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傳統戲劇(戲曲)的在現代年輕人中的普及程度不如歐洲的話劇和歌劇?
謝邀。
必須說,在現在,西方和日本、南亞東南亞的傳統戲劇,包括戲曲、話劇、歌劇、歌舞伎、儺戲等等,都沒人看。可能保存的比較好的只有非洲。西方話劇的觀眾下降並不比中國差。倒是音樂劇比較受年輕人歡迎,票房往往不錯。沒有國家和商業財團的支持,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劇團可能都活不了。
謝邀。
本來想好好探討一下,一看是為了寫論文。
那我就整點高大上的~
先說清楚,這些話不是我寫的啊
京劇面臨的問題和機遇
京劇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走過了一條漫長曲折的發展道路。在解放前的一百多年裡,京劇藝術由稚嫩走向成熟,曾經出現過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的興盛局面,不僅雄踞北京,而且風靡全國。其間,它也經歷過停滯和衰敗,到解放前夕,不少藝人窮困潦倒,京劇藝術幾乎陷於絕境。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戲曲藝術非常重視,制定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創造了種種有利的條件,廣大藝人地位提高,生活穩定,藝術上也得到了新生。這一切,使京劇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演出團體如雨後春筍,京劇人才群星璀璨,舞台劇目豐富多彩,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令人痛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斷送了這一大好形勢,許多劇目不準演,許多演員不準唱,廣大觀眾沒戲看,京劇傳統藝術瀕於滅亡的邊緣。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黨和政府的關心、扶持,以及廣大京劇藝術工作者的勤奮努力,京劇藝術得以復甦並出現新的生機,創作、演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京劇藝術當前處於一種不景氣的狀況,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首先,「文化大革命」破壞所造成的京劇演員斷檔、劇目斷檔、觀眾斷檔的嚴重局面,沒有相當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是難以根本改變的。加上前幾年,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下,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泛濫,也加劇了京劇處境的艱難。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文藝的品種樣式日益豐富,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工具迅速普及,不僅拓寬了群眾的欣賞領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群眾的欣賞習慣和欣賞方式。本來,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藝術發展的正常現象,但對京劇藝術來說,則是一個新的挑戰。再次,一個時期以來,由於我們一些同志對京劇藝術的固有價值和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以致工作擺不上日程,下不了本錢,京劇藝術發展中一些應該解決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由於上面這些原因,目前許多京劇院團存在著演出不賣座,經濟效益低,事業難發展,隊伍不穩定的局面。京劇藝術的發展確確實實出現了某種「危機」。對此,我們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必須要有緊迫感,不然的話,京劇這個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就有可能在我們手裡丟掉。
京劇藝術的普及與提高
當前,京劇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觀眾日益減少。解決這個問題,既要下大力量抓好普及,又要下真工夫抓好提高。這裡講的普及,主要是指為京劇藝術培養和爭取更多的觀眾。京劇雖然來自民間,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京劇藝術家的錘鍊,有些還經過文人學士的加工,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加上許多劇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於歷史,沒有一定的戲曲知識和歷史知識是欣賞不了的。再加上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不少人對傳統京劇生疏了,不懂得京劇所具有的藝術魅力,不能正確認識京劇的美學價值。不了解京劇,當然也就很難談得上喜愛京劇。因此,向更多的人介紹京劇知識,讓他們了解、熟悉京劇,進而喜愛京劇,是當前振興京劇的一項緊迫工作。這裡講的提高,主要是指要提高京劇劇目的質量和演出的水平。京劇觀眾減少有多種原因,很重要的一條是京劇演出水平和藝術質量下降,行當不齊全,颱風不嚴謹,與過去特別是與五十年代的水平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現在,許多地方一方面有些京劇沒人看,一方面有些愛好京劇的人又沒有高質量的京劇看,這就充分說明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京劇界只有拿出高質量的劇目和高水平的表演藝術,才能吸引觀眾,征服人心,否則不僅不能爭取新觀眾,還有可能失去老觀眾。藝無止境。我們要在原有的基礎上苦心孤詣地追求,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斷攀登京劇藝術的新高峰。
-摘自李瑞環同志 振興京劇藝術 弘揚民族文化(1990年12月27日)
→_→拿這個寫論文夠分量吧~……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文革後,娛樂審美變得通俗化。
80年代90年代的兒童不聽戲了,也沒人帶他們去聽了。
70年代的時候,至少還有人帶。
沒人帶,沒人養,自然就死了。
再加上當時靡靡之音佔領了娛樂市場,讓所有80後的審美下降到通俗化,再去撿起來戲曲那種雅文化,太難了。
連自己老家的方言都不會說,怎麼聽戲?
都不要求懂唱什麼,聽都聽不懂……
至於你說的歌劇,話劇,在中國底層大眾並不流行……
頂多就是一些偽逼格的崇洋媚外者。
不敢多說,通讀國外名著的一定沒有通讀瓊瑤金庸的多……
整個社會審美通俗,歌劇和戲曲這種雅文化自然聽不懂了。
通俗好懂,但是很空泛,頂多聽40年也就膩了。
戲曲這東西,可能聽一輩子還在回味,至少我爺爺這輩人,聽了一輩子,也不知道聽不聽的懂。
戲曲是好東西,可惜現在去聽,門檻太高了,要是我4歲的時候聽戲,應該會去學戲。
可惜我4歲的時候,學了畫畫跳舞薩克斯,小提琴鋼琴拉丁舞,結果現在屬於殘廢狀態……尷尬
話劇因為有小品的輔助推動,好像最近不錯,西方這東西,老外是不得不聽,不聽這些不好意思出去跟人打招呼。
中國不是,你要說你聽一場昆區京劇或者舞劇,人們會用看怪物的眼神看你。
這個逼,不能裝。
謝邀!
簡單粗暴地來說:- 演出形式風格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程式化誇張化脫離實際生活的舞台形象,很難引起大多數普通人的共鳴了;
- 自我朝開始,戲曲被納入體制內,創作發展受到了相當大的限制,加上歷次政運,很多老藝人受到迫害,技藝失傳,德行失格,所以也就沒法將文化精華傳授下去,後輩學的更多的只是粗淺的技巧,而不是文化底蘊,所以戲曲也就無法真正被繼承發展。
誰說的?樓里一堆胡說八道的。
你算算中國有多少個話劇團?歌劇團?又有多少個戲曲團?
中國各劇種團體,國營民營加上,絕不少於2000家,話劇呢,可能沒有100家。
戲曲團體,基本上還都有演出。話劇團除了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上海話劇中心,各省的話劇團基本處於倒閉狀態。不要把話劇演員演影視當作話劇普及。真正靠話劇吃飯的沒多少。
你看看有多少人紅白喜事請戲曲?又有多少人請話劇、歌劇?
我問過學生:喜歡戲曲的,一個班好歹有一兩個。喜歡話劇、歌劇的,一個都沒有。
yes,minister裡邊經常提到歌劇只有上層社會才去看,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看也買不起票,那陣兒才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同期《天津日報》上每天都有當天市裡幾個院團演出信息,每周都有好幾篇文章介紹本地戲曲和曲藝演員或者外地演員來津表演的信息。遇到曲藝節,半個版都是演出信息。(那時候天津日報每天只有四版)大概能看出歌劇比中國戲曲(至少是京劇評劇)衰落更早。
個人感覺中國戲曲和西方歌劇一個差別在於,中國戲曲在全階層中流行,上到長者朱相下到底層百姓都愛聽(現在可能是各階層的老年人);歌劇反而只在上層社會中流行,受眾更小。換句話說全體中國人老了都是戲曲潛在觀眾,西方人得提高收入提高品味升一個階層才變成潛在觀眾。反正無論中西,想活下來都得靠政府支持。
(完全瞎猜,不一定對)
同志們。以後這種問題請邀請我。我經常看到一些搞笑的回答,這個問題下就有好幾個。可笑至極,居然還敢貼出來。你就沒有問過自己,你懂這行嗎?你提出的理念是有參考性的嗎?知乎是個分享專業知識的地方,就算不是專業的。那也是研究過的,回答是有參考價值的。
「15歲的時候覺得煞筆才會去看這種東西」
「自古輕視戲曲,文人也不愛加入創作」
「沒錢,一切都需要錢」
Exome???
這些東西吧,沒到一定的年齡還真看不下去。十五歲的時候看會想,哪個傻逼看這玩意啊,二十歲就會閑著沒事幹看看玩,三十歲估計也會認真看了吧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烙印,中國戲曲源於中國古詩詞歌賦,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愛,而現代人有幾個喜歡古詩詞歌賦的?有幾個會說會背?有幾個會讀會寫?除了那些為中考高考奮鬥的莘莘學子們,其他人屈指可數了。對中國詩詞歌賦都沒感覺的人,怎麼還會喜歡戲曲呢?說是要與時俱進,其實並非說說那麼容易。戲曲本來就是和著詩詞歌賦的文字,再加上戲曲音樂才能叫戲,加上流行音樂,加上網路熱搜辭彙,那還是戲曲嗎?那就不是啦。
你去觀賞蘇州園林,不會說「這園林也太不與時俱進啦」,顯然不會,而且周圍加上人工柵欄你反而覺得煞風景,破壞了古色古香的園林氣韻呢。同樣的道理,戲曲他不是21世紀的產物,戲曲演繹的不僅僅是故事和人物,他演繹的是那段歷史,是那種感覺,是那份你要用心去感受的中國藝術。
因為藝術是有濃濃的時代烙印和階級基礎的。當藝術所誕生的時代過去了,經濟發生了變革,階級基礎不復存在了,就會失去了流行的因素,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會成為經典,但不會繼續發展,只能逐漸衰落直至滅亡。
京劇前滅亡的還有各種其他僅限於文字記載的地方戲。大鼓裡的子弟書更是在清朝就滅亡了,《老殘遊記》中黑妞白妞的梨花大鼓也滅亡了。而代替子弟書、梨花大鼓的,是更加先進的,音樂形式更複雜,唱腔唱詞更合理的京韻大鼓、單弦等。而慢慢取代單弦和京韻大鼓的,是形式靈活多變相聲和快板,並且相聲和快板憑藉著自身不斷發展改革的優勢,一直延續到今天。而當初和相聲同時期誕生的其他曲種,到現在幾乎已經全部衰落下去了,因為他們固步不前,已經沒辦法符合當代人的藝術審美。
歐洲也是一樣啊,傳統歌劇真的沒什麼人看,年輕人如何欣賞的來?但我知道美國的百老匯經典劇目還是非常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因為題材相對新鮮,而且其中的價值觀也沒褪色,但總體受歡迎程度遠不如形勢更加繁複多樣的流行音樂。我校號稱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藝術院校,涵蓋各大藝術門類,擁有高校中數一數二的美術館,展覽常年不斷且質量不低,音樂會源源不斷,話劇每年都要排幾台大戲,原創歌劇也有不少,獨獨不見傳統戲曲的蹤影
二十折戲,你很少找著一首對味的。但歐美的歌劇跟現在流行音樂很切合,大多數人能聽的慣。
而戲曲它要求聽眾有一定語言、文化基礎,不像外語的歌劇,聽不懂我聽曲調。
戲曲的樂調,說實話,在沒有探求文義的前提下,如果聽你大概會感覺有些聒噪。
但如果你有幸碰到一齣戲,一起一頓,你對它有了美感,它的詞藻很切合你的審美,你怕是會聽很多遍的。
愛戲人是有的。中國戲曲是很精緻的東西,曲義精深,曲調晦澀,但倘若其中有你所愛,你會上癮。
外國的歌劇歌詞如若有漢譯,是很易懂的。其實這有些像現代詩歌,體式多,感情自由豐富,是很容易欣賞的藝術,那麼人數便相對較多一些的。
這個問題說明題主身邊喜歡戲曲的人少。
年輕人要年輕到多少?20代算不算?
我身邊喜歡什麼都有,蠻平均的。其中就有戲痴子,有個特別特別愛崑曲的。京昆群英會演出幾乎就看她直播感想了。
江蘇之類的省也都有省市級崑劇院,是不是說明崑曲挺受歡迎的呢?
京劇倒是好像確實年輕人喜歡的不多,老人更多。
也有喜歡話劇的,人藝周周去泡。
人都各有所愛嘛,話劇我就不喜歡,我喜歡舞劇。
說實在的歌劇也並不一定是怎麼高雅的東西,比如我們這夥人就對歌劇惡評。
我身邊還有留日的一撮人特別喜歡看歌舞伎,雖然題主沒稀罕問這個。
總之這是個主觀性問題咯,還沒聽說有權威性全國分地區分年齡段的調查出來吧。戲曲在普通人這裡普及程度是絕對比得過話劇和歌劇的,在藝術生里是真的比不過話劇和歌劇的。
我覺得是因為京劇相對於音樂劇話劇想看明白更難。但是事實上無論是歌劇舞劇話劇都處於走下坡路的態勢。在中國,由於西方戲劇是舶來品,到今天發展也很有限,所以中國戲劇是從零基礎滿滿上升,而西方是從主流娛樂方式變得漸漸沒落。這個問題回答里好像也很多校友我還是匿名吧
今年是「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十週年。
如果我默認知乎答這個題的人都經歷過本科教育,那麼這個活動非常失敗,它沒有完成起「普」的任務。不是這個持續了十年的活動失敗,是藝術普及教育整體的失敗。否則不會有《雷雨》上演時,觀眾哄堂大笑;也不會有這個問題下竟然出現「中國自古就輕戲劇,文人不屑於寫」的回答,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搜索一下xx票務通、x麥網等購票平台的演出信息,傳統戲曲和歌劇、話劇之間並沒有明顯差距。可見願意掏錢買票欣賞題主以中西劃分的這兩大類藝術形式的受眾人數多寡並不明顯。
兩方面
1,大家都明白的,現代藝術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多樣性了,再回過頭看老的東西,自然感覺差很多。
2,更關鍵的是「斷代」了,戲曲愛好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如果小時候沒有跟著長輩看戲的習慣,長大以後自然很難接受,事實上建國後戲曲就半死不活,到文革則是徹底完蛋了。沒辦法,蘇聯模式對藝術的摧殘太嚴重了。控制越多,藝術死的越快。
●還沒有與現代世界相適應?
過去都是農村年節或一年一度集會,會請一個劇團去我們村裡的戲場唱上幾天,就是村裡某個屬相的人共同湊三五萬請來的,或者村裡出的錢?。
●其實這個文化藝術產品必須是要有人來出錢支持才能發展的,古今中外,從慈禧到現在都一樣的!
●錢從哪出?政府或者消費者或者權貴。
●那問題就是沒有一個好的健全的能容納傳統戲劇的文化市場咯。
●可能想去看的人看不起。有錢的人卻又不想去看。
●應該用那種韓劇模式來打造,弄一批明星出來,應該會好點,現在都沒什麼名角了,全被流行文化給搶了!【過去戲曲界才是娛樂圈的主角】【而現在是影視界、音樂人、曲藝都很邊緣,話劇陽春白雪,……】答主這個問題,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要不你做個調查,你所謂的年輕人群體,有多少人看過戲曲又有多少人看過歌劇話劇?
說得好像「國產電影/動漫」就搞得過歐美日一樣。
本來「傳統戲曲」就不如電影動漫更有表現力,在「先進技術運用」這一塊更是天然劣勢。
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上國產二字的強大加成,能流行才怪。
中國戲劇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下九流,西方話劇在西方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只是我這麼個觀眾對這幾門藝術的感覺與看法。
話劇:從接受起點來看我覺得較為通俗易懂,起碼字面說的是通用語言,表演方式也更生活。
音樂劇:又是跳舞又是唱歌,唱的還是通俗唱法多有意思啊。
歌劇:學習美聲能不知道詠嘆調么?能不知道一些歌劇么?(我以前就學習美聲,小時候特想做個歌劇演員。說來慚愧我知道很多歌劇演員,很多歌劇劇目,然而對戲曲的名家和劇目我卻幾乎不知道。)
戲曲:學院組織去看過兩次川劇,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戲曲。整個重慶川劇院除了我們學院的學生,四周竟然全是老爺爺老奶奶。說了慚愧第一場看的傳統劇目我和我的同學竟然睡著了。第二次看的新川劇《金子》改編的話劇《原野》,這個還挺好看的演員還是名家,有看話劇《原野》,所以看這個戲曲版本挺新奇接受起來也挺快的。
1:聽不太懂方言台詞還有唱腔,自己也沒有建立起對戲曲的審美,只是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覺得厲害。
2:中國有龐大的學生在學習美聲,學美聲當然會學習到歌劇詠嘆調,當然之後就會慢慢了解歌劇。然而你身邊有幾個人學戲曲,反正我身邊是沒有的。
我是個小白,年輕的小觀眾,不夠專業。說的不對的,不好意思多多指教^ω^!
前面立黨之流老生常談的答案又在扯什麼藝術階級論,完全文不對題。京劇和歌劇比有個缺點,旋律太差,缺乏傳唱度。膾炙人口的歌劇為現代人銘記的不是內容或者台詞,而是它們的旋律優美,具有高辨識度的序曲和詠嘆調,時至今日有不少流行音樂作品都在借鑒,說明壓根就不是什麼聽眾的階級層次問題。相反京劇翻來覆去就那幾個曲牌(當然這是中國戲劇發展路徑的問題,畢竟音樂一直都屈居於輔助地位),按現代的觀點也不好聽,流行主要是靠大白話的台詞。綜合來講還不如向來以古雅自居的崑曲以及後起的粵劇。
如果拿京劇跟話劇比,劇情和思想內涵以及場景就更是短板了,簡直不能提。若非擔個國劇的虛名,簡直就是種該淘汰的落後藝術形式。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莎士比亞的《馴悍記》?
※如何評價立陶宛 OKT 劇院版《哈姆雷特》?和其他版本比有哪些獨到和創新之處?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以及話劇改編電影需要注意哪些?
※為什麼話劇票的價格這麼高?
※直男如何兩天內學會偽裝成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