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帶上自己以及一些故去大將的子嗣?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以及其他武將,譬如趙雲,馬超等的孩子都不見大用,而只是帶上了關羽張飛的兒子。這是不是最後導致蜀中無大將的原因之一呢?
魏國好多的名將家庭都有子承父業的習慣,如張遼,典韋等,曹氏和夏侯氏更是多見,而蜀國卻不多見
謝邀。
諸葛亮北伐第一年公元228年,建興六年。諸葛瞻一歲不到,諸葛瞻是227年生的。
諸葛亮帶著不滿周歲的諸葛瞻上戰場是餵奶呢還是換尿布呢……也是個問題。
趙雲的兩個兒子一個趙統一個趙廣,長子趙統在趙雲死後繼承爵位,有官職,至於能不能堪重任,不好說,至少沒見過他參加哪個戰役,連個戰敗而死的記錄都沒有。哪怕轟轟烈烈搞自殺式襲擊呢?可見這位朋友很低調,不愛作妖。
至於趙廣,從趙廣卒年和活躍時間來看,參照三國時期男性武將平均年齡,在北伐時候趙廣年紀還是偏小的,可能就是不予考慮作為將領帶著的原因。
長子是馬超和楊阜,趙昂王異夫妻斗冀城的時候送了一血,那還是建安年間的事,根本沒活到建興年間。
庶子馬秋是留在漢中時候,被曹操抓了,馬超投靠了劉備時,曹操打敗了張魯,張魯就把他宰了。
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張魯。魯敗,曹公得之,以董賜閻圃,以秋付魯,魯自手殺之。
目測就剩個閨女嫁給安平王劉理了。
恩,不是不想帶,是沒辦法帶,不是死得差不多,可能就是能力不足。能帶的都帶了……
再說了,誰說爸爸英雄兒子就能幹的。
好竹出歹筍的事多了,看看劉禪就知道蜀中這個地理位置「養人」,容易起惰性,偏安一隅嘛。
蜀中無大將的原因就在於蜀漢並沒有通過頻繁征戰吞併領地和招安敵方戰將,曹魏的戰將大部分是這樣得來的,諸葛亮不也是靠這樣才get到姜維么。只是培養接班人,從理論上可行,但是從效果方面來說好像並不是非常理想。普遍將二代都不及父輩,可能也因為他們出身的年代已經沒有當年父輩打拚征戰那麼嚴酷了。
個人感覺上,XX的兒子永遠是不如XX本人的,同理可證XX的爹也大多是炮灰的。當兒的廢柴,當爹的炮灰。
歷史也只會記錄那些最耀眼的英雄。
少看三國演義,多看三國志......
關羽後人: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早死,用不了。
張飛後人: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張紹是文官,做到侍中,官做得不小了。
馬超後人:子承嗣。超女配安平王理。典略曰: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張魯。魯敗,曹公得之,以董賜閻圃,以秋付魯,魯自手殺之。 馬超自己都不受重用,兒子當然也不行。
黃忠後人:子敘,早沒,無後。 嗯.......
趙雲後人: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年紀太小,豬哥用不了啊。
至於諸葛瞻......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怎麼可能上戰場?
當然這些功臣後代在蜀漢末年還是很受重用的,比如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侄子李球,都戰死沙場。霍峻之子霍弋死守南中等等。
就三國志而言,關羽張飛的兒子要麼早夭(張苞)要麼文官(關興、張紹),並非武將,三國演義裡面關興張苞的事迹屬於杜撰的,關索這人有沒有都不好說;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才七八歲,怎麼上戰場,而且後期他也是往文官路線發展;趙雲的兩個兒子倒是參加北伐了,不過參加的是姜維北伐,其中趙廣還在沓中戰死;馬超的兒子幾乎在都被殺了,繼承爵位的兒子馬承也跟隨過馬岱北伐;黃忠的兒子也是早夭。所以,諸葛亮不是不帶,而是這些名將之子要麼早夭、要麼年齡太小,其中也有幾個參加過北伐,但是能力顯得並不突出。
推薦閱讀:
※求問《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六個不解都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執政初期所面臨的局勢是怎樣的?
※空城計在現實世界中有哪些應用?
※有觀點認為為南宋謀事比諸葛亮為蜀謀事容易,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結合三國鼎立和宋朝時的格局來分析?
※千百年來諸葛亮為什麼總是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