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候大臣們給皇帝寫的表都是自己寫的嗎?

雖然說這也許是個無聊的問題,但是老實說的確困擾我很久了→_→
不知道有沒有辭不達意,具體說下,例如曹操的《請恤郭嘉表(一作請追增郭嘉封邑表)》還有像諸葛亮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這些都是他們本人寫的嗎?像《後出師表》之前就看過似乎有爭議說不是諸葛亮本人寫的。然後曹操又設有軍謀祭酒之類的職位似乎專門負責文書工作。所以我就在想這些他們寫給自己君主的表都是自己寫的還是找人代筆的呢→_→幕僚一般會為哪些文書代筆呢?
ps我舉的只是兩個例子,大家不要糾結於此,希望能更提綱挈領地解答我的疑惑啦,謝謝大家。^_^


我認為《後出師表》一定不是諸葛亮寫的。

《後出師表》中有一句話: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乍一看,好像這是在斥責那些反對北伐的人:咱們陛下沒有高祖那麼英明,身邊的謀臣又沒有張良陳平那麼有能耐,卻想和曹魏相持取勝,這可能嗎?!

但是,公開宣稱劉禪不夠英明,這可不是諸葛亮的風格。

諸葛亮確實對劉禪的執政能力充滿疑慮。《出師表》里,諸葛亮不斷規勸劉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還指導他要相信費禕、董允、向寵等,儼然一副老師的模樣。

但在文章最後,諸葛亮說:「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可以看出,對劉禪,他是很恭敬的,即使他在蜀漢軍政一把抓,是蜀漢的實際領導人,在出征這樣的大事上,他還是要尋求劉禪的批示。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份表章,文風不符。

除此之外,從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出,《出師表》時的諸葛亮相當意氣風發,自信滿滿。

但一年之後的《後出師表》,卻洋溢著濃重的失敗主義之風。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居然兩次強調自己能力不行?!

雖然前次北伐有了街亭之敗,但蜀軍損失卻並不大,蜀漢國力也並未有根本性損傷。曹操也曾遭遇兗州之亂,那時的他境遇艱難,幾無根據之地,卻也沒能喪失鬥志。而諸葛丞相僅僅遭遇一次戰敗,就受到如此重大的打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除此之外,還有疑點。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

出征之前的上表,卻替敵人說起話來,失敗主義至此,畏敵於先至此,又怎麼可能?

而且,《後出師表》還有一個根本性錯誤。

做注的裴松之,在引用了《後出師表》之後說,「於是有散關之役」。可見,此表作於蜀軍出散關,攻陳倉,斬王雙之前,也就是建興六年。

但《後出師表》卻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等。

這是文中最可悲也最可笑的硬傷,因為眾所周知,趙雲死於建興七年。

所以,單憑這個錯誤,我就可以認定,《後出師表》,不可能是諸葛亮所做。它也不是丞相府幕僚所寫,因為趙雲尚在,他們不會也不敢犯下如此錯誤。

所以,《後出師表》,必是後人偽造的。

至於《出師表》,則肯定是諸葛亮親自寫成。甚至,就算是幕僚代寫,也一定是在諸葛亮的口授和指導下寫出來的。

因為文中大部分都在勸諫劉禪,作為君主,應當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這些話,諸葛亮敢寫,但他的幕僚,可不一定敢寫。

這就是我對諸葛亮兩份出師表的看法,寫到這裡,這個答案就該結束了。大小姐,你滿意了沒?

神馬!你居然還不滿意!

那好吧,我再腦洞大開一下,悄悄告訴你《後出師表》是誰寫的。

據做注的裴松之說,《後出師表》,亮集無記載,而是記載在張儼的《默記》。

這就奇怪了,作為蜀人的陳壽,寫《三國志》時都沒看到這份表章,卻能被吳國大鴻臚看到?

釋迦摩尼大佛祖教導我們說,南轅北轍,必有蹊蹺。

一個最簡單的結論是,《後出師表》,肯定是吳人偽作的。

那麼,是誰?

我認為是諸葛亮的侄子,東吳權臣諸葛恪。

且看:

東吳建興二年,諸葛恪準備起兵伐魏。此議一出,即招致朝中大臣反對,但諸葛恪不聽。為了對眾人說明此時伐魏的重要性,他發表了一篇長篇大論,強調此刻伐魏的重要性,也就是《征魏論》。

問題就在這個《征魏論》上。

「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與之力競,坐觀其強大,吞滅諸袁。」《征魏論》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後出師表》

以上兩段,闡述的是相同的道理。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後出師表》

「昔漢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閉關守險,以自娛樂,空出攻楚,身被創痍,介胄生蟣虱,將士厭困苦,豈甘鋒刃而忘安寧哉?」《征魏論》

以上兩段,引用的都是劉邦的例子。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分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後出師表》

「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復十數年,略當損半,而見子弟數不足言。若賊眾一倍,而我兵損半,雖復使伊、管圖之,未可如何。」《論征魏》

以上兩段,都在表明如不趁著現在伐魏,以後本國的士兵會越來越少,國本越來越差。換句話說,兩段表達的天下形勢幾乎是相同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征魏論》還是《後出師表》,口吻腔調,都是在駁斥群臣的反對意見。

看出點意思沒?

更好玩的是,諸葛恪為了說服群臣,居然還在自己的文章里加上了一句「我最近看到了叔叔諸葛亮上表蜀漢朝廷的伐魏書,真是讓人感嘆」。

於是這事就變得更有意思了。

我猜測事情一定是這樣的:諸葛恪想要伐魏,但朝中大臣激烈反對,於是他寫了一篇《論征魏》來反駁。寫完之後自己想了想,覺得說服力還是不夠,於是又偽造了一份《後出師表》。

這樣一來,為什麼《後出師表》會被吳國張儼記載的蹊蹺之處,也就可以解釋了。

靠著蜀國和吳國這兩份主張伐魏的表章,諸葛恪成功壓制了群臣的意見,獨斷專行,起兵伐魏,但卻大敗而回,不久便被孫亮設計殺害,一代神童就此歸西。

自己的侄子想抄襲自己,卻抄了個身首異處。不知諸葛亮在天有靈,該哭,還是該笑?

世上能達到丞相那樣高度的,畢竟少之又少。

到這裡就真的結束啦!兮嘉,你還滿意不?


這個問題好。說下我自己的看法:
書、奏、章、表,是古代最重要的應用文體。由於其兼具實用性和政治性,所以成文過程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分類闡述的話,有複雜化之嫌,而且你似乎也不要很繁複的回答。試著就你所舉的入手談下:
《後出師表》在歷史上不僅被懷疑不是諸葛亮自己寫的,而且和「代寫」也沒關係,乾脆說是後人偽托的。鐵證是:《三國志》和《文選》里無此篇,裴注引後人的《默記》里第一次出現。《諸葛亮集》今本中有這一篇,然而今本是後來又輯成的,不是陳壽《進諸葛亮集表》裡面說的那個原版。
諸葛亮自己是政治家,但從史料記載他的言行事迹來看,他和曹操一樣,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同時遍讀諸子尤其是法家著作。諸葛亮和曹操都是文章能手,這一點不必懷疑。他們今天留下的章、奏、表、書,多數並非全篇,但即便從留下來的部分看,也不大可能是代筆的結果,為其二人作為當時最傑出之政治家、軍事家,從言論到文氣均非陳琳之類專攻應用文的書記人員所能摹仿來的。古代專門的書記人員,日常工作是寫瑣碎而常用的文字;遇重大事件需要以章、表、奏、議、令等形式加以干預處置的時候,如諸葛亮、曹操是不會讓其他人代筆的,實際上也沒人能代這種筆。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古人在編輯自己或前人的文集時,對於甄別哪些是自作、哪些是代筆,是很要下一番功夫的。先說這麼多,希望能對你起到參考作用。
--------------------------------------------------------------------------------------------------------------------------------------------
補充對知友楊威回答的看法:
楊威的論證是現在持《後出師表》是偽作說一派的學術成果。當然也有說法講既然《三國志》於人物卒年多有錯記,則趙雲卒年未必信然;諸葛恪假造叔父遺書,跡近荒唐;全文辭氣悲觀,不足以鼓舞主上,振奮軍中。二說均非泛論,大家可以斟酌。
------------------------------------------------------------------------------------------------------------------------------------------
補充對《請恤郭嘉表(一作請追增郭嘉封邑表)》的看法:
此表非曹操本人手筆的可能性較大,可能是按照曹操的意思擬就的。
晉代以來,曹操的文集開始散佚。沈約當年見過曹操擬作的《但歌》四曲,今本已無。《隋書.經籍志》裡面講,梁朝尚存的曹操十卷《逸書》亡於隋末;文集三十卷剩下二十六卷。唐代曾有人重新編了一部《魏武帝集新撰》十卷本,還有人把二十六卷又重新分成三十卷本以用來自我安慰。唐代四類書《初學記》、《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和《白氏六帖》引了許多今天已不傳的曹操詩文。北宋滅亡時,金人燒毀了大批內府藏書,曹操集可能就此完蛋。因為宋代《太平御覽》里尚引用大量曹操作品,到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里已經不見著錄《魏武帝集》或《曹操集》。直到明末,張溥(就是《五人墓碑記》那個張溥)重新編輯《魏武帝集》,四處爬剔搜羅斷簡殘編,才輯成今本雛形;後來嚴可均、丁福保進一步輯佚,建國後中華書局進一步做工作,才有了今天所見的集子。今天看來,似乎八十一篇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曹操自己寫的,尤其《讓縣自明本志令》,可能第二個人也寫不出來。那麼拿這一篇去衡量給郭嘉求追認待遇的表,則後者官樣文章氣稍重。當然,這都是推論。今天凡是集子里署名曹操的作品,我們只好認為它是曹操作品。


主要還是取決於大臣/統帥本身的文采和霸氣指數,還和要寫的表/奏章重要程度有關吧
大部分的日常文書,程序文件(過年過節的祝賀奏章,陞官蔭子的謝封奏章)該是幕僚幫著寫的,
但是有些重要文件,可能幕僚怎麼寫都沒有統帥的霸氣,還是要統帥自己來寫
比如曹操的《招賢令》「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公然招募「不仁不孝之人」,這在舉孝廉的漢魏時代足夠驚世駭俗了
漢文帝給趙佗的詔書,開頭就自己說自己是劉邦小老婆的兒子了,「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於代」,這也不像秘書的手筆
所以說奏章究竟誰寫的,還是看主公的霸氣指數。


代筆的寫到「庶竭駑鈍」這句的時候丞相sama心裡一定暗暗生氣呢


推薦閱讀:

在孫策被刺殺這件事中孫權扮演了什麼角色?
中國古代戰爭中,武將的個人武力值有多重要?
東漢朝廷的禁軍主體最終落到那個漢末軍閥手中?能不能梳理一下脈絡?
諸葛瞻的能力很弱嗎?他為什麼不聽取黃崇的建議?
曹操,劉備,孫氏的統才,用才之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TAG:三國 | 諸葛亮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