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和遊戲的成癮性,與毒品、煙酒、咖啡、茶的成癮性在生理基礎上是否相同?
美國人類學會的期刊《Ethos》1994年刊載了一份論文,作者Siri Dulaney與Alan Page Fishe主張:「儀式的特徵,也能用來定義一種精神病,亦即強迫症。儀式與強迫症之間,存在著一種共通的心理機制。」
的確,文化和宗教儀式,與強迫行為者進行的儀式扯上關係,可以追溯到佛洛伊德,他主張這兩種個案都一樣,只要當事人不進行儀式,就會感到不安,而且對執行儀式抱持極度的盡責性。
但它們算是強迫症的表現嗎?例如猶太浸禮,傳統的猶太女性在月經或生完小孩後,會把自己浸在水裡,取回身心的潔凈;或者是點燃安息日蠟燭的儀式,就連不怎麼虔誠的猶太人,每逢星期五日落之際,都一定不會遺漏;此外,還有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彌撒上的聖餐禮、穆斯林每天要面向麥加禱告5次。
再舉一個更冷僻的例子,美國原住民部落之一的祖尼人,他們的Shalako儀式是向神明祈求雨水、健康與幸福,參與者必須在村落周圍的6個地點奉上祭品,吸吐某種特殊的香煙6次,然後將這根香煙,朝祖尼人的6個羅盤方位揮舞,之後有6個族人會戴面具扮成神明,走進6間房屋跳舞,吟唱6拍子的旋律。
你應該很清楚,假如祖尼人的儀式香煙只抽了5次就被中斷、或是旋律被改成5拍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儀式的力量,會像破掉的氣球一樣瞬間消散,信徒們也隨之緊張、不滿、焦慮與憤怒。儀式與病理上的強迫行為如此類似,所有診斷為強迫症的癥狀,都曾出現在各文化的儀式中。
如同有文化支持的儀式一樣,輕微強迫作用能產生轉變,讓我們的世界恢復秩序,也讓我們覺得,自己至少能控制其中的一個小角落。為了消除焦慮而強迫性的從事特定行為,並不代表有病,反而是一股人情味;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人類適應這個焦慮年代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上網看A片、賭博或血拚,就表示他們對A片、賭博或血拚抱有強迫作用。然而他們感到無法自拔之處,並非網路使用行為本身;而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會通過網路看A片、賭博或血拚。同樣的,如果你朋友都用簡訊溝通,你就非得把自己的拇指練成打字機不可,否則你就要與世隔絕了。使用互聯網,並不能當作強迫行為的根據。
許多對於網路成癮的問卷的準則都非常荒謬,像是問你會不會因熬夜上網而失眠,或你會不會因上網而忽略家事。90%的青少年會回答是,與喜愛看書、聽音樂的情形類似,但這並非精神病的指標。這些問題的門檻很低,只詢問你是否同意少數幾個癥狀,但沒有人指出它們在臨床上是顯著的。你必須分清楚什麼是精神病?而什麼僅是在安排時間、設定優先度,或應付人生的需求時,出現了問題?
社交網路或者遊戲成癮,都可以歸於網路成癮。因此揭穿網路成癮症的概念很重要,因為它的盛行率眾說紛紜,即便連它本身是否存在都很難說,卻造成了有害的後果。第一,他們把平凡的行為渲染成病態,因此也等於否定了真正有病的人。有極少部分的人,確實有異常的強迫行為,整天掛在網路上,損害他們往後的人生。而把他們與一天發300個消息的青少年混為一談(90年代人們口頭對話的頻率,與之相比其實也沒比較少),根本就輕忽了他們的困境。
第二,與遊戲一樣,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網路使用過量的行為,與網路本身不一定最相關,反而是其他疾病的指標或癥狀,例如社交恐懼症或憂鬱症。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上社交網路,那你真的是因為社交網路而罹病?抑或僅是其他狀態的表現?你只是想跟上你的朋友?感到無聊、寂寞、害羞?或只是想分心、放空一下而已?
宣稱網路使用是一種重大疾病,就如同說你一天用上百張面紙擦眼淚是有病一樣,把癥狀與疾病混淆在一起,反而模糊了行為的實際理由。
說某人有網路強迫行為,就像診斷某人有面紙成癮症一樣,然後再向他收取上萬元來治療這種病(知乎上你都能找到治療網路成癮的宣傳回答),卻把真正的疾病——憂鬱症晾在一旁。
但就與其他遠遠不及病態的強迫行為一樣,激烈的網路使用行為,反而揭露出我們大腦正常運作的模式。我們之所以知道網路使用可能演變成強迫行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互聯網企業花了成千上萬的資金促成這種局面,可以確定,他們的目標絕非那一小群有精神病的網路受眾。
只要選對誘因(就如同遊戲設計師的那些機制),任何人都會陷入強迫性使用網路的情況。相信我這個遊戲行業的老司機,瀰漫於社交網路和遊戲中的變動、間歇性激勵結構,正常人都抵擋不住。所以,請相信你沒病。
大學畢業論文寫的就是行為成癮
首先一般來說的成癮類物品僅限毒品和煙酒,茶、咖啡等更多的是刺激而非成癮,單純意義上的喝茶或喝咖啡是無法給人帶來快感的,而沒有快感就沒有癮。
從大腦成癮機制來看並無不同,本質都是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結果,但是所有的成癮類物質都具有抑制體內激素以延長多巴胺刺激的效果,這一點是行為成癮所不具備的。
和前幾位的看法不同,就戒斷來說,行為成癮的治療絲毫不比物質成癮的治療容易,雖然行為不會對人體內分泌系統造成破壞,但是人體對藥物等是有反應閾值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必須通過加大劑量才能獲得和原來相同的刺激。而行為成癮則沒有這個影響,就多巴胺刺激來說,賭1塊錢和賭1萬塊錢的刺激是一樣的,人們成癮的本身是對未來不確定的期待。換句話說,人們很容易在接受戒斷治療後對新的行為產生依賴以致上癮,而這種複發非常具有隱蔽性。
本人理解,僅供參考。
首先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遊戲成癮和毒品成癮都是精神依賴,尋求心理上的滿足和快感,從而滿足自己從真實世界中無法滿足的慾望。
答主自己就很喜歡遊戲,所幸目前來說為了學習戒了。說起來其實不算什麼,畢竟我沒有上癮到命中缺它不可。
遊戲的上癮,我認為比煙酒毒品好控制,之所以大家覺得不好控制,是因為上癮的無非是青年,雖說已經成年可心智還未完全成熟。而毒品煙酒等等,都是因為化學物質對人的精神造成傷害,從而讓人形成依賴。
好吧綜上,不一樣→_→。不太專業別介意。不一樣。
電子遊戲和毒品的獲得「快樂」的機制就不一樣。電子遊戲不是通過強制生成多巴胺來獲得快樂。電子遊戲也不會出現戒斷反應,當你有對你來說更加值得去做的時候你壓根不會想起遊戲。
還有就是假如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打遊戲,我建議你泄一下壓或者見一下心理醫生。網癮存在,但是它只會在特定的人身上出現。看同人文
刷知乎
刷樂乎
逛微博
反正就是玩手機。
沒接觸過毒品,但是之前考試瘋狂喝黑咖啡,一天6杯以上的節奏,現在考完了,不喝了是有2天心情低落,精神不好但是不到一周就好了,也就是說戒咖啡我只用了一周,而且沒有任何生理心理損害,我想毒品不是這麼無害吧!
刷知乎
推薦閱讀:
※吸毒者是自願去吸,自願去破壞自己的健康,為什麼這算是違法?
※發現老公吸食冰毒該怎麼做?
※長期吸毒會帶來哪些身體上的損傷?如果不缺錢放縱吸毒的後果是什麼?
※戒毒和戒淫哪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