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現代金融體系中,數萬億美元的金錢可以在一夜之間消失導致人們的財富瞬間大幅縮水?錢到哪去了?為什麼不是落入到某個地方?


現代金融體系無非就是市場和參與者兩個要素,而無論你買賣的是對賭協議、CDS、期權期貨,還是土豆白菜,煤炭鋼鐵,都離不開一個詞:定價。
舉個栗子:
我有10億噸土豆。我想知道我的這些土豆值多少錢,於是去市場看,發現是1元/kg,於是我明白,我的身價是 1萬億元。
過了幾個月,世界上的土豆遭到了病蟲害,全部絕收,於是土豆的價格瘋長,變成了1000元/kg,那麼我的土豆的身價一下就變成了1000萬億元。但是於我來說,我手裡還是10億噸土豆。
下個月,人類發明了用雞蛋做土豆的方法(鍊金術XD),土豆價格跌至5元/kg,那麼我的土豆便跌回5萬億。
這個過程,我可以說是「我的市值一夜之間蒸發了995萬億」,但是財富去誰手裡了?
這裡面不涉及交易,也不涉及信用,更沒有財富守恆或者零和遊戲這些奇怪的概念,只不過是定價在變。

反面來看,如果真的在土豆1000元/kg的時候,拋出土豆,又會怎麼樣?
首先,10億噸土豆,也就是相當於每個地球人需要消耗150公斤左右的土豆。這種拋售將打破1000元/kg的價格,並在短時間內將價格降到合理的水平。而我,由於我並沒有說明我在收購10億噸土豆時的價格,並無法確認我是否獲利。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說明問題的是,在金融市場里,需求和供給永遠是在交換角色的,價格儘管會有非理性波動,造成市值飆升和瞬間縮水的情況,但「合理價格」永遠蘊含在交易里。所謂的身價市值如何如何,其實僅僅是浮雲而已。


現代金融體系,或者說金融體系的基石是什麼?是跨期。原始的金融產品,就是用自己未來的生產力擔保,向未來融資。因此,金融產品的一切價值,無論是股票、期貨還是各種衍生品,他的回報都在未來。
現在的問題在於,人們已經完全把金融產品的未來價值看成是當前價值了,對未來的評估永遠那麼樂觀。不僅如此,還以各種手段將未來的價值槓桿化,撬動更大的當前價值,最終,所有有關聯資產都出現了膨脹,因為人們相信未來可以為自己的今天做擔保。
那麼,當人們意識到,未來對現在的償還能力並沒有那麼高時,整個當前市場就垮掉了。在金融危機中,所謂的數萬億蒸發,其實就是本來人們以為自己只有20歲,未來的產能回報很高,再加上槓桿化,把未來價值成倍放大。結果突然有一天醫生對他說,原來自己其實已經60歲了,幹不了幾年活了,於是當前的一切也就成了泡影。


第一、現代金融體制下面,有很多、很龐大的貨幣蓄水池,比如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大宗交易品市場、銀行等等,數字化的貨幣流動的成本很低,速度很快;

第二、現代金融體制下面,有兩種效應槓桿效應、財富效應。槓桿效應可以把手頭的資金放大,比如槓桿是10的話,手頭的10塊錢可以買100塊錢的東西;這樣就有炒作的資本,李淼有關於價格的論述,非常經典。這個價格雖然離不開、卻也往往可以脫離實際的經濟體的供需關係。
當價格被炒的虛高的時候,藉助一種財富效應,雖然不能拿到實際的錢,卻可以通過金融系統獲得相等的商業信用。
如果價格劇烈下降,會導致財富效應的泡沫破裂,與此相關的商業信用下調,如果有大量貸款的話,資不抵債是很正常的。

總之,錢會跑,特別是熱錢來得快去得快;錢也有地方跑,很多龐大的資金池;貨幣相對穩定,價格則很容易波動,與價格關聯的財富往往是泡沫,與硬通貨關聯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


這個問題應該說是現今人們對物品的估值方式導致的吧,估值時都以市場價為準,並不以投入的資本來估。舉個例子如股票,在股市裡只表現為一個數字,並沒有真實錢幣對應,假定一公司上市發10000股,每股1元,這時我們可以說這公司市值10000元,但如果某天,股價被一機構炒了上去,比如掛牌2元買100股,這時股價就會變為2元(隨便舉的數字,沒有現實意義),公司的市值馬上就變為20000元,但實際上總的投入資本是多少呢,也不過原來的10000+100,因為這200元而導致其他的9900股也升值,無形中創造了9900元的金錢,可以看作是資本創造的泡沫。原本就是創造出來的泡沫,當股價下跌被打回原形時,這部分泡沫隨之消失。當然在這種泡沫的興起和消失間,必然伴隨著貨幣和財富的轉移,只是沒有這部分泡沫這麼大罷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金融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隨意創造價值了(儘管都是虛擬的),特別是如今不斷的金融創新,如槓桿等,更是推高了這種現象,使得金融離實體越來越遠。


-
我給你舉個比「數萬億美元」更大,更可怕的例子!!


當我愛你的時候,你就是一切;不愛你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是。

那你說,一夜之間,這「一切」去哪了呢?


這就是市場需求和價值的內在聯繫。價格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


總體財富不會消失,消失的只是你的虛擬市值.


現代金融體系鏈接的兩端其實是實際財富,和虛擬財富,虛擬財富的定量是一句真實財富加一個無形槓桿實現的,這個無形槓桿包括各種乘數、我們常說的PE,PB及各種預期,現代經濟就是真實財富和翹起的虛擬財富支撐的,兩者又貌似一個聯通器的兩端,有的時候是開放的,有的時候又是閉合的,當大家對經濟預期悲觀的時候,槓桿作用下降,大量虛擬財富消失,PS:虛擬財富和實際財富效用等同,這是基於整個契約機制和信用體系,虛擬財富的摧毀是瞬間可以完成的,你所謂的「數萬億美金」灰飛煙滅應該就是這樣的情形,推薦閱讀《流動性黑洞》,Avinash D. Persaud是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同學,他引進了「黑洞」用來描述你說的那種情形,很形象,而且論證了財富消失的機理與過程,但願對你有益~


我們還是用樸實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吧…

還是供求關係…供求關係變動太快,一下子從P1(供不應求)到了P2(供過於求),金融市場很多時候是瞬間的,比如說重大違約,在披露前知道的人不會很多,一披露,一下子股票就沒人要了…供過於求,然後價格就下來了,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於是資產就這麼蒸發了…更可怕的是金融市場的需求很多時候是用「信心」來衡量的…簡直了。


很多時候只是【我原本可以獲得萬億美元】的預期消失掉了而已,實際上它並沒有擁有這麼多的【錢】。


還有另外一個金融的角度。
比如次貸危機中,美國的現金投放並沒有少,為什麼大家覺得錢緊,很多人的財富蒸發了,一個核心因素是流動性。從貨幣的角度看,就是貨幣乘數變了。

始終要搞清楚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現代金融是動態的,即便在每個特定時間點上需要會計記賬,但是記賬依據的估值都是假定在這個估值水平上持有的財產可以交易變現。乘數下降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傾向於不交易或者少交易,沒法變現的財產就自然成了蒸發的財富。

要想完全搞清楚這個問題,知乎要重做,就不廢話了,哈哈


現代的貨幣體制都是信用體制,貨幣後面都是發鈔行的信用,信用一消失可不是一下就沒有了。。。不過我一直覺得私人發鈔比ZF發鈔要有信用很多


你可以簡單理解成錢(尤其是現鈔)基本是守恆的,但是其他商品的價格隨時都在變。
商品價格波動,不代表著錢(尤其是現鈔)消失,商品是商品,鈔票是鈔票。


股票市值反映的是預期。隨市值一道蒸發的主要是兩種預期: 第一種是上市企業盈利的預期,如果普遍認為這批企業無法掙錢了,那麼它們的股權價值自然需要向下重估; 另一種,則是對市場其他參與者信心的預期,也就是索羅斯說的反身性,這種預期在市場狂熱上漲之時是博傻遊戲的土壤,在市場泡沫破碎之時則是壓死後知後覺者的雪崩。


我們看福布斯排行榜,經常會看到介紹,富豪財富縮水了。

下面我們用個實例來看看,

我們以《鄉村愛情故事》的人物為例。

假設屯裡的排行榜如下:

財富當然是多種多樣的,包含股份、不動產等,這裡簡單以現金和資產計價。

在第2年的時候,趙四想吃豬肉了,找到劉能,向他購買了一頭豬。

交易完成後,財富如下:

我們經常聽到「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其實,有了買賣,財富榜也不會發生變化。

買賣完成後,財富榜和買賣之前,是一樣的。

好了,第3年,發生了點情況,因為多種已知、未知原因的影響。

豬肉價格飆升了。當然豬的價格也要飆升。

很慶幸,我們都知道,趙四殺一隻雞,都很捨不得。

買來的豬還沒有殺掉。

於是,很慶幸地,財富排行榜,發生了變化。

趙四,因為他的勤儉持家,成為了屯裡的首付。

趙四當然更美了,豬更不能殺了。當然,價格還在漲,他也沒有捨得賣。

轉眼到了第4年,豬肉價格沖高回落,降低到了冰點5元一隻。

此時,趙四的財產縮水的很厲害。

在屯裡的排名變為末尾了。

所以我們看到排行榜是時刻在變化的。

資產定價其實是個難題,所以,排行榜,首富所擁有的錢,我們看看就好。

因為,首富他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

這涉及金融裡面的一個重要理論《資產定價理論》。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yuanmu8.
-------------------------------------------
作者:DONT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007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樓主想問的東西,其實是「財富蒸發」這個概念到底如何解釋?要真是這樣的話上面這些問題都答偏了。這個問題用常識就可以理解了,沒有那麼高深。

舉個栗子,假設世界上有兩種資源,姑且當他們A和B好了。現在全世界500件A,100件的B。在這個時候有人拿2件A交換了1件B。由於這是信息社會,這條消息很快散播到全世界。這樣那些持有A的人,就會去算自己的A等值於多少B,持有B的人就會去算自己的B等值於多少A。從全世界範圍來看,A + B的總資產等值於 500 + 100 * 2 = 700A, 或者500 / 2 + 100 = 350B。

有一天因為某種原因,有個傢伙拿1件A換了1件B。這消息流傳開來以後,全世界用A + B的總資產就只有 500 + 100 = 600A了。換句話說說用A來計價的總資產縮水了100A。但是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蒸發了,我們還是有500A和100B,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是用A計價的計算結果改變了。如果用B來計價,我們還多了250B (500 / 1 + 100)的總資產呢!

好,現在回到真實生活。A = 貨幣,B = 所有權例如房地產。由於生活中我們永遠是以A(貨幣)來計價,所以會產生「財富增加」 / 「財富蒸發」的錯覺。其實房子一棟沒少,別的資產也是一樣。

聲明,我的這個例子很極端,並不嚴格。但是對於大部分非專業的人來說,理解這個概念大有好處,至少不太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洗腦。

至於上面提到的某種原因具體可能是哪些原因,別的答案回答得很好了,就不累述了。


其實,深刻地理解一個詞,或許就可以打消樓主的疑惑了。
那就是:現值。

完整的解釋是:「指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折現的金額,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折現的金額。」

打個通俗的比方:

你10塊錢買了一隻雞,你把它賣了也就10塊左右,因此他的現值是10元。
但是,你突然發現它會下金蛋,那麼它的現值就是未來產下的所有的金蛋的價值總和,例如100萬(不考慮利率折現)。
但是有一天,它得雞瘟死掉了,不能產金蛋了,現值瞬間變為0。


再回答下樓主的問題:
為什麼會瞬間縮水?答:因為未來的現金流預期變了。
錢到哪裡去了?答:如果你沒有賣掉過那隻雞,那麼這100萬不曾到手,談何失去?如果你賣掉了那隻雞,那麼100萬從某個倒霉的人手裡到了你的口袋。


沒有財富的蒸發,只有市值的蒸發和財富的轉移。
趙本山和范偉交易輪椅。
趙本山十塊賣給范偉,范偉二十賣給趙本山,趙本山三十再賣給范偉。突然輪椅市價崩了,只值十塊了。趙本山拿著三十離場了,范偉虧了二十(支付了三十但最後手中的輪椅只值十塊)

當然,這是在市值脫離正常估值的時候。除非企業利潤能夠足夠快速的增長追上估值(就是輪椅本身的價值快速增長)。
但可惜的是,人們的想像力和偏見比企業家的經營和創新的速度快多了。


表面上不難理解,1000元/斤時的財富並不是真實的財富,而是一種預期和判斷,未必能真是實現。深入想想就覺得愈加困惑,現實生活中的金融分析,包括各種金融資產的價值和實物(抵押物)資產的價值,都是用當下市場的供求關係和均衡價格來計量的,這到底是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呢?
在此,如果我是做小麥期貨,經常分析的是主產區的氣候、種植面積、預計產量等因素。但是會不會考慮某國突然釋放大量的儲備小麥呢?或者更簡略一點,現在各國的儲量是多少呢?


我來嘗試回答下,無非是信用的湮滅。比如說A商店讓B賒賬買了一件100美元的商品,這一百美元其實就是信用。看起來很美好,但是結果B破產了,100美元還不起,於是變成了泡影。本來可以作為A資產端的100美元現在就啥也不是了。


對未來的預期變得惡化,導致槓桿被縮小了,槓桿縮小使得定價下跌,財富消失。很簡單。


推薦閱讀:

什麼叫洗錢?
什麼是 GP、LP、PE、VC、FOF?
知乎有哪些關於風險投資的優質回答?
有沒有名字比較萌的股票?

TAG:貨幣 | 股票市場 | 金融危機 | 金融 | 信貸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