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的能力很弱嗎?他為什麼不聽取黃崇的建議?


諸葛瞻能力強弱不好評價,他唯一的一次表現機會就是大戰鄧艾,結果輸了。一次成敗能論英雄嗎?

《三國演義》里張松調侃曹操時,就提到「濮陽遇呂布,宛城戰張綉,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這裡除了「華容逢關羽」和「割須棄袍於潼關」是虛構的以外,其他的都是事實。魏武帝曹操英雄蓋世,一生中倒霉的時候也多了去了。不光曹操如此,劉備也是一樣,被打得屁滾尿流的事迹也是一抓一大把。然而,他們都命硬挺過去了,於是乎「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倒霉的諸葛瞻只是沒挺過去而已。

接著我們再來細看他失敗的這一仗。據說黃崇給他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他就是不採用,於是乎慘敗了。

到涪縣,瞻盤桓未近,祟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祟至於流涕。《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按字面的理解,諸葛瞻就是個慢性子,做事拖沓。鄧艾都要打來了,他卻不早早佔據險要地形防守,卻在涪縣磨蹭,導致錯失良機。現在問題來了,險要地形在哪兒呢?我們看看地圖吧。

這是Google地圖顯示的四川盆地,劍閣、江油關、涪、綿竹已經標出。諸葛瞻在涪縣,黃崇勸他快點行動,去搶佔險要,什麼意思呢?從地圖上看,就是讓諸葛瞻迅速支援江油關,或者搶佔江油關下面的山區隘口。江油,就是鄧艾偷渡陰平後突破的第一個據點。看圖可知,鄧艾只要殺出江油關南邊的山區,就進入了四川盆地,一路去成都都是平地,無險可守。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

三國時期可沒有電報,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什麼時候傳到諸葛瞻耳里的?離江油關還有一百里左右時,田章「破蜀伏兵三校」,我覺得這個時候蜀漢才正式發現鄧艾的奇襲軍。敗軍把消息傳到諸葛瞻這裡,諸葛瞻再整頓軍隊迎敵,肯定過去了很多時間。黃崇建議諸葛瞻急行軍搶山頭,別讓鄧艾進入平地。但是,來得及嗎?大軍呼哧呼哧趕去,如果鄧艾已經攻破江油,來個迎頭痛擊怎麼辦?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軍將,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孫子兵法》

從地圖上看,江油關離涪200里左右,南邊的山區邊緣離涪100多里地。《孫子兵法》說得很清楚,急行軍跑100里,跑得快的先到,跑得慢的後到,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能投入戰鬥,是很危險的!諸葛瞻在涪縣不動,正是因為他認為江油已經沒救了,險要已經丟失了,只能整頓兵馬,在平地和鄧艾干一仗。

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

從鄧艾的傳記來看,諸葛瞻的判斷是很有道理的。江油關守將馬邈,二話不說就投降了,根本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可見,黃崇的建議壓根算不上什麼好點子。諸葛瞻如果真的衝過去了,只會死得更慘。當然,我們看見的《三國志》也會變成這樣:

到涪縣,瞻欲疾行爭險,(張)遵料險要已失,屢勸瞻退守綿竹,列陣待艾。瞻不納,遵至於流涕。


一無可戰之兵,二無可用之將,據城而守,以逸待勞,上策也。


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對於諸葛瞻來說,機會確實太少了,畢竟我們都是站在上帝視角,難免帶有主觀色彩,感覺諸葛瞻不行。可客觀情況卻是這樣的:隊友渣(馬邈投降),對手強(鄧艾沒得說),自身經驗少(too young,too simple),國家風雨飄搖(五路伐蜀,鍾會和姜維打得不亦樂乎)。這要打贏了,只能說他能力太強了。
針對諸葛瞻能力的問題,我記得武侯傳中(ps:在外手機碼字,不好查史料,有錯請指正)就有他爸爸一句:恐其早慧,不為重器。但是我覺得這個評價然並卵,畢竟後面還說什麼蜀人咸愛其采敏吧啦吧啦一頓誇。由此也得不出其能力很弱的結論。
總結一下:諸葛瞻雖然作為三國後期季漢高級領導之一,打出了初次領兵作戰中便兵敗身死尷尬戰績,難辭其咎,但這並不能得出其能力太弱的結論,畢竟他出場時間太短,表現次數不多。若以一次勝敗論英雄的話實在是過於片面了。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


個人覺得諸葛瞻挺悲催的,生長在父親的光環下,理應繼承諸葛亮的才能,應該是一位治國安邦、行軍打仗無所不能的人,然而事實並不如此,這也不能怪諸葛瞻,畢竟諸葛亮將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姜維,也難怪諸葛瞻不喜歡姜維,畢竟姜維奪走了諸葛瞻的父愛啊。而且諸葛亮只給諸葛瞻留了一本《誡子書》,告訴諸葛瞻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修身養性。。。
我感覺說諸葛瞻能力不行對諸葛瞻不公平,諸葛瞻雖然有些一個神一樣的老爹,但是他爹並沒有投入太多精力去培養他,但後人卻希望他成為諸葛亮那樣的人物,真的是太難為人了。。。
不過,隨著諸葛瞻的綿竹一戰,那些質疑就都跟著消失了。。。


弱不弱得分跟誰比啊,
諸葛瞻是什麼年代的人?三國!

那是一個諸葛村夫和美周郎以智計聞名天下的年代,
是卧龍鳳雛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年代,
是武侯與司馬仲達鬥智斗勇的年代。

沒錯,我就是諸葛亮的粉絲。

諸葛瞻背負著諸葛的姓氏,卻不及先輩的才能,註定要顯得很弱啊。
哪怕不與自己家人比,法正,魯肅,陸遜,荀攸,荀彧,程昱,田豐這樣珠玉在前的人何其多也,在前輩的照耀下,他的光芒肯定會顯得黯淡。

不聽信他人的計策,諸葛亮有過這樣的經歷,馬謖有過這樣的經歷,諸葛瞻亦然。
而馬謖痛失街亭,諸葛瞻戰死綿竹,孔明卻只是沒能奇兵子午谷失去一次良機而已。
在我看來,還是才能的不夠。

諸葛亮曾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就是說怕他雖然聰明但是過早成熟,將來難成大器。
而綿竹之戰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採納黃崇的計策,導致沒能搶佔險要,導致被敵人進入平原地帶,致使蜀軍大敗也印證了這一點。
諸葛瞻似乎繼承了父親的謹慎,卻繼承的過多,有了一些優柔寡斷。

他自己也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衡姜維,治兵不能守衛國土。

但是拋開這場讓他身死名銷的戰役,諸葛瞻在內政方面還是繼承了諸葛亮的很多才能,得到了蜀中很多人民的愛戴。
而且最後能夠堅守不退,已死守節,也獲得了歷朝歷代很多人的讚譽。

總而言之,在當時人才凋敝的三國後期,特別是蜀國,諸葛瞻還是很有實力的一位,但是在整個三國時期,諸葛瞻的才能還是遠遠不夠的。


諸葛瞻在平原迎敵的決定沒毛病,首先蜀國一線部隊已經跟姜維去劍閣了,諸葛瞻帶領的最多也就是二流人馬。諸葛瞻雖然也頂著將軍的名頭,但畢竟不像姜維那樣長期帶兵征戰,對部隊的控制力也不見得很完整。魏國那邊翻山越嶺死傷大半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建制,證明都是百戰精兵。如果諸葛瞻帥部和鄧艾鑽山溝,那魏軍的素質優勢就能最大發揮,而蜀軍的人數優勢則會受到限制。那是以己之短搏敵之長。說魏軍到了平原會怎麼樣的,其實過慮了,。魏軍騎兵佔優,但鄧艾的偏師翻山越嶺是沒有馬的,魏軍來到平原也只是拿大刀砍而已。如果蜀軍真的以七萬對三千,在平原上決戰是最好選擇。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七萬大軍(甚至蜀軍還有少量騎兵)在平原上居然會打不過三千人?
要知道,哪怕特別英明的指揮官碰上特別弱雞的對手,戰勝兩三倍敵人也是頂天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通常都需要地形(埋伏,據守,從意想不到的位置突擊),水(將敵軍壓迫到江邊,水攻),火(縱火焚敵),時機(機動性,偷襲),敵人放水(臨陣脫逃,臨陣倒戈)等因素配合。而涪陵一戰,完全沒提到這些因素,就是簡單的一戰而潰。蜀國主要將領全部戰死,打得這麼悲壯,卻又這麼窩囊……
我理解造成這個結果有兩種可能:
1. 鄧艾的兵力並沒有那麼少,理由是鄧艾越過陰平之後存在兩個選擇,第一是南下威脅成都,第二是北上劍閣和鍾會裡外夾擊姜維。如果鄧艾只剩三千殘損之兵,他北上又有什麼用呢?要知道姜維手下皆是百戰精兵,十萬大軍和鍾會對峙,分一萬出來就可以滅了你。既然鄧艾認為北上是一種選擇,那麼他手裡至少有一兩萬軍隊。如果是這樣,就比較說得通鄧艾能夠戰勝諸葛瞻。
2. 諸葛瞻的所謂七萬大軍根本不是什麼正規軍,因為蜀國國力無法保持十萬以上的常備軍,諸葛瞻手下這些人很可能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鄉民郡兵,沒上過現場,完全沒有戰鬥意志。一見魏國三千虎狼之卒(對他們來說是)就丟盔棄甲,諸葛瞻約束不住,只有部分親兵真正投入戰鬥,最後被魏軍圍殲。這也更能解釋為什麼諸葛瞻不敢進山,因為地形複雜就更難以制約部隊~


諸葛瞻廢物一個

然後我突然想起,諸葛亮享年53,也就是45才生下諸葛瞻。然而諸葛亮二兒一女,那麼這樣就意味著諸葛亮到了年近半百性能力突然旺盛。眾所周知古代的避孕措施沒有那麼完善,諸葛瑾過繼諸葛喬和收姜維恰恰說明了諸葛亮生育存在問題。

所以,怕不是諸葛亮被綠了,而諸葛亮又是個被嘲而不墜椅,被綠而不驚慌的人。所以就原諒黃月英了。

至於是誰綠的武鄉哥,我覺得老羅已經給出了答案,我要去翻翻三國演義把他揪出來栓到恥辱柱上羞辱。


我不太了解諸葛瞻,不過他如果能聽黃崇的建議,蜀漢不至於亡的那麼窩囊,至少能堅持到姜維救援。


推薦閱讀:

曹操,劉備,孫氏的統才,用才之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看待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
三國時期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
為什麼劉備評價荀彧說,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若你是曹操,在那樣的情況下,會不會殺掉呂伯奢?

TAG:歷史 | 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漢朝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