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隊旗幟上的「曺」字為何少一豎?

94版的三國演義中,旌旗上為「曺」。我查了一下,「曺」同「曹」。 旌旗上為「曺」 就是因為如此嗎?還有其他特殊含義嗎?(希望不是我想多了)


小篆的「曹」字是上面兩個「東」,底下一個「曰」,見《說文解字》。

在往隸書演進的過程中,先去掉一個「東」,再把剩下的那個「東」再下面的豎畫與撇捺都略去,於是就成了「曺」字。

後來又增加一個豎畫變成「曹」,可能是受到「艹」「曲」「覀」這類字形的影響,產生一定的「類化」,且原小篆字形的上部為成雙的對稱結構也對這樣的「類化」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從篆書到隸書轉變時出現的是「曺」,三國時期沒有「曹」,唐宋以後才出現了「曹"這個字形,然後在中國曹取代了曺。現在朝鮮漢字用的還是"曺"這個字形。


推薦閱讀:

反對曹操稱公的除了荀彧還有哪些曹魏大臣?曹操稱公利大還是弊大?稱公的理由是什麼?反對的理由又是什麼?
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曹操分道揚鑣?
曹操在劉琮投降後有什麼理由不發動赤壁之戰?以當時的形勢保境安民是否才是上策?能守得住嗎?
如何評價陳建斌演的曹操?
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戰的結局會是怎樣的?

TAG:字體 | 曹操 | 三國演義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