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競爭力下降了嗎?為什麼?
就全球經濟而言,生產力直接決定了全球經濟的高度,決定了全球人均佔有資源的數量。但是地區而言,市場競爭力決定了該地區從這個經濟總量中爭取到的資源數量。中國因為他的人口基數問題,決定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力的發展,而香港卻可以通過發展市場的相對競爭力來提升港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隨著大陸重要城市的崛起,香港原有的實力即使也在提升,但是突然之間多了這麼多競爭對手,香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像從前那前獨佔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如果不依靠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實力去開闢其它市場競爭力,而繼續走老路,硬和大陸一爭長短,結果就是現在這樣,也只能是這樣。因為大陸再落後,它始終是中國,不敢說是中央強國, 但最少是中央大國。
我想這個問題,是源於這個報導吧: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今年(2013)世界競爭力報告,前兩年排名第一的香港,跌至第3位,亦是近5年的最低排名。美國則由去年第2位,升至第1位,次席是瑞士。
IMD的報告指出,香港的國際競爭力由第一位跌至第三位,是由於在「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建設」四大範疇均有所倒退。
其他各項排名下降情況:
政府回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報告中,香港競爭力排名下降,特區政府分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香港過去一年的經濟增長減慢所致。陳家強出席立法會大會,回應有關提升競爭力辯論時說,由於亞洲經濟增長放緩,香港以及其他亞洲區都出現同樣情況。不過,他說報告對香港的其他評價不俗,例如在國際貿易及投資,排名第一及第二,財政政策排第三,商業法例及技術基建均排第一。他又說,香港相對其他體系仍存競爭力,但香港作為一個細小經濟體,開放型經濟,難免會受外圍影響而波動,因此要不斷檢討面對逆境的能力,找出新的經濟亮點。
香港綜合競爭力排名下降,是由於香港缺乏長期經濟規劃,產業結構倚重金融,土地供求失衡,政府施政步履艱難等,而近年來社會紛爭大,內耗加劇也成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我談談自己的想法,權當是拋磚引玉。
1.產業結構單一,年輕人向上流動性不足,前途悲觀怨氣大
「只要肯努力,必有出頭天」。這是香港社會長久以來的主流價值觀,認為倚靠個人打拚,自強不息,總有一日可以克服逆境,改變命運。可惜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過去式成功故事,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市民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受到嚴重擠壓,年輕人更是重災區,苦無出路,怨氣巨大。
教育、就業和置業,是向上流動的必由之路。香港在上世紀經濟起飛,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一般職位要求學歷也不高,只要願意付出勞力,辛勤工作,大多數市民都能維持生計,整個社會生機勃勃,並創造為人津津樂道的香港經濟奇跡。隨著工業北移,經濟結構日益單調,金融服務業一枝獨秀,人口質素未能同步配合,勞動市場形成兩極化現象,極少數社會精英薪酬優厚,甚至被稱為打工皇帝,大量基層服務業職位則工資微薄,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向上流動階梯愈來愈狹窄,甚至有斷裂之虞。
創業是另一個社會向上流動機會,不少人過去以小本經營方式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生意愈做愈大,成為製造業和零售業鉅子,可惜今日香港的創業環境已經改變,舖位租金昂貴,各類連鎖店壟斷市場,不少傳統老店也難抵瘋漲舖租被迫結業,更遑論一般財力有限的創業新丁。
安居樂業是社會向上流動的土壤,近年樓價飆升,樓價已與大多數市民的收入脫節,多少年輕人望樓興嘆。
香港貧富懸殊也因此進一步惡化,根據2012年統計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係數(一譯基尼係數)上升至0.537,達四十年新高,亦距離可能發生動亂的0.6不遠,根據18日公佈的《2011人口普查香港的住戶收入分佈》報告,全港最低收入一成住戶只佔全港住戶總收入0.6%,與最富裕階層的相差67.3倍,較2006年的50.8倍急增;資料亦顯示,全港最高收入的兩成人賺取了近60%的總收入。更不堪的是,香港過去十年間的通脹率達12%,但低薪一族的收入反而下降,最低一成收入的住戶入息中位數,由2001年的2760港元(下同,摺合約282歐元)跌至 2011年的2070元,跌幅逾兩成;相反,最富有的一成住戶,入息中位數十年間由7.9萬元增至9.5萬元,增幅達兩成。
2.社會紛爭大,內耗嚴重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所以社會積累了大量的怨氣,這些不滿和怨氣需要找到發洩點。如今的香港政府施政已是舉步維艱,政府推行政策時經常遇到強烈的反對聲音,其中當然有政策局思慮不周的因素,這自然是政府的不對,但其中也有一些是因政見不同而反對,本來在野黨的天職是監察政府,反對政府政策也是其正常的行為,然而若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只是以拖垮政府為目的,則未免意氣地將香港的利益置於一己的喜惡之下。當政府要在一片反對聲中推行政策自是不順暢,政府的施政效率也減慢了,公務員信心也遭受嚴重打擊。
引用施永青先生的話:
不滿現行建制的人,覺得遲遲未進行他們理想中的民主選舉是不可接受的。他們盡一切努力,尋找政府的不足,破壞政府的威信,要政府沒法施政,以便推倒重來,好讓他們建設自己的烏托邦。這批人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高舉普世價值的旗幟,很容易佔領道德高地,在輿論上有較多的話語權。對世上大部分地方,香港人的生活算是過得不錯的。在廣義上來說,香港人都是得益者,在政治上取態保守是正常的。他們平時比較沉默,不反對激進為他們爭取權益,但當激進派動搖建制的根基時,他們就會有所擔憂。
香港難能可貴的言論自由,是建立在大家和平示威,遵守規則的前提下,不過這兩年,經常看到這樣的景象。社會撕裂,對立的情況越發嚴重。
以上是我看到和感覺到的情況,而且這些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日趨惡化,比如佔領中環行動,為香港的發展埋下了非常巨大的隱憂,也許,真正普選特首之後,香港的情況能有所改善(或者更加惡化)。
以下本來是 @Tony Wong 的回答和@黃孝國等大家的評論而亂髮的感想,實在算不上對問題「競爭力」的回復,各種跑偏,但知乎說討論不可以超過1000字,於是就貼到這裡了,不喜就摺疊吧?
----------------------以下正文-----------------------------
說實話,我有點擔心這幾年香港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社會撕裂程度越來越高。真是「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啊!哈哈哈~」
7、8年前,我也很相信只要台灣不回歸,一國兩制樣板的香港就不會被捨棄。但是最近幾年來,卻發現,香港怎麼越來越像台灣的政治了——兩大陣營天天廝殺?很多地方很好,——但好的地方都是過往的積澱,無論是精神的、財富的、文化的什麼的,而非新創造的?但很多地方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然後中央幾次語重心長、絮絮叨叨的和「面聖」的特首說要警惕啊、要注意啊,然後香港還是不可避免的滑向了這條道路?
很多時候,討論中會有很多好玩的事,比如(1)「民主是不是必然導致富強和幸福?」大家預設的前提是不一致的。如果,我們說如果,假設制度層面夠民主——比如印度,從制度上來說當然是民主國家,雖然實際等級觀念和影響深入生活;假設夠民主的制度以必須犧牲發展為代價,那麼大家接受嗎?民主必然帶來富強和幸福的假設,是西方社會、經濟、法治發展的一種通說,以韋伯談資本主義的興起為近代的代表,但並非唯一真理,只是眾多學說中的一種罷了。而西方法治的發展和自古羅馬起一直以來的文化淵源、宗教、人文、藝術、包括工業革命等等都是密切相關,沁入骨髓的。而中國自古以來和法相關聯的是禮,禮治為核心的中華法系,雖然隨著近代化的過程,整個連結被打破了,社會也需要更多的深入變革,但是否一定會遵循社會發展進化論呢?即農業文明只能也必須走到以西方教科書中的樣板民主、法治才可以?或者說如果我們一定要學,一定要改,那麼以什麼為標準改?按照教科書中的樣板改嗎?還是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摸索自己的路?
(2)第二個經常被大家忽略的問題是,是不是「經濟發展就必然導致富強和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默認了經濟發展就會促進富強和幸福,但慢慢的就會發現,經濟發展並不必然等於公平,並不等於分配的和諧,很多時候經濟的發展只促進了極個別人的富強,大多數人在忍耐,又不幸福。香港也面臨這種困惑。就像上面很多回答和討論涉及到了這點一樣。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直接從分配上想辦法,儘可能的讓香港普通的大眾都受益?而不只是大富翁和精英受益?怎麼給年輕人一些向上流動的機會?雖然很多孩子在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如果孩子想在香港上好的幼兒園就會發現,那面試啊、一關一關真不是蓋的!面孩子面家長,赤果果的抗拒所謂的內地出身、海外背景,然後在香港紮根發展的人,比如國際律所的大狀、比如高校的教授,誰家沒經過各種面試考驗,呃,扯遠了。)說回來,如果我們能從分配製度上想辦法讓更多人受益,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強調民主呢?這就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上。
另外就是房價的飆升,年年增長到這樣的一個制高點,沒有經濟理論素養的老百姓也都知道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啊!真的不怕泡沫破嗎?如果維持高房價不變,但大面積的增加公屋、居屋、夾心層房屋,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同時房價也不降也不升,慢慢再發展個30年,等經濟發展促進房價不降也是理性水平的時候,好不好?
回歸這麼多年,商人治港試過了,結果公務員體系不鳥董伯伯,董伯伯另設一套班子來玩,又悲催的趕上金融危機了;公務員治港也試過了,結果貪曾沒有任何興趣和魄力改變香港現狀,任由問題變得惡性,自己貪盡海陸空去了,毫無擔當;於是群情激憤和各種暗流明流的鬥爭之下,換成了專業人士治港,結果咧,推出一項跪低一項。看著一天天腐爛的爛攤子,我們是應該企盼2017普選的時候能出一個強人政治家,沿著星國走過的威權政治道路走下去呢,還是選一個美麗的「演員」,又帥又有眼緣,自身修養又好,可是就是啥也幹不了?哈哈哈,聽著像不像小馬哥?呃。
---------------------------------評論後的分割線-----------------------------------------------------------------
AAAAAAlone的評論:
「道理很簡單,你的問題不成立。民主不一定導致幸福富強,經濟發展也不一定導致幸福富強。但是發展不是僅僅就為了追求幸福富強,為什麼只圍繞這兩點看?根據普世價值觀,民主、幸福是應當去追求的東西,也就是說,為了民主而民主,為了幸福而幸福,為了經濟而發展經濟,只是協調過程中必然有所偏重和犧牲。」
感謝@AAAAAAlone 的回復。相聲表演時講究捧和逗,兩個人打配合,先把包袱埋好,然後另一方巧妙地抖出來。討論問題時也有相應類似的技巧,在行文時並不直接點明自己的觀點,而後與讀者互動時揭開。這種方法常常運用於討論各方容易帶入情感、很容易有預設立場時,以避免最後討論就變成了大家不能就一個問題集中,而僅僅在看起來相似的場域里各說各話。
顯然,我想說的內容,恰恰由Alone 揭破,「這兩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民主不一定導致幸福富強,經濟發展也不一定導致幸福富強。但是發展不是僅僅就為了追求幸福富強,為什麼只圍繞這兩點看?」這恰恰是我想說明,並非常認同的觀點。
近50年來,這兩個問題作為非常重要的討論議題,一直佔據著西方學術前沿,我們閱讀的很多文獻中,有許多傑出的經濟學家都討論過類似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本書很出名:弗里德曼的《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以及該書的書評。從大了說,這與美國的政策「輸出制度」、民主柿油改革、法律移植都密切相關;從小了說,香港的泛民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一理念的捍衛者,以法治、民主等理念作為道德高地,博取自身利益。但現實是,普羅民眾並沒有因為回歸而獲得百姓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和收入,買不起房的、擔憂向上社會流動渠道變窄的人很多,對政府無能有很多不滿。泛民時而藉助民聲怨氣,以真普選、佔領中環等行為每每「對著干」。而很多地產土豪暗自喜悅,偷偷為泛民煽風點火,以顯示越亂,北京阿爺就越離不開本土精英的協助。而問題的根源卻恰恰在於回歸後財富、好處的大部分都分給了土豪而不是老百姓了。社會內部分裂越來越嚴重,置身其中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爭執是以站隊、分派別為主的,社會對溫和理性的討論聽不得,誰敢挑戰民主柿油,誰就是阿爺的人,是土共,是決裂於港人的。矛盾就越發激烈的時候,如果我們上來就開門見山的說,香港的民主有問題,法治也有問題,有很多被精英瓜分裹挾的部分,雖然我們不知道怎麼入手改,但能不能先把主要精力放在讓老百姓獲得更多幸福更多收入上面來?因為這本來就是幾個不同的問題。如此會引發不少港人的憤慨,很多人會說,你個強國人~這是要鬧哪樣?我們的制度怎麼怎麼好。你們還沒有咧,先回家看看你們自己水深火熱朝不保夕吧?——看吧,像不像小孩們打架?討論就不能真的理性了。
香港問題討論中,我比較認同井大的論述,精闢不失中肯,寫了很多系列文,此處只列舉一個
作者井底望天
封面故事——上海自貿區
香港的崛起可能有一代香港人民勤勞勇敢的因素在裡面,但最主要的是地緣紅利。 中國建國後, 西方對中國經濟封鎖,但沒有對香港封鎖, 香港由於需要大陸的淡水和食品也沒法參與對大陸的封鎖。 成為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體對外的唯一門戶,如果你家是你們村對外貿易的唯一代理窗口, 你們家也會是全村首富的。 這也是TG政府故意留下的門戶, 否則抗美援朝時期, 聯合國軍隊對TG宣戰(沒有對中國,是對TG, 認為GMD是中國合法政府), 英國也參與了, TG可以輕易佔領香港。 在這麼重大的地緣紅利之下,如果還不能蓬勃發展真不如找塊豆腐撞死了。
但現在時代變了,大陸全面開放了,香港的地緣紅利不在了。 幾十年香港也積累了高端服務業的一些經驗和技能,也是有一些門檻的,但隨著人才的流動, 這個門檻分分鐘被踩平。 現在香港的優勢產業,也是大陸要重點發展的產業, 香港要不快走始終保持對追趕者的領先(香港想這麼做,但是臣妾做不到啊),要不讓路去干點大陸現在不想乾的(大陸不想乾的都是臟活累活,香港人主觀上是不想去乾的,如果被逼著去幹了那真是倒霉了)。
香港這些年也是社會撕裂,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香港為何失去原有的溫度》核心觀點是 兩岸富人聯手賺錢, 兩岸窮人相互謾罵。 太精闢了!!經歷兩次港資公司工作經驗,也去了不少香港出差,我說說對香港淪落的看法吧。
1. 實業發展不起來,幾乎沒有高科技。沒有戰略眼光,在珠三角很多港資工廠,在大陸發展了N年,很少港資企業發展成大品牌、大企業,多數還是停留到簡單的生產加工。這與台灣相比差得太遠了,港資都處於食物鏈低端,在世界經濟環境不好情況下,這些港資企業日子特別難過了。
2. 香港的房產影響了他的經濟發展。對於經商人來說,投資房產遠比投資實業更容易賺錢。對於平民來講,為了一套房背負一生的債,這樣的社會能有好的活力和發展嗎?
3. 香港人的職業貌似有些落後。如在港資企業中有一個普通的職位,請大陸人只要2、3K就可以請到人,但香港不那麼相信大陸人去請一個工資3、4W的香港人。如香港做的信息系統用的框架普遍是直接用存儲過程,你說為什麼一定要用存儲過程,他們武斷地說用存儲過程快,不少所謂的高級程序員連基本的三層構架概念也搞不清。另外,我遇上不少香港人,他們的英文不錯,但是寫的中文都是狗屁不通。
4. 香港人至今不懂得以怎樣的心態與大陸合作。我與他們合作時,他們明顯有種高傲,看不起大陸人的姿態。如果你認為上面我所講純屬主觀,那麼從限購奶粉、對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去香港旅遊的態度可以看出。香港要有所發展必須要與大陸充分合作,我想這沒有任何爭議。
又到了香港的雨季,下班時候如果你站在街上打計程車一般都不太容易打到。可是如果你手機裝了「快的打車」App的話,叫到一輛計程車似乎並不難,即使在這種壞天氣里。
與司機攀談打車App,發現香港計程車司機用快的的人數還是很多的。過去也同大陸一樣會返現給司機做補貼。現在沒有補貼了,但是有積分,可以用來兌換加油卡,換取車輛保養之類的。但是可惜的是,最重要的支付環節還沒有打通,快的打車在香港還不可以使用支付寶支付。所以我們最後還是要給司機現金。
支付寶在香港的主要問題就在於幣種轉換以及與各銀行關聯的快捷支付。目前快捷支付支持的銀行較少,且都是信用卡。幣種轉換需要付出一定的手續費。這種過程繁瑣且成本高。在7-11還有支付寶的充值卡賣,用戶要根據當天匯率來折算買一定數額充入到支付寶賬號里。這樣的用戶體驗,用的人不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使用戶這些都搞定了,在某寶某貓上購物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貨物過關。一般清關需要3-5個工作日,加上運輸派送,最快也要一周才能拿到貨。而且運費高昂。我見有的香港同事在某寶買東西,買貨的錢還沒有運費多。某寶在國內的價格優勢,物流的時間優勢,在香港這裡瞬間皆無。
我問了身邊一些香港年輕人對於互聯網,對於創業,對於現有規則的看法。似乎沒有人了解互聯網行業,沒有人願意出來創業,且對現有的商業模式社會規則等都十分認同,覺得沒有什麼需要改變的地方。
自己在香港在這裡學習,工作,生活已快進入第五個年頭,就我自身感受到的,覺得以下六點是香港缺少互聯網思維,缺乏創新的原因:
現成社會結構穩定,進入老齡化社會
香港與大陸不同,紡錘形社會已形成多時,中產階級佔據社會的大部分。而中國大陸仍處於金字塔結構社會中(正在發生激烈的轉變)。在這種社會垂直流動穩定的地區,必然在創新動力上要低於流動激烈的地區。加之香港地區人均壽命很長,社會進入老齡化階段。而創新是年輕人的事情,對於處在老齡化社會的地區,天然的缺乏創新能力。
傳統商業非常完善,傳統服務業發達且方便。
香港的社區很完善,幾乎每個社區都有配套的公共體系。無論是交通,購物,飲食,健身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日常的消費來說只要去樓下就可以解決。加之香港很小,交通便利,人們即使去買一些非日常消費的商品也很方便,無論到銅鑼灣,尖沙咀,旺角,即使你住的再遠,一個小時也都可以到達。所以香港人從來沒有感受到購物的不方便。而大陸因為面積過大,發展不平衡,很多用戶的一些購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特別是三四線城市、農村的用戶),必須要藉助網路來完成。
人工成本和房租高昂
香港的房租是出了名的高,幾平米就幾萬幾十萬。光房租這一項就讓很多創業者望而卻步。加之香港的人力成本高,老闆對於僱員的人數是極度敏感的,因為光人工這塊也要吃掉很多成本。
精英社會,金融至上
記得吳曉波曾經這樣評價過上海:「一個喜歡大資本的城市,和一個必須以破壞、創新為主的互聯網公司,有一種天然的衝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是沒有互聯網基因的城市。」(詳見吳曉波《這些年,馬雲犯過的錯誤》)這句話放在香港也是一樣的。上海與香港很類似,都是以資本為主的城市,金融業發達,城市繁華多彩,本地人又有點排外。太多相似的地方,就有相似的病症。都是精英社會,人們都對資本充滿渴望,而對於資本的獲取過分依賴於金融產品而非實業。這導致了人們過度關注金融業,而忽略了創造資本的本源。金融本身不會創造資本,實質僅僅是資本的轉移。
在一個大城市中,外地人是這個城市向前的動力。因為外地人背井離鄉,渴望在大城市裡打拚出自己的未來,敢於吃苦,樂意奮鬥。外地人帶來了大城市的活力。所以北京,深圳這樣的城市誕生了無數個奮鬥勵志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創業奇蹟。而香港今年來的留學生留港率逐年降低,新移民返回大陸找工作的比率也逐年增加。
保守的性格
兒時記憶里,香港是個開放,繁榮的地方。可是來到香港發現其實香港人骨子裡特別保守。對於新事物的接受總是很慢,更看重現有的既定的東西。而互聯網創新,要的就是不能保守,敢於挑戰現實,敢於打破常規,勇於試錯。這點似乎與香港人的性格特質完全不符。
與我們看問題的方式不同
說了這麼多原因,究其根本,個人覺得是由於我們和香港人看問題的方式不同。香港人傾向於解決現有問題,我們傾向與解決長遠的問題。香港人傾向於做好眼前的,我們傾向於向一個確定的目標前進。香港人認定的是明確的規則與法律,我們更願意認定的是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所以香港人更加尊重規則,而我們則更易顛覆規則。這就是我們的區別。這種區別直接導致了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道路上,我們越走越遠,香港依舊原地不動。
香港究竟是互聯網的處女地還是荒地?
港漂、新移民對創業充滿熱情
馬雲在香港的演講引得上萬人前去觀摩,我想在香港的年輕人還是有很多有想法的。他們有創業的熱情,香港社會也有創業的需求。但去聽講的,幾乎都是大陸過去的港漂。真正的香港本地年輕人少之又少。為什麼?
我問身邊的幾個香港本地的年輕人,有沒有創業的打算。得到的回答全是:沒有!原因就是他們都希望穩定,不喜歡這種充滿風險的生活。當然這不能代表全香港的年輕人的想法,但還是反映了一部分香港年輕人的態度。
競爭者並非同行業對手,而是傳統
在香港若做移動互聯網,做O2O,做電子商務,可能除了要面對同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外,還要面對更困難的東西:傳統的觀念。
香港不缺熱錢,但是投資者們還不能接受互聯網這種目前還在「燒錢」的商業模式。短期內沒有回報甚至會投入更多,傳統的投資者就會望而卻步。
以顛覆現有為根本的互聯網公司,需要面對的一個整個偏「右」的保守社會。對於新產品的不信任,面對社會的輿論,現有的規則、法律等。這些問題都是每個香港互聯網公司所必須面對的,而解決這些問題,又不是一家公司所能辦到的。這需要整個行業的努力,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網生態鏈之後,香港人才會逐漸接受這些。
拿誰的?美國,中國,本土?
中國的互聯網產品,大部分都是拷貝美國的產品,進行本土化修改後就可以直接上線,推到市場上。這樣的過程讓我們可以直接拿到已經成熟的產品案例和經營手段,降低了創新成本。
所以產品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本地化能否做好。做出更接地氣,更符合國人需求和使用習慣的產品。
香港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誰的產品可以拿過來直接用?美國的?中國的?香港使用頻率最高的幾個App全是國外的:Whatsapp, Facebook, Instagram…那香港人是習慣西方式的還是中國式的呢?這與地區文化有關,「土洋結合」就是香港的文化,無論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其實直接用起來都不太對口味。開發出符合香港本地人使用習慣的產品,需要本土的香港公司更深層次的挖掘和努力。
香港人需要從島上的狹隘意識中走出來重新認識中國。而中國也應該在香港的現狀中吸取教訓
香港今天的繁榮源自過去香港人的努力開拓,源自法律的完善,社會的公平。這些都是我們正在追求的。
然而在很多東西固化之後,一部分規則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看來卻是僵化的,不合理的。
記得羅大佑有一首歌曲《亞細亞的孤兒》,講的是台灣當年被世界遺棄的故事。台灣人也曾經看不起大陸人。看過去年的一個調查統計,現在的台灣年輕人60%多希望來大陸工作。這種轉變可能連大陸人都想像不到。而反觀香港年輕人對大陸的反感卻是與世界的現實相背離的(別的國家都在擁抱中國,而香港卻在排斥)。我們這裡不討論政治關係,更無意挑起中港矛盾。只是真心希望香港的年輕人可以學習一下台灣的年輕人,去擁抱大陸的發展。年輕人是一個地區的未來。一個保守的,孤立的年輕人群註定不會帶來繁榮的未來,如此發展下去,也許下一個亞細亞的孤兒就是香港。
同樣,中國大陸的也應該從香港的發展現狀中汲取教訓。我們處在高速發展中,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很美。但是發展的速度有天終將會慢下來,社會結構也會趨於穩定。那時候我們的年輕人是否還有活力,有動力去創業,去創新?會不會那時我們的年輕人也如今天香港的年輕人一般?
結語:我在這裡討論的只是我的一些個人感受,沒有太多的數字圖表,也沒想寫成一篇很嚴謹的報告。我在大陸出生,成長;我在香港工作,學習。我對這兩個地方都充滿感情,所以無法用非常客觀的眼光去評價。錯誤之處敬請指正。
歡迎關注里昂科技的官方微博:「里昂科技」,關注微信公眾號:「leon_tech」
轉載;張五常的文章
————————————————————————————
概括而言,中國大陸開放,香港與台灣所遇到的困境,是價格與匯率的結構出現了問題。一九九○年起我看三岸大勢,就以這局限為出發點。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我到瑞典參加高斯(R.H.Coase)的獲獎典禮,遇到佛利民(M.Friedman),在這個價格結構的問題上與他談了兩個小時。像我一樣,他認為三岸的經驗史無先例,不容易推斷會怎樣發展下去。
試看下列的幾個論點:
(一)大陸人口比香港多二百倍,比台灣多五十倍。要是人口自由流動,隨意定居,香港與台灣可能在地圖上消失。
(二)三岸是同一民族,文化語言相通,只要大家一起全部開放,經濟統一立刻成事。這是說,三岸經濟不統一,是因為有管制:你管你的,我管我的,他管他的。問題是,要是大陸一律開放,在經濟壓力下香港及台灣要管也管不了。這是因為大陸的生產成本與生活物價只有我們的四分之一。
(三)如上所述,經濟統一是可以由大陸單方面決定的。而只要經濟統一,你說三岸是一國、二國、三國、三十六國都沒有多大關係。前年在北京講話,被問及統一的問題,我說只要大陸廢除所有外匯管制,開放金融,取消關稅,採用簡單的低稅制,取消所有無謂的工商業管制,讓台灣人自由到大陸定居,那麼台灣人會怎樣做,資本會向哪方面走,毋庸細說。這樣,北京要怎樣統一就怎樣,沒有誰管得。這分析贏得掌聲雷動,顯出聽眾都明白了。
從上述看,今天香港及台灣的生產成本及生活物價與大陸的大差距,主要是政府管制促成的。八十年代中期,這差距在十倍以上,今天大約是四倍。按照原則,若中國開放得快,這差距收窄得快;開放得慢,差距收窄得慢。可是,這原則在八十年代有一個特別的因素,使香港人受寵若驚。這就是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人因為服務中國的改革發展而增加收入。金融是一例,管理是一例,資訊也是一例。可以說,沒有香港,大陸在那個時期的發展不會那樣快。香港人賺錢是應該的。這樣,生產成本與生活物價的差距,怎樣收窄香港人可以承受而有餘。換言之,當時物價與成本的大差距對香港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是因為香港有的人才大陸沒有。
我第一次感到香港的形勢不妙,是一九九○年。該年我到上海南京路某大廣東菜館進晚餐,味道不及香港,但菜式陳列大有可觀。我問該菜館的老闆是不是香港廚師,他說不是,所有職員都是本地人。「有多少個員工呀?」我問。「六十五個。」「總工資每月是多少?」「大約三萬五千元人民幣。」這把我嚇了一跳,因為一個香港到大陸工作的廚師或菜館經理,工資是二萬五千加一萬住宿津貼。那剛好是三萬五千。一個等於六十五個,那是怎樣的市場均衡了?
讀者會記得,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的菜館經理及廚師到大陸工作的不計其數,而不少大陸菜館高舉香港廚師為招徠之道。一九九○年在南京路所見,我想,大陸學得八成就「炒」得你!不出所料,一九九一年起,香港的酒家經理及廚師大量班師回朝,如喪家之犬。
一九九三年我在香港大學的一次公開講話中,雖然對香港服務中國發展有錢可賺還看好,但提出香港廚師的不幸,然後問:香港金融資訊等行業人才今天那麼值錢,會不會有一天遇到廚師的命運?
老實說,我當時認為廚藝大陸的人不難學,但金融與資訊是不同的。後二者要識英文,懂電腦,知世事,有學識,明白市場。這樣的人才香港盛產,大陸要追上談何容易?
殊不知到了一九九六年末,我遇到的中國青年迫我改變了想法。大約是一九九三年起,不知是哪家機構樂善好施,出錢給港大每年邀請數十位優秀的大陸學子到香港訪問。那些學子往往要求見我,大家傾談一下。我這個老教授,見到後生學子,大喜之餘,有意無意地考他們一下。偶爾說幾句英文,拋兩個英語字彙,看看他們懂不懂。又或者舉出一些西方經濟學必讀的文章,問他們有沒有讀過。九六年末那一次,大陸優秀學子的回應使我意識到大陸優秀的比我們平均的高得多。我問:「你們是被選出來的數十個大陸狀元吧。」回應道:「不是的,有我們水平的為數不少。」「你們拿碩士後的工資多少?」「留在大學工作大約二千元,外間市場有三千多。」
百年樹木,十年樹人。近十年來,雖然大陸對「思想」還有管制,但只要不談政治或宗教,不低貶某些重要人物,思想大可自由。大陸的學子,不十年就「樹」起來了。君不見,今天的上海,西裝筆挺,英語流利,一表人才的青年絕不難找。君不見,電腦上的所謂「個人主頁」(HomePage),大陸數量之多應該是亞洲之冠。
十年前我想,工資的分歧不論,要是人才我有你沒有,你怎樣也要給我賺點錢。然而因為電腦的發達,今天大陸的資訊人才有的是。金融呢?大陸的金融行業不夠開放,訓練人才總有困難。但有英文根底、懂電腦、有學識、讀過外間的財經刊物,只要金融大事開放,在市場補課只是朝夕之間。
我有你也有,你的工資比我的低得多,是一件很頭痛的事。
必然下降,所以匯率不斷調節香港人工偏高的問題。只要香港人工不斷上升,匯率也會不斷下降,想鉤住美元都不行。
從前偌大中國,只有這一個對外窗口,所有貿易都要從這兒走,每次落下一粒米,香港人也吃飽了。
現在隨便一個城市都可以輸入輸出,誰還叼你。
從唯一一扇門,到千萬扇門中的一個,這落差。呵呵。
現在中央政府還是全力保著香港呢。要是自由競爭,死得更快。我想群嘲一下。quora上面也有類似的問題,但是可以明顯感覺到氣氛不同。在知乎,我只感到八個字,公報私仇,自我中心。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問題。
1. 沒有國際視野。香港和中央斡旋,有一張重要的牌就是國際影響力。中央一定會儘力讓香港保持繁榮,因為這是體現中央政府能力的最重要的牌。我們國家的經濟,還是外向經濟為主,要仰洋人鼻息發展,這是不可否認的事情。這集中體現在要按照西方世界的經濟規則來玩。內地很多方面無法實現西方的經濟規則,因為風俗習慣的巨大差異。但是香港有百年殖民歷史,西方的那一套長久運行,是內地繼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幫手,在現階段算是獨一無二的。如果陸港合力,內地建立西方經濟規則是很順暢方便的。另外,香港是一國兩制的樣板,是中央目前對台灣宣傳一國兩制的主要依託。如果中國要想繼續發展,就要突破美國的島鏈封鎖,現階段最有可能突破的就是同族同文的台灣。這就是為什麼香港再反對中央,中央也要想盡辦法保持香港繁榮。
2. 沒有中國視野。北上廣深不能代表中國。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在沿海一線城市,的確政治開明經濟發達,但是別忘了佔中國大部分的內陸城市,還是十分落後。很多內陸城市政府黑社會一體,人們也都毫無辦法。你們難道真的認為現階段的中國達到了可以無視香港的地步?遠遠沒有。GDP第二並不代表國力就是第二。美國自從1920年代以來就是GDP第一,但是直到二次大戰以後才成為首強,巴黎和會上面歐洲強國都沒有理它。每一個國家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一步都需要認真考慮,尤其是對於目前的中國,當過強國的國家一大堆,經驗比你豐富得多,下錯棋的代價就很大了。
中國內地只要一天不是「走資本主義」,以及一天台灣不被回歸。香港的氣數都不會可盡。???
給你來個半殘廢=還沒死,但會比死更難受。
中國內地現在到底是走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你我都知道。
扯上個台灣就更搞笑了,看看台灣游,看看服貿都是為了幹什麼?
有錢途的地方叫MACAU,只要它永遠是中國獨家賭場。
現在海南國際免稅島和深圳金融區還沒有建起來。等到都建好了,就可以放心的沽空香港經濟了。
購物這塊,且不說海南廣州的免稅區交通旅遊生活更加方便,人力和用地更加低廉。我絕對相信香港人能自己搞死自己。奶粉什麼的,導致身邊人對香港印象已經差爆了。
至於金融,上海的優勢根本是香港無法比擬的。東五六七八時區有一個全球金融中心就夠了,而那個金融中心一定要在和中國緊密相連的地方,一定要受到中國直接影響才可以。而過境資金,完全可以從深圳走,簡單直接又方便。
至於製造業,香港就別出來丟人了。
跑題說一句,大陸一直把香港當做失散多年的孩子,生怕照顧不周,有任何問題都是各種罩著(比如那次港客在菲律賓被劫持的不幸事件,大陸吭一聲都比港人各種抗議更有用)香港把大陸當做腦子不好的凱子,給什麼要什麼沒事還放個鴿子,罵兩句不好聽的,暗自心想這個凱子真傻,我怎麼樣都行(參見李超人的言行,大陸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香港為大陸說話,給了他們家族在大陸行商大量的特權和優惠,結果一到需要他的時候就全家跑路噤聲,要麼就假裝自己是局外人。現在李氏家族各種賣大陸地產實則是大陸對他徹底失望,李氏在大陸混不下去,要卷錢滾蛋了)。
最近一些事情,讓大陸徹底對香港死心了。那麼玩命保護你們,忍讓你們,你們聽點閑話就跟家人翻臉。好,既然作死,大陸也攔不住,以前的恩情就當是喂狗了,你不想一家親,那麼就跟大陸公平競爭吧。真刀真槍,到時候死活自便,大陸倒要看看你那些眉來眼去的相好們會不會救你。
PS:至今都沒有聽過一個港人對98年金融危機大陸傾國力維持香港不倒而感謝過大陸甚至沒有正面評價過,說到這裡就選擇性失憶。倒是有搞金融的同行批評過說大陸做法違背金融自由
那排名第一的回答,特意拐去這篇發香港討論區里評論情況,唉。和內地沒多大區別,噴子一片,要都是這樣驕傲自滿的人佔主流,說香港想憑自己的力量讓香港重獲生機,真心覺得有點扯。
剛香港逛一天回來,去的都是去掃貨的,如果另開一個類似免稅區,香港估計會很更懸。
說旅遊,個別港人那傲慢的態度,不知道趕走了多少大陸遊客。大陸遊客是素質也許是不高,可香港人貌似沒那個寬容與耐性和他們相處。那幾個景點的,你要說留念?真沒啥念記的,去了一次不會想二次。
對於這點,覺得港人應該大力的宣傳下,如何與低素質的遊客相處,怎麼規勸和指導他人成為有素質的人才是。畢竟人是來你這花錢的,您能給個笑臉好好點說不?別張口就罵,橫著臉就指。
港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繼續流通。港幣的發行權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參考《基本法》第111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 中國香港" 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參考《基本法》第151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財政獨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徵稅。(參考《基本法》第106 條)
假使你是決策者,用腳後跟想想,一個是經濟金融半獨立的香港,一個是可以完全掌控的大陸城市,會選擇哪一邊作為自己經濟樞紐與節點?
這已然不是上個世紀了,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大陸因意識形態不同而造成的不利影響已然到了最低點,除了曾作為經濟節點之外,香港已然喪失了繼續保持這一地位的任何理由,更何況,地理上選擇一個更北方的上海,會給大陸帶動更廣闊的區域。
當然香港會繼續蓬勃發展,如同大陸某些沿海超大城市一樣,只要他背後的這一怪物似得巨大經濟體不倒;但是地位,再也不可能如以前那樣了。
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誰成想「一國兩制」這一回歸的關鍵性政策,反而會成為一個發展的障礙,而現實是,行政上愈自治,能藉取的大陸經濟增長的紅利就愈少。
當然,我相信隨著香港人民對自主政治的渴求,行政自主權會愈來愈大,普選,乃至更大的自主權都是可以預見的。況且由於經濟節點的變更,大陸也沒有必要死抓對香港的控制了,僅僅是一個自由港而已。
香港是自由港,想必都是市場經濟的信徒吧?
我只問一條,一個自由市場,為什麼不能敞開銷售奶粉?
奶粉不夠是商機啊,趕緊去澳洲採購,倒手一賣就發大財,有什麼不好?再說了,奶粉少了可以漲價啊。漲到陸客買不起,他們就不會來煩你了嘛。
或者擔心,會導致香港居民買不到奶粉或付出更多價錢?
這個也好辦啊,對付奶粉漲價,港府可以從奶粉銷售收入中專門徵收一份稅,補貼給香港的小孩嘛。或者墮落一點,學習計劃經濟,給香港小孩定廉價奶粉配額嘛,有什麼難的?
對付奶粉短缺,也好辦啊,由港府優先預訂香港小孩所需的份額,剩餘的再賣給陸客不就行了?
作為市場原教旨主義者,我表示完全無法理解香港的奶粉限購政策。
而港府能出台這樣的弱智政策,香港的競爭力能不下降嗎?
只希望大陸政府能夠為大陸人多考慮一下,
早點放棄香港是中國失落的孩子的想法,人家也不需要你照顧;
香港人想怎麼搞就讓他們怎麼搞,中央政府不要插手了;
內地該怎麼發展好就怎麼發展,也不要顧忌威脅香港的競爭力。
也不要給香港特殊待遇了,給他們廉價特供水、給他們廉價供電、給他們政策... 一切讓地方政府和公司平等地和香港協商價格和條件,不要加政治任務。 總之,哪有窮人總補貼富人的?
一個限制人家買奶粉的地方競爭力不下降就是逆天逆道。
威尼斯在10-14世紀也盛極一時,亞得里亞海頂端便捷的地理位置幾乎壟斷著西歐與近東、遠東的貿易。但是,自從大航海時代到來,好望角航路的開通,西歐與亞洲的貿易不再是華山一條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紛紛走出去和世界貿易,威尼斯的衰落也就無法避免了。
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看這個問題里香港人的回答就知道了。
他們不清楚香港當初發達的原因,不了解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成天只知道空懷一身優越感發泄情緒。
有這樣的豬隊友,香港的競爭力不下降才怪。現在還有點政策紅利,要真和內地城市敞開競爭死得更快。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當年港府跑去中央撒潑打滾阻止上海建迪士尼樂園的事兒,平時部分普通港人為了阻止外企北遷向更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也沒少向大陸潑髒水。只可惜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上海不僅迪士尼建了,自貿區搞了,人民幣跨境交易系統眼看就要落地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不錯,不過都哭了十來年了任誰都審美疲勞了吧。
只想說香港這一代年輕人確實沒有太大競爭力,浪費了這麼好的資源。
越是動用傾斜政策和扶助政策的地方遲早會出事,不管是民族政策還是地區政策。
優越感?別搞笑了。那麼多年,包含民國主政大陸時期,都沒起來。
作為大陸開放不多的窗口之一,起來了。傻子都會起來。更不用說,中央政府的各種優惠。
科技、文化幾無明顯成就。房產商大把大把,房價高企。
畸形、怪胎。
大陸完全民主、開放後,它死得更快。
中國歷史上值得尊敬的群體有很多,比如晉商。雖然很多傳承已經被毀掉了。但怎麼也輪不到港商。
我最期待有人能寫寫香港地產史,寫寫對大陸的影響。把居民最基本的住房,抄到那種程度,歷史是要清算的。
這就是暴發戶與創新國家的區別:美國的富商巨賈,大都是實業、科技;香港一批批如碩鼠般的地產商。台灣好像也是實業居多,沒有聽說台灣多少地產巨富。
接著抱中央政府大腿吧,自由競爭後,衰得更厲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