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對當將軍的人有什麼能力的要求嗎?
戰國趙括,沒上過戰場,趙王就敢讓他去帶著幾十萬人,打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大戰,想想都不可思議;漢朝衛青霍去病也沒有軍中經歷而空降到部隊當領導;貳師將軍李廣利也差不多。
那麼問題來了,當將軍完全不需要經驗嗎?靠天賦就可以?
太多的回答都在糾結於趙括是不是被黑了,我主要想問的是。
為何趙王敢把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交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去指揮。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登壇必究》,明萬曆年間由王鳴鶴所撰。這部兵書名為《登壇必究》,意即登將壇者必深究此書,方能得為將要領。
王鳴鶴字羽卿,是嘉靖年間武進士,歷任海州西海所千戶、甘肅參將和副總兵、通州總兵、廣西總兵、廣東總兵,擔當邊將三十多年,不僅曾與倭寇作戰,還參加過萬曆三大征當中的寧夏之役和播州之役,因染瘴癧而終於平定海南黎族部落叛亂途中。王鳴鶴一生歷經數十戰,幾乎每戰必勝,名重天下。
王鳴鶴不僅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戰將,同時也喜好詩賦,頗有文采,著有不少文章和書籍。其中《登壇必究》是他最為著名的一部著作,幾乎將自己三十年來所有的知識傾囊相授,著成此部圖文並茂的百萬字兵書。這部書是王鳴鶴根據自己所學和戰場經驗總結出來的一部為將必看的軍事百科全書,如果說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是武將練兵要領、是帶兵之策的話,那麼《登壇必究》則是武將提高自身素養之書,是為將之策。
《登壇必究》的目錄如下:
《登壇必究》分為四十卷,前五卷為天文及卦學知識,六至十卷為地理知識,十一至十四為選任之策,十五至十九為行軍及戰備之策,二十為戰場之策,二一至二四為地緣政治,二五至二八為水戰城戰之策,二九及三十為武器之策,三一為漕河知識,三二為計謀及醫護,三三至三六為陣圖知識,三七至四十總結了一些奏疏,是為奉君之策。
總而言之,由《登壇必究》來看,在古代當將軍,除了要有指揮戰鬥能力、戰場應變能力、計謀攻心能力和選賢任能的能力之外,還至少要具備天文地理知識、推背算卦知識、地緣政治知識、行軍戰備知識、人畜醫護知識、火器鐵器知識以及說服領導的能力等等。《登壇必究》的作者王鳴鶴正是從他所經歷的數十場戰役當中獲得了大量經驗,感悟出為將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知識,因而寫下了這部明代軍事百科全書,這本書也成為了後來將領幾乎都會看的教科書。
當然,並不是所有知識和經驗都只能從戰場上獲得,假如一個人出生在武將世家,可能在進入軍隊之前,就已經能夠從父輩和祖輩那裡學到大量間接經驗,如果天資好的話,只要經過一兩場戰鬥的實際操作,就能夠有資格統領軍隊獨立作戰。
而關於「是不是有天賦就可以」這個問題,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全天下有天賦的人千千萬萬,卻不是各個都有機會做到將軍。軍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風險極高的職業,上到將軍,下到軍吏,在戰場上都有可能遇到危險,丟掉性命。最終能夠做到將軍的,除了有天賦以外,還得有運氣。
可能運氣也是在古代當將軍的一種必備能力吧。
姑妄一答,拋磚引玉。在古代,你能帶一萬人出去,走一個月,完好無損平平安安的把這一萬人再帶回來。
你已經有上將之才了。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問題,他會問伍長,伍長會問百戶,百戶會問千戶,千戶問指揮,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們能否活下來就看你的了!兵法之所以奇妙,關鍵在於一個變字,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戰場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 卻,都要你拿注意,在你身邊也許有一大群參謀,但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一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如果你能從那變化莫測的世界中,發現其中的奧妙,並就此做出正確的決斷,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具備了名將最主要的素質。但是還有一關是你必須通過的,只有過了這一關,你才是真正的名將。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年級,這個年級我們要學習的是堅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內容,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不過安慰自己而已,打了敗仗,死幾萬人,你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嗎,你怎麼去面對那些士兵的家人,怎麼有臉去見將指揮權交給你的上級?那是幾萬人命,不是幾萬隻雞!然而你的選擇只能是堅強,即使你屢戰屢敗,但必須屢敗屢戰!我們可以想像,當你數次敗在同一個人手下時,你會畏懼這個人,所謂的恐某症就是這麼來的,即使你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不能戰勝自己的軟弱,還是不能成為名將的。而那些最優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去挑戰那個多次戰勝自己的人,這才是堅強!當你具備了以上所有條件後,你就成為了真正的名將,但還有一點,是你必須具備的,那就是運氣。說起來似乎有點滑稽,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準就在你萬事俱備,準備大展身手時,一支冷箭射來,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竇娥還冤,你的一切抱負和能力都無法展現了。戰史上只會這樣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戰場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體情況不詳。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這變化無窮的戰場上,要想成為真正的軍神,你必須在一次次的殘殺中倖存下來,看著周圍的人死去,忍受無盡的痛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努力獲取那不為人知的奧秘和規律,經歷無數次失敗,有勇氣從無數士兵的屍體上站立起來,去打敗對手。這才是真正的名將之路,一條痛苦、孤獨、血腥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終點,光榮和勝利就會在那裡等待著你。無論是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還是後來的戚繼光、袁崇煥都是這樣的名將,他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成長經歷而驕傲和自豪。
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首先,趙括的爹是趙奢,自己也挺有本事的,紙上談兵也是本事,畢竟能把打敗秦軍的馬服君辯倒的也沒幾個人;衛青的姐姐是衛子夫,不知道衛子夫是誰的重讀漢書;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領兵的時候衛青是大將軍;李廣利的妹妹,還是姐姐來著,是漢武帝非常寵愛的李夫人
在那個沒有科舉,舉孝廉的時代,這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你之所以聽說過這些人,是因為他們確實有本事。平步青雲,任人唯親的多了,你怎麼就知道這幾個?
趙括是因為長平之戰打敗,這個沒得洗,但錯不全在他,對面是白起!白起!白起!
他自己都說了,不怕王he(沒找這個字,我也不會寫,見諒),如果是武安君的話,就得謹慎小心一點了
連一個目中無人,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沒碰見過白起,當時信息傳遞又落後的愣頭青都說出這話,自行腦補白起有多嚇人
衛青,本來漢武帝也沒把他當回事,封個侍中,中長大夫,當個國戚養著,後來封車騎將軍,也不是一步就當上大將軍的
車騎將軍是個什麼官呢?高級將軍。漢制,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漢時,車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戰事時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後便罷官
然而,首戰奇襲龍城,創大漢敗匈奴之先河,後七戰七勝,封大將軍,謚號烈,陪葬茂陵
霍去病,十八歲率八百輕騎,長途跋涉數百里突襲匈奴營帳,斬首兩千人,封冠軍侯,連衛青都自愧不如
李廣利就很尷尬了,他跟上面幾個相比就是個廢物,但架不住李廣有名啊,他打壓李廣跟著有名啊
開個玩笑,他本人雖然不是特別厲害,仰仗大漢國力,也是打過很多勝仗的,可惜同時代的都是bug,名聲自然不是太響,最後禍起立儲,也是挺可惜的
先寫到這裡,回來再寫名將標準,不過強烈推薦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里寫到的七條,能找到的話就貼在這裡
《孫子兵法始計篇》把基本條件說了大概:「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
明確指出了理論和經驗的總結,譬如法者講的是軍事制度,需要很多理論基礎。天和地兩者更多需要的就是經驗累積。將者的智信仁勇嚴指的是為將本身的素質,但將領的素質也只是軍隊組成的一部分。
戰國時期很多將領多是將門出身,只能說趙括缺乏統率大軍的經驗,不能說趙括沒參與過軍事歷練。史書記載也只說王翦少好軍事,初次領兵就整頓部隊,組成一支精銳。在秦國中王姓頻頻任將,王齕和王陵以及王翦的子孫皆出名,由此可知將門家族可以憑能力壟斷軍事,名將大概從小就跟著父輩作戰了。蒙驁、蒙恬一家都如此。那時的軍事知識是由貴族所壟斷,家族教育有很大優勢。我認為趙括只是缺乏統領大軍的經驗,在那之前有可能曾擔任百將、閭、校尉什麼的中下級軍官。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西漢,李廣祖上就是秦將李信,就是被項燕擊敗那位。項燕的子孫項梁、項羽也都擅長軍事。李廣家族因為這層關係世代在西漢擔任僕射一職。南越王趙陀史書記載他是真定人,即是趙國人無誤,有可能是趙國將門出身,不然也不可能忽然就成為五十萬大軍副將。在史料中如果看到有誰忽然空降成為主將,應該多想想其出身背景,沒可能真的什麼資歷都沒有就空降。
衛青和霍去病絕非在軍中沒經歷,儘管司馬遷也黑劉徹任將為親。衛青擔任車騎將軍前,至少擔任過七八年的建章監, 建章軍就是羽林軍的前身,這期間他一直參議國事,足可稱之為經驗豐富。衛青第一次出征只是漢軍四路部隊之一的將領,在作戰中其餘三路皆無功,其中一路正是飛將軍李廣被生擒的故事。衛青從此地位轉重屬合情合理。至於霍去病最初麾下也不過八百騎兵的校尉,原本是跟衛青去蹭經驗的,沒想到獲得巨大收穫。他擔任驃騎將軍是兩年後,也不能說是空降。
衛青和霍去病只是起點比較高,但也在混經驗,如果不是給一點兵出去作戰,難不成還真從士卒做起不成?外戚掌兵是漢朝的特點。當時沒科舉制,選拔標準也有些模糊,除了有些軍功爵影響外,大多數人依然要靠背景。
李廣利一家平民出世,全家都是歌手,大概也不懂什麼軍事理論。二次討伐大宛的關鍵人物是羽林郎出身的上官桀和趙充國,李廣利掛名半指揮。李廣利出征莫名其妙被圍,趙充國率兵敢死百人突圍,自己身中二十創。上官桀是羽林軍出身,雖然曾擔任過弼馬溫,但勇敢而有機智,征大宛時,李廣利讓他進攻郁成,他一路追殺都追到位於現今烏茲別克的康居國去了。漢武帝時期的羽林軍的確培養了不少人才。總之李廣利麾下那群漢將皆精英,只是史料缺乏,掩了眾人之名。劉徹扶持李廣利另有原因,最主要的應該是想用他來取代衛青的影響力。
知乎?想問有沒有,再說是不是?(我記得是有這句話吧)
首先。樓主想為趙括辯白一下。趙括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因為其出身於將門世家,並且從小聰慧熟讀兵書,一直都相當於擔任趙國高參一樣的角色。他第一次在當時的戰國軍事圈露臉,是跟著他爹一起去打齊國時候的事。當時趙軍攻打齊國麥丘城,久攻不下。見趙奢很苦悶,趙括就說,我們圍困麥丘多時,城中缺糧,不如我們給麥丘城裡扔糧食。趙奢採用趙括的方法,沒過幾日城內人民起義,麥丘不攻自破。自此之後,戰國軍事圈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
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古代的戰爭因為戰法還不是特別靈活。軍械不精良。野戰的根本還是在於糧食的多少和軍隊的數量。
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國經過變法已經非常強大,其國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趙國雖然偶爾有過局部的勝利,但想要真的戰勝秦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敗勢已經不可逆轉。長平之敗應該是歷史的必然
再來講戰爭進程。戰爭開始前,大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篤,趙王只得派廉頗出戰。可是廉頗初戰就失利了,沒辦法,不得不堅壁不出,死守在營壘里。廉頗開局就開了一個壞局。什麼壞局呢?廉頗帶著最早的趙國20萬精銳(裡面有大量騎兵)打不過遠到而來的秦國軍隊。軍隊士氣就先弱上一截。接著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評價廉頗好了。真的是將軍遲暮啊。上黨郡本就不是趙國原本的趙國領土。常年戰亂,籌措軍糧全依賴國內。秦昭王雄才大略,派百萬壯丁疏浚河道,是秦國糧食可以從水道運送,遠快於趙國。。而趙國卻相反,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將本來善於野戰的趙軍用於防守戰,讓秦軍順利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動權,同時由於趙國外交上的失敗,導致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死地。
其實已經選無可選了。趙國拼國力拚不過秦國。而且後面還有一個燕國小動作不斷。再不結束戰爭。前線將士只有餓死的份。此戰廉頗大罪,當自裁以謝天下。
後面的事情就不贅述了。再看看結果。武安君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是趙括的殺敵成果。而且可貴的是他自己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了戰死沙場。
從趙括來說,在指揮長平之戰之前, 「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 ,也就是說那時他已經是個有了戰功的將軍了。至於趙王賜他的金帛,是藏在家裡,還是購買便宜的田產,那是趙括個人的事情,但趙括的實戰經驗與實戰成績,絕對是將軍級別的。
白起常年老將。春秋戰國誰敢說能和他平分秋色。打個比方難道所有被粟裕打敗的都是廢物?那天下再無英豪。
最後說一句俏皮話。趙括的時代還沒有紙,沒有紙就說人家是紙上談兵,這有些牽強。
自古良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此致一個有理想抱負的熱血青年。
這簡直是黑衛青和霍去病最最嚴重的一次。
你拿戰國二流將軍(當然整個戰國時期也挑不出一個能擊敗武安君白起的名將,要不老辣的秦昭王為啥秘密換白起上陣)和漢朝二流將軍(他的姐姐李美人也不是一般女子,死了也要漢武帝記住自己最好的一面,心機婊)來和漢朝超一流名將來對比 ?
每一朝的top名將並不是沒有作戰經驗,而是天賦已經絕對到位,從每一次出場積累作戰經驗(小仗也能贏)然後打一場top勝仗奠定自己歷史地位。
Top名將和普通將領的區別在於前者沉澱每一次機會然後抓住大戰機直接出彩,後者即使沉澱多少次,也不會抓住機會,因為他們連戰機都看不明白。
趙括和李廣利是既沒天賦也沒經驗。
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古之名將如 秦將白起 漢將韓信,並沒有顯示他們如何如趙括飽讀兵書,只是他們能夠看透戰局,依託有利地形,分析兩軍對戰以及第三方勢力的干擾,最主要是冷靜的像現代狙擊手一樣,慎言冷冽,思維敏捷料敵如先,一擊即中。
其實作戰從古至今都是揣摩透人心。
能贏,就是你看透了敵人,而他看不透你。
比如曹丞相的軍事祭酒郭嘉看透人心,算無遺策,當然他算不上統帥。
在亮劍中有一段寫,楚雲飛去李雲龍的營地觀摩,雲龍說楚雲飛的作戰地圖標註的很詳實,很佩服。換他李雲龍就不行因為是沒文化的泥腿子編筐出身,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沒受過正規軍校教育的少將,不用畫不用標尺愣是能用腦子指揮,腦子詳實的記錄地圖和作戰地形,不需要標畫。當然這跟李雲龍將軍參加革命早從紅軍時期打出來的經驗有一定關係。
軍校里教的書本軍事方法遇到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實打實的實戰經驗就不靈了?
並不是,而是李雲龍將軍若接受正規軍事教育指揮藝術只能越來越強大,他本身就是打仗的那塊料,這就是天賦決定上限,不是經驗決定上限。
馬服君趙奢,一個國稅公務員沒有實戰經驗,怎麼就分析出敵我態勢,帶領趙軍一掃秦軍。
那麼你說一個沒有作戰經驗的稅務專員怎麼就出奇制勝,大兵團圍毆秦軍。作戰經驗哪來的,誰教他的。
馬服君若在,趙軍真不一定會在長平損失45w有生力量,即使出擊也不會輕易被白起包了餃子這就是經驗。
經驗是聰明人摸索出來的,而不是笨蛋死記硬背出來的。
(當然趙括要是能戰勝白起那他就不是趙括了。長平之戰輸在了外交和經濟,不能趙括背黑鍋,一個沒有錢沒有糧沒有外交沒有情報的趙國想贏也很困難,守城戰略是正確的,原本是想困死秦軍,再出擊,但是趙國沒錢沒糧實在等不到困死秦軍那天,只好提前over)
你說經驗和天賦對於名將哪個重要。
能成為名將,天賦是必要條件,經驗就分實戰經驗和從小耳如目染的親戚父母朋友的教育熏染,比如常遇春和其內弟藍玉。
有的名將從小跟父兄打仗慢慢積累,最後獨擋一面。
霍去病是天才,那麼衛青在第一次出場作為四路大軍唯一獲勝的方面軍將領,之前戰術和方法誰教他的呢,這可不是仗著是外戚能夠得到的能力。這是天生的真才實學。(漢武帝也不是傻子,沒能力真做不上大將軍這個職位)
兵者,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會計較一城一時一得失,他們打得整個戰局。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作戰天賦和經驗又是誰教的呢,整個戰局都在他的心中裝著。用人詳准,料敵於先,打則必勝。
這就是天才中的天才,歸類為元帥更為準確。
你覺得名將和庸將到底差在哪。
其實就是差在能否準確快速的分析出敵之弱處,然後一擊致命。
分清好壞謀略,膽大心細,不拘泥於常人,不隨波逐流,自己的判斷正確無誤,就像我們考試做選擇題,高手總是又快又準的選對,分數奇高,目光堅定,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作戰時期的漢高祖和明太祖。
劉邦和朱元璋也可稱一代元帥。
最主要的是有些戰神,真的不需要經驗因為他們天生就會打仗,而且戰則必勝。
參考本朝兩位top2 林帥和粟司令員。
當然他們也打過敗仗,但是在決定國家前途和奠定王者的大仗上,絕沒有掉過鏈子。
正如高手平時考試偶爾不行,但一到中考高考競賽就超水平發揮,這就叫考試型選手,也叫高考狀元。非也,古時能以將軍身份出征的將領大多出身武將世家,而這些人自幼便學習戰爭所需的一切技能包括但不限於弓術、馬術、刀劍槍法,比較富貴的家室,還會有老師來教授前人戰爭的實例,由此學習教訓、兵法等。即使是較貧窮的下級軍官家庭,刀槍弓箭這些也是必修科目。這些人戰爭素養可不低。
題主想問的是沒有戰爭經驗便領兵打仗的問題,我最近在看日本戰國史,就以日本人的做法為例,日本武將元服後(13~16歲左右)不久便會領兵出征,稱為「初陣」,倘若部隊的大將是初陣,那麼必會有幾個經驗豐富的老將輔佐左右。織田信長初陣的時候便是由織田家家老平手政秀做的周全準備並且親自擔任其後見役。所以新任將領握有指揮權,但老將則要在戰場中觀察和進言,把戰場做為課堂來進一步教授新將領究竟該如何指揮戰爭,並往下類推,新上戰場的武士,便有屬於該武士家的老兵(足輕)來跟隨並給出建議。可以說古時將士真的是自幼便不斷的學習戰爭。既然都是學,那麼肯定有學習優秀的能夠學以致用甚至發明創造些新戰法;而未能領悟精髓弄巧成拙的也不在少數吧。
首先,趙括只是沒有過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但是他是趙奢的兒子,他的軍事理論相當豐富,這在當時已經很了不起了。要知道,先秦時期,識字的人就是精英階層,懂軍事理論就是軍事人才了。而且當時趙國的選擇也並不多,廉頗年級已經很大了,那時候醫療為什都很落後,這麼大年級的人說沒就沒。最關鍵的是,趙括的對手是戰國殺神白起。
衛青並不是完全靠小舅子的身份上位的,他年輕的時候是長公主家的騎奴,騎射技能沒問題,後來又在建章營,算是行伍出身,部隊里的事情門兒清。而且他真正上位是四路出兵大獲全勝以後。
回到問題,在古代,當將軍的人,至少得符合倆要求,一是知識技能上,得懂部隊里的事,得明白怎麼行軍怎麼紮營怎麼列陣;而是能力態度上,得果斷得有勇氣得有智謀。其實,這兩點可以用兩本書概括,前者大半寫在《紀效新書》里,後者大半寫在《孫子兵法》里。
這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有多複雜呢?比如何把年薪提到知乎水準大概要難一百倍。我想了大概半個多小時,發現答不上來,但我想分享一下思路。
首先我們來審題。
需要哪些能力,這個問題問的就很不好答。首先不知道問問題的是誰,是君主在選人用人,還是將領在自我反省,還是年輕人的志存高遠?站在不同的角度,這個答案差異就很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能力素質這個東西,有天生也有後天培養,年輕人想當將軍,重點就放在後天培養上,因為他改不了先天條件;君主選人用人,更多看的是先天條件,因為個人的努力和奮鬥他是看不到的,或者說關注個人的奮鬥的君主,往往選不出好將領,因為君主精力有限,但肯努力的年輕人很多,憑這個選將領,趙括這個級別的也得被漏掉;將領自省的話,就剛好是結合兩者,要看自己有什麼先天條件可以發揮,要用什麼方面的自我提升來達到素質短板的彌補。
聊完個人的奮鬥,再聊聊歷史的進程。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國力,不同的兵力,不同的君主偏好,都決定著對將領能力有不同的需求。新生政權的用兵思想大多偏冒進,因為輸得起,或者說再慘也比以前強(不然誰會選造反這條路),相反歷史比較久的王朝用兵就更趨於保守;國力上呈正態分布,太弱或者太強的都會選擇偏重進攻的策略,國力適中則會趨於保守;兵力越多,顧忌也就越多,需要將領考慮的就越多;最後君主偏好也不難理解,誰還沒碰到過價值取向奇葩的領導啊。
以上都是用人方面的問題,其實拋開戰場環境,也大多能用在其他方面,下面聊聊戰場。
我為什麼說這個問題比如何達到知乎年薪水平難百倍,主要就在這裡。戰場是個很抽象的辭彙,理論上兩個人街頭打架也能稱之為戰場,三體世界裡跟外星文明互懟也是戰場,要是有人能概括出來戰場是什麼,那要麼是在說正確的廢話,要麼就是在扯淡。
鑒於題目的標籤和一些描述,我就假定這裡的將領是指冷兵器時代統帥1k至400k人的將領了。
冷兵器時代打仗靠什麼?靠的是有效兵員。戰鬥素質達不到要求的肯定不算,不聽指揮的肯定不算,裝備不達標也肯定不算。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基本都解決不了這幾個問題。
多的不說,就一千人的隊伍,這一千人來自一千個地方,有一千種生活經歷,憑什麼聽你的?因為錢糧你管嗎,不是的,你死了照樣有人給他們發,因為你很能打?那你恐怕得有項羽的身手,才差不多能鎮住幾個人。權謀家這裡就指出,分化他們,每一個人是沒法抗拒你的,不讓他們抱團就行了。但你帶的人是去打仗的,一開打自己人都抽冷子互相傷害了,還打個什麼勁。這個分寸就很難拿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組織一場活動的經歷,沒有的可以諮詢一下當老師的朋友,最好是帶小學生那種,就簡簡單單的帶著一個班的學生去一個地方,就能把人累死。有人累了不想走怎麼辦?有人途中要上廁所怎麼辦?有人跟不上迷路了怎麼辦?有人就想搞個大新聞怎麼辦?這還只是帶著走路,讓這群人在哪吃飯,在哪睡覺,病了怎麼辦,累了怎麼辦?吃的怎麼運過來,水從哪裡打?這都還是正常狀態下,真打仗的時候食物,水源都很可能斷貨,而且還在不停的死人。身邊的人死掉是很恐怖的,你確保自己不崩潰的同時,還要想辦法讓你手下的人不跟著崩潰。
再說天時地利。打仗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什麼困難都能克服的。春天怎麼防病,夏天怎麼避暑,秋天收不收糧食,冬天怎麼防寒,這都是學問,戰場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想去就去的。在哪打,怎麼打也是問題,翻山越嶺千里奔襲爬到山頂,才發現人家笑嘻嘻的推著滾木礌石下來了,這不是打仗,這是送人頭。
當然以上這些不會有人都懂,將領也沒必要都懂,因為懂這些的下屬有很多,往往問題不是沒人懂,是懂的人實在太多了。軍師,統領,親衛,戰士,附近的百姓,你每做一個決策之前,都會收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意見建議。有人說背水一戰士氣高昂,有人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有人說上述各位都是垃圾,你聽誰的?誰的都不能聽,你得自己做決策,這個決策,你做的了嗎?負得起責任嗎?
所以將領需要什麼能力我不知道,但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至少得能解決我提出來的這些困難,謝謝。
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俱;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我只想告訴你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所以可以黑趙括紙上談兵。倒是你想一想趙王不傻,不會讓這樣的人上場作戰,除非他真有過人才能。
而且當時秦軍也沒有能力繼續推進,可以說是慘勝。
至於為什麼趙括改變防守主動出擊,是因為國力問題,撐不住了,只能放手一搏,說實在的趙括還可以,你可以百度也可以看老沈一說。但不要信歷史課本
只有一個能力要求,能打勝仗。
比如聽黨指揮,能打勝仗。勝利僅次於服從,你說多重要
出身、人緣、資歷,主要就是這三點。
出身是最重要的基礎。
出身好的,像是戚繼光那樣直接世襲,十多歲就是四品你怕不怕~
再好一點的,是萌襲。如果你爹夠牛,你也能提溜出去見人,那麼可能你爹沒死你就能直接獲得高級軍職。
出身一般的,只要不是有大奸大惡的親戚,也還有機會。
接下來就是人緣,這個不用說,不和嚴黨搞好關係胡宗憲都沒法組織抗倭,不和張居正搞好關係戚繼光估計也坐不到總兵。
上面兩條是實際的,而資歷這條看起來最實際的其實大多數時候則顯得比較次要。
因為這一條要求太高。
單純混出來的資歷並不會讓將領被認為值得委以重任,如果想走這條路必須立下大功。
且不說和平年代都沒啥機會,戰亂之間?一將功成萬骨枯,雖然這樣出來的人也有,但是所需要的太多,智謀、驍勇、運氣、經驗缺一不可。而最關鍵的是時間,不混個幾十年可能都沒有出頭的機會~
唐朝和唐朝以前是出將入相,要當將軍你家得有好出身,唐朝以後是窮文富武,你家好歹得有錢讓你吃得比別人壯最好有師傅教,當然總有小概率事件,比如岳飛就是普通人家出來的,清初還有乞丐出身當了將軍,不過那得趕上天下大亂外加概率小的跟現在中彩票差不多。
如果真的了解長平之戰,趙括下缺少糧食的情況下,能堅持40幾天已經是上將軍之才了
其中一位說的很清楚。 當時趙軍形式太差了,糧草不足,士氣低落,秦軍主帥只要拖下去就可以了。 這時沒辦法只好找來新銳人物,強攻取勝,誰敢擔當? 只有找馬服君的好兒子來,至少他爹把白起都干贏過。
雙方對壘,秦軍臨陣換帥,白起回來了。 即便如此,雙方殺的天翻地覆,最後還是因為糧草不濟,退是退不了,那是塊飛地, 只有繼續沖。 敗了,秦軍也死傷過半,無力攻趙。首先趙括可不僅僅只會紙上談兵……只是對手是太強 白起
題主我就想說趙括被後世酸腐文人黑了上千年也挺冤了,你要是感興趣自己讀讀史書研究一下長平之戰,他的統兵能力絕對上游。
還有長平之戰不是他的初陣。
首先……將軍這個只是一個等級的指揮官。同類的指揮官很多……
至於古代需要了解的知識……
請參考我回答的這個問題
關於古現代戰爭理論,側重在兵器兵種以及陣型方面,有神么書籍推薦的呢?不太喜歡看教科書一類的。。謝謝! - 歷史 - 知乎
這只是有指揮能力的人寫的兵書,比較詳盡。
內容都是涵蓋當將軍的應該了解的……
但是只是應該了解……沒人能夠全面掌握而已……
主將首先得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各種壓力,甚至是死亡的威脅下保持冷靜,並及時作出不太壞的選擇。另外,軍隊是最講紀律的,也就是主主將應該具備很強的統籌能力,可以合理安排各部任務,必然要的還要能壓服自己手下。
推薦閱讀:
※象鼻刀前頭的捲曲部分有什麼用?
※武神趙子龍為什麼喜歡穿白衣銀甲?
※西遊記里的沙僧和三國演義里的典韋打起來誰會贏?不要只說沙僧是神,有什麼證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