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塑像(中大型造像)藝術技藝是不是沒有發展甚至反而倒退,為什麼?
如果題主本意只是想問石像,而不是題目里的「造像」,那瞿暇客大牛的解釋應該是最靠譜的。但如果本意就是指所有造像,那應該就是題主最後一句話里提到的原因,舉例不當。
中國的造像一定要分成雕像和塑像來看,兩者寫實程度完全不同。雕像也要再分成木雕和石雕,感覺又會不一樣。中國古人還是玩木頭和泥巴的水平比較出眾。
問題里的兵馬俑應該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寫實塑像了,但肯定不是寫實程度最高的。下面開始上圖:
敦煌17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里的 唐 洪辯像。背後樹枝上掛的那個包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奇葩文物相關的回答里。敦煌45窟 晚唐造像
堪薩斯城 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 遼 倒坐觀音像
長子崇慶寺 宋代造像
澤州玉皇廟 元 二十八宿
長清靈岩寺 羅漢像 32尊宋+8尊明
著名的平遙雙林寺里明代塑像眾多,下圖是其中最著名的 韋馱像
昆明 筇竹寺 清光緒年間 五百羅漢像
建於2008年的 日本 兵庫縣 念佛宗 無量壽寺 明王仁王像
最後壓軸的自然是 中國古代寫實塑像的巔峰之作,近代中國國恥的典型代表,在普通中國人中知名度為 0 的 八佛窪遼代三彩羅漢像。
堪薩斯城 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費城賓大
紐約大都會兩尊
此外 波士頓美術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各有一尊,據說日本私人藏家手裡可能還有一兩尊,存世總量應該不會超過10尊。
上面除了金/南宋時期,從唐到本朝幾乎各個時代的樣本都有了。中國雕塑到底是不是寫實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衡量。
另外摻點私貨,解釋下為什麼加進了日本寺廟的造像。前幾年這個無量壽寺的各種超級精美華麗的木雕和造像在國內網上被四處轉載,一堆人在評論里吹捧日本噴中國,什麼現在的中國人做事情不認真,傳統手藝都丟了之類的。然而對於這些噴子來說,不幸的是這個寺大部分小木作(大木作一般指建築結構本身,小木作多指建築上的浮雕,木雕以及藻井等裝飾)和絕大部分造像,都是中國工匠的作品。其實我上面列的所有這些造像,對於真正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感興趣的人都耳熟能詳,但在普通中國人當中知名度統統都是0(未被盜賣到海外的造像所在之處的當地人除外)。所以如今那些對古代中國,從繪畫噴到建築,從雕塑噴到技術 的人,如果不是拿錢發帖,基本都對古代中國文化了解有限。
另外有一個規律,就是寫實的都是道教塑像和羅漢像,菩薩像頸部以下寫實,面部也不太寫實。所有例子里一尊 佛 的塑像都沒有。先寫一個我多次看到的段子。有人問工匠,為什麼做的佛像面部這麼不寫實。工匠反問道,你見過佛嗎?長什麼樣子?這人自然答道 沒見過,不知道長什麼樣子。所以工匠說,既然我們都不知道佛是什麼樣子的,就做成這種慈祥和藹的標準長相就是了。下圖是中國現存第一大雄寶殿,遼代皇家寺院義縣奉國寺大雄殿內的造像。可以看到7尊主佛和14尊脅侍通通是不太寫實的標準面孔。遼代作為中國最後一個佞佛的朝代,塑像寫實能力毋庸置疑。奉國寺作為皇家寺廟也絕對請的起工匠,所以佛的造像不寫實完全是風格選擇問題。結論就是,題目中拿佛教和陵墓石雕作為中國古代雕塑的代表,確實屬於舉例不當。古代寫實風格的造像主要還是要看道教羅漢菩薩塑像和木雕。
給題主提個小建議:
瞿俠客先生說的很好了,我零碎說點別的:中國傳統藝術(繪畫,書法、雕塑等),整體上都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但步調上有先後,這裡面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但整體上都是以廣度抵消高度,廟堂走向江湖,高雅轉向民俗的必然趨勢。
做歷史的縱向對比的時候,一定要細化到同類型的比較研究。
比如題主給的三個比較信息,兵馬俑是墓葬內雕塑群,龍門石窟是宗教雕塑群(半封閉式),明孝陵的石像生是墓葬外雕塑群,這個都不屬於一個系統內的雕塑,所以這樣的比較意義很有限。
比如王羲之得衛夫人指授筆陣圖,閻立本為太宗圖畫,此二位都是貴族、高官,再有向敦煌地區門閥士族開窟造像等等,這些都說明那時期的藝術主導權都是由貴族階層掌握的,他們即使不上手操作,也是最終的甲方,故不論從成本投入、要求高度上都是做到了那時期的極致,但範圍上基本只能在金字塔頂端,有點舉國體制的意思。
較為成熟的科舉制度使得知識文化不再局限於貴族階層,藝術也不再有著階層的門檻,到了宋代有了市場化雛形,書畫的買賣、民間信仰帶動的藝術需求等等原因,民間高手開始出現,但這個時候藝術要考慮到民俗的審美,故宋時期的宗教雕塑較前代更甜更世間相,也慢慢追求繁複的線條,技藝高超但藝術水準較前朝已經有所下降,這是必然趨勢。
其實縱觀中古、近古時期的藝術發展,雖說有所下降,但到清以前都可以說是流傳有序的。雕塑上,明早期的雕塑水平是不輸宋人的,典型的有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北京廣濟寺隆福寺等,繪畫上最有代表性的北京法海寺等。清朝不多說了,跳水較大……因素很多。
說的都是泛泛而談,如果要做深入討論,則還是像瞿俠客大俠說的那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鑒於本人目前的對中國美術史的了解已無限趨於零,只好又回去翻了下書。
在一般中國美術史通史中,它是倒數第二介紹的,倒數第一是建築,但因為建築 / 建築史完全可以獨立成一個學科來研究所以不打緊,而且古建築中石刻一類也是研究對象。在中國「雕塑」作為研究範疇是很尷尬的。
早期地面陵墓雕刻與石窟寺造像基本歸屬與歷史考古學研究範疇,基本視為證經補史的佐料,很少有美術史研究,隨著考古發現很多研究都在調整中。
可參考巫鴻的《美術史十議》中 〈七『墓葬』:美術史學科更新的一個案例〉
還有: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古代雕塑作者大都是地位低下的民間匠師,技藝通過師徒傳授,陵墓造像都是一些善畫的喇嘛來繪圖,石匠刻工。高強度的作業阻止了知識分子的參與,造像大都參照繪畫樣式,大型石刻國家意志干預過多,以前美術史都不怎麼重視。「雕塑」作為美術史研究還有待商榷,可參考方聞的論文:「漢唐奇蹟」:如何將中國雕塑變成藝術史
但也不缺專門的研究,雕塑大宗當屬石窟寺造像,有專門的佛教美術研究,其中自然就涉及到佛教造像。也有地域研究比如敦煌學,權威研究期刊有: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敦煌學輯刊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敦煌研究等。本人並不關注這一領域,論文期刊業也看的少,回答僅供參考。
針對題中的疑問,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具體的闡述它的衰落歷程,本人力有不逮,但有主要原因很明顯,就是封建社會的終結。石窟寺造像、地面、地下陵墓雕刻,無一不是皇室贊助,國家財力幾乎決定了雕塑的高度,封建社會的終結就是大型塑像的終結。
從美術史角度講,明代的雕塑依然非常宏偉,規模亦不小,但缺少漢唐雄大的氣勢,流於繁瑣,缺乏新意。特點就是形體高大、厚重、簡樸,神佛造像風格有進一步世俗化的傾向,對裝飾性的追求以及深層性、崇高性和宗教性的喪失。世俗化是導致了大型雕塑的退化,小型雕塑卻因為大眾化而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像漢唐那樣的雕塑今後也不會有了。本人沒去過清東陵,去過清西陵,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一些皇后、王爺、公主的陵寢,崇陵維修沒去,溥儀墓太遠沒去。其中最好的是泰陵,雕刻細看還是非常精美的,石象生有損耗。崇陵被盜,溥儀墓算不上皇家陵寢。漫山遍野全是松樹,但總的說很冷清。
昌陵。
保存狀態很差。國家準備對清東陵的棺槨進行維修,清西陵沒動靜。
遵化市清東陵將對乾隆慈禧等棺槨進行搶救性維修
查了些資料也沒發現為什麼碑亭北面的五孔石橋是歪的。神道東折,但在橋中心望龍鳳門和寢宮都準的嚇人,非常弔詭。記得老師解釋過但我給忘了,好像是因為河流走向?風水的緣故?
圖片 / 探秘清西陵(昌陵、昌西陵、崇陵)圖片82,保定旅遊景點,風景名勝
還有有徐廣源的博客可參考:博文_徐廣源_新浪博客
其中昌西陵的裁減就已經折射出清朝的衰落。
《清西陵史話》中還提到昌陵工程侵貪案,是建陵史上唯一誅殺朝廷官員的大案。因為盛住前後兩次侵貪工程銀兩 9 萬餘兩,嘉慶非常對此火大。還有一個是昌陵石像生做假案,作者稱是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內務府檔中發現的,清朝官方史書均無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清西陵只有泰陵和昌陵設石象生,本來雍正說了不讓給自己做石象生,( 考慮到風水的關係 ) 但乾隆還是給他做了,說是出於「禮制和孝道」的考慮,【那時候有錢】但一般認為是蛇足。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共有石人、石獸 96 對,清東陵孝陵有 18 對,是清陵中最好的,昌陵的 5 對還曾涉嫌造假。
作為封建王朝最後一座皇帝陵的崇陵的營建頗為坎坷,開工一年後發現雖然風水形勢上佳,但土質非常低劣,陵寢地下沒有一塊好土,不是巨石就是沙石積水。1912 年,宣統退位,大清帝國滅亡,崇陵差點爛尾,從此之後再無「大型雕塑」。1931 年秋,不明番號的軍人盜掘了崇陵地宮。
這是崇陵的經費。
最後,這是溥儀的墓。本來陵址和穴位都定了,但民國政府答應每年撥的四百萬兩銀子不能兌現,雖然他當時還是皇帝,但「朝廷」基本沒了,陵寢更是沒戲。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要談雕塑技藝的進步或者退步,應該考慮到作品的題材、媒材、以及每個時代的審美偏好等等。
似兵馬俑這樣具有寫實風格的陶塑人物,數量雖然不多,但歷代都有,唐宋的墓葬中出土的某些彩繪陶俑,寫實程度就很高。《紅樓夢》里也記載了薛蟠在虎丘請人捏的泥像,特別惟妙惟肖。(請注意,以上都是陶塑)只是,中國古代沒有為活人塑像的傳統,寫實也從來不是主流。
宗教雕刻不是寫實作品,如果神佛菩薩成了凡人,又如何去感化人心?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和樣式。奉先寺盧舍那的成功,在於佛像的高貴氣質和內在精神的表達,是否真的摹寫了武后的面容,並不重要。石刻造像的高峰在北朝,唐代已是餘緒。後世石刻方面的實踐少了,技藝下降是必然的。但其它媒材,金銅、泥塑、木雕或者夾紵,都有許多感動人心的佳作。
帝陵前的翁仲也不是寫實作品,從北魏到明代都是同一程式,高矮胖瘦不同而已。清代加入了滿洲人的趣味,有點離譜。
寫實很難么?中國古人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雕塑創作技藝不是單純做的很像就是好的,有美學審美,哲學發展以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 其實從我的角度理解 藝術創作不是我在這寫個2W字就能讓大家理解的,甚至有可能讓大家更加迷糊。
你所理解的雕塑創作的手法,例如寫實或者寫意,只是在一段時間裡,由於客觀因素的影響,減弱或加強了對於這種表達的展現。
減弱或加強一種表達手法並不是雕塑能力的衰退,只是雕塑風格語言的多元化表現。不可能所有時期的雕塑都以一個摹本來創作。這個題目範圍太大了,我只能稍微說一點,很多地方還請各位補充。雕塑,和建築一樣在古代中國並未得到應有的地位,基本屬於有技術的工匠。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內容分別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中國雕塑的發展歷史非常長,所以想解釋清楚非常的難,但是總體來說每個階段都收到當朝執政者的影響,每朝都有相應的特點,但是總體來說,秦,北魏,唐,宋都有一個新的巔峰時期出現,當然唐代確實是最巔峰的時期。元之後,中國的佛像設計不比之前,但是也留存一些前朝風韻,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明朝木刻佛像作品,也有很多民俗化的陶瓷,泥塑,象牙雕等優秀作品,所以一概而論說中國的雕塑水平一直走下坡那就太武斷了。
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發現於河南省密縣溝的一件小型人頭陶像,屬距今7000餘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物。公元前500年前後,青銅器開始有人和動物的圖形裝飾,前期還嚴格有正面律製作,後來開始脫離這種規矩去表現一些行為動作。戰國時期楚國墓室已經有木雕鎮墓獸的出現,漢代的墓室已經開始出現浮雕裝飾,中國早期是沒有人像獸像來守墓的。後期慢慢的形成了人像獸像的鎮墓雕塑。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質的青銅禮器,以人和動物或神異動物形象鑄為器形。在當時的貴族生活中,這類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禮儀的意義,而不同時代又各具不同的時代特徵。商代作品大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表現的是神化了的人與獸。秦漢時代雕塑藝術空前興盛。秦統一六國以後,收天下兵器,聚於咸陽,出現了很多金屬雕塑作品,手法成熟,製作優良。但是早期來說,很多人像都顯得比較呆板,墓室的浮雕此時也還屬於描繪鳥啊,龍啊,之類的東西。
四羊方尊
虎食人卣
秦兵馬俑氣勢恢宏,造型手法優秀,水平高超,漢承秦制,墓葬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陪葬俑,同時墓室石刻刀法渾厚,鎮墓石刻雕塑手法同樣渾厚有力,這時候在很多器物上回有很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期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金、銀製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
馬踏飛燕
馬踏匈奴
但是從佛教開始傳入東方開始,到漢代明帝後開始出現佛像雕刻,到了南北朝的時候佛像的雕刻開始逐漸盛行,出現了大同雲岡,南朝石刻,佛銅像的出現。蕭梁石刻現存石獅到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很多獅子我們都可以發現,並非寫實。而魏雲岡石窟的佛像的表現形式,衣褶的表現方式,以及很多雕飾,都有明顯的參雜了印度教還有古希臘的影響,所以出現了之莨苕葉,愛奧克利柱,飛天,畫圈等等很明顯的希臘元素。雲岡石窟的佛像分南派和北派,南派就是印度,北派就是指中原地區。北派的佛像雕塑水平已經在此有了質的飛躍。比如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就是北派的典型代表作。我們現今中國的佛像雕塑都鑒於此,北派佛像面向平圓,慈目彎眉,顯得莊嚴肅穆,而裝飾的雕刻還是處於中外雜陳。中國此時的雕刻水平已經超越之前印度傳入時期呆板的雕刻,佛像顯得更為修長,衣褶表現更加細膩,流暢,但是他國傳入的雕刻藝術雖然在中國落地,卻沒有對中國的建築藝術有什麼大的影響。到了後來龍門石窟的出現,無論技術,對布局,裝飾都有了更為大的進步。
南朝石刻辟邪
北派石刻
北魏之後北齊的天龍山石窟,以及其他的造像又與之前的雕刻手法有很多區別,因為受到很多印度教的佛像影響,到了北周佛像的雕刻交於北齊造型設計手法衣褶的表現都比北齊高很多,也影響了隋唐,鑄銅的技術到了北周已經非常高超了,所以在隋唐,出現了很多非常精美的佛銅像,佛像衣著更為華麗自然,細節精緻。到了唐代,各項手法技術達到一個極度高的水平,這時期的精品出現了也非常的多。很多人物的設計雕刻因為受到外來影響,已經出現了一些寫實手法的雕刻,技巧已經非常的完善,寫實水平已經非常的高超。唐代中葉,出現了中國古代美術史上一個黃金時代,人物的造型動作已經開始有了自由表現的趨勢,人物的形態飽滿,富有生命力,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高宗以後,逐漸規範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於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複,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於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於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庄、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這種規範也影響到清代神道的規範標準。唐三彩的陪葬器物的出現,燒制手法和造像水平相較於之前的陪葬俑又出現了一個更高的水平,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
昭陵六駿
手法細膩,真實,神態自若
唐三彩
到了宋代,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包括佛像的造型更為圓滿,鼻子偏短,笑容消失,出現了鐵像,但是鑄鐵水平還不是特別厲害,這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精品,自然,流暢,面目圓滿自然真實,衣褶真實,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刻作品。風格秀麗,造型優雅。絲毫不亞於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作品。
但是元代,讓中原的雕塑掉入了一個可怕的深淵,對中國的美術進程的破壞極度嚴重,也影響了明代清代,中國的大型佛教雕塑淪為了匠氣十足的東西。所以元之後,出現了圓疙瘩發,這之後的中國大型佛像雕塑精品相較於之前不是特別的多,但是木刻,等也存有一批相對精美的作品。而題主用的墓葬神道的人像獸像力求渾厚,承襲古制,所以不能以之概括明清的雕塑水平。而明、清兩代建築雕刻的精華薈萃於故宮建築群和天壇等皇家園林宮苑之地,我們現今看到的華表,石獅,仙鶴等都是那個時期的重要雕塑作品。手法優秀,素材多樣。明朝時期,藝術已經趨於世俗化,很多新材料如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築、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泥塑作品。當然明代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物雕塑作品,雙林寺的木雕非常優秀,但是總體規模來說,清代的佛像雕塑不如之前。但是中國的雕塑其實水平很有特點,技法也很高超,只是後來大量西方學習後帶回西方雕塑體系,之後有了新的篇章。
國內的退步還不算不明顯的,明顯的是歐洲的退步。
最讓我震撼的是步入盧浮宮的希臘展館,那一尊尊石膏人像,面部輪廓、肌肉線條、衣服褶皺,無一不栩栩如生。
再移步中世紀館的彩塑人像,那人物比例和獃滯表情簡直慘不忍睹啊!
切身體會到蠻族對歐洲文明造成的毀滅之深了。
不光是外來影響,還有受過系統西方教育的人的因素,外來工匠與師徒傳承伴隨改朝換代消亡,皆至而來各種不斷的閉關鎖國造成這種技藝逐漸衰落。寫實,特別是現實主義雕塑是需要系統學習的,不是簡單捏泥人捏的像就能完成北京海淀,大慧寺,明。
陝西興平,霍去病墓,漢。
可知題主題設不成立。
中國的美術學院開始學習西方雕塑之後就逐漸被洗腦了,怎麼還能做出來中國傳統造像?全考慮的是雕塑語言、結構、空間、想法什麼的了,學院里做出來的人體雕塑一個個都嚇人,和死人一樣。。。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本身接受很多外來的營養,即使是秦代兵馬俑如此前無古人地綻放也應該是有外來的影響。當元代以後,中國對外的交往日漸減少,外來的營養也隨之消失,剩下的就是毫無新意,刻板獃滯了。
明顯不是的。樓主是看少了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明清有非常精美的大型塑像,而即使當代,也有很好的木骨泥塑像技藝傳承。我覺得會產生題主這樣的錯覺,主要是因為越是古代留存下來的往往越是精品。兵馬俑這樣世界奇觀級的塑像群,所消耗的資源是和題主所舉石雕可比的么,今天的技術進步也彌補不了這麼大的資源差距啊。
我是來補圖的 古代的有精品 現代的也有精品 精品一直都在 就藏在你我身邊 換了方式和內容
你把兵馬俑當成寫實雕塑的話 孝陵石像生更接近現在印象雕塑的感覺 模糊了很多細節,主觀改了人體比例,衣服的線條也是對稱的簡化處理,但是看上去給人更加厚實的感覺,可能作者加了更多主觀感受在裡面 只是想表達的東西不同 不能說是種退步吧
泥人張秒殺之前所有
推薦閱讀:
※動畫專業大學生要讀哪些書?
※當我們在說抽象派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指什麼?
※生活在20世紀藝術史上的巴黎是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個設計狗,有哪些推薦的有質量的微博博主?
※韓國的文學、美術、電影等藝術形式是否相對薄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