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山河故人》?

賈樟柯導演,趙濤(賈樟柯妻子),張譯,董子健,張艾嘉,梁景東等主演。參加了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可惜最後並未得獎。賈樟柯說這是一部小片子,很多人都把它想大了。他只是想拍一部感情片而已。

我2015年5月24號的時候已經在巴黎一家電影院看了超前點映場了,暫不劇透,就先開這個問題,等半年之後大家的影評或觀影感受就好。


大家好,這一次來和大家聊聊這個電影。

從《小武》到《三峽好人》再到《山河故人》,這麼多年過去了,創作對我來說意識不到改變,因為它是一個自然的,跟著不同題材尋找不同方法的一個過程,要說改變巨大的,就是劇組伙食變得越來越好了。

所以《山河故人》應運而生。這個電影跨越了三個時代,每一段都運用了不同的畫幅。99年我用DV拍攝了很多紀錄素材,用了一些在電影中,打開1999年的DV素材,看到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在迪廳跳舞,覺得這樣的畫面已經很難複製了,當時素材的畫幅是4:3的構圖,那些非常有時代氣氛的鏡頭,很難再用劇情片的方法重現當時的氛圍。我決定用這些素材,就把上世紀90年代的故事都拍成了4:3畫幅。第二部分也用了這幾年的紀錄片,當時就用的16:9的構圖,後來索性最後一部分用成寬畫幅的,這樣通過三種畫幅正好能夠帶來不同時代的清晰辨識,最主要的還是忠實於過去拍的那些老素材。

在配樂上,我選用了兩首歌曲,一個是《go west》,一個是《珍重》。這兩首歌早在寫劇本的時,就很自然的、不自覺的寫進來了。《go west》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開始時間是1999年,表達的又是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所以我在想99年的時候,年輕人在做什麼?他們是怎麼娛樂的?自然而然的想到那個時候流行蹦迪,《go west》這首歌是當時的迪廳金曲。對我來說,只要這首歌響起,我就能想起自己的青春時代,這首歌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青春記憶。而《珍重》則是因為我一直喜歡葉倩文的歌,從90年代一直聽到現在,一直反覆在聽。我覺得葉倩文的歌具有一種相濡以沫的情義的感覺,就好像(兩人)共赴江湖路,面對共同的危機,不僅有情,還有義。情義相連(的感覺)在目前的流行樂中比較減弱了,《山河故人》是一部有情有義的電影,所以不自覺的使用了這首歌。

關於一些隱喻,比如『槍』的段落,也有網友問過我。1999年,張譯所飾演的角色張晉生剛剛下海經商,那個時代崛起的新富階層,很多人遊走在灰色地帶,也有很多人身上有梟雄般的魯莽,動刀動槍可能是常有的事。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宣言,不一定會實施。當張晉生移居到澳大利亞,50多歲的時候,他買了很多槍,這些槍實事上帶給他對故人的思念,甚至對敵人的一種思念,因為在那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似乎連過去生活中的敵人,也成為渴望靠近的對象。

還有一個是影片結尾趙濤的一段舞蹈,好多人說這個前後呼應,其實片尾趙濤的舞蹈是計劃外的產物,原來的結尾只是趙濤幻聽,聽到了兒子在澳大利亞叫她,是一個魔幻的處理。但是在看景的時候,我站在汾陽的一片空場上,聽到遠處城市裡傳來我青春時候特別喜歡的一首歌。當站在那裡與過去所喜歡的這首歌相遇的時候,有一種和青春重逢的感覺。我一下子覺得應該把結尾改成趙濤這個人物,在50多歲的時候,她也聽到了一首她青春時候的歌,與青春重逢。而跳舞這個動作,在我的理解中,(是為了表達)這個女性仍然具有一種生命力,無論她過去經歷了什麼。

最後,我想說的是,闊別銀幕9年,我有一些感觸。9年我的故事片沒有在大銀幕上放映,可能更多的是生氣,而不是遺憾。希望這次《山河故人》大家能來電影院來看。因為我們整個電影創作的思路都是以大銀幕的想像為基礎的,包括分鏡頭的方法、景別的選用、演員的表演,只有在大銀幕前才能比較完整的感受電影的美感。

最後的最後,就在今天,四海發行,五洲發行,萬達院線攜業界院線的朋友給予了支持,使得這周末三天有6%的排片,希望大家能抓緊最後的時間,讓影廳坐滿,這樣才能讓《山河故人》在大銀幕留的久一些。


《山河故人》是我最近看的比較有感觸的電影,導演賈樟柯在經歷了《三峽好人》《天註定》等電影的醞釀後,終於推出了自己對新貴階層觀察的《山河故人》,大約是不甘心於自己只能拍攝好山西縣城的故事,又或許是如他自己所說的,十年的社會歷練讓他更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化」,這部電影終於將視角轉移到了中國70年後之後畸形快速發展變化給傳統人們帶來的衝擊。


有人說,這是一部關於物質與愛情抉擇的電影,有人說這是關於故土與逃離的故事,也有人說這是對中國巨變帶來負面效應的思考,但我更願意認為,它是一部講離別的故事。

十年後,當趙濤身穿紅色的呢子大衣從那間破敗的磚瓦房之中走出來時,她彈了彈當年結婚請帖上的灰塵,從容地把過去裝進了昂貴的手提包里,坦然地說再見。


這也是趙濤面臨的第一次離別,與年少自我的別離。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候,單純的喜歡過一個人。


那時心動是來得如此簡單,只是因為她撩頭髮的樣子特別美,因為她成績很好還很安靜,因為他高大挺拔籃球打得好,又或者因為他穿白襯衫校服的樣子格外的好看。無論是怎麼樣的理由,年少的感情是如此的單純甚至是幼稚,它就像是沒有面臨過風雨的花朵,不知道窗外的風雨有多麼的激烈。


電影中,梁子作為趙濤曾經放在過心裡的那個人,跟張晉生一樣,他們同屬一片土地。他們一起跳《GO WEST》,一起看舞獅子,一起聽戲,一起看趙濤跳傘舞,他們穿同樣質樸的衣服,以為自己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可是後來,一切不知怎麼就變了。


張晉生忽然開著簇新的桑塔納回來了,開始用麻袋裝著數錢了,這個曾經的親密好友一下子搖身成為90年代中國的新貴階層。而在成為新貴階層的張晉生和作為煤礦掌燈人的梁子之間選擇,趙濤開始了第一次的內心較量。


十年後,當趙濤與梁子再次打照面的時候,時間告訴了她答案。那個曾經發誓再也不回山河故鄉的少年,已成為半躺在床上起不來的肺癌病人。


在十年前梗著脖子扔掉家裡鑰匙的那一刻,他是有些意氣風發的,甚至認為自己是有骨氣的。「我在哪裡討口飯都不在你張晉生手底下討飯」「去哪裡都好,就是再也不會回來了」。那個時候的他,所想的十年後結局一定不是這樣。


至少年少的時候,我們曾相信,被愛情辜負的一方,一定會在日後的功成名就中得到對方的遺憾感慨,得到的是被辜負者在失敗愛情中的奮力崛起和辜負者在富裕婚姻中的糜爛死亡。


然而真相卻是,少年永遠是少年,他不會長大只會變老,他依然貧困,拖著肺病的身子回到曾經傲氣的說再也不會來的故鄉,問那個已變成離婚的富太太,手裡拿著三萬塊錢的女人,方便嗎?


他終究不過是那個被困在現實求生牢籠里的獸,委屈不甘也得認命。


此時的趙濤已經可以與「故人」道別了,這個曾經在自己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男人,永遠只能活在青澀的回憶之中,成為自己做好加油站生意,打打鬥地主之外的遐想追憶。

人這一生需要面臨最多的情緒,就是無力感。

的確,這個世上很多東西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可也有很多東西,是無論我們多麼的渴望、多麼的努力都無法逃避和得到的,比如死亡,比如愛。


當我們從少年走入到成年人的混沌世界,明白愛情對於一個人而言不是全部的時候,我們開始看重親情,心疼起媽媽粗糙不堪的雙手,操心起爸爸的糖尿病和高血壓。少年闖蕩江湖的雄心壯志也變成了"父母在,不遠遊"。我們甚至不敢說出來死亡兩個字,好像這樣就會有一種錯覺,父母永遠不會離我們而去,只要有他們在,從這個骯髒的世界回到家,我們還可以做回那個撒嬌要糖果的小孩。


然而,死神從來不會因為我們的渴望就推遲來臨的日子,他總是會帶著曖昧的溫存,拎著一壺溫酒來到我們的親人身邊,與他們的靈魂把酒言歡,輕易的就騙走了他們。


趙濤面臨的第二次離別是與父親和兒子。


當父親第二次坐在綠皮車上前往戰友家時,他再也沒有醒來。這是她對待命運態度的轉折點。


當兒子不會叫媽媽而只會叫媽咪的時候,當兒子圍著自己看不慣的英倫圍巾的時候,當兒子在姥爺的墳前不情不願的跪下的時候,當兒子看著澳大利亞的風景憧憬著移民的場景的時候,趙濤發現,她與兒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不僅僅是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和山西小城汾陽的物理距離,更是由這種地域的分離帶來的致命精神分離。這個七歲的孩子已經跟山河故土離得太遠太遠了,他的父親從張晉生搖身一變成了Peter,孩子也作為無意識逃離故土的一代,在故土文化與國際文化之間產生了身份認同的困惑。


最讓人心酸的是,儘管我們知道人力在現實面前如此渺小,卻還想拼儘力氣一試,就像趙濤給兒子包餃子,送他家裡的鑰匙,帶他坐時間漫長的綠皮火車。可是,再慢的車也有到站的那一刻啊。


終於,她明白,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別的。

有些事情,時間無法摧毀。生活也不過是在不斷的重複,我的故事,你的故事,他的故事,再多的故事,陽光底下也無新事。


故人都已一個個離去,這片厚重的土地上只留趙濤在堅守著故土,也只有她,在漂泊與離別面前,重新跳起年少時熱愛的《GO WEST》,成為永恆的雕塑。


當我們的衣服顏色從紅色變成了黑色,從高跟鞋到了平底鞋,從大幅度跳舞到小動作伸腰的時候,或許我們才會真正的明白,孤獨才是這一生我們永遠無法捨棄的摯友。無論是年少的青梅竹馬,還是婚姻中篤定的伴侶,抑或是年老的親人和年幼的孩子,那些我們曾經以為會永遠相伴的人,終有一天,都會離開。


而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離開的時候,好好的道聲珍重。

港產江湖片透露出來的情義,變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感追求。我的工作不是要拍中國牛逼,也不是要拍中國不牛逼。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人們的命運上,都在人們的情感生活上,是人在遷移。——賈樟柯

雖然有些情節的紕漏,但是《山河故人》這部電影在我看來不失為一部好電影。尤其是在當下中國電影如此濃妝重彩烈,不斷販賣雞湯和回憶的時候,《山河故人》像是一道清泉,顯現出賈樟柯對於電影獨到的理解。


他的電影里沒有絕對政治正確,沒有粉紅艷麗塗抹,沒有性來博取人的眼球,也沒有粉飾太平的虛偽。他拍的更多的是中國的人們在面臨畸形的超速發展時所陷入的困境,物質和愛情、親情和生活、自由和歸宿的抉擇,這些曾經的70、80後需要集體面對的棘手問題,90後同樣需要面對甚至更甚。


賈樟柯筆下的人物都沒有超出自己真實的處境,也不會給他們額外的主角光環,他就是這樣尊重下這些不自知的人物,不給他們超越現實的可能性,而讓觀眾能夠在角色的塑造中看到自己不忍去面對的一些殘酷真相,他們的故事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這種現實、殘忍,甚至冷漠的對待自己筆下人物的態度,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導演對於電影意義的堅持。


@我不叫樊飯飯

知乎、簡書ID:樊飯飯

喝酒吃肉享樂消愁

— THE END —


【掃一掃,關注飯飯】

食人間煙火,享七情六慾,方能不負此生。


《山河故人》:男人們的失聲,成就了什麼樣的女人?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一片原野。馬爾克斯有馬孔多,莫言有高密;張藝謀有汲取了黃土地乃至整個北方力量陝西,而賈樟柯的原野是一片無所不貧瘠卻沉默繁盛的的山西。

山西人是沉默的,說的好聽些是老實巴交。尤其以男性群體的集體老實,就更讓這片土地無聲無息。可在這土地上,男人的憤怒會呈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不言不語,像未長大的孩子一樣賭氣;另一種就是最決絕的判定,「老子要炸死你」。


你說哪一種更可愛?我覺得,在賈樟柯眼裡,每一種都可愛,因為他生於斯。


反觀女人,在以往的印象中山西的女人以賢惠聞名,趙濤以精湛的表演展示了山西女人強力、果決的一面,可以說她用濤這個角色撐起了整部電影。


濤的顏色,漸變中不變,全篇的故人中心

相對於《天註定》中,趙濤辛辣地屠殺,這一次趙濤內斂了許多。一上來的趙濤就以一身紅色大衣點亮了灰濛濛的縣城,她漂亮、精明、能幹,就是在那片土地上漢子們夢寐以求的對象。上帝天生賜給美女更多的恩惠,包括給予她冒險的精神,比如,在男人中間冒險。


開場的幾組畫面,無處不再凸顯著三角間複雜的關係。這不是個幾何問題,濤深刻地明白這一點,然而,美女天生也愛犯懶,喜歡被簇擁,喜歡被追捧。坐在那個年代經典的桑塔納紅色款里,車前的鏡頭讓三個人的關係在紅色中襯得一片和諧卻生來尷尬。主駕駛得意的笑容和后座的老實憨笑是一種鮮明的對比,錢給人的自信和野心讓前者在這場獵艷行動中志在必得。雖然一切都看上去那麼美好,卻總有崩裂的一刻。

美女生來愛冒險,無論何時何地。濤上主駕時候裝上了河邊的石碑,縱使是完美的德國製造都抵擋不住一方想打破三角關係的衝擊。張譯點破了關係,不想帶梁子玩了,焰火是這段關係最好的祭奠,破冰的黃河邊,三個人的空曠矗立,無言,卻無聲勝有聲。


梁子被趕出煤礦,一個紅色的髮帶送給了濤,沒有錢卻用心挑選。像小兩口吃餃子的舉動,讓張譯大為不滿,一直在生悶氣。向顧客討要回了葉倩文的《珍重》,悶聲捍衛自己的愛情。道德上心疼梁子,可張譯的舉動更可愛不是么。這也是他唯一去捍衛自己愛情的勇敢行為,儘管煤老闆土,但在愛情面前人人一樣。


迪廳的火花讓這段關係徹底明確,梁子要走。以濤家的實力,在當地絕對是富戶,而看梁子家徒四壁,冷冷清清,即使多年後葉落歸根也無非是多了一層塵土,這種門不當戶不對,其實也正是悲劇的根源。而和張譯一起,在現實中似乎更合理,然而一個細節讓人揪心,就是濤在火車上和父親講自己談朋友的事情,父親得知後在火車吸煙區默默無語,凝視遠方。和誰在一起是對的,沒有答案。

愛情中的變換有兩點是沒變的,一是濤的紅色,多年之後梁子重病纏身回來後,濤還是一身紅,可她早已離婚。大紅向深紅的轉變,是一個女人由燦爛向隱忍的過渡;當年可以像姑娘一樣燦爛如花,而如今,歲月的磨礪必須讓她面對生活,然而紅依舊是主色調,就是濤本質的善良和女人的擔當,一種在男性話語集體失聲下的女性擔當。男人成則奔向更廣闊的天空,而虧就回到家鄉去度餘生,逃離就不存在話語性,而回來後又沒有能力去做些什麼,唯有這寬厚的黃土地一成不變,像極了在土地上堅守的女性,無論這裡如何,都堅守這這片山河,她們是這片土地的寄託,也就是何時回來都能尋找到的故人。只不過,一個女人將一輩子都守在這裡,何其辛酸。


還有一點就是鑰匙,她們守望著家園,守護著自己的夢想。梁子十五年後回來,濤把梁子賭氣扔掉的鑰匙再一次交還到他手中,她一直在,那是她平凡的愛,她完成了自己的守護,無論是責任還是情感;而濤將自家鑰匙交給兒子到樂的時候,什麼時候都能回來,她在等,給自己一個寄託,獨身的女人是需要希望活下去的。無論山河怎樣變換,一粒麥穗餃子一直會在。

濤的堅守,成就了故人的意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稱大地為母親。希臘神話中地母是該亞,中國的人之初是女媧,每一個女性的堅定力量正是各種情感的紐帶,你來於此,必不會忘記。


失語的男性,躲在山河的背後

重要的三個男人,張譯、梁子、到樂,他們全都失語,分別體現在男人們的無能無力無欲


在上一代的男人中,他們大多是屬於生來的羞澀和沉默。張譯幾次的憤怒爆發,體現出他在話語上的無能。他的低情商導致情緒的失控,想要炸死梁子解決問題、你耍大了的口頭禪、與到樂溝通過程中闡述對槍支自由的喜愛都是表現了他的暴力性。這種軟弱是金錢所不能彌補的,是再多的自由不能給予補充的。生存還是毀滅,生太難,毀滅對能力的要求就簡單了許多。所以他不去講很多,無能盡顯。他遠去澳大利亞,山水相隔,幾千公里外改不了鄉音,忘不了汾酒,卻不能改變。


梁子的沉默在於無力,他無力向生活抗爭,只能消耗男人的尊嚴。家境的貧困無法讓他得到心愛的人,遠走他鄉卻時刻被舊情縈繞,面對重病更是無力抗衡,什麼都沒有,甚至失去了身子。生活的重壓是讓他沒有能力去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無力感像極了我們的父輩。雖然他沒有《鋼的琴》中那麼浪漫,卻和《樹先生》異曲同工。


到樂是最特殊的,與故鄉有交集卻不會講中文。很多人會說,小時候不還會說么?我覺得,在這裡他是選擇性失語。就如同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他不說中文,不是沒有能力,他完全能夠學好,可是他一直不說,可見他是不想。這是一種新的尋根狀態,與以往很不一樣,是更符合現代人的,是當下的寫照。就像很多在外地生長的孩子,回到老家沒有感情一樣,但實際上,他們心裡裝有故鄉卻一直不去承認,因為他們沒有老輩人幾十年來的經歷。這也是賈樟柯這部電影與之前很大不同的,他在思考著當下人的精神命運。雖然賈樟柯執拗地相信年輕人會心繫故土,但是到樂邁不出去那一步也表明了沒有故土信仰的約束,個人的力量是多麼的渺小。那是一個牢,極其難以逃脫。名叫到樂,但是他永遠都不會到,所以就永遠在糾結之中惆悵不快樂。這種選擇性失語,展現出了兩代人精神風貌的極大差異。他也躲在山河之後,不敢露面。

幾句吐槽

很多人也會覺得張艾嘉和到樂非常不可思議。說實話我也是非常震驚,雖然到樂母愛缺失和張艾嘉的情感及子女空白似乎勉為其難,但我覺得點到為止更好。話不必說透,更會見面三分情。張艾嘉這個角色想扮演救世的聖母,卻真不如趙濤的一個餃子更來得實在。


《珍重》的點題我覺得略狗血,雖然各種情緒很合,可是這種情懷濫觴有點多此一舉,反而《Go West》非常出彩。接上面,點到為止最好。


當然還有一點,趙濤最後的雪中起舞想要升華主題,被很多人吐槽是山河故人全會變,唯有廣場舞跳了三十年。我也覺的《天註定》結尾可能更有許多用心,雖然雪中起舞收尾照應,可還是力度欠缺。當然,開始的熱鬧和最後的獨舞也是很好的對比,依舊印證了趙濤作為女性的堅守。


還是喜歡《小武》那種粗糲和不設想,那種真實比什麼都來得更為珍貴和可靠。


剛剛從知乎鹽沙龍《山河故人》特別觀影會上回來,盡量在不劇透的情況下聊聊我的感受。

在觀影會上,有知友向科長提問:相比於無法公映的《天註定》,這部電影是否出於過審的考慮而有所收斂?賈導回答:你覺得收斂了嗎?

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儘管在情感表達上更加隱忍,但對於現實的反映力度卻絲毫沒有收斂。比如張晉生這個人物發家——收購煤礦——轉行風投——潛逃出國的人生軌跡,就是目前中國現實中一代晉商命運起伏的真實寫照。而張到樂從小在上海讀國際學校,爾後又被送出國,這個路線與我的幾位山西朋友的成長過程如出一轍。

應當說,賈樟柯始終是當代中國真實現狀的忠實記錄者。儘管在這部電影中,他的講述最終伸向了未來的 2025 年,場景也切換到了遙遠的澳大利亞,然而這個章節情感的重心仍然在另一個半球的中國,仍然在那些和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步幅不一的人們身上。

人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只能在成長老去的過程中不斷地與它撕扯磨擦。有的人選擇順從,搭上了便利的高鐵;有的人卻跟不上過快的變化,被粗暴的氣流拽動,踉蹌、跌倒。一快一慢之間,人跟人就這樣失散了,再也聚不起來。你以為他們之間相隔的不過是汾陽與邯鄲的距離,再遠也不過是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距離。事實卻是,他們相隔的是 1999 年與 2014 年、2014 年與 2025 年的距離。

一步走岔,就會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沖向不同的時空。個體在強大的社會背景面前,就是這麼脆弱卑微。

這樣的命運悲劇,在梁子身上尤為深刻。在煤礦干著管理安全帽頂燈這種「低端活」的他,與「高端人士」張晉生同時喜歡上了沈濤。這場看似平等的爭奪中,處處體現著時代的烙印。張晉生開著「德國技術」的騷紅桑塔納,能給沈濤買來她中意的 CD,會在洋氣的迪廳里與沈濤共舞。而梁子面對著這些新生的事物,無能為力。在世紀之交的 1999 年,人們的生活面臨著無法阻擋的劇變和分裂。手機、私家車和互聯網帶著一些人上了對岸,而另一些人被無情地甩在了河流的這頭。當沈濤心中的的天秤逐漸偏向張晉生時,絕望憤怒的梁子只能揮拳以對。

這次揮拳或許是他最後一次的反抗。1999 年,梁子還能有骨氣說出「我討吃誰家也不會討吃到你張晉生頭上」的硬氣話。然而這樣的骨氣也經不起在礦井下被打磨 15 年,最終化成了在借錢治病時的欲語還休,化成了面對沈濤遞來的幾沓人民幣時,有氣無力的言謝。他沒有客套推辭,只是囁嚅著問了一句:方便嗎?

在電影的第三章節里,導演沒有再交代梁子的結局,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是倒在了癌症面前。這或許從側面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像梁子這樣被時代甩下的人,在 2014 年的生存已是掙扎,到了 2025 年就更不會有他們的位置。

事實上,當梁子與礦工同事們合影的一幕,打出「2014 年」的字樣時,我就感受到了一種微妙的違和感。他們背後那棟破舊的樓房,合影使用的老式照相機,梁子那身邋遢土鱉的穿著,都讓人覺得明顯不屬於我們正在生活的這個年代。

而這種微妙的違和感不時出現在電影中。張晉生的騷紅桑塔納與周遭土氣的縣城,寒磣窘迫的梁子小兩口與疾馳而過的和諧號動車,張到樂洋氣的國際學校制服與老舊緩慢的綠皮火車,沈濤父親的靈堂與不遠處開發中的樓盤……這都是人與時代步調不一而磨擦出的剎車痕。有磨擦必有痛苦,但導演沒有過分渲染,只是平靜地將這些痕迹示人,讓我們自行品味背後的悲歡離合。


而一輩子沒離開汾陽的沈濤,一直在努力保持著與時代的亦步亦趨。在 1999 年和 2014 年這兩個時間節點,她做出了兩次關鍵的抉擇——與張晉生結婚和放張到樂出國,這樣的抉擇放逐了重要的人,也將她駐留在了原地。那首數次響起的《珍重》,是她一生命運的絕妙註解。「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分合之間,故人四散,近三十年間能陪著她駐守的,唯有那條老狗罷了。

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如何處理與它的關係,就看各人造化了。


請原諒我的膚淺。

當沈濤伴著《go west》用一段廣場舞宣告電影落下帷幕時,我坐在那個因為上座率不高而顯得偌大空曠的電影院里,靜靜看著字幕徐徐滾動,腦海中留下的記憶,不是故人情懷,不是白衣蒼狗,不是物是人非,而是到樂和米婭,在直升飛機上,猝不及防地輕輕一吻。

那是一個超越近半個世紀年齡差的吻。

我清晰記得米婭面部地細微變化,觸電式地慌張,羞赧,緋紅,旋即安定,然後報以同樣熾熱卻略顯克制的回應,留下一個初長成的少年,在那裡小鹿亂撞,回溫悸動。

接下來就是雖然不合時宜卻在情理之中的,一晌貪歡。

是什麼?讓兩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拋棄世俗人倫,不顧一切地走向一起呢?有人說是弗洛伊德筆下的俄狄甫斯情結,對此我不以為然。雖然到樂對生母的感情嚴重缺失,有理由對年齡更長的異性產生依賴。但是我更認為,這段感情,是因為經歷相仿精神共通而驅動的情感與肉體的雙重之歡,無關年齡。

科長說,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遲早是要分開的。

所以,作為底層人物的代表,一無所有的梁子第一個被沈濤淘汰出局,她選擇了年少有成的晉生;從煤老闆蛻變成風投的晉生又插上了金翅膀,離開了沈濤以及那個落後的小縣城,在魔都娶了一個你儂我儂的上海姑娘;不會中文從小在澳洲長大的洋孩子到樂,又把固執封建落魄的父親厭惡拋棄。

佛家有言,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層會,求不得,五陰盛。在其中,導致別離的,除了生老病死,如沈濤的父親毫無預兆的離去,其餘的緣由,大多是因為三觀不同。

作為一個90年代年輕貌美而且追求時尚的女性,擁有紅色桑塔納而且擅長在歌廳搖擺的晉生,顯然比一個煤礦上打雜的窮小子梁子,更能讓沈濤獲得情感上的趨同。而當晉生的經驗財富和人生閱歷,遠遠超過沈濤的時候,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已經不再是同一個維度。晉生渴望更大世界,所以在拍攝婚紗照時,來自煤炭漲價的消息,遠遠比結婚本身更讓他興奮。晉生最終選擇離開沈濤,去那個繁華大都市需找物質精神更匹配的女性,來幫他把兒子打扮地紳士十足,像一個有涵養的貴族子弟,而不是一個小鎮富二代少年。但是當晉生去了澳洲,他的傳統固執迂腐以及與生俱來的中國式觀念,已經和自由開放的到樂水火不容,所以他們大鬧一場和談無果,搞得關係極僵。

到樂和米婭,雖然年齡上相差甚多,但是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很早就遠離故土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同樣的孤獨無依,一個對父親的封建話不投機水火不容,一個對前夫的冷漠和吝嗇感到齒寒。一首來自記憶深處的《珍重》,讓兩個人擁有難得的共鳴,最終抱團取暖一般走到一起。

我不知道他們會走多久,顯然,機場工作人員誤把他們當做母子的態度,已經讓到樂產生一點不快和畏怯。但是我有理由相信,這一段時光,應該是他們在澳洲最快樂的日子。

既然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請找個三觀相同的人戀愛。

或許科長這句話有些絕對,也或許是渴望圓滿的我們拒絕接受冷漠如鐵的真相。

因為找個人陪你走一輩子,何其困難。首先無人能避免的生老病死,或許會不期而遇,讓幸福戛然而止。再其次,三觀上持續保持統一,是一件需要長期磨合而且極傷元氣的事情。很多人做不到,相伴走了幾年的光陰,便勞燕分飛。一如賈樟柯拋棄了朱炯,張藝謀拋棄了肖華,陳凱歌拋棄了洪晃,馮小剛拋棄了張娣。

所以,兩個人能相伴一生,要麼是同進雙修,一如錢鍾書和楊絳,達到真正精神上的同步進階;要麼就是兩個人都不過多追求,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地度過此生,一如梁子和小陸,以及我們大多數人的父母。如果其中一個人的野心和夢想遠遠超過了對方,那就是兩腿一短一長走路,需要另外一個人作出巨大的讓步和妥協,否則多半會摔倒。

但是兩個人無論走多遠,請找一個三觀相同的人戀愛。

畢竟,那樣在一起的日子會愉快一些,走完一生的可能,也更大一些。


2015年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發生了很多值得紀念的事情,這其中就包括賈樟柯在大熒幕上的歸來。可能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我們已經有九年沒有在電影院看到過賈樟柯的電影了,他似乎一直沒有走遠,但又總遊離在我們視線之外。

13年的《天註定》最終沒能在國內上映,在評論界也是毀譽參半,但這也給了廣大影迷對賈樟柯新片更多的期待。所幸我們等的時間不算太久隔兩年,賈科長終於帶著《山河故人》回歸,在大熒幕上給我們講述他想要講述的故事。

我很反感那些可能連影片都沒有認真地看就說賈樟柯諂媚西方,討好外媒的人,心懷惡意去揣測別人似乎已經成了很多國內影迷的習慣,為黑而黑的現象越來越多,寫影評甚至也因此變成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誇讚會被當成水軍,批評會被認為跟風,大環境如此,出現《惡棍天使》、《一念天堂》這樣的電影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完影片之後,我不否認賈樟柯確實對歐洲幾大電影節胸懷壯志,但要說他諂媚西方,這個帽子扣的確實有點兒太大了。

全片以時間為軸,被分成三段。第一段講的是女主角沈濤和富商張晉生以及礦工梁子發生在1999年的三角戀;第二段時間上來到了2014年,探討的是已經和丈夫離婚的沈濤和兒子張到樂之間的情感;第三段則直接大膽地講述了2025年張到樂和漢語教師Mia的一段忘年戀。說白了這是部感情戲,三角戀也好,母子情也罷,都脫不出感情的範疇,但這又不只是部感情戲,影片里的愛情來得莫名其妙走的也不知所云,要是以感情戲論,這部電影怎麼也說不上是一部上佳之作。


那麼這部作品想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影片其實已經透露給了我們答案。在影片第一部分里,沈濤對著梁子和張晉生問過一個同樣的問題:幾何問題還是代數問題?這就是解碼《山河故人》的關鍵。所謂幾何問題還是代數問題,說白了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影片從頭到尾想要講的,也就是人在時間和空間交替輪迴里的無可奈何。

在一次訪談賈樟柯里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向前趕路的時候,不要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其實從《小武》到《三峽好人》,從《天註定》到《山河故人》,賈樟柯的鏡頭對準的一直都是那些被時代洪流撞倒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山河故人》里的角色過得都很擰巴,沒有一個人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沈濤擰巴,年輕時她不知道自己愛的是誰,中年以後和時代脫節,失去了兒子的撫養權,老了之後見不到孩子,也沒有了親人;張晉生擰巴,他家財萬貫,到老身邊卻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和唯一的兒子交談都得用谷歌翻譯;張到樂也擰巴,作為一個中國人他不會說漢語,喜歡上了年齡可以做自己母親的漢語老師,忘掉了自己的母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這些擰巴是怎麼造成的呢?這無疑是個時間問題。空間的變換隻是表象,從汾陽到太原,從太原到澳洲,表面上看似乎是空間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實際上最大的變動一直都是時間。年輕時天真爛漫的好友,隨著時間改變出現了階層;本該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時間的變換里分道揚鑣;母親和唯一的兒子,也被時間割裂,變成了déjà vu。電影里變化的一直都是這些人,而不是身邊的物。黃河在影片中反覆出現,從未變樣,這也許正對應了電影海報上所寫著的:約故人相見,看山河不變。


影片中出現了兩次一個扛著大刀身穿校服的人,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賈樟柯擅用隱喻,這應該是本片中最耐人尋味的一處隱喻了。我們所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總是會有那麼一刻變成他人身旁的異類,被急匆匆趕路的社會撞倒,但我們大都趕緊站了起來,用儘力氣加入了時代的洪流,那些還能夠保持格格不入的,看上去就像是扛著大刀的關公,威風凜凜卻滿含悲情。

電影是講故事的藝術,是人的藝術,當鏡頭真真切切的對準真實存在的人的時候,電影的力量便會從熒幕中迸發出來,因為真實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東西。賈樟柯一直都是這個時代中國最具天賦的記錄者之一,如他自己所說,評論家眼裡會看到很多很多隱喻,其實他自己只是很真實地在描摹這個社會而已,與紀錄片的不同在於,賈樟柯的真實中夾雜著無數的靈機一動,比如《山河故人》片尾的獨舞,一念之間,便成就經典。

配樂在這部電影里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兩段配樂,《go west》和《珍重》都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了它們應當出現的地方,尤其是葉倩文的《珍重》,帶出了滿滿的情懷,《港囧》和《夏洛特煩惱》用了無數首經典歌曲堆砌出的效果,賈樟柯只用一首歌就達到了。

當然這部電影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故事講得很突兀,有碎片感尤其在第三段總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說到底還是劇本的問題。中國缺乏好的編劇,這已經成為共識。


再說說演員的表現。應該說趙濤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水準,但沒有較大進步,其實她的角色可以演的更好,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很顯然趙濤做的還不夠。張譯和張艾嘉應該是符合影迷預期的,尤其是張艾嘉,那個身體背影的全景實在是充滿了魅力,也讓人理解了張到樂的淪陷。最讓人驚喜的無疑是年輕的董子健,同年齡段里最會演戲的演員非他莫屬,我賭五個雞腿五年之內他會成為影帝。

最後,向一直用心拍電影的賈科長致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看山河故人一直都想流眼淚 就是那個樣子的 小縣城 小時候 就是那個樣子的。從前山是山水是水 有村有燈火有人情味,人們封建簡單,可是他們善良他們美好他們總是熱熱鬧鬧。我記得小時候我家也有梁子送給濤的梳頭髮的魔術棒。後來 開始 有了水泥有了大道 拖拉機換成了小麵包 孩子們長大離開了家 老人們陸陸續續上了天堂 連豬屎豬尿的味道都不如以前臭得健康,回來的人們穿的就像沈總時候的濤,有錢了,陌生了,卻還是一眼就知道他是在這土生土長。我最不喜歡這種城鄉結合部的感覺,不美。

再後來濤她爸死了,就在特意跑去給戰友慶生的路上,一睡一閉眼,就沒了。聽說,我爺爺也是那樣,找到他的時候,都以為是他睡著了,那時候他還抱著一歲的我,坐在馬路牙子上。到樂從大城市上海回到汾陽,參加他姥爺的葬禮,她媽被別人一邊攙著走,一邊哭,那個樣子,我害怕,怕死了,有人奏哀樂,刮著大風,黃土滿天,人們都如此狼狽,拚命的哀嚎,就是那個樣。

很多女人看起來都跟濤一樣,痛,慘,凄涼,很多人都是那樣,可是濤不一樣,濤總是微笑,顴骨凸起,嘴角微翹,她很坦然,很豁達,她乾脆利落,她的人生充滿著希望,她太可愛了,她是個可愛的人,她一直沒有離開汾陽,家變成了什麼樣,她經歷了什麼,都沒有離開她的故鄉,張晉陞折騰一輩子最後到了澳洲,還是一副汾陽相,還是只會說汾陽話,有槍有錢沒有了敵人,他再也遇不到想拿著炸藥包炸死他的梁子,再也沒有愛人,跟兒子講話只能考gogle翻譯,他什麼都了,那個香蕉兒子,不會說中國話,沒有媽媽沒有自由沒有愛沒有家,悲哀,迷失,荒唐。梁子或許因為塵肺病死了吧。汾陽,只剩下濤,還有那隻長生不老的狗,因為濤說過,不許說死。

最後,滿目瘡痍的土地,大雪,冰河,塔還是那個塔,她也一直都是她,她好像被一切拋棄了,她好像活錯了,不,她一隻都有血有肉有靈魂,她守著這片土地,守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情,守住了她自己的生活。go west響起來,她又微笑了,她開始在這片深情的大地上,跳起了可愛陽光的舞,我好喜歡她,她好美好美。我不想哭了,每個神經都開始激動,我想笑,想開朗的笑。


前面已經有將近五百個回答了,大部分是從劇情和故事背景去展開評述這部電影。而我則想從電影插曲的角度去切入——皆因看完《山河故人》之後,我一直被兩首插曲所洗腦。

一首是宣揚自由的《Go West》,比較污的中文譯名叫《一路向西》。關於這首歌的背景,一說是同性戀奔向西部尋求自由解放,一說是策反社會主義去走西方道路的歌,這歌也曾在06年德國世界盃上時而響起。
在電影中,《Go West》出現在一前一後相呼應——在九十年代迪廳出現時的激情澎湃,以及結尾耐人尋味的濤在雪地獨舞時的孤獨哀傷。而在這中間,夾雜著人生中無數次為了更好的追求或者對命運的無奈而去選擇逃離——梁子離開了讓他傷心的汾陽小城,濤離開了愛他的梁子,張晉生離開了相對落後的故鄉後為安享晚年又帶著兒子逃離了祖國……每一次作出離開原地的抉擇,他們都會看著更美好或說沒那麼差的前方:「There where the air is free,we"ll be what we want to be.Now if we make a stand,we"ll find our promised land.」

分享Pet Shop Boys的單曲《Go West》http://music.163.com/song/27198266/ (@網易雲音樂)

另一首則是反映著女主角濤人生歷程與心境的這首《珍重》,由我非常喜愛的歌手葉倩文所演繹。這首動聽的粵語歌在片中多次響起,卻未能完整唱盡一次高潮,彷彿隱喻了濤那段光鮮卻並不完整的人生。
我覺得當濤與甚少見面的兒子在火車上用著同一個耳機聽這歌的時候,尤為動人。正如電影中在濤尚未嫁人時就曾出現過的那句「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火車兩旁漆黑的景物徐徐往後退,而濤也只能伴隨兒子直到火車前進方向那頭的目的地,因此她相當希望火車可以開慢一點,以此珍惜母子倆還能呆在一起的短暫時光:「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分享葉倩文的單曲《珍重》http://music.163.com/song/318527/ (@網易雲音樂)

《Go West》這首歌,講的是人為了生活而遷徙時曾踏足過的「山河」;《珍重》這首歌,講的是人生長河中每一位與你產生過感情後,又擦肩而過、再不相見的「故人」。每一次對離開的抉擇,或因為想過上比眼前更好的生活,或因為被當下的窘況逼得無可奈何;但當離別了好長一段時間,十年二十年後,你會發現你心底里還埋藏著一些讓你牽掛和珍重的東西,構成了如同電影尾聲濤跳舞時那般看上去很美的空虛和孤獨。

在《山河故人》公映前的兩天,我在廣州方所屬書店聽了賈樟柯的講座。賈導本人比想像中要矮小,但說話水平所釋放的能量,卻要比想像中巨大。《站台》中的離別,《三峽好人》中的煤礦背景,《天註定》中的現實主義,都傾注在這部《山河故人》當中。竊以為每一分寫實,皆是獻給這個時代,以及後世人最美好的禮物。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行走漿糊 - 知乎專欄


「我們在過去失散於山水之間,通過電影也可以相遇在時光之中」

賈樟柯在某個訪談里,說到了如上一句話。在另一個採訪里,記者問及電影里的縣城生活寫照是否是他對另一種命運可能的設想,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完全是我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只是一念之差做了別的工作,離開故鄉。縣城生活的美感一直是我特別懷念的,那種美感來自充沛的時間,一個早上是很長的,一個下午也是很長的。還有沉醉在人情世故裡面的美感。」

他沒有說謊,縣城生活的美感不止讓他懷念,也讓他實打實地回味。事實上,他在2010年之後,就經常回到故鄉,那個叫汾陽的縣城。和發小們相聚,按當地風俗生活,陪伴家人,跑步,寫字。

他說,《山河故人》是他個人在經過一段情感旅程之後,特別想要表達的一份情感與時間的思考。

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卻並非所有人都感受到了。

1、山河無故人,回望皆別離

賈樟柯在電影《山河故人》里使用了三個不同比例的畫幅(4:3,16:9,2.39:1),以此表達他對情感與時間的理解。在我看來,他想表達的情感大抵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透過個體在時代大潮下的選擇,探討情感自由;一方面,又通過個體在時代裹挾中的經歷,拷問別離之殤。

1999年,濤兒站在汾陽城樓望向正處於改革浪潮中兇猛前進的縣城,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內心遊離。她需要做一個選擇,從兩個愛她的男人當中,選一個攜手一生。一個是樸實本分的梁子,一個是性情率直的晉生。前者沒有太多甜言蜜語,在煤礦里負責管理礦燈帽具,普普通通;後者開著騷紅的汽車戴著墨鏡,在外做生意歸來並買下當地的煤礦,氣勢凌人。在愛情面前,兩人看似平等公平,卻在基於現實的情況下,買下煤礦的晉生卻早已將競爭的天平扯向了自己一邊。

濤兒在火車上告訴父親,自己打算和張晉生相好。她父親頓了一下,似乎對此有些遲疑,但最終還是將選擇的權利給了女兒,讓她擁有一份抉擇的自由。

她選擇了張晉生,那個可以帶她開車兜風、帶她跳迪斯科、幫她買下喜歡的歌碟的男人。她頗為自由地做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抉擇,一個大多數人都會認同的抉擇。戴著墨鏡將炸藥引爆於冬日冰封的河道的張晉生得到了濤兒,失去工作又失去女人的梁子除了一個憤怒的拳頭之外,別無他物,只得默默地接過濤兒的婚禮請柬,默默地背起奔向異鄉的行囊,將鑰匙扔向屋頂。

這是第一段畫幅下的故事,濤兒擁抱了情感上的選擇自由,梁子背負了情感上的無奈現實,兩人走上了不同的路,開啟了第一段別離。

字幕這時才呈現出碩大的片名:《山河故人》。

2014年,破舊的廠房,老舊的相機,衣著簡樸的梁子面容憔悴,在一陣「茄子」中,笑不出一絲痕迹。重病的他無奈地背起了沉重而寒酸的行囊,攜妻帶子,與現代化的高鐵擦肩而過,格格不入。一錘敲開了別離十五年的房門,那張沾滿灰塵的請柬還在,那段被人羨慕的婚姻卻出現了分裂。

濤兒燙染了頭髮,衣著光鮮,以縣城企業家的豪氣受人恭維,回到華麗的家裡,隻身一人。張晉生早已遠赴上海,干起了投資,懷抱了新人。分裂的婚姻留下了濤兒駐守在四處在建設的汾陽縣城,帶走了她的兒子。濤兒的父親在前往戰友的壽宴途中,永遠地合上了雙眼,手機不斷在響,和尚為他作法。

她再次做了一個看起來自由的選擇,讓兒子跟隨了環境更為優越的父親。卻又不得不面對一個見面叫她媽咪,喪禮上不懂跪下,一切都顯得陌生的兒子。當她將一疊鈔票遞給形色蒼白的梁子,將一聲慟哭跪向永逝的父親,將一隻耳機分享給神色懵懂的兒子,她知道,自己與他們開啟了某種永恆的別離。

她只好選擇速度緩慢的綠皮火車,固執地帶著兒子重去一遍父親逝去的車站,大方地跟梁子說著「方便」,來和他們做一種溫和的告別。

2025年,陽光飽滿的澳洲海岸,技術先進的新時代設備,聯結不了張晉生與兒子張到樂之間逐漸寬大的鴻溝。張晉生為了躲避國內的「壓力」,十年前就來到了這個赤道以南的國度,試圖尋求更大的自由。但兒子卻並沒有在這樣一個看起來豐足的生活中感知到他所理解的幸福,他不想將時間浪費在學習上,想去謀求屬於自己的生活。

一個通曉中文的老師出現在他面前,他想靠她打通自己與父親的鴻溝,卻不成想愛上了對方。在一次外出遊玩的過程中,他們吻到了一起,並打算一同回到遙遠的中國,去尋找記憶中只留存著半個稱呼的母親。又在一次辦理歸途手續的過程中,想到了不知該如何向母親介紹比自己年長許多的女朋友。

張晉生看著桌上的槍支,意識到這個自由國度並不自如;張到樂看著逐漸走遠的Mia,意識到這個柔情的女人從此遠去;濤兒在又一個冬日裡安靜地包著餃子,耳畔忽然響起了兒子呼喊著「濤」的聲音。他們在各自的自由里,承受著各自不一樣的別離。

風雪飄舞中,濤兒擱下牽著的那條不曾離開的狗兒,自在地跳起了舞。遠處的山河變化了模樣,沒有故人在,舞動間的數次回望,盡皆別離。

《山河故人》三個畫幅,三個節點,三段故事,三種別離,儘是無力改變的哀傷。

2、少了現實的粗糲,多了人間的情感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又一次將他帶回他所熟悉的故鄉汾陽。

還是那樣的街巷,那樣的人們,那樣的鄉音,但與《小武》、《站台》、《任逍遙》等賈樟柯以往作品裡的汾陽不同的是,《山河故人》不再那麼灰敗和粗糲。如果說,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不過是這片鄉土追逐時代的印記,那灑落在城樓與街道上的夕陽餘暉亦可以是跟隨時代的痕迹。只是,誰都知曉的是,會有回得去的故鄉,卻並不存在留得住的時光。許多人說,《山河故人》依舊是賈樟柯一貫地對縣城題材的眷戀,彷彿他還停留在那個汾陽街角,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作出表達。

但實際上,《山河故人》並非僅僅是簡單的縣城縮影,而是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情感抒發。對汾陽的再次投射,與其說是賈樟柯對「縣城」題材的戀戀不捨,不如說是他對曾經給予過他青春年少快樂記憶的時光的念念不忘。多年以後,這個走過諸多國際紅毯,拿過數個國際大獎,甚至拍攝過沉甸甸如重拳的《天註定》的導演,依舊回到故鄉,減少了過往的粗糲,增加了人間情感,卻仍然傳遞著撩人心弦的力量。

電影的色調變得豐富甚至絢麗,故事變得簡單而易懂,流動的畫面里仍不失對現實的拷問,卻又多了許多人情味。那些與時代有關的變遷、別離、逃避、出走甚至死亡,都在反映著結實的現實的同時,也流淌著人與人、人與故土、人與時間的情感。在恍若隔世的跳躍著的時光中,賈樟柯微笑著製造著感動與思考:關於婚姻,關於親情,關於愛情,關於時間與空間,關於牽掛與別離。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距離看似越來越近,情感的交流卻漸行漸遠。一個沒有手機的時代里,戀人間會因為一封付出牽掛與等待的信而幸福不已;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里,家人間卻很少因為能夠坐在一桌吃飯而激動歡喜,緊盯著手機的眼睛似乎和陌生的朋友圈更為親近。情感交流的方式因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著改變,但別離卻不會因時代的步伐而就此停住。賈樟柯即便在電影里有不少關於現實的間接諷刺,卻更多的還是回歸情感的呼喚。

別離常有,時光難再,唯有珍重,才能讓人少些遺憾。

我想,賈樟柯在那麼多的經典歌曲里唯獨選中《珍重》這一首反覆播放,並不是他自私地傳遞個人喜好,而是用這樣一首歌,道出他所想表達的情感。不妨細聽一下這首葉倩文演唱的歌曲,不妨看看這首《珍重》的歌詞,你便會發現,他反覆播放這首歌的用意。

它方天氣漸涼

前途或有白雪飛

假如能不想別離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

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

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珍重,珍重,即使山河有分離,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3、瑕疵固然有,亮點亦可尋

正如大多數人所感覺到的那樣,電影《山河故人》在故事上的跳躍上似乎並不能為所有人可接受。分段的內容儘管在銜接上不成斷片的問題,卻多少給人一些突兀感。尤其第三段有關未來的故事,諸多細節甚至很不具說服力,父子間怎麼就因為語言而生出溝通障礙?高科技怎麼看起來如此生硬?張晉生的上海老婆怎麼就不露一面甚至不再存在?那個重病的梁子後來究竟怎樣了?如此這般,一旦深究,似乎都有些站不住腳。這便是賈樟柯導演在《山河故人》里暴露的某種「一貫」的毛病。

有些鏡頭的加入也顯得頗為任性:穿梭在人群里的扛刀少年,朦朧中燃起的林中火堆,時不時蹦出的某個空鏡,似乎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但這並不足以構成電影為人所詬病的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導演的另一種隱性表達。

坦白說,我蠻樂於看到導演這種創作上的用意,要知道,沒有一個鏡頭,是全然多餘的。那個扛刀少年,是基於導演曾經的一個記憶,說不定寄託了他對人的命運的思索;那個突如其來的撞地飛機,說不定蘊含了他對世事難料的表達。我們不做過度解讀,但也不妨寬容對待。

至少,那支冬日曠野里的舞蹈,有可能成為賈樟柯諸多作品裡又一個經典鏡頭。如果你有留意,會看到奉俊昊鏡頭下金惠子的影子。

演員的發揮無疑是這部電影情感表達上的另一大亮點:「御用女主」趙濤僅憑與梁子的一次別離那場戲,便可甩掉以往鏡頭裡「游來游去」的批評;張譯在第一段故事裡所展現的那股勁頭,顯然值得被人稱讚;張艾嘉和董子健在第三段故事裡的那種從容與節奏把握,都算得上是一種驚喜;而梁子的飾演者梁景東雖不夠驚艷,卻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可即便是這樣一部飽含感情的電影,也依舊會讓賈樟柯承受不少苛責的聲音。不少觀眾認為賈樟柯的這部電影「還是那麼乏味生澀」,不少影評人覺得「賈樟柯還是不會講故事」,甚至一些媒體還是認為「賈樟柯依舊向西方人獻媚」。在諸多苛責聲中,我只對那些山西觀眾發出的「對白一點都不像純正汾陽方言嘛」投以敬意,而不會認同如上一些看起來很有見地的聲音。那些在城市呆慣了就自以為很有優越感的人實際上是較為可悲的,他們用自身的某種狹隘暴露著自己的愚蠢,卻從不去哪怕稍微地回望一下自己那少得可憐的視野與經歷,也是夠搞笑的。

但,沒人能真正去控制誰的偏見與喜好,正如沒人能真正去控制哪部電影的票房。《山河故人》註定會存在不少苛責的聲音,票房到現在也依舊少得可憐,且不具備可以創造高票房的趨勢。這似乎是賈樟柯電影的一種「必然」待遇。

戀人間彼此疼愛時,往往會說些氣話,類似的氣話里,雖聽上去很刺耳,但多半都流淌著善意。譬如看到自己牽掛之人做某件事情受到了傷害時,會沖著喊「你活該!」,然後又比誰都勤快地幫忙處理,給予呵護,給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一起哭一陣。

我們對賈樟柯的情愫有時候也會是這樣,看著他的作品受到「冷遇」,說他「迎合西方人」,不禁會嘟囔一句:「賈樟柯,你活該!」

然後馬上擁抱他的作品。

有些電影人,就值得這樣被人善待。

PS:本文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來自網路,謝絕不打招呼的轉載。首發於公眾號【木易的島】(muyidd2015),歡迎交流。


我們是沒有故鄉的一代人


文|霍真布魯茲老爺(頭條號簽約作者)


1、《Go West》


《Go West》曾經是中國迪廳里激情澎湃的金曲,賈樟柯說,「West不重要,重要的是Go,往前走。」

WEST很重要,這首歌很長時間是禁歌,只能在地下迪廳流傳,它的被禁當然不是因為歌曲提倡同性戀解放,而是由於蘇聯解體,蘇東巨變後,在英國電子樂團Pet Shop Boys的改編版本里,巧妙植入前蘇聯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長期作為西方媒體宣傳金曲,號召東方國家的青年擺脫克里姆林宮,奔向自由女神的懷抱。

那裡可以呼吸自由空氣,可以自由自在,是理想的烏托邦。(There where the air is free,we"ll be what we want to be,Now if we make a stand,we"ll find our promised land)

一代代東方國家的年輕人正是唱著這首歌顛覆了心中的價值觀,奔向了西方的懷抱。這首歌的魔性之處就在這裡,你也許並不懂其中的內涵,但那個旋律就是想讓你,gogogo。

也許1999年山西汾陽迪廳的三個年輕人並沒有理解歌曲的內涵,但他們都義無反顧地都向了自己夢想中的烏托邦。

張晉生強勢、熱烈,固執而精明,是這個小城市接觸現代文明最多的一撥人,也是最主動拋棄自我的一代人,他追逐著財富和自由一路向西,到上海,到移民。

梁子蘊藉含蓄,綿里藏針,卻也在心愛的濤選擇了張晉生之後,負氣出走,背井離鄉,在故鄉他永遠無法超越張晉生,他要到遠方試試。


而濤的選擇也十分微妙,她的抉擇,表面只是在兩個不同性格男人之間的選擇,實際上是在兩種文化兩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選擇了梁建軍,就是選擇了傳統中國男人的陪伴,舉案齊眉,吃著餃子聽著港台金曲,騎著女士摩托,選擇了張晉生,就是選擇了現代的生活方式,選擇了可能觸摸到現代文明的方式。

濤在葉倩文的《珍重》里選擇了梁建軍,但在《GO West》里選擇了張晉生。濤出走了,她不再唱傘頭秧歌,不再當老師。

2、不回歸的出走

這是一代甚至幾代中國人的縮影。

每個人或主動或被動都選擇了出走,張晉生出走了,梁建軍出走了,濤也出走了,mia出走了,張到樂也出走,從山西到廣東,所有人都出走了,就連梁子的好友,等梁子回到家鄉時,也要去哈薩克了,濤離婚後,為一對新人祝福,送上蘋果手機,這個姑娘嫁的是一個老外,她也出走了。

現代化是一個浪潮,如果不能追隨,就只有被拋棄。中國人不願被拋棄,一百多年來,我們蹣跚著跟著現代的腳步。

在追隨現代的同時也是傳統的出走,這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可是現代化同時也是西方化,如果我們是一個蒙昧的未開化部族,我們不會痛苦,我們也許會斬斷自己的文化臍帶,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的傳統,just gogogo,可我們不幸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古國,我們有著我們驕傲的傳統。

在追隨現代的同時也是傳統的出走,這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出走之後是傷痛,這種傷痛是來自生活的傷痛,更是來自文化的傷痛。被動出走的梁子得了矽肺,命不久矣或許有命運不濟的因素呢,可其他人呢?


張晉生曾經渴望財富和自由,他成了資本家,來到了上海,娶了上海女人,又來到了自己的應許之地,然而發現在這個曾經盼望的烏托邦里,自己孑然一身,他操著一口山西話,和兒子用谷歌翻譯交流,圈子依然是山西人的圈子,擁有了一堆槍卻無處可用,在自由的烏托邦,他成了籠中的金絲雀。

濤嫁給張晉生時也充滿著對新生活的祈盼,婚姻就是她的烏托邦。可張晉生的步伐太快,最終拋棄了他,她要送走客死他鄉的老父,被迫放棄自己的兒子,在自己的故鄉孤獨守候。

Mia跟自己的外國丈夫離婚,丈夫與他斤斤計較婚姻中的每一筆花費,絲毫沒有感情可言,Mia悲憤的發問,你真的要算這麼清楚嗎?

而這種斤斤計較,一切用法律說話的方式曾經令我們多麼嚮往。我們真的那麼喜歡那個烏托邦嗎?或許並不,我們只是討厭那個醜陋落後的故鄉。 3、無家可歸的到樂


最悲哀的是張到樂。

張到樂本身就是張晉生出走的產物,他連名字都叫dollar,這種赤裸裸宣示自己嚮往的符號,讓他成了同學的笑柄。

張晉生一生營營役役,想讓兒子變成外國人。可張到樂卻是茫然的,他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自然也不知道到何處去。

他也在出走,他只知道本能地反對張晉生,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張晉生至少曾經有過一個故鄉,有過一個烏托邦,而張到樂一片空白。

能夠讓他聯繫起故鄉的只有一把鑰匙,和Mia為他開車的場景與母親濤為他開車的似曾相識。

能夠拯救他的是故鄉,可是真正當他跟Mia要奔回故鄉尋根的時候他卻放棄了。

為什麼要放棄?因為即使回去也是沒用的,故鄉是不存在的,哪裡還有什麼故鄉?

片中濤過年跳的舞是傘頭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自我們遠祖祭祀時候跳的舞蹈,然而濤後來說,已經不跳傘頭秧歌了。我們會回憶起我們曾經的好東西,但又毅然決然地拋棄了他們,因為它們看起來那麼土氣,儘管加上了「文峰塔上升紫氣,邁步走向新世紀」的新詞,還是在《Go west》面前顯得灰頭土臉,一如在現代文明面前捉襟見肘的我們。

山西不止是賈樟柯的故鄉,也是華夏文明的故鄉,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帝的故鄉就在山西。每當來自塞外的游牧異族裹著寒風叩破邊關,北中國成為鐵蹄下的羔羊,由於表裡山河的緣故,山西總能得以倖免,而在戰後,山西繁衍的人口也迅速填補北中國的空白。

可以說,一半北中國的血緣可以追溯到山西,我家譜記載的最早歷史也能找到山西,七八百年前,我的祖先被綁著手驅趕到山西洪洞,僅憑著一個老槐樹的傳說和口傳的家譜尋找自己的血脈,可以說,山西是中國的精神之父,太行山和黃河是我們的文明屏障。

山西的歷史也是出走和回歸的歷史,一代代山西人走西口,走得再遠也要回歸。

可是,沒有一次出走比得上這一次出走,這一次的出走是不會回歸的,正如張到樂也不會回歸一樣。因為走西口也好,闖關東也罷,我們有著充分的文化自信,但現在我們不是先進的那一個。

我們都是那個扛著大關刀流浪的少年,那把關刀就是我們的枷鎖,那曾是我們驕傲的傳統。

張到樂真的像他說得那樣,忘了說漢語,忘了七歲時候的事情嗎?

不是,他是在本能地抗拒這些事情,在一個七歲孩子的眼睛裡,她的母親濤粗暴地扯下他校服的圍巾,強迫他在一個沒有什麼感情的外公靈前下跪,參加一個婚禮主持人主持的不倫不類的葬禮,要跟一個抽煙的女人生活幾天,還要放著飛機不坐,坐一個超慢的火車。

從小在上海長大的到樂是抗拒這一切的,所以強迫自己逃避這一切,逃避這種記憶,逃避自己的語言。

《山河故人》的宣傳語是「山河仍在,故人難尋「,非常糟糕的宣傳語。故人當然已經不見,山河也早已不是那個山河。

知乎上有一類很火的問題,為什麼要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因為很多人都已經根本無法忍受故鄉的陳舊的價值觀和破敗的環境,我們的故鄉早已不是田園牧歌式的風景畫,早已經是山河破碎,故人逃離。

張晉生是2014年逃到澳大利亞,因為他的靠山某局長倒了。塌方式的腐敗,掠奪式的開發,貪婪的富豪,會給這塊土地帶來什麼?

故鄉早被張晉生弄得千瘡百孔。

張到樂和Mia在機場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即使真的回去,他能夠尋找到什麼,濤能夠接受自己的兒子和這麼大年紀的女人戀愛嗎?到樂能夠面對被父親破壞得千瘡百孔的故鄉嗎?


他都想起來了,一切都想起來了,故鄉不在了。


面對這一切,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正如濤的老父在得知女兒選擇張晉生後不知該說什麼,濤在梁子奔向遠方時不知道該說什麼,梁子在朋友要去哈薩克時不知道該說什麼,故鄉已挽留不住我們,我們只有硬起頭皮GoGoGo。 我們懷念故鄉是因為我們的烏托邦並不美好,正如我們奔向西方時故鄉並不美好。所以曾經憑著一頁家譜就能找回故鄉的我們,現在拿著鑰匙卻回不去了。


4、山河不在

我們都是沒有故鄉的人。這個故鄉被我們的父輩和我們歡天喜地的打個粉碎,有一天我們終將發現我們老無所依。

我有個朋友準備移民,他在快要移民的時候說:「你知道嗎?我感覺我家的傳承斷絕了。」我很驚訝,一個受過現代教育的人為什麼會有傳宗接代這種想法,再說移民你也一樣要生兒育女。他說,不是。我到了美國,肯定就要讓孩子接受美國人的文化,我跟我兒子會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他說,他的姓氏來源於周王室分封時代的諸侯國,你想想,一個將近三千年的家族沒有了。

濤說,到樂跟張晉生一樣,愛管人。可是,追隨西方步伐的我們,就是被約束的一代人啊,要追趕他們,我們一直在約束我們自己。



最後濤跳起的舞蹈,《Go West》再次響起,我們記憶中的舞蹈已經不是傘頭秧歌,而是迪斯科。

這或許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我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悠悠天地間,無論故鄉還是他鄉,我們都形單影隻,不知該說什麼,只有獨自起舞。

(Together) We will fly so high

(Together) 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

(Together) We will start life new

(Together) This is what we『ll do


首發微信平台:霍老爺的小木屋(ddz_233)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給你一個大盜賊的視界


一個汾陽人眼中的《山河故人》

2006年10月汾陽中學百年校慶,當時我上高中,賈樟柯作為校慶上最大的亮點回到母校。記得他當時演講說:「常常想念汾陽中學給我的很多東西,一種獨立的思考能力和一種自由的精神,我非常感謝汾中,在我成長的過程里給了我這樣一個開闊的視野,一種不畏懼未來的勇氣和珍貴的創新能力。」當時我以為是客套,現在回想起在汾中的時光,早已不記得成績排名,而骨子裡的正直與善良,堅持與上進,對於自由的追求和對本我的探索,原來都是那個懵懂的中學時代塑造的。

那一年《三峽好人》上映,那一年汾陽成了影視拍攝基地,那一年賈樟柯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拿下金獅獎。


那個時候汾陽沒有火車站,沒有像樣的電影院,縣城剛有了公交車,那些老房子老街道都還在。

多麼諷刺,然而就是這麼突兀,時代變革的烙印在縣城開始滋長,有那麼一批人順應著時代的潮流,過得富有現代。也有那麼一批人,還在社會的底層,再怎麼拚命也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

這是我當時對汾陽,對賈樟柯的全部記憶,只知道他是個不忘本的人,總是常回來拍電影,熱情的汾陽群眾都搶著去當群演。

10年過去了,2015年,戛納國際電影節,中國導演賈樟柯榮獲終身成就獎(金馬車獎),他是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導演。


對汾陽人而言,這不電影看得不光是時代的變革對個人命運的撕扯,更是對故土的懷念,滿滿的都是淚點。看著你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突然就上了大屏幕,感動得不能自已。那敲打的「汾陽地秧歌」,想起村裡的秧歌隊,想起小時候的扭過的大頭娃娃;那人擠人的看演出的氛圍,那眼神動作和形態,那邊走路邊嗑瓜子的大媽,瞬間就把你帶回了故鄉,想起那些熱心的父老鄉親;文峰塔,南熏樓,窗台上的西紅柿醬,關公像,盅盅肉,汾酒,土炕台、銹跡斑斑的暖氣片,還有那熟悉的汾陽話......


世界很大,只有方言,才能知道你是哪裡人。

再回汾陽,每當朋友跟我說在XX小區見,我問那是哪兒。朋友說就是XXXX,我說得說個老地方名兒我才知道。我突然意識到,好像離故鄉已經很遠了,而我只不過才離開八年而已,變化之大超乎想像,故鄉已經成了我過去的回憶。汾陽還在這裡,卻已不是過去的汾陽。那些人過去的人不見了,那些人情也找不回了,那些老房子也找不到了,只剩下滿滿的鄉愁無處散發。

所以1999年的時候,三個年輕人意氣風發,唱著《go west》,憧憬著未來。15年的磨練後,梁子問濤:「現在還唱傘兒嗎?」濤說:「現在再也寫不出那麼好的詞兒了。」

濤,一個典型的充滿青春活力單純的縣城姑娘,徘徊在晉生和梁子之間的愛情終究還是偏向了煤礦主晉生。她的善良,她的視野,讓她做出了二選一這樣的選擇。然而在她發現晉生想要用炸藥炸死梁子時,發現他暴富後仗勢欺人,粗鄙暴躁不安時,每次的爭吵制止之後,她沒有意識到他們之間本質上價值觀的不同。於是火車上她獲得爸爸對她談朋友後的認同後,開心的像個小孩一個哼起歌來,對未來充滿了嚮往。婚後的晉生和濤之間的差異,如同一條小溪逐漸變成洪流,觀念上的差異是多少物質都無法填補的,離婚也成了必然。如果她嫁給的是梁子,貧賤夫妻百事哀,也未必比一個人好過。年輕時那麼倔強不服輸的梁子說:「我跟誰討吃也討不到你張晉生頭上。」15年後被生活打磨的不得不低頭借錢治病。也許並沒有比他倆更好的選擇,即使選擇了更好的又怎樣呢?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選擇重要嗎?似乎也沒那麼重要。在強大的社會變革下,個人是如此的卑微,我們在與時代妥協,與人的關係中摩擦,如同河流中的小魚,戰戰兢兢擔心被大魚吃掉,又得時刻關注前方免得被洪流被衝進大海。

「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2025年,濤還在汾陽,晉生像一隻困獸一樣躲在澳洲,到樂孤獨無依對任何事物提不起興趣。一家三口,三個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比山河還要遙遠。影片最後董子健和張艾嘉的戲,讓所有時空和情感上的衝突達到高潮,然而到樂說了句:「我也就當時那麼想了一下。」截然而止,似乎都能聽到所有人心碎的聲音。有60後說,沒想到90後小鮮肉捕獲了我們青年時代的文藝女神張艾嘉,真是心痛。有90後說,賈導居然這樣上演跨越三十歲的忘年戀,如此扭曲年輕人價值觀。然而對到樂而言,從小沒有母親的關愛,在澳洲和父親語言障礙無法溝通,如同無根的浮萍,飄搖不定隨風而倒,他是孤獨寂寞的;對米婭而言,中年離婚無子,前夫居然因生活費的問題跑來質問,她一生從香港漂泊到多倫多到澳洲,奔波一輩子還是孑然一身。他們同病相憐,互相慰藉,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當到樂提了一句想回汾陽看母親,最終因為米婭買票時服務員的一句:「您和您兒子......」瞬間讓他的美好幻想跌落一地。在異國他鄉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到樂,終究沒有勇氣去承受回鄉要面臨的種種質疑和隨之而來的各種壓力,他自己也不清楚把米婭當做母親,姐姐,還是女友?他們享受的彼此的溫存而又無法承受現實的考驗,於是最終選擇了沉默。

賈導用一幅幅生動寫實的畫面,展現出來城市變革中的細枝末節,將突兀的情節緊密的排列在一起,讓人受到視覺的衝擊,然後反思、深刻、升華。冰冷的畫面下又有一點溫暖而孤單的基調,如濤和狗,如到樂和米婭,如人和故鄉,聊以自慰。

補充:

回憶汾陽,就離不開汾中。今再讀汾中校歌,才發現侯校長寫得如此完美!短短的幾十個字,囊括了汾陽的地理方位、標誌性建築和汾中的百年歷史、汾中校園景點,並寄託了對汾中學子的要求和期望。汾中一進校門有塊大石頭,侯校長題的「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如今當了老師,真正明白「真人」的含義,也愈發將這一理念發揚光大,不忘教育的初心。正是當初汾中自由開放先進的教育方式,才有了如今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行業優秀的汾陽人。

附:汾中校歌

《相約百年》

詞:侯啟山曲:張紹義

子夏山汾河水

古城文峰鐵雁

暮鼓晨鐘里

府學河汾銘義

勤樸誠毅

發奮苦讀苦練苦做

學子心

救國夢

從戎投筆灑熱血

一百年心相約,

青春理想事業,

紫燕牡丹亭

迎春丁香歲月

推陳出新

進德修業致知格物

傳百年

汾中人

與時俱進從頭越

作者:甜杏兒

2015月11月1日


四個人,四種選擇,四種命運,被裹挾在時代的變化中。其中梁子是最保守的,不願承認世界的改變,追求著自己認為的好,但最後帶著傷痛沉歸故土;濤兒試圖接受時代的浪潮,但仍堅守在自己的山河故人中,但失去了愛人,失去的兒子;張晉生無疑是最順應時代浪潮的,不惜一切來保持前進的腳步,打敗所到之處的敵人,但最後拿著槍有家不能回,無敵人可以打;到樂其實是最悲哀的,因為他並沒有做過自己的選擇,只是一步一步被裹挾著走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什麼地方,失去了靈魂與依靠,只有一把鑰匙似乎象徵著什麼,以至於最後就算知道了故鄉,也再也沒有勇氣踏上歸途,因為已經失去了自己。這裡面的每個人都是悲劇,無論他們當初做了怎樣的選擇,或是根本就沒有做選擇,而更加殘酷的是,這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就像那突然墜落的飛機,在這個不斷發展前進膨脹的時代飛機上,無人可以倖免,這或許這就是影片想揭示的人們一直沒有察覺的但卻深知於心的最大的悲劇吧。或許影片最後伴隨歌聲起舞的濤兒是導演想給出的最好的結局吧,因為既然無法倖免,那不如隨心而舞,只求得無怨無悔,而那一切也就成了山河與故人罷了。


無限接近透明的灰

文/楊時暘

(原文首發豆瓣,豆瓣id:frozenmoon)

可能,當賈樟柯遠離了《小武》《站台》那幾部早期的、灰濛濛的粗糲作品之後,影迷們對於他的評判就註定分裂了。這與人們的見識和成長速度有關,也與賈樟柯自己的奔跑節奏有關。總體上而言,很多觀眾停在了原地,而賈科長自己提拔了自己。

大多數人最初愛上賈樟柯,是因為他身上與生俱來的、嗆人的塵土氣息。很多人覺得,賈樟柯必須一直這樣灰頭土臉下去,像一顆絕望的釘子,有必要終生扮演那種邊緣而決絕者的代言人,哪怕付出鏽蝕自己的代價。但是,賈樟柯怎麼可能困住自己呢?如果他的野心真的如此狹窄,那麼他最初的作品中也不會滲透出那樣擊中人心的力量。所以,賈樟柯的變化是註定的。他從敘述自身經驗轉變成一個可以對更龐大的世界進行虛構寫作的作者,這種轉身是成為真正導演的必要一步。很多被寄予厚望的藝術片導演都困在了那道門檻之前。而賈樟柯順暢地越過了那個微妙的鴻溝,而且並不是以損傷自己的特性作為代價。

和《天註定》相比,《山河故人》口碑的共識度可能會高一點,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被調和。喜歡它的人會認為賈樟柯已經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國際化地位,而不喜歡它的人,這部空間線橫跨大洋,時間線又直指未來的電影,簡直就是裝逼過度的一樁鐵證。

其實,即便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拍攝了海邊別墅和私人飛機以及具有科幻色彩的平板電腦,但這部戲仍然特別「賈樟柯」,因為你順著那根線索找到的那隻錨,仍然深深地扎在山西的縣城裡。

一度,賈樟柯想遠離縣城,他曾經反問,「難道我就只會拍縣城嗎?」其實,他並不太在乎拍攝的是縣城還是都市。因為從整體意義上講,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縣城——肆無忌憚,野蠻生長,不倫不類,活力非凡。

而賈樟柯對於這一切的呈現,不喜不悲,靈活而具有調試性。這個矮小的男人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可以放鬆地行走在歐洲的紅地毯上,也可以瞬間回到縣城的小麵館里,在他身上,你幾乎看不到文化時差。有太多的導演只能顧及一種文化語境,而賈樟柯可以用標準的中國視角拍攝中國,但與此同時卻具備奇妙的世界味道。這來源於賈樟柯對於中國的態度,混雜著旁觀和親昵。他高度理解這個國家,卻又天然與其保持著警覺與疏離。

這種呈現中國的方式在《山河故人》中異常明顯。有時,甚至同時具備高度陌生化和高度的親近感。比如,那段有關未來的設定。其實,甩向未來的那段故事,一點也不裝逼,那是自然而然生長出的時間線。與其說其中的細節有科幻元素,不如說更像是現實縫隙中擠壓出的魔幻,像是幽靈般的一筆,如同《三峽好人》中那個突然竄上天的火箭。

《山河故人》與上一部《天註定》完全不同。《天註定》更像是賈樟柯的一口惡氣,一聲牢騷,一次摔摔打打。他幾乎沒有運用最擅長的耐心與緩釋技術把抱怨與發泄進行進一步的深化,也沒有對註定的暴力和突如其來的死亡進行精神性的探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天註定》是賈樟柯最易讀懂的作品之一,表淺,像個插曲,猶如一個有性格但一直好脾氣的男人發泄了一通,發泄完了,重新收拾起來過日子。而《山河故人》從那種短促的、爆發的氣息和節奏中徹底還魂,又一次有了綿長的喘息。它是一幕舒緩、隱忍卻到處密布著殘忍的故事。而這一次的殘忍,不是來源於社會衝突和身體層面的暴力,而是來自於更無法言說的命運和時間的碾缽。

電影中三個人的命運呈現了這個時代最典型的三種分裂。最初,是時代的變革分裂了他們,他們自己選擇命運,有意識間雜著無意識。有人覺得自己可以騎在時代身上,志在必得;有人覺得自己可以更加高渺地看待命運,好像處亂不驚但最終一敗塗地;有人在隨波逐流中做出了效益最大化的抉擇。而當時光流轉之後,他們不但被命運分裂,三個人也開始了又一次的自我分裂。

最終,孩子成為了最悲劇化的象徵,猶如漂浮於這個世界中的、一顆無辜的原子,從山西的縣城飄蕩到上海,又飄蕩到澳洲,在大洋的邊緣囚禁與掙脫,在天空中展開一段絕望的忘年之戀。而那個與之親昵的女人的身份也高度象徵化,老師、母親、情人、人種意義上的親近者……兩個被自己的世界放逐的人,在異鄉中用肉身的焊接尋求精神上的切近,但最終註定更進一步疏遠了彼此。他們想買票回到山西,但最終因為一次爭吵無法成行,這不但是現實中的困境,也是精神上的隱喻。人,怎麼可能真的回得到過去呢?某種程度上說,最後那段有關未來的呈現,已經殘酷地告訴我們,曾經親昵的人們被時光攪散了,他們不光隔著物理意義上的大洋,其實隔著精神上的次元。在空曠的屋子中包餃子的濤,在大洋岸邊獨自站立的兒子,二者哪還在同一個宇宙中呢?

人們總以為自己是被地域分隔,其實,當中國的變化速度超越常態的時候,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猶如離心機,早把我們甩進了不同的蟲洞。最悲哀的是,我們總覺得彼此尚有重逢的可能。但永久分別的種子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當纏著絲巾的兒子從飛機上被空姐送下來的時候;當他在姥爺的棺槨前遲疑著無法下跪的時候;當她叫著媽咪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媽媽和兒子永遠失去了彼此。最終,這個黃皮膚的孩子忘記了母語,被種植在了澳洲,只留下一個叫做「美元」的名字,這個名字殘留著中國轉型期粗暴得毫不掩飾的野心,像一個傷疤,讓孩子在哪個文化中都不得安放。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作品有著濃厚的悲傷基調,就像賈樟柯的大多數作品一樣。他並非故意呈現一種戲劇化的悲傷,只是他所呈現的這個國度,本身有著揮之不去的悲劇塗層。

大多數中國觀眾無法接受那種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電影,這源自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迴避。有太多忌憚和不滿,於是他們想扭頭不看,充耳不聞。他們無法接受銀幕像鏡子一樣反射殘酷的現實影像,而賈樟柯的作品有一種無聲的逼迫感,逼迫著人們通過巨大的銀幕,望向自己無處可逃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賈樟柯的作品在當下中國,永遠無法取得票房回報的原因。對於說出真相的人,有些人稱頌其為英雄,而有些人則斥責他揭掉了自己虛妄的保護色。

更多的、從早期就愛上賈樟柯的影迷來說,他的吸引力在於某種程度上的抵抗,抵抗靚麗,抵抗修飾,抵抗昂揚。但是,賈樟柯其實一直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操持著攝影機的抵抗者,他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藝術家,只不過在客觀上所喜愛的圖像與這個大國崛起背景下,官方與主流話語樂於述說的腔調不太一樣而已。他不是那種故意拍攝黑色事件以刺破中國的導演,更不是那種用鮮紅色幕布遮擋中國的導演,也同樣不是用粉紅的艷麗塗抹中國讓人遺忘現實的導演。他無限接近透明的灰。他一直在中國遍布著痰跡、塵土、機遇和小廣告的地面上貼地飛行。


1

1997年,賈樟柯還只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學生。

他入學時已經23歲,比多數同級同學至少大了5歲。彼時中國第五代導演們在國際上聲名鵲起,他卻不以為然,和王宏偉、顧錚一起組成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要搞不一樣的電影。

《小武》是他們的第二部作品,賈樟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投資來自香港,20萬人民幣,大概是當時電影廠標準投資的10%—15%,但對他們而言儼然已經是一筆「巨資」。

故事原本的名字叫作「靳小勇的哥們兒、胡海梅的膀家、梁長有的兒子:小武」,後來被改成更加簡潔的「小武」。

十七八個都沒有電影拍攝經驗的年輕人,開赴賈樟柯的家鄉——山西汾陽,一共拍了25天,遇到了一些困難,但總的來說,是在波瀾不驚中完成了這部描寫一個中國鄉鎮邊緣青年的電影。

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平緩,愛情也只是在無聲中悄然萌發,最後又不辭而別。

電影的結尾,小武被警察銬在路邊的電線杆旁,在眾人的圍觀下,窘迫地蹲了下來。

畫面粗糙,卻無比真實,賈樟柯把鏡頭對準了正在大興土木的汾陽縣城。

90年代末,中國經濟的引擎已經悄然發動。

2002年的《任逍遙》,大同已經是滿地廢墟,新的現代化城市似乎在地下蠢蠢欲動,想要破土而出,而地上的青年們卻在晃蕩中迷失了青春。

到了2006年,整個奉節縣城,將會隨著大壩蓄水而完全淹沒,尋妻的煤礦工人成為了見證一切的過客。

2015年,賈樟柯再次試圖回到1999年,那是《站台》故事終結的時間。汾陽通了火車,有時能聽到汽笛的聲音。

電影的鏡頭卻只能局限在勉強保持著當年風貌的一隅。而在遠景鏡頭中,那些高高矗立的大樓,卻已經真真切切地戳破了導演的營造。

消失的風景,消失的生活,那些我們曾經無比熟悉的,無論好壞,都被賈樟柯的電影記錄了下來。

這是賈樟柯的幸運,他遇見了一個一切都被替換,被快速摧毀和重鑄的時代,成為他生長的舞台;這也是觀眾的幸運,遇見了一個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里,願意用緩慢姿態,記錄普通人生存的作者。

這樣的相遇,足以成就偉大。

2

然而賈樟柯還是變了。

汾陽只是記憶中的故鄉,家已經安在國際化的北京,世界變成了他一個又一個目的地,到來,離開,到來,離開。

舊日的朋友,那些拖兒帶女,過起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自然早沒有了交集,寒暄之下,估計也無非是言不及義的客套和無盡的懷舊。

賈樟柯與其他藝術家玩跨界,動筆寫書,出入電影節,當評委,作監製,代言廣告,輔導青年影人,日程滿當。

他未必失去了敏銳的觸覺,他的思想或許變得更加深邃,但通向平凡生活的那條通道,卻似乎被截斷了。

普通人的生活,對他而言已經是離題萬里的命題,是媒體里的社會新聞和飯桌間的蜚短流長,那樣的狀態或許還可以模仿,但再也觸摸不到內心。

於是我們在賈樟柯的電影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宏大敘事。依然是主角的小人物,變得越來越沉默,惜字如金,不肯吐露半分心聲,隱藏在他們背後的意向,個個都指向了「時代」、「變革」、「故土」這樣的辭彙。那些曾經被小心寄放在電影中的時代細節,被一再升格,放大成了符號。

他甚至在《山河故人》中玩起了結構與畫幅比,不小心地與侯孝賢撞了一回衫。

比起打動人心的《小武》與《站台》,《山河故人》流露出一絲精心設計的刻意。

也許電影在1999年的段落中,還勉強保留著導演的真實情感;2014年的當下,只是過度煽情的平凡;而跨越到2025年的澳洲,電影的框架終於支撐不住如此龐大的寓意而轟然坍塌,直白空曠的描繪只剩下冷眼旁觀與尷尬。

母語和情感的喪失,身份的迷離,對於母親或者故土熟悉的感覺,卻找不回過往的記憶,我大概能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某種情感。

但它確實脫離了平常,顯得過於戲劇化。而這,恰恰是賈樟柯最不擅長的。

這種感覺,就像是62歲的張艾嘉,依偎在22歲的董子健胸口,感情或許真實地發生了,但那並不是觀眾熟悉的,也很難被代入和打動。

賈樟柯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永遠的趙濤,方言,扛大刀的少年,墜毀的飛機,籠中之虎,符號化的人物與物品布滿了電影。賈樟柯也依然沒有丟失幽默感,他甚至還能在一再被打壓的情況下,繼續對權力冷嘲熱諷。但是,當年那種撲面而來的粗礪真實感不見了。

導演的妥協,在演員使用上更加明顯。

電影中梁子的媳婦,漂亮得就像從良的失足婦女,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話劇范兒十足的狀態,一下子在那群努力忘記「表演」的演員中超脫出來。而熟悉賈樟柯的觀眾都知道,這個角色本來一定是屬於非職業演員的。而讓王京花的公子挑大樑,整個第三段簡直如同量體裁衣,這後面的故事,自然也讓人浮想聯翩。

3

失望,或許是期望太高的緣故。

我從不否認對賈樟柯的喜愛。

我甚至認為,賈樟柯是中國電影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即便是《山河故人》,他不那麼好的作品,水準也依然遠在其它電影的平均水準以上。

更無論《小武》和《站台》,多少年過去,再看依然精彩與觸動人心。

只是,當年那個一身塵土氣息,從街道上煙火里萌發出詩意的青年,也在歲月變遷中,被裹挾著發生了改變。

儘管他努力想要維持著自己的本心,但變化依然到來。

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名聲,更快的節奏,後起之秀如雨後春筍,人們在談論著不斷被刷新的票房,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他有了地位和利益,被人放在了高處。

而生猛卻是專屬年輕人的武器,他們高喊著打到無趣的前輩,就像當年第六代們意氣風發地要干倒國師們一樣。

舊人總會保守和妥協,等待新人出頭,一代換一代,這是自然規律。

4

電影中,那些虛化的被扭曲的降格鏡頭,是賈樟柯少有的美麗畫面。

那些把拉拽變形的影像,在緩慢中變得模糊,千千萬萬的人,與周遭的背景融為一體。

時間感,歲月的變化,被如此直觀地映射到了我的眼裡。

唏噓。

沒有人能夠戰勝時間,即便最偉大的人。

這種電影之外的感慨,比電影本身所帶給我的更加深刻。

改變,無論好壞,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這不值得抱怨。

然而作品卻可以不朽。

他未必是山河變遷與時代流轉,或許只是哄著孩子的尹瑞娟,與沙發上沉沉睡去的崔明亮。

水開了,水壺發出嘯叫聲,又像火車的汽笛。

平淡的生活里,沒有大的情緒,青春就這樣默默離開。

走齣電影院,我很想馬上再看一遍《小武》與《站台》。


賈樟柯的電影,除了世界我都看過,我認為山河故人是他最爛的電影

反正看著豆瓣好評如潮,我也懶得寫什麼影評了,你要是同意就給個贊,要是反對也用不著回復讓我說什麼原因,我懶得吐槽。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已經下載完在電腦硬碟里躺了半年多時間,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人和一部電影的邂逅如同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都需要某種機緣巧合作為前提條件。希望沒有更早或更晚,一切只是剛剛好。還是說說看完後的第一感受吧,覺得這是近十餘年來最好的華語電影之一,甚至可以和個人心目中不可超越的楊德昌的《一一》媲美。經過時間的過濾和生活的洗禮,這部作品從敘事到內容再到結構和剪輯,已全方面超越他之前的所有電影。是的,賈樟柯更加成熟了,更加懂得如何用電影這種音畫結合的方式表達他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東西了。他走的比其他第六代導演更遠,比如婁燁和管虎,比如陸川和王全安。他走過了尖銳和憤怒,走過了懷疑與痛苦,走進了平和的深刻,走進了理解與寬容,走進了對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的沉靜的悲憫。常常覺得,默默的關注和不作評判的審視本身就是一種愛,甚至是一份更加純粹的大愛。悄然流逝的時間與一格格一幀幀畫面背後所呈現的種種悲歡離合的五味雜陳的心緒,都是導演個人和劇中人物與生活的衝突中達成和解的結果。電影只有兩個小時,片尾字幕出現之後,只剩下一片靜默,如同瞬間過完了一生。仿若無言,卻已道盡一切。一部電影已不能給人再多,感謝賈樟柯。願山河錦繡,故人安好。


11.03更新

《山河故人》票房2000萬了,在影壇動輒十幾億的高票房裡這個成績好像不值一提,但回顧賈科長以往電影的票房,這已經算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看到美好的東西被接受,被承認,被更多人喜歡,真是值得開心的事呢。


之前說貼又沒貼的張大大的圖,現在補上。

------------------------------------------------------------------------------

3點映會歸來,先說一個感受:
同樣是在電影中播老歌,山河故人用一首單曲吊打了港囧的整張唱片。

好了,不開玩笑(嚴肅臉)。


電影取名『山河故人』,顯然是有野心的,按照題主的引述,賈導沒想表達太多,只想講述一個感情故事。


那我們來說說故事,按照傳統的劇本創作結構,這部電影應該是不及格的作品。故事沒有明顯的起承轉合,主人公沒有要為之奮鬥的目標,沒有為了達到目標要衝破的阻礙,沒有事關生死的衝突和矛盾,也沒有世俗意義上的善惡忠奸。


前半小時,我會以為這是90年代的小鎮三角戀的故事,趙濤飾演的沈濤俏皮機靈地跳躍在愛慕著她的兩個青年之間,活脫脫的『鄉鎮綠茶婊』形象。


中間40分鐘,是關於沈濤失落了的親情的故事,另覓新歡的丈夫,突然離世的父親,疏遠的兒子。當然也看到了走的太快的城市(如上海)和步伐緩慢的故土(汾陽)之間的脫節,就讀國際小學的兒子張到樂成為大上海(或者北京、深圳、台北、紐約……任何一個大都會)的代表,從他走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的洋氣的裝扮、脫口而出的英文和上海話、對哭靈/磕頭等古老盡孝道的方式的陌生和不理解,無處不是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先進與保守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只沈濤家有,在中國飛速邁入城市化的這幾十年里,無數家庭上演著這種矛盾。


最後40分鐘,是脫節之後嘗試著找回(或挽回)的故事,徹底遠離故土的張到樂嘗試忘記過去,嘗試與語言不通的父親進行溝通,嘗試一種『自由』的生活。他何嘗明白自由是解釋不全的(木心)。當然這部分也可以說是關於mia(張艾嘉)和到樂的忘年戀。狼總說,從他們一開始在電車上出現我就知道後面一定會有他倆的床戲。他們之間感情的推進,導演拍的並不明顯,這部電影中的所有關於愛情的部分,拍的都特別隱晦,這個我後面會說到。


至於故事的結局,我就不劇透了。只能說,是我近年來看過的國產電影中,最棒的一個收尾。


接下來說說感情的部分。

這部電影劇情上最大的bug,就是所有的感情都是有尾無頭,每個人對每個人,好像突然就山崩地裂的愛上了,又突然就決裂了,沒有理由也沒有原因。


張晉生和梁建軍莫名其妙地愛著沈濤,沈濤莫名其妙地選擇了張晉生,他們結婚又莫名其妙的離了婚(離婚的原因故事裡只給出了一句交代,就是沈濤對兒子說,你和你爸一樣,都那麼愛管人。)除此之外,到樂和父親之間的隔閡,到樂和mia產生情愫,都沒有一個合理的交代。


而非常非常莫名其妙的是,這些bug絲毫沒有影響整個故事的合理性,借用一位知友的回答,『電影里處處都是違和感,但真實的令人髮指』。而我的朋友順爺的說法是:賈樟柯電影里所有的巧合,看起來都像是『應該』發生的,是大時代使然,是天註定,讓人無法反駁。


這不得不歸功於賈樟柯對時代特徵精準的抓取和清晰的刻畫,和在處理上的高明銜接。


時代特徵的部分,將小人物的人生打上時代印記,表現個人和時代的關係,是賈樟柯的強項,片中處處可見,說隱喻也好,明示也好,其他答案里應該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品味分辨,我就不多說了。


電影里的銜接和演變非常多。

車:99年代的桑塔納到14年的奧迪再到25年的皮卡。

交通工具:綠皮、高鐵、地鐵、飛機。

手機:大哥大(厚重翻蓋款),Iphone6,未來透明款。

音樂播放:磁帶、CD,ipad,復古黑膠唱片。

……


最後想說說人,片中最受關注的三個人,分別是趙濤,張譯和張艾嘉。對我來說,這三個人各有各的看點。


趙濤的臉。老實講,趙濤的臉並不洋氣,也不時髦,更直白點說是沒有明星相。她在這部片子里有一個慣性動作是她的微笑,表演之前先微笑,然後再開演,類似一個起范兒的動作,但容易讓人齣戲。到後面劇情發展,她的戲份變得苦情起來之後,沒有笑容的趙濤的臉,看起來和角色融合了不少。主創見面環節,現實狀態下,趙濤臉很小,很漂亮,攝影機對她不公平,賈導還要多努力啊。


張譯的范兒。張譯不是第一次試驗這種土財主和大老粗兼而有之的角色,跟這個角色比較有類可比的是他在親愛的中扮演的有點匪氣的大老闆。張譯很有誠意的,晚年端著茶盅,穿著汗衫背心的老幹部樣子,非常生活。一個細節是,他的四肢纖細,卻在肚子上綁了一圈『脂肪』,讓肚子突出來,這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的體態,你們可以回家看看父母或者爺爺奶奶。


張艾嘉的放鬆。照理說,這三個角色,張艾嘉的戲份,挑戰是最大的,畢竟還有那麼一段半纏綿狀態的床上戲份。但張艾嘉演起來,就是一個一隻腳踏進愛里的女人,不尷尬,這點很重要。看看和她對戲的小男孩,其他時候都很OK,包括和張譯的對手戲,也不弱,但和張艾嘉一起躺在床上,他就是僵著的那個。


今年關於電影,寫的最多的一篇。最後奉上點映現場照片一張,看看趙濤的小臉和張譯羞澀的微笑。最後的最後,強烈推薦大家去聽一聽葉倩文的《珍重》,配合歌詞。就會明白我說吊打港囧是什麼意思了。

啊,圖裡沒有張譯,哈哈哈哈不分享了。


願意聽絮叨的同學,可以關注公眾號:櫻桃房子 (沒辦法,知乎不給我開專欄)

http://weixin.qq.com/r/8UgYALjEAOV-rfxj9x3j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初看時對這部影片無感,寫了這個答案沒幾天就分手了。
隨著個人成長經歷和心態的變化,我現在覺得這部影片挺不錯的,很讓人感慨。

----------2016.12.27 寫下答案一年多之後。

原答案
------------------------------------------------------------------------------------------
這是第一次在電影院里看賈樟柯的電影。
說實話,《山河故人》的觀影感受並不太好。
看到飛機墜機、小孩抗刀等片段,以及一如他過往片中大段大段無背影音樂對白之後的大段空白,一度讓我在影院里的座位上扭動著屁股,坐立不安。
有一種在一個100吋的大屏幕上被一頁一頁點著看PPT的感覺。一幅10秒20秒,然後問你,看完了嗎?看完了我要翻了。
他的電影算是特色比較鮮明,但是當坐在大銀幕之前時,在電腦前並不在意的種種缺點反而很容易被放大。

賈樟柯近幾年的電影,始終有一種想要深刻卻流於表象敘述的質感。
《山河故人》有點像另一部《天註定》,劇本的分段拼接,人物之間的纏繞,以及背後中國社會的一些問題。但是他比起天註定好像也並無進步,表象敘述看似能讓人琢磨,實則並無深入內里的探討。題材能做噱頭,但是卻撐不起一部有血有肉的電影。
而《天註定》能捧回一個戛納最佳劇本獎並在國外獲得不少好評,並不是這部電影有多優秀,我覺得也未必是很多人口中所謂賈的「迎合」,倒像是對國內一些事情的諷刺及情緒釋放。
這麼多年沒什麼院線片子,賈樟柯堅持下來應該也不容易。但是如果想好了要進院線,或許應該放下那端著的得獎范兒,而拿出點院線的東西來。

影片整體風格只能形容仍然很賈樟柯。前半段挺讓人齣戲的,無論是鏡頭剪輯還是趙濤的表演。
賈的電影里在刻畫單像時,經常會有人物在沒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目光獃滯的說完話後長時間留白,然後刷的一下就轉向另一個鏡頭。這麼描述起來有點像前段時間的聶隱娘。雖然這是他個人風格,我們去院線也不是要去看娛樂大片,但是這種處理造成的空白和斷裂卻使得觀眾很難進入到電影里去。

而趙濤的表演我覺得是賈樟柯調教演員的一種無能。
在賈的電影人,農村人很多時候是非常之木訥的,對白時大部分時候都是面無表情。無論《小武》里小武和小勇的對白還是《三峽好人》里的韓三明。
賈樟柯或許想用這種皮笑肉不笑的方式來表達農村群體的不善言辭。這個體中人中的確有一部分木訥少言,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群體恰恰是面部與肢體語言最為豐富的一個群體。即便最不善言辭的人,也一定有會有情緒的起伏變化,抑或是自己比較鮮明的一個特性。
但是在《山河故人》里,趙濤大部分時候都是瞪著眼一副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在三角戀兩男爭執時如此,在參加婚禮時亦如此。看不出來一個年輕少女或者普通婦人的樣子。而這種木訥則貫穿著賈十餘年來的電影。
好的導演一定是會調教演員的,但是賈電影里的農村人,十多年來都沒有變化。他對這個群體的描述,始終是一群沉默寡言的人,最多會有暴力的應對,但是鮮有情緒及面孔的變化。

象徵性的景象在賈的電影里也很多。比如《天註定》在看第二遍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暫停一下去想想為什麼在影片里給出這個影像。
但是在《山河故人》里,諸如飛機墜機這樣的場景,或許是為了表現情感衝突什麼的,但是趙濤騎著車突然就掉下來個飛機然後她繼續用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瞪大眼看著,抱歉我看到這樣的景象只會覺得莫名其妙。你有一萬種方式讓三個演員通過言語與表演來展現衝突,最後卻要選擇一個三毛錢的特效,有什麼意義?
之如抗刀少年的變化,說實話,我壓根不知道是想表現什麼。或許是時間流逝變和不變什麼的。但是一個鏡頭下去,給我的只是突兀,這種突兀讓我根本不願意坐在電影院里去想你為什麼要展現他。
好的電影是願意讓人去不斷回想反問的。但是這個電影和《一代宗師》差了十萬八千里。我根本不想一字一句去斟酌,並反覆猜想為什麼。

影片後半段主旨慢慢清晰,也算逐漸能讓人有點感觸。影片的時代感很強,但是零零散散拼湊起來的東西,難以衝散這部似電影非電影的影片帶給人的不適的觀影體驗。
我不認為賈樟柯一定是在迎合什麼。作為一個這麼多年的記錄者,堅持下來也是他的勇氣。在賈樟柯談《小武》的文章里,他也曾說過希望影片能有種文獻性,希望能記錄下時代的印記。
但是作為一部電影,而且要進院線的電影,請先把故事講好,再去表達或者記錄時代感。若是為了強調而強調,則真的很容易變為一種刻意的迎合。


我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和《山河故人》糾纏,從開始到現在,情緒飽滿得得一杯新鮮的啤酒,泡沫香甜,酒意沉底,一點點的搖晃都不能承擔,非要一仰脖喝下,暢快的發出一聲迴響,然後看著空了的杯子呆坐一邊,再滿滿的倒上一杯,非醉不可。而對面坐著一直在思索的賈樟柯,娓娓的描述著關於歲月的每一個細節。

他的描述,都是關於他的故事,我的情緒,則來自於 不能不提及的往昔。

關於山河故人的故事,在幾個月前我坐在賈樟柯那尊金獅子前面的板凳上,就深深的沉浸其中,當時我剛剛做完了一個票房超十億的黑馬電影的宣傳,氣宇軒昂,準備了一番關於此類電影如何走向商業市場的言論,準備開始一輪高談謀劃,雖然做好了讓電影感染情緒的準備,但絲毫沒有柔軟的氣質。轉折來自於電影的魔力,當電影片尾《go west》旋律中趙濤在寒雪中蹣跚起舞時候,我已經啞口無言,那種被擊中的感覺持續了許久,一直到電影策劃會開始過半,我還一言未發,我想當時的導演是否都在後悔找到了這樣一個沉默的營銷合作方。

我很少強詞奪理,但是我不得不講述一個故事。

我身上有一道刀疤,很深,大概縫了40針,很讓人驚愕的一個大傷口,直到現在還經常隱隱作疼,當時醫生的說法是左手已廢,好自為之。而更嚴重的是,有一個朋友,因此長眠,當時在急救室里,他就在我的身邊,雙眼看天,早已離去,胸口一道更長的傷口,流盡了他幾乎所有的血。

我們在2002年認識,他是一個死亡金屬愛好者,因為特別愛一個我們學校的女孩,所以辭掉了公務員的工作來到我們大學門口開了一個小酒吧,一邊戀愛,一邊喝酒,特別單純,那家酒吧,也就成了我們的一個據點,蹉跎著無聊的時光。

一年後,女孩和他分手了,他幾乎陷入絕境,時常在黑著燈的酒吧一坐一天,音樂刺耳,煙味刺鼻,我們只好照例的去陪陪他,吹牛解悶,好無效果。他也臉色蒼白,寫一些殘忍的文字,聽一些曼森的歌曲,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覺得他活得很有范兒。

有一天,他的父親來到學校,用了很久的時間聲淚俱下勸說他回家上班,而他也同意了,正準備離開,在一個照例的送別酒局上一個朋友和另外一個學校附近的閑人爭執起來,隨後動手,當時的他反常的格外熱心,左拉右勸,以至於閑人以為他拉偏架,吵將起來。在一來一往的爭執中,對方喊來八個人,八把砍刀,揮刀相向。 在一場混戰中,年少氣盛的我身負重傷,而在倒地前最後剎那間,聽見的是他一聲幾乎用盡氣力的吼聲。

起來的情況就是前面描述的樣子。他的父親一夜白頭,將兒子的骨灰帶回了老家。傷好以後,我和那個朋友也老死不相往來,我和其他的朋友在一起坐著,悲壯得好像一群喪家狗,燒紙,痛哭,然後散去。

幾年以後,我們離開了學校。
幾年以後,我們再沒有人在那一天去燒紙。
幾年以後,我們也漸漸少了聯繫。
幾年以後,學校門口那棟樓也拆了蓋了商場。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能依稀想起那吼聲,但是我再沒有見過那個惹事的朋友,就連當時那些聚在一起如喪家犬的朋友們,也都漸漸消失在生活里,那個死去的朋友的父親也杳無音訊,這個故事,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只是我覺得我的那道傷口就像一抹山河,依舊暗紅,那些故人們,或生或死,都已經散落天涯。

這個故事講完了,《山河故人》也在《珍重》的旋律中陪伴各人。賈樟柯說這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而我講的,也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不同的是,各有心境,冷暖自知。賈樟柯還說,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而我的朋友們,有的把路走完了分開,有的還沒有走完,就已經分開,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都在時光裡面浪蕩,像一個個浪子,總在回憶時候豪情萬丈,在醉酒之後情感失控,在重逢時候故作難受。

但是隨著分別越遠,隨著人越老成,回憶就好像一個戲子,他們都被修飾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卻忘記了真實的感受,也忘記了應該去做的事情,讓時光殘忍滌盪,面目全非的伴隨成長。

說和這個電影糾纏許久,倒不如說賈樟柯太過於深刻以至於我不能不把一些羞愧的情感寄託其中。有人說他是時代的刺客,我卻覺得他是一個心靈的刺客,在電影上映的天天里,有數十萬人看過這個電影,用各種方式表達著對於被電影刺痛的心聲。除了工作之外,我毫無關心的熱情,因為賈樟柯的這部電影,就是在喚醒每個人每一種關於愛情、家庭、朋友的回憶,在殘忍的時光中,讓每一個人都能重新想起那些澎湃的情感,而不是在忙碌麻木的日常中,碌碌的起來,睡去。

你應該去看看這個電影,因為你也有關於時光的記憶。這種情感的撩撥,並不是在酒過三巡,醉後痛哭,而是在被擊中之後,認真的回頭看看那些被你淡忘了的故事,淡忘的人,是否只能在塵封的日記中,在偶然的音樂中找到,這些它們,很多都是在短暫一生的不能被抹去的精彩。

排片不多了,賈樟柯說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它,我也不會寫那些吶喊式的文字,也就講講故事,學人做一個時光的浪子,回首時忍淚醉酒,想想那些被忘記的人,他們陪我走過一段路,要珍惜。


我看到這個題目下面的答案,一片文青的囁嚅呢喃。我突然發現我不認識科長,更不認識知乎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廖化的一生?
如何評價《我的小馬駒》第五季?
你如何評價這兩份大字報?
如何評價《紅樓夢》中的焦大?
如何評價凡客即將上架的「300支襯衫」?

TAG:電影 | 戛納電影節 | 賈樟柯導演 | 如何看待評價X | 山河故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