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 1 月 9 日麥當勞出售內地和香港業務?

外媒:麥當勞將出售中國內地和香港門店 報價30億美元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麥當勞將賣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門店,報價高達30億美金。目前已有至少6家財團表現出興趣,包括北京旅遊集團,三胞集團,中國化工等。

麥當勞向收購方提供為期20年有限制的加盟特許經營權。

相關問題:中信和凱雷為什麼要收購麥當勞中國業務?如何理解 160 億港元的交易價格?


1 月 9 日,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宣稱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與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凱雷投資集團將以 20.8 億美元的價格正式收購麥當勞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業務。收購完成後,麥當勞將僅持有新組成公司 20% 的股份,幾乎不再擁有中國區業務的決策 「話語權」。

根據其 2016 年 7 月到 9 月的財報顯示,中國區盈利持續減少,凈利潤同比下降 3%。

不只是中國區業務增長放緩,麥當勞在美國本土市場也已經維持了連續數個季度的負增長了。2015 年麥當勞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 254.1 億美元和 45.3 億美元,較 2014 年分別下跌 7% 和 5%。

從被憧憬嚮往,到出售中國區業務,麥當勞的 「節節敗退」,看上去令人意外,卻也是一種必然。

成也標準化,敗也標準化

提到漢堡,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麥當勞,但麥當勞其實並不是世界上第一個賣漢堡的。

從 19 世紀開始,美國就出現了漢堡售賣亭。二戰後,這種家庭式餐館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成長,遍布美國各大城市。但麥當勞的創始人雷 · 克羅克(Ray Kroc)的出現,讓大家開始把漢堡與麥當勞划上等號的。

通過引入標準化的快餐服務體系和連鎖經營體制,克羅克把麥當勞從最開始的連鎖小餐館變成了世界級的連鎖餐廳。從店面的裝潢、員工的培訓,到餐點的口感、食材大小,麥當勞都嚴格遵循標準化作業。

為了保證出餐的標準化,克羅克研發了薯條漂炸定機器和肥肉分析儀等電子輔助裝置,使得每一塊肉、每一根薯條大小和口感都幾乎一模一樣。為了保證餐廳運營的標準化,克羅克甚至創立了 「漢堡包大學」,專門為麥當勞餐廳培養經營和管理人員。

如今除了地點不同,全球幾乎所有的麥當勞餐廳都有相似的模樣:店面以黃紅顏色為主進行裝潢,身穿紅白條衣服黃色背心的小丑——雷納德 · 麥當勞永遠不會缺席,在菜單上你也總能找到那些經典的餐食。而一切都按標準流程走的麥當勞,伴隨著美國推動的全球化浪潮,也成為西方文化輸出的代表。

截至 2015 年底,麥當勞在全球擁有超過 36000 家餐廳,每天為 120 個國家和地區的 6900 萬名顧客提供服務。

但曾令麥當勞風光一時的法寶——標準化,如今卻成為了阻礙其繼續前行的絆腳石。

長期以來,標準化的菜單是麥當勞得以迅速開拓市場的核心。在全球任何一家麥當勞餐廳,你都能買到漢堡、薯條、可樂的 「標配」。在很多消費者的心中,這份標準菜單就代表著麥當勞的飲食文化。

但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會無條件接受標準美式飲食文化的 「擁抱」。在進軍歐洲市場時,麥當勞就遭到了當地民眾的抗議,他們認為麥當勞是垃圾食品,並且涉嫌虐殺動物。同時,麥當勞的飲食文化還是對歐洲傳統貴族文化的一種顛覆,他們無法接受用手來代替刀叉用餐。聽上去似乎有些矯情,但這的確暴露了麥當勞引以為豪的 「標準化」 戰略在全球拓展過程中的弊端。

標準化,在為麥當勞吹響全球擴張的號角的同時,也意味著保守。以中國為例,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以謹慎和穩健著稱。截至 2015 年底,肯德基在中國開設的餐廳已突破 5000 家,是麥當勞的將近兩倍。儘管麥當勞已經開始在菜單中增加粥、飯等傳統中式餐食,但對比競爭對手肯德基、必勝客等,麥當勞的本土化戰略還是相形見絀。

除此之外,國產連鎖快餐品牌就像 「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也加入了中國餐飲行業的競爭紅海。從前,人們吃快餐時只有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選擇,現在還有真功夫、72 街,甚至是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還有黃燜雞米飯。同樣的連鎖經營,同樣有品質保證,在選擇多元化的同時還有價格優勢,消費者自然會 「用腳投票」。

據歐睿諮詢(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統計,麥當勞在中國快餐市場的份額,已從 40% 下降到 24%。

在 「民以食為天」 的中國,人們對於飲食的要求比想像中的還要高。在資源匱乏、見什麼都稀奇的年代,麥當勞作為標準 「洋快餐」 的代表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但當遍地都是餐廳、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時,恪守標準化的麥當勞就失去了競爭優勢。

特許經營這棵 「搖錢樹」,在中國有點水土不服

靠著標準化把漢堡賣到世界各地的麥當勞,其實並不靠快餐業務掙錢。

有人曾把麥當勞比作房地產商,稱其先通過嚴謹的事前調研選好開店地址,再不斷拉動店面周邊的客流來提升附近的房價,進而從房產升值中獲利。這其實是對麥當勞盈利模式的一種誤解。麥當勞真正的 「搖錢樹」 是特許經營。

從麥當勞的營收和盈利來源來看,主要收入分為兩部分:一是直營店的銷售額;二是特許加盟費用,包括租金、特許經營授權費以及起始費。相比公司直營,特許經營的 「輕量級」 管理模式有助於降低成本和風險,能最大限度地獲得更多收益。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麥當勞通過特許經營管理的餐廳達到八成以上。2015 年,麥當勞全球特許經營餐廳的利潤額為 72.8 億美元,約為直營餐廳的 3 倍。

但靠著特許經營在其他地區賺得盆滿缽滿的麥當勞,卻在中國異常地小心謹慎。

1990 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麥當勞,直到 2008 年才首次在中國區開放特許經營。2011 年,在針對企業開放特許經營時,也只有雲南是公開的試點省份。2014 年,麥當勞首次在中國一線城市開放特許經營業務,開始大規模提高特許經營佔比,但直到 2015 年底,這一比例也僅僅達到 35%。

不只麥當勞,其他國外快餐品牌也對在中國區開放加盟持保守態度,原因就在於中國獨特的飲食習慣、食品安全現狀和法律法規環境。

為保證品質,特許經營對管理標準和供應鏈的要求很高。因此儘管很多投資者對加盟感興趣,但高昂的加盟費用以及嚴苛的篩選條件還是將很多申請者 「擋在門外」。再加上中國餐飲市場的各種 「亂象」 以及日益加劇的食品安全問題,都讓麥當勞這樣的 「外來客」 在開放加盟方面謹小慎微。

但不斷下滑的營業額還是多少讓麥當勞有點顧慮:開放加盟吧,怕因為一點閃失傷害了多年的品牌形象;不開放吧,公司的業務一直不見起色。重重矛盾之中,麥當勞還是決定 「鋌而走險」,將特許經營這條路走下去。

在麥當勞公布的 2015 年財報中,公司制定了一個四年計劃,決定到 2018 年為止,要將公司的特許經營比例提升到 95% 以上,其中主要的加盟授權都將集中在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主的高增長市場(High Growth Market)。

去年 3 月 31 日,麥當勞中國公開宣布將引進戰略投資者,向其出售 20 年特許經營權。計劃公布後,傳言包括北京首旅集團、中國化工、三元食品、三胞集團等在內的多家投資基金和企業紛紛提出收購意向。

今年 1 月,麥當勞的特許經營權出售案終於塵埃落定,中信集團領銜的財團聯盟成為了麥當勞的 「中國合伙人」。

對於麥當勞的 「放手一搏」,中國政法大學特許經營研究中心主任李維華表示:

麥當勞選擇今年出售中國的特許經營權,應該是出於自己的戰略需求,認為目前內外條件都相對成熟了,包括法律、政策等外部宏觀環境,以及內部統一性、標準化團隊和複製技術等。

目前,麥當勞已在中國內地擁有 2400 多家餐廳,中國香港地區超過 240 家。儘管內外環境的變化為麥當勞的在華特許經營帶來了機遇,但麥當勞還面臨著更多挑戰。

消費升級時代,令人尷尬的快餐血統

你在預期客戶的頭腦里給產品的定位,就是你的產品在客戶頭腦中的真正價值。

說到麥當勞的市場定位,就不得不提到其快餐血統。

從賣漢堡起家,到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快餐巨頭,麥當勞走的一直都是便捷、高效的快餐模式。在美國,麥當勞餐廳多開在繁忙的商業區和社區的主要街道,人流量大,客源充足。這些顧客的共同點就是,買完就走,基本不會停留。

上班族會選擇在時間不夠時去麥當勞買一份午餐,因為省時;學生會選擇去麥當勞吃飯,因為便宜。除此之外,作為快餐的麥當勞似乎沒有更多的吸引力。

但在剛進入中國時,麥當勞一改在國外的 「藍領」 形象,搖身一變成為 「西洋貴族」。

彼時,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物質水平發展極為有限,一切從國外進來的東西都是新奇的,更不要提從美帝來的麥當勞了。不論男女老幼,都為能吃一頓 「洋快餐」 而興奮不已。再加上與物價水平相比相對高昂的價格,可以說,當時能夠吃一頓麥當勞是身份的象徵,可以成為親戚朋友之間誇耀的資本。

但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人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在麥當勞消費逐漸成為日常。人們發現,出門下館子除了麥當勞肯德基,還有更多其他的選擇。從前在麥當勞約會的男男女女,如今跑去了星巴克;從前選擇在麥當勞 「搓一頓」 的年輕人,如今還可以在海底撈大快朵頤。

去掉了 「稀罕玩意兒」 這個品牌溢價,麥當勞在中國逐漸失去了 「稀缺性」,回歸了它的快餐本質,成為人們在旅途中和繁忙時填飽肚子的眾多選擇之一。

除此之外,健康飲食逐漸成為人們填飽肚子之外的更高層次需求。在知識水平不斷提升、餐飲市場也極度多元化的今天,人們逐漸發現,包含油炸食品、碳酸飲料在內的高熱量快餐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弊大於利。

當父母們發現,這種 「傷害」 可能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產生影響時,幡然醒悟的家長們紛紛選擇將自己的孩子帶離 「垃圾食品」;愛美的女性們發現,要想減肥變美,必須控制自己的熱量攝入,快餐這種高熱量食物簡直是 「罪大惡極」…… 在追求健康飲食的今天,麥當勞的快餐血統彷彿成了它的原罪。

壓力之下,麥當勞開始改良自己的菜單,宣布將在成人套餐中添加更多的蔬菜和水果,並且不再面向兒童銷售營養成分較少的餐食。他們還開始在菜單上標註食物的熱量,同時增加廣告中有關健康膳食的宣傳。如此翻天覆地式的變革,必然要花費巨額的成本。據紐約時報報道,麥當勞 2013 年的 「健康運動」 共耗資約 3500 萬美元。

食品安全危機

但致命的是,除了被歸類於 「垃圾食品」,麥當勞還觸碰了餐飲行業的紅線——食品安全問題。2014 年 7 月 20 日,有媒體曝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向麥當勞和肯德基提供過期原料,這些原料中包含當日製作麥當勞麥樂雞的大量雞皮和雞胸肉,並且過期長達半個月。

事件曝光後,儘管麥當勞宣稱已停用相關原料,並下架相關食品,但品牌信譽還是受到了嚴重影響。上至政府機關,下至普通消費者,都要求關聯企業 「給個說法」,甚至有消費者表示,短期內將不會再光顧麥當勞。這可能成為麥當勞入華以來面臨的最大信任危機。

從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到上海 「福喜門」,每每爆發食品安全問題都讓中國消費者膽戰心驚。而消費者的心失去容易,再想得到就難得多了。

去年 7 月 14 日,麥當勞中國區 CEO 張家茵表示,從 2017 年起,麥當勞在全國的 2200 家餐廳將暫停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的棕櫚油,逐步改為葵花籽和油菜籽新配方混合油。

可以看出,在中國,麥當勞也企圖通過 「健康改革」 拉好感。

但這些 「改革」 不免有些有心無力。即使在菜單中增加更多新鮮蔬果,亦或是減少高熱量的原料,都改變不了麥當勞快餐的本質。消費者去麥當勞,就是去吃漢堡炸雞的;如果想要吃得更健康,他們可能根本就不會去麥當勞。

終於,成就了麥當勞的快餐基因,也變成了令人尷尬的轉型 「絆腳石」。而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缺失和失敗的公關,也嚴重損害了麥當勞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掙扎與改變:如何重塑過時的核心價值?

如今,從 「體面的休閑餐飲場所」,到 「有公共洗手間、可以等人」 的地方,麥當勞在中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落。曾經 「嚮往麥當勞」 的一代人逐漸長大,但長大後的他們發現:麥當勞還是那個麥當勞,但現在的麥當勞卻不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麥當勞。

在官方聲明中,麥當勞自詡是一個現代、銳意進取的公司。但眼看著曾經的 「鐵粉」 漸漸流失,這個快要 62 歲的 「老人」 也在開始慢慢做出改變。

從 2013 年開始,麥當勞開始陸續引入各種移動支付方式。如今,麥當勞中國的門店已經接受包括銀聯閃付、微信支付、支付寶、Apple Pay 等主要移動支付方式。

http://weixin.qq.com/q/WXXLsO-lwTa4c4-Dbl2Q (二維碼自動識別)

2015 年起,麥當勞把已在美國大範圍推廣的自助點餐項目——Create Your Taste 引入中國大陸市場,先後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完成試點布局。2016 年 1 月 27 日,麥當勞與微信合作建立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家未來智慧概念餐廳,除了已有的自主點餐機器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掃描桌上的二維碼進行微信點餐,DIY 屬於自己的漢堡。

在這場名為 「科技,為你帶來新滋味」 的活動中,麥當勞通過將線上線下結合,讓消費者獲得了更加智能、貼心的飲食體驗。

除此之外,麥當勞還為中國市場做出了更多 「本土化」 的努力。如今的麥當勞早餐中,除了經典的 「麥滿分」 系列,還增加了金饅頭、脆香油條、穀物雞肉麥鮮粥、油條培根蛋麥煎餅等中式餐點。針對越來越火爆的中國外賣市場,在自家外送平台麥樂送的基礎之上,麥當勞還開始支持在第三方外賣平台下單。

但試圖用科技和本土化武裝自己、扭轉頹勢的麥當勞,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真正讓麥當勞失去魔力的,不是它沒跟上時代,而是時代早已主動拋棄了它。

據悉,完成收購後的新公司將在未來的五年內,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開設 1500 多家新餐廳,麥當勞也將把發展的重點放在三、四線城市。儘管三、四線城市有相對較低的店面租金以及相對寬鬆的競爭環境,但麥當勞在此遇到的其他挑戰卻是相似的。

以麥當勞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被消費升級時代的健康、高質量潮流所淹沒;麥當勞所推崇的標準化,也正在被追求多元、獨特的千禧一代所拋棄。在這種情況之下,漸漸失去核心競爭力的麥當勞自然會感到迷茫無措。

如今,麥當勞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快餐連鎖品牌。只是,領先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近期就有分析師認為,「雖然可能不是在 2017 年,但星巴克超越麥當勞,摘得餐飲市場王冠只是時間問題。」

當哼唱 「i』m lovin』 it. 」 的人越來越少,麥當勞接下來要靠什麼來繼續 「熱愛」 呢?

————————————————————————————————————

原文作者:愛范兒 · 劉莎

後期編輯: @巫冬


本來還想著什麼時候美帝的麥當勞KFC把我國的菜單進口進來,看來沒戲了(


其實不光是麥當勞,百勝中國(肯德基的母公司)也已宣布從百勝全球剝離,在紐交所獨立上市。根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百勝中國子公司的整體估值為100億美元,可能出售19.9%的股權。

關於這兩家快餐公司都相繼想要把自己「賣掉」,我們對大家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做了一個梳理,希望有所幫助。

1.
關於它們為什麼要把自己賣掉?

這個問題最淺層次的答案有點老生常談,無非是快餐生意在中國市場的好時光已經不再。只要看看自己在不同食物上的花費、解決吃飯問題的方法,你就能體會這一點——新的餐飲品牌、便利店、外賣等等,都是快餐的替代者。單就快餐市場而言,這兩個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在下降。歐睿諮詢的數據顯示,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快餐行業的市場份額,已由高點時的約57%(兩個品牌分別佔40%和17%)下降至約37%(兩個品牌分別為24%和13% )。

無法繼續維持高增長,但兩家公司都想盤活生意。百勝和麥當勞為走出困境想出的招數有點不同,百勝中國選擇從百勝集團的全球架構中剝離,成為一個獨立公司,然後出售其中19.9%的股權。而麥當勞是把自己在中國市場未來20年的品牌經營權賣掉,其中包括正在營業的2200家店鋪的經營權。

兩家公司都因此輪交易獲得了大量資金,這些錢會是它們接下來自我投資的重要來源。兩家公司各自都有大量餐廳等待翻新——不管什麼餐廳,年輕人都想要更舒適、設計更新潮的用餐環境。要想從碎片化市場中找到消費者,它們還要趕數字化的風潮。這些都需要錢,大量的錢。

差別在於,兩家公司「賣掉」自己的方式非常不同。

百勝的方式意味著未來百勝中國的主導權還在管理團隊手裡,麥當勞則是給中國團隊換了個新東家——未來新東家是否會繼續使用這個團隊還說不定,至少,百勝中國前CEO蘇敬軾,以及一些麥當勞的離職高管,都曾接到過一些投資者組建的團隊的延攬請求。

回到為什麼要賣掉的問題上,比「在溢價最高的時候把自己賣掉」更有建設性的價值,如兩家公司所說,是「賣出去能讓生意變得更好」。

百勝和麥當勞的「出售」都相當於把中國市場的經營權交到了本地團隊手中,這意味著產品研發、開店決策等層面的「本土化」。過去二十多年,正是「本土化」三個字幫助肯德基在市場份額上贏過了麥當勞。


2. 為什麼這個交易如此漫長,從年初一直談到年尾?

不斷討價還價自不必說,此外,也沒有一家公司能吃掉麥當勞或百勝中國這麼大規模的生意,餓了么就因要出的錢太多,自動退出了競購。與這些原因相比,更關鍵的是,兩家公司雖然著急賣,但它們也很在意買家是誰。

百勝中國的買家是螞蟻金服和春華資本,前者代表著把單純的線下生意延伸成O2O的可能性,後者則意味著百勝要找的是懂投資的人——入股百勝中國後,春華資本的創始人胡祖六成了百勝中國非執行董事長。對這一點,百勝中國CEO的原話是:「意味著我們建立了強有力的嚴謹的公司治理結構。」要理解公司治理結構設計的重要性,看看萬科這一年的經歷就知道了。

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次「麥當勞沒找到滿意的投資者」的說法。原因就在於,外來資本不止是錢,其背後是新的關係和新的能力。

中信集團和美國凱雷集團的組合,其實跟百勝引入的資本組合類似:作為國企,中信代表著政府關係,這是之前身為外資的麥當勞非常缺乏的,尤其在尋找合適的店面資源的時候。你知道,所有連鎖生意最關鍵的問題就是location。而凱雷相當於胡祖六在百勝中國扮演的角色,它是同為美國公司的麥當勞需要的全球性資本。


3.
快餐生意都不好了還有人買,投資者都在想什麼?

為什麼值得買?這是所有人一開始都困惑的問題,包括那些真的去跟麥當勞和肯德基洽談了的人,尤其是在兩家公司於差不多時間釋放出出售消息的情況下。問題又多了一個:「誰更值得買?」

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精確的估算方法,百勝在各競購者出價時不斷抱怨「估值太低了」,它的董事之一Keith Meister甚至直白地對投資者喊:「(七八十美元)只是公司的營收數字,不是公司的價值!」言下之意,投資者不能只盯著現有資產,也不能只盯著公司當前的盈利能力。

在中國,麥當勞有兩千多家門店,百勝有七千多家。出售消息放出後,多路買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交易,「快餐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還有多大市場空間」是思考的角度之一。一些投資者也私下諮詢了在兩家公司工作過的人的意見。其中一位離職高管提供的角度就是O2O:「有哪一個品牌有5000個線下網點,而它們都在城市裡最好位置的?」他說。

沒有哪個投資者是僅根據門店數量做投資決策的,因為「買百勝中國買不到控股權,買麥當勞中國是在買控股權」,這種最基本的差異決定了投資者可以在公司中扮演什麼角色。理論上,只有拿到控股權,才能在日後決定這家公司的生意走向。

也有一些投資者留意到兩家公司的「體質」不同,比如「百勝是一個在15年時間裡靠個人(百勝中國前CEO蘇敬軾)支撐的品牌,而麥當勞每三四年換一次領導,是一台靠系統運行的機器」,以及「麥當勞更擅長品牌營銷,而百勝在產品創新、價格體系上做得更好」
等。


4. 被賣掉之後,我們還能吃到正宗的炸雞、漢堡嗎?

什麼才叫正宗?跟美國本土的口味一樣才叫正宗嗎?那你以前在中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吃到的漢堡、炸雞可能都不「正宗」,因為它們都在口味和製作方式上做了本地化的調整——不止麥當勞和肯德基,所有的食品公司都是這麼做的。

要理解產品在公司出售之後還正不正宗,我們需要先理解其中國業務和全球公司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出售後的百勝中國現在是百勝在中國的唯一加盟商,它被授權經營百勝的所有品牌及產品,產品什麼時候上新是由百勝中國決定的,可能與全球不同步。當然,它也可以自主開發它認為適合在中國門店銷售的產品,也就是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百勝門店吃不到的產品。

麥當勞並未透露合作細節,因此我們不能確定類似百勝的狀況是否一定會發生在麥當勞,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麥當勞中國也將擁有產品研發權。畢竟,麥當勞此番出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更「本土化」。


5. 麥當勞說出售的只是20年的經營權,那20年後呢?

要想知道20年後會怎樣,看看星巴克和統一集團的合作就知道了。20年合作期滿後,兩家公司最近剛剛續簽了合作協議——星巴克華東地區的生意都是由統一集團開發和運營的。

當經營方把生意做得夠大,品牌方不敢輕易對其做出更換。20年,足可以改變一家公司在一項合作里的話語權。當然,前提是經營得夠好。


文 | 吳洋洋 回答時有所改動

查看原文 如果麥當勞被賣掉了,我們吃的漢堡還正宗嗎?


「金字招牌TopBrands" 是《第一財經周刊》旗下的欄目,我們持續關注身板有意思、有品質的品牌,觀察他們是如何引爆和流行起來的。

http://weixin.qq.com/r/wThwaBnEQEQ-rV0L923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猜麥當勞大部分店面租期將近,麥當勞繼續獲得土地增值的幾率下降,於是套利撤出了。


跨國公司面臨的換算(匯率)風險,經營(政治,經濟波動)風險超出其能承受的範圍,就會選擇撤資,轉移資產或者收縮經營來避免出現較大損失,這不是常識么


終於可以吼一句,你們都錯了,我是指在坐所有答主,除了 @甄昊元 外。

但這個名字令我(賈元昊)極其不爽。

早期簽署的長期租賃合約,在今天的價值,未親眼見到、親手處理,則在坐所有諸君,確實難以憑空想像。

因懼違約傳票,細節已遺忘,特徵遺忘已。

⊙▽⊙

最近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似乎撰寫回憶錄的時機,降臨了。(`Δ′)!


大家都在談麥當勞和中信,其實背後,凱雷的角色有可能很關鍵,它絕對是近年想吃下快消和輕奢侈這個年輕人市場,可以從很多動作看出來
麥當勞希望甩掉某些覺得成長性不足的地區業務,至少一定程度引入戰略資本,讓自己負擔降下來,同時有套現資金迴流需求,或許背後還有他們股東的政治授意和表態,最核心還是大陸的這個業務,麥當勞實際上變成賣品牌和依靠地產,那麼它的成長性自己有所評估,從各方面來說確實在高位(不敢說頭部,這個定義太深刻)
中信,非常直接就是資產荒,還有它對這類資產的把控力,更有它在國內多元化的歷史作風,背景做夠好,拿下後,它等於把握了一個餐飲快消結合地產的絕對利刃,多了一個可能性


這個新聞里比較忽視的是凱雷,其實凱雷也是個多元化的主,它愛投一些雜七雜八不算太把持國家命脈的玩意兒,並且最近幾年非常主動,按照公開信息它拿了28%股權,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開設1500家以上的新餐廳
這個很重要,就是接下來麥當勞會變成什麼樣的餐飲模式,和他們內部什麼板塊來做跨界,凱雷很可能充當很關鍵的資源整合角色,它太有經驗了,這次的股本投資將來自凱雷亞洲四號基金,公開信息到16年9月30日,凱雷投資集團已經在中國做了 90項投資,投資總額70億刀


時尚品方面是有動作的,GoldenGoose,那雙非常火的鞋俺自己也買了,最近它們就是凱雷在談,4億歐元的報價它的多數股權買家
實際上凱雷動作很多,在這方面或許它的預判就是直接介入,先佔據制高點,做二三把手,在快消和輕奢潮品,都有動作,最近幾年收購的時尚品牌就有Twin-Set和荷蘭內衣Hunkem?ller,還賣了巴西內衣生產商ScalinaSA
我一直在關注它另外一個動作,是聘請高盛銀行尋求出售旗下The Nature』s Bounty,全美最大的草本營養補充劑供應商之一,總部在紐約,它這招是個目前非主流的決策


麥當勞的商業模式早已不是賣漢堡,而賣店。就像肯德基不在賣炸雞,而是在炒房地產一樣(這雖然是句玩笑,但是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的演變)。

有一點點像專職創業的公司,我把店開起來,有了穩定的客流和現金流,把店的價值從零迅速提升,當其增速無法與我預期匹配時直接賣出,像不像VC的思路?只不過品牌是我的、商業模式是固定的而且被無數案例檢驗過的,所以風險小了無數倍。

而且麥當勞並沒有放棄所有未來的現金流,所有買主還是要為品牌價值付出持續的管理費,這也是麥當勞品牌管理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壁壘,所以我們寧願出高價買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可口可樂,也不會去街邊便宜很多的炸雞店咖啡店和嶗山可樂(又黑了我大青島)。

另外,注意一下中信和凱雷,中信國資背景毋庸置疑,就像可口可樂(中國)被中糧控股一樣,國進民退的思路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貫徹與落實。對於凱雷等外資PE來說,餐飲業或者大農業其實是他們少有的幾個能夠安全進入或退出的領域的,君不見像KKR都開始炒醬油廠了么……為他們小小的憂傷一下。


除了麥當勞,肯德基也出售了。應該是和李嘉誠一樣的套路。


麥當勞在中國採取特許經營模式,是麥當勞為了減輕包袱、拓展中國市場、優化資產、重振業務而做出的決定。

麥當勞在世界其他範圍內的餐廳特許經營比例達到了80%。但在中國市場,由於以前國內市場不成熟且不規範,以及本地餐飲營管理人才的缺失,麥當勞一直採用親自把控的直營模式。同時麥當勞對門店的選址和開業的決定的態度非常謹慎,一般在開業前會進行較長時間的市場調查:計算當地消費能力、調查人群消費意願、清點選址地點的基礎人流量和目標人流量等等,並且還要求穩定客觀的商業預期和長時間穩定的租賃條件,如果不達要求不會輕易開店。
如某自治區首府首家麥當勞,當地在新千年的時候就邀請麥當勞在本地最繁華的百貨大樓一樓門廳開店。但是麥當勞因為店鋪人流量不達標為由數次延遲開店時間,直到所有條件達標為止。由此可見麥當勞對於店鋪長期穩定盈利能力要求非常看重,這也是麥當勞重視市調的原因。而一家門店業績不佳,麥當勞則會將其關閉。可以說麥當勞對於市場的嗅覺非常靈敏,且會根據變動不斷做出調整。——以上是背景

目前麥當勞面臨以下問題:
①經濟不景氣,消費力降低,導致全球市場銷售量下滑嚴重;
②麥當勞本身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吸引力下降;
中國方面:
③中國市場同行競爭激烈,麥當勞一直處於被壓制狀態;
④國內新快餐的崛起;
⑤國內消費能力的提升帶來的快餐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的轉變。

但麥當勞認為,當下的中國仍然是非常有潛力的、巨大的市場。雖然麥當勞每年會在中國關閉一定數量業績不佳的門店,但是仍不及每年新開的門店數量多,可以認為麥當勞的中國市場在其全球業績蕭條的大環境下表現尚可。麥當勞希望在中國拓展業務,並且實現一定的資產收縮,來實現資產的回收和財政壓力的緩解。

麥當勞在特許經營管理方面已經是身經百戰了,早年也在中國境內做了一些類似嘗試。現在大規模開放特許經營權的門檻還是非常高的,有利於篩選出高質量的合作者,保證品牌和質量效應(咦?)。但是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在中國市場採用特許經營模式是否能維持麥當勞蜀黍的品牌形象和商品質量,增加收入擴展市場,一切尚未可知,拭目以待。

私貨:Burger King才是王道啊它的French Fries又粗又長好吃到爆,我都叫它Fries King!而且漢堡的肉餅想加多少加多少啊!冰激凌量多料足啊!我弟吃了一次就表示對麥當勞再也不感冒了…

——————————————————
感謝知乎平台,在此回答下請允許我再發表一些個人的愚見:在M記和K記進入中國市場之初,這些品牌都被老百姓當成高檔的就餐場所。雖然這些食物並不符合中國老百姓的飲食習慣。但是作為較高端的消費品,這些外國快餐品牌仍然受到了眾多年輕人尤其是孩子的追捧。即使能吃的機會不多,一有條件很多孩子往往都會選擇洋快餐,作為犒勞自己的大餐。在眾人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外國快餐最初在華銷量非常好。但是如今中國人消費水平提升,同時可供選擇的餐廳增多。這些餐廳諸如牛排店、牛蛙店、日料店、以及各種逼格很高的小資餐廳等,好吃不貴,對食客的吸引力並不比兩家差。而兩家今後的定位就會和發達國家的情況一樣回歸快餐的本質。而作為快餐,西式快餐並不符合中國人的胃口,中國人不會每一頓工作餐都在這兩家解決。由此看來,兩家在國內的競爭力是在下降的,長期來看我自己並不十分看好兩家在中國的發展。

以上

參考網站: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6-05-23/doc-ifxsktkr5912661.shtml
http://money.163.com/15/0303/08/AJP6M0BL00253B0H.html
http://finance.huanqiu.com/cjrd/2015-05/6352522.htm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U-YdAerHqpuPP5V3kS-sOYuCmirVX9lEqKHuTzWbRhooIRJ6tzXtXMDMhzbY6_M3ED7LbLQ37-ODXmxbRRQjGN3N3jpl82D3--k11JoYLm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29/13671390_0.shtml
http://www.wtoutiao.com/p/Ha1v82.html
http://www.tech-food.com/news/detail/n1288970.htm
私貨參考網站:
BURGER KING? 漢堡王中國官網


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第一次吃麥當勞,那奶昔比所有吃過的冰激凌都好吃一萬倍!
記得那時候一個牛肉漢堡好像要十塊錢。
那時候中產階級國企職工一個月200工資。

現在中產一個月應該一萬差不多,可是麥當勞的漢堡還是十幾塊。

工資漲了幾十倍,漢堡不漲價,並且從以前的高檔西餐滑落到真快餐,換你你也想賣啊。


退出。


麥當勞獲利套現。

現在這些資產估值高位,剛好套現。

可以考慮拿錢,到發展落後一些國家開店。


要相信資本的嗅覺


謝謝邀請
這只是資本撤離的一種,中國經濟形勢持續滑落,造成指望經濟快速增長的快餐業銷售下滑(快餐業本身就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產物)。
如果中國企業接手則是一個大錯誤。國外快餐進軍中國被廣泛接受,並不是其餐食有多好吃,主要是一種文化欣賞,即使是麥當勞賣燒餅果子,也會被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接受。曾經有榮華雞和肯德基對著干,味道更有中國特色,但是很快就撤攤了。


麥當勞其實是個房地產公司,之前不賣自營店是因為房地產紅利收益更大,現在房地產紅利到頭兒了,當然要套現咯,賺更多的錢 繼續擴張罷了;
也說明了對中國房地產的悲觀預期。


我大致說說。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政府逐漸收縮的外匯管制。原因來源於人民幣超發。因為人民幣超發,導致大量持有人民幣的人都想儘快資金出鏡兌換成美元。但這樣就會減少中國的外匯儲備。而中國的人民幣發多少都是可以隨便弄的,但外匯儲備可沒辦法隨便弄。所以為了不降低外匯儲備,中國就開始限制資金出境更嚴格。李嘉誠看的明白,所以很快就離開了中國市場。德銀傻逼了一點,等看明白要將在中國的投資收益兌換成人民幣立場的時候被中國政府限制住不讓走。這就被麥當勞肯德基看在眼裡。所以現在它們捉急著變現,就是怕被中國政府關門打狗。

事情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別看那些報道的,都是瞎說的。


我覺得有可能會全部變成包子鋪


以前,周末加班,公司食堂沒開,寧願吃個麥當勞也不願去外面的小店吃地溝油,因為麥當勞=食品安全。
以後,不會這樣了。感覺不會再愛了……


30億美元很值。你是要滴滴打車百分之10都不到的股權,還是中國全部麥當勞?
我要麥當勞


推薦閱讀:

當一名麥當勞/KFC員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肯德基麥當勞原料雞 45 天速成」是真的嗎?
關於麥當勞主動收拾餐盤問題?
對麥當勞新出的雞排有什麼看法?
為什麼肯德基、麥當勞不賣酒?

TAG:商業 | 企業 | 麥當勞 | 市場經濟 | 餐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