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三國志里,迎獻帝之前稱呼曹操為太祖,之後稱其為公?為何之前不以官爵稱呼?


迎獻帝之前,曹操官位未崇,以官爵稱之不彰,亦不足以稱公,故以其身後尊號指代之;迎獻帝以後,爵位已顯,則稱公足以當之,進魏王后又改稱王,皆尊稱也。


對這個問題真是沒有研究過。不過第一次被邀請,無論如何也要回答一下。剛才大概查了一下歷史上與曹操情況類似由權臣上位的開國君主(雖然曹操嚴格上說不是開國君主)。基本上都是沒有爵位的時候稱廟號。開始篡位腳步,封了一個什麼王,公之類的時候就開始稱以爵位了。例子,我查到的有南朝宋的劉裕,南梁的蕭衍。看來這種情況是一種普遍現象。不過也有例外,明史太祖本紀,繼位前統稱太祖,尊位吳王也稱太祖。但是繼位皇帝之後主語通常省略,偶爾稱「帝」。看來也與記錄者習慣有關。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古代帝王對與名號是十分看重的事情,尤其是歷史記錄之中的名號。我想統治者或者統治者的繼承人應該對名號的事情有很大的發言權吧。


推薦閱讀:

曹操軍隊旗幟上的「曺」字為何少一豎?
反對曹操稱公的除了荀彧還有哪些曹魏大臣?曹操稱公利大還是弊大?稱公的理由是什麼?反對的理由又是什麼?
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曹操分道揚鑣?
曹操在劉琮投降後有什麼理由不發動赤壁之戰?以當時的形勢保境安民是否才是上策?能守得住嗎?
如何評價陳建斌演的曹操?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