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說抽象派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指什麼?

因為在我的印象裡面抽象=abstract=abstract expressionism,但是經常看大家拿印象派指代avant-garde之後許多人比如畢加索,蒙德里安,甚至達利?所以你們談論抽象派的時候,是以什麼歸類的?出處是什麼呢?


我也不知道我們在說抽象派的時候在說什麼,只能給個方向。

MoMA 2013 年 MoMA | Inventing Abstraction 展覽製作了一個拽拽的可視化圖,顯示了藝術家之間的羈絆,但並不是說出現在名單中的藝術家都是抽象藝術家。

大概是這個樣子,如圖,一大半人我都不知道【這水平,還講個屁的抽象藝術啊。】

牽動主線的除了熟知的幾位,還有 Jean Arp or Hans Arp、Sonia Delaunay、Francis Picabia、Alfred Stieglitz、Fernand Leger、Natalia Sergeevna Goncharova 、Mikhail Fyodorovich Larionov等,其中還包括非架上領域的人物。

策展人 Leah Dickerman 認為抽象藝術的誕生不是線性的,而是一個網狀的文化景觀,並非孤立的個人傳奇,它是在一個激烈變動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同時在展覽前後組織了各領域的專家進行了三場研討,並在《十月》期刊上開了「八家陳述」的專題。

MIT Press Journals

http://zh.scribd.com/doc/151292742/Abstraction-Eight-Statements-October-143#scribd

其中福斯特指出了抽象主義的悖論,一般認為抽象主義標誌著指示性模式的斷裂,或者向其他模式的開放,但看似與現實決裂的行為並沒如宣言般完美的執行。最初被用來抵禦審美的隨意性漸漸被人接受,而且它並非完全隨意。其中很多論述更適合回答「今天我們觀看抽象藝術的視角變化」,要問我們【我們是誰?】說抽象派的時候指的是哪些人和物,我也不知道。就好像說寫實派一樣,誰知道說的是哪些人。

Flow chart for Cubism and Abstract Art (catalogue jacket), Alfred H. Barr, 1936.在這個著名的可視化圖中,巴爾最後大致分成了幾何抽象和非幾何抽象,這個僅供參考。


我覺得抽象這個詞用在不同的語境含義是不一樣的。可以參考一下當我們談論繪畫時所說的「派」和「主義」有什麼區別? - 美術
一個是抽象派,這個詞誤用的比較多了,一般我們說「派」,正如上面那個問題里的回答里說的,是有一群人組成的小團體,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比如藍色騎士派,巡迴展覽畫派,印象派等等。抽象派,勉強可以說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若干核心人物組成的小團體,什麼蒙得里安畢加索這些,不太好算入一「派」。
一個是抽象主義,這個基本可以算作是抽象表現主義的簡稱,就是專指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了。這個也經常會混用。
還有一個,用的最多,其實也是最準確的,因為他比較模糊,那就是「抽象畫」。完全可以把蒙得里安,畢加索,康定斯基等等人的畫統統算成抽象畫,抽象在這裡只是一個形容詞罷了,沒有額外的藝術史的含義。還有抽象藝術,也是一樣的意思。


我過來安利一下國人也有抽象派,而且可能對於我們來說,因為文化相似基因相近的原因,或許你們會更容易覺得「好看」一點。


今年見到一幅作品,it is so blue,想忘都忘不了。這是誰?為什麼一個人瑟瑟發抖在牆角,雙手刷朋友圈(or王者)?還想捧出自己一顆真心,希望得到理解和交流。

無題-119,1980,54.6 × 39.5 cm,667萬


然而大概都不是吧。這幅畫來自吳大羽 (1903-1988),近日漸漸在拍賣場走紅。作為中國抽象畫第一人的他,大抵不喜歡我這樣YY他的作品吧?那麼,大家隨我抽象幾筆地看看他?


他渴望交流。

「在他逝世前很多年,他早已被擠出熙攘人間,躲進小樓成一統。」據國內研究和推動吳大羽的第一人、《吳大羽作品集》執行主編、輔仁書苑學術總監李大鈞說。


在上海延安中路的家,對很少人慕名而來的人,他的門上只留小孔,經過「嚴格盤問」才可以進門。

悠遊窗外


但在多年孤寂的日子裡,吳大羽有著強烈的交流慾望,關於創作、關於詩。除了畫作,他還有很多的書信、詩歌留下。

據當年曾是吳大羽在上海油畫雕塑學校共事的周長江觀察,吳大羽喜歡有人到他家裡去,「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儘管他講的都是大白話,但我那時年輕,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東西,似乎和想像力、詩性有關。」吳大羽講到興奮處,常常會兩眼發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對年輕的周長江來說,是很神奇的時刻。

吳大羽 公園早晨 67×55 中國美術館藏


怎會落得如斯田地?

早在1950年9月,吳大羽任教的杭州藝專竟以「教員吳大羽藝術表現趨向形式主義,作風特異,不合學校新教學方針之要求……」為由解聘了他,從此以後,吳大羽幾乎與世隔絕,甚至長達10年失去了工作。他一直蟄居在上海,從未回過杭州。「文革」中,他被戴上了「反動學術權威」「形式主義的祖師爺」的帽子,兩次重病,幾近死去。

一切都是因為不善交際、卻又愛上了非主流的抽象和形式的錯。

采韻-60,53×38.5cm,1035萬


抽屜里的吶喊!

吳大羽的抽象作品在電腦上看,和趙無極、朱德群確有神似之處。然而到現場才驚覺:他的作品畫幅都很小!大部分都是60cm × 40cm以下的。為什麼?


所有來訪者都沒有看過吳大羽在家裡作畫,「他不給外人看的,他喜歡畫在小的畫布上,如果有人來,就放在抽屜里,沒人來,再從抽屜里拿出來畫。」周長江說。文革前的巨幅作品多數已被銷毀,文革後,他的畫室壓縮為僅10平方米的小閣樓,加之長期缺少顏料等畫材,只能偷偷畫小幅的畫,從此再無大的作品。

而這些油畫顏料,還是朱德群從法國寄給他的。

無題-19,53×38.5cm,1035萬


他教會他們,他們都走了,但他們沒有忘記他。

吳大羽是國內第二批留洋學習西畫的藝術家,1922年,在19歲這個最適合呆在巴黎的年紀,他去到法國留學,和徐悲鴻、常玉同期,如我們後來知道的,三人命運迥異。


回國後,他先在上海新華藝專任教,後於1927年杭州國立藝術院創建時,受林風眠之邀赴該校籌劃西畫系。隨著近年他給少年時期的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書信也披露於世,清晰透露出趙、朱、吳等一代宗師在創作摸索上曾接受過吳大羽的啟發和引導。

當吳冠中和吳大羽的畫作再度謀面的那個場面甚至堪稱經典——台灣大未來畫廊從民間收藏了四五十件吳大羽的油畫,因為沒有簽名、沒有創作的具體時間,畫作價值和真實性讓人存疑,大未來畫廊負責人於是找到吳冠中。「吳先生一看,熱淚盈眶,非常激動,他說,確真無疑。」關於這一段吳冠中也曾著文回憶,他認為被發現的這批遺作大都屬(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作品,「我看到這批作品的照片及幻燈片時,毋須尋找簽名,立即感到確乎是那顆火熱的心臟在跳動。畫面設色濃郁,對比鮮明,動感強烈。」

無題47


「吳冠中曾經當著我的面,背誦吳大羽寫給他的信,像『美在天上,有如雲朵』這樣的信,他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來。」李大鈞通過大量的研究更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吳冠中曾說過,『新舊之際無怨訟,唯真與偽為大敵』『懷同樣心愿者無別離』『魯迅是這圈圈中的真人』,過去人們還以為是吳冠中說的。現在一看,是吳大羽寫給吳冠中的信里說的。」此外,吳大羽說「一切藝術趨向於詩」,而吳冠中晚年也講過,他現在不想畫畫了,想寫詩。

趙無極從法國寄了些現代派畫家的畫冊給他,他感到對他很有幫助,他不斷研究他們在探索些什麼,有了什麼新發現。


朱德群從法國寄來一批油畫顏料。他晚年的油畫作品使用的是這些油畫顏料。

而他,厭惡與世人交道,甚至不敢畫自己喜歡的抽象畫。偏偏學生又給他寄來了法國最新的畫壇資訊,乃至油畫顏料,這些無奈與痛苦、一切的壓力和慾望都只能塗抹在小小的畫布上。難怪這小小的畫幅,竟能爆發如此巨大的能量。

無題126


身後無名,足足又過了30年......

「吳大羽家屬曾表示願意捐獻給美術館,但沒有美術館願意要。這些畫作被認為一點兒價值都沒有,甚至有人說,這些畫就是調色板。」李大鈞後來還得知,為了向社會傳播吳大羽藝術,他的家人只是象徵性地收點錢,賣掉不少畫。

台灣大未來畫廊最早發現了吳大羽。「大未來畫廊代理朱德群、趙無極的畫,通過他們了解到了吳大羽。」大未來畫廊於是派人來到吳家,剛開始吳大羽子女並不理解,但第二次接觸過後,才意識到大未來畫廊是真的懂吳大羽。大未來買下了一部分畫作,並於1996年出版了畫集。」

色草, 37×51.5cm,1984 中國美術館藏


2003年吳大羽百年誕辰之際,上海美術館舉辦了1949年後唯一一次吳大羽的個展,他的100件畫作短暫面世,都出自台灣畫廊的收藏。

據蘇富比現代亞洲藝術部專家說:他們從2012年便開始推動吳大羽,並以吳大羽的作品做封面。當年便創下了其作品的最高紀錄。自此以後,吳大羽市場表現一直不錯。

而這一切的努力,除了為吳大羽本人,更是為中國抽象藝術翻案:中國的抽象藝術並不落後於西方。

譜韻-63,1980, 53.7×37.3cm,1150萬

中國抽象創始人。


吳大羽早在1941年提出了「勢象」理論:「我的繪畫依據,是勢象、光色、韻調三方面的結合。光色作為色彩來理解,作為形和聲的連結是關係時空的連結。」


大浪淘沙,他開創的、卻又所不敢繪畫的抽象,終於由三個成為「留法三劍俠」的學生,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價格最高的寵兒來發揚光大。而正是因為市場對他三個學生的研究挖掘需求,終於追溯到他,終於為他正名。

最愛用藍色的他,時而與黑色結合,失衡又凝重,讓人不舒服又想得很遠;時又與亮色結合,以靈動和通透給人帶來愉悅和希望。除了對線條、空間和顏色的高超操控,韻律也是其畫作的一大線索,這種律動感,或許未必是來自音樂,更可能是來源他鐘愛的詩歌。

我把我一生的小心翼翼
點點滴滴
經歷了無數哽咽
滿是辛酸 記住心上
通通寫上一張潔白的紙張
滿滿地好像是蟻陣
並同蠶子
的是要交給你
一個不相識的
天外陌路的過客
——吳大羽《無題》

無題-27,44x33cm


顛倒但不沉淪,我們終於都會記得你。

吳大羽的畫在雜誌、報刊出版時經常會被印顛倒,編輯部向他道歉時,他卻說這無關緊要,從月球上看過來,就無所謂正與倒。原因就是人們看不懂他的畫,又沒有作者的簽名,而無法識別作品的正與反。


他曾說:自己的斤兩用不著不相干的人去秤。吳大羽對自己作品不簽名也有過解釋:「為什麼必須簽名?我認為重要的是讓畫自身去表達。見畫就是我,簽名就成了多餘了。」


實際上,在我為本文找作品的時候,還真的找到過好幾幅被倒過來的作品。


然而,不簽名、不力爭恐怕也有懼怕的原因。為了堅持不被當時社會認可的畫風,卻無法像他的學生一樣遠離,所以也只能任人顛倒了吧。


只要不屈服不沉淪。

公園一角,1950 - 1959

當時他還能署名。


Wie wird man seinen Schatten los?(aus quot;Mozart!quot;)

△ 如何逃離自己的影子 from Musical Mozart!


另一位抽象大師:

朱德群 | 原諒我這一筆不羈放縱愛自由


題主在問題里提到了好多藝術家和藝術流派,我默認都屬於現代主義的範疇嚕。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我不同意題主所說的抽象=abstract=abstract expressionism(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是以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為代表的始於1940s的戰後美國藝術流派,但Pollock畫出One: No.31
1950
的時候Kandinsky和Mondrian兩位老爺子都已經歸西了,但你要是說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不算抽象我可是真要掀桌了。所以說,抽象概念在藝術史上的萌生一定是早於抽象表現主義的出現的(廣泛地認為純抽象始於康定斯基,他在1910/1911年左右畫出了一系列純抽象油畫,等會兒再細聊)。個人認為抽象不是一個流派/時期,而是一種描述藝術特徵的更大的概念。 (抽象表現主義是抽象的,但抽象不止於此。)

One:
Number 31, 1950

1950, Oil and enamel paint on canvas, 8" 10" x 17" 5 5/8" (269.5 x
530.8 cm)

定義抽象在於區別它與其反面具象 --- 表現已知世界、實際事物(人景靜物)--- 哪怕畫家或者雕塑家用的是非常極端的、扭曲的表現形式。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印象派雖然在它自己的時代算得上avant-garde(avant-garde這個詞本來就是非常time-specific非常具有時代性的)但印象派和抽象是一點邊都沾不上。Manet
Monet Renoir Degas這四個印象派大拿和Cezanne Gauguin Van Gogh Seurat 這四個後印象派大拿,內心的宗旨還是畫物畫人畫風景。他們更強調的是畫這些東西的時候的spontaneity啦,flatness啦,雖然沒有空間三維感上的追求了,但還是沒有脫離具象的範疇的。


嗷!喜歡的畫太多,放一個塞尚的吧。因為感覺塞尚的畫是印象/後印象派里比較打擦邊球的,對形式的追求最甚,大家感受一下這種向抽象發展的腳步。但記住這不是抽象。

Well: Millstone and
Cistern Under Trees (Meule et citerne sous bois)

1892, Oil on canvas, 65 x 81 cm (25 5/8 x 31 7/8 in)

而抽象呢,不寫人不寫事,它的語言骨架是由形式(form)、顏色(color)、線條(line)、構圖(composition),有時候甚至也包括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的歷程(Pollock的drip
painting被藝術評論家Rosenberg叫做action painting,不算上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單看那一幅畫布其實是不完整的),這些東西構成的。因為丟掉了傳統表現自然事物的目的,形式獨立了。抽象中的形式是為了形式的形式,探索的是形式本身的內核審美,而不是為了畫出一個東西而服務的形式。對於顏色和構圖也是一個道理,有一種比較純的探索。抽象的靈魂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認為在有的藝術家身上抽象的靈魂是風格。


為啥子說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本質上就一定是抽象畫家呢,就是因為他們有抽象畫的骨架(形式)也有抽象畫的靈魂(風格)。先說蒙德里安,上面有人提到他自成一派, 蒙德里安所屬的風格派(De Stijl)/又稱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就是一種探尋線條顏色和結構平衡感的畫風,以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為例。

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1935–1942 Oil on Canvas 727 x 692 mm


然後就要講到Wassily
Kandinsky。剛才我也提到了,有一種說法是Kandinsky定義了抽象。但Kandinsky也不是一上來就抽象,在學生時代他的畫是這樣的,

Akhtyrka

1901 Oil on Paint


這樣的,

Der Blaue Reiter (The Blue Rider)

1903 Oil on Canvas 52.1 x 54.6 cm

和這樣的,

Rotterdam Sun

1906 Oil on Canvas


還是非常印象派的,有木有。1906年-1908年間Kandinsky周遊歐洲各國,這個時期他的畫才出現了抽象的傾向,首先他將色彩獨立了出來,許多作品用色鮮艷明亮不寫實,是典型的俄國表現主義的特點。舉一個栗子,同樣是運用「馬/騎馬人」這個motif,和1903年的Der Blaue Reiter比,下面這幅Der Blaue Berg就精神化了許多,寶藍色的山作為一個大色塊出現在畫布中央,兩棵樹木比例不調地左右分布,整幅畫色彩的挑戰性很強。

Blue Mountain (Der blaue Berg)

1908-1909 Oil on Canvas 41 3/4 x 38 inches (106 x 96.6 cm)


1911年起Kandinsky及其他俄國移民和德國本地的一群藝術家在慕尼黑髮起了名為「藍色騎士」的運動(名稱取自剛才提到的畫名Der Blaue Reiter)。到了藍色騎士時期,Kandinsky的騎行者又變成了下面這樣,

Reiter (Rider)

1911 Oil on Canvas 94 x 130 cm


這種對馬和人的實際形狀的捕捉的放棄,和Kandinsky自己堅持的藝術理論也有關,他除了是一個藝術家,同時自己發表過學術評論推崇新的抽象表達語言。(1910年的論著《藝術中的精神性》)在1910/1911年前後康定斯基的純幾何油畫被認為是最早的純抽象作品。1922-1933年期間他在德國Bauhaus藝術學校執教設計課程時期他油畫中的色彩和幾何圖案的組合滿足了傳達設計基本形式的作用。如下。

Circles in a Circle

1923 Oil on Canvas

On White II

1923 Oil on Canvas


到了晚期他的作品是這個樣子的。詼諧的美!

Composition IX (1936)

Composition 10 (1939)

另外題主問到了畢加索和達利。(其實還可以加上馬蒂斯一塊問)這是一個更複雜的事情。這三位分別被歸類於馬蒂斯-野獸主義Fauvism,畢加索-立體主義Cubism,和達利-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這三個流派按照定義自然是不屬於純抽象的,但以用與現實對立色彩著稱的野獸派和把結構多角度徹底肢解著稱的立體派,都應該給算上部分抽象。比如下面這張馬蒂斯的Yellow
Curtain,他的野獸派用色和打稿線條都流露出很強的抽象特質。

The Yellow Curtain

1915 Oil Paint on Canvas

再給大家看一下畢加索Analytical Cubism的發展過程,抽象的特質越來越強。


Girl with a Mandolin

1910 Oil on Canvas 1.00 m x 74 cm

Portrait of Ambroise Vollard

1910 Oil on Canvas


Ma Jolie

1911-1912 Oil on Canvas 1.00 m x 64 cm

Le Guitariste

1910-1911 Oil on Canvas 43 x 60 cm


畢加索老爺子還是太複雜啦!我知之甚淺啊!嗷嗚!


而達利則算不上抽象。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都不畫抽象畫。一個比較典型的反例是西班牙畫家Joan Miro。


差不多Abstraction在Modernism里的發展狀況就是這樣,如果要聊contemporary,就又完全是另外一碼事。


這問題沒法兒答,來源我覺得就是英文翻譯中文的歧議,以及大眾語言和藝術史語言混一塊產生的歧議

首先先把抽象派這個詞給忘了

重點是分清abstraction和abstract。
直接翻譯成漢語有難度我不會,意思的話前者是「抽象化了的東西」,後者是「抽象的」。這之間區別還是挺大的。
像你說畢加索啥的,比如女人像,你能看出來他畫的是個女人,但是不是寫實的女人,這就是abstraction,除了像照片那麼寫實畫,多多少少都有abstraction。
像一個畫上就是些點啊線啊三角啊方塊那種,就是純抽象。比如蒙德里安,具體他那些色塊點線面都代表啥,學術文章能給說的可玄乎了,這就是abstract。


把這兩個概念搞清了再來縷藝術史。

看題主意思想問大眾說的「抽象派」,那就不咬文嚼字派和主義啥的了,我們假設你說的「派」的意思是一群人畫的風格差不多,後人給這群人一起取了個名兒叫啥啥派(也有那種一批人一起寫個宣言的說我們是誰誰我們要幹啥啥)


你說的abstract,大眾眼裡是個派,藝術史意義上不是個派
abstract expressionism是個派
abstract expressionism里還可以細分其他比如action painting,比如color field,都是小派

為什麼不愛說派,因為這個事情很難界定。一個畫家可能被歸為好幾派;而且不同學者看法不一樣,可能argue角度不一樣,但只要說的有理就都是對的。
下面舉幾個例子:
cubism派、野獸派、未來主義派、超現實主義派等等,大眾眼裡都抽象,但藝術史上它們都有abstraction,但不abstract;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是abstract


如果真想好好弄明白抽象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那麼建議按時間順序縷藝術史。看看前一個派/主義是怎麼影響後一個派/主義的,畫家和畫家之間是怎麼影響的,一個畫家從早期到最後作為個人是怎麼發展的,再有精力也可以注意一下藝術史和歷史之間的結合(比如一戰二戰,一二次工業革命這樣的大事件是怎麼影響藝術史的),然後也要注意一下畫家的地理位置。


再一個就是別看國內的文章國內的討論ˊ_&>ˋ很多講的頭頭是道但其實二胡八道的。再就是abstraction還有abstract這兩個概念,漢語很難乾淨利索的區別開,一混淆所有都成一鍋粥了。畢加索也抽象,得庫寧也抽象了。國內普遍認知抽象就是一眼掃過去看不懂的。

寫到這裡,我已經不認識派這個字了。說的不怎麼嚴謹,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明白的。別挑刺兒哦么么噠


抽象=abstract=abstract expressionism這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不過abstract expressionism主要指的是Pollock和 De Kooning之類,像Kandinsky雖然畫風很抽象但是其實是Expressionsim時期的代表人物。至於印象派就是特指Impressionsim,莫奈 renoir什麼的,梵高都不能算,拿他指畢加索蒙德里安都是無知。畢加索是立體主義,蒙德里安自稱了一個流派,達利是再後面的超現實主義…這些人的作品蒙德里安可以算是non-representive的抽象,畢加索和達利都不能算。可以說他們的畫風都比較抽象,但是不能是說他們是抽象主義。


討論所謂抽象派或抽象表現主義前,先需要明白兩點:

1.藝術史論家用「~主義」或「~派」(皆譯自-ism)來表示一種藝術潮流,這樣的潮流可能來自藝術家自發組成的組織、運動、宣言,也可能只是藝術史論家為區別兩種不同風格而總結的概念。可以參考 當我們談論繪畫時所說的「派」和「主義」有什麼區別? - 美術

2.抽象(abstract)是一個哲學概念,引申到藝術中,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創作傾向,與具象相對。抽象並非絕對的,我們可以認為任何作品具象和抽象的成分。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來說一說藝術中所謂抽象派和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概念。

首先,什麼是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於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1905年前後在德國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派別,主要包括橋社(Die Brucke)和青騎士(Der Blaue Reiter)等團體,以及與青騎士交好的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奧地利藝術家埃貢·席勒等。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一般被認為是後印象派向表現主義的過度,他的思想對表現主義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埃恩斯特·路德維希·基爾什內(Ernst Ludwig Kirchner,橋社成員)作品《德累斯頓街頭》,1908

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青騎士成員)作品《構圖七》,1911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作品《自畫像》,1912

弗蘭茨·馬爾克(Franz Marc,青騎士成員)作品《狼》,1913

保羅·克利 (Paul Klee)作品《玫瑰花園》,1920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表現主義的共同點主要在於精神層面,抒發內心的焦慮與激情,但畫面風格差別很大,而康定斯基在這個時期對表現精神的探求,使他開始推崇抽象語言,從具象走向抽象。後世評論家往往把他1910年的一件《無題》作品追認為「第一幅抽象水彩畫」(First Abstract Watercolor),認為他開啟了所謂抽象藝術的先河。

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青騎士成員)作品《無題》,1910

對表現主義作品不同風格的認知,早在1919年就被提出,德國藝術評論家奧斯華德·赫爾佐格認為,德國抽象主義作品中,抽象傾向作品與具象作品是兩相對立的。於是,這成為了所謂抽象表現主義概念的第一個來源。

而到了1936年,MOMA首任館長巴爾,在策劃展覽《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Cubism and Abstract Art)時,對20世紀初期各個流派的演變做出了歸納,誕生了以下這個著名的圖表:

在這個圖表中,巴爾首次使用了Abstract Expressionism這個辭彙,因為展覽中選用了表現主義中傾向抽象的的作品(如康定斯基慕尼黑時代的作品)。但我們也能看到,他同樣選用了傾向抽象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並將他們同樣歸納為「非幾何抽象藝術」。而立體主義(畢加索)影響的風格派(蒙德里安)、至上主義、構成主義等則被歸納為「幾何抽象藝術」。

而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則確定於二戰之後的美國,包括波洛克、巴內特·紐曼、羅斯科、德·庫寧等人,這群藝術家活躍於紐約,又被成為紐約畫派。但藝術家本人並沒有提出任何宣言,形成任何組織。之所以一個看似地方性的潮流,成為了國際認可的「抽象表現主義」,主要是由於戰後紐約逐漸成為國際藝術中心,這批藝術家後來得到了廣泛國際認知,以及他們對世界其他地方抽象藝術的強大啟發作用。而對這個概念最早的歸納和確定,可能要歸功於1951年MOMA的展覽《美國的抽象繪畫與雕刻》。


準確來說抽象的不會是視覺藝術,象是可以被視覺感知的。不能被視覺感知的就是抽象的,反之就是具象的。藝術門類里像音樂,文學(非文字),這些就是抽象的。
繪畫上所謂的抽象是為了區別於傳統的具象的較為寫實的特別是以古典主義為代表的視覺表達方式而約定俗成的叫法。
但再往遠了說被感知的結果準確性和單一性作用的結果越弱就越抽象,像哲學,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更有甚者像禪宗中的意境概念(不可知的一種境界)。音樂本身是抽象的,那麼無調性可不可以理解成更加抽象的,也就是音樂中的抽象派呢


簡單來說 抽象是與具象相對的概念

具象也就是寫實的物象 而抽象 顧名思義 將具象物體所具有的真實於現實的特徵去除

例如著名的蒙德里安有一幅畫 各色的方塊 事實上這是由一棵樹抽象出來的 題主如果感興趣可以搜一下這棵樹最早的樣子


我說不出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抽象派是什麼,但是可以根據長期與大爺大媽們打交道的經驗告訴你不是抽象派的是什麼。抽象派的對立面是畫得像照片兒似的,真真兒的,真像的畫。


推薦閱讀:

生活在20世紀藝術史上的巴黎是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個設計狗,有哪些推薦的有質量的微博博主?
韓國的文學、美術、電影等藝術形式是否相對薄弱,為什麼?
為什麼藝術品都愛表現悲觀的負面情緒?
【藝術家大多是生前幾近無人問津,死後才漸漸獲得認同的】是不是偽命題?

TAG:藝術 | 美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