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為什麼沒被封為征夷大將軍,而是被封為關白?

日本歷代幕府將軍都被封為征夷大將軍。而豐臣秀吉當年統一全國後為何沒有被封為征夷大將軍,而是被封為關白這個虛職?


基本贊同@唐先智老師的回答,這裡補充幾點:
(以下有點長,如果覺得啰嗦可以直接看唐老師的回答)

(好像有奇怪的字,只好用圖片版)

以上主要參考:
《日本中世史》
《本朝通鑒》

如有疏漏,敬請指正~

謝@徐博聞 老師邀~


第一,將軍或關白,都不是被動取得,而是秀吉積極爭取的。和中國不同,日本的天皇並沒有自己選擇官位封立當時掌權人物的能力,只是橡皮圖章。

第二,當時秀吉雖然佔據了近畿以及周圍大片的區域,毫無疑問的是當時最大最有實力的大名,但九州情勢未定,也沒能用武力屈服東邊的德川家康,以及背後的北條、甚至東北地區的大名們。秀吉當時爭取關白,是為了向全國確定自己的統治地位,作為屈服德川家康的籌碼


在林羅山的「豐臣秀吉譜」之中,記載秀吉當時曾經聯絡之前被織田信長放逐的足利義昭,想成為義昭的養子去獲得征夷大將軍的職位,但是被義昭拒絕了。
(說明一下,豐臣秀吉譜這本書是德川幕府為了抹黑秀吉讓御用學者林羅山寫的書,並不是一本靠譜的人物傳記。秀吉想成為義昭的養子之事僅見於本書,所以真假很難說。但也有可能秀吉自己羞於提起此事而把當時的資料全毀了,所以也可說不是不可能)

秀吉最大的問題,是怎麽得到統治天下的正當名義。大家都知道他出身低賤,在重視血統出身的當時日本,光靠槍桿子是很難服人的。征夷大將軍是當時展示自己地位和權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畢竟日本已經在幕府體制下過了400年,大家都熟悉這套體系。但400年來都是源氏擔任大將軍,凡事重視傳統、慣例的朝廷怎麼都擠不出一個理由能讓秀吉開幕府。雖然之前曾經有過讓信長(自稱平氏)擔任將軍想法,但那也是一方面出於朝廷的危機感(不把信長規範在朝廷裡的職位,信長可能會自己設新設朝廷了),一方面信長再怎麼說也是高級武士階級出身,和秀吉的貧民出身有著天高地遠的差別。

腦筋靈活的秀吉想出來的出路,是爭取當關白。關白基本是代理天皇執掌政權的官位,在源賴朝開設幕府體制之前可以說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之上雖然還有大政大臣,但基本上只有皇親國戚能當)。但按照慣例,關白只有藤原五攝家(近衛、鷹司、九條、二條、一條)能當,條件更嚴格。而且當時的關白並不是空位,相反的,二條昭實才剛剛當上關白不到一年,並且之前沒有關白不到一年就辭職的例子。

幸好,當時因為近衛信輔也想當關白,逼著二條昭實讓位而兩家吵了起來。秀吉趁著這個時機說服近衛家,讓信輔的爸爸近衛前久收了自己當養子,再撒銀子給五攝家讓大家閉上嘴巴,以「藤原秀吉」的名義破天荒的當上關白。

(搞不清楚日本的氏族名和姓名區別的請參照我以前寫的回答,這裡就不多說明了:)
為什麼說今川義元有足利家的血脈,有繼承將軍家的資格?

但「藤原秀吉」代表為藤原氏一族成員,按道理還要聽藤原氏家長的話,而且只要在這個體系之中,關白按慣例還要讓其他五攝家輪著當,不是秀吉自己一家的職位。

於是秀吉在第二年再破先例(秀吉一生可說是日本歷史上破先例的集大成),讓天皇賜姓「豐臣」,新創設了一個和藤原家匹敵,甚至之上的氏族,成立了讓關白官位保持在豐臣家的正當性。藉著恢復幕府開設前的統治體系,秀吉確立了自己統治天下的名義。


之前的各位已經說的很詳細了,在下就關於細節方面稍作補充。
首先,關於秀吉是否能當將軍(即所謂的源氏將軍論),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個結果論,撇開過早的鎌倉幕府幾代藤原將軍及親王將軍不談,請問信長的三職推任如何解釋?事實上信長是沒有也沒來及向咱們表明自己意願、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既然將軍在選擇範圍內,那麼如果真有非源氏不得為將軍這條規定,那麼平氏信長難不成也要改姓?找誰?難道是被自己親手流放的義昭么?顯然不可能。所以雖然平氏沒有出現過征夷大將軍,但並不等於平氏不能出任將軍。
其次,秀吉是自己拒絕出任將軍的。根據《多聞院日記》天正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條一部分記載「今度於京都、羽柴筑前ハ従叡慮四位ノ大將ニ任〆、兼將軍ノ官ヲ可被成之旨、雖有勅定、主ノ望ニテ五位ノ少將ニ任了ト(後略)"大致意思就是「此番在京都,天皇向秀吉提議從四位大將任官,併兼任征夷大將軍,但是因秀吉本人意願最後變成出任五位少將。。」而另一條《宇野水主日記》里更是提到,天皇提議秀吉出任四位大將·參議,而關白一條內基則贊成四位大將反對參議,提出征夷大將軍的建議。
最後,關於秀吉的源氏改姓工作,如前面各位所說,除了林羅山的《豐臣秀吉譜》外並不見其他史料有所提及,考略的林羅山德川政權御用學者的立場,說是為了抹黑秀吉及豐臣氏並不過份。然而有一點倒是可以一提「於是秀吉與右大臣晴季相議、晴季曰、關白者人臣之高爵、士民之景仰、貴於將軍遙矣、公其可任關白、秀吉悅。」有這段話也可見秀吉本意選關白本身就是有理由的。
以上一些拙見,有誤處還望多多包涵。


感謝@劉二鼎 老師邀請

已有@唐先智 老師珠玉在前,本不需小蕭再答,不過既有朋友邀請,小蕭想暫且扔掉理性而從感性方面分析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小蕭認為豐臣秀吉沒做將軍,是因為他不想做將軍。

1. 將軍是否非源不可

如@ZhouLijian 所言,征夷大將軍不是絕對非源不可,但慣例上,源、幕府、將軍三者肯定要掛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鎌倉時代以後,將軍一定與幕府掛在一起,稱將軍必要開幕府,開幕府就要以軍政府代替朝廷,從鎌倉到室町時代幾百年一直這麼干。南北朝時代後醍醐天皇與足利尊氏鬧翻,本質上也是天皇不允許幕府擴張,而足利尊氏卻要效仿源賴朝建立幕府。

換句話說,一旦就任將軍,就必須要與朝廷分道揚鑣,極力壓制朝廷

2. 秀吉想不想就任將軍

首先小蕭一直不認為秀吉曾經找足利義昭要求繼任將軍,原因如前所述,只有《豐臣秀吉譜》記載此事,而當時留存史料無一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把先秦諸子禁絕,秀吉能量自然更加不夠。況且當年足利義昭身處鞆浦,周圍都是毛利家領地,如果他大張旗鼓去要,足利家、毛利家都應該會留下記錄才對。尤其是《毛利家文書》幾乎一篇不少留了下來,更不會找不到記載。

即便他找了,讓足利義昭卷了回來,如果秀吉鐵了心要做將軍,以當時實力沒有任何問題,足利家分支全國都是,比如關東的古河公方後代還在,分家的今川、細川、吉良這幫人都活著,他隨便攀個親戚就有「源」了。要知道後來德川家康,也是攀了「新田」這一支而拿來了「源」。至於身份低微,據研究秀吉應該並非出身草莽,至少他有個「木下」的苗字,至少是個地侍(上層農民轉職底層武士),況且如果他真的目標是將軍,歷史這種事情還不是想編就編。

掌握了現在,就掌握了過去;掌握了過去,就掌握了未來——喬治·奧威爾《1984》

所以說,秀吉本人不是當不了將軍,而是根本就不想當。

3. 那秀吉想幹什麼?

秀吉雖然行伍出身,但本身並不太贊同織田信長「天下布武」觀念。織田信長在公家、武家、寺家三部分中選擇武家專政,剪滅寺家,壓制公家,甚至有意另立中央,搞得自己也死掉。所以秀吉本人的意願,是武家披上公家外衣,一起執政。

幕末有個「公武合體論」,濫觴便來於此。

而且要注意,秀吉1585年就任關白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1586年秀吉就任太政大臣,這是律令制時代最高官職,到此為止,所謂豐臣政權才算真正建立。正如前所述,秀吉以武家領袖身份兼任公卿領袖,一統武家、公家,所謂武家關白制其實是另一種公武合體,按秀吉所想,日後武士階層與公卿一樣從屬於豐臣家本身,天皇繼續後院玩妹子,豐臣家就千秋萬代了。

這不是胡說。1591年天下統一,豐臣秀吉立刻宣布辭職不幹,退位當太閣,關白一職交給外甥豐臣秀次,自己還搬出了大坂城跑去伏見城隱居。這一舉動跟後來德川家康讓位德川秀忠一模一樣,可以說德川家康就是學了豐臣秀吉,自己跑到駿府城,把江戶城讓給了兒子。

戰國時代,一般在世就退位,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自己地位本來就比兒子(外甥)高,兒子(外甥)地位又比其他家臣高,最後結果就是本家(豐臣家)地位顯著提升。毛利元就、織田信長都這麼干過,豐臣秀吉如出一轍。

豐臣家之所以沒能延續千秋萬代,一來是德川家康這人比較賊,不具體說了,二來是朝鮮戰役消耗了太多國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豐臣秀吉親手殺掉了豐臣秀次。武將派不敢直接對豐臣秀吉發火,就遷怒於辦這件事的石田三成等文治派,結果就是豐臣秀吉死後,豐臣家立刻分裂,關原之戰根本就不是德川家康挑戰豐臣家,而是武將VS文治兩派內訌,讓德川家康抓到了機會。

大體如此~


日文維基百科豐臣秀吉詞條中有解釋。

秀吉は天皇?朝廷の権威を自身の支配のために利用した、というのが定説である。

彼は関白の地位を得ると、諸大名に天皇への臣従を誓わせることによって、彼らを実質的に自分の家臣とした。織田家との主従関係はこれによって逆転している。また、天皇の名を使って惣無事令などの政策を実行し、これに従っていないということを理由として九州や関東以北を征服するなど、戦いの大義名分作りにも利用している。これらの手法は、かつて織田信長が足利義昭の將軍としての権威を様々に利用したことや、義昭と対立した際に朝廷と接近したことと共通するものである。

さらに秀吉は、関白としての支配を強固にするため、本來は公家のものであった朝廷の官位を自身の配下たちに次々と與え、天皇を頂點とした體制に組み入れた。この方策?體制は「武家関白制」などと呼ばれる。

大意如下:

是秀吉挾天子亦令諸侯,使各個大名實質上成為自己的家臣。並且使其與織田家的主從關係逆轉。並且利用天皇之名,利用天子的名份征伐不服從的九州(島津)及關東地區(北條)。(時間表可以為證,受封關白與頒布總無事令間隔只有3個月)。這與織田利用足利幕府的名義來辦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為了強化自己的權威,將原來屬於公家的官位一一分給身為武家的下屬,組成了叫「武家關白制」政府體系。

其中加粗字體為關鍵點,下面一點點的來解釋。

秀吉曾為織田氏的家臣,為了顛倒主從關係,就必須要有個法理上的名分。而為了征伐九州地區,也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當時想要辦到這點只有兩種辦法,1.通過武家-----當將軍。2.通過公家的文官系統----當關白。而由於足利當時並不願意收秀吉為養子,自稱將軍會被落以反賊的口實而被群起攻之。於是只有走文官道路了。

附:

天正13年秀吉大事記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豐臣秀吉是否有想要從此結束以幕府大將軍為首的武家政治,轉而建立文臣為主體的政治體系的想法呢?從豐臣氏後期開始重用石田三成這些非武家出身的文官,有可能是豐臣秀吉出於對過去兩次幕府統治最終都形成軍閥混戰的歷史教訓的考慮,轉而要把權力轉移到文官手中,從此結束軍人政府對日本幾百年的統治,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有人說豐臣秀吉因為出身低微無法做幕府將軍,但關白同樣是需要講究出身的,最后豐臣秀吉也是通過由藤原家收為養子的方式最後當上關白,所以要用同樣的方式當上將軍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即使當時的末代足利將軍不同意,用威逼利誘去強迫也不是不能做到。對此結論就是,選擇當關白,是豐臣秀吉權衡以後作出的一個選擇。


樓上其實都說了很詳細了,我稍微再補充點
準確來說,並不是征夷大將軍一定要源氏系統,初代征夷大將軍就是大伴弟麻呂,不屬於源氏也不是平氏系統。而是,源賴朝開創了武家政權的先河後,就任征夷大將軍然後這樣的武家政權統稱為幕府。後來源賴朝一系因故完全斷絕,經足利幕府(足利氏也是源氏後裔),就慢慢演變成源氏後裔才是正統。所以可以看到,武田上洛、今川上洛、松平元康改稱德川家康,無一都是源氏這個重要前提的影響下。
至於太閣殿下為什麼會想到去做關白,無疑是把其他的所有選項給否定掉之後才會想到的。例如征夷大將軍這種。我們比較下當關白和當征夷大將軍的難度吧,就像樓上有人所說,足利氏在當時也不是完全滅亡了,更別說源氏了,尤其是在特別重視大義名分的日本,秀吉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如何,到底能匹配得上征夷大將軍這個位子否(信長三職推讓問題還略有不同,畢竟信長當初是自稱平清盛——平重盛——平資盛系統,清盛太政大臣,重盛正二,資盛從三,家格方面顯然比庶民出身的秀吉高太多了)。而恰好當時有關白之爭,秀吉也是看到了可能性才去操作了這件事。


你沒有看過《江~戰國的公主們》這部大河劇吧,裡面對這個情節有比較明確的描述,雖然是大河劇,但這部分應該與事實差不大。
豐臣秀吉原來只是低下的武士,就是那種最底層的,而且在織田信長在世時,他也只是信長帳中大將里地位最低的,主要是因為他戰鬥能力實在太好才贏得一點位置。加上他又丑又瘦,被稱為其他人戲稱為猴子。
幕府的歷代將軍是需要出身在幾大家族裡才有資格的,而秀吉出身非常低微,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依然要討好已經失勢很久的足利家最後一代將軍,就是為了討個義子之名,其實年紀比人家還大。不過別人不鳥他,可見日本傳統觀念里貴族和階級意識有多深厚,無論你有多少權你都不敢越位。後來沒辦法,只能找公家(就是皇家)的人幫忙,給大量的錢(皇家也缺錢,而且還真沒有將軍有錢,秀吉已經掌握大權,錢是大大滴有)買通了關係讓天皇賜了個關白來做。本來關白這個職位是虛職,沒什麼實權的,就是皇家下面的辦事大臣,實權都在將軍那裡,但是畢竟是皇家,所以將軍也得給關白敬禮,所以關白對外位置來說比將軍大。秀吉覺得這也不錯,反而讓他比做將軍更有光宗耀祖的臉面,所以就做了唄。


首先回答一個問題,是不是只有源氏才能出任幕府將軍。
顯然,不是。

且不談在源賴朝之前,大伴弟麻呂,坂上田村麻呂,文室綿麻呂,藤原忠文都曾擔任過征夷大將軍,在豐臣秀吉出任關白(1585年)的三年前(1582年),就有一個非源氏出身的人獲得了征夷大將軍的資格。這個人就是秀吉老上司織田信長。關於本事件的詳細資料可以 Google 「三職推讓」。簡而言之,就是朝廷對於如日中天的織田信長十分害怕,就爽快地一次性拋出了三個offer:關白, 征夷大將軍, 太政大臣,任君挑選。信長大人也很爽快地表示一個都看不上。本事件的深入分析這裡不做展開,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飯都吃不飽的公卿們所謂的源氏才能當將軍的規則(喂喂,這種這種規則好像只存在於太閣立志傳和信長之野望中吧!),在軍事強權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愚以為秀吉之所以會選擇關白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一、便於借朝廷樹立權威,有更大的政治利用價值

秀吉就任關白時,戰國亂世還沒有結束。秀吉的處境和信長在本能寺之前不可同日而語。雖說他是國內的第一勢力,德川家康已經和他議和,但還沒有完全臣服。九州,關東,東北亟待平定。出任關白有助於利用朝廷的權威(甚至是天皇的)。征夷大將軍,在這一點上就要遜色些。在戰國亂世,連根正苗紅,清和源氏嫡流足利將軍的話都沒人聽,誰去聽你一個野猴子將軍的。相比之下史上第一個武門出身的關白還是有一定震撼力的。

二、關白的位子當時正好空出來了,不要白不要。
和秀吉關係不錯的前關白近衛前久和時任關白二條昭實勢如水火(近衛前久的下台和被流放就是拜二條昭實之父所賜)。秀吉和近衛一拍即合,由近衛前久收秀吉為猶子,逼二條下台,得來全不費功夫。

三、秀吉的外交智囊團中的公卿氛圍濃厚

秀吉家臣中的猛將(武斷派)大多出自老家尾張,內政型(文治派)人才卻大多是近江出身。因為在他成為城主前完全沒必要。同樣的道理,在本能寺之前,秀吉的家臣團里是極其缺乏精通曆代制度,法律的政治人才和口若懸河,蹴鞠踢得好,和歌吟的外交人才的。本能寺之後,很多和朝廷外交之類的政治任務,秀吉是直接交給像菊亭晴季這些他信得過的公卿去辦的(說服足利義昭的任務就是由菊亭晴季去辦的,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搞砸的)。公卿從心底里是十分鄙視武家政權的。退一步講,幕府的侍所,政所是怎麼運作的,有那些法律,禮儀,公卿們也不懂。被這幫人圍繞著的秀吉也更不會去過征夷大將軍。


對這裡面的細節確實不了解 不過 從我這種光榮遊戲黨的角度來看 依據信長之野望里的系統設定 成為關白攝政比成為征夷大將軍要高大上一些哈 遊戲里的設定是 成立幕府變成大將軍 會有軍隊擴容的獎勵 而成為關白是拒絕家臣提議建立幕府之後 獎勵是關白 太政大臣 左大臣 內大臣 右大臣五個對統帥值和政治值+10以上的官位


因為只有源氏的或者平氏的才能做將軍啊,農民的兒子是不行的。


就秀吉的屌絲血統,能成關白已經是奇蹟了


注意,秀吉1585年就任關白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1586年秀吉就任太政大臣,這是律令制時代最高官職,到此為止,所謂豐臣政權才算真正建立。


日本當時有所謂家格問題,也就是說各種官位有出身的條件,而這種出身是指家庭的地位,不是中國將科舉中第稱為「出身」的概念。日本史上雖有實施過科舉,但到秀吉的時代已經停辦多年,因此朝中官位多半由氏族世襲。不是世襲的官位,也由若干個家族寡佔。

秀吉以布衣的出身,在當時不具有受任「征夷大將軍」的資格(依當時通例,需要「源朝臣」才行),但是也不具有其他重臣的資格。具體而言,攝、關(君主年幼時稱攝政、成年稱關白)身為天皇的代言人,需要由藤原北家五攝流(一條、二條、九條、鷹司、近衛,還有一家松殿已經絕嗣)才能擔任。

改姓不如改名容易,有兩種途徑:叫人收養或天皇賜姓。秀吉出任關白,就是仰仗當時藤原氏的「氏上」象徵性收養。這是因為藤原是下賜給大化革新的大功臣「中臣鎌足」的大姓,性質等於開國勳貴。要是由天皇賜給秀吉,恐將招惹藤原氏的人。而平氏、源氏當時都是沒落、疏遠皇族掃地出門(日:臣籍降下)所用的姓氏,在平安時代有多次、分次賜予的紀錄,不比藤原是有明確譜系、固定祖宗的氏族。源、平的地位,對於藤原可謂望塵莫及。

出任關白以後,秀吉又請天皇賜「豐臣朝臣」姓。


《德川家康》中好像是說豐臣秀吉出生卑微,做不了征夷大將軍,能做到關白還是在對朝廷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下得來的。


秀吉是武家,而關白是公家(文官)的最高,他出任關白,法理上和輿論上都是最高統治者


需要解釋的是,秀吉在完全掌握日本後,仍然沒有選擇出任征夷大將軍;之前可以說實力不夠,出身太卑,義昭猶在等等,但這一切,在秀吉完成統一後,應該都不成為理由了。其實和無意擔任征夷大將軍的信長一樣,秀吉的野心不限於日本,因此不妨猜測,幕府這種體制,對於他征服大陸來說,並不適合。既然如此,就沒必要從關白體制轉為幕府體制,徒然多一重麻煩,遲早還要締造新的體制的。當然,他最後沒機會實現。


太閣立志里就有答案啦,準不準確就不知道咯,秀吉做關白都還認了個義父呢


推薦閱讀:

織田信長的美濃攻略年表,誰能系統整理出來?
為什麼從秀次死後至秀吉病逝,關白之位一直空懸?
香西元盛是因為細川伊賢的讒言被細川高國殺了嗎?
武田信玄在永祿十一年能夠策反椎名康胤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如何斷句?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豐臣秀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