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東北二人轉在喪禮或婚禮上對棚的表演?

優酷搜索:對棚


跑個題。

那種真不叫二人轉。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是二人轉的東西也不是二人轉。
諸如小瀋陽、小黃飛之流在舞台上裝傻充愣,出怪相,表演一些自殘傾向的所謂絕活,唱歌只顧飆高音,說葷段子,這些都算不得是二人轉。
二人轉是小帽別窯、小拜年、雙回門、綉雲肩九反朝陽,正反對花。
二人轉是單出頭老漢背妻、紅月娥做夢,王二姐思夫。
二人轉是正戲包工陪情、包公斷後、打龍袍;是大西廂、六月雪、韓綺殺廟;是梁祝、劉玲醉酒、樓台會。
二人轉是拉場戲劉雲打母,馮奎賣妻、梁賽金擀麵;是馬前潑水,張郎休妻、秦雪梅弔孝。
二人轉是翟波的神調,是韓子平的包公,是董孝芳的李堂官,是楊宏偉的崔氏女。
求求大家了,別把各種臟口段子,醜惡習俗往二人轉門下安了。
二人轉要死啦,可至少,讓二人轉死得別那麼慘吧。


1.看了很難受,簡直像地獄的翻版。人無人應有之尊嚴,表演者以作踐自己為生,圍觀者嗜血起鬨為樂。視頻的搖晃和渣畫質更凸顯出恐怖、惡俗的氣氛。

2.外人不了解之前,對此應有基本之尊重,理解之同情。如不侵害他人之利益,自發的群眾活動理應得到尊重。其實全世界的民俗都有類似的性質,影響深遠。它們都遵循一個原則:越低俗,越舒服。色情、暴力、饕餮,最能引人入勝。斗獸場和拳擊台,鬧洞房和大胃王比賽,av、夜總會甚至動作片,都有感官刺激的賣點,這是人類共同的嗜好。從前老北京天橋有拉洋片的生意,男人們趴那個小孔里看大姑娘洗澡,一臉淫笑,這愛好是永恆的。從原始社會到今天沒變過。

3.這東西,還包括其他如鬧洞房現在看來惡俗、落後的習俗,並不能說明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不能說明某地人之低劣。在我看來,民族劣根性這玩意兒壓根就不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寰球同此涼熱。

4.人貴在有理智,教化和社會進步會讓一些不合理、不尊重人的事物自然淘汰。很欣慰如今中文網路上對這些問題的討論熱火朝天,討論意味著思考,思考就是覺醒。稍微接受過基本教育的人,都會很反感對棚之類的所謂民俗,等那些起鬨的觀眾也覺得反感了,它就消失了。將來,他們會反感的。


問題中鏈接失效,自己去百度了下,看到了土豆的一個視頻,兩個戲班子,都在搖頭晃腦,以搞怪博視線。
對此,特別憎惡這些戲班子的人員。他們這樣拙劣的「表演」,根本就不是人們愛看的,他們卻總是將表演弄得越來越下作,而不是提升本來的正常表演的手段。
小時候,還有人會說大鼓,一般是一男一女夫妻檔,女的敲鼓,男的彈三弦,有說有唱,吐字清晰,表情、唱腔俱到好處,觀眾們安分坐在長板凳上,隨著劇情見喜見憂,中間休息的時候會有人恭敬地給奉上兩杯熱茶,散場了大聲地鼓掌。後來,請的班子連嗩吶也吹不好了,就會放著卡拉OK,不分場合地吼些爛大街的歌曲,講一些葷段子,稍微有點教養的人家,都絕對不會帶小孩子去看,怕影響不好。
人們終究只是看著電線杆上的各種宣傳電話去請人,而弄不清楚他們的表演內容;現在流行的只剩下沒有技藝,慣會插科打諢,以低速博眼球的班子,也只得無奈地去請。
我只想說那些從業者侮辱了民間藝術,踐踏著民間藝術,而官方對此視而不見,從未插手。07年隔壁鎮政府弄過一個活動,大冬天有裸體的女人表演,被周邊村民各種恥笑謾罵,但官方居然將這活動辦了3天。


…我姥爺家那個村子一點都不封閉,隔條路就是開發區的廠房,到縣城只十幾分鐘車程。但是這種表演還是在盛行,村裡人喜聞樂見。表演者水平不一,有的人挺厲害的。
村裡的喪事是要隆重熱鬧的,哭天喊地的戲碼越多越好,流水席上的肉丸也是越大越好。但是對死者的尊重,是不值一提的。農村人對生死其實看得挺淡的,沒那麼多莊嚴感。我個人覺得這是因為活著的時候也沒有什麼體面。
土裡來,土裡去,都是旁人看大戲。
Ps:城鄉彼此的隔閡真是太大了。記得微博上有迴轉的挺熱鬧,說的是某個女的是專職哭靈,好多人覺得很詫異。但僅在我們村這種人就很多,有的還哭出了口碑。農村的思想真挺落後的,和城裡差距太大。希望能夠一天天好起來吧。


某些回答才是讓人噁心。
這種表演竟然還存在的原因不是演員和觀眾的錯。歷史上很多不合理的習俗都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慢慢消失,對棚這種形式還存在只能說是當地太落後。
建築工人一身油污灰塵的確實很臟,但如果勞保用品完善,機械化自動化普及。建築工人也會跟電視上國外的一樣乾淨整潔~


10年前焦點訪談就說過了,今天居然還有。說到底就是為了聚人氣的手段。目的比較單純,但方式實在下作。
當地風俗就是紅白事來的人越多越有面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結果催生出這種奇葩的表演就是另一回事了。關鍵問題是這樣的節目都有那麼多人看。
總之就是當地居民的欣賞水平太低,表演者無非就是迎合觀眾。
手機網頁碼字,有點語無倫次,可以摺疊。


個人認為就是演員的錯,這個市場從來不是由觀眾決定的。

就以我在農村生活那些年的經驗來說,由於除了看電視之外沒有什麼文化生活的渠道,農閑時節但凡有點活動都會引起全村老幼圍觀,比如支起大幕放個電影啦,隨便來個戲班子唱點啥啦,扭秧歌踩高蹺啦,馬戲雜耍啦,說書唱大鼓啦,無論內容如何差勁,大家還都是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看得樂呵,就連賭博除了參與者之外還有滿屋子人圍觀。

像我就經歷過兩次文藝下鄉活動,由於是市政府組織的文藝活動,絕對是綠色節目一點低俗沒有的,我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們沒有愛看戲曲的,但是也都跟大人們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無他,湊熱鬧而已。就像年三十的春晚,城裡人還能全家下飯店甚至出門旅遊過年,在農村即使大家不愛看了也沒啥更好的替代形式啊,照樣還是全家圍著電視過年。

這樣的形勢下演員根本不必用心打磨什麼藝術,只要能舍下臉玩點埋汰的,台下觀眾叫好聲照樣不會差,反而是正經唱戲,萬一哪一句沒唱好就會被指指點點。

其實常來鄉下表演的演員藝術水平下降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十多年前我小舅結婚的時候還不時興西式婚禮,就是按傳統門前搭棚請了嗩吶班子吹打,同時為了趕時髦,後院也請了個西式樂隊彈電子琴打架子鼓,那時候我和小夥伴們都去後院看新鮮,那個樂隊演奏的都是那時的流行歌曲,我們小孩子都聽出來水平低下,經常跑調還沒有城裡上小學的表妹彈得好,我跑去跟姥爺說他們彈得差,姥爺說這個樂隊是全鄉唯一的班子了,好壞也只能忍著,可想而知在這種賣方市場下鄉村藝人們會不會精進藝術。

後來農村青壯都出去打工,鄉下人口越來越少,消費能力越來越差,網路和智能手機倒是逐漸開始流行,老頭老太太們的文化生活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有這一個企盼,對這些鄉村藝人來說,向上攀登藝術高峰更是成了投入高還未必能有收穫的行為了,還是直奔下三路多少還能抓點眼球了。但是絕不意味著農村觀眾們就更喜歡這種表演,因為就在同一個時代,縣城裡有什麼商業活動請些不出名的演員正經唱歌唱戲時,只要唱得好照樣是人山人海圍觀喊好。這才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正常文化需求,那些脫衣舞之類的東西不過是鑽了農村市場演員匱乏的空子而已。


要是把這些東西也拍成電影,像老炮兒一樣,你們肯定會覺得這就是江湖,甚至會出現跪舔的人。


首先反駁一下表演存在的錯誤全部是演員的錯,這些地下二人轉演員大部分屬於為了生計不不得不表演這樣的形式,討口飯吃,誰敢說自己沒有被迫地做過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同時不同意把責任全部推到觀眾和請表演的主人,這不是說他們沒有錯,但是如果僅把問題簡單的歸結於他們,就又成了地圖炮,轟完這邊轟那邊,沒有意義也抓不到問題的核心。
這個問題在知乎也看了好久,首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演,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之前有過這樣的表演或者是為了博眼球現代人發明的,因為沒有考證這個原因只能猜測;那麼大家憤怒的原因呢,一個是這麼恐怖的表演竟然有人看,另一個是這麼變態的表演竟然有人演,總歸是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的表演會存在?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等同於為什麼鬥雞,斗狗,鬥牛會存在(只是說血腥程度,並不是侮辱),這回是換成人了,他們中有幾個共同點就是都有血腥暴力的場面出現,都為人所詬病,但是卻有廣泛的觀眾基礎(這個論點來自於鬥牛的風靡程度)。因為作為人就是有這種情感需求,並不是說必然,但是有些人可能很多可能很少有這樣子的需求,古代人喜歡去看砍頭,現代人喜歡看類似於這樣的表演,是有共通性的。上面的回答說這種表演會隨著時間消亡,也許會,但是這種情感需求會延續很久,比如說一些恐怖片還是很火,誰敢說自己沒看過恐怖片?這不過是形式不同罷了
一點個人看法,歡迎指正


不大操大辦不足以彰顯兒女孝順,不大操大辦不足以炫耀顯赫家世


看了視頻後覺得,
如果是為了生計不得已,那真挺不容易的。
如果這些人真心愿意甚至樂在其中,那就是腦子有洞。


有需求就有市場。
「演員」就是為了錢,東家為了人氣。
我沒覺得恐怖,卻有點可憐。


如果我仔細說出裡面的原委的話,東北人要生氣的……這就是一種民俗文化吧,姑且這麼說吧


作心。。


在這兩個場合看到的都不是啥正經的二人轉,充其量就是個逗笑的小節目。東北二人轉演員氛圍專業演員和民間演員,專業演員就是那些民間藝術團體的(遼寧民間藝術團不算),代表團體有吉林省吉劇團,人家很多都是國家一級演員,她們唱的那才叫正兒八經的東北地方戲二人轉,如《回杯記》《包公弔孝》《賠情》《鍘侄》等等。
婚禮上的還有情可原,接受不了的是葬禮上的逗比表演,感覺是不識時務的小丑!


看了簡介,覺得這些演員也不容易,都是為了混口飯,倒是觀眾能看得下去,我心中不是滋味。


身為東北人,從來不看,特別是村裡的!!!


做為東北人,也同樣並不覺得一些低俗的二人轉有繼續存在下去的意義. 當年趙本山也來過我家鄉走穴,那時候他還不像現在這樣出名,只是遼寧省內還行. 但去看的人也可以稱作人山人海,可惜看了之後我的感覺還是挺失望的. 靠著貶低自己娛樂別人的東西,實在沒意思.過去是這樣,現在我也一樣這麼想. 二人轉很多橋段也挺有意思,但那種低俗和貶低自己的娛樂方式實在應該被摒棄. 至於其他的,那就需要大家用腳投票啦. 娛樂嘛,受人喜歡的就留下,沒人喜歡的就消失. 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這裡不單指二人轉,也包括京劇之類的. 回頭留好錄像和文字信息,放博物館裡吧!


說實話,這不是二人轉,像小瀋陽他們,只知道在台上出洋相,唱歌,說黃段子這真不是二人轉,只不過他們比傳統二人轉出名,然後人們把標籤貼錯了而已。傳統的二人轉你們沒聽過很正常很正常,因為都快要失傳了,現在就連本地人都不知道真正的二人轉是什麼了。

早年時,本人超級不愛看二人轉,(某種段子例外(????ω????)你們懂得~),但現在我比較喜歡聽家鄉的正戲和小帽,尤其喜歡包公賠情。。。。。。


推薦閱讀:

平胸的女生需要穿文胸嗎?
染艾的男同生育是否道德?
為什麼落後的酒桌文化依然存在?
國內有哪些不好的習俗卻一直被保留?
如何看待南寧電視台女記者被辱罵以及微博網友的評論?

TAG:歷史 | 風俗 | 社會 | 二人轉 | 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