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視劇《康熙王朝》?

除去一些比較明顯的漏洞,客觀評價應該也是一部好劇吧。關於這部劇的思想性,有人批評它有"奴化心理",這是否誇張,或者有點因噎廢食?這部劇的正面意義和反面意義有什麼?


說一個關於片頭曲的細節。那首廣為流傳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最初是寫給一部別的電視劇的(作者說法見文末)。目前看來,可能是寫給《大英雄鄭成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肯定不是寫給康熙的。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願煙火人間」一句。其實,韓磊的原唱是——「血淹沒人間,安得太平美滿」,稍微細聽就可以聽出來。
控訴的是滿清入關,血腥屠殺,如何能太平美滿。這樣,上下句的邏輯關係就通了。否則如成片那樣「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這有何邏輯聯繫?相信很多人聽到這都會覺得怪怪的。

這樣解釋一下,或許能通:
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指滿清入侵,鐵蹄踏遍華夏大好河山
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指力挽狂瀾,匡複明朝
血淹沒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指滿清入關,大肆屠殺,血腥鎮壓漢族反抗,血流成河,豈能太平美滿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指鄭成功38歲英年早逝,頗有「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之感(康熙活了69歲,在位61年,活了個夠也幹了個夠,他再要五百年幹什麼)

所以,一首本來給鄭成功的歌就這麼不倫不類地給了康熙了。其實,本來不過一首歌,但一句稍微說了點真相的歌詞就要硬生生和諧,而且給了鄭成功的對手康熙,真不知國姓爺若在天有靈,當作何感想。

========================
補充幾句:
1,真的沒有想到一句歌詞能引發這麼大的爭議。有人說我這是謠言,有人辟過謠了。但根據 @旭日東升杜 的說法,這歌確實是寫給鄭成功的。當然,如果有更確鑿的證據,歡迎拿出。只是推測甚至抬杠就算了。
另外我沒有想到很多人居然不懂「安得」是什麼意思。。。肯定是「怎麼得,如何得」,反問的意思啊。初中就學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安得廣廈千萬間」嘛。
還有人糾結「鐵蹄」…這明顯是個有反面色彩的詞啊,就是形容侵略者的啊……「日寇的鐵蹄」你見過,「人民子弟兵的鐵蹄」你見過嗎??
2,歌詞我覺得如果用來寫鄭成功沒有任何不妥,一個英雄的胸懷和他有多大地盤沒有任何關係,處於一島怎麼就不能胸懷天下了?何況後半部分詞明顯不符合康熙。評論里有朋友說的很好:「整首歌透著一股子國破家亡,出師未捷的悲涼感,一首孤臣之歌。」這和一生得志、建功立業無數、生前身後俱顯赫且高壽的康熙明顯是不太符合的。
3,我不是清粉也不是明粉,但我覺得現實是現實,歷史是歷史。對現實,當然要超前看,要追求民族團結。對歷史,不能遺忘,滿清有歷史功績,但虐殺這類劣跡也是不可否認的。

======================
這個答案下陸續有朋友提出質疑,首先謝謝大家的理性態度,真理本來就是越辯越明的,多討論不是壞事。我就這個問題再說說我的看法。

目前質疑者的意見主要是:1,歌不是寫給鄭成功,就是寫給康熙的。2,對詞的分析可以有多種解釋,不見得就是寫鄭成功。3,康熙播出比鄭成功早。

我認為:1,這其實不成問題,現在毫無疑問的是——此歌最初絕對不是寫給康熙王朝的。這有作者本人的說法為證:

所以,現在確定的是:最初肯定不是寫給康熙。不確定的是:作者口中的「別的電視劇」是什麼,最初到底是寫給誰?
2,個人認為,鄭成功可能性比較大。
首先,那麼多古裝劇,為什麼大家只說鄭成功,不說岳飛、文天祥、成吉思汗等等?自然是因為這種說法可能有其來源。本文開頭的KTV截圖也是一個旁證。
其次,如前所說,細品歌詞,可以說除了前兩句比較「全局性」一些(何況這也沒什麼不行),其他大部分還是非常符合鄭成功的,有悲壯孤臣的感覺。我相信只要不心存成見,誰不會覺得「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很不通?誰會覺得「鐵蹄」不是寫侵略者而是寫自己人?評論里許多人的疑問冰釋已經充分說明就這一點。至於有人舉出什麼美國國歌、蘇格蘭歌曲來印證什麼歌都可以解釋成反清復明,這就屬於抬杠了,沒意思。
3,拿劇集時間說事其實也沒多大說服力,劇集時間和歌曲時間並不一定就一致,歌完全可能早於劇。鄭成功就算02年播,本想用一首早一點的歌這有何不可?誰規定歌曲創作時間一定要和劇集播出時間一致?張紀中版西遊記11年才播出,用的《敢問路在何方》還是80年代創作的呢。綜上,質疑者目前的證據還是不夠充分,多半只是揣測。當然,我也是揣測,所以在有鐵證之前,就看誰的更站得住腳了。


我孝庄。。。。。。


焦晃老師在《雍正王朝》里飾演的康熙,真的是完美,完爆陳道明老師,那股子傲勁兒


我不是學編劇的,也不是學編導的,作為一個單純性看劇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是歷史劇里算是拍的不錯的。其他在我心裡地位也比較高的有《孝庄秘史》。這部劇應該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不知道斷斷續續看過多少遍了,但是由於時間久遠,很多細節記不清楚了。
今年6月份因為要去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山西晉城古建築群)),所以又把這部戲找出來看了一遍。

那就說說我在成年之後再看這部劇的體會吧。

【從小到大一直以來我不知道的那些事】

  • 蘇麻喇姑(蘇麻喇姑_百度百科)和康熙不是青梅竹馬,而是康熙的啟蒙老師。了解到這個史實,是因為看了《蘇麻喇姑》(蘇麻喇姑_正版電子書在線閱讀)。這也就解開了一直以來我不明白在《孝庄秘史》里的蘇茉兒,和蘇麻喇姑的關係之謎。
  • 《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是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的基礎上改編的。這套書一共分為四個部分:奪宮初政,驚風密雨,玉宇呈祥,亂起蕭牆。
  • 《康熙王朝》的取景地:皇城相府。

【從小到大一直以來我不明白的那些事】

  •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蘇麻喇姑明明喜歡皇上,最後皇上想要娶她的時候,她卻不答應,還要剪了頭髮出家。
  •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皇上挺喜歡容妃的,最後貶為容常在、容答應,讓她去刷馬桶。
  •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平復了戈爾丹之後藍齊兒也不願意回來。

直到,這次重新看了《康熙王朝》,才發現,有些事情可能真的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一定的理解力才能明白這些事情。

在劇中,康熙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政治追求,有情有義的人,但是他還是個皇帝,所以就有著皇帝免不了通病。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即使錯了,也要維護皇帝的金口玉言。(和戈爾丹大軍開戰時,藍齊兒跪在兩軍之間,容妃去求情,依然堅持要放箭。維護皇帝的權威)
  • 喜怒無常,冷酷無情。
  • 好面子好面子好面子,當別人,哪怕再親近再信任的人,一旦在他面前指出一些讓他沒面子的事實,那個人的下場一定很慘。(李光地,容妃)

奴性?
一直以來沒覺得,所以查了一下為什麼有評論說奴性,不知道題主說的是不是這個評論。(國情篇-奴性是中國人的精神枷鎖!這種奴性基因化了嗎?)

我覺得凡是歷史劇,肯定都會有奴性的因素在。因為皇帝,因為君主制中央集權。伴君如伴虎的這句話沒有錯,凡是在皇帝身邊的,風險都比較大。為了討皇帝歡心,臣子各顯神通,嬪妃曲意逢迎,太監宮女更是地位低賤生死不由命。因為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他可以因為一時開心或不開心就貶了一個人的官,取了一個人的命,亦或是打了一個妃子入冷宮。這是常態。但是我覺得《康熙王朝》里展現的是剛性。而非奴性。

  • 首先說嬪妃。

很多人不喜歡容妃,覺得她太過於寬容,太過於大度,太過於相敬如賓,不夠愛得轟轟烈烈。但是正是她的這種恭敬柔順,賢良淑德的品質,連孝庄都喜歡她,稱讚她。把康熙託付給她,讓她把康熙當成世界上最親近的人,最愛的人。可以說容妃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以藍齊兒被指婚葛爾丹為轉折點。

在藍齊兒被指婚前,她是寵妃,你可以說她愛皇上,但是她在努力做好一個嬪妃該扮演的角色。
在藍齊兒被指婚後,容妃和皇上的心裡都在產生不一樣的變化。

容妃,敢怒不敢言,心裡埋怨皇上為何將女兒遠嫁,但是又不敢直言,這時候容妃心裡還是把康熙當作皇上,把自己定位為嬪妃,直到孝庄太后跟她談心,讓她把康熙當作最愛最親的人,此刻,容妃的心裡開始起了比較大的變化,她開始真正把康熙當作愛人,當作夫君,同時她覺得女兒遠嫁相見難望,所以愈發覺得康熙是自己唯一的寄託,唯一的愛人。

康熙,看見容妃就難受,看見容妃就難受,看見容妃就難受。為何?看見容妃就想起來藍齊兒,容妃還一個勁兒的在說女兒女兒女兒。。傷心,所以開始不願意見容妃。(記得容妃最得寵的時候,皇上可是翻了大阿哥生母惠妃的牌子最後又去的容妃宮)。

第一次皇上攻打准葛爾,皇上感染痢疾,孝庄派容妃去伺候。結果容妃和藍齊兒攔在兩軍中間不讓開戰。
第二次皇上又攻打准葛爾,容妃提議自己去照顧康熙,不止康熙駁回了,孝庄也駁回了。孝庄推薦的人是寶日龍梅。

康熙不同意

(再看容妃聽完老祖宗的話的臉色。。。簡直失望又難看)
這兩次的抉擇不一樣是孝庄看出來了容妃牽掛女兒,不適合在戰場出現,同時也是看出了皇上已經和容妃產生了嫌隙。

如果只是這樣,容妃最後不會是刷馬桶的下場。
主要是因為,孝庄和她進行了二次談話。
在康熙二次攻打准葛爾期間,孝庄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她叫來容妃,跟她說保太子,太子不能廢。同樣又說了一番要愛康熙的理論。

重點來了!!!
容妃的剛性在此刻爆發了。
1.極力勸說皇上不得廢太子,直到死的那一刻。但是康熙說她偽造旨意。其實康熙心裡也明白,保太子是老祖宗的意思,但是他不放心把江山交給太子那樣的人管理。所以把一切的責任都推給容妃。也就是莫須有的罪名。如果容妃是奴性的,那麼她必然會看康熙臉色,覺得不對頭就不說了,見好就收,但是這次容妃沒有,一來沒有女兒做牽掛,她抱著一個人魚死網破的心態在和康熙鬥爭。二來,她確實在真真切切為了康熙考慮,這一刻她是把康熙當做世界上最親最愛的人,在給他最真摯的建議。所以說這樣的容妃是剛性的。
也可能你會覺得容妃僅僅是在謹遵老祖宗的懿旨,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老祖宗的話,她可沒有必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2.容妃因為太子的事情被禁足,被降級之後,紅玉(太子的心上人)懷孕,康熙托容常在照看。容妃極力懇請康熙在孩子在生下來之後不要殺了他,康熙沒有答應。於是在紅玉的請求下,容常在放走了紅玉,最後紅玉自殺在朱慈炯墳前。這也算是容妃對抗康熙的一次事例。

其實我覺得容妃的剛性,其實帶有一點被壓迫到極點,然後反抗的性質,就像是對男人死了心,然後不如大家拼個魚死網破。

(容妃被馬桶砸死後,康熙終於道出了這麼多年壓在心裡的話。)

  • 子女。

藍齊兒應該算是個特別好的例子,儘管我翻閱史書時找康熙女兒的時候沒有看到這個名字,都是以大格格,二格格來命名,古代的女子真可憐,儘管貴為公主,都留不下自己的名字。

康熙有三次請求藍齊兒回來,但是藍齊兒都拒絕了。
一是第一次攻打准葛爾之後,藍齊兒和容妃被戰火打暈,後來醒來,容妃勸說藍齊兒回家,大阿哥也請求藍齊兒跟他一起走(大阿哥被俘)。
二是第二次攻打准葛爾勝利後,康熙讓藍齊兒跟他回家,藍齊兒埋葬了葛爾丹,帶著阿密達一起回草原,不願意跟康熙回來。

(藍齊兒已經稱康熙為「康熙皇上」,而不是「皇阿瑪」了)

……

三是藍齊兒從烏蘭木通回來看望康熙,康熙再次請求她留下來。

藍齊兒敢砸康熙送的兔子,康熙送的八音盒,敢拒絕康熙的要求,其實她作為封建時代的女子來說,一切已經很勇敢了。

  • 民族。

這一點其實和康熙個人的政治抱負有一定的關係了。收復台灣,收復准葛爾。
都算是民族氣節,如果民族是奴性的,又怎麼會能夠一統天下呢。

  • 蘇麻喇姑

這段讓我們只討論劇中情節,不考慮史實。
蘇麻喇姑有兩段最讓我覺得敬佩。
一是皇帝成年後想要娶蘇麻,老祖宗也同意了,但是蘇麻寧願剪頭髮一輩子不嫁人,也不願意嫁給皇帝。
這個又讓我想起來了《紅樓夢》里的三烈女之一——金鴛鴦。寧願一輩子伺候老太太,也不願意嫁給賈赦當小老婆。當然最後鴛鴦也履行了自己的諾言,老太太一死,她為老太太打點好一切,就自盡了。真真剛性烈女。
二是張廷玉運糧到漠北,臨行前孝庄太后讓他再去看看蘇麻可有話帶給皇帝,蘇麻寫了一封信,上面說,自己一生只愛過一個人,就是弟弟玄燁。
蘇麻好像用盡全身力氣,思考了許久才寫下這封信,但是卻在交給張廷玉時,當著張廷玉的面把信燒了。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真的是被感動了。
劇中的蘇麻真的可以說是一個睿智,溫和的女子。她被教導可以把康熙當主子,當弟弟,當皇上,就是不能當愛人。但是人又怎麼能管住自己的心呢,可是她在深宮之中,看慣了後宮的勾心鬥角,看慣了皇上的喜新厭舊,看慣了宮中的一切。她知道,做嬪妃,不如做一個能陪在皇上身邊的姐姐,所以她自己默默地愛,然後做好一個姐姐的角色。
她讓康熙,甚至所有人都以為她愛的是伍次友,她也從不辯解。就是因為她知道一旦這個真相被康熙知道了,那麼她也會淪為後宮的那些女人,生死不由命。所以她最後選擇燒了那封信,讓這個秘密永遠留在心底。贏得了康熙,同時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後宮的那些女人,又怎麼比得上蘇麻呢。這份氣節就不是每個女人都有的。看在我截圖這麼辛苦的份上,隨手打賞個贊吧?(′ε`),么么噠~


此劇也就在除鰲拜之前那幾集可看,除完鰲拜之後基本沒啥了。
另外,此劇跟「雍正王朝」相比,不在一個檔次。


康熙王朝有歷史么?有立意么?除了狗血和編劇的惡趣味,真的看不出來有啥意義


出自第43集。

綽羅斯·葛爾丹 : 喵喵喵?


我終於想清楚我為啥這麼煩《康熙王朝》了。

除了台詞明顯的胡說八道之外,這裡面的人說話的時候語氣助詞太多了。

啊呀這是幾乎每一句都有。老大講話象在作報告、小弟象在扮演狗腿子,你明明就是領導和狗腿子好吧?


【轉載】
《康熙王朝》顛倒黑白,歪曲歷史, 康熙、鄭經到底是誰在賣國?

⒈《康》劇告訴我們,康熙為了消滅明鄭勢力,統一台灣,頒布對東南沿海地方實行遷界禁海政策,令沿海人民內遷三十里,「寸板不準下海」。並通過該王朝官僚階層的代表人物姚啟聖的嘴,頌揚這項政策的正確性、英明性與仁慈性:「……父老鄉親們,為你們的長治久安,求你們遷界禁海啊!啟聖已在內地為你們準備了莊稼地,你們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說了,三年不納糧,三年後,這裡的土地還是你們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車馬不夠,用軍營的車馬載你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轎子,抬著去!」於是,在鏡頭上,我們看到「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轎子,由兵勇們抬著走……」康熙對待台灣的問題,實質上無非是為了消滅敵對勢力,鞏固清政權。

許多史籍均載明,清軍奉詔遷界,到處摧城焚居,燒殺擄掠,逼逐沿海人民拋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而入內地。僅閩南一帶沿海,數萬數十萬人民因此項政策遭到滅絕人性的擄殺。光一個小小的東山島,一次遷界就被殺被擄三萬餘人(《東山縣誌》)。《台灣鄭氏始末》載: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軍大隊兵船入東山,「盡驅沿海居民入內地,築牆為界,縱軍士大淫掠,殺人山積,海水殷然」。《台灣外志》載:東山島上「一時人民失業,號泣之聲載道,鄉井流離顛沛之慘非常,背夫棄子,失父離妻,老稚填於溝壑,骸骨白於荒野」。在整個沿海遷界慘案中,東山島並非特殊個例,尚且不僅遷界一次。直至康熙十九年宣布復界,東山人民返回家園十僅二三……

這種血淋淋的史實,卻被《康》劇粉飾為春風化雨般的仁慈善舉。長達十六年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黑暗日子,竟被說成「借用三年」的「長治久安」;用刀槍殺死和擄掠而去被說成「坐著官府的轎子」走。明明是專制統治者對人民施行的暴政惡政,卻被美化為仁政德政。

⒉到底是誰想賣國?關於鄭經。《康》劇如此描寫,清水師提督施琅攻破澎湖,守澎鄭軍大將劉國軒逃至台灣延平王府。鄭經問馮錫范:「荷蘭人揆一現在何處?……派快船傳命,請他助戰,告訴他如能助我擊敗清軍,將來台灣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麼有什麼」;「台灣是先王傳於我的,我寧予外寇,不予長毛……」一段文字對話,活脫脫勾勒出鄭經一副意欲賣國求安的嘴臉(史實中,此時鄭經已病亡,由其兒子鄭克爽據守台灣)。

到底是誰想賣國?史籍載明,不是鄭經,恰恰相反,是那個清國的皇帝康熙。《清實錄》載: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師提督施琅邀會被鄭成功逐出台灣的荷蘭侵略者夾板船擊取浯嶼、金門二島,康熙對荷蘭出海王(荷海軍司令波特)率領舟師,協力擊敗鄭軍,給予特別嘉獎,並縱任其在我國沿海繼續橫行霸道。翌年八月,荷蘭出海王帶領戰船十艘、兵千人,與清軍約於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鄭軍,候風進取台灣。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諭荷蘭國王,令具夾板船二十艘,載勁兵協力攻取二島(台灣、澎湖)。」《台灣外志》亦載:「荷蘭揆一王領戰船為前導,合李率泰水師,用力爭戰,平定沿海諸島,原約合師代彼恢復台灣……」

史實告訴我們,康熙及其清王朝長期與荷蘭侵略者狼狽為奸,並預約合謀,妄圖從中國人民手中再次奪回台灣,幫助荷蘭侵略者恢復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直至施琅收復台灣後,康熙仍想把台灣的領土主權出讓給外國強盜,只因施琅等人力諫才未成。誰想賣國?一目瞭然。然而這一副徹頭徹尾的賣國嘴臉,卻被《康》劇栽贓栽到鄭經頭上去了。使一個繼承先父鄭成功事業,為保衛台灣,捍衛中國領土,曾多次率軍與妄想捲土重來的荷蘭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鄭經,於死後三百多年的今天,蒙受了顛倒黑白的奇恥大辱。

清鄭談判文書: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而足下父子,自開荊榛。且眷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彈丸之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失時,必不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不入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

清荷聯合出兵滅鄭協議:

 第八條:克服金,廈兩島後,荷人必要時,得在二者之間,擇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駐艦隊,以防海賊攻擊。
 第九條:克服金,廈兩島後,聯軍應馳往台灣,攻取此島後,清軍應將該島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號稱是正劇的《康熙王朝》為什麼如此顛倒黑白,篡改歷史,儘管《康》劇的編導及其同行者極力聲明這是文藝作品,不能當作歷史來讀。但大多數不清楚這段歷史的人們,只會把《康》劇當成歷史來讀───因為你既非「戲說」,也非「純屬虛構」,更不是《子虛王朝》,而是純正明擺著的《康熙王朝》!

【引申閱讀】

  • 清荷聯軍
  • 台灣清治時期

導演陳家林有豐富的歷史劇拍攝經驗,從86年的《努爾哈赤》起,再到95年的《武則天》和《賀蘭雪》、96年的《漢武帝》、97年的《法門寺猜想》,直到00年的《太平天國》,這些歷史劇都可圈可點,最後在01年拍出他迄今為止最有名的電視劇《康熙王朝》。

如果順延著他拍攝的這條線,我們能夠看出,《康熙王朝》在開拍之前就有一套比較靠譜的班底,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這部戲質量不會太差。

但另一方面,也由於這批班底太固定了,從拿到劇本到改編、再到拍攝、後期製作,無論是思想立意還是劇情發展,都如出一轍,幾部電視劇的拐點一模一樣。所以這也導致了《康熙王朝》落入了一個固定的陳氏歷史劇範式當中,缺少些獨特的新意。

陳家林和朱蘇進的這一理念在《康熙王朝》得到了最高峰,終於在接下來的《江山風雨情》上鎩羽而歸。

歷史劇有兩種極致。

一是嚴格遵循史實,一板一眼。但歷史其實是很枯燥的,也許藝術作品裡簡單的一句話、一個畫面,在歷史長河中就過了十幾年了,這十幾年對你來說是一瞬間,對處於那條河裡的人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十幾年。所以如果把這「十幾年」寫出來或者拍出來,你會覺得,怎麼這麼枯燥?這也是很多朋友讀史書常常擱淺輒止的原因。

二是把握時代性格,自由發揮。「自由發揮」不是胡編亂造,不是讓康熙去嫁女兒給葛爾丹,也不是讓洪武去和胡惟庸攀談老鄉之情。「自由發揮」可以不拘泥於史實,它的真實不在那些人物關係,而在那個時代的性格,在那個時代的人文,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模樣,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勾畫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前者如《貞觀之治》,後者如《大明王朝1566》。看《康熙王朝》,正處於兩者皆想靠卻最後被擺在了中間。

我說這部電視劇質量不差,因為它大事上做到了遵循史實,但有兩個致命傷:一是細節上頭太不考究,無論是「我孝庄」,還是各種歷史人物的關係上,都有一些令人誤解的地方;二是流於前面說的固定的陳氏歷史劇範式當中。

第一個致命傷網上多有提及,我這裡單獨說說第二個。

每個皇帝都是有辨識度的,你既然拍「康熙」,就要拍出點不一樣的樣子出來,要是千篇一律,都是一些南征北戰、文治武功,再加上宮廷鬥爭,那有什麼意思?早就審美疲勞了。康熙,就要有康熙的樣子。

康熙是什麼樣子?

這就需要我們去深入他的內心了,陳道明演得好不好?好。單獨拿出來說,他比張國立、劉德華、馬浚偉、鍾漢良、夏雨、譚耀文、鄧超等都好得多,舉手投足間有王霸之氣,但是當我們把康熙變成勾踐、變成劉邦、變成蔣中正,也許都是這個樣。

因為有一個康熙,比陳道明耀眼地多。我們這裡不對康熙的歷史地位進行臧否,但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哪個康熙更加符合歷史。

《雍正王朝》里的焦晃,我們來比較一下他們對於腐敗的不同表現。

記得陳道明的康熙聽聞索額圖貪污、要刺殺他時,大發雷霆,氣得心裡頭直叫疼,當時看了,心想演得真有氣勢,非凡、魄力。

再後來看到焦晃的康熙,面對大臣們的貪污,這個康熙什麼都沒做,直挺挺地躺在大殿上,口中喃喃:「腐敗啊!」痛心疾首、無力回天。

相比之下,焦晃的才是康熙,有外放有內收。另外,對劇本來說,朱蘇進的這套本子也落入了陳氏歷史劇範式當中,一連串的偽高潮烘托出的政治鬥爭,某種程度上略顯小兒科。


大清夢·夢之藍


講真,這部戲裡面最大的缺點就是,一些虛構的無關緊要的人,干擾到了它敘述歷史。

雍正王朝裡面,張五哥,喬引娣、秦順兒、劉墨林等等這些虛構人物,大部分是一個旁觀者,旁觀了事件的經過,佐證了歷史進程。

康熙王朝,虛構的人物已經粉墨登場推動歷史了,比如魏東亭,比如黃敬、小毛子,比如楊啟隆的妹子,比如那個什麼妃子。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雖然都是講故事,但是雍正王朝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本正經地敘述,類似英雄史詩。康熙王朝那簡直就是天橋底下說書的在講故事。


這些經典片段,你們還記得嗎?


個人認為,歷史知識的小瑕疵並不重要,電視劇的立意和背後的社會思潮的才是應該關注的。

以《康熙王朝》為首的清宮戲伴隨著電視的普及,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大眾文化。除了具備商品化,娛樂化等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之外,由於題材涉及的均為帝王將相,因此它們以特殊的方式關注著普通人的情感。

在劇中,皇帝大臣們統統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走下神壇,擁有和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和思維方式:康熙對女兒有著天下所有父親一樣的父愛;怒斥群臣,非常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學老師面對差生的樣子。此劇之火,除了演員們演技精湛,燈光音樂到位之外,還在於它大量暗合了仍然深刻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儒家文化,如忠孝,尊師,敬祖等,觀眾們可以藉此實現情感共鳴,獲得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然而影視劇作為文藝作品,固然滿足人的視聽價值,也應該顧及社會功能。觀眾們對清史的普遍不了解,加上娛樂性本身和反思互不相容,便註定了《康熙王朝》對諸多事實的美化。

如:

1 殘酷的太監製度被主慈奴忠的佳話遮蔽。

劇中刻畫的太監大多機智聰明,且對主子發自內心的忠誠(包括《雍正王朝》),而康熙也盡到了主人的義務,如允許平叛而死的小毛子葬在帝陵旁,加上民間流傳著諸多聲名顯赫的大太監們如何窮奢極欲,這些信息都掩蓋了太監製度的殘酷。

由於滿族脫胎於奴隸制社會,其管理太監不可避免地帶入了奴隸制因素,加之清代廣泛吸收了歷朝太監亂政的教訓,對太監的打壓極其嚴苛。乾隆曾說:太監等乃鄉野愚民,至微極賤……爾等當自量其分,敬謹小心,常懷畏懼,庶幾永受皇恩,得免罪戾也。這基本反映了主子們對太監的態度。

絕大多數太監來自窮苦人家,且進宮後終生勞役,服務稍有不周便要被打板子甚至打死,微薄的賞銀也要被扣除,殘酷的現實導致即使太監逃出宮後要面對終生的鄙視,逃跑仍時有發生,如乾隆四年番役處拿獲逃跑太監7人,乾隆五十八年拿獲22人,嘉慶十二年拿獲37人,而光緒二十六年僅僅半年便逃跑233人,這還沒有統計未被抓獲和因為活不下去主動自首者,而這一切都被溫情脈脈,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掩蓋了。

2 宣揚奴性意識

我們誤以為自由民主平等早已作為普世價值深入人心,但事實上可能高估了。一個感受過真正自由的人,面對滿屏的「主子」「奴才」多少會感到不適。清宮裡規矩繁多,每個人謹小慎微,如臨大敵,然而當奴才們為了討主子開心時,會迸發出難得的想像力和幽默感,將自己小丑化來博君王高興。這種小丑化的現象源於一個軟弱的人,自我評價是很低的,於是便要通過服從和取悅強者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而這一點,也被影視劇以表面的和諧掩蓋了,它不斷地暗示觀眾,如何服從是一種智慧。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

權威主義性格的勇氣基本上是一種忍受命運或其人物畫的代表或「領袖」為他定下的命運的勇氣。無怨無悔地忍受苦難是他的最高美德,他沒有結束苦難或至少減輕痛苦的勇氣,不是去改變命運,而是臣服他。

3 歌頌君主專制

《康熙王朝》全面描寫了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平鰲拜,滅三藩,收台灣,鞠躬盡瘁,愛民如子,卻落得妻離女散,近臣背叛,訴說的是「皇帝當家難」的苦衷,這一點倒和真實的康熙帝很像,他本人曾說:

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由朕一人做主。

而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英國已通過革命,將君權裝在籠子里。從劇中,看不到對貪戀權力的警惕,只剩下對皇權專制的歌功頌德,這讓許多本就喜歡服從權威的人,將自己的父母老師領導投射其上,使權威人格化,並期望權威約束自己。這種他知他律的人格,可謂是人治社會的土壤。

權力絕無空白,不能服從自己的,就將會被命令。而作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儒家歷來不主張個人主義,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當個人弱小時,呼喚聖明的君父/高學歷/磚家/來教育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中國家長對「聽話」和「乖」等評價十分推崇,他們希望子女從不逾矩,並過早地思考安身立命,盡到社會責任感,如此才稱得上有道德。

然而,就在康熙皇帝死後兩年,德國啟蒙哲學家康德誕生。他認為,人之為人,就在於人有自由意志,並能用理性貫徹,這種經自由選擇的行為才稱得上是道德與否。這一觀點幾乎是對他知他律下的道德觀的字字批判,道德綁架不過是讓道德一詞蒙羞,而只有真正站起來的人,才能看到頭頂的星空。

參考:

王樹卿. 清朝太監製度[J].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4(2):3-12.

張宏傑. 飢餓的盛世[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武丹. 單調的熱鬧與認真的荒誕——近年中國電視劇「清宮戲」熱及其特徵分析[D]. 吉林大學, 2004.

佛洛姆. 逃避自由[M]. 北方文藝出版社, 1987.


就康熙王朝的這套演員陣容,演什麼都是神劇,劇本的硬傷太多了,我孝庄,我蘇麻拉姑,姚啟聖李光地這些人的形象偏差挺大的。

不如《雍正王朝》,老年康熙感覺也不如老年焦晃,還是年紀問題吧。


雖然「我孝庄」和異姓毅親王等歷史錯誤實在讓人不能忍,但朱先生寫的後宮爭鬥實在太牛了,簡直就是將手段化為無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董鄂妃和小玄燁同時感染天花的那場戲。

小玄燁患了天花,小蘇麻出宮找來了芨芨草,玄燁服下後保住了小命。孝庄便命佟妃將剩下的芨芨草送去給董鄂妃,還讓她和順治說,這芨芨草是給牛吃的。
佟妃心不甘情不願,可孝庄也不解釋,讓佟妃只管按自己說的去做。佟妃去了,順治一腳踢翻了芨芨草。行森問了一句三阿哥吃這葯有用嗎?佟妃說喝了也要看後效,行森不再說話,佟妃便帶著芨芨草走了。

短短的一段戲,估計五分鐘都沒有,但卻可以看出朱先生的筆力心思實在了得。

孝庄知道芨芨草有效,雖然她也不想董鄂妃活著,但她還是讓佟妃送去。因為她知道,若是此時不告訴順治她們手裡有芨芨草,尤其玄燁吃下後是有效的,那順治將來知道了一定會恨她們為什麼不救董鄂妃。
但送也是有學問的,她不僅讓順治最不待見的佟妃去送葯,還讓佟妃告訴他那是牛吃的草。是因為她猜到順治不會要佟妃送的還是牛吃的芨芨草,這樣她既可以順勢終結了董鄂妃,也撇清了自己和佟妃的小心思:我們第一時間就把葯給你了啊,是你自己不要的呀,所以董鄂妃死掉怪我們咯。

順治一向就非常討厭佟妃,連話都不想和她多說。董鄂妃病的要死不活,他本來就心煩,再聽到芨芨草是牛吃的,自然一腳踢翻。他這一踢,就活活踢掉了董鄂妃的生機,而且他還不能遷怒任何人。

行森心懷鬼胎,他知道孝庄的心思也知道芨芨草有用,可他卻不告訴順治。因為他要完成自己偉大的夢想,趕緊讓董鄂妃死了,他就可以把皇帝度化出家了。

想想順治真是可憐,他愛董鄂妃,希望能與她長相廝守。可是沒想到,最後害了她的還是他自己的皇帝身份和自己內心的偏執。

一場戲,四個人,幾句話,一場兵不血刃的後宮爭鬥和複雜的利害關係就顯露無疑。順治討厭佟妃不信任孝庄,孝庄想在不傷害母子感情的情況下兵不血刃的除掉董鄂妃,沒什麼大腦的佟妃是孝庄的打手小弟,詭計多端的行森算計著順治董鄂妃。同時也刻畫了人物性格:孝庄聰明睿智,順治固執不化,佟妃呆傻蠢萌,行森心思黑暗。

所以說,朱先生在後宮戲上牛不牛!如果他願意改寫後宮劇,絕對是高逼格有檔次的,那些墮胎下藥撕逼扇耳光的淺薄戲碼還夠不到他都膝蓋。


作為電視劇本身,不考慮錯誤百出的歷史細節,基本還算一部不錯的電視劇。

在這個電視劇裡面,作為消遣,是能滿足的。
看劇情的,劇情發展邏輯基本清晰不矛盾。
看場面的,在當年的電視劇中算製作精良。
看鬥爭的,對人性分析和權衡利弊也有不錯的刻畫。

至於說奴化思想,一部電視劇就能讓人產生奴化了,那這定力也不適合上網了。
至於思想性,又不是什麼宣傳部出品,個人看著開心就好,牽強附會太多,對普通人沒多大意義。


170905更新:

評論區提醒還有一部《貞觀之治》,這個真沒看過,無法評論。豆瓣評分有9.1,有時間去補一下。

剛看到貞觀之治這個名字,想起了另外一部《貞觀長歌》,應當可以劃入披著歷史劇外衣自顧自胡說八道的一類爛片了,甚至懷疑後來的武則天大唐榮耀這些是不是都受了它的啟發。裡面女主欽定的戲份和演技讓人尷尬,彼時的唐國強也陷入了演什麼都像太祖的深坑。但一些配角卻十分出彩,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都有精彩的表演,他們的表演一度是支撐我看下去的動力。

————————————————————————————————————————


當年歷史大劇熱的那幾部,
《漢武大帝》是最嚴肅的,陳寶國很好地演繹了漢武帝的多疑和寡恩;
《大明王朝》演繹歷史最好的,經典台詞很多,演員演技也是幾部中最棒的;
《雍正王朝》人物最具有戲劇性,神機妙算鄔先生,逆襲少年李小衛...
《康熙王朝》大概是歷史錯誤最多,但又最出名的。


《向天再借五百年》,《大男人》兩首真是小時候覺得叼到爆炸。
現在去k歌還會喜歡點《向天》嚎一嗓子ˊ_&>ˋ

當然啦,現在長大了會覺得有很多歷史漏洞,不過無傷大雅,依舊神作。


隨便說一點吧,一直都很喜歡這部電視劇,也看了很多遍,它最打動我的是情懷。裡面感動的點太多

康熙和周培公的君臣


周培公和圖海一同去收復王輔成,王輔成歸順朝廷後,大臣們紛紛議論,周培公是漢人,現在手握重兵,勢力不壓於吳三桂。害怕出現第二個吳三桂。需要朝廷鉗制周培公。王輔成之事成功後,兵部立即下發命令調回周培公。回來後,康熙把周培公發配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而且把他這個南方人往冰雪之地一放就是十多年,等到想起來用他的時候,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了,死之前給康熙推薦了姚啟聖,還讓康熙帶回去了一副自己畫了十年的最全面的中國地圖。

皇帝說:培公啊,人們都說你病了,朕以為是假的。現在看來……
培公:皇上,您剛才說臣不給皇上面子,微臣豈敢呢?十多年來,臣埋沒自己的清白,獨處 雪國,我……就是為了維護皇上的面子啊
皇帝:朕知道你撂不下心頭之患,是不是?
培公:是啊
皇帝:培公啊,你破察哈爾、平吳三桂,為了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只可惜你是個漢人。而且手中還握有二十多萬雄兵,滿朝上下,蜚聲不斷,都擔心你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培公:微臣知道,不過這話從皇上口裡說出來,微臣心裡舒服多了。
皇帝:再有一點,你心裡也明白,明珠索額圖他們暗中鼓動御史參奏於你,朕知道你的苦衷,但是不得不逮這個由頭,把你貶到盛京來。你要體諒朕,你要知道,滿朝文武和八旗將士的團結,比起你周培公來,在朕的眼裡要重要得多。所以,不得不犧牲你。
培公:皇上的做法十分妥當,周培公的榮辱不能妨礙大局呀。
皇帝:
但是,朕可以明白地告訴你,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這兒,也是為了監視你。

這就是帝王之心啊,周培公卓越的才幹讓康熙可以用他去平三藩。但同時又得提防他猜忌他,周培公是漢臣又手握雄兵誰知道他會不會是下一個吳三桂呢,貶他既是康熙自己的想法,同時又順應了滿朝官員。而且貶他到盛京,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幹對抗羅剎國,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龍興之地,可以牢牢地監視周培公。不過可惜和心疼的在於周培公的確是忠臣啊。電視劇周培公死後,康熙坐在地圖前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靈。這一段每次看都好戳心。

藍齊兒的父女
電視劇里虛擬的一個角色,康熙的掌上明珠,但是康熙出於大清利益的考慮,把她嫁給了仇人葛爾丹。坑爹(不,應該說是坑女兒)的是十年後康熙派兵攻打葛爾丹,就眼看著最愛的丈夫被哥哥胤禔殺死。

中間還有一個片段,藍齊兒和容妃母女倆在戰場中間相擁而泣,哭作一團,並一起揮手向兩軍致意不要打了。可兩個女人怎能逆轉戰場的命運,太子為避免萬箭齊發射傷母女倆,率先發起了戰爭。雖然是康熙最喜歡的一個女兒,但是也是一個悲劇。先是被父親毀了幸福嫁到草原,而後目睹父親與丈夫的決鬥,再回到紫禁城時又看到母親被貶去洗馬桶,就一輩子都再也沒有回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47歲的劉備敢重用27歲的諸葛亮?
中外歷史上有治世用重典的例子么?
為什麼毛利的家紋從一文字三星變成了長州慈姑?
曹睿究竟是英明的君主還是庸弱的君主?
三國時期的教育是怎麼樣的?有沒有類似現在留學的現象出現?

TAG:歷史 | 電視劇 | 中國劇集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