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較周杰倫、羅大佑和李宗盛的音樂水平?
周杰倫和羅大佑之間的距離在於25年歲月的洗盡鉛華;李宗盛和周杰倫之間的距離在於一段16年刻骨銘心但又必須分離的愛情;羅大佑和李宗盛之間的距離在於我有顆與年齡無關就是要寫實的赤子之心,你有場被時間綁架永遠不願醒的青春大夢。
看,他們之間的區別不在於音樂水平的高低,只在於人生經歷的不同。用粗暴的方式去決定他們三人的位置很無腦,但他們三人的音樂取向卻可以看出他們的能力。
想看客觀的答案,就看這篇,如果想看迎合自己偏好的答案,那麼說明你不需要任何答案。
本答案需要結合這篇專欄一同閱讀:華語樂壇的三座大山不是你想翻就能翻
正文:
在商業流行方面的創作能力上,周杰倫毋庸置疑是最擅長的,他非常善於捕捉年輕人的口味。他屬於那種非常明白歌迷想聽什麼的人,也就是說他是服務於歌迷、服務於市場、服務於商業的流行寫手。
周杰倫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你別看周杰倫的專輯裡好像什麼風格都有,但他的作品仍舊逃脫不了商業概念的範圍,你看到的《龍捲風》、《霍元甲》、《龍拳》、《藍色風暴》等歌曲,其實都屬於商業命題作品,說白了就是為了迎合討好流行受眾而去創作,而非脫離商業層面去追求更深的東西。而且希望更多傑迷能認識到一件事,就是流行歌曲≠音樂,寫一段好旋律不能說明音樂水平。
但是周杰倫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就是周杰倫從早期乃至現在,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團隊,比如方文山黃俊郎的歌詞、鍾興民林邁可黃雨勛的編曲,像《夜的第七章》這類流行界史無前例的華麗編曲,你只能給他跪。可問題是編曲不是周杰倫,所以有的歌迷會把很多編曲的功勞都劃在杰倫的頭上。
反觀羅大佑,在對於音樂思想的追求上,一直走在前面,不論是討好受眾的流行音樂,還是隱晦政治社會的功能性音樂,還是服務商業(命題類)的音樂,他基本玩全了。有的人說因為歌詞,其實並非是歌詞本身,你再有深度內涵的歌詞,也得搭配著符合主題的演唱與旋律,否則不成詩了?
比較難得的是,在大浪淘沙的年代,羅大佑不論是早期還是近期,他的作品質量都有保證,歌曲背後可以輕易地感受到羅大佑想表達的思想,然而「思想性」是羅大佑最核心的音樂競爭力。
李宗盛這個老大爺就屬於老頑童了,論成熟老道的情歌,羅大佑和周杰倫真的不如他。羅大佑的情歌太具有個人化的色彩,時而詩人時而哲人時而直白。周杰倫的情歌跟他的人一樣簡單,不需要太深的閱讀門檻便可以心領神會他想表達什麼,只要旋律抓人歌詞唱的順,這就是一首周杰倫情歌。
李宗盛這個情場潑猴,他對男女情愛看的最透徹,他寫的作品也很追求旋律的完美性與歌曲的完整性。如果說周杰倫的情歌是校園戀,那麼李宗盛的情歌就是跨國異地戀。
可如果你拋開李宗盛的情歌去看他的作品,會發現李宗盛其實也有在格局突破的作品,後期比較為人熟知的就是《山丘》了,這首作品基本上可以為李宗盛後期的流行生涯奠定了他的地位。單單這一首歌曲,就可以秒掉一些音樂人的專輯,這不僅僅是高度的問題,關鍵是你無法企及。
這三位華語流行大神的特質已經很鮮明了:
- 周杰倫=為歌迷服務、為市場服務、為商業服務的流行旋律大神,在流行音樂的創新性上是近年來史無前例的,並開拓了以自己為標誌的流行時代。他的競爭力就是非常能寫旋律優質的流行歌,朗朗上口抓人悅耳的流行歌曲幾乎每張專輯都有好幾首,這點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 羅大佑=他可以為任何人服務,但大多還是在為自己的思想服務,他是為數不多能將社政民哲融合到自己音樂里的音樂人。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疾苦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童趣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未來的擔憂與現狀的不滿。能將流行音樂上升到哲學的,非他莫屬;
- 李宗盛=一位優秀的製作人,在音樂製作的領域裡,羅大佑與周杰倫都不如他。李宗盛對於歌手特質的把握、如何量體裁衣、如何表達一首歌曲等層面上,都很有想法。此外李宗盛也是一位流行旋律大神,十分擅長寫情歌,他的情歌比一些淺白的情歌更深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年輕人聽完李宗盛之後會有一種恍如隔世恍然大悟的感覺。而這一點,是李宗盛的核心競爭力。
他們三人的特點與缺點其實很清楚,周杰倫的短板也與他出生太晚有關,他趕上的是華語流行過渡的時期,恰逢千禧年橫空出世,再加上流行音樂嘛,本來就是需要靠旋律和歌詞去養人,再加上周杰倫優異的能力突破了當時的流行格局,硬生生的創造了自己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人的能力。
一個人的音樂水平,一定要結合他早中晚不同階段去分析,一定不能脫離相應的時代背景去輕易下結論。就目前而言,周杰倫在流行領域混的很安逸,但是在音樂層面上依舊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不像羅大佑早年就各種境界來回探索來回涉獵並得到自己的答案,周杰倫在這方面幾乎沒有。
之前有位傑迷跟我說:現在周杰倫年輕,你怎麼知道周杰倫到了李宗盛的年紀就寫不出《山丘》呢?
我是這樣認為的,周杰倫迄今為止始終在玩音樂的層面做文章,但幾乎很少看到他有思想上的突破。年輕的時候是愛情來得太快想簡簡單單愛,當爹了之後依舊是而我聽見下雨的聲音。
他依舊在為了寫好聽的旋律或自己認為好玩的東西去做音樂,這並沒有什麼錯。但如果要與羅李去比較,很顯然周杰倫在思想境界與音樂深度方面被落下不少的距離。所以我對周杰倫在老年時期能否寫出一首超越《山丘》的歌曲,較為擔憂。
如果你想要一個排序,我的排序是這樣的:
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
(突然發現這個排序也可以用接受的教育水平來解釋)
7年前,兩位流行大神羅大佑與李宗盛攜同周華健張震岳組了「縱貫線」,我希望周杰倫有朝一日也能放開束縛去好好的解放一下自己(跟林俊傑陶喆王力宏組個團啥的?),讓自己從服務流行上升到更高的層面,而不是寫一輩子悅耳好聽的東西去服務別人。
你看為什麼張震岳可以被拉進縱貫線?因為張震岳他經歷了不同的音樂階段,他的音樂維度夠寬,他是一個具有音樂思想的音樂人,而不是一昧地想寫好聽的旋律去服務歌迷,他不是。
曾經有個人也像周杰倫一樣寫了很多旋律優質的作品,最後他領悟了。別告訴我你不知道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在領悟之後漂洋過海翻越了幾座山丘,才發現羅大佑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痴痴地等著他...
然後他們組了縱貫線,這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尊重謝謝--
-答主長期徵召優秀的民間填詞者、配唱者做小夥伴,歡迎參與我的原創歌曲創作
-答主的5sing主頁:李嫑嫑音樂空間
-知乎閑聊交友QQ群: 151336209
-李嫑嫑的微信:li_biubiu
http://weixin.qq.com/r/_UwaAmHEDDxzrSVh9xnr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乎-周杰倫歌迷群 233902213
http://qm.qq.com/cgi-bin/qm/qr?k=mXh7ZFy3LnWKMk9kPtSlLDRyNEliFdnh (二維碼自動識別)
華語流行樂的80/90/00時代
文:范翔宇的江湖:華流群俠傳 - 知乎專欄
羅大佑是撞開時代大門的人-開創者,李宗盛是摸透時代特質的人-研究者,周杰倫是重新定義時代的人-顛覆者。
李宗盛曾揭示過一個重要觀點:流行音樂史,也是一部社會發展史。看待流行音樂不僅要從詞曲審美內涵、技術製作水準來評估,也要從其自身對於社會的投射與之反過來產生的社會影響來予以評估,以上即我為三位目前的時代坐標定位。
在《下一個「周杰倫」在哪裡?》我簡單陳述過這樣一個概念:回顧華語流行樂史,每一個年代的流行音樂都有兩位標誌性人物,一位是天王巨星,鄧麗君可以(70),張國榮可以(80),張學友也可以(90),一位是人文精神旗手,崔健可以,羅大佑可以(80),李宗盛可以(90)。
對於天王巨星的認可更多來自於個人魅力、舞台演繹與商業成功,對於人文精神旗手的認可來自於技術製作水準、詞曲審美內涵、革命創新程度、社會文化影響,到了00年代「周杰倫」三個字,作為一個加了引號概念化的符號,兼任著雙重身份,稱霸了華語樂壇十年。
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三位,都是扛著人文精神大旗的原創音樂人,具有類比分析的價值。
@帶三個表在2003年的三聯周刊專題撰文《流行偶像周杰倫》預見性地揭示了部分事實:
如果我們把鄧麗君、劉文正、羅大佑、周杰倫名字放在一起,並且告訴你,他們都是一個時代標誌性的人物,你肯定會反對這個名單中有周杰倫的名字。因為鄧麗君、劉文正確立了華語流行歌曲的最基本模式,後來不管誰再唱流行歌曲,都沒有超過這兩個人;羅大佑為流行音樂賦予了靈魂,
流行音樂的內涵拓展得更廣泛。那麼,周杰倫呢?他創造了什麼?也許5年、10年後,人們會說:「周杰倫創造了自劉文正以來華語流行歌曲新的演唱方式,只是在當時我們根本聽不清楚他在唱什麼。」的確,很多人聽不清楚這個台灣年輕人在唱什麼,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的唱片在台灣、香港、內地和其他亞洲華人地區熱賣。
為什麼在人們聽覺上出現如此大的障礙後,周杰倫仍然這樣走紅呢?也許這就需要我們討論周杰倫的音樂與這個時代的關係。以往,我們解讀羅大佑、李宗盛、黃舒駿、崔健的音樂時,總是通過他們的歌詞中蘊含的各種意義來解釋這個時代,從中尋找一種與這個時代相符合的人文的、生命的、理想的價值,當這些價值被發現之後,立刻就變成這個時代的標誌,於是就形成這樣一個習慣:當想到80年代的時候就會想到羅大佑、崔健,就會想到《戀曲80》或者《一無所有》。10年後,現在的年輕人會想到周杰倫,會想到他的《愛在西元前》或者《雙截棍》。可是當今天我們用解讀羅大佑或者崔健的方式解讀周杰倫的時候,會發現遠遠比聽清楚他的歌詞還要困難。
羅大佑也好,崔健也好,你很容易從他們的歌詞中找出這樣的辭彙來概括:批判、關懷、憂患、躁動、反叛……這些辭彙甚至構成了他們思想的骨架。那麼周杰倫呢?他和方文山把這一切都模糊了,你看到的只是斷面、碎片、分鏡頭……
羅大佑當年唱:「就像彩色電視變得更加花哨,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這個時代就是一個花哨的時代,色彩斑斕逐漸消解了各種曲直是非黑白,過去人喜歡求索,希望提出問題並尋找答案。但是今天的年輕人解構了前輩們的標準和價值體系,他們拋棄了令人沉重的思維方式,但是他們還沒有力量來建立一種新的體系,只能以一種簡單、平面化的方式來為自己的價值體系做一個拼接,它可以沒有黑白,但是不能沒有色彩。儘管這個色彩只是薄薄的一層,但是對於今天走向享樂主義的一代人來說,已經足夠了。辨別黑白的能力已不重要,他們只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接受事物,而周杰倫就是塗抹這個時代色彩的人。
現在,你說不出周杰倫的音樂是什麼,但是它能保證最時髦的音樂裡面都有。這是一個處處都需要信息量的時代,音樂也是如此,人們可以輕易聽到各種音樂,做音樂的人也希望把他聽到的音樂「複製」到他創造的音樂中。在數字化時代標準、規則越來越清晰的時候,人們的審美和判斷卻越來越模糊,只要熱鬧和時髦,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華語歌壇群龍無首的狀態因為周杰倫的出現而變得清晰了許多,別用「新天王」、「小天王」這類虛張聲勢的辭彙來為周杰倫冠名,因為他是一個顛覆者,他要在這個時代版圖上畫出的是一個屬於他自己形狀的符號——而這個,正是這一代人在青春期最想完成的任務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楊峻榮向記者回憶過去幾十年台灣地區歌壇的變化,他說:「80年代興起民歌運動,在民歌運動之前,創作只集中在劉家昌等少數人身上,80年代中期,校園民歌進入了死胡同,同時民歌影響到流行音樂,二者之間原來的鮮明界限模糊了。從1988年開始,市場開始發生了變化,台灣出現了很多餐廳秀,很多歌手都去餐廳賺錢,流行音樂的創作出現了停滯。90年代後,餐廳秀沒落了,歌手只好從唱片公司掙版稅,唱片銷售成了歌手收入的很大來源,想多收入就多寫歌,於是台灣歌壇在很短的時間創作力量又爆發出來。與此同時,台灣地區的媒體也發生改變,1988年以前,台灣地區的強勢媒體只是無線的三個台,傳播資源掌握在別人手裡,於是人捧人的現象很嚴重。現在媒體多了,變成了自由市場,新人靠捧是捧不出來的。所以,這些變化也導致像周杰倫這樣有實力的創作歌手出現。」
我們都能看到的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在消費觀念上越來越西方化,舶來文化被新一代年輕人接受早已沒有任何障礙。只要這個市場需要,周杰倫就能做出更洋更時髦的音樂。作為一個歌手,周杰倫的音樂和過去的時代代言人相比顯得輕浮了些,它可能無法在將來讓人從他的音樂中還原回那個時代的特徵,但至少現在,他可以做到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讓未來的人了解這個時代年輕人曾經追逐的時髦文化。
在此斗膽指正一下 @帶三個表老師的觀點,他口中周杰倫只是斷面、碎片、鏡頭,有此觀點可以理解,大概是基於方文山電影手法的歌詞創作,尤其是當時《八度空間》的概念,如今大背景畢竟不再是2003年,那麼2015年,周杰倫與這個時代的互動中還新增有些什麼呢?
我認為大體有三點:商業化的個性批判、E時代的虛擬時尚、民族性與中國風
- 商業化的個性批判(批判、關懷、憂患、躁動、反叛)
個性批判分為兩種視角的審視,一種之於自我,一種之於社會。
羅大佑便以對社會問題批判的著稱,政局處境的《亞細亞的孤兒》,揭露百態的《現象七十二變》,社會預言般的《未來主人翁》,而崔健則從《一無所有》的一聲聲「我」中開啟內地一個越來越強調個性解放的年代。(大家印象中從來沒有年輕過的李宗盛其實也有青少年個性視角的作品《我有話要說》)。
到了周杰倫影響下的這一代,與前一批經歷文革的先輩不同,上一批奔走在學潮中的學生更是大不相同,他們是「漠視政治」的一批人,也因此對於社會的審視匱乏可以理解,但反之對於自身的審視日益上漲。
周杰倫對於社會角度的審視,開始於那聲《爸,我回來了》。
歌中周杰倫憤然發問「我聽說通常戰爭就會換來和平,為什麼看到我的爸爸一直打我媽媽?」,痛斥家暴問題,酸性的諷刺在這社會產生共鳴。站在想像中的一片片《梯田》,他又質問忽視環境保護的工業社會將「幾隻水牛卻變成畫掛在牆壁上,象徵人們蒸蒸日上,一堆遊客偶爾想看看窗外的觀光景點,但只看到比你住的再高一層的飯店。」 聽聞娛樂圈的毒品社交,他又挺身而出召莫要做身體的《懦夫》 「活著不是用來演一出糜爛的黑色喜劇,說不,不代表懦夫,你應該很驕傲,我看不起人們無知的好奇作祟心態,去親近死神,很屌嗎?」在打得狗仔《四面楚歌》的情境下,又忽生嘆息:「新聞是一時的,生活是永久的,音樂是會留下來的」,一句闡述四個個體之間的關係,媒體、看客、社會人物(虛)、音樂人(實),點明新聞媒體有既時性、看客圖的是一時之快,無論是看客還是被狗仔追蹤的社會人物,那些都是虛的,生活與音樂才是最重要的、最永久的、最真實的。信心滿滿帶著外婆參加金曲獎結果杠龜,他在抒發自己鬱悶同時,也將孝道融入其中,」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比你給的還簡單,外婆她的無奈,無法變成期待,只有愛才能夠明白。『』
」不會寫詞都像個詩人「的周杰倫說:「顯微鏡底下的我們,會更現實更自私,這種諷刺的藝術真的很難領悟。」這種曲高和寡的藝術的確很難領悟。
周杰倫作品中自我角度的個性主義表現也是與眾不同的。
他表達的並不是尖銳的個性化和叛逆性的內容,並不是那種艱難而苦楚的反抗處境,在他作品中,自我與外部世界並沒有構築對立的關係,抒發的並不純粹是受挫和焦灼的感受,吶喊的並不是袒露、無助和唯我主義的個體心靈,而是年輕一代的共同心態,渴望被肯定,討厭被束縛,想大展拳腳地做自己的情緒,他吶喊:「我堅持我的風格,我活在我的世界」,不是一般的歇斯底里,但卻有著囂張的、不可一世的堅定。
《三年二班》中,渴望被肯定,實現自我價值的少年情懷,「這第一名到底要多強,到底還要過多少關,可不可以不要這個獎,我當我自己的裁判」。《我的地盤》中,堅持極至囂張的個性意識,「開始在雕刻,我個人的特色,未來難預測,堅持當下的選擇,我灌溉原則,培養一種獨特 ,觀念不及格,其他全部是垃圾」,的確,在講究速食的年代裡,青少年們喜歡輕鬆地做自己,穿什麼、喝什麼、吃什麼、幹什麼,自己做主,生活不該有束縛,生活不該有被完全限制的公式。
《逆鱗》中身處逆境他又說「我說自尊吶, 看起來或許可笑,但它至少支著我,試著不讓我跌倒,活著如果只是不甘寂靜的喧囂,那就咆哮吧,讓每個人都聽得。」順勢將內心那份囂張的、不可一世的堅定演繹到登封造極,到了《以父之名》卻又吟頌起「仁慈的父,我已墜入看不見罪的國度,請原諒我的自負」,越過囂張的、不可一世的堅定,青少年想像之中的個性理想與自我認知矛盾,醞釀出那份揮之不去的孤獨感,在這部三父合一的作品中瀰漫開來。
當然,周杰倫所提倡的個性主義並不是任意隨行,隨意胡作非為,正如在《聽媽媽的話》里說的,「在你的未來音樂是你的王牌,拿王牌談個戀愛,唉,我不想把你教壞,還是聽媽媽的話吧,
晚點再戀愛吧,我知道你未來的路但媽比我更清楚」,他同時倡導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個性主義,堅持自己、茁壯成長,他的歌曲作為出口道出了廣大青少年歌迷的心聲,同時也是反過來形成對廣大青少年歌迷的期望,無處不透露著周杰倫一直堅持的觀點「喜歡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正是這種叛逆卻不反動的個性音樂政治學,成就了自身這個當代的商業個性神話。
初期,年輕人對周杰倫性格的印象主要是:酷!運動精神的化身 !個性十足、天馬行空 、不拘一格、身手矯健 、神情桀驁不馴,總之 ,他很酷,很炫,夠屌,這就是他的個性。
周杰倫出演的所有廣告述說的也都是這一點 :「我的地盤聽我的,新奇、時尚 ,有特權 」(動感地帶 )、「不走尋常路 ,美特斯邦威 」 「我的個性」(德爾惠 ).....這一切共同交織成一場「周杰倫個性神話」 ,他就是青少年人格的偶像 ,那個個性之神。
「個性」是後現代時代的一個神話 ,而這些廣告恰好暴露出了這個神話的本質。
動感地帶廣告與德爾惠廣告之中有一個極其相似之處 :在動感地帶廣告系列之一中,周杰倫一番天馬行空之後,一伸大拇指 ,拇指上簇著一個SIM卡 ,同時說這就是動感人的標誌。在德爾惠運動鞋廣告中,周杰倫與一個老者比賽書法 。他一番筆走龍蛇之後 ,抓起一 只運動鞋 ,往印泥上一沾,手起鞋落,把鞋印敲在紙上 ,然後對著觀眾誇讚道:「我的個性 ,德爾惠 !」
這是兩個相似的隱喻 ,當所有人主動打上相同的商品印記 ,口中卻高呼著個性,所有人都間接成為某一商品的臣服者 ,卻高呼著自由,恰恰是後現代個性神話的悖論。擁護周杰倫式的「個性」的同時」被格式化、標準化、想像化的「個性」著,而中後期這周杰倫種「個性造神」的出口則是秉承著「天生反骨而永遠年輕」的正能量特質來維繫保持,在向主流價值觀靠近中得到「完整」。(結尾有細講)
- E時代的虛擬時尚
先看看一則舊聞,別看在外頭是能呼風喚雨的著名音樂製作人,李宗盛這個爸爸在家裡卻徹底輸給了周杰倫,他說:「家裡、車上所有的CD都是她們的,我的CD都被驅逐出境,而且從我到我的同事甚至司機,所有的人必須聽她們的CD,我那個司機會唱所有的周杰倫的歌。她們如果說我寫給莫文蔚的《陰天》很好聽,就已經很給面子了。」
能夠摸透不同人群心理的金牌製作人李宗盛為何在家裡輸給毛頭小子周杰倫?歸根結底還是不同代際之間的共鳴的不同,正是他早已摸透並引以自嘲,李宗盛的女兒是怎樣的一代人?
答案是E時代,即網路時代,這是一批看著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青春文學、玩著電腦遊戲、吃著麥當勞、用著QQ百度長大的一代人。
在這個視圖作為爭奪資源、調節權力、分配財富、製造驚奇的第一手段的時代 ,任何歌手都會重視MTV的力量 ,周杰倫也不例外。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 ,周杰倫與他的合作者是完全自覺地利用視覺力量 ,使其滲透作品的每一層面 不再等待MTV的視覺轉換 。其音樂本身就已完全感觀化 。樂曲是可觸摸的 ,並一首首構築自己的視覺的自覺王國。
在周杰倫的歌中多次出現了「電影提示 」 , 「像一出懷舊的默片」 ,這恰恰道出了當下青年的某些生
活經驗特徵,比起上一代人 ,他們是徹底的影像消費一代,他們生存於其中的影像世界是影視、網路和遊戲的三位一體。
對於這種生存方式的討論是語言與圖像的關係「倒轉」問題。一般而言 ,無論是閱讀還是聽故事 ,都以語言為媒 ,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屬於自己的想像 ,然後才看到影像作品。然而在當代 ,這個關係發生了倒轉。當下青少年接觸作品的方式從一開始就是圖像 ,然後才可能是文字。影像所塑造的形象對所有人是同一的,具有壟斷性的。
當他們再回到文字的時候,文字便失去了原初的豐富意義 ,僅僅作為標示,那個已有視覺形象的符號。文字終於蛻變成影像的所指 ,意義被抽空了。當影像成為消費的中心 ,當「看 」成為體驗世界的 主要方式 ,影像本身的重要性超過影像所要代表的東西,敘事與意義不再是被完全重視的東西 ,感觀效果本身已成為直觀意義 。
美國大片元素(《十二新作》)
四季列車_嘻哈神秘偵探片、手語_浪漫愛情片、「明明就」_愛淚交織的遠距離戀愛片、傻笑_意外的愛情片、愛你沒差_失戀愛情片、比較大的大提琴_爵士街頭藝術片、「紅塵客棧」_音樂武俠愛情片、夢想啟動_熱血奮鬥紀錄片、大笨鐘_愛情情境輕喜劇、哪裡都是你_純愛電影、烏克麗麗_夏威夷青春愛情喜劇。
日本動漫元素
《時光機》-叮噹貓、 《龍拳》-七龍珠、《公主病》-Hello Kitty、《四面楚歌》-柯南、《水手怕水》-海賊王
電腦遊戲元素
西幻類:《半獸人》《威廉古堡》《黃金甲》《跨時代》-《英雄聯盟》、《魔獸爭霸》、《魔獸世界》、《刺客信條》、《鬼泣》、
仙俠類:所有中國風作品-《仙劍奇俠傳》《夢幻西遊》無雙系列-《無雙》
槍戰類:《最後的戰役》-《使命召喚》《戰地》《CF》《逆戰》
都市類:《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俠盜獵車手》《看門狗》
格鬥類:《霍元甲》、《雙刀》-《拳皇》《DNF》
- 民族性與中國風
民族性是周杰倫一以貫之的特質,也是羅大佑、李宗盛畢生所關心的華語流行樂課題之一。
開創者羅大佑創造了一種以五聲音階為基,以大調起頭,之後漸進到古典大調的東方曲式。由此,東方音樂中出現了從未如此壯闊的中國小調,世界歌曲的寶庫中出現了從未如此中國、中國的元素從未如此深潛的各種體裁、各種題材的中文歌曲,觀察者李宗盛也為此做著努力嘗試,當周杰倫橫空出世時他曾小小驚嘆過一次。
李宗盛:我聽他們第一張專輯的<娘子>,覺得這首歌是天才之作。嚴格一點來說,過去想要中西融合的人,嘗試了幾十年都失敗,這首曲子卻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因為要融合中西,一定要互為表裡,我也一直在尋找這其中的解決之道,而當我聽到<娘子>這首歌時,我的直覺是:「操!他媽的這個很厲害。」這首歌值得被鼓勵,因為創作者沒有全盤投降,而找出了一條東西兼蓄的路。
之於周杰倫自身,首先是強烈的民族意識,《雙刀》里的美籍華人,面對受傷的家族尊嚴不堪、被雨淋濕的唐裝,丹鳳眼的目光,選擇用雙刀去斬斷那股很東方的嘆息;《雙截棍》里的中國功夫小子,為人耿直不屈一身正氣,一腳踢開東亞病夫的招牌,一個惹毛我的人有危險的主,最終還不忘提醒族人切記仁者無敵;《本草綱目》里的嘻哈中醫,抓一把中藥,服下一帖驕傲,用千年的漢方,治媚外的內傷,給崇洋媚外的當代中國人當頭棒喝,老祖宗的辛苦,提醒大家一定不能輸;《龍拳》里的華夏武者,更是不可一世地大喝,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條龍,將東方的日出調整了時空。
其次是在環境和風俗的描寫。以《娘子》為例,「娘子卻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在小村外的溪邊河口,默默地在等我」,楊柳依依,小村外的溪邊河口,寥寥幾筆,塑造了一幅典型的清新秀麗的江南風景畫。與此同時,「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又描畫出了西疆塞外的荒涼與悲切。
這種鮮明的南北對應,只有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才會出現,完全不同於外國的哥特式教堂、陰森的古堡、擁擠的廣場,散發著獨特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生活氣息和風光色澤。
真正的民族性不在於描寫農婦的無袖長衣,而在於具有民族的精神。詩人甚至在描寫異邦的世界時,也可能有民族性,只要他是以自己民族氣質的眼睛、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觀察它,只要他的感覺和他所說的話使他的同胞們覺得,彷彿正是他們自己這麼感覺和這麼說的,民族精神、民族氣息的有無,關鍵在於是否用「民族的眼睛」去寫。
後來這雙「民族的眼睛」塑造了中國風的招牌,挖掘古文化素材與古詩詞的文學性來充實民族性的輪廓,抽象的意識精神與具象的民族文化應和,最終通過流行音樂載體產生化學反應。
《發如雪》、《霍元甲》、《千里之外》、《菊花台》、《本草綱目》、《青花瓷》,《蘭亭序》 、《煙花易冷》、《雨下一整晚》,十餘首耳熟能詳的代表作,涉及武術、中藥、瓷器、漢服、書法、寺廟....其後王力宏、林俊傑、許嵩、李玉剛等音樂人也在這個思路下繼續發揚推廣著這一曲風,至於中國人聽著現代中國人想像中的中國是更加中國還是徒增想像尚無法定論。
周杰倫時代:一代青春與夢想的註腳
每一代年輕人的青春都需要愛情來躁動,夢想來打雞血,周杰倫就是其中一位。
12歲家庭離異、18歲高考兩次落選、20歲身患不治之症遺傳僵直性脊椎炎,青春年少就承受著不能承受之痛,煎熬之中的他寫下了一曲《蝸牛》,歌詞這樣寫道:「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留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其實沒那麼慘啦!)
小小的天留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周杰倫在少年時曾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個羅大佑式的人物,之後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記者問道:你曾經說過要把自己定位成羅大佑這樣的歌手,對嗎?
周杰倫回答:對!現在誰的歌能流傳超過三年?很少,但羅大佑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為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物」,讓大家在想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想起他。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那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楊峻榮認為:「我並不希望周杰倫扛起那麼大的招牌,要定義一個時代,這是非常沉重的事情。在我眼裡,他仍是一個新人。現在用他來定義一個時代,為時過早,我覺得再過10年,會充分一點。」
周杰倫的野心和楊峻榮的謙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年之後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10年之後發生什麼,更是不可知。 2003.9
十二年過去了,時間給了我們最真誠的答案。
伍佰-伍佰VS羅大佑PK周杰倫 第12屆金曲獎頒獎典禮
2000年,他從羅大佑的手中捧過金曲獎。
2002年,他說想做羅大佑一樣的「時代性」人物。
2004年,他說自己的音樂還未巔峰,能否成為時代還有空間。
2006年,他對媒體說成為「羅大佑式」的時代性人物,還需要兩年。
2008年,他的《青花瓷》響徹華人世界,敲響了「周杰倫時代」第一聲。
2010年,他發表《跨時代》,還未完全定義時代,媒體紛紛投入「跨時代」的討論。
2014年,他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完成了成為「時代性」人物的跨越。
他,一生中得到過無數榮譽與讚賞,天王巨星是他,音樂教父是他,商業電影演員是他,業餘音樂製作人也是他,他一生也經歷過太多的冷眼誹謗與誣陷,「周結巴」是他,雙節倫是他,面癱周、日本人、不捐款、不是中國人也是他。
周杰倫的旋律從無數人的青春悄悄走過,感謝放肆的他,偏執的他,天生反骨的他,勵志的他,溫暖的他,追逐夢想的他,用他的歌聲奏響人生最優美的背景音樂。
---------------------------------------------------------------------------------------------------------------------------
最後,輕浮地用惡俗的量化法來做一個定論:
作品輸出質量:羅≈李≈周
詞曲審美內涵:羅>李>周
技術製作水準:周≈李>羅
革命創新程度:羅>周>李
社會文化影響:羅>周>李
綜合:羅>周≈李
周杰倫的劣勢在於青春二字。
李宗盛:青少年文化的巔峰之作。
周杰倫的快歌在各個題材上玩出花樣的個性、淺嘗即止的深度,慢歌不變地走浪漫-苦情-清新三個狀態的暗戀-熱戀-分手-療傷-回憶思路,基本涉獵10-25歲愛情表徵,中學生,大學生,步入社會愛情的開始歲月,部分都市成人抒情。
方文山與周杰倫這對拍檔的堅持,既是一種自然而然自身癖好影響下的結果,也是一種市場導向下的行為(流行歌曲市場本身就是以20-人群為主),但作為嚴格意義上的青少年文化的第一座巔峰,青春二字意味著更高的可替代性,更小的格局,當年齡見長音樂不復年輕時的影響力,面臨的就是輿論的雙重壓力,叛逆的酷成了幼稚,純真的愛成了矯情。
作為 Melody Maker的周杰倫與其他兩位已基本沒有差距,周杰倫與李宗盛的差距在於情歌(各種情)上尚未達到洞穿世事、直抵人心的境界,周杰倫與羅大佑的差距在於這位有些意見的青年意見領袖沒有那樣憤怒,也沒有那麼有思想,一如當年的韓寒,這樣的周杰倫只是在保持水準,在原有基礎上微創新,消極地說,算是乏善可陳,擺在他面前的兩條出路,已經不言而喻。
補充:
前文已經講了青少年巔峰之作,繼續小小談一談新的感受,並非兩條路,而是一條兼有的路。
對於周杰倫的長期誤解,當然也包括對方文山的長期誤解很多,諸如藝術人格的低幼,中國風的失真,校園情歌的大比例,不一而足,在此再評析一下。
首先,很多人忽視的是周杰倫作詞作曲製作一氣呵成的作品,這些最富個人氣息與理念表達的作品直通社會課題與人文關懷,而且一以貫之於其他偏流行作品中。
幼年尚且不講,他不是一位童星,年輕時的他可以一句《爸,我回來了》諷刺「我聽說通常戰爭就會換來和平,為什麼看到我的爸爸一直打我媽媽?「的家暴問題,站在想像中的《梯田》質問:「怎麼梯田不見,多了幾家飯店,坐在裡面看著西洋片,幾隻水牛卻變成畫掛在牆壁上,象徵人們蒸蒸日上,一堆遊客偶爾想看看窗外的觀光景點,但只看到比你住的再高一層的飯店。」
顯微鏡底下的我們,會更現實更自私,這種藝術真的很難領悟,因此成為只有真正心水周的聽眾才會稱道的作品。
如果這些並不為人熟悉,但有兩首《聽媽媽的話》與《稻香》可是基本上人盡皆知的作品。前者的副歌幾乎已經成為僅遜色於《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親子歌曲,後者為經濟危機所做,為人面臨的城市病困境所做,也是鮮為人知的,「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為自己的人生鮮艷上色,先把愛塗上喜歡的顏色,笑一個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才叫做意義,童年的紙飛機,現在終於飛回我手裡。」
周杰倫的確是排斥「性、暴力、政治」的,用他的反差論講是想用充斥著黑幫、毒品、性的重嘻哈寫「保持純真、 正能量,不想帶壞小朋友」的 ,但他並不是沒寫:
他不寫性嗎?嘻哈空姐電子嘻哈形態的意淫小品,被聽眾譏諷全是所謂嫩模們(其實大多是演唱會伴舞+叫來演屌絲夢)。他不寫暴力嗎?霍元甲、雙截棍、雙刀,中國的武道不叫做暴力,叫民族自尊,叫仁者無敵。他不寫政治嗎?公公偏頭痛的清流宦官之爭與貪污問題的混搭寫的趣味十足。儘管他們都停留在淺顯的層次,但未嘗不是流行文化的通病,之於「憤怒的社會學家」羅大佑,也逃不開這種批評。
周杰倫只有校園戀情嗎?在世界末日、蝸牛中未嘗尋不到人生奮進的力量。周杰倫低幼或者說青少年嗎?是的,2005年前的他是青少年文化的巔峰之作,他迫切需要自己的音樂得到全年齡層的共鳴,因此他尋出了一條變格成人抒情中國風的套路,或多或少感染那一大批鄧麗君不在後早早被流行音樂拋棄了的中年人們,影響遠甚90年代的都市抒情也不為過(の廣場舞,自然是比不上)。
周杰倫:前段時間經濟不景氣,很多人回家發泄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其實這首歌(《稻香》)不只是講一個家庭,他要講整個社會,就像我之前寫一個爸我回來了,是在講一個家庭暴力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少寫一首情歌,多寫一首鼓勵人心的歌,有情歌,有對社會,之間要平衡,寫情歌給別人發泄去KTV唱,很多人失戀了活不下去了,我覺得真的不應該,你看看電視上多少人,在很勇敢努力的走下去,想起我那時候在寫《霍元甲》的時候,我的偶像李連杰給我說:"現在年輕人太多自殺了等等不好的現象,我不希望你寫《霍元甲》是為了這個電影,而是寫首歌用歌詞去改變他們,我告訴方文山寫「要勇敢的活下去」,所以勇敢的活下去這幾個字一直不停地出現在我的歌曲里。我覺得寫歌多少有些使命感,我希望我的歌是跨越年齡的,可以鼓勵廣泛的大眾,不是特殊的哪一個年齡層,甚至跨世紀,對啊,如果以後不在這個世上,我的音樂可以在這個永遠留下來。
在深度方面,他已經做了自己最自然狀態的表達,只差廣度的延續探索,那周杰倫缺的是什麼?
其實他缺的也就首所謂的「大歌」了,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亞細亞的孤兒》,《東方之珠》,MJ的《Earth Song》、《Heal the world》、《We are the world》,悲觀的說,他已經三十六歲了,他的音樂乏善可陳,打破重構的結果也未知,這種與時代高度契合的作品更是可遇不可求,也可能一生都不會有。
一些新的感受,九月十八日「國恥日」寫了這篇文章如何評價周杰倫被指「漢奸」,上訴索賠 60 萬? - 范翔宇的回答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的相關傳言都有哪些?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真的? - 音樂,不同的是MJ死後才得以昭雪,周杰倫蒙受了八年冤屈(抗戰),幸運地遇到了好時代,法治環境相對好,應該可以完全澄清,不會伴隨到墳墓去。
我細細思量了一下「漂白」與「台灣人不捐款」為什麼這麼容易相信,並且產生如此巨大的破壞力,兩者相似的地方在什麼?當然首先與自身的流行程度與特徵(白的膚色與傲的氣質)不無關係,但關鍵在於他們都處於一個敏感地帶,黑人與白人,台灣與內陸,「融合」的大過程,背後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就像有些人在與羅大佑比較時誇大其辭地說:「周杰倫如果把台灣唱回祖國懷抱,那就真的有深度了。」「中國風」在文化意義上未嘗不是在潛移默化的推進這個進程。
李宗盛的評價參見:
如何評價李宗盛? - 范翔宇的回答
羅大佑的評價參見:
如何評價羅大佑? - 范翔宇的回答
本文隸屬於 《重新尋找周杰倫·影響力篇》如何評價周杰倫? - 范翔宇的回答
范翔宇,娛樂 Not Just for Fun !
粉周杰倫就粉周杰倫好了,黑羅大佑幹嘛。
惜杰倫奕迅,略輸文采;
宗盛大佑,稍遜風騷。
一代歌神張學友,只唱吻別賣門票。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TFboy!
唱歌水平不相上下吧。
其他來說,他們的出場費基本上可以表明差距。羅大佑30w到80w(業內出名的愛刷大牌,出場費和粉絲不符因此商演少),李宗盛不清楚,jay大概300w到1000w左右。業內像jay和eason的演出肯定穩賺不賠,羅大佑肯定賠,李宗盛不好說(他偶爾可以接受分成的形式)。聽眾都不是傻子。羅李兩個的創作都屬不錯,但jay是劃時代的。
音樂底蘊技能上,他們也和jay差很遠。李吉他做的不錯,那已經和音樂不搭噶了(笑)張子宸答案的實質是【年齡經歷論】。
流行樂是個綜合體(詞曲,編曲,受眾)。年齡沉澱僅是歌詞下屬的一小指標,以此決定音樂高低不如跟我唱【夕陽紅】吧。。。
以年齡經歷扣帽子,不過是以種族,以性別,以地域扣帽子的高級版本。
你有年齡滄桑,我有正能量。你有百折故事,我有民族(中國)風。
就三人的音樂而言。
比歌詞:羅是格局派,李是故事派,周是正能量和中國風流派。孰高孰低?
比音樂,抱歉,不能。周和羅李間隔著種音樂最本質的東西:節奏風格。
在我看來,除了鄧麗君因為特定歷史時期爆紅外,這三人算是三四十年來最偉大的中國音樂人了(也基本上就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人)。每個人都在各自時代獨領風騷,並且甩出其他音樂人至少兩條街。三人的相同點是對旋律的把握能力極強,不是傳統好嗓子卻能唱出其他人沒有的味道——這其實就是音樂素養的體現。三人也有不小的區別:羅大佑是單幹戶,詞曲唱一手包,容易被注意的是其歌詞中的人文精神,但很多評論者都會忽略他的旋律,在我看來他的曲遠比他的詞更廣受歡迎,旋律使他超越前輩文藝歌手,並讓同時代和後來者難以企及;李宗盛是團隊核心,是點石成金的魔術師,無論是林憶蓮陳淑樺辛曉琪莫文蔚,都是跟他混的時候達到個人音樂生涯的巔峰,但說實話,她們的演唱無法比得上李宗盛本人的深度;周杰倫唯一缺點是不能寫詞,在中國這樣重詞的國家,這個缺點使得對他的個人評價永遠比前面兩人要低些,但從最終音樂作品的質量看,周杰倫並不輸(方文山的補充太重要了),他對旋律和節奏的把握在這個時代無人能及,如果把旋律單獨拆解出來,會比李宗盛更琅琅上口(老李還比較內斂平衡一點,兼顧詞曲情,而周杰倫是純粹追求旋律優美)。
音樂家的高低不好論,各有特色和風格,我個人的傾向是三人處於同一檔次。
寫情歌,周杰倫還在追趕前輩的道路上。
寫快歌,整個華語樂壇都在追趕周杰倫。
就說一點,什麼叫小孩子氣的歌?!!
重點是題主說外婆是一首小孩子氣的歌,不能忍!(╯‵□′)╯︵┴─┴
我們來看看外婆的歌詞
今天是外婆生日 我換上復古西裝
載著外婆開著拉風的古董車兜兜兜風
車裡放著她的最愛 找回屬於是她的年代
往大稻埕碼頭開去 把所有和外公的往事靜靜回憶
外婆她臉上的漣漪 美麗但藏不住壓抑
失去了愛情只盼望親情 彌補回應
大人們以為出門之前桌上放六百就算是孝敬
一天到晚拼了命 賺錢少了關懷有什麼意義
外婆她的期待 慢慢變成無奈
大人們始終不明白
她要的是陪伴 而不是六百塊
比你給的還簡單
外婆她的無奈 無法變成期待
只有愛才能夠明白
走在淡水河畔 聽著她的最愛
把溫暖放回口袋
記得去年外婆的生日 表哥帶我和外婆參加
她最最重視的頒獎典禮
結果卻拿不到半個獎 不知道該笑不笑
我對著鏡頭傻笑 只覺得自己可笑
我難過 卻不是因為沒得獎而難過
我失落 是因為看到外婆失落而失落
大人們根本不能體會 表哥他的用心
好像隨他們高興就可以徹底的否定
否定我的作品 決定在於心情
想堅持風格他們卻覺得還歐顆
沒驚喜沒有改變 我已經聽了三年
我告訴外婆 我沒輸 不需要改變
表哥說 不要覺得可惜 這只是一場遊戲
只要外婆覺得好聽 那才是一種鼓勵
外婆露出了笑容說她以我為榮
淺淺的笑容 就讓我感到比得獎它還要光榮
外婆她的期待 慢慢變成無奈
大人們始終不明白
她要的是陪伴 而不是六百塊
比你給的還簡單
外婆她的無奈 無法變成期待
只有愛才能夠明白
走在淡水河畔 聽著她的最愛
把溫暖放回口袋
題主你告訴我這首歌小孩子氣在哪裡?
不行,我要摔兩張桌子 ┻━┻︵╰(‵□′)╯︵┻━┻
歌詞開始講的是Jay精心準備,陪失去丈夫的外婆過生日,陪外婆兜風。
然後是對外婆的情感關註: 失去了愛情只盼望親情 彌補回應
然後重點是講了家人對待外婆的錯誤方法: 大人們以為出門之前桌上放六百就算是孝敬
一天到晚拼了命 賺錢少了關懷有什麼意義
接著是外婆的失望與無奈。一個需要陪伴的孤獨老人,情感上的需求被家人忽視:
外婆她的期待 慢慢變成無奈
大人們始終不明白
她要的是陪伴 而不是六百塊
比你給的還簡單
再是寫了外婆陪自己參加頒獎典禮,這裡Jay重點講了自己的音樂態度:
否定我的作品 決定在於心情
想堅持風格他們卻覺得還歐顆
沒驚喜沒有改變 我已經聽了三年
我告訴外婆 我沒輸 不需要改變
表哥說 不要覺得可惜 這只是一場遊戲
只要外婆覺得好聽 那才是一種鼓勵
外婆露出了笑容說她以我為榮
淺淺的笑容 就讓我感到比得獎它還要光榮
總覽整首歌,Jay在呼籲大家關注老人的感情生活,不要錯誤的認為給老人錢就是孝順,其次是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的態度。
實在不知道題主怎麼得出這是一首小孩子氣的歌的結論。那按照題主的意思,《聽媽媽的話》《爸,我回來了》也是小孩子氣的歌了哦?對了,《聽媽媽的話》這首歌,陪伴了我整個青春期,讓叛逆期的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很質疑題主說自己是Jay迷。
好吧,完全偏題了,這個答案完全是自己圖個痛快。沒有幫助你們隨意點吧。
很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羅大佑,感覺這人的音樂是:「卧槽,排場真大,牛逼透了……」
逐漸的年齡比較大了一點,就開始膜拜李宗盛了,感覺是:「尼瑪,句句戳心窩子……」
周杰倫一直不怎麼喜歡,只是覺得很有特點,很牛逼,從風格上來說,獨樹一幟。
音樂這東西,特別是流行音樂這東西,講究的是詞曲唱三位一體。恰好這三位又都是能譜能寫又能唱的。
但在我看來,終究還是無法比較的。
如果把三位比作其他藝術形式的藝術家的話。
羅大佑是詩人,滿腔熱血,滿腹赤忱。他的歌節奏輕快,歌詞華麗(即便不譜曲,也是一首不錯的詩歌),意境悠遠。
李宗盛是個小說家,還是生活小說家,絮絮叨叨全是家長里短,兒女情長,但偏偏說的那些事兒,全是我們生活中曾經經歷,曾經感悟過的。
周杰倫是什麼呢?畫家,還是個水墨工筆中國畫家。畫得漂亮嗎?漂亮!畫得逼真嗎?一點也不!他的曲子風韻雅緻,他的詞天馬行空,但問題是離我的內心太遠,即不會像羅大佑那樣激起我的家國天下的大同情懷;也似乎無法像李宗盛那樣勾起我軟玉溫香的溫柔眷戀;只是好,漂亮,牛逼。
-----------------------------
所以,為什麼要比較三個人呢?
衡量一個這種級別的音樂人的位置與形象,用分割式的辦法來單獨比較其歌詞 旋律 編曲高低太不解風情了,倒不如用遠眺的視角去感受它的氣象。好比在對比達芬奇與梵高的作品時大談兩人筆法,透視,用色水平高低,這無疑是對藝術傑作的誤讀。
羅 李 周三人都是華語流行樂壇第一檔的音樂人。對華語流行樂風格,題材,形式都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巨大影響。他們的比較不宜談水平高低,只合談風格相異,氣質有別,偏重不同。 如果說在流行音樂上的地位和影響,我認為周杰倫是絕對可以與兩位前輩相比的。以下略談談我對三位大神的看法,針對答案中許多人對周杰倫的誤讀,重點講一些周杰倫。
羅大佑的音樂是一個思想者看社會的冷眼,他代表的是華語流行樂的深度。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更具備文學的性質。知乎者也,亞細亞的孤兒,鹿港小鎮等歌曲,都是注目時代的經典作品。華語流行音樂在他那裡真正具備了第一流文學作品的關懷與批判力量。如果說台灣民歌運動是流行音樂本土化,文學化的過程,無疑,羅大佑是那個潮流下的必然產物。他是我們的鮑勃迪倫。
相比於羅大佑注目社會,批判現實,李宗盛的高度在於對私人化的情愛與人生感嘆真切又敏銳的把握。那是一個久歷情場的老男人的酒後感慨,他捕捉了情愛纏綿聚散里的說不清道不明的細密糾葛。三言兩語,如此坦誠又直接地揭開愛情某個層面的真相,情與欲里的寂寞,焦灼,折磨,無奈,無望,無聊,小心機,都逃不過他的法眼。中國的情歌創作,除了林夕的詞,我想沒有哪一個可與李宗盛的相媲美。他當然更主要是一個幕後工作者,精良的創作、製作、監製,捧紅了一眾歌手,和我最喜歡的歐美音樂幕後工作者順便當歌手的babyface一個年紀,都是幕後工作就足以名留青史的。三十年來,他創作了好多情歌,不過我相信在更長更長的時間裡,他的歌總不會過時。因為,總是會有某段經歷,某個時刻,讓你獃獃地覺得。大哥真是殘酷又殘酷地講盡了你的心情。想起他眼鏡後面帶點狡黠的認真的眼神。
他的音樂,永遠只合於二十歲的心。這一代的我們在那個年紀,不知道愛的代價,不懂得愛的箴言,是懵里懵懂地鬼迷心竅,卻講不出命運安排,滾滾紅塵,前世姻緣,天涯海角,連講烏溜溜黑眼珠都嫌麻煩。羅大佑,李宗盛最炙熱的情歌,要麼是感慨回望,要麼太過嚴整詩化。可是我們是那樣的年輕,只知道感覺不知道感慨,注目於現實身邊觸手可及可觸可感的簡單細碎,想要和你融化在一起,騎單車,吃漢堡,去宇宙,去外婆家。那就是一切。
周杰倫的歌詞, 建立在他與兩位前輩不同的音樂思路之上。他的音樂中,人聲也是樂器的一部分,是他萬千想法中的聲音的一種。而羅李二位更注重音樂歌詞所要表達的東西。
當然,杰倫的歌詞固然不如羅深刻,不如李的徹骨,單獨拿出來,的確可以說水平不如二者。可是這類歌詞與杰倫的音樂相合,清新自然,符合他的音樂態度和風格。這對一個音樂人來說,就是好歌詞。所以說,周杰倫的好搭檔是方文山,不會是林夕,黃偉文,小柯,李宗盛,因為只有方文山的詞才能與他天馬行空的音樂,與他酷酷的態度,與他二十歲對愛情的懵懂感受相契合。
他的歌詞,簡單親切隨和,有時候絮絮叨叨,沒有邏輯,那不是詩,但是是我們心裡帶著幾分傻氣的真真實實的呢喃。
題材上也是,和方文山一起,上天入地,古靈精怪,忍者,龍拳,半獸人,偵探,牛仔,卓別林,印第安老斑鳩。不拘一格,無所顧忌,創意即是意義。
周杰倫抓住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脈搏,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敏銳。這不是你或我所謂逼格高低能夠輕視抹殺的。
這一類歌手,寧願年輕,不願他老,寧願他新,不願他舊。就杰倫的音樂作品來講,以他20歲的第一張專輯Jay作為代表最恰當。
複雜的音軌,意想不到的聲音體驗,各種音樂形式的跨界混搭,巧妙的和聲吟唱,年輕的,含帶著一點羞赧的獨特嗓音。這張專輯,在世界範圍內看來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國流行音樂在追趕學習歐美的過程中,第一次,在音樂形式上有了一次融會,超越,並且如此桀驁特立獨行。當然,僅僅是那個叫jay的20歲年輕人。
周杰倫其後的許多張專輯,固然也有一定的創新,但是更多的是對其早期作品風格的沿襲。對於杰倫來說,他年齡的增長,面對著日增的商業化的壓力,那種沒有包袱、不斷實踐的少年心氣與鮮活細微的年輕的感受力,縱使消弭得再緩慢,它也是絕無法增進的。我們無法指責杰倫江郎才盡,因為有些藝術,就是意味著年輕,好比nba球星白巧克力威廉姆斯的如鬼魅般的運球傳球,最精彩的時候就是新秀賽季,比如李賀詩里那些鬼魅神異的意象,細微獨特的感受,最後終結在二十六歲。
杰倫的音樂無論如何開創了一個時代,使得中國的當代流行音樂史幾乎可以以之作為劃界的標誌。
周杰倫以前,是鄧麗君,齊豫,蘇芮,潘越雲,羅大佑等等。
周杰倫之後,是陶喆,林俊傑,王力宏,許嵩。
兩組名字當中,我們當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的分別。那是兩個時代,兩個框架。
當然,對杰倫而言,他自己開創的框架又何嘗不是對他自己的限制。
我只想說公正看待周杰倫在樂壇的地位不是一件丟人的事,對嗎,樓主?
周杰倫惹誰了,知乎用戶在捧殺周杰倫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周杰倫的音樂重點是「傑」字,傑出,人傑,能稱傑已然不易,但跟李宗盛的「宗」比起來,差距是弟子和門徒成就不足,離「開宗立派」和「宗主」尚有不少路要走,至於羅大佑的「大」字,大開大闔,大將之風,前二位都望塵莫及,但也正是因為羅大佑的「大」,導致其曲高和寡,在眼下小時代的小清新和小咖秀眼裡,似乎大勢已去,但,大象總是無形。
比比比,知乎音樂類怎麼老是周杰倫,看來知乎周粉真多,還愛比,參見那個跟崔健比的帖子。音樂這種東西關乎到你的個人情趣,多聽不就知道了。你要相信我,先找個千八百張不同專輯來聽聽,找不同的音樂人的來聽聽,不同音樂類型來聽聽,就不會問這麼無聊的問題了,你會繼續聽音樂心裡會慢慢有點數。但凡整天拿個偶像比來必去的,大概都是不怎麼聽音樂或者聽過的音樂寥寥無幾,然後憑自己的一點幼稚的想法和某人火的程度開始武斷的說誰誰劃時代,誰誰第一人,誰誰無人能比。。。無聊至極。
一大堆人在說詞,難怪華語音樂要完。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外婆》是一首我唯一聽哭了的歌,它不是別人欺負我我把你寫歌里的小孩子氣,而且一種我明明知道這個社會是黑暗的,但是我仍然帶有一顆赤誠之心去追求,有我自己的操守,你看不慣我我並不在乎,我在乎的只有我最親近的人——外婆的看法。而且其中表現的看法和關注老年人需要的是用「陪伴」而不是「六百塊」。這是首有深度的歌。
其次這個問題就是耍流氓,因為你把關羽和項羽和張三丰一塊比不說,還加上自己的臆測。╯▂╰
手機答題,見諒
簡而言之,周杰倫和羅、李不是一個輩分,也不是一路人。
既然是音樂水平,應該指的是兩種:作曲編曲水平,演唱水平。
羅大佑的嗓音極具特點,但是對聲線的使用技巧很一般,只能說有特點,不能說好。
李宗盛不說了,重點不在唱歌上,他說詞的演唱風格其實是音準的把握不好而不得已形成的。
周杰倫的音準倒是沒有問題,音域也算廣。
唱歌方面周杰倫確實是領先。
羅大佑的作曲是在華文流行樂壇首屈一指的。和弦序進的處理是最好的,不拘泥於一般的寫作套路。有結構極其對稱的《皇后大道東》中對於節奏的突出;《戀曲1990》裡面副歌絕妙迴轉流暢的旋律線;《明天會更好》裡面長短樂句的分配;《追夢人》裡面絢爛的吉他前奏;《滾滾紅塵》裡面dorian音階;還有《你的樣子》副歌的驟然升調。太多經典的創新應用。
李宗盛的話呢創新程度沒有那麼高,但是他可以把一個別人都會用的一組和弦功能發揮最好,旋律線也很美,所以會非常上口。《鬼迷心竅》《愛的代價》等等都屬於這一類。《凡人歌》更是把一組和弦(VI-I-V-VI)用到了極致。
周杰倫先不說了。《千里之外》《發如雪》用的是血淋淋一模一樣的和弦。
前兩個是音樂修為夠了,唱歌是副業。後面這個是唱歌很好,其他方面還需要時間慢慢歷練。
羅大佑:問天問地問社會
李宗盛:問情問愛問眾生
周杰倫:問你,我diao不diao?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交響樂在蘇打綠新作《痛快的哀艷》中的作用?
※如何評價周杰倫新專輯《哎呦,不錯哦》里最新中國風歌曲《天涯過客》?
※李雨桐事件過去兩個多月,薛之謙現在算是洗白成功了嗎?
※怎樣評價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