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爭中,武將的個人武力值有多重要?

像傳統文學作品裡寫得那麼重要嗎?


古代作戰,由於軍隊整體訓練水平很低、組織紀律性、戰鬥意志很差、精銳士卒和普通士卒之間差距很大,所以猛將的個人武力還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敵陣嚴整時,突擊敵陣打開缺口,為大部隊攻擊創造機會:


1、【虜洛州刺史地河公張是連提眾二萬,度崤來救,安都、方平各列陣城南以待之,顯祖勒精卒以為後柱。季明率高明、宜陽義兵當南門而陣,趙難領盧氏樂從少年,與季明為掎角。賊兵大合,輕騎挑戰。安都瞋目橫矛,單騎突陣,四向奮擊,左右皆辟易不能當,殺傷不可勝數,於是眾軍並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戰。虜初縱突騎,眾軍患之。安都怒甚,乃脫兜鍪,解所帶鎧,唯著絳衲兩當衫,馬亦去具裝,馳奔以入賊陣,猛氣咆&<口勃&>,所向無前,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賊忿之,夾射不能中,如是者數四,每一入,眾無不披靡。】——《宋書·卷七七·列傳第三七·柳元景》

2、【及大軍攻安地城,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兵二十五萬來拒戰,依山結營,太宗分命諸將四面擊之。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舊唐書·卷八三·列傳第三三·薛仁貴》


3、【朝義領鐵騎十萬來救,陣於昭覺寺,賊皆殊死決戰,短兵既接,相殺甚眾。官軍驟擊之,賊陣而不動。魚朝恩令射生五百人下馬,弓弩亂髮,多中賊而死,陣亦如初。鎮西節度使馬璘曰:"事急矣!"遂援旗而進,單騎奔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之中,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朝義大敗,斬首一萬六千級,生擒四千六百人,降者三萬二千人。】——《舊唐書·卷一二一·列傳第七一·僕固懷恩》


二、己方情勢不利時,突擊敵軍,激勵士氣,反敗為勝,或敗後殿後阻敵:


1、【鄴城之陣,官軍稍卻,萬歲謂左右曰:"事急矣,吾當破之。"於是馳馬奮擊,殺數十人,眾亦齊力,官軍乃振。】——《隋書·卷五三·列傳第十八·史萬歲》

2、【世祖擊尤來、五幡等,敗於慎水,武獨殿,還陷陣,故賊不得迫及。殿,鎮後也,音丁殿反。言兵敗而鎮其後也。】——《後漢書李注本·卷二二·馬武列傳第十二》


3、【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六·張飛傳》
三、突陣、斬殺敵軍主將、猛將,使敵軍指揮中樞崩潰,降低敵軍士氣、戰鬥力:


1、【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裴注本·卷三六·蜀書六·關羽傳》


2、【太建五年,眾軍北伐,摩訶隨都督吳明徹濟江攻秦郡。時齊遣大將尉破胡等率眾十萬來援,其前隊有"蒼頭"、"犀角"、"大力"之號,皆身長八尺,膂力絕倫,其鋒甚銳。又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尤憚之。及將戰,明徹謂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摩訶曰:"願示其形狀,當為公取之。"明徹乃召降人有識胡者,雲胡著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明徹遣人覘伺,知胡在陣,乃自酌酒以飲摩訶。摩訶飲訖,馳馬沖齊軍,胡挺身出陣前十餘步,彀弓未發,摩訶遙擲銑鋧,正中其額,應手而仆。齊軍"大力"十餘人出戰,摩訶又斬之,於是齊軍退走。】——《陳書·卷三一·列傳第二五·蕭摩訶》


3、【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舊唐書·卷六八·列傳第十八·秦叔寶》

4、【思安善飛槊,所向披靡,每從太祖征伐,常馳馬出敵陣之後,測其厚薄而還。或敵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鷹揚飈卷,擒馘於萬眾之中,出入自若,如蹈無人之地。】——《舊五代史·卷十九·梁書十九·列傳第九·李思安》


四、保鏢,護衛主將安全:


1、【太祖徇淮、汝,褚以眾歸太祖。太祖見而壯之曰:「此吾樊噲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從征張綉,先登,斬首萬計,遷校尉。從討袁紹於官渡。時常從士徐他等謀為逆,以褚常侍左右,憚之不敢發。伺褚休下日,他等懷刀入。褚至下舍心動,即還侍。他等不知,入帳見褚,大驚愕。他色變,褚覺之,即擊殺他等。太祖益親信之,出入同行,不離左右。從圍鄴,力戰有功,賜爵關內侯。從討韓遂、馬超於潼關。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許褚傳》


2、【太祖征荊州,至宛,張綉迎降。太祖甚悅,延綉及其將帥,置酒高會。太祖行酒,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太祖所至之前,韋輒舉斧目之。竟酒,綉及其將帥莫敢仰視。後十餘日,綉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余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同書典韋傳。)


3、【是日,因從獵於榆窠,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數合,其眾大潰,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太宗謂敬德曰:"比眾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徵,何相報之速也!"】——《舊唐書·卷六八·列傳第十八·尉遲敬德》

4、【鄂公尉遲敬德,性驍果而尤善避槊。每單騎入敵,人刺之,終不能中,反奪其槊以刺敵。海陵王元吉聞之不信,乃令去槊刃以試之。敬德云:」饒王著刃,亦不畏傷。「元吉再三來刺,既不少中,而槊皆被奪去。元吉力敵十夫,由是大漸恨。太宗之御竇建德,謂尉遲公曰:」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眾亦無奈我何。「乃與敬德馳至敵營,叩其軍門大呼曰:」我大唐秦王,能斗者來,與汝決。「賊追騎甚眾,而不敢逼。】——《隋唐嘉話·卷一》


五、威懾敵軍,退敵、降敵、潰敵:


·1、【至大斤山,與虜相遇。達頭遣使問曰:"隋將為誰?"候騎報:"史萬歲也。"突厥復問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達頭聞之,懼而引去。萬歲馳追百餘里乃及,擊大破之,斬數千級,逐北入磧數百里,虜遁逃而還。】——《隋書·卷五三·列傳第十八·史萬歲》


2、【率兵擊突厥元珍於雲州。突厥問曰:"唐將為誰?"曰:"薛仁貴。"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仁貴因進擊,大破之,斬首萬級,獲生口三萬,牛馬稱是。】——《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六·薛仁貴》

3、【一日,晉王領兵迫潘張寨,大軍隔河,未能赴援,彥章援槍登船,叱舟人解纜,招討使賀瑰止之,不可。晉王聞彥章至,抽軍而退,其驍勇如此。】——《舊五代史·卷二一·梁書二一·列傳第十一·王彥章》


4、【金人攻淮西,飛遣皋渡江,自提兵與皋會。時偽齊驅甲騎五千薄廬州,皋遙謂金將曰:"牛皋在此,爾輩胡為見犯?"眾皆愕然,不戰而潰。】——《宋史·卷三六八·列傳第一二七·牛皋》


六、單挑,斬殺敵軍勇士、將領,以降低敵軍士氣和戰鬥力、退敵:


1、【竇榮定之擊突厥也,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數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引軍而去。】——《隋書·卷五三·列傳第十八·史萬歲》


2、【三年春,從征淮南,首敗萬眾於渦口,斬兵馬都監何延錫等。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追至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太祖笑而許之。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宋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一》


所以猛將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對軍隊戰鬥力、主將的安全都有很大作用,因此才有這樣的話:【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吳子·料敵第二》


以上。


珠玉在前,我也說兩句。
題主問題的主語武將,我覺得還是要分開來看。畢竟從隊正,好吧這個低了點,至少從百夫長(就大約100人的頭兒,為了不發生歧義這麼叫最方便)到「天下兵馬大元帥」都可以叫武將,但是他們所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武將的要求也就不一樣。甚至可以說一個優秀的大軍統帥也許並不適合做一個隊正。
從隊正到大概千夫長這一級別(帶兵100~3000人)的底層指揮官。這一層級武力是絕對的第一屬性。
士兵的戰鬥技巧從哪裡來?由於中國古代絕大時候實行的都是農兵制,農民被徵召成為士兵之前是沒有什麼戰術素養的,參軍之後也不會有統一的戰鬥技巧指導(統一的戰術訓練,步兵操典這都算現代軍隊的了),因此古代軍隊都是一群戰鬥風格極其鮮明,個人色彩豐富的軍隊(所以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戰鬥技巧除了從戰場上摸索就是帶隊武將手把手的教,往往簡單的一招兩式,反覆的訓練就能大幅提高戰鬥力,這都有賴於武將個人武藝的水平。
另外,武藝高強的武將也容易在底層中建立聲望。在完成上級交代的戰術任務時,一句「跟我上」永遠比「給我沖」來的要好。中國質樸的農民,不懂那麼多彎彎繞,能打就是好樣的,跟你混錯不了!
所以底層武官什麼都沒有,就是能打,也能做的不錯。
而且有些極度能打的還能在戰略層面發揮意義。誠然一個人再能打能打幾個人,但是如果考慮到心理威懾能力,再有人輔助支援其破壞力不可估量。
試想一下,你前面衝過來個個殺神,原本位置上的兄弟未及一合,掛。武藝高強的小隊長也上去了,掛。該你補位了,你怎麼辦?跑的話會有軍法,但是站原地消極防禦一下誰也說不出什麼吧,衝上去掛了算誰的!所以雖然知道蟻多咬死象,但是誰也不會當第一個衝上去的炮灰的。
統帥手中要是有一隻極其有戰鬥力的精銳,交給個極其能打的武將帶隊,就可以依仗個人武勇在任意方向打開局面,造成戰略優勢。
這也是古代一直強調個人武勇的原因,真是有用啊。
第一次這麼多贊,嘿嘿,繼續寫
從萬夫長,指揮,這一級別(帶兵3000?~10000至更多)的指揮官。此層級的的武力屬性一樣是極其關鍵的,但是已經到了僅僅靠勇猛還不足以干好這個職位的地步了。
和低級指揮官不同,到了這一層級不是戰役的最高指揮官,但是往往帶領就是一個完整的戰術單位了(獨領一軍),除了必要的後勤,戰兵以外,幕僚(參謀),親衛(尖刀班),輔兵等等總要分出來不同的小團體的。指揮官的政治能力(就是字面上的政治能力,不是遊戲里決定建築建多快的能力)或者叫人際關係情商,凝聚力,這些才是最關鍵的。
不要以為這些很簡單,單單一個賞罰嚴明,同甘共苦就行了?你面對已經不是一個個好哄又好騙,給個大紅花就能高興半天的質樸農民了。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一支軍隊,一句話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罰,分分鐘叫你刻薄寡恩,老子天天跟你出生入死,就喝點酒就要罰老子,知不知道張飛怎麼死的!賞,按軍功賞?沒賞到的就說你親信搶功,好下次你做前鋒,打贏了給你記首功。干!你叫老子送死。想想都頭大(所以我特理解中國宋代以後的以文御武,至少文人有一套文明的規則,再怎麼不爽也就罵罵你,搞肉體毀滅的很少,武人的規則呢,拳頭大的是老大,不爽那是要流血的)
那怎麼消弭這些內部不穩因素呢?靠威望!威望怎麼來?過往功績,資歷,還有地位,這些武人打心眼裡認同的東西,而這些多多少少都和武將的武力值有直接或間接地關係(當然威望可以借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衛青,皇帝借他的威望,但是終歸不如自己的好使,你看李廣就敢炸刺兒)武力越高你就越有可能讓人信服,能打的是好漢,這是所有武人潛意識裡信服的。
題外話:
有觀眾說了,謀略呢,不重要嗎?到現在為止我認為真的不重要,作為這一層級,完美的實現戰役總指揮的戰術意圖是最關鍵,很多時候自己的「出奇制勝」往往是有害的。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冰與火之歌里艾德暮.徒利就是典型,他對沿河據守狙擊敵人,戰術上成功了,戰略上坑了自己老大一把。題外話結束。


重要到能讓他活到當將軍的那一刻。


戰爭規模越大,參與的人數越多,雙方就是比較哪一方出現的錯誤更少了,一軍統帥的作用尤其重要。一個勇猛的武將可以組成一個突擊隊,在戰場上直指對方主將,如果將對方主將斬殺或者砍斷指揮用帥旗,那麼就可以扭轉戰局的。所謂斬將奪旗也就是如此了。


武勇的作用小於文學作品中的描述,但也大於一些人推測的事實,
主要作用有:
1突陣,擊破敵方陣形 需要精銳部隊,而能帶領精銳部隊衝鋒的,自身戰力就不能低下,不然誰服你? 例-項羽彭城之戰。
2 震懾,武力高強可以震懾敵軍士氣,大大打擊敵軍心理,例-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3 先登陷陣: 先衝到敵人城上,敵軍的城防優勢就會大大被減弱,如果玩過騎馬砍殺會有直觀的印象 例- 三國 典韋濮陽,樂進南皮戰鬥現場。
4 突擊敵首:這個不用多說了吧?斬首行動,例 三國 關羽 刺顏良。
5 護衛主帥 :主帥的生命往往和戰局勝負有著直接的關係 ,勒頒多海戰中 奧斯曼 艦隊在優勢狀況下司令被人一炮打死,轉勝為負,黑斯廷斯的維京人也是,國王被人打死 士氣崩潰。 所以主帥必須有武力絕高的人護衛 例: 尉遲恭 槍挑單雄信(非小說) ,尉遲恭玄武門救主(史書存疑) 典韋宛城救主。
6 執行特殊任務:有些特殊任務只能由少數軍士執行,所以必須以一當十的戰鬥能力 例:南霽雲突圍求救(突圍成功任務失敗,南霽雲還有次失敗的斬首行動)


@李曉可 說的很靠譜...冷兵器打仗打的是士氣...靠的是煽動力..
一個人追著幾十個上百人跑的例子就在眼前,雲南火車站的砍人事件..
有一個猛人沖在前面嗷嗷叫帶著你去砍人,你心理也踏實..
一個猛人在前面打頭,只要能殺人殺的砍瓜切菜,把對方前線部隊嚇的往回跑,接下來就是倒卷珠簾衝垮敵人,一路平推,一個人追上百人,上千人就可以衝垮十萬大軍了

像 @盤鼎說的那就是扯淡了...
比如呂布跟曹操兗州大戰的時候你試著看看呂布會不會出來單挑
只要呂布敢出來,曹操就是一句話,強弓手準備,蹶張弩準備,霹靂車準備,給我把他輪了大米。呂布一死,呂布軍自動完蛋,早知道呂布2B成這樣,曹操還出什麼兵啊。跟對付孫策來得,派幾個刺客就輪了他大米了,還兗州大戰好幾場,費不費事


春秋時期有勇士駕車闖入敵陣,這種自殺式的襲擊稱之為致師,目的應該是提升己方士氣。三國大多受演義影響,使得武將的武力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實則不然。好的武將更應該是一名軍事家,要統籌整個軍隊的一致性和統一的,哪能自己隨便出來拿全軍性命開玩笑?出來單挑的大多是前鋒,也就是勇士,不是帶兵的軍事家。
三國志玩過吧,統帥是衡量一名軍事家的最重要指標,武力只是錦上添花。三國中:武力高的代表應為典韋,許褚,馬超等,統帥高的周瑜,曹操,諸葛,你看後面幾位誰隨便出來單挑了,即使是關羽,在領受荊州之後,也不敢貿然突進了,這是一個意思。


在古代戰爭的局部戰鬥中,武將個人武力值應當不如文學作品中那麼重要。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吧。
籃球比賽5對5,A隊有個詹姆斯,其他人都是小學生;B隊都是普通大學生籃球愛好者,A隊取勝的幾率還是比B隊大。
足球比賽11對11,A隊有個梅西,其他都是小學生;B隊都是普通高中生足球愛好者,A隊想贏那就難了。
我想說明的是:涉及的人數越多,範圍越大,個人的作用越小。
當涉及到一場戰爭的時候,人數好歹幾百吧,十幾個人最多算群架吧;範圍也相應更大,籃球場25*18=450平米,足球場120*60=7200平米,個人的能力影響就要小很多了。即使你是葉問,一人打十個,對結局的影響還是很小。
當然我舉得例子是很不恰當的,比賽輸了又不會死。。況且作戰又涉及到一個傷殘率的問題。但是文學作品畢竟需要考慮到可讀性渲染英雄主義的氛圍。。
綜上我認為作用現實<文學。
我只是略懂,也可以說是不懂。。權當拋磚引玉了。


人越少越重要

在戰場上武將帶頭沖(當然要有護衛)的話也比較能激勵士氣

另外就是對雙方利害關係影響重大的單挑,比如呂布挑郭汜,史萬歲挑突厥勇士


並不重要,對戰爭的勝利基本上影響很小,霸王雖猛,也抵不過韓信,陳慶之一介書生,拉不開弓,騎不了馬,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代戰神,千軍萬馬避白袍,


想想項羽吧


從理論上說,對於組織嚴密的軍陣,武將個人武力意義有限。但古代軍隊沒有近代軍隊的機械化操典,因此存在兩個問題:

1、真上了戰場,能夠保持嚴密陣型的只有少量精銳部隊,武將的強大武力帶領少數士兵突破薄弱點有很大意義。
2、士兵訓練水平和對武將的服從性跟武將的武力關係很大。

那些說武將武力不重要的,都是把古代軍隊跟近代軍隊混淆了。近現代軍隊,軍官的槍法的確沒什麼重要的。


猛將可以想像成坦克營,面對滾滾坦克,你以為幾枚反坦克導彈用什麼用,時間一長,陣地就潰敗了


自古以來,中下級武將必須有必要的武功,來獲取士兵的尊敬和服從。而高級武將,則必須由低級武將靠軍功一點點身上來才能獲得同僚的認可,否則軍隊系統客客氣氣的當你是太子黨,是外人。讀書人領兵,那是曾國藩搞出來的,對於火器為主的軍隊,效果還不錯,冷兵器時代我可不看好。


要分將和帥
戰將需要勇猛,兵書上就分十人將,百人將,千人將,萬人將,十萬人將,天下將
對於千人將及以下級別的勇猛是第一位的
而萬人將往上就是帥的範疇了
可以看歷史上的幾個有名的將。
典韋,許諸之類就是最多千人將,衝鋒陷陣、威懾敵人、斬將奪旗。
而夏侯淵之類的就是萬人將了,需要獨自在一個方面作戰。
十萬人將就類似周瑜之類的,數州都督。
而孫臏,諸葛亮等就是天下將了,他們不僅僅需要面對當面的戰線,還要有整體的戰略眼光。或者說天下將說的是戰略家。
因為古代作戰實際上指揮非常不方便,中國古代主要靠的是鼓和旗幟,所以一般主將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激戰中,下級部隊都是看上級部隊的旗幟而動,所以主將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後退,因為他退了他的將旗就要跟著退,那就容易造成崩潰。
而勇猛的戰將在戰場上一個非常大的作用就是沖旗,不一定要殺掉對方,只要讓對方某隻部隊的將旗後退了,那就是非常大的功勞了。

至於謀略什麼的,要知道戰場上和戰鬥前是不一樣的。
謀略是在戰前策劃,到了開戰了就要靠勇猛了。
這裡用會戰比較確切,謀略是在會戰前為己方爭取到最有利的態勢,比如士氣提升,在戰場上的位置更好,或者集結的兵力更多。但會戰開始後,就要靠真刀實槍了。
用羅馬全面戰爭系列舉例,謀略的作用就是你能夠集結一個滿編對付對方半個滿編,或者集結一滿編騎兵打擊對方一個滿編的標槍兵。這樣的謀略成功的話夠厲害了吧?
但進入戰場後還是需要一刀一槍的拚命的。
而戰將的作用就要比將領衛隊,激勵士氣,衝鋒,斬首敵人的將領等等。而且要記住全戰里你是上帝視角,而真實情況下,主將只能靠傳令兵和鼓聲旗幟來指揮部下。所以勇將的作用可能比全戰里更大。

前面有個回答說時因為古代訓練度不高,這個並不是主要原因。打個比方,我們讓現代軍隊回到古代,在同等科技水準下,也只能做到這樣,因為一是冷兵器作戰導致的必須靠密集陣型作戰,而同樣的密集作戰,冷兵器時代比排隊槍斃時代分出勝負要更快。 (黑火藥時代實際上單位面積里的兵力數量已經要少於冷兵器時代了)。而指揮手段就那麼幾種,所以不要用現代戰爭眼光看古代。

古代訓練度高的部隊實際上要超過現代一般部隊,很多職業兵服役都是20年計的,但技術手段決定了戰術方法。中國更看重勇猛的原因也是因為-------東方戰場的騎兵數量要遠遠超過西方,漢代軍馬保有量60萬+、唐代軍馬保有量70萬+。在這麼大量的騎兵部隊存在的情況下,個人勇武就更重要了。 步兵靠紀律,騎兵主要還是勇猛。 別說什麼現代騎兵,現代騎兵存在的前提是有現代的軍馬培育,而現代軍馬體系的出現要有全球經濟的前提。所以現代騎兵需要大殖民時代後才能出現。
在現代騎兵出現以前,個人勇武是決定性的力量


古語有云:「將是兵的膽,兵是將的威。」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其實,我也不知道


這難道不是一個將和帥的區別么


將者,可衝鋒陷陣,取敵軍首級,如趙雲,黃忠,呂布等
帥者,能運籌帷幄,終制勝千里,如周瑜,司馬懿,陸遜等
武力高者適合決鬥,適合衝鋒但戰爭不是單挑,而是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陣型等等一系列問題。
玩過三國志11的人都知道,武力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統帥能力,當然智力肯定也是要的。

個人覺得,在古代戰爭中,最重要的是統帥,其次是抓住機會和辨別時機的能力


一般情況,武將的武力的最大作用是自保,在突發情況下不被幹掉,仍然能保持對軍隊戰陣的順暢指揮直至正面戰場有結果就可以了。
第二種就是所謂的通過個人戰力來破陣了,但是這個對環境,雙方戰鬥力,戰鬥意志,和軍事裝備都有很大的依賴。所以概率小,例子少。
畢竟中國古代喜歡用弩和步弓,一輪箭雨覆蓋過去,領頭的武將基本不會存活。


最近在看新三國,電視劇。舉個栗子,a軍對陣b軍。沒有像現在小混混打架一窩蜂直接上的,都是先列隊結陣,然後派幾個人上去叫罵。
這之後就是大將也就是題主說的武將拍馬上陣。如果大將對陣士兵,損傷比較大(武將有完備的防具、遠近武器等,還有戰馬)。所以另一方也會派武將對陣。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一方的武將受傷或陣亡會大大降低己方的士氣。而佔了便宜的一方就會擂鼓掩殺,輸了的一方只能潰敗據守等待援軍。(這也是有時候假裝退敗然後誘敵深入的理論基礎?)
結果就是武將的勝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戰鬥的勝負和未來雙方的戰略戰術。(參考關羽斬華雄一節)當然了,前提是雙方士兵裝備、戰力均等,地勢正常,天氣、照明條件正常,守方提前做好防禦。


推薦閱讀:

東漢朝廷的禁軍主體最終落到那個漢末軍閥手中?能不能梳理一下脈絡?
諸葛瞻的能力很弱嗎?他為什麼不聽取黃崇的建議?
曹操,劉備,孫氏的統才,用才之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看待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
三國時期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

TAG: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