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會計學得有興趣?
感覺就和學法律的似的天天都要記這記那,簡簡單單一個項目可以有n個演算法,n種結果,記也記不住,還有學長告訴我們「不求全懂,但求把精華記牢」,可是我哪知道什麼是精華。。就好比成本會計,一個數字就研究那麼久,有意義嗎。。。
我和徐博聞正在進行的財務包子鋪計劃(請戳:財務包子鋪 - 收藏夾),只是想證明說,會計也好,財務也好,其實可以不那麼枯燥。可以通過很簡單的基礎模型,去理解比之複雜的多的商業世界。(包子鋪在我看來正是其中的一類模型,他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卻包含了生產、倉儲、物流、零售、研發、市場等方方面面。)
其實會計報表,或者說這些報表上的數字,是很神奇的東西。研究精深了,它可以清晰的反映商業世界的每一個細節。有人說「數字會講故事」,就是這個道理。想到學了會計,走遍商業世界都不怕,這還不夠興緻盎然么?
當然,不能是簡單的埋頭苦學。它必須和案例和實踐結合起來,必須要和商科類的各種學問對照著學習,必須不斷的去思考每一個數字變化背後的邏輯和事實,甚至必須結合每一個產業不同的特點和規則。以小見大,舉一反三,絕不是紙上談兵就夠了。但你大可以把會計學視為你理解商業規則的工具和武器,是其中很基礎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樣是不是會顯得有意義很多?
繼而,當你知道的越多,理解的越深,你就會發現需要學習的也越多。技多不壓身,這個方向上,我們都需要共勉呢!我推薦題主在學會計的同時去旁聽一下財務報表分析這門課,最好是老師有很多案例分析的那種。你不一定要聽得非常懂,但是可以感覺得到財務人員是怎麼通過會計對報表進行藝術地加工,感覺到資本運作的精妙。然後你就會」哇「地發現會計是這麼的有意思~
我感覺大多數學習的過程都是有一點反學科的發展規律的,很多知識是前人在碰到很實際的問題的時候引發並研究出來的,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確實先學這些亂七八糟感覺「毫無邏輯」的概念,所以會覺得非常無趣,為何不提前領略一下學科的美再好好學習呢?
我開始也不喜歡會計,實際上,高考前我從未想過我會報會計,家人也普遍反對,可是世事難料,最終我還是到了會計系。第一學期完全沒有任何興趣啊!都想退學了!可是隨著學習,我漸漸體會到了一些會計的魅力所在。
第一,會計可以培養邏輯性和記憶力。基礎的財務會計要求跟蹤每一筆錢的流動,需要做的來去有蹤,清晰可辨。
第二,會計和偵探其實非常相似。都是從收集情報,從雜亂無章的線索中找出真相。尤其是審計,除了面對賬本,還要與人溝通,讓他們告訴你更多自己和企業的秘密。在音樂,藝術,美食之外,數字也是世界性的語言。通過追蹤分析數字,你可以知道目標人物、目標企業的慾望和思想。
第三,管理會計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同樣的資金,企業該怎麼花才能在風險最小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利益、政策改變對企業有何影響、能否上市等等。
第四,提高道德。。。別笑。會計追求正當利益,通過合法方式獲得成果。心術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此外,如果實在忍不了會計。沒關係,根據目前大部分大學經管不分家的特性,咱轉到任何一個和錢有關的專業都相對容易。學好會計,經濟金融證券等當紅領域就已經為你敞開了半邊大門。
前面的回答完全忽略了人的主觀力量好不,就算再好的老師、再棒的資料和資源也無法改變一顆厭惡的心。要想喜歡上一個東西,必須得是自主自發的。
討厭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覺得它沒有意義,而且它不能帶給你「幸福的感覺」——滿足感、成就感、安全感等。
所以你要想愛上會計學,你就必須試著尋找會計的「美」。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一些形而上的廢話。
如果你還是在校學生,對會計知識有基本了解且很有時間的話,我建議:
把跟會計學科相關的所有內容做個導圖(包括審計、法律、管理、金融),然後按導圖成立一個公司、虛構各種可能出現的業務、做一套帳——做一套「精細且完美」的賬(可以拿給銀行、稅務局、證監會,還可以用來為管理層做決策的賬,你要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考慮你這套賬可能出現的問題)。
這個「精細且完美」包括合情、合理、合乎實際。
提示一下,你大概可能涉及的東西包括但不局限於CPA的那幾門:稅法、經濟法、財務成本管理、會計、審計、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實際情況會瑣碎的多,但你要想辦法完善。比如制定公司章程、完善內控體系來保證你的業務處理不會出現意外等。
有些東西不知道的時候去翻書,查資料,找有經驗的人問,不要覺得你做的差不多了,要做的足夠完美,就像,就像蘋果產品之於喬布斯。你要意識到,會計也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要有耐心,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一套做下來可能需要兩年的時間。
等你看到了一套「無懈可擊」的賬務出現在你的面前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會計是最美的學科。
謝劉弟弟腰~
怎樣學會計有趣?這個問題,我摔!因為一開始學的時候,我也是苦逼孩子一個,財務管理老娘考了多少遍才過啊,摔!誰都翻爛了有木有。高考英語差,我都直接把英語書扔掉的漢子我,在財務面前不得不給下跪了!
但是當我克服了一個一個難關,終於,在我畢業前夕,咦!其實財務還是挺有趣的,公式什麼的是難背難懂,但是光背不做題,我覺得是學不好財務的,因為面對實際的財務問題,對於課本給的公式,是要你自己融匯貫通的,這點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走捷徑。
曾經做期權類的題,我整整做了400道啊,反覆做反覆做。人家吃飯我在寫題,人家洗澡我在寫題,人家在滾床單,老娘我還在寫題。對,我笨,智商低,不能像別人那麼有悟性,我只能死用功。
少年年輕的時候多用點功,吃點苦,其實等你做到了那個崗位上,你會發現,自己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少年,來來來,今晚我陪你再溫習一遍《稅法》可好?
我當初大學上專業課的時候,考試前複習的時候,全班都會一起說當初腦子進了水,才選了會計!
可是事實上畢業後,絕大多數人還是繼續了會計的工作,或者讀了會計的研究生。
會計這門學科偏重理解,不是死記硬背,而且越急,資產負債表就越平不了,所以沉著冷靜是必須的。會計雖有理論,但是不可否認,實際操作性更強,一蹴而就除非天才,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來,一次記不住不能理解很正常,多次地練習之後就會習慣了。會計注重細節,故而細心二字要牢記,啥時候結轉,啥時候入賬,產品規格,工人工資,忘了就是白忙活。總之呢,會計的學習磨去了我不少煩躁的性子,這對於一個年輕人非常好,沉得住氣是優點。
當你用你的知識為你身邊的非財會類人員進行科普的時候,他們會用極其膜拜的眼神注視著你,我認識的經濟類專業的人也需要學習會計基礎知識和電算化軟體,怎麼說呢,他們學完之後就會更膜拜你了。
p了個s:學了會計才知道我們國家的銀行很坑,才知道沒有做假賬,都叫合理避稅,才知道會計不僅僅是算賬,才知道有些通稿式的新聞很搞笑。。。(作為一個文科生,寫不了流暢的排比實在慚愧)
會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門類,你在書上能學到的只是框架和教條。有興趣不如感覺到有必要,最快的方法就是自己去開個小店什麼的,自己做帳,自己面對稅務審計,自己做規劃,幾個月你就會瘋狂想學會計了。
假設那是你開的公司,算的是自己公司的賬,一來學得認真,二來你會想那是自己的錢不容易錯啊親~
很喜歡這個問題。我想談談對會計學的一些看法。
一、什麼是會計?
會計就是處理「數據」的學問。當然,這裡的數據專指「財經數據」,「處理」也就兩大部分:財經數據的收集、財經數據的挖掘。這個很像現在「雲」這個概念。所有的商業活動(融資、投資、運營)產生出各種各樣的財經數據。這些財經數據以「賬目」「賬本」的形式儲存在雲端,雲端隨時記錄、更新著各種數據的變化。採集儲存形成了一個巨大雜亂的「數據礦藏」,但光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數據工人」從這些礦藏里挖掘、整理、提煉出社會大眾需要的東西。有的人希望了解某個時間點的財務狀況,那麼「數據工人」就提煉出「資產負債表」供他參考;用的人希望了解現金狀況如何,「現金流量表」就製造出來......這些就是數據的挖掘。
二、了解財經數據:
財經數據像各種書籍,極多極雜,如果全部一股腦堆在房間里,不容易發掘,所以要像圖書館一樣,按照其性質與各自之間的關係,分而置之。
所以,學習處理「數據」的學問,就必須從「數據」開始下手。將浩繁的財經數據有所區分、把握各種數據之間的聯繫。其後的所有整理、收集、發掘...都是已「財經數據的性質與聯繫」為基礎的。
(一)資產負債表中的財經數據關係
1.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A=L+E)
(1)資產恆等於所有者權益與負債之和。「恆等於」,不可能出現不等於的情形,一旦出現,就說明資產負債表的編製有錯誤。
(2)資產,就是公司名義下的全部財產。就是公司可支配的全部財產。就是公司享有使用權的全部財產。
(3)所有者權益,就是公司所有的全部財產。就是公司享有所有權的全部財產。
(4)負債,就是公司借入由他人所有的全部財產。公司對其享有使用權,但不享有所有權。
(5)這個公式的本質:
公司可支配的全部財產=公司融入的全部財產=股東投入的、歸公司所有的財產+公司借入的、歸債權人所有的財產
公司享有使用權的全部財產=公司享有所有權的全部財產+債權人享有所有權的全部財產
2.資產=流動資產+固定資產
流動資產=現金+現金等價物+應收賬款+存貨+半成品+原材料+短期投資+.......
固定資產=土地+設備+廠房+品牌+............
(1)流動財產:有望在1年之內變現的財產。
(2)固定財產:除流動財產之外的其他財產。
3.負債=流動負債+長期負債
流動負債=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應繳稅款+短期貸款+.......
長期負債=創業融資+抵押貸款
(1)流動負債:
(2)長期負債:
4.所有者權益=普通股本+留存收益+紅利+....
(二)損益表中的財經數據關係
1.盈利=收入-支出
2.稅前利潤=收入-支出
3.凈利潤(報表底線)=稅前利潤-所得稅
4.毛利=
5.經營利潤
(三)現金流量表中的財經數據關係:
1.流動性=現金+現金等價物
(1)流動性:短期(通常為1年)內轉化為現金的能力。
(2)現金等價物=貨幣+債權+短期存款+....
2.凈現金流量=流入現金-流出現金
凈現金流量=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投資活動凈現金流量+融資活動凈現金流量
3.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經營活動現金流出
(1)經營活動現金流入:
(2)經營活動現金流出:
4.投資活動凈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現金流入-投資活動現金流出
(1)投資活動現金流入:
(2)投資活動現金流出:
5.融資活動凈現金流量=融資活動現金流入-融資活動現金流出
(1)融資活動現金流入:
(2)融資活動現金流出:
三、收集財經數據:
(一)採用複式記賬法。只要發生一筆交易,那麼必然會發生一借一貸。
用現金買車,是在資產內部的一借一貸,現金減少,而固定資產增加。
用貸款買車,是在資產與負債之間發生一借一貸,貸款增加,而固定資產也在增加。
2.固定資產的折舊:
折舊,就是將固定資產磨損逐步入賬的過程。就是固定資產磨損在賬本里的表現形式。
計算折舊的方式有兩種:
(1)直線折舊法:年折舊費=資產買入價/使用年限
(2)加速折舊法:
(二)統計制度的不同:權責發生制、現金制
(三)如何確定存貨價格:
1.
四、分析財經數據之材料
(一)分析資產負債表:
1.資產負債表的意義:企業財務狀況在某一個時間點的快照。
1.償付能力:權益為負,則沒有償付能力。
(二)分析現金流量表
1.現金流量表的意義:了解現金狀況的唯一途徑。
(三)分析損益表
五、分析財經數據之工具
(一)橫向分析
(二)縱向分析
(三)趨勢分析
(四)比率分析
比率分析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比例進行分析:流動性比率、槓桿比率、經營活動比率、盈利能力比率。
1.流動性比率=總流動資產/總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酸性測試比率)=(流動資產-庫存)/流動負債
2.槓桿比率(負債權益比)=總負債/股東權益
3.經營活動比率:包括庫存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1)庫存周轉率=銷售成本/庫存價值
(2)應收賬款周轉率=凈銷售額/應收賬款
4.盈利能力比率:
(1)利潤率=營運收入/凈銷售額=(收入-成本)/凈銷售額
(2)使用資本回報率(roce)=稅後營運收入/營運資產
(3)賬本回報率(roe)=凈收益/股東權益
作為一個學財務而沒做財務的前車之鑒我想告訴提問者,到後來工作的時候你會因為你是學會計至最後真的成為會計或者從事財會工作而驕傲的。
不要背,要理解;理解不了,先背下來。過段時間再回頭看。
所謂的n種演算法n種結果。。。不就那幾種么。。。要是成本會計還算難你學到後面高財審計該咋辦。。。有些東西可以用興趣來解釋,像題主這樣的實在跟興趣沒多大關係,你學其他學科也會是同樣結果,真的。
產生興趣是一個主觀的行為吧。就像背法條「哇,真是一門炫酷的技能呢!」興趣來自於熱愛啊。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就像「如何堅持做#$%」之類,答案就在問題里,堅持就好了啊。所以你要先了解,感興趣就好。如果真的不感興趣,人之蜜糖,我之砒霜,那是不是應該考慮別的方向啊,人生苦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很重要。
我覺得會計還是蠻有意思的,但我自身比較喜歡會計學,會計太深了,我能力有限。
你覺得枯燥是因為你看到的只有變來變去的數字,沒有看到它是怎麼得來的,為什麼要這麼算這麼調整。
每一種演算法得出的結果和反應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而最後說到成本會計為什麼要有那麼多演算法。從學習的角度來說,是需要學這麼多的。但從會計的可比性原則來說,你在工作中只用其中一種。
上面有評論建議選修財務報表分析這門課,說的好。
會計如果單純的知識寫寫科目,按教科書做報表什麼的就一點意思沒有。只有結合實際問題,它才能體現他的價值。
要知道公司的運營決策可都是靠這些數字來的。
財務和法律可不是只是一些規則,簡簡單單一個項目可以有n個演算法,n種結果。規則的後面是會計的原則,原則的後面是會計的假設,每個規則、原則、假設的後面其實都是「想法」,往大里說是思想。此外學會計要適當結合稅法、管理會計,也要瀏覽一兩本經濟學的書。
不請自來。大學會計專業,分數不夠被分配過去的,但是學了四年就認命了,又念了個碩士。
原來當然沒興趣,現在也說不上有興趣,但是外面那些同時學習金融的妖艷姑娘沒我這套思維模式啊(那啥,絕無冒犯之意),公司的每個行為可以在腦海裡面列entry, 後續影響,可能存在的貓膩就很明了了。
因為不感興趣,做過兩個月AP就轉去做項目財務評估了,喜歡玩數字,又喜歡實務的話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在每天跟著業務組憂國憂民擔心內需。不錯。
但是你問會計的知識是否有用?有的。是基礎。推薦閱讀:
※你有多愛睡覺?
※古代,近代,現代有哪些名人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意想不到的關係?求指點?
※年过完了,大家遇到什么搞笑的事了吗?
※如果dota裡面英雄技能你可以選擇一個用在你日常生活中,你會選擇什麼神技?
※不聞氣味,只是看,如何區分瓶子里裝的是啤酒還是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