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軟體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計算機軟體的實際定價應該極低,對嗎?
只不過看到這句話:
邊際成本定價法也叫邊際貢獻定價法,該方法以變動成本作為定價基礎,只要定價高於變動成本,企業就可以獲得邊際收益(邊際貢獻),用以抵補固定成本,剩餘即為盈利。
聊發感慨。不是專業的計算機行業/經濟類行業從業者,如有冒犯請見諒。
對啊,所以你看到好評的軟體要麼不要錢,要麼貴的要死:前者大家都能做,充分競爭,價格最終變成了 0;後者技術門檻極高,於是有技術做出來的壟斷、定價。
不對。
首先,很多人已經指出過,實際定價等於邊際成本僅適用於完全競爭的情形;那麼非完全競爭條件下,定價自然就不一樣了。
那麼對軟體來說,這個定價應該是多少呢?
先看兩個極端情況:
1、完全壟斷
微軟30年前出了一款DOS操作系統,因為沒有競爭對手,所以至今大家都還在i7上跑DOS——而且極貴,假設這個定價是10萬——買不起一邊涼快去,反正沒有競爭對手嘛。
2、完全競爭
看到微軟這麼賺錢,於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去學了軟體開發,然後每個人編了一套DOS……
很好,現在DOS價格為0——哪怕只有一個競爭者,微軟也會做出更新、更好的DOS甚至Windows,然後免費有競爭對手老版本DOS,以扼殺競爭對手:反正複製成本是0,不是嗎?
代價嘛……不過是所有試圖自己寫DOS的人都餓死了而已。可喜可賀!
咦咦咦?還有餓死這個設定?這可不是經濟學。
這當然不是那種空中樓閣的經濟學——如果你喜歡空對空的討論的話,儘管去吧。但別拿你的結論出來禍害現實。
看出問題在哪了嗎?
軟體的邊際成本的確是0;但由於它的特殊性,使得它永遠不可能完美符合基於傳統商品體系的傳統理論的完全競爭的市場——因為軟體市場的一貫表現是:要麼成為贏家通吃,要麼變成輸家賠個精光。
換句話說,對軟體行業這個特殊領域來說,是絕對不能生搬硬套課本上的結論的。
那麼,對一款DOS統治地球的微軟來說,它應該怎樣定價呢?
換句話說,DOS的定價 × 預期銷售量 和 開發維護費用 之間,應該滿足什麼關係?
1、如果 DOS的定價 × 銷售量 大於 開發維護費用
很顯然,此時只要有人建立一家巨硬公司,他就可能搶走微軟的客戶來養活自己。
DOS定價越高,巨硬加入競爭的風險就越小、收益也越大,自然就會有更多人加入競爭。
2、如果 DOS的定價 × 銷售量 小於 開發維護費用
傻子才會組建註定要倒閉的巨硬——看,微軟自己都倒閉了。
顯然,軟體接近0複製成本這個特點,使得它和其他商品有本質區別:
對其它商品來說,複製成本/製造成本(邊際成本接近但並不等同於它們)約等於成本,所以充分競爭之下,它的定價就趨向於成本。
而對軟體來說,它研發成本極高,而複製成本約等於0;所以它的定價……就只能趨向於足以排斥競爭對手(較低的、接近研發成本的 定價×預期銷量,使得競爭對手因無利可圖而望而卻步)、同時自己還有利可圖。
比如說,微軟的office,需要5000名工程師開發,每3年一個新版本,相當於每3年僅工程師工資支出就超過40個億(美元,我在這個帖子估算過:「只差程序員」為什麼會招黑?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很顯然,如果office不能每3年賺回至少50個億,那麼微軟絕對不會再養這麼一大群工程師,也絕不會再開發新版本。
說到新版本,這也是排斥(潛在)競爭對手的一個手段:對手可能抄我的創意,但等他造出和我舊版本差不多的軟體時,我的新版本已經碾壓了自己的舊版本。
——————————————————————————————
總之,由於軟體複製成本為0,這就使得軟體業成為一個非常容易達成壟斷、但同時也非常容易打破壟斷的特殊行業:只要你開發出更好用的產品,就好象firefox/chrome對付IE那樣。
為了保護自己的壟斷地位,依據地位被打破的可能性大小,軟體公司自然會給出一個非常接近底線的報價。
而為了避免暫時處於壟斷地位的老大發展太快,軟體行業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行業老二往往會把自己的產品免費:寧可白養著這麼一大群人,也要維持著這麼一套軟體;一旦老大略有失誤……
換句話說,由於複製太過容易,這導致軟體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壟斷行業——在這個特殊行業里,壟斷和充分競爭並無矛盾:因為從壟斷到被競爭對手踢下台太過容易,所以暫時取得壟斷地位者必須給出一個足以使得潛在的競爭對手無利可圖的定價,否則隨時可能激勵出一大票的「反抗者」。
——至於微軟反壟斷案,那是因為微軟試圖通過已經被他壟斷的操作系統來達成瀏覽器等其它領域的壟斷。
——————————————————————————————
然後,回到「邊際成本」問題上:從定義上說,邊際成本包括但不限於製造成本;它只是為了替換日常用語中模糊的「成本」而引入的。
換句話說,「邊際成本」實質上是類似「成本」的一個概念;專門搞個新詞,只是因為日常用語中的「成本」經常和 進貨價格、倉儲費用 等等東西混淆,所以需要另外一個不容易混淆的、把一切相關因素都「打包」進去的新詞。
對於其他有形商品,包括大工業流水線上出來的商品,被銷量攤薄之後的「成本」,流水線費用就近乎可以忽略,於是「成本」就近似等於「邊際成本」;充分競爭之下,商品定價自然就只能是「成本價」。
所以才可以說,充分競爭條件下,商品定價就會趨近於邊際成本。
而對軟體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前面提過,有形商品在銷量攤薄之後,投資生產線等「成本」趨近於0,而商品的原料、電費等「複製成本」則是常量——換句話說,傳統的有形商品,製造每件商品的投入是大頭,生產線、廠房等前期投入在大批量生產時可忽略不計——忽略趨近於0的項,最終算出來的成本自然趨近於「邊際成本」。
而對軟體業,複製成本趨近於0;所以開發成本除以銷量,這個值就是每份拷貝的「最終成本」——很顯然,這個裡面並不存在傳統意義的「邊際成本」;或者說,傳統意義上的邊際成本是沒有討論價值的、趨近於0的干擾項,開發成本才是全部。
——從這個意義上說,軟體和專利、書籍之類知識類產品非常像(都是想搞出來極為困難、但複製起來卻非常容易);和傳統商品……那是一點都不像。
你不能拿紙漿的價錢來算一本書、一張專利授權書的成本,不是嗎?
那麼,拿邊際成本討論軟體問題,顯然是搞錯了理論的適用對象——簡稱扯淡。對啊,所以現在計算機軟體的定價很低啊。就像你給某個公司做了一套能製作出《變形金剛》那種電影的軟體,賣一兩個億不成問題。過了幾年,有100家公司都需要這個軟體,你就可以便宜點賣。如果再多一點就是現在的情況,你可以幾百塊錢買Windows,買Photoshop。還不算便宜嗎?
只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一下,如果不符合實際請指出!
-----------------------------------------------------------------------------------------------------------------------------------------
首先,樓上的幾位已經回答的很好了,邊際成本=定價只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一種特例,而軟體市場是典型的非完全競爭市場。 但是事實上非完全競爭的市場也會出現根據邊際成本來定價的情況,具體的案例可見 @丁澤宇 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為什麼會出現十元以下的超低價格機票?
下面回到題注的問題上來,為什麼一份軟體拷貝的邊際成本這麼低,但是售價卻這麼高?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不是所有軟體都是一樣好用。完全競爭的市場有兩個重要特徵:
1.可供銷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2.買者和賣者人數眾多,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個買者或者賣者可以影響市場價格。
這兩個特徵軟體業大部分情況下是不滿足的。首先,由於資金、技術甚至版權等等的差異,每一家的軟體用起來的差距是很大的,比如photoshop在圖像處理領域,autocad在工程製圖領域,他們都是無可替代的;同時由於進入門檻,網路效應等原因,導致了在商用軟體市場上很少存在完全競爭的情景,至少是壟斷競爭,甚至像2000年左右的Windows接近於完全壟斷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下,邊際成本=定價不再適用。
在壟斷市場情況下的企業供求曲線如下圖所示:
其中紅色的水平線是邊際成本曲線,紅色斜線是邊際收益曲線,藍色斜線是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為什麼邊際收益曲線下降的比較快?因為假如你為了多賣一份軟體而降價1塊錢,你必須把所該軟體的整體價格下降一塊,而非只是在多賣出的那一份下降一塊)企業的生產數量是由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決定的,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時,企業不再生產。此時,由於需求曲線下降較慢,價格仍然高於邊際成本(注意,此時軟體的供給數量已經確定,在該供給水平上的價格也就確定了),因此企業是有利潤的,即圖中灰色部分。
但假如是完全競爭市場,多賣一份的售價就是邊際收益。此時紅色和藍色斜線重合,那麼企業的售價必然等於邊際成本。而由於軟體的高昂開發成本,導致長期來看企業必定虧損,這樣就會有企業退出,從而供給曲線左移,均衡價格升高。
那麼軟體業中有沒有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情形呢?我認為是有的,比如當年各種各樣的Windows盜版光碟市場。門檻低,無壟斷,產品之間高度可替代,因而價格也就接近於邊際成本。這篇文章,是萬門大學機構號的第一篇約稿科普。
我們將從這篇答案開始,找一些適合科普的趣味問題向我們的授課老師約稿,並由小編修改潤色後分享給大家,爭取用零基礎的朋友也能聽懂的語言向大家科普專業的知識。
(第一次約稿,經驗不足,還望包涵)
這個問題,也算是關於「邊際成本」的經典問題了。
@Kallas 和 @慧航 這兩位老師的答案說得很好,在他們的回答中,分別提到了這個問題的兩個關鍵點——
- 一是,軟體的邊際成本並不一定是零,往往除了程序包之外,還有邊際成本為正的「服務」;
- 二是,邊際成本為零使得價格為零,只是「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結果,而軟體市場往往是非完全競爭市場甚至壟斷市場。
而這兩點,恰好是分析這一類問題的兩根主軸——「成本結構」和「廠商競爭」。
當然,對於經濟學零基礎的朋友們,這兩點可能解釋得不夠清楚。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要科普任務就是,沿著這兩根主軸出發,讓對經濟學零基礎的朋友們也能了解到沿路上的概念,比如:
什麼是「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又是怎樣影響價格的?
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
什麼又是「非完全競爭市場」?
它們和價格又是怎樣的關係?
雖然這篇文章是圍繞軟體價格這個具體問題的,但我們更希望的是,這篇文章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分析一類,而不是僅限於這一個問題的思路。
=================================
什麼叫做「邊際成本」呢?
在經濟學中,「成本」這種東西,是一種非常繁雜,乃至博大精深的概念。對它認識的角度有很多,比如:
總成本
固定成本
可變成本
平均成本
邊際成本
……
而題主之所以對軟體這種商品有所疑惑,是因為題主認為軟體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這裡「邊際成本」,就是多提供一單位的產品給消費者,廠商總成本的增量。邊際成本也是影響?商?為,並進?步影響產品價格的關鍵。
在這幅圖裡面,橫軸對應產量,在縱軸上,紅線表示邊際成本,藍線表示商品價格(因為兩者都對應「一單位產品」,所以可以讓它們對應同一個縱軸來比較)
為什麼邊際成本會遞增呢?
正如 @魏侯嬴 所補充的,比如軟體的成本就比較複雜,比如一個服務很多人的大型軟體,你可能要考慮到各種複雜的需求,軟體在各種複雜環境下運行的性能,產生的各種bug,後期的迭代和維護等等。所以這種邊際成本,越是做得大越是遞增。
現在如果你是廠商,知道了邊際成本曲線和價格,你該生產多少商品來最大化自己的利潤?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我們首先假設一種最簡單的情況——廠商很小,無論你生產多少產品,投入到市場的汪洋大海中,都改變不了商品的價格。那麼商品價格對你來說就純粹是一個外部條件。
然後,你又有聰明的頭腦,你每生產一單位產品之前,都要看看這一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比價格高還是低,只有成本比價格低的時候你才生產。
顯然,隨著你生產產品的增多,當邊際成本等於價格時,你就停止生產了。所以廠商的產量就等於這邊際成本和價格的交點——即上圖的Q2。
所以,我們發現,一個廠商的「供給曲線」,就是它的邊際成本曲線。(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實際上是邊際成本曲線在平均成本曲線以上的部分,這裡略過)
而對整個市場上所有的廠商情況也差不多是這樣。那麼整個市場上的供給曲線就是各個廠商的供給曲線水平相加,就變成了這樣——
(至於為什麼是水平相加,因為價格對每個廠商來說都是公共的,但各個廠商的供給量則是會加起來變成整個市場的供給量)
然後,我們再往裡面加上市場的需求曲線(很明顯,需求量隨價格上升而減少,隨價格下降而增多),就變成了這樣——
於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一相交,我們就得到了這個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和「均衡交易量」,這個時候,市場就達到了【供求均衡】。
以上就是理論上,從邊際成本到產品價格的介紹。(當然,以上的分析僅限於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的情況在後面補充)
鋪墊完這些基本的理論,我們來看看軟體價格這個具體的問題。
正如上面的分析,也是 @慧航 的答案中提到的,因為購買了「軟體包」,同時也就購買了對應的服務,而且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肯定是正的,而且還很有可能是遞增的,就算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軟體的價格也不為零。
那麼,如果不考慮服務的部分,只考慮「軟體包」本身,倘若邊際成本真的等於零的話,那麼價格也將為零,我們的供給曲線將和橫軸重合。但是這個結論只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成立。並且,就算除了服務,軟體還包括開發,維護成本等,邊際成本也不會為零。
=================================
前面這一部分主要強調了成本特點對價格形成的影響,下面我們再看看市場結構。
比如「完全競爭市場」之類的東西,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要涉及到「廠商競爭」的角度了。前面我們介紹了邊際成本的概念,以及完全競爭市場下邊際成本和價格的關係,只能算最簡單的情形。
而到了廠商競爭的角度,就不一樣了——這個不一樣,一是在「市場結構」上,二是在「競爭策略」上。
在市場結構方面,完全競爭市場只是一種最簡單最理想的情形。
所謂完全競爭市場,就是你買賣的所有商品統統一樣,買家和賣家都特別多,於是大家平起平坐,沒有誰可以操縱價格。比如農產品的市場,就比較接近這一種。
然而這種市場,只是一種理論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模型,它的作用只是用最基本的設定,體現經濟學最核心的思想,用作其他模型的比較基準。在現實中,非完全競爭的情況會更多
具體到軟體的例子:
「壟斷市場」——比如 @Kallas 所提到的,Photoshop和AutoCAD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不可替代的老大,這種市場結構就近似為壟斷市場——我要追求利潤最大化,我才不會按邊際成本來定價咧,你愛買買不買滾。
「完全競爭市場」——再比如 @Charles 提到的殺毒軟體的例子,隨著軟體數量的增加,產品也趨於免費(邊際成本近似為0的作用)
「寡頭市場」——在軟體市場中,其實寡頭市場也是比較常見的情形,比如曾經的滴滴和快滴,它們之間存在一種「策略性相互依存」的關係,每個廠商都能部分影響市場結果,但又不完全。所以,每家廠商的最優策略又取決於其他廠商的策略。
而對於寡頭市場的情形,教科書上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
古諾模型:在古諾模型中,兩家?商以產量作為決策變數,市場結果為「古諾均衡」——在這?情形中,兩家?商都?定程度地限制了產量,沒有充分競爭,讓價格維持在?個?於邊際成本的?平上;
伯川德模型:兩家?商以價格為決策變數,市場結果近似「完全競爭」?完全競爭——在這 ?情形中,兩家?商充分競爭,達到了「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結果。
換言之,在不同的競爭模式下,即便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商之間的競爭也可能導致「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結果。?如,當初滴滴和快滴在競爭?戶的時候??補貼,相當於競爭出了「負的」市場價格。
此外,你可能也會有疑問:同樣是針對一個雙寡頭市場中廠商的競爭問題,為什麼有兩個結果迥異的模型?
對此,可以在如何通俗地解釋博特蘭德雙頭壟斷模型? - 知乎這個答案中看到解釋:其中的關鍵在於廠商能否面臨產能約束——
如果存在產能約束,廠商更容易達成「古諾均衡」的結果,市場價格高於邊際成本;
如果不存在產能約束,廠商則更容易「完全競爭」的結果,市場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這個擴展是常見的問題,但與本問題無關,就不展開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
然而,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除了市場結構引起的競爭之外,還有很多市場結構無法解釋的例子——比如壟斷卻免費的QQ和微信。為什麼要免費呢,這就要涉及到廠商的「競爭策略」了。
- 為什麼QQ和微信免費呢?
因為它們的定位,並非「賺錢」,而是「引流」。真正賺錢的,是它們背後的遊戲和金融產品。
- 為什麼合併後壟斷滴滴和快滴免費呢?
因為作為平台,滴滴收取的是提供對接的「中介費」,軟體本身自然不用收費;
- 為什麼很多網路遊戲要免費呢?
因為雖然遊戲公司賺的是賣道具的錢,但其實對那些不買道具的人,其實他們自身也扮演了提供給RMB玩家的道具之一。畢竟,沒有這些白嫖黨,RMB玩家玩什麼呢?
所以,廠商之間的競爭策略也會影響市場價格,對應於不同的軟體產品,?有著不同的策略及其作?機理。
而當我們把市場的「動態性」考慮進來,廠商的競爭策略就更複雜了。微博上的@於小洋是少年啦提到過?個加州電?市場的例?——
加州實時電價在中午時分也是負的了——伴隨的,是晚?峰價格更?。太陽能充沛的中午, 第?季度加州的平均實時電價在中午和下午出現了負值——這時候,發電?出錢請?們?電,如下圖:
與之相伴隨的,是太陽落?到?們?睡前的電價全線標?——遠?於去年同期?平。
就是太陽能裝機過剩下,競爭市場中?電?的策略:太陽出來的時候,咱不關機,出錢請你?電;可是咱這段時間虧本發電,是為了晚上太陽落?了、你要炒菜做飯合家歡的時候能狠狠宰你??——不僅把中午虧本發電的虧損找回來,說不得還要多賺你?點?。
有本事, 你下午3點以前做晚飯,合家歡+7點上床睡覺。?且,這應該是?個?合謀的、不約?同的策略。?且,說不定因為看準了傍晚以後電價的飆升,更多機組願意提早開機——把中午的價格壓得更低。
本文作者:
於松民,知乎賬號 @由之 ,國科大在讀博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學、氣候變化政策設計與評估、基於agent-based model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模擬。曾多次在線上或線下講授微觀經濟學課程,系列講義連載於實名微信公眾號「於松民」。
對相關領域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們,歡迎學習該老師的主講課程:
微觀經濟學入門 - 萬門大學中級微觀經濟學精講 - 萬門大學
(註:本文經作者約稿,小編修改潤色,作者再審核三個步驟而成。如有缺漏,敬請指出,不勝感激)
否,極低的邊際成本必然導致完全競爭模型不適用,必須使用壟斷競爭模型;因為邊際成本極低時,每個人都能大量生產導致能夠影響價格。
幾天之前看到日報上有這個問題,以上 @張凱達的答案不錯,不過我看下來,好像很多答案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說明遺漏了什麼之前,我先從另外一個角度補充一下 @張凱達的答案。邊際成本定價的確只適合於完全競爭的情形。但是當市場是非完全競爭的時候,該怎麼定價呢?答案就是所謂的「markup rule」(Profit maximization)。
什麼是markup rule呢?就是說廠商餵了達到利潤最大化,最終的定價應該滿足:(P - MC)/P = 1/ (- PED),其中P為價格,MC為邊際成本,PED為需求的價格彈性。
注意這個rule不僅僅對於非完全競爭的廠商成立,對於完全競爭的廠商也是成立的,因為對於一個完全競爭的廠商,其需求的價格彈性為無窮大,即如果廠商價格提高1元,就沒有客戶了。此時,markup rule就變成了P=MC。
那麼什麼是需求的價格彈性呢?如果看過我這篇專欄:「經濟學的邏輯」為什麼可樂十多年了還是三元一瓶? - 學點經濟學 - 知乎專欄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需求的價格彈性意味著消費者對廠商產品價格的敏感程度,即廠商提高價格而損失的客戶的數量。比如在專欄裡面舉的例子,蘋果手機提高100元價格,比小米手機提高100元價格,所帶來的銷售量損失肯定要小很多。這就是所謂的「壟斷勢力」。
根據markup rule,軟體廠商的定價完全不必等於邊際成本,而可以是邊際成本和一個markup的和。這個多出來的markup,就是廠商的壟斷利潤。
那麼軟體的PED表現在哪裡呢?表現在如果你不用matlab,你找不到更好的simulink;如果你不用SAS,有些公司不認可你的報告,或者碰到大數據集就歇菜;如果你不用bloomberg,你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數據。
那麼下面我要來說一說,大家遺漏了什麼。這個問題「計算機軟體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根本不成立。
題主的意思大概為,軟體公司寫好了程序,都是固定成本,而多生產一單位的軟體就是拷貝的成本,難道不是0么?
題主可能不太了解,一些大型的軟體公司,多銷售一份軟體的成本,遠不是拷貝一下那麼簡單。
比如我們學校買了些伺服器想搞一個超算中心,無奈一幫搞財經的人搞不定伺服器的操作系統。咋辦呢?買!買個Redhat Linux,穩定有保障啊!可是買了就完了么?沒那麼簡單,這些老師不會裝怎麼辦啊?設備驅動搞不定怎麼辦啊?網路配置搞不定怎麼辦啊?打電話找客服啊!然後這些客服人員就只好屁顛屁顛的跑過來維護系統。你覺著這些成本不是錢么?
再比如像matlab這種商業軟體,如果你買的正版,那你就是上帝了好不好?程序老是出錯?咋回事啊?打電話問客服!這些難道不是成本么?
還有像bloomberg這種賣數據的公司,真是貴的要死。人家給你的還是專用的機器,一般人還不會用。不會用怎麼辦?打客服啊!當然,你打人家的客服你是不用掏錢的,據說人家公司會從英國 香港什麼地方國際長途打回給你,一點一點的教你怎麼用。
還不止服務的錢,銷售的費用呢?你聽說過bloomberg的培訓么?好吃的自助餐隨便吃奧~
此外,對於很多網路服務,比如雲服務什麼的,多一個用戶可能沒什麼,但是多100個用戶呢?可能人家就不得不考慮增加伺服器了。這算不算邊際成本呢?
所以你這麼計算一下,一個軟體的邊際成本真的是0么?
此外,很多你以為的「免費」的軟體,其實並不免費。就好像我在「經濟學的邏輯」為什麼可樂十多年了還是三元一瓶? - 學點經濟學 - 知乎專欄指出的「機場大巴」分析的紕漏一樣,你真的以為360殺毒是免費的?你裝了360殺毒有沒有發現你的IE主頁變成360的導航了?那個導航上面的鏈接什麼的,都是有買家花錢砸下來的啊!即使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你這個也是 90 年代的概念了。如今用戶一 crash 這邊 dev 就能收到 report。Analytics 連著不斷收集用戶使用習慣。Auto Update 每月都得做著。市場上多一套顯卡就得多測一套,出了 bug 就要修。買的人多成本也大,雖然不是線性增長。
作為一個CSer or Programmer,我是非常討厭高價軟體的,是啊,既然複製一下很簡單,幹嘛不免費讓我用呢,誰願意花這種錢。
有時候覺得飛機多拉一個人熬油也是一樣的,我也想每次不花錢坐飛機,可每次都要被收幾百塊幾千塊錢。
萬惡的資本家。
題主和樓下有的從業者之間的分歧在於沒有區分兩種軟體定價,一種是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軟體定價,如各種手機app等等,另一種是壟斷型的,比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
前一種因為是完全競爭市場,超額利潤被新增產品抹平,所以幾乎不存在高價。後一種由於其壟斷地位,可以通過減產提價,獲取超額利潤,使得價格高於邊際成本。
後一種在經濟學上稱作規模效應持續,即隨著生產數量的增加,邊際成本(mc)不斷下降,甚至接近0。windows就是個例子,當開發結束後,之前成本均為固定成本,新增用戶不再產生成本。如果按傳統經濟學對資源最優配置的定義,p=mc,需要進行管制。
一種方法是限定最高價格,但不談效率,這種方法本身就令人厭惡,人一不偷二不搶,沒有理由因為經濟學家幾句話就讓人受到損失,何況高利潤本來就是一種效率工資,能促進人更好的改進產品以及創新。
另一種方法是政府對購買產品進行補貼,可這麼做會激勵產生尋租行為,這更是市場之大敵。
個人認為,應對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放鬆資本限制,開放海外市場。使市場更有活力,既然低效率是由壟斷造成的,那我引入更多的競爭不就完了唄?再不行我把市場容量擴大,一億人里你壟斷,六十億人你看你還能壟斷么?
而關於各種管制,科斯調侃道,「假如價格漲了,法官就說是『壟斷定價』;價格跌了,就說是『掠奪定價』;價格不變,就說是『勾結定價』 。」我國人民群眾更是給出了一個更為簡短有力的表達"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只關注邊際成本,不關注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統統都是耍流氓。
其實軟體產品跟藥品是類似的,生產成本很低,但是研發成本巨高,所以新軟體、新藥品需要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極高的單價,才能保證進行研發的組織有相當的收益來進行創新。知識產權的保護一旦過期,必然會有價格便宜的仿製品出現在市場上,這時候的單價才能真正體現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為零不成立。
拿溫7來說,它有使用壽命限制,全球裝機數量有限,就算全部地球人都裝上溫7,我們是可以估算出最大的銷售量的。超過這個最大量以後,就算你近乎零成本的複製溫7,但賣出去的才是商品,否則就是沒有價值的序列號。
所以,微軟不能靠無限制的複製溫7來獲取收入,自然不能得到邊際成本為零的結論。來來來題主,你給我寫個演算法試試。
誰告訴你軟體成本低了,真不拿程序員當人看啊。
不帶這麼玩的。
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個普通的邏輯問題。任何一個能夠考GRE邏輯(國人來說這是相當簡單的科目)的中學生都能輕鬆回答。
內部邏輯在這於,你的觀點假定:因為有邊際成本定價法,而按照這個方法定價是無害的,所以計算機軟體就必須按照這個方法定價。
讓我類比一下,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梨子,而梨子是無害的,所以你吃水果時就必須吃梨子,不能吃蘋果。~~~~您覺得這個答案是否荒謬?
看懂這個邏輯沒有?邊際成本定價法是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商家必須用這個方法定價。答案就是這麼簡單。你的邊際成本的概念是錯誤的。
所謂邊際成本可以說是增加一單位產量的成本。對於軟體來講,從1單位增加到2單位的邊際成本極低,當然你是這個意思;但是軟體產品從0單位增加到1單位的邊際成本極高。如果購買數量是無窮大的話,你的結論才是正確的。
軟體的邊際成本為零的鬼理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大範圍流行,搞的人盡皆知,搞得現在很多做演算法的廠商都賣dsp(硬體)。
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非常明確地告訴你,在市場達到帕累托最優(有效率時),確實是這樣的!理論上如果可以設置一個機制,把所有需求曲線以下部分,零水平線以上部分的面積(消費者剩餘)一次性補貼給廠商,然後大家都可以免費使用,這樣是最完美的。在現有條件下,有兩個難點:1.市場難以分割 2.免費搭便車。所以軟體是有價格的,然而這個價格只要降低一點廠商可以多賣出一單位(而成本為0),在不影響之前賣出的價格的情況下則多一單位利潤,而邊際消費者可以得到效用提升,市場得到了改善。但是問題在於一降價就會導致之前的價格也跟著下降,於是這就涉及到市場分割的問題。這一部分消費者剩餘由誰來出?政府?然而徵稅意味著平均,對產品的需求有差異決定最需要的人應該付的最多。理論上只有完全價格歧視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然而交易成本和信息的流通使得完全分割的市場幾乎不存在。感興趣可以了解價格歧視理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問題跟企業定價策略有關
除了邊際成本定價以外,還有其他定價策略啊
包括但不限於:
平均成本定價
逆向定價
差別定價
盈虧平衡定價
利潤定價
習慣定價
cost-plus定價
等
其實不管怎麼定價,企業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收益,當某種定價不能滿足收益最大化後,企業可能會從一種定價向另一種定價轉變。
所以你說得這種邊際成本定價方法也有某計算機公司這麼使用。
當然也有別的公司用別的定價方法。
如果某軟體以極低的價格或者直接免費長期定價,沒有滿足最大化收益,那麼這個時候有可能用戶不是用戶,而是企業的產品,用戶越多,產品越優質。
有人說邊際成本定價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才能進行,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因為在政府指導價格的時候,有可能會對壟斷企業使用邊際成本定價。
————————————————————
說了這麼多,如果還沒有明白,我可以再舉個例子
你有個軟體,跟我功能一樣,但是多了一項非常好用的自然光效果,你可以賣50刀,100刀,110刀,500刀,也可以免費
這不同的價格,其實就對應了不同的定價策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