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那麼多厲害的國軍將領在國共戰爭時表現如何?


誰說國軍沒有好將領的? 其他的不說:
陳明仁,面對十萬虎狼的東野,只有三萬不滿編的殘弱71軍部隊,愣是把林彪拒在四平之外。四平攻堅戰,陳明仁撒豆成兵,愣是守了16個日夜。把日後統帥百萬的林總打的沒脾氣。

然後他就拿著青天白日獎章被撤職了,撤職了……理由是貪污糧食。。。。。

將領打勝仗被撤職,我想不出還有多少這麼奇葩的命令和腦殘的統帥~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失利的不完全統計
1大同、集寧戰役。
目標:奪取大同。戰鬥結果:解放軍傷亡7000+,國軍8000,解放軍未能攻克大同,反而丟了集寧。
2泗縣戰鬥。
目標:奪取泗縣。結果:國軍傷亡3000+,解放軍傷亡2000+,未能攻克。
3張家口保衛戰。
目標:殲滅或者打擊傅作義有生力量。結果:傅作義從集寧繞道張家口,解放軍只能提前放棄張家口。
4四平攻堅戰。
目標:攻克四平。結果:國軍傷亡1.7萬,解放軍傷亡1.3萬,未能攻克,林彪患上大城市攻堅恐懼症。
5南麻、臨朐(念渠)戰役。
目標:奪取南麻、臨朐。結果:國軍傷亡1.6萬,解放軍傷亡2.1萬,未能攻克。
6第二次榆林戰役。
目標:奪取榆林。結果:國軍傷亡7000+,解放軍傷亡5000+,,未能攻克。
7西府、隴東戰役。
目標:收復延安、奪取洛川。結果:解放軍傷亡1.5萬,未能攻克。
8金門戰役。
目標:攻克金門。結果:解放軍傷亡近萬,未能攻克。
9台灣戰役。
未能攻克。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失利的戰鬥戰役大多在國民黨戰略進攻時期,我認為研究這些失利的戰鬥戰役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首先就是失利的標準問題。
如果國軍丟了某城某地自然是失敗的,但是共軍丟了某村某地算是什麼大問題呢?——戰略後撤而已,對於共軍而言,得失的標準就是有生力量是否消耗過多。這裡面隱藏著一個雙重標準的問題,對於國軍而言城市的得與失是衡量戰役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對共軍而言,有生力量才是最為緊要的資源,保留有生力量就是勝利,而不需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國軍戰略進攻時期,雖然能夠攻克延安等解放區,但是未能夠殲滅共軍有生力量,以共軍的標準看,這仗就是打贏了,包括教科書也是這麼寫的,我軍在xxx的帶領下實施分路突圍的正確打法,打破了國民黨軍xxx萬人的包圍網,勝利後撤/轉進/新建立了xxx革命根據地。國軍的失敗固然是失敗,但是像國軍攻克空城延安這種勝利也是共軍的勝利,而共軍的勝利自然就是國軍的失敗,所以辯證而論,國軍敗是敗,勝亦是敗。
通過研究判斷戰役得失的標準問題,我們就初步揭示了國軍窘迫無奈的狀況——國軍戰鬥力沒有太大問題,國軍依然可以攻城略地,但是無法有效地消滅共軍有生力量,而共軍可以通過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方法在犄角旮旯的地方站穩腳跟,積蓄力量,壯大和發展自己,而在在運動戰中,共軍善於捕捉國軍軍事失誤打殲滅戰。因此,邏輯而論,國軍如果想要消滅一隻數萬人的共軍,就需要幾十萬人四面圍攻,而且必須做到齊頭並進,步步為營,這也是後來國軍重點進攻時期的主要戰術。但是一來這一戰術需要一線官兵有很高的戰術素養,同時在整體上具備很高的協同度,二來需要戰役指揮官對作戰地域非常熟悉,在戰局把握上能做到洞悉彼此。但可惜的是國軍在這兩方面都不具備,在山東出了孟良崮,在陝北被彭德懷教做人,國軍全面進攻失敗,重點進攻也失敗。
更重要的是,因為國軍在戰術上需要集中兵力圍攏少數兵力的共軍,這就引發了另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當國軍聚集兵力實施全面進攻重點進攻時,其他地區的兵力就必然削弱,因此給了其他地區的共軍發展壯大的機會,當國軍重點進攻陝北山東時,林彪就在東北迅速的發展壯大,不可遏制。所以現在人盡皆知的共軍善於集中兵力斷其一指的軍事原則其實是國軍最為貫徹的,但眾人不知道的是,如果你集中兵力斷不了人一指,甚至是就算斷其一指,人還有九指,過不多久,每根指頭還能自己長成一個手掌,變成千手觀音..那感覺就如同猴子用無數的影分身說:我還沒用力,你就倒下了

所以精簡而論,國軍戰鬥力不差,但因為共軍採取游擊戰的方法而無法尋覓到決戰機會進而殲滅共軍有生力量,因此國軍在變通之後,需要採用聚集幾十萬大軍圍攻的方法嘗試圍剿殲滅共軍有生力量,但因為地形不熟悉,國軍整體協同度不夠,共軍軍隊少而精,又善於在運動戰中「集中兵力」打國軍的突出部,這一方法只是部分實現了戰役目的。而在更大的層面上,因為國民黨採取聚集兵力的方法,而暴露了太多的薄弱地區,共軍可以在這些地區迅速發展壯大,聚集力量,在山東、陝甘失去的有生力量可以在這些地方十倍百倍的得到補充,因此總體上的表現就是國軍能圍剿的共軍抓不住,打不爛,不能圍剿的共軍如東北部分迅猛發展,最終彼此的有生力量達到一個戰略持平的點,然後就是共軍戰略反攻的時期了。

待續。


有兩種戰略模式,消耗戰略與殲滅戰略
有兩種軍事家,一種如腓特烈,善於消耗戰略,一種如拿破崙,善於殲滅會戰
兩方面都擅長者,幾乎沒有。
但兩者之間的變換卻經常存在。

國軍就是輸在,打了一年還不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能力也沒有國力進行殲滅戰略,一意孤行!

豈止是吊打國軍?在這個重大決策方面,已經完美吊打一戰的德國總參謀部!
1916凡爾登戰役過後,德爾布呂克立即指出德國需要更改戰略重心,使用消耗戰略。
當然總參謀部聽不進去,把他當書獃子,繼續搞魯登道夫攻勢,大敗。
德爾布呂克只能又一次長嘆
兵聖遺言:在考慮任何戰略觀念時都不能完全不考慮政治目的。
看看解放軍從消耗戰略意識到需要更改重心轉為殲滅戰略一共才用了多長時間
雖然解放軍沒有打大兵團會戰的經驗,在戰鬥中也反映出了這個弱點
但是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戰略取向變換!
個破國軍如斷脊之犬,也配在兩軍陣前狺狺狂吠?


【絕密作戰計劃還沒實施 延安總部已經知曉】——解密蔣介石身邊的2個卧底

舉2個解密的卧底,沒解密的或是我不知道的應該還有許多:

1,沈安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共安插在國民政府內的一名諜報人員,她潛伏長達15年(1935年到1949年),其中有11年時間是在國民黨中央核心機關里,而且始終沒有暴露,全身而退。
沈安娜憑著每分鐘一百多字的記錄速度和一手好字,擔任蔣介石的速記員10餘載。
舉幾個工作中的事迹:
1939年1月21日,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在重慶召開。主持人是蔣介石,沈安娜端坐在速記席上。這是沈安娜第一次見到蔣介石。此後,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全會都由沈安娜擔任速記。蔣介石做夢也沒想到,埋頭記錄的沈小姐,竟是中共情報員。

1946年3月,蔣介石連續兩次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策劃在半年內擊潰八路軍、新四軍主力,會上還確定了軍事部署和兵力調配。這些我黨最需要的預警性戰略部署情報,都被沈安娜用速記符號仔細地記錄了下來,並迅速送到延安中共最高決策層。周恩來對於這一時期的重要情報,給予了「迅速、準確」四字口頭嘉獎。

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在那段日子裡,蔣介石在國民黨的高層決策會議上,講到一些絕密問題時,會突然示意:「下面的話不要記。」這時,全場的人員都要停下筆來,沈安娜也不例外。但她把蔣介石的講話牢牢記在心裡,待到休息上廁所之際,再偷偷記錄下來,由丈夫華明之送出。

2,郭汝瑰,給國民黨安排作戰計劃的中共卧底
郭汝瑰,1907年出生於重慶銅梁縣。他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早年曾經是地地道道的共產黨員(1928年秘密入黨),後因為種種原因失去組織聯繫。在國民黨內,郭汝瑰有「身穿黃馬褂(黃埔軍校),頭戴綠頭巾(陸軍大學)、土木系(國民黨軍十一師和十八軍)半個成員、陳誠的十三太保之一」等諸多護身符,是蔣介石的紅人,兩度出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授陸軍中將。但他始終心向光明,將大量國民黨軍的作戰計劃發往延安,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舉一個他的光榮事迹:

{絕密作戰計劃還沒實施 延安總部已經知曉}

1947年8月,劉鄧大軍決定挺進大別山。郭汝瑰此時調往徐州,任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劉伯承通過郭汝瑰的情報,對國民黨軍隊的整個調動方案了如指掌。於是,劉鄧十萬大軍千里躍進,闖過無人把守的黃泛區,把戰場引入國統區,人民解放戰爭從此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11月初,郭汝瑰來到南京參加蔣介石主持召開的大別山作戰會議。會上公布的作戰方案,正是郭汝瑰起草的。蔣介石思忖再三,首肯了這一計劃。會後,這份最新清剿計劃再次被郭汝瑰送出交給黨組織,第二天就出現在毛澤東案頭。

此後,蔣介石的解圍兗州計劃、解圍長春計劃、解圍(徐蚌會戰)雙堆集計劃、江防計劃(1948年11月底),統統迅速傳遞到毛澤東手裡。常常是蔣介石苦心制訂的絕密作戰計劃還沒有付諸實施,就已到了延安總部。

根據黨的指示,1948年12月,郭汝瑰請求辭去第三廳廳長之職。後幾經周折,蔣介石任命郭汝瑰為七十二軍軍長。1949年12月,郭汝瑰率所部一萬三千餘人在宜賓起義。遠在台灣的蔣介石氣得渾身發抖。
(註:以上文字在類似問題里也答過,已經看過的請略去)

-----------------------------------------------以下為2015.7.3補充---------------------------------------------

其實,諜戰或是軍紀之類只是內戰勝負的重要因素,不是決定因素。

決定因素是共軍是打土豪(貪官)分田地;國軍在抗日中得到社會各界包括土豪地主的支持,抗日勝利後不可能翻臉不認人,不願顛覆現有社會結構。

國軍的士兵有啥奔頭?有啥支撐他們拿起槍對付自己的同胞?為了保護地主土豪?

家裡沒地還保護地主?

不如投奔共軍分地比較實際

國軍沒信念了,就如毛主席所言:正義終將壓倒邪惡。

共軍的每個人都對未來有強烈憧憬,有改變社會的強烈動力,挾正義之名掃除社會一切邪惡腐敗,這仗沒得打了。


突然想起微博看到的梗

而且還是死豬=。=
有人說不懂我在說什麼 好吧 接著上圖


槽點好多的問題
1.抗日時那麼多厲害的國軍將領
哪裡有那麼多啊,你能說得出來的就那麼幾個,打的漂亮仗能寫的歷史書上都盡量網上寫了。真有那麼厲害就不會打的那麼難看了
2.在解放戰爭時就光被吊打
轉戰陝北,共軍連延安根據地都放棄了,最高領袖隱姓埋名躲到山溝溝里,連女兒都不敢跟自己姓;國軍的炸彈掉在領袖辦公室外面,連警衛員都炸死了,這叫吊打?


因為蔣介石傻啊

不讓王耀武指揮原來的抗戰時期的老部下74軍,100軍,就給了他實力最弱的73軍,可惜萊蕪戰役整73師碰到豬隊友+豬主帥,本來還挺能打的整73師就這麼報銷了。之後哪怕孟良崮上整74師被消滅了,向老蔣申請讓74軍老軍長施中誠把重建的整74師,整83師組成一個整編軍,老蔣都怕王耀武在山東勢力太大,結果王耀武手下無強兵(整編軍不組建就算了,好歹重建的整74師或者整83師也調一個到濟南啊,幹嘛都放在徐州呢);
不讓丁治磐指揮抗戰時期的老部下26軍,結果魯南一戰,陳誠系的馬勵武就把整26師+快速化第一縱隊報銷了,而丁治磐就只能在青島當個綏靖區的光桿司令(照理好歹也把在宿北戰役中突圍出來的整69師整41旅,原來26軍的老部隊還給人家啊,因為老部隊大部分在魯南全部報銷了,可是老蔣偏不);
不讓李玉堂,方先覺指揮抗戰時期的老部下第10軍,結果就讓李玉堂一個人長期在魯南指揮一幫保安團(美其名曰整編第24軍),最後兗州戰役時也就臨時給他指揮東北軍的整12師,不讓方先覺指揮第10軍,結果讓他長期坐板凳,後來指揮被殲滅了好幾次的整88師(整三師(就是第10軍整編成的)第一次被全殲,好歹也把部隊再給老長官帶啊,還是偏不);
不讓湯恩伯指揮抗戰時期的老部下13軍,85軍等,讓他指揮整74師,整25師,整83師,整7軍,整48師,整65師,都是王耀武的,顧祝同的,桂系的,粵系的部隊;
不讓孫立人指揮抗戰時期的老部下新一軍,把他打發到台灣鳳山去當新兵軍校校長;

如果說不讓老長官指揮原來部隊也就算了,怕勢力太大,可幹嘛在華北投了這麼多中央軍進去,石覺,李文,侯鏡如3個兵團以及其他部隊啊,卻不肯抽一個兵團的人去幫幫東北的國軍啊,東北國軍3年來的部隊番號數來數去就這麼一點。最後哪怕遼瀋戰役輸了,當時不是還順利把錦西的10w部隊都撤到天津,青島了嘛,幹嘛不幹脆把華北所有中央軍都撤了呢,白白地讓25w在北平投降,13w在天津被消滅。

在上面最重要的山東,東北失策這麼多,老蔣在用人上真是疑心太重啊,國民黨不敗真是沒天理了。


實名反對樓上所有說國軍將領不厲害的答案。抗戰時期國軍將領被吊打的厲害,死人多的厲害,逃跑快的厲害,誰敢說不厲害?解放戰爭時期這三個方面仍然很厲害!


因為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性質完全不同,國民黨遇到了很多之前沒有的大難題。內戰時期的國軍基層士兵和軍官不知為何而戰,之前軍閥混戰時期國民黨的基層幹部,基本都在清黨運動中被當成共產黨給清除了。沒有了這些基層幹部,國軍對士兵的動員和激勵能力明顯不如共軍。蔣又不能實施土改這種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非黃埔系的軍隊被我黨滲透的利害。

這些都不是一兩隻軍隊打幾場漂亮仗能夠克服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兩次國共和談,這些問題被逐漸放大,共軍慢慢的從劣勢變成優勢。所以我還是覺得國軍的失敗更多是政治上的,而不是軍事上的。


抖機靈而已: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兵,
「死守」南京與重慶,
方知中二病不輕。

關於「死守」的梗,是指豫湘桂會戰日軍兵臨貴州獨山,鋒逼貴陽,重慶震動,蔣公再次(……就像在南京那會兒一樣……)一方面立下死誓,「誓與重慶共存亡」一方面卻又經營西康,準備再度西遷;不過,幸虧由於戰線拉長,日軍兵力不足,補給困難,後方又受到極大牽制,不得不終止了「一號作戰」,這才作罷……

可見「名將如雲」又如何,委座可是要事必躬親地去指揮訓示地!

以上………………


確實槽點滿滿。抗戰期間國軍真心表現極爛,找不出「厲害的抗日將領」

國軍在抗戰中固然有很多人很英勇,很壯烈,但是作為一個整體,說得不客氣一點,國軍在抗戰中其實只練習了「送人頭」這個技能,只有遠征軍還算好一點。另一方面八路軍和新四軍雖然因為人數少又分散,打不了大仗,但是在敵後生存、發展總要和日軍不斷地戰鬥,練習的都是「收人頭」技能。

到了解放戰爭,送人頭專精對收人頭專精,結局當然是必然的

毛主席語錄: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三八年五月)),精闢


可以看看大決戰三部曲
只要對解放戰爭感興趣的,這片子總不能繞過去
按照這片子的投入、考證和各種通天的參與部門,要是比史實準確度和乾貨,看看它總比看論壇上各種口水帖子好

這片子算是很罕見的對國軍將領不吹不黑的片子了,邱清泉夠爺們,張靈甫夠委屈
他們不是人傻,為什麼輸?

本片展示了校長各種花式空降前線指揮法
就算人不來,派個專機空投都要把手諭送貨上門

就想想你在單位碰上了這種領導,你還能怎麼辦吧……你照著做,做好了是皇上聖明,做壞了是背鍋,他們那是要丟命……


常公曠古絕今的經濟政策和軍事才能,在內戰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內戰初期,雙方兵力對比為430萬對120萬。兩軍交戰一千餘次,國軍僅勝二十多仗。經過常公的此番努力後兵力對比變成60對400。如果說我黨是民族的大救星,那麼常公就是我黨的大救星。常公曲線救國辛苦了。

「就是五萬頭豬,共軍還得搶三天呢!!!!!」
————陸軍總司令顧祝同


抗日戰爭沒得選,輸了就亡國滅種。
國共內戰二選一,輸贏都是新中國。
20年光陰,國家割據,烽煙不斷,饑荒遍野,我們要不要換個人看看?
20年,漢朝進入文景之治,隨之漢武北伐。20年,唐朝進入貞觀之治,靖績俘頡利可汗。20年,明太祖命藍玉北伐,得北元國璽。20年時間,本朝太祖打贏了朝鮮戰爭,太宗改革開放,進入和平發展期。
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毛,這些人都有抹不掉的黑歷史,相較之下,蔣算是個好人,然而有什麼卵用?數億人要吃飽肚子,要安全保障,要國家復興,一條都解決不了。作為一個政治家,國家最高領導,留下來的竟然是一本日記,早點去當個作家,這樣大家都好,不是嗎?
毛表示感謝日本人的侵略,不會是因為打國軍比打日本更容易,而是面對一個更強悍的對手,我都能自強自信,找到取勝之道,然後吊打國軍你們會意外嗎?


不怪國軍無能,只怪共軍狡猾。

凱申:等放學了,A守大門,B守後門,看到共匪就通知,大家一起上圍毆他。

國軍B:我看到共匪了!他從宿舍出來,大家快到後門來,我先堵住他。

共匪:咦,遠處的好像是國軍,不好快跑!糟糕!前門也有,只有翻牆了。

凱申:娘希匹!讓他翻牆跑了。算了,大家先回家,等明天再堵他。捉到一定干廢他!

共匪:還好練了一身翻牆的功夫,差點就被抓住了。去網吧坐坐吧。咦?前面的好像是堵後門的國軍。嘿嘿,落單了,先給他一板磚廢了他。

長此以往,凱申天天派人堵門,共匪天天翻牆拍磚,終有一天,凱申無人可派,驚恐之下回鄉務農。


校長打仗本來就不行,由校長指揮而獲勝的戰役從軍閥時期到抗戰就屈指可數。

民國的江山是新桂系、粵系和馮玉祥打下來的,得天下以後校長為了推行法西斯專政,靠暗殺、糖衣炮彈讓已經準備解散軍隊,一心搞建設的軍閥又自相殘殺。西北軍自己打得一團亂麻。哄桂系滅了粵系,又不費一兵一卒瓦解了桂系主力,
即使這種情況下,仍然被拒在廣西門外。軍事能力之低下真的是令人齒寒。

所以李宗仁說,校長真的是內戰內行,但只要是體制外的敵人,用糖衣炮彈打不到的敵人,校長就一點本事都沒有。

至於校長從黃埔士官速成班帶起來的班底,根本就沒受過正規的軍官教育,浪費國家的財力物力,不管是拿著蘇式裝備、德式裝備還是美式裝備,幾十年間一直被吊打,從來沒變過。而唯一的區別,是民國以往的歷次危難中,往往能靠軍閥的雜牌軍救命。但抗戰勝利之後,很多軍閥沒有想到校長翻臉如此之快,多少抗日名將要麼被校長馬上就幹掉了,要麼明升暗降,丟失兵權,面對天下糜爛,坐等解放軍破城,一點辦法都沒有~


說國軍偉大的,對於現實只有一個解釋:他們的對手只能真的是神。

偉大總裁,百戰精兵,三千名將,居然特么三四年不到就打輸了,對手不是神是啥!


國軍勝利轉進千里、共軍追之不及,國軍困共軍於大陸50多年,還說不能打


所謂抗日時厲害的國軍將領不過是一個錯覺而已,錯覺來自近幾年的「國家歷史發明運動」,這個運動的產物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國軍抗日好牛逼呀幹掉了好多日軍」。


他們少個政委


推薦閱讀:

客觀權衡,建國前小平同志和劉伯承誰的黨內地位更高?
春秋左氏傳的「歸,吾娶女」是一個愛情故事?
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裡面人物的對話是真實嗎?作者是怎麼知道的?
如何理清晉朝的歷史?
魏明帝的「女裝癖」是否屬實,有哪些史料支持或反駁這一假說?

TAG:中國歷史 | 軍事 | 政黨黨派 | 中國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