彈性,那麼到了高宗趙構和岳飛的那個時候,這個彈性就變得非常的脆弱。當時朝廷上只有兩派,第一派主和,第二派主戰,主和派你說他一定是漢奸嗎?不一定,就是圍繞在秦太師光輝路線周圍的那一群士大夫。
至於主戰派是不是一定就是抗金名將,就一定是對國家好的人,不一定,你看後來的主戰派,比如說打甲午戰爭的時候,翁同龢那些主戰派,那叫誤國的文人。
真正在前線彌縫這個大局的像李鴻章這種人都被污衊為什麼投降派主和派,所以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政治當中,真正說我敢跳出來說我主和,說這句話不僅要有政治智慧,而且要有道德擔當,否則皇帝都不敢。
像明代的崇禎皇帝,他其實到最後也想跟後金談判,然後派人私下去跟後金談判,這個意思剛漏出來,結果風聲就漏了,然後他就只好把這個人殺掉,皇帝根本就不敢單說我投降,我談和,根本就不敢,因為政治已經變得失去了彈性,他只有站在兩派當中找一派。
那既然國家的大計已定,說我們要跟金國談和,那怎麼辦?
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就必須要去殺掉一個主戰派的大員,只有殺你岳飛,其他人都老實了。
你看韓世忠閉門思過,殺他們有什麼用?你岳飛愣頭青,你不明白不懂政治嘛,你還在那嚷嚷,整個的主和派還是不能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所以爭國是成為當時宋代整個政治缺乏彈性的一個最終結果,所以岳飛必須死。如果我是宋君,一定不會殺岳飛,一個以榮譽至上的人站在道德至高點上,對江山是構不成顛覆威脅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對「 功高震主」這個詞一直不是由衷的理解,作為一個最高權力的領導,難道就是最高功德的嗎?作為帝王,最主要是運用權術穩定自己的江山。所以岳飛功德高也是沒什麼好擔心的,君王只要樹立一個無上地位存在就好,代表的就是一個時代。要功德何用,臣下的功德在後世眼裡還是這個時代的功績。
談談岳飛,相信就算是趙構對岳飛的忠誠也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個軍人,把榮譽看作比生命還重要的人,是不可能有悖逆之心的。加上岳飛樹立的功績,在百姓眼裡簡直正直的化身,要想謀朝篡位,這個角色的轉變是最大的障礙。所謂「師出無名」,這就是岳飛不會謀朝篡位的原因,自己站在道德至高點,弒君在古代是最大忤逆。如果我是趙構,就不會給岳飛機會,所以岳飛「功高震主」之論完全沒必要擔心。
再說北伐這個事,說財政吃緊。但是岳飛極力主張北伐,就這事完全可以製造點削弱岳飛個人威望,增強君王的功德。同時岳飛是當時唯一能夠保證江山穩定的因素,只要岳飛不死,是戰是和,決定權都在自己手裡。所以個人覺得前面說的什麼財政問題殺岳飛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在那樣內憂外患的年代殺掉能夠穩定江山的重要因素是極其不明智的。如果我是趙構,就不會這麼做。
感覺一樓說的很對,大體上是合情合理。
從樓主的問題作答,我是不願殺岳飛的。頂多就是軟禁在家,給個很高的虛銜。至於他的脾氣,那是有硬傷的,故意製造點軟腐敗,腐敗他的家屬。然後再明著作秀放了他們。雖然做法很複雜,很講究細節。但作為一個皇帝,身在深宮之中,琢磨個人性的優與劣還是沒問題的。
歷史學家對人格解析的時候首先會對其性格進行分析,趙構當皇帝前可謂是意氣風發,胸懷大志,箭術高超等,反正一個英雄具備的潛能它都具備。但是當上皇帝之後,他整個變了一個人,面對金兵來犯落荒而逃,甚至驚嚇過度喪失生育功能。弗洛伊德再講分析一個人精神的時候要看他的童年,趙構是他爹與一個宮女的孩子,不收待見,俗話說不爭饅頭爭口氣,趙構勤學武功,廣交賓客,這使得他在性格上堅強、果敢。所以在金提出要宋派人質到金時,趙構毛遂自薦,臨走前還慫恿他爹別在乎自己這個兒子,該打就打。--------(華麗的分割線)趙構在當上皇帝後,他在性格上來個180度大旋轉,保守、多疑。我認為主要是地位不同了,皇帝所擁有的權利完全可以使一個人性格扭曲,為了保障他自身的地位不受侵犯可以採取一切手段。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趙構殺岳飛我認為是功高震主。有人說岳飛是忠臣,秦檜告訴趙構當年高祖也是忠臣。最後以莫須有罪名將其殺掉應該是趙構疑心重,終究還是性格上的悲劇。
將天下之兵而不王,天必亡之。
這種人也配給我假如?他只配永遠跪著。皇帝,卻不能承擔天下,為了一己私慾,偏安一隅,個人操守與行政措施都低劣地不行,對我華夏民族來說可謂罪人!殺岳飛?從他殺岳飛開始,就註定了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必須殺掉,因為岳飛忠於的是宋朝,而不是趙構本人。任何一個皇帝,就算是他的兒子有表現出來想坐帝位的想法,哪怕這個兒子已經是太子了,哪怕他自己馬上要咽氣了,都不會允許他的兒子有這種想法。更何況一個臣子一天到晚喊著要把現任皇帝的老爸哥哥救回來搶他的位子呢?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懂得了這個,就會懂得為什麼要給岳飛翻案。
「現在的形勢是很明顯的嘛!金國兵精將猛,我們大宋朝,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金國打仗呢?若抵抗金國,頂多三天就亡國了!……岳飛這個人,喜歡唱抗金的高調,不會顧全大局!最嚴重的是,岳飛一向不服從中央領導,只想著擴充實力,搞自己的小集團!……岳雲、張憲、牛皋、湯懷這些人,他們到底是服從朕這個最高領袖,還是服從岳飛?……還有,岳飛還經常對朕立太子的事指手劃腳,他想幹什麼?……我們大宋朝的軍隊,都在四川、襄陽一帶,岳飛跑到朱仙鎮去幹什麼?金兵那麼能打,為什麼打不過岳飛?大宋朝的將軍戰死了這麼多,為什麼岳家軍的將軍沒戰死幾個?岳飛是不是在保存實力?是不是游而不擊?是不是想最後坐享其成?他在郾城、潁昌打的那些勝仗,是不是有虛假的成分?是不是岳家軍的宣傳?他們是不是跟金兵暗中有勾結?……攘外必先安內,秦愛卿,朕知道你是忠於領袖的,這個事情,你去處理一下,唵!」
你姿瓷不姿瓷呀?不置田產,不好美色,一心北伐…這是要幹嘛?!不可能不殺!
不殺,我傳位給他
推薦閱讀:
※秦檜被評為奸臣,有什麼損失?
※從大歷史看屈原、岳飛是愛國者嗎?
※如何在宋朝當好一個武將?
※秦檜的墓地該不該保護?
※從宋高宗趙構的個人立場來說,岳飛是不是必須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