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長城腳下的公社」這一建築項目?

十二位建築師都是竭盡全力的完成這一「建築藝術品」嗎?這是一次張欣和潘石屹對中國建築的探索?還是一次商業味道濃厚的商業炒作?精品酒店或私人宅邸哪一個才是這一系列作品的最後出路?謝謝


這涉及到一個建築界幾代爭論不休的問題,建築究竟更偏向於藝術性還是偏向於功能性。
而藝術性是什麼,功能性又是什麼。二者是否互相矛盾,又是否可以互相統一。
我有幸在這個月去了一次長城腳下的公社。
建築師是否竭盡全力地設計他們的作品我們無從得知。因為即使是最棒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水平也並非全部完美無瑕。
而潘石屹和張欣一貫的驚人眼球的作風來說,如果說這個項目是開發商對中國建築的探索來說,未免過於高看他們。
1.關於建築質量的控制。
開發商的誠意是什麼,無論是對功能性的誠意(蓋合格的樓給大眾居住,無論長期或短期);還是藝術性的誠意(完整地表達對建築師的敬意,細節也呈現的很好)都遠遠不夠。

在我參觀四合院(大通鋪對面)對建築的表皮有些感興趣,就摸了一下,一摸便掉下來一片磚(表皮使用grey-brick cladding),嚇得我趕緊花了半天時間給它塞到原位置。如圖所示,很多表皮已經開始脫落。

除此之外,防水工作也很是馬虎。

隈研吾大師設計的竹屋,選的竹子也明顯沒有經過完善的防水處理,一些竹子(佔總竹子的30%以上)已然開裂

這些只是舉例的一部分。根據詢問當地的工作人員,他們說大部分酒店的房子都是空著的,雖然名以上仍是酒店客房,但是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樓屋的主要功能實際上是工作人員的員工宿舍。

2.關於SOHO中國一貫的營銷方式。
與萬科以嚴格的產品控制和積極的企業文化不同,SOHO中國走的是文化營銷的路子。自從潘石屹用建外SOHO向中國引入了SOHO的概念並攫取了第一桶金開始,他的一系列動作都比較類似。或是引入非常新穎的文化概念,或是邀請非常著名的建築設計師。然而他開發出來的樓細節粗糙也是出了名的。銀河SOHO是一個例子,建外SOHO的業主反響也不是特別滿意。以及先前我擺放出來的照片也充分說明了一些問題。

3.是不是炒作?
既然他的樓質量如此之差,為何還有如此之多的人慕名而來。
當然是這個【對中國建築文化的探索】這個噱頭。
我相信在設計這些建築的時候,建築師們都是投入了相當多的心血的。但是作為開發商來說並沒有太多對建築文化的誠意。也許有人會反駁【可能是因為資金問題無法建造質量更高的房屋】。這就屬於一個取捨的問題了。
為了對文化的探索,完全可以縮小規模來提升產品質量。但是【12位亞洲知名建築師】【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這兩頂帽子並沒有讓到訪者看到應該有的品質。
相反的,這些建築的實體讓人格外失望。
無論是建築作藝術觀賞、功能實用或者純粹展示,SOHO中國作為開發商來說完全都可以做到更好,他們卻沒有選擇這麼做。
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是不是炒作很容易就分辨出來。

最後的最後。
通篇在說長城腳下的公社的一些名不副實的地方,其實是因為我之前滿懷著熱情希望瞻仰建築師們的傑出作品,最後失望而歸。但是這個項目的建成,其實還是有一些非常積極的意義的。雖然SOHO中國以玩票的心態開發了一系列建築師產品,但是對傳統地產開發指明了不同的方向。我們歡迎不同的聲音和不完美的作品,在有讚美的同時要接受批評。這或許是我們國家在建築領域變得越來越好的地方。

------------------------------------------------------


開啟了中國"photograph architecture"一大派別(大意是指適合拍照而非現場體驗或使用的建築)


潘石屹喜歡搞的和zara一樣,真新潮但是質量差。做文化營銷。去過他的建外soho,三里屯soho,銀河soho,細節方面做的太爛。根本沒有控制好質量。設計費一大把,建設費的投入遠遠不夠。銀河soho上了archdaliy,全都是鳥瞰圖,估計細節圖一張都不敢放上去。網友評論做的都是「直升機鳥瞰型建築」,是給「直升機做的建築不是給人做的」。從以上信息,得出我的第一句結論,才間接推斷長城腳下公社項目。還有,潘石屹太壞了。 @潘石屹


我突然想起了愛胖的鄂爾多斯100,詳情請戳http://www.cityup.org/case/zone/ORDOS100/
其實這種項目的根本在於「全明星」,就像NBA每年都要打全明星一樣

同時,就如同NBA的全明星是聯盟所有知名球員集體創作一樣,長城腳下的公社也是一次知名建築師的集體創作。

然而,這種創作更多的意義在於其像「廣告「一樣標榜出SOHO中國的與眾不同與對建築品質的不懈追求,但是如果非要說這是對中國建築的探索,我覺得這就有點高看潘石屹和張欣了

他們是商人,商人的任務是逐利,無論SOHO中國做什麼,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絲毫不懂建築,作為消費者(不是自己花錢的)住過兩三次。

第一次去是冬天,還是凱賓斯基管理的時代,客人寥寥。房子是我們住進去才燒暖氣的,凍得夠嗆。餐廳只有一個,沒啥可吃的。完全沒有期待中的酒店水平。

後來凱賓斯基不管了,又去了兩次,仍然沒什麼改善。倒是房子copy了幾份,更多了。

這個地方好像是建築師的作品集,但除了概念,細節上真是一塌糊塗。室內經常是陰冷潮濕一股霉味,室外環境乏善可陳,綠化、道路、設施都不怎麼樣。除了建築外觀上有點兒所謂的故事。

作為星級酒店,也就做些商業活動或者企業開會什麼的還行,家庭和個人客戶去,肯定會覺得坑爹:餐飲和住宿的水平與價格比起來,差得太遠。


2012年的九月份部門組織去參觀過這個項目。場地位於一片山的幾條山谷里,山中有很多核桃樹,山脊上是長城。對承孝相設計的會所,還有隈嚴吾的竹屋、安東的紅房子印象很深刻。以下均為回憶,暫時沒有圖片印證。
會所結合地形高差鋪開,長條形的體量,安穩舒展。主入口有很長的雨棚水平伸出,端部以片牆支撐。問訊台位於兩個體塊的連接處正對主入口,可透過大片玻璃看到一片自然斜坡綠化,正好形成天然背景。建築外牆採用鏽蝕處理過的鋼板,彰顯質感,外牆周邊結合了一些景觀排水。順便說一下,會所二樓有餐廳,並設露台。餐廳提供簡單的西餐,價格貴味道一般,人均花了100多,但沒怎麼吃飽,不過環境真心給贊。
竹屋 是幾棟房子里最克制,簡潔的。但氣場都在那個竹院里。可惜的是去時竹院沒有水, 沒水的話氣氛大打折扣 ,有水時的效果可參見電影志明與春嬌 里的場景。 休息平台邊上的竹牆是懸掛推拉的,近看沒那麼直溜,有損壞開裂的現象,拉起來也沒那麼順暢。總體效果比較簡潔,但已有破敗之感。竹屋的位置處于山陰面。竹院臨路但標高比路高兩米多,走廊靠山。室內空間很簡單, 屋內光線不是很充足, 地面為深灰色石材。 我問過竹屋裡的保潔阿姨,據說11月份以後,屋內很陰冷,即便採暖也不舒適。
紅房子,我比較喜歡 。以一條看似是登山小徑的道路引人接近,你會首先看到兩大片土紅色的牆體支撐起一個方盒子。牆體很厚,應該是摻有顏料的混凝土澆築而成,顯得粗曠有力。因為盒子底下是架空的,自然保留坡地,並以台階引入。台階上邊收窄,拾級而上來到入口層庭院,會看到建築圍合起的院子是插入山體中的,綠色的斜坡傾斜下來。院子周邊有一條路徑環繞著通往屋頂平台。來到建築內部,二樓的室外陽台寬敞開闊,寬度應該有3米左右,正對一片山谷,視野極佳。順著之前提到的室外路徑來到屋頂平台,風光更是一覽無餘。這座建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精心設計的一系列的路徑,平台。遊走其中,感覺到空間與景色的互動。
紅房子和會所都可以明顯體會到建築師對建築與場地關係的感悟和把握。相對而言,其他建築師就有點自說自話了,比如飛機場,竹屋和二分宅,好像放哪裡都行。還有某國內大師設計的那棟,感覺是大學設計作業的水平。最後吐槽,八達嶺高速堵堵堵,去的童鞋請慎重出行。


個人覺得兼而有之,既有對建築探索和創新的藝術價值,也提高了開發商和設計師的口碑 - 就像現在的藝術家創作作品一樣,肯定是需要熱情和專註才能創造出好作品,但這些作品也會為藝術家帶來一定的名利一樣。


這樣的項目本身就具有其獨特性,很難有複製性可言。可以做比較的大概有拉斯維加斯的CityCenter,由7位世界知名大師設計的綜合體,或者是私人別墅後來被捐贈給國家作為博物館的Falling Water。個人覺得文化地產可能是目標吧 - 精品酒店+博物館+會展/藝術展示空間。


建築絕對不是紙上畫出來的那樣。。不控制施工,再大的大師做出來也是狗屎。


手機答一下,艾未未,也就是大詩人艾青的兒子,他本人是個設計師,或者更確切地說,他是個多棲發展的的非常有趣的人。這個概念是他提出來的,然後老潘覺得,哎,這項目可行。花了一大筆錢搞了這個。但據說後來每次提起來,老潘都要嘬牙花~
但平心而論,設計是很不錯的~


潘石屹的會客廳而已。不懂啥古董之類的,沒辦法像王剛,趙忠祥一樣自己搞會所。只好搞這個吧。。。


去過,當時很喜歡,尤其是畏研吾的竹屋,尤其是茶室那個空間。
後來我知道開發商把多個設計都複製在別處又建了好幾棟,瞬間無感。
因為違反了建築與環境協調的基本原則。失去了對建築設計的敬畏,滿滿的都是銅臭味兒。


此刻正躺在竹屋的床上,呼吸著充滿霉味的空氣,擔心著邊上熟睡的孩子。絕不會來第二趟


你們不要再黑我大潘石屹了!!人家作為一個妻管嚴容易嗎!!錢都在老婆手裡容易嗎!!再不搞點噱頭賺人氣美國老闆們會投資嗎!!除了噱頭什麼也不會也不容易啊!


這不過是一次商業運作的噱頭,目前混亂中……


艾胖子忽悠潘石屹交上來的投名狀

從藝術角度你們隨便

實際上就是潘石屹給艾胖子捐了一筆錢

這地方實際上就是滯銷樓盤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挑選戶型,在選擇戶型時需要注意什麼?
上海的房子有沒有必要配廚房?
如何做好房地產項目中的幕牆設計管理工作?

TAG:建築師 | SOHO中國 | 房地產 | 建築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