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昆蟲的碩士或博士平時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有點好奇


我是做昆蟲分類學研究的,其他諸如分子,病理,生態方向我也不清楚。
先說一下昆蟲分類學,這個學科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但是現在卻相當冷門,特別是以昆蟲形態特徵為研究方向的傳統分類學,其主要工作是以昆蟲外部形態特徵為基礎,對昆蟲進行鑒定,分類,命名發表新的分類單元,修訂已有分類單元,工作比較偏文科,從業人員日漸稀缺。
而說到高校昆蟲分類學研究者的日常,也大致要分兩種類型的人來看。
第一類,通過調劑或者其他原因稀里糊塗進入昆蟲分類圈子的,也就是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或者對這個專業不了解不擅長甚至有排斥心理,但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入坑的人,這應該是昆蟲分類學專業的主力軍(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所有冷門專業的通病)。這一類從業人員,發展好的,會喜歡上這個專業,認認真真做好工作,積極上進;發展較好的,能老實本分的做好研究工作,不出岔子;發展一般的,能比較負責的做好本職工作,但是不會再深入研究;發展差的,渾渾噩噩度日,連文章都是別人幫寫的也是有的。(注,這裡的發展指的是自己對該專業的態度,並非指在該領域的頭銜的發展程度(研究生,博士生,講師,副教授...),昆蟲分類研究做的好與不好與頭銜無關,除開一些硬體條件的限制,只與你對這個學科的態度有關)。除了發展好的,一般渾渾噩噩的人屬於被動工作,有些人到了畢業專業技能還只是很初級的階段,甚至還是負的,不懂搜集文獻,不懂命名法規,不懂翻牆,不會採集標本,不知採集的辛苦,不懂標本的寶貴。。。。反正就是太多的不懂。
第二類,對昆蟲比較喜愛,熱衷分類事業的,這類人很少的,雖然我就是其中一個,我本科英語翻譯專業,對甲蟲有濃厚的興趣,研究生考入昆蟲分類專業,從事蜚蠊(小強)的分類學研究,研究對象很不讓人待見,但是就因為不受人待見,空白很多,能研究的空間很大,自然研究生活也過的很充實。這類人一般都會主動性的自己開展研究工作,除了老師能提供的文獻,自己經常沒事就到處谷歌文獻,除了老師安排去野外採集,自己也會主動去野外採集,反正就是各種主動,各種如饑似渴,也會在昆蟲愛好者圈子裡瞎混和其他昆蟲分類團隊交流,到處交流換取標本,如今分類專業日漸衰落,而昆蟲愛好者卻日漸壯大,不和愛好者搞好關係會很吃虧的,大牛土豪愛好者在傳統分類方面秒殺科班出生的情況不是沒有過。
無論是第一類還是第二類,我們的日常都很尋常,娛樂消遣為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局看電影,逛某寶;老師來任務了,就完成任務,做傳統分類的學生,主要在看鏡子,拍照,繪圖,ps圖片,看各種古老的英語的法語的拉丁語的德語的日語的。。。。文獻,各種盯著標本看個不停;做分子的各種做實驗,各種跑樹,各種分析;無論做分子還是傳統,各種整理標本,分子的整理酒精標本,傳統的整理干插標本,負責任的還的好好整理標本姿態,男生基本都得在蟲季(一般在夏天)出去山上當野人,抓蟲子,女漢子也得出去抓蟲子。關於野外採集,很辛苦很累,沒採集過的人老以為手到擒來,出去就各種蟲子等你來抓,誠然,出去採集都會到各種風光秀麗的地方,但是路途的辛苦,乾咽的壓縮餅乾,渴得來只能喝不知帶沒帶細菌的溪水的痛苦,晚上睡的木板子,越發黑亮的肌膚,被螞蟻蚊子咬的痛苦你們懂嗎,標本不是手到擒來,採集標本的快樂和痛苦只有去了才知道,越是採集的多,越是知道採集來的標本的珍貴和不易,但是遇到一些從沒有採集過標本但是還是在這圈子混並無恥伸手要標本的人,他們真以為標本都是小意思,可以肆意糟蹋,亂搞,可以不尊重標本採集者,面對這種情況,辛辛苦苦採集的標本真的是喂狗了,無論是愛好者和科班出身的人,都不願意自己辛苦採集的標本落入這類人手裡。除了蟲季,其餘的日子基本都在實驗室度過,做著實驗室的工作,採集能減肥,但是回來實驗室又是個真肥的過程,我是從早坐到晚的典範之一,有時連飯都不願出去吃,直接叫了外賣,每天做的工作很繁瑣,如果不喜歡會覺得無比枯燥,我每天都在p圖,看各種文字的文獻,解剖,這一呆就到晚上12點,一直到凌晨兩三點還不想走的情況都有。發表昆蟲新種是我們最典型和常規的工作,寫一篇分類學文章看似簡單,但是卻是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因為搜集資料是個不確定的過程,標本的添加也是不確定的,比如你把文章寫好了,突然又得到一批標本,裡面還有新種,你就不得不再把那個新種加到你文章里。

關於分類發表的文章,除非涉及分子什麼的,要不影響因子一般不會很高,一般來說zootaxa 和zookeys是傳統分類能發的最好的文章了,而且傳統分類學專業恰恰不能以影響因子來衡量文章的質量,雖然傳統分類的文章套路很簡單,但是文章內容的負責與否卻因人而異,文章能不能比較完善也和做的昆蟲類群有關,如果不幸撿了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很嚴重,標本稀缺不好採集,又不好鑒定的昆蟲類群,文章自然很難寫好,遺漏的問題自然也很多。同樣是發zootaxa或者zookeys看似影響因子一樣,但是有的人卻能夠寫的很好,圖版做的很精美,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很負責的把自己的類群做好,趨近完美,而有的人卻只能各種添亂,那樣後果自然是被後人臭罵,留下歷史遺留問題讓後人擦屁股。

馬馬虎虎寫了一些,繼續p圖去了。。。。。


謝謝邀請,不過其實我不算是正宗的研究昆蟲的研究生,我們實驗室主要研究介體昆蟲-病原微生物互作機制,也是與昆蟲相關吧,是以傳播RSV(水稻條紋病毒)的介體昆蟲灰飛虱為研究對象來開展的。只說說我個人關於昆蟲方面的日常實驗,是有趣和糾結的綜合。

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灰飛虱遺傳操作平台,包括灰飛虱的培養、飼毒、解剖和顯微注射等方面。我們在特定的溫室培養灰飛虱,為小蟲子們提供新鮮的水稻,控制一定的溫度和光照條件等,讓它們在舒適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只可惜有些會成為我們的實驗對象而犧牲。

培養的灰飛虱分為無毒(不含RSV)及帶毒(含有RSV)兩種,前者傳代方便,只需在灰飛虱變為成蟲後將其雌雄成對兒放入新的水稻中,讓其產卵即可;對於後者,由於RSV可以通過卵傳,但傳毒率會有所下降,故需要在產生新一代灰飛虱後進行帶毒率的測試,篩選帶毒灰飛虱繼續傳代,如此便可保證灰飛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啦。也有些實驗需要用人工飼料餵養的,就需要經常換飼料給它們。

有時需要檢測灰飛虱體內病毒含量或者菌群種類等解剖灰飛虱,這是個精細的需要技巧的活兒。每次解剖蟲子都會懷有一種憐惜和敬畏的心情,有時還會因此思考人生(笑)……一般在顯微鏡下雙手各持一把高精細的鑷子解剖二三齡若蟲灰飛虱(體長只有1mm多一點)的唾液腺、中腸、脂肪體、淋巴液等。解剖時需要注意力集中,最好心情舒暢(哈哈),否則內心比較鬱悶會使解剖的組織不完整甚至解剖不出來的,效率低下還冤殺更多小蟲子們。

有時還需要在灰飛虱體內注射dsRNA做基因敲除或注射病毒、抗生素等,就需要用到顯微注射技術了。將灰飛虱放到顯微鏡下,用配套的注射裝置將液體注射入蟲子胸腔中。通常需要注射前將蟲子放在冰上將其凍暈,蟲子們還是很調皮的,一旦醒來蹦蹦跳跳很快就尋不到蹤影啦,更別提給它們扎針啦。關鍵是注射用細玻璃針頭要剪合適,否則操作不順效率不高還很影響心情噠(嗯嗯,老扎不進去會煩躁呢)。啊啊,還要統計蟲子們被打針後的存活率,就要睜大眼睛數數清楚那一瓶子密密麻麻的蟲子是有多少啦(暈)。

還有一種檢測昆蟲取食行為或傳毒能力等的實驗更是有趣卻操作繁瑣,用到EPG(刺探電點陣圖譜)技術。大概就是將被試蟲子背部用銀膠粘一根兒金絲綁到銅釘上插入昆蟲電極,另一端植物電極插入濕潤的種水稻的土壤里,待灰飛虱取食水稻葉片時電路接通,一段實驗時間內電腦上會顯示一定的波形以此判斷它的行為。粘蟲子那步真是讓我老頭疼了,那麼小的蟲子,粘上金絲既要保證不易掉落又要盡量減少對蟲子行動的束縛…

嗯,基本就是這些蟲子相關的工作了,其他的分子生物學方面的實驗大家也都需要做的。自己感覺跟這些小蟲子們打交道,需要更多的耐心,最好時不時和蟲兒們互動一下,有時操作時內心會補幾段兒對話或者獨白,以此自嗨,哈哈~


謝邀,看前面回答的大都是昆蟲分類學方面的,作為分子方向的昆蟲學研究生來說下我平時的科研生活。首先,介紹下我的專業-昆蟲分子生態與進化,其實就是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去解釋昆蟲各種行為與進化的學科,兼具分子與生態。但是因為我所在的是農業大學,所以範圍又被縮小到農業害蟲裡面。而我的具體方向就是研究寄生蜂與寄主間的互作。
和分類方面的同學不同,他們主要集中在夏季采蟲,不需要拿回實驗室飼養。而我們不僅要野外採集,而且還需要全年在室內養蟲,以保證隨時都有蟲可用。所以一般我的工作就是采蟲-養蟲-實驗。除了夏天出去採集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內的。每天的工作基本上是這個流程,早晨來了先去養蟲室看看蟲子的生長情況,植物需不需要澆水,然後再看下實驗安排,提提DNA,跑跑PCR,看個膠啥的。然後基本一上午就過去了。下午基本上就是處理數據和看文獻的時間,晚上就是休閑時間了,但如果有實驗的話還是要繼續乾的。反正自從上了研究生,每天基本都是8點到實驗室,晚上10點以後回宿舍,一周六天工作制。
說實話,昆蟲方向不管是做分類還是做分子,其實都是蠻辛苦的,當然前提是你想好好做,只拿個學歷,隨便混日子的當然輕鬆得多。特別是現在高校都有畢業要求,文章要求影響因子不低於多少,而昆蟲方向的文章影響因子都不是太高,但專業性卻很強,審稿也比較嚴,所以實驗室的博士壓力都很大,搞不好就要延期。而且,昆蟲學出來就業比不是很好,博士的話還能去科研單位,碩士出來就差多了,至少我們實驗室的大部分都去農藥公司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所在的是農業大學的原因。
當然,在農業大學讀昆蟲也蠻有樂趣的,說到野外採集,我們倒是不需要往深山老林里鑽,只需要去田間地頭跑跑就行,所以並不算得上辛苦,相反,採集時吃住都報銷,比在學校好,還有出差補助,所以我們還是很喜歡出去採集的。我一個同學讀研期間基本從東北到海南走了一遍,也算是一種收穫吧。在室內其實就跟農民差不多了,只不過農民伯伯是種了莊稼收穫糧食,我們是種了植物收穫蟲子。
再說說我都學到啥了吧,生態部分還主要集中在解剖上,因為我需要解剖寄生蜂的生殖器官去觀察卵巢,而且是在顯微鏡下操作,寄生蜂不到1mm,所以經常搞得頭昏眼花,還好解剖鏡自帶成像設備,不用我去挨個記錄。分子方面就是常用的那些手段,PCR,測序,FISH是常做的。
先說這些吧,我要看蟲子去了,拜拜。


謝邀。在如今學科分類細化,同時交融結合的背景下,昆蟲學也有很多細緻的分類。我所在的實驗室是著名昆蟲學家Marcel Dicke領導的。主要研究的領域是昆蟲與植物之間的互相作用。換句話說,我們研究在植物影響下的昆蟲,也研究在昆蟲影響下的植物。植物是奇妙的個體。它們看似安靜,卻無時無刻不在用獨特的方式與外界進行交流。首先,在植食性昆蟲與植物千百年來的共同進化中,昆蟲會利用寄主植物特殊的氣味等來選擇採食、產卵的對象。這就是說,植物利用自身的特點與害蟲進行了交流。這當然是另植物不爽的。所以其次,植物會釋放某些揮發性物質,用來吸引害蟲的天敵 - 捕食性昆蟲。也就是說,植物在害蟲威脅下向害蟲的天敵發出了求救信號。再次,植物和植物之間也可以進行對話。一群同種植物生長在一起時,當其中的一棵或少部分受到害蟲侵害以後,會釋放揮發性物質,告訴鄰居,這裡有危險,請打開你的防禦機制!(植物有免疫系統,常規免疫,或在特定危害下才開啟的抵抗作用,這裡不贅述。)

上面所說的,植物當然沒有用擴音器告訴我們。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呢?這就要藉助各種手段。了解昆蟲是否選擇某些植物而抗拒另外一些,需要昆蟲行為學研究, 比如昆蟲雙向選擇實驗。把蟲子放入Y型管聯通的兩個容器的入口處,讓昆蟲逆風選擇要到哪棵植物所在的容器去。這叫Y-tube 實驗。如果想知道植物在害蟲威脅下做出了哪些反應,是否開啟抵抗模式呢?這就需要一系列基因表達實驗,以及生物化學實驗。通過RNA提取和 qPCR,可以測某些基因是否表達。通過收集部分植物組織,或植物釋放氣體進行化學分析,可以知道可能的抵抗產物是什麼。 也可以通過植物的不同表現追蹤到基因,建立基因圖譜,找到抗蟲基因的位點,以便在植物育種中加以利用。還可以涉及到生態基因組學,用基因組學知識研究植物在複雜危害情況下的反應 (比如害蟲+真菌,害蟲+乾旱,害蟲+真菌+乾旱,然後再把這些危害出現的順序顛倒幾下...)。

所以,在昆蟲系工作,絕大部分人都要參與一點養蟲,養植物的活動。其次,溫室實驗,大田實驗必不可少。還有生態實驗室里進行昆蟲行為的觀察。分子生物實驗室里對於DNA, RNA的研究。對於生物化學數據的分析。有些人需要解剖蟲子。有些需要用攝像機記錄觀察植物的「訪客」。我們還有一個蚊子組,除了進行蚊子行為學實驗,他們有時候還要用自己的手臂喂蚊子(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做寄生蜂和次生寄生蜂的。有做昆蟲與微生物聯繫互作的。也有做昆蟲記憶力,學習能力,和大腦研究的。千百次行為學觀察,細緻而大量的解剖不在話下。現今建模在生態領域日漸盛行,採集數據建模也是常見的一項。當然還有讀文獻,寫文章,統計分析。要做的事情可真多!

不過,對於一個活躍而充滿樂趣的實驗室而言,最重要的是「派對委員會」 為大家精心準備的party, 和每天兩次咖啡以及午餐時間的聊聊聊,笑笑笑!如果你來了,要做好在停不掉的玩耍當中抽時間做科研的準備:)


謝謝 @小丁博士的邀請_(:3 」∠)_。我的本科是水利水電工程,之後轉到生態泥沙學方向攻讀博士學位。專業是河流綜合管理和生態修復,說簡單點,其實就是用水生生物指標評價水質狀況和河流生態健康狀況。
許多人戲稱我的日常科研工作就是「抓抓蟲,數數蟲,稱稱蟲」,其實我想說,我是研究淡水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的。。。水生昆蟲只是其中的一類而已好嘛(╯‵□′)╯︵┻━┻所以其實這個問題答得文不對題。

底棲動物並不是系統分類方法的產物,而是對生活在淡水水體中的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和扁形動物的統稱,水生昆蟲(幼蟲居多)構成了底棲動物的一大門類,但其實蝦啊蟹啊螺啊貝啊水蚯蚓啊水螞蟥啊都在我們的研究範圍內。要對付這麼多種類的生物,如果像上面答友們說的做生物學研究我就別想正常畢業了(* ̄? ̄*)。生態泥沙是生態學和河流泥沙學的交叉學科,所以我們更關注河床演變過程對於水生棲息地和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結合河床演變學、泥沙運動力學和統計生態學的知識來分析生態格局,推演群落演替,揭示生物-環境關係。換言之,我們只需要知道這種蟲是啥,在群落中佔了多少比例,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能夠反映什麼樣的河流特性即可,至於它的生物學特徵。。。。╮( ̄▽ ̄)╭

這個專業有一個天大的好處:經!常!出!野!外!一年兩三次,一次大半個月,去的都是人跡罕至鳥不拉屎的地方,以至於看遍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羨煞了身邊一大片其他專業的博士僧們。去×××景區,別人的表情一般是這樣的(⊙0⊙),而我的表情從來都是這樣的(﹁"﹁)。。

細細盤算下來,這幾年確實也去了不少地方,西南山區和高原地區居多,比如西雙版納的自然保護林區、三江源高原荒漠和沼澤濕地區、沿著雅魯藏布江直抵墨脫、在怒江大峽谷走了好幾遭。。。

浪歸浪,其實野外考察還是挺。。。累、危險以及折磨人的。。。累,白天下到江里採樣一整天,太陽出來晒成狗,太陽不出來凍成狗,午餐饅頭就著榨菜湊活湊活得了,晚上還得舉著手電筒把活蹦亂跳的小蟲子從水裡捉出來,一平米樣點多的時候能有上千隻蟲,看到最後閉上眼腦海里全是蟲子在動(+﹏+)。。。捉蟲到凌晨兩三點第二天早上七點又爬起來趕路是家常便飯。危險,好吧,你們一定很少有過以下經歷的排列組合:1. 師傅你快看我踝邊上是不是有條蛇擦過去了(?☉?☉?);2.師傅你快看有一條拇指粗的蜈蚣在我鞋裡ヾ(o???)?;3.師傅你快看有一隻藏獒朝我們跑過來了?(′???)?;4.師傅你快看這個弔橋的木板要裂了?ω?;5.師傅你快看上面有塊石頭滑下來了?????;6.師傅你快看咱的車都貼到懸崖邊上了誒(☆???);7.師傅你快看前面那輛車被泥石流沖走了o(*≧▽≦)ツ;8.師傅。。。(┙&>∧&<)┙へ┻┻折磨人,我沒親身經歷過,但有幸聽過徐星老師(對,就是那個恐龍大仙)講他們挖化石blablabla,比我們更辛苦,因為連著幾個月在戈壁里沒法洗澡,後來頭髮都粘成一塊一塊的了,然後荒無人煙也沒個人說話,於是大家就開始各種神經質,剛開始和和氣氣的隊員之間後來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為毛突然想起了彭加木和雙魚玉佩,,???,,),所以在鳥不拉屎的地方待久了,心理是會出問題的。

科研無非四大類,理論、數模、實驗和野外,而我偏偏選擇了最有(qi)趣(pa)的野外!不過幸運的是,自己從來都沒為這個選擇而後悔過,畢竟是自己選擇的道路,流著淚也要走完嘛,更何況這差事仔細想想其實也挺開心的(* ̄? ̄*)。

文末,給大家奉上幾張考察照片:

2013年@西雙版納納板河自然保護區,和德國友人們在雨林里耍了一個月

2014年@青海省蘭木錯曲,扎西和他的小夥伴

2015年@西藏然烏湖,然烏在藏語里是「屍體堆積的地方」。。額。。

2016@怒江大峽谷,哥哥我是要去採樣噠

然後我想說,其實蟲子們也蠻可愛的嘛(*?▽?*)

一隻鱟蜉科稚蟲,戳中了我詭異的萌點

以上,祝大家周末愉快


謝邀,我的夢想呢,就是當一名老師,所以無論什麼內容,只要讓我上課,我都挺開心的。接觸昆蟲分類因為我本科導師做的是蝴蝶多樣性,對一個蒙查查的大二學生來說,一屋子的蝴蝶標本很有意思,就選了分類為本科課題,研究生繼續做分類,考的是另外一位導師,專門做寄生蜂分類。兩個階段的要做的東西都差不多,研究生程度比較深一點,我看到前面的大牛說的很全面了,那就分享一點來我們實驗室交流過的國外昆蟲愛好者和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看到的國外博物館的工作:
1. 標本採集,國外的昆蟲愛好者全世界只要有機會就興沖沖地跑去採集,也不管多苦多累了,特別日本人;我們採集的類群體型比較小,所以用掃網,黃盤,馬氏網,要每天採集,一出差少則一兩天,多的話就十幾天,沒有休息日。晚上如果住在山裡,就要點燈誘蟲,甲蟲啊,蜉蝣啊,廣翅目,蛾子大把,很有意思;
2. 標本製作,這個的話,每個昆蟲愛好者都要會啦,我去BNHM看模式標本,製作方法和國內不一樣,國內用三角台紙,他們用方形紙腹部朝下將膜翅目標本展開,保存完好,十九世紀的標本也能看到;
3. 解剖,DNA:這個我只是本科解剖過蛾子的生殖器,後來也是選了傳統分類,沒接觸過分子,感覺自己被分類界遺棄了;
4. 拍照,P圖:我導師的拍照設備還可以,但去到BNHM才知道什麼叫好,拍圖清晰不說了,拍完就立即可以P圖加比例尺,一種享受吧可以說;
5. 文獻:讀很多文獻是一定的啦,讀到睡著也要讀吧,有很多文獻是網上沒有的,就只能拜託國外博物館和國外同學或者圖書館原文傳遞了;
6. 鑒定:多看蟲,多看文獻,有機會就看模式標本,就有感覺,分蟲分3遍,或者更多遍;
7. 其他: 國內分類互相交流不是太多,去BNHM有午餐和早上喝茶的時間可以和別的大牛聊天,都聊學術啊喂,雖然英文不好,但還是可以知道在說啥的,多看外文文獻,和他們聊天就很輕鬆啦。還有學分類最福利的就是可以去國外的博物館交流,很神奇的感覺哇,外國的蟲子好卡哇伊,國外也會寄標本到國內給我導師鑒定,標本也好卡哇伊,可能東洋區種看多了比較稀罕別的區系的蟲子吧。很多人覺得分類很單調很累,有得有失吧,在看標本的時候能讓人安靜下來,這樣很好。


這個嘛,我來答答看,想了又想,還是匿了。

前男友是植物保護專業的碩士,但是他對蟲子非常熱愛,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植保專業出了個叛徒」。

我去他家——家裡擺滿了蟲子的標本,尤其是蝴蝶和天牛的。得意洋洋的告訴我,這一款快絕種了,在淘寶上能拍不少錢;那一款是我在某某山裡捉到的,當時等了一天一夜;哎哎快看這一款!我覺得可能是新品種!暫時還沒有看到詳細分類我靠你男朋友要發了啊。。。
——諸如此類的面對一堆蟲子標本的各種意淫。

我跟他出去玩(爬山什麼的)——這個是某某科某某屬,這個你千萬別弄錯了(我弄錯個毛啊!這是你家親戚么)這看起來像某某科,但實際是某某科... (我真的有必要知道這些嗎..)走著走著,人就突然半路消失是常態,回頭一看,早就已經跳進旁邊的澗溝里抓蟲子去了。而且..... 別人男朋友出門都是帶水帶零食帶紙巾,他是帶網子帶玻璃瓶帶手套。嗯。

其實這些我都不介意,因為我也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女子,也不會特別害怕這些蟲子(昆蟲很愛,多足滾粗)。但!是!我看了他們野外捕蟲的照片,當場密恐發作。基本上就是,一群人守到黃昏到晚上八九點,然後就張網,點燈(這個真的很要命),蟲子就鋪天蓋地的飛過啊啊啊啊啊啊.... 我沒有去過現場,我只看過他們的照片,雞皮疙瘩都起了一臉。

偶爾去實驗室找他,也能看到他溫油的對待每一隻蟲子(的屍體),小心翼翼的展開他們的翅膀,然後用大頭針釘起來,再溫油的看著自己的作品。

哦對了,還有一次,打電話不接發簡訊不回死活找不到人。跑到實驗室一看,原來是守著他的天牛寶寶羽化.... 他看到我來了還熱情的招呼我去一同觀賞(當時他貌似用了「卧槽你運氣太好了」之類的詞語...),然後我就守著那個玻璃箱子看著裡面一堆泥土中埋了一顆繭。倒是真的看到成蟲破繭而出,但是看完之後一點也沒有「運氣真好」的感覺呢...


碩士博士都是昆蟲的,現在做昆蟲生物防治。感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擔心:蟲子有吃的沒有,蟲子死了沒有,蟲子有反應了沒有,蟲子怎麼還不死,蟲子怎麼死了這麼多------日常做的就是養苗,養蟲子,殺蟲子,數蟲子,養苗,養蟲子------


玩了兩年光譜分析,學會了用MATLAB,各種花式的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什麼的哈哈哈哈

其實昆蟲也並不都是天天玩蟲子呢


昆蟲學方向很多,昆蟲生理,昆蟲生態,昆蟲分類等等,不過還是分類最爽!
至於分類學的研究生幹什麼,簡而言之就是讀文獻,采標本,做標本,看標本,發新種或者進行修訂。
分類學純粹是一個自娛自樂的科學,前提是你得喜歡,不然很枯燥很繁瑣很孤獨!昆蟲的種類太多,如果你研究的是一類鮮有人關注的類群,那就做好孤老的準備,默默的發新種吧,沒人care。如果你研究的是那些大型觀賞類的,恭喜你,準備頭破血流吧,做的人多也就亂了。總之各有利弊。
值得欣慰的是,海可枯石可爛天可崩地可裂,新種依舊會跟我們姓,哈哈哈哈!上幾張照片,向依舊堅持分類學的同行們致敬,共勉吧!


不邀自來、嘻嘻!
每每提起我的專業時、都要被莫名的詢問一番!本人專業: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其實我覺得還不錯啦,研究小昆蟲還是蠻有意思的!
其實整體的研究生日常是很相似的,研一主要看各種文獻,順便整一篇綜述,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進展,對自己要進行的課題有比較整體的了解,當然還要上課,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驗了。我研一期間所在實驗室主要也是坐昆蟲分類的,長期要出差全國各地去採樣,當然經費充足的話也會出國去採樣,然後就是會實驗室製作標本,因為採的樣非常多,所以不能很快的進行鑒定,就要先製作標本,把樣品整理好後,再分別鑒定,接著就是拍照、寫文章了。
研二的時候被派到外地做實驗,所以一直沒機會跟師兄師姐出去採樣、表示很遺憾,但做標本,拍照還是學會了!到了新的地方、定下了課題,就開始了新一種的生活。為了研究昆蟲的複眼的結構,需要做各種切片和電鏡,個人覺得還是蠻有意思的,尤其是拍出漂亮且自己需要的圖片是,超級興奮。
其實研究昆蟲的大部分都是看文獻、做實驗、寫文章。在做實驗前要不斷的思考,確定合理的實驗方案。過程中可能需要不同的新技術,所以要不斷的學習!當然,實驗結果出來後、需要處理數據,這個過程其實是非常重要並且困難的,需要學習各種不同的軟體和程序,得到真實有效可以說明問題的圖表,如果美觀是更好的啦!
作為一名還在學習的碩士研究生,我答得只是我知道和了解的一些,僅供參考啦!


傳統分類碩士。研1 上課 加 標本整理 熏蒸
研2 自己做的亞科文獻大量閱讀
2個月加2個月的標本採集。
研3 標本鑒定 雅思 公務員考試
現在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面試已上 ,面試被刷。 沒讀博士的心思,迷茫ing


謝謝邀請。首先非常認同一樓回答。我主要搞昆蟲生理方面,一句話,非!常!難!搞!研究生期間就做了三件事情,養蟲子,養蟲子,養蟲子。無窮無盡的養蟲子,蟲源是做實驗的第一步,但是實際上如果你想做出點什麼來的話是非常難的,因為基本上常見的農業害蟲都已經被扒爛了,不涉及分子發高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非常佩服搞傳統分類的同行們,因為真的是一件太酷的事情了,在大家一窩蜂都去搞分子的大環境下能堅守住自己真的太難了。研究生期間有幸給本科生帶實驗,講昆蟲八大目代表昆蟲以及昆蟲生理構造,剛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不認識,但是進去了之後就會發現,真的太!美!妙!就像是新認識的朋友一樣,講真,你見過一天徒手解剖十幾二十隻蝗蟲的女生么 。
書歸正傳,其實作為一名學昆蟲的農業生真的挺苦逼的,你立志要為農民伯伯排憂解難,但是實際境遇是,從實驗室到田間,可能發了論文是邁出了第1步,但接下來我們還有999步要走,這就是差距,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這一點是我們這些所謂搞科研的悲哀,也是對那些高大上的影響因子最大的諷刺。


謝謝您的邀請。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涉及自己專業的問題,想想還有點小激動。本科學育種的我,被植保學院老師昆蟲課上揮灑自如的魅力深深吸引,研究生考入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研究方向為城市與資源昆蟲,在研課題為某種昆蟲的工廠化繁育及技術規範。
現在與各位達人精英分享一下本科研狗的實驗室日常。學術大業,基礎先行。蟲源是一切昆蟲實驗的核心基礎,作為地道研究昆蟲的孩紙,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計劃研究的昆蟲飼養起來,儘可能的擴大種群數量,有了充足的蟲源,一切實驗才能順利開始。如何將蟲子擴繁,使得自己的蟲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不斷的補貼實驗,這就需要了解此蟲的生物學習性(蟲子屬於何目何科何種,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等等),這些都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獻資料,當遇到比較坑的論文(包括sci影響因子比較低的論文)時,還要斟酌裡面數據的可靠性(本人在協助師兄做短翅灶蟋腸道微生物的時候就遇到了坑爹論文,論文寫取50頭此蟋蟀的腸道稱量達1g,而實際上1g腸道需要數百頭供試蟋蟀)。在查閱了大量文獻,分析了可觀的數據,提取了有用信息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飼養蟲子了。
飼養蟲子是一個表面看起來輕鬆低級,操作起來卻不那麼容易甚至還伴有重重困難的工作。除了要考慮蟲子吃啥、住哪,還要給他提供適當的棲息環境(棲息不等於住)、適宜的環境濕度(培養箱的高溫加上可調節濕度一般會造成食物內部水分以及蟲體水分蒸發過快,因此還要想法設法的提供可取食的濕度),培養箱里可能飼養這其他的昆蟲,所以你還要考慮是否存在交叉傳染的真菌或者是否存在寄生蟎等等等等,你想到的問題要提前考慮,你想不到的問題在飼養過程中也會層層表現出來,並且每一個環節可能都會造成蟲子的全軍覆沒,錯過蟲子你的實驗還要再等上很久,最悲哀的不是沒有實驗思路,而是實驗思路很明確你卻沒有蟲源。
蟲子飼餵好了,蟲源保證了,然後漫長的實驗旅程也就要開始了。各種實驗,跟大家分享的就差不多了,雖然方向不同,供試蟲種不一樣,但是科研的思路都是大同小異的,以不同的方法做同一種物體,或者是用同一種方法做不同的物體。
最後獻上研究生第一課,校長對我們的寄語「科研的路上不經常有鮮花,更多的是辛勤和汗水」,「科研是創造而不是編造,每個人的科研都要融入自己的態度」。
衷心的祝願奮鬥在科研路上的孩紙們,年年有數據、歲歲有文章。祝小夥伴們開心快樂,永葆童真。



好多前輩的回答都一一看過。回想小時候科學家的夢,現在又燃燒起來了。
這一段不算答案,只是表露心跡。
從小就充滿了對昆蟲的好奇心。整天整天的招蟲子,辨認名字,玩來玩去。
無奈到了應試教育階段,被數理化虐的體無完膚。
長到了25歲,漸漸明白自己最喜歡的還是昆蟲。喜歡在看蟲子,玩蟲子,研究蟲子上花時間。
因為這個很開心啊。雖然大部分的知識不能轉化成社交媒體上炫耀的東西。畢竟這是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到了這個年紀,也背負了一些現實壓力。房子車子,太太孩子。都是現實的問題。
轉行是一個不現實的選擇,但是我依然還是喜歡這些東西。
我也不奢求可以發文章,當作者。只是簡單的喜歡。
就像會做菜,也不一定要去當總廚。
我只是想作為一個愛好者,開始重新探索。
雙十一,買了一本,張巍巍《昆蟲家譜》
正在慢慢看。
安頓好新家,也準備買一個昆蟲寵物來餵養。
沒有本科,沒有研究生,沒有博士生。
只是喜歡。


博……博物君


害蟲就是野外殺不死,室內養不活。


科科,我給一個昆蟲學的研究生(現在已博士畢業)當了一個暑假的勞力,終於找到地方來吐槽了!她研究的是蒼蠅孵化時間的影響因素,也做了一些兩種蚜蟲面對同一個捕食者的行為研究,當然這只是申請funding的時候描繪的研究內容,我們真正每天乾的是:

周一:維護蚜蟲基地,更換被吃的差不多的植物,種新的植物
周二:數實驗里蚜蟲的數目,數一次40棵植物,兩個小時,8000隻的樣子。順路去看看有沒有蒼蠅孵化出來了,如果有就用呼吸器把蒼蠅從碟子里吸出來,記錄一下攻/受(霧),然後扔進冰箱(bgm: Let it go)
周三:澆水,看看蟲子基地里有沒有植物死掉,有的話就扔進垃圾箱(當然花盆什麼的還是要回收的)
周四:從蚜蟲基地挑出賣相不錯的蟲子,放在溫室里實驗的植物上,順便再放幾隻獵食者,和我老闆討論一下究竟是被挑出來的蟲子比較幸運還是留在基地搶植物吃的比較幸運
周五:數蚜蟲,吸蒼蠅

周六周日:呵呵呵誰像有機化學那群人周末還上班,老闆經常去三番遊行

如果要去野外,我們是去撿爛掉的核桃,因為裡面有蒼蠅的卵,收集起來明年用,科科科


------ 7個月前在這個回答里嘲笑了有機磚工的工作強度..... 現在我也成為其中之一了

天道好輪迴啊


謝邀。
我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研究認知神經生物學的。我們課題組主要研究果蠅的嗅覺和視覺學習記憶,研究方法除了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很少),還有電生理、鈣成像、行為實驗、電鏡重構等。
言歸正傳,我的日常:
1、十點左右挑處女蠅。因為絕大多數實驗都要用特定基因型的果蠅,所以就要選定特定基因型的雌性處女蠅和特定基因型的雄性果蠅進行雜交。每天早上十點左右是處女蠅比例最高的時候,再就是下午兩點,一般這個時候我們會在體視鏡下面尋找那些散發著純潔光亮的處女蠅。
2、挑表型。與野生型果蠅相比,特定基因型的果蠅身上會有特定的平衡子,因而表現出特定的表型,例如有直翅和卷翅之分、紅眼和白眼之分、黑體和黃體之分等等,有些表型何以肉眼識別,大多數都要在體視鏡下面才能識別出來,所以,我們每次做實驗之前都會在體視鏡下面挑特定表型的果蠅。
3、做食物。我們實驗室有阿姨負責做通用的食物,但有時我們要用特定配方的食物,就要自己做,做食物的過程很像熬玉米糊糊,大家自己腦補。
4、倒(三聲)果蠅。我們的果蠅是養在透明的塑料管子中的體積不大,而果蠅的繁殖能力很強,對生活環境又很挑剔,如果長時間不倒果蠅,它們會很擁擠導致生長狀態很差,所以一般室溫下飼養的果蠅要4天左右倒一次,就是給他們換換生活環境。


其他的就是比較具體的試驗了,有感興趣的我會更新。
~~~~~~~~~~~~~~~~~~~~~~~~~~~~~~~~~~~~~~~~~~~~~~~~~~~~~~~~~~~~~~~~~~~~~~~~~~
暫時就想到這些,有空會上圖,想到再更。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蝴蝶停著的時候翅膀是打開的,有些就是閉合的呢?這和蝴蝶的品種有關還是和大小有關?
幾萬隻螞蟻一起死在「地下墓穴」怎麼回事?
這是什麼品種的蜘蛛,能養活嗎?
哪位大神回答下這是什麼品種的蜘蛛?
碰到了一隻很有智慧的蟲子,請問這是甲蟲嗎,還是別的什麼品種?

TAG:科研 | 昆蟲綱動物 | 昆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