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究竟是英明的君主還是庸弱的君主?
如題
討論一個君主是英明還是庸弱,千萬不能脫離他所處的環境。曹叡處於貴族政治崛起的時機,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基於老百姓的樸素想像,也基於皇權政治在史書上的宣傳,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皇帝有著無限的權力,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神擋殺神,佛擋殺佛。而且這種無限的權力很容易傳遞,一個弱智、白痴、甚至是未成年人,只要接過了皇位,馬上就牛逼無比了。
金庸的《碧血劍》中,玉真子亮出鐵劍門的令牌,武藝高強的師兄木桑道人只能乖乖下跪挨打。按照這個設定,一個鐵劍門小弟子撿到了這個令牌,木桑、玉真子兩大高手也只能對他下跪了。皇權政治的宣傳材料中,皇位就像這個令牌一樣,拿到了它,也就拿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當然,再傻的人也知道,現實世界裡,一個武藝高強、有錢有權的大哥,絕不會對一個戰五渣、窮屌絲下跪的。如果大哥真的下跪了,也絕不會是因為屌絲亮出了什麼令牌、遺詔、玉璽,而是屌絲的背後有一堆中哥、小哥支持。這些中哥、小哥也不會把屌絲當回事,他們只是想聯合起來壓制大哥而已。
曹操當年沒有爬上皇位,就是這個原因。而皇權政治宣傳非要讓大家認為,曹操是漢臣,所以不敢越界。要真是這樣,漢獻帝哪至於眼睜睜看著曹操殺伏皇后和他的兩個兒子呢?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後漢書.獻帝伏皇后紀》
曹丕接過他老爸的位置,當上了大哥,對下面的中哥、小哥們作出了讓步,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讓世家大族可以合法壟斷官場職位。於是乎,曹丕可以堂而皇之的把那個屌絲趕下皇位,自己坐上去了。因此,曹魏的建立從一開始,就像一個股份公司。曹丕雖然是最大股東,但是下面一個個世家大族都有不可忽視的股份。他們萬一聯合起來站到曹丕的對立面,曹丕必然翻船。
到了曹叡這裡,貴族門閥的股份越來越大了,皇權被壓製得越來越小,因為按照九品中正這種選官法,官場實權都被貴族們掌握了。於是,貴族們從中哥、小哥,慢慢地成長為大哥了。曹叡想考察一下官場工作,都直接被陳矯大哥甩臉色。
車駕嘗卒至尚書門,矯跪問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書耳。」矯曰:「此自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也。若臣不稱其職,則請就黜退。陛下宜還。」帝慚,回車而反。其亮直如此。《三國志.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
一般地解釋認為這段體現了陳矯不畏權貴的正直精神。他說尚書的工作是我這個尚書令的職分,不是你皇帝能隨便看的。您覺得我幹得不好,就撤我的職,否則一邊呆著去。實際上,這和正直精神有個屁的關係,不要被一句「其亮直如此」帶歪了。
想想看,如果你工作時,上司過來要看看你的文件,考查一下你的成績,你是不是也像陳矯這樣一臉牛逼呢?我的工作細節不是您可以看的,您不滿意就炒我魷魚,否則就走開別煩我。你如果真這麼牛逼了,上司還灰溜溜地走了,除了能證明你後台強大,還能證明什麼?難道證明你是正義的鬥士?
被陳矯頂回去的曹叡人事權,是極其重要的權力,曹叡時代,大部分人事權都被門閥把持了。曹叡多次想突圍,任命一些寒門的當官,卻處處碰釘子。
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
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毓於人及選舉,先舉性行,而後言才。黃門李豐嘗以問毓,毓曰:「才所以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稱之有才而不能為善,是才不中器也。」豐等服其言。《三國志.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
曹叡告訴吏部尚書盧毓,不要給我推薦那些名氣大的,推薦一些我沒聽說過的。名氣這東西就和畫在地上的大餅一樣,只能看不能吃!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曹叡盯著的時候盧毓還能勉強推薦幾個沒名氣的,其他時候還是「先舉性行,而後言才」。當然,他的大道理那是一堆堆的,品行不好有才有什麼用呢?
記得以前爭論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時候,就有人說,讓一張考卷決定未來太扯淡了,應該全面考查一個學生的素質。更有提出,在美國,申請大學不但要看SAT成績,還要看推薦信的。素質高的人,在社會上閱歷豐富,能得到各界大牛的推薦,SAT分低也能上好學校。我只想問問,那些大牛的推薦信,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我朝要這樣搞,農村孩子上大學能競爭得過大城市的嗎?窮人家的孩子能競爭得過富人家的嗎?
是的,考試分數不能反映全面素質,就像盧毓說的,品德不好有才也不能當官,這都是100%正確的裝逼話。你怎麼知道一個人品德好不好的,品德還不是貴族圈子你吹我我吹你吹出來的?什麼「三君」、「八俊」、「四聰」、「八達」,寒門子弟一輩子也得不到這樣的美名。按照這種選舉方法,寒門弟子永遠只能靠邊站。
然而,曹叡不會輕易服輸,他採用各種方法突圍,可惜成效一般。
1. 加強中書省。三省六部雖然是隋朝固定下來的,但前身早就有了。劉放、孫資是曹丕的秘書郎,後來曹丕把秘書改為中書,劉放是中書監,孫資是中書令。曹叡即位後,加大了他倆的權力,來制衡門閥。
明帝即位,尤見寵任,同加散騎常侍;進放爵西鄉侯,資樂陽亭侯。《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這招應該起到了一定效果,劉放孫資也一時權勢熏天,貴族們都紛紛攀附他們。在人事任命上,他倆也有不小的權力。
冗從僕射畢軌表言:「尚書僕射王思精勤舊吏,忠亮計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訪放、資,放、資對曰:「陛下用思者,誠欲取其效力,不貴虛名也。毗實亮宜,然性剛而專,聖慮所當深察也。」遂不用。《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大貴族辛毗,就因為劉孫二人,沒有當成尚書僕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曹叡糊塗,聽信了劉孫這倆奸臣的讒言。我前文已經說了,曹叡就是不喜歡用那些「大名鼎鼎」的貴族人物,"取其效力,不貴虛名"。在劉孫的幫助下,終於成功一回了。然而,這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毗子敞諫曰:「今劉、孫用事,眾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塵;不然必有謗言。」毗正色曰:「主上雖未稱聰明,不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未。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者邪?」《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世語曰:劉曄以先進見幸,因譖矯專權。矯懼,以問長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騫曰:「主上明聖,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過不作公耳。」《三國志.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裴注》
辛毗、陳騫(陳矯的次子)都表示,得罪劉孫,甚至得罪曹叡,最嚴重的後果不過是當不了三公這樣的虛職,沒什麼大不了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加強了中書省,曹叡的人事權力依然不足以動搖貴族門閥的根基。
2. 加強寒門外戚。
曹叡繼承了曹操、曹丕的傳統,立了寒門女子毛氏為皇后。
當年曹丕立寒門郭女王的時候,就有「正義」的臣子表示,皇后一定要是豪門出身的,曹丕就「呵呵」了一下。曹叡立了毛皇后,後宮裡的貴族妃子虞氏那是氣得要死要活。卞氏作為太皇太后,親自去安慰她,結果被虞氏當面批了一頓。
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然後職內事,君聽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終者也。殆必由此亡國喪祀矣!」虞氏遂絀還鄴宮。《三國志.魏書.后妃傳》
曹家的都喜歡立賤民女子當皇后,這是亡國的徵兆啊!虞氏當時腦袋要麼糊塗了,要麼高估了自己的家族勢力。當著太皇太后都敢這麼牛逼!?曹氏好立「賤」?你直接叫卞氏小賤人算了!虞氏的政治前途就這麼完蛋了。當然,在貴族視角的記錄中,虞氏是偉光正的,曹家都是傻瓜。東晉孫盛就評論說:」魏自武王,暨於烈祖,三後之升,起自幽賤,本既卑矣,何以長世?」連續三個皇后都是賤民,沒一個貴族,曹魏有多幽賤可想而知,能長久嗎?
今天我們再來看這段,虞氏孫盛說的,寒門女子當了皇后,國家就不能長久,這就是傳說中的扯淡啊,當心彭國母請你喝茶!曹操、曹丕、曹叡都這樣做,顯然是為了限制貴族的勢力。如果皇后外戚也是豪門,那皇權就被擠壓得更小了。
毛氏被立之後,曹叡開始加強毛家的權力,結果當然是遭到貴族們的普遍抵制。嘉本典虞車工,卒暴富貴,明帝令朝臣會其家飲宴,其容止舉動甚蚩騃,語輒自謂「侯身」,時人以為笑。《三國志.魏書.后妃傳》
毛皇后的爸爸毛嘉,被曹叡封為博平鄉侯。一次曹叡在家開party,貴族都笑毛嘉是個土包子、暴發戶,一個賤民動不動自稱「侯身」。皇帝封你個侯爵,你就得瑟了?知道三代才能出貴族嗎?我們的爸爸、爺爺、爺爺的爸爸、爺爺的爺爺都是貴族,你呢?就是個「典虞車工」,也敢跑來裝逼?
至於毛皇后的弟弟毛曾,就更不用說了。嘗進見,與皇后弟毛曾並坐,玄恥之,不悅形之於色。明帝恨之,左遷為羽林監。《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魏皇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並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世說新語.容止》
夏侯玄去見曹叡,不得不和毛曾並肩而坐,夏侯玄覺得簡直丟人到了極點,臉上的表情就像吃了蒼蠅一樣。大家也都覺得,一個賤民怎麼能坐這麼前面呢?簡直就是狗肉上正席,蒹葭倚玉樹嘛!
蒹葭倚玉樹(隨便對號入座)3. 加強內廷權力,讓宮女參政。
這招比較奇特,一般皇帝都是重用太監,曹叡竟然想到用女官。
帝常游宴在內,乃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奏事,處當畫可,自貴人以下至尚保,及給掖庭洒掃,習伎歌者,各有千數。《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注》
把後宮變成自己的內廷,宮女幫自己看奏章,曹叡玩的大手筆啊!但換個視角看,不是好色的昏君哪個敢這樣玩呢?貴族大臣們紛紛打著正義的旗幟,讓曹叡趕緊收手,曹叡能怎麼說呢?他只能打打太極。終於,貴族們失去耐心了,採取了激進行動。
阜又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乃召御府吏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乎?」帝聞而愈敬憚阜。《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楊阜要求裁剪宮女人數,找御府吏要名冊點人。這個小吏明顯是對曹叡負責的,不配合楊阜的行為,說宮女人數是國家機密,不能告訴你。楊阜一看我靠,給臉不要臉是吧,直接拖下去打一百大板,看你跟我牛逼,一個小賤民,有什麼資格掌握國家機密?
同樣性質的事情,結果不一樣,評價就不一樣。楊阜這麼一鬧,曹叡「聞而愈敬憚阜」,於是楊阜就成了不畏皇帝的英雄。御府吏堅守崗位,不屈服權貴楊阜,替曹叡效力,結果被打殘了,曹叡也不能替他做主,於是他就變成了小丑。
皇帝後宮女人多,只要不觸動貴族門閥的利益,又有什麼打緊的呢?司馬炎都用羊車隨機迷走來挑美女,你見過哪個「直臣」像楊阜這樣上串下跳呢?
綜上可見,曹叡這些加強皇權的舉措,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除了這些招數外,加強皇族力量,也是一種方法。曹植、高唐隆都勸過曹叡,但曹叡沒有採納。隆疾篤,口占上疏曰:……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釭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昔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漢呂之亂,實賴硃虛,斯蓋前代之明鑒。《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專其位,凶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我們知道後來,曹家的天下就是被司馬家篡奪了,所以,看到這裡,難免覺得高唐隆、曹植太先知先覺了,曹叡太愚不可及了!外人哪有自己人靠得住呢?要加強皇權,何必捨近求遠,玩上面的那些方法呢?分封曹氏子弟在各地當王,給他們一定的軍政資源拱衛皇權,看司馬家還敢牛逼么?
對於這種觀點,我都懶得多說了。後來司馬炎就認為高唐隆曹植說得太有道理了,於是…………
曹叡最後的歲月里,他殺了毛皇后,立了貴族郭皇后,應該是向貴族妥協了。當然,對毛皇后的弟弟毛曾還是夠意思的,讓他富貴終身。在臨死之前,曹叡感到要自己的皇權要傳下去實在太難,終於下定決心要加強皇族了。
其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曹宇、曹爽、曹肇顯然都是曹家宗族,夏侯家和曹家一直穿一條褲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可見,曹叡一開始選的輔政大臣全部是自家人!
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是劉放、孫資做梗,使得這份輔政名單失效。從前文我們看出,曹叡身體健康的時候都無法說一做一,經常被貴族們抵製得又「慚」又「懼」,現在只剩一口氣了,他說的話就會成為不可違抗的聖旨?輔政名單,能得到多數當權者的認可,才能變成現實,否則就是一張廢紙。全讓曹家夏侯家的輔政,這不是傳說中的「用人唯親」嗎?除了昏君哪個會這樣干呢?最後經過權衡,讓一個皇族成員,曹爽,和一個貴族代表,司馬懿,共同輔政,這是個曹叡和貴族們都能接受的結果。
寫到這裡,大家覺得曹叡是明君還是昏君呢?換句話說,他是明是昏對曹魏帝國的影響有多大呢?我們總認為君主、皇帝權力無限,要啥有啥,指哪打哪,所以一個明君就能帶領帝國走向繁榮富強,一個昏君就會讓帝國江河日下。但真實的情況比這複雜多了。
曹叡處於貴族門閥政治興起時期,曹丕交給他的不是個獨資公司,而是個股份公司,而曹家的股份隨著九品中正制的發展一直在縮水。曹叡想盡了辦法,也無法增加自己的股份,更無法完整地把股份傳承下去。總體來說,正因為曹叡加強皇權的做法都是點到而止的,他和貴族們能保持表面上的和諧,魏國的國運依然昌盛。諸葛亮北伐一直受阻,鮮卑軻比能被幹掉,遼東公孫淵也被平定。到了曹爽執政時,就變樣了,他步子邁得太大,扯到蛋了……個人以為,由於魏晉時代正處於從秦漢帝制到門閥政治的轉型期,因而這一階段對於君主英明與否的標準並不明確,因而我個人傾向於暫時拋開英明或庸弱的價值判斷,魏明帝應該說是一個積極有為的君主,在他執政期間曹魏的集權程度有所好轉,但是受制於魏晉時期士族勢力不斷壯大的大背景,明帝的抱負最終沒能實現,如果用傳統的觀點進行評斷,魏明帝應該歸為英明的君主。
個人認為魏明帝對於曹魏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面對繼位之初嚴峻的政治形勢,魏明帝首先成功平衡各個派系,穩定了曹魏政局。之後,積極厲行法治,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自曹操有意開展漢魏嬗代以來,曹魏集團內部便開始出現動蕩,諸如曹操後期的金禕案、魏諷案以及荀彧的激烈反對都體現了在嬗代之際潛在的政治危險性,而魏文帝執政六年後便告去世,更是加劇了政局的動蕩,可以說這種動蕩甚至威脅到了明帝的帝位。在擊退諸葛亮北伐之後,魏明帝出巡長安,【是時訛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當明帝在外出巡之時,群臣竟然試圖擁立新帝,可見其時曹魏政權內部的不穩定,然而面對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及帝還,皆私察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明帝甚至不能對始作俑者進行嚴懲,可見曹植及其背後的士族勢力已經強大到何種程度。
面對如此緊張的政治形勢,魏明帝首先維繫了各勢力的平衡,穩固了政局。曹操集團的兩大核心分別是譙沛武人集團和潁川士族集團,前者由諸曹、諸夏侯為主體,屬於曹操的元從勢力,掌握著曹魏的軍權,而後者則主要由荀氏、陳氏、鍾氏構成,掌管曹魏的文職工作。然而到了明帝時期,首先譙沛集團中的老臣基本謝世,實力受到削弱,而潁川領袖荀彧漢魏嬗代之際的積極反對態度使潁川集團逐漸疏離了權力中心,與這曹魏兩大核心集團的衰弱相對應的是河北士人在曹魏集團中逐漸崛起,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司馬懿。
曹丕去世之前,任命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人為輔政大臣,其中前兩者屬於新一代的譙沛武人集團,而陳群和司馬懿則分別屬於潁川集團和河北集團,這種輔政人員安排可以說是此時曹魏政權內部政治實力的反映。值得對比的是,在曹睿去世之前則安排了曹爽、司馬懿兩人輔政,可見此時潁川集團已經逐步退出了權力中心,而河北士人集團已經足以和譙沛集團平起平坐,高平陵之變後,以司馬懿為代表的河北士人更是掌控了曹魏政權。
然而明帝即位之後將以上四人【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之下掌握了主動權,而在最為關鍵的軍事問題上,明帝也基本維持了各個派系的平衡。在與吳蜀交界的關鍵地區,明帝分別安排曹真、曹休坐鎮一方,將地方軍權把握在了宗室手中,而在魏國內部出現孟達之叛時將兵權交給了司馬懿進行平定,基本維持了各方的平衡,只是曹真的不幸逝世使得明帝不得不派遣司馬懿坐鎮長安,為司馬集團的壯大埋下了伏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明帝對於宗室武人的凋零無動於衷,在太和五年明帝下詔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領嫡子一人朝聘,試圖加強宗室的力量以制衡士族,然而士族的壯大已經是歷史的大趨勢,明帝的嘗試最終還是失敗了。
有人詬病明帝的託孤之策,認為其聽信近臣的建議,安排司馬懿託孤,是為高平陵之變的根源,但是細究起來我認為有所不妥。首先,明帝一開始所謀劃的輔政人選並沒有司馬懿,可見明帝一開始對其也是防範的態度,但是害怕宗室力量沒有限制因而則決定讓曹爽、司馬懿相互制衡。更為重要的一點,高平陵之變的根源在於士族力量的壯大,統治者的個人意願並不是主要原因,其實在明帝去世後不久,曹爽便對司馬懿進行了打擊,將司馬懿置於太傅的虛職之上,到正始十年高平陵之變爆發時司馬懿已經遠離政治中心長達十年之久,可見明帝的託孤並沒有讓司馬懿青雲直上,其奪取政權是因為其背後政治勢力的強大。
明帝對於曹魏政權的另一個積極作用在於厲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劉曄曾評價明帝說【秦始皇、漢孝武之儔】,觀其行政,確實有雄主之風。明帝【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其執政期間令陳群重新秀玲律令、親自審理死罪案,對於法治的重視頗有曹操遺風,其對於法治的重視也在客觀上改善了曹魏政權的集權狀況。
或許是曹植事件帶給明帝的衝擊,明帝在位期間積極打擊浮華勢力,以削弱士族力量,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青龍年間的浮華案。其時在曹魏政權中,年輕一代形成了所謂四聰、八達的小集團,干擾了曹魏內部的選舉、行政活動,明帝對其進行了堅決的打擊,涉及該案之人包括夏侯玄、諸葛誕、李勝等十餘人人均被收捕、監禁,其影響甚至不遜於曹操誅殺孔融一案,可見明帝打擊浮華、加強集權的決心。
總而言之,雖然魏明帝執政時間不算太長,但是面對曹魏動蕩的政局基本實現了譙沛集團、潁川集團、河北集團的平衡,維護了曹魏政權的穩定,同時積極厲行法治,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勢力,改善曹魏的集權狀況,確實稱得上【秦始皇、漢孝武之儔】,只可惜在士族日漸壯大的大趨勢之下,魏明帝的努力最終還是付諸東流,若要給出一個評價,我認為曹睿確實稱得上是一位明君。
曹睿的軍事政治手腕比他父親好。前期是很不錯的。問題是諸葛死後再無燃眉之患,孫權也日益老邁昏庸。曹睿自以為天下事已不足為慮,就開好恣意而為。用他這個人印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再合適不過。
明鑒給牌給對人就是英明的,被反賊騙走牌會被罵的,就是庸主了。
嚴格意義上來講算是一個明君。
陳壽三國志里評價:「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司馬光資治通鑒曰:「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為人。」「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這些都是白紙黑字寫著的,不能因為託孤不當就全盤否定,畢竟司馬是個老狐狸,還有曹爽這個人政治素養真不咋滴
另曹睿的戰功稱號「天資的明君」
這貨的戰鬥指數可是很強的,不死小強外加團隊輔助,曾經用他單挑乾死渣權,之後就是無腦粉,有他必選
初,明帝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惟潛思書籍;即位之後,群下想聞風采。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眾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明作為謚號算不上美謚。但作為守成君主 算是中等偏上了
貪圖享受 大興土木 不能作為政治家評價尺度 還是要看政治表現出來
曹睿論個人政治素質 天賦還是很高的 腦瓜很靈 鞏固接班人地位時 政治嗅覺大約可比清高宗 明宣宗 明孝宗 這些小時了了的皇帝
執政後 很有成績的 敢用人 能坐穩位置 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維持住政權 並轉守為攻 我認為其政治能力 戰略能力大感覺 都要超過其父親曹丕
總的來說 前半生不錯 晚節不保 比較優秀的普通人
坐等題主一天後自問自答~
可惜死的早,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君主,就是對他的妻子毛皇后太狠。還有就是繼承人問題處理不當,導致後來的司馬家族擅權。和英年早逝且守成善政的宋英宗有的一拼。另外據說他文學功底也不錯。
曹操泉下有知會跳起來殺了他 因為此人對於司馬懿居然最後託付國家大事
沒有發揮的機會,很難說的。我們不知道沒有掣肘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成績,像崇禎一樣,不知道如果沒有前面的花樣作死他會不會是中興之主。
拿司馬懿顧命大臣一事說曹睿不行的,還真有點冤枉人家。
明帝在安排身後事時對宗室外人並非沒有提防,《三國志》卷十四注引《孫資別傳》:
帝詔資曰:「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
所以曹睿最初安排的是以燕王曹宇為首的宗室輔政集團,但曹宇等人掌權後立即展開了排擠司馬懿的行動,《三國志》卷三注引《魏略》:
燕王為帝畫計,以為關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從河內西還,事以施行。
並且據《三國志》卷三注引《漢晉春秋》:
中書監劉放、令孫資久專權寵,為朗等素所不善。
這麼一來的結果就是孫資劉放趁曹爽獨在時「突前見帝」。
而從曹睿後來的反應來看,他此刻明顯已經是病重而神志不清了
帝得放言,大怒曰:「誰可任者?」放、資乃舉爽代宇,又白「宜詔司馬宣王使相參」,帝從之。放、資出,曹肇入,泣涕固諫,帝使肇敕停。肇出戶,放、資趨而往,復說止帝,帝又從其言。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篤,不能。」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遂齎出,大言曰:「有詔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獻、朗相與泣而歸第。
曹睿的顧命大臣安排確實留下了高平陵的惡種,但如果考慮曹睿生前司馬懿的朝中勢力(種種線索指向孫資劉放與司馬懿可能存在聯盟關係,改易顧命大臣後朝中也未見有激烈反響),曹宇集團其所作所為等其他因素,可能整件事也不是曹睿個人昏聵這般簡單。
因為甄姬被殺的原因,袁睿和曹丕的關係估計不會太好。
叡
魏明帝在治國上絕對是中國古代皇帝中偏上的水平,也就是他在統治能力和個人品格上都沒有太大的過失,但魏明帝有一個大毛病,幾乎可以抹殺他的所有政治貢獻,就是他們不會處理接班人問題,這種重大失誤,在諸如宋孝宗、金章宗等人身上幾度上演,都成為這個王朝最後覆滅的重要原因。
所以魏明帝在英明和懦弱中選擇,只能選擇英明,但他的英明僅僅在治理國家的層面,在處理身後人事安排上幾近昏聵,甚至對其王朝本身而言是功不掩過的。
推薦閱讀:
※三國時期的教育是怎麼樣的?有沒有類似現在留學的現象出現?
※如何評價《火鳳燎原》和《蒼天航路》兩部三國題材漫畫?
※恆山為什麼要避元穆宗的諱?
※大明宮主體建築已經不存在了,保存遺址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成吉思汗是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