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因為合唱的原因而著名嗎?


不是。合唱自然是貝九極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貝九整體的意義遠遠大於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

我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出處忘記了:

「少數評論家還對第四樂章的大合唱有些微詞,但一旦面對前三個樂章,他們就敬畏得說不出話來」

貝九一寫出來,它就是當時篇幅最長、結構最複雜的交響曲。

前三個樂章幾乎可以說就是當時的交響樂史上最偉大的奏鳴曲式樂章、諧虐曲樂章、慢板樂章。

其實貝多芬正常寫個第四樂章,那貝九也依然會成為貝多芬(也就是當時所有作曲家裡)最偉大的交響曲。

然後他寫了個前無古人的合唱樂章。( ⊙ o ⊙ )!

除去那些唬人的「歌頌人類大同」「感人」這類標籤,光從音樂上來說,合唱樂章具體的成就我不好評價,畢竟音樂不是我專業,希望有其他高手具體談談。不過據我所知,正如我上面所引用的所說,貝九四個樂章里前三個樂章的成就無人質疑,反而是合唱樂章的爭議是最大的,霍夫曼就批評了貝多芬在聲樂上的技巧不如器樂登峰造極,古典音樂圈著名毒舌某羅馬尼亞老爺爺也表示貝九末樂章是「一鍋平庸的大雜燴,如果能演奏出德國味的話,倒還可以忍受」。

我也很希望看到專業人士以通俗一點的方式談論一下貝九第四樂章在音樂技巧上的水平,和前三樂章相比到底如何。

扯遠了,反正我要說的是貝九的成就遠不是第四合唱樂章那麼簡單的,但是話說回來,貝九在通俗領域能如此家喻戶曉,歡樂頌簡單明了朗朗上口的旋律也確實功不可沒。不服,你哼一段第一樂章出來?


上面曉漁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再補充幾點上面沒說到的。

1,貝九不僅是篇幅和結構上相當複雜,交響樂團本身的編製也是在當時的傳統編製上進行了擴展的。比如第一次有大鼓和鑔出現在交響曲中。

2,四樂章是以快-快-慢-快的形式出現。這也是開創性的。(之前都是快-慢-中速(或快)-快)

3,在調性上的創新。樂曲的標題上寫的是D小調,但是第一樂章從開頭一直到第16小節,都是在一個A-E的空五度上。既不能明確是大三和弦和是小三和弦,也不是主調的主和弦音。雖然貝多芬早在自己的第一交響曲開頭就有這種非主調主和弦進入的在當時看來很「不守規矩」的做法,但第九的開頭,這種「突破傳統」顯然走得更遠。

4,第四樂章在開頭重現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這種動機的回顧式寫法,在當時應該是第一次的。



一直覺得貝九在當時屬於搖滾


因人而異。
對初中生著名是因為《名人傳》里講了貝九而《名人傳》是課外閱讀篇目中考里要考。
對音樂史學家著名是因為貝九第一次把合唱引入交響曲,開創先河。
對文學家著名是因為貝九《歡樂頌》用了席勒的同名詩歌。
對陰謀論者著名是因為貝九是貝神最後一部交響作品,從此多了一個九部交響曲的魔咒。
對我這樣的合唱團員著名是因為:握草好高!握草好難!握草唱不上去!握草氣不夠用!握草貝神自己聽不見就這麼折磨我們?!
題主是哪一類?


貝多芬的作品。。本小白是不敢妄評的。只有三個個人小感想:
1)人聲畢竟這還是交響樂一部分,用聲樂的標準來分析,正確嗎?而且過分突出人聲恐怕是不正確的(因為聽起來。。不成歌曲伴奏了么。。)
2)個人感想:在器樂的聲音裡面只要出現了人聲,整個交響曲的主動攻擊性就爆發出來了。用的好,就像向器樂組成的完美形骸吹了一口靈氣,一個人就站起來了。(然而。。實際演出很難達到這種效果。。。)
3)個人對貝多芬前面樂章裡面的鼓點。。。的使用佩服得五體投地。真TMD是魔鬼啊。。。


不覺得,否則馬八的知名度肯定在他之上。


好聽是一個方面吧,不過我覺得還有個方面聽過第九交響曲綜合症嗎,自貝多芬創作完第九交響曲死掉後,後面陸續有很對作曲家都是在作完第九曲後死亡,甚至到了有的作曲家害怕這個詛咒把第九改名的地步


這只是一個方面,選取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這是貝多芬生前最大的願望之一,但一直沒有在早期其他作品中引用.也代表貝多芬人生的追求.,


合唱隊員只是充當了一個旋律聲部的作用,之前的樂器是在尋找,直到最後找到了他自己想要的旋律後才用人聲去演繹,個人感覺,人聲的可塑性比較強,也有很大的張力,用人聲更完美的演繹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歌曲《穿越時空的思念》?
你有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喜歡上一首歌?
怎样自学钢琴?
交響樂團的指揮起什麼作用?
舒伯特是不是小清新的鼻祖?

TAG:音樂 | 交響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