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無用還損害身體?為什麼美國建議不要隨便做體檢》──這篇文章說的有道理沒?

【網址】體檢無用還損害身體?為什麼美國建議不要隨便做體檢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年檢中的多數醫囑不見得能切實幫助到大部分人,也未必能使我們活得更久更好。

導讀

美國普通內科學會鄭重提醒醫生「不要對無癥狀的成年人進行常規的普通體檢……沒有特別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體檢,包括『保健』在內的年檢,在減少發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顯示並無作用,但不必要的檢查卻引發了潛在的危害」。

來源:紐約時報

作者:Richard Saint Cyr

了解更多,請關注院長在線微信號:present-wired

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是都需要每年去醫生那裡做一次體檢?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很傻,尤其是這個問題還出自於我這個經常在文章中討論預防醫學的家庭醫生口中。

我很樂意每年都看到我的老病人們回來,給他們再次做個檢查,確保他們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從醫學角度提供「調整建議」。我的大多數同僚和病人們都覺得每年體檢是有幫助的。

1、讓我不安的是,我做的大量檢查都是毫無依據的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年檢中的多數醫囑不見得能切實幫助到大部分人,也未必能使我們活得更久更好。實際上,一份2012年的考克蘭薈萃分析研究了逾18萬人的情況,在他們體檢後跟蹤了大約10年,發現他們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臟病發病率並沒有顯著降低。美國普通內科學會(The Society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鄭重提醒醫生「不要對無癥狀的成年人進行常規的普通體檢……沒有特別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體檢,包括『保健』在內的年檢,在減少發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顯示並無作用,但不必要的檢查卻引發了潛在的危害」。

既然沒有支持性證據,為什麼我們,尤其是部分我所接觸的中國人,仍然會把每年一次的體檢當作確保健康安全無虞的大事呢?許多中國人似乎對每年的體檢套餐相當熱衷,我覺得他們多數人相信,做的檢查項目越多,就越能準確了解個人健康狀況。在那些著名的私立體檢中心,我也有過三次體檢經歷。雖然它們的效率令人驚訝,但讓我不安的是,我做的大量檢查都是毫無依據的。我感覺自己就像被趕進屠宰場里的牛,在一間一間的裝配線上移動,各個令人尷尬的部位被人又戳又刺。可我周圍的人看上去卻快樂安心,因為他們正在進行「對健康負責」的檢查。

除了發現部分檢測並沒有意義,我還有個很大的疑問:沒有哪個醫生曾坐下來跟我聊聊,問我有哪些潛在病因,了解我的生活習慣和家族史,然後再決定要做哪些檢測。無論你花了多少錢,沒有什麼體檢套餐,會比一個了解你並只需問你幾個問題的優秀首診醫生要好。每個好的醫生都是通過病人的病史和體格檢查得出80~90%的診斷。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姆·奧斯勒(William Osler)有句名言:「認真傾聽你的病人,他正在說著診斷結果。」

2、就以癌症篩查來說,並不是所有檢查項目都有意義

如果我們醫生一定要安排一項檢測去判定是否存在某一病症,應當從不同的研究中獲得有力的證據,證明該檢測是精確靈敏的,不會錯過任何真正的病症,不會誤診。它也應當有不錯的成本效益,適合批量檢測。一個好的篩查測試也應當能夠找出我們容易治癒和治療的疾病。許多篩選檢測的確很有效,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如量血壓、葡萄糖含量測定、對50歲以上的所有人士進行直腸癌篩查等。多個研究提供有力證據表明,那些檢測能拯救很多生命。

但也有大量其他的檢測並無有力證據。就以癌症篩查來說,並不是所有檢查項目都有意義:大量證據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X線成像以及結腸鏡檢查對特殊年齡段的人尤其有救命效果;但其它的癌症篩查檢測,包括胸部X光片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尤其是腫瘤標記物的抽血化驗幾乎無效。和美國相比,許多我接觸到的中國病人,似乎更在意在體檢中對腫瘤標記物做儘可能多的血檢,但這些檢查很少能像篩查測試一樣精確或有用。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針對這些腫瘤標記物寫過一篇很好的回顧,表示「腫瘤標記物主要是用於已經被診斷患癌症的病人,用以觀察他們對治療的反應或查看治療後是否有複發癥狀」。然而,多數完成體檢的中國病人走出來,給我看他們的腫瘤檢查報告,上面寫著一系列「正常」的指標,可他們好像並不知道這些測試大部分並不精確。他們覺得自己沒得癌症,便安心了,但這並不正確,從這些檢測中並不能準確得出是否患病的結論。我希望這樣的檢測將在幾年後變得更加精確,但目前大多數情況並非如此。

當然,也有許多時候,一項檢測結果顯示反常,後續可能真的發現一些危險但可以治癒的狀況,從而救病人一命。但在腫瘤標記物、電腦斷層成像(CT)X射線和其他篩查測試中也有很大比例的不正常結果,發現的是意外瘤這樣的良性腫塊,把病人嚇得做了昂貴且具侵害性的探索性試驗,結果卻沒發現任何嚴重的問題。同樣地,篩查檢測本身也有可能引起問題——如果一位年輕女性為了排除癌症,每年做一次CT掃描,這樣的做法不僅用常規檢測錯誤地排除了癌症,而且由於年檢時CT的強輻射,大大提高了她患癌症的風險。

用有潛在危險的篩查測試對病人進行過量檢查實際上是個大問題,並且在全世界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浪費。在美國,眾多最具聲望的醫學社團做了一份名為「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的年度清單,列出了應當盡量少做的普通檢查。例如,我所在的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ractice)建議在所有健康人的年度體檢中不要做常規心電圖(ECG)檢查;在65歲以下的健康女性檢查中不要做骨密度(DEXA)掃描;21歲以下的女性不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3、病人該怎樣做出最佳選擇?……


我院今年夏季搞了一波員工體檢,涉及人數大約3000號人。體檢兩周之後,大約有7人左右來手術室做手術,包括乳腺結節,肺毛玻璃樣變,甲狀腺結節以及卵巢佔位。最後病理結果有些是炎性肉芽腫,有些是原位癌,有些是癌。
除了來手術室做手術的之外,還有大大小小各類內科慢性疾病。


我見過無數的人因為體檢發現了早期的乳腺癌、肺癌、結腸癌、宮頸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胃癌、食管癌、動脈夾層………

如果不是體檢,這些人的墳上草都得老高了。

相對於可以早期發現疾病的收益而言,檢查造成的損害完全可以忽略。況且體檢所用的絕大多數篩查都是低損害或者無損害的,沒有哪個醫生會白痴到拿著CT進行常規體檢。

絕食當然不會噎死。


如果你說的是藥店門前大爺大媽們排隊等著的免費體檢……那的確是無用且有害。


一個美國人指著日曆上一個日期對另一個美國人說,今天是雷鋒節,雷鋒是中國著名的人物,他樂於助人,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在中國有很大威望。
我走過去一看,媽的,今天霜降。
有些人啊,語言水平跟這個美國人是一樣一樣的。
再者,國外有些雜誌,跟中國知音啦,故事會啦沒啥區別。
再再者凡是不按論文格式引用他人語言的都是瞎扯淡。


hhhhh,這個梗我知道,前面那些回答我也是看醉了。前兩年美國很多公司推出了保險外的檢查套餐 life line screening http://Health Screenings 提供一些心血管系統比如,頸動脈,腹主動脈瘤,周邊動脈疾病,骨質疏鬆等檢查。然後就有媒體採訪很多專家寫了很多editorial抨擊這種市場行為,因為這些公司隨意選擇的項目肯定會對完全不需要檢查的人群做檢查。總的來說就是強調必須對篩查人群做出選擇性,不能來者不拒的意思。
ps,挺感慨的,這種搬運外媒文章論點的自媒體,很難把意思傳達的原原本本。其一是作者能力有限,不能準確了解很多相關背景,其二就是想自己製造大新聞,提高關注度,而選擇性失明,斷章取義。以後看相關的東西,都不能以第二手材料為準,畢竟台灣離我們這麼近,都用漢語,還如此之多的荒謬觀點呢。


該做什麼檢查不是病人自己選的,是醫生更具指南建議的。聽不聽醫生建議是一回事,病人自己胡亂做檢查是另一回事。

比如健康年輕女性的確不需要檢查乳房,但是如果這個健康年輕女性有家族史(媽媽有乳腺癌,表姐也有,祖母也有)這時雖然這位年輕女性沒病但卻需要每年查。 如果這位女性看了這份不知道如何翻譯的報道的後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因為「年輕人不需要做體檢」那她就錯失了診斷早期乳腺癌的機會。 等她自己發現乳房裡有塊狀物體時一般已經大到一定程度了。

一般體檢和去看病時做的檢查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不要搞混。 當你因為胃疼去看病醫生讓你做胃鏡,或者貧血時醫生讓你做胃鏡都是有依據的。 長期貧血有一部分就是因為胃裡一直小出血導致的,很多人並沒有感覺。 如果他們看了這篇文章而拒絕做胃鏡,到以後發現是胃癌或者胃穿孔了就麻煩了。

這種文章斷章取義,容易誤導完全沒有醫學知識的人。

如果真的有興趣,可以看點給素人的醫學科普。 這點國內還需要加強。 如果看得懂英文可以看看國外大醫院的網站 比如mayo clinic, 或者各種癌症協會的網站, CDC, WHO的網站也有很好的正確資料。


超級全面的體檢套餐這種方式是非常不科學的,這篇文章雖然我沒有看細節,但是思路是非常正確的。很多檢查在普通人群中常規篩查的話,會帶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理解起來有困難,這裡簡單舉一個例子,數據是編的,體現一個思路:
一千個普通人,我們對比一下,做與不做常規甲狀腺超聲的結果。
做:一千個人里有一百個查出了甲狀腺結節,實際上這裡只有一個是不治最後就會死的甲狀腺癌(但是現在看不出來以後的發展趨勢),他們不得不去做進一步檢查乃至手術切除,最後五個人死於手術併發症。那麼這一千個人里,最終五人死亡,九十五人生活質量下降。
不做:一千個人里,最後有一個人死於甲狀腺癌,無人生活質量下降。
很明顯,如果人群普遍篩查甲狀腺超聲,最終結果這個人群死亡率升高,生活質量下降。換句話說,這個人群中每個個體都在因為「做了檢查」承擔更大的風險。「我不管,我一定要查,萬一早查出甲狀腺癌呢!」,但實際上你將會有更高的死亡率和生活質量下降的幾率。
事實上,大多數檢查項目,用在常規人群中都是類似的效果,所以全面體檢是非常錯誤,非常錯誤,非常錯誤的思路!做體檢的話,要做那些已經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在人群中降低死亡率的那些檢查,而且是只做那些!

舉一些已經證實可以在人群中推廣的檢查,自己在其他問題下的回答:
舉幾個例子,適合50歲以上人群常規篩查的疾病和檢查。
1.肺部低劑量CT,篩查肺癌
適於55-74歲,有30包*年以上吸煙史(包括近15年內戒煙)的人群。檢查應每年一次。
2. 結腸鏡,篩查結直腸癌
普通人(無早髮結腸癌家族史)應每10年一次,至75或85歲。但有家族史或遺傳性結直腸癌或在以往的結腸鏡中發現異常者,應相應調整頻率。
3. 腹部B超,篩查腹主動脈瘤
適於65歲以上,有吸煙史的男性。
4. 骨密度,篩查骨質疏鬆
適於65歲以上女性。如有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則應提前。
5. 宮頸刮片,篩查宮頸癌
這不只針對50歲以上女性,而是從21歲就應該開始,一直持續到65歲的。
6. 血脂
實際上對於無危險因素的人群,這項檢查應該在男45歲,女35歲就做了,根據指標的具體數值,每3-5年不等進行複查。


感覺這像是中老年人朋友圈裡轉來轉去的東西。如果屬實,為了讓政府省點醫療保障的支出,寫出這種文章的作者和登出來的紐約時報也是蠻拼的。


你買輛車每年還要車檢,怎麼一遇到體檢就智商下線?


體檢當然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合理選擇體檢項目。國內醫院的體檢中心和私營體檢機構很多時候會誇大體檢項目的作用性。例如這幾年大火的價格不菲的PET-CT,其實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和預後的作用大於體檢的健康人群。我在醫院工作過幾年,後來跳槽與醫療試劑公司,主要做的就是體外診斷試劑的技術推廣。體檢套餐里動不動的腫瘤十幾項,什麼CEA ,AFP,CA125,153,PSA之類的,因產生機制和檢測方法,對於健康體檢的意義並不大,這一行水很深啦~~


美國人說的。。。那就是真理了,媒體才不會給你去查證呢,對於這種文章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我去年買個表


告訴我這是誰寫的,讓他站出來我糊暴他的臉。


——我媽及時體檢躲過了乳腺癌。


參加體檢的人檢查出了好多毛病,沒參加體檢的沒有發現問題,體檢危害健康,這沒錯啊


美國普通內科學會?他們優秀內科精良內科史詩內科還有傳說內科的學會都怎麼說?


幫題主補充下文
原圖

3

病人該怎樣做出最佳選擇?

那麼病人該怎樣做出最佳選擇?如果有可能,不要選已經規定好的體檢套餐,最好的方式是做量身定製的體檢。最開始的時候,病人和醫生要一起坐下來,回顧其病史並進行體格檢查。在完成這些關鍵的第一步之後,醫生再決定有哪些合適的檢查應該做。相比一個肚子大、從12歲時就開始抽煙且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35歲男人,與他同齡的、體形瘦削的男人需要的篩查測試則要少得多。實際上,前者從醫囑中獲益要比檢查多許多。我也知道,現在中國的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病人很難與醫生進行長時間的面談,但很多綜合性醫院現在已經設有全科門診,相比擁擠忙碌專科,更適合對你和你的家人開展健康諮詢、初診和體檢服務。


但願我這篇文章沒讓我失業!能再次看到我的病人我當然很高興,我也將繼續歡迎他們的到來。我只是希望他們中更多人不再覺得迫切需要先買一套豪華體檢套餐。在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希望他們能明白,他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去看初診醫生,最好每年是同一位醫生。我們得先聊聊,互相了解,看看一年來你的身體怎麼樣,然後再做一個測試。接著,我們再決定你需要做哪些檢查(如果你需要檢查)。希望在你離開我的診所時,不僅覺得更健康,而且能更加確信交流接觸比體檢套餐更有效。永遠要記得奧斯勒醫生所說的:「認真傾聽你的病人,他正在說著診斷結果。」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紐約時報。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抖機靈:美國人調查顯示,寫著「美國人調查顯示」的調查都不是美國人寫的。


我搜了下作者,然後在他個人網站上找到了原文鏈接:
中文
http://www.myhealthbeijing.com/中文文章/china-health-checks-annual-physical/
英文
http://www.myhealthbeijing.com/illness/health-checks-does-anyone-need-an-annual-physical/


我覺得大家可以看完整篇文章再下結論,這個問題描述里缺了結尾的一部分。


感覺好像是前面講道理然後證明了喝水的人百分百死掉了。。


查出病來怪體檢,和自己變胖怪體重秤有什麼區別……

隨著大量疾病年輕化,其實說年輕人做某些檢查無意義是不科學的,畢竟我不僅貧血還輕微骨質疏鬆,我還有同學大學就高血壓了……


「一份2012年的考克蘭薈萃分析研究了逾18萬人的情況,在他們體檢後跟蹤了大約10年」
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推薦閱讀:

冠脈支架是怎麼放的?
為什麼明明很餓卻不想吃飯?
為什麼大家把癌症說的那麼可怕?
哪些手術在做之前要慎重考慮其風險?
高度近視需不需要每年眼底檢查一次?

TAG:健康 | 保健 | 西醫 | 醫學 | 體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