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隸書,建議從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乙瑛碑哪個碑文開始呢?學習的順序如何安排?
1、推薦禮器碑入手,因為禮器的線條給人感覺乾淨,硬朗一點。曹全秀麗,剛入手容易寫的妖嬈。
2,禮器之後推薦石門頌,大氣,筆法中帶有禮器的味道,但是更為自然。
3、再後推薦張遷碑,有藝術字的感覺,頭大身小,很是可愛!
4、最後曹全,再寫曹全就會很容易掌握他的特點而且不容易妖嬈。
下圖依次為禮器,曹全,石門頌,張遷碑。希望可以給你一點參考。
(1)禮器
(2)曹全
石門頌張遷碑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
個人推薦:禮器碑(或乙瑛碑)——&>張遷碑——&>曹全碑
原因:
1.初學時,因為基本技法和審美還未形成,範本宜選較為典型的。禮器碑(或乙瑛碑)是八分書的正則,端正完整,沒有習氣,可以用來打基礎。
2.《張遷碑》的結構之妙,是在對漢隸基本結字方法有所把握後才能領略,同時不失平正。
3.個人一直不推薦《曹全碑》,因為太過秀麗,初學容易流俗。如果非要學,放在最後參考一下吧。
首先,不建議寫曹全碑。曹全碑在民間多稱其「柔美精巧」,呈現出與其他漢碑不同的氣質,似乎「獨樹一幟」。然而,漢碑隸書的根本特點在於「質樸」,曹全碑所缺乏的正是這種最根本的氣質。所以不建議學。
書法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難點是對前代書跡的取捨。這個問題在很多專業學習者那裡也是一個難題。當代很多書家的學書經歷里往往會有諸如「取法唐宋,上溯魏晉,廣涉碑版」等等字句,這些說法有點萬金油,一個高水平的書家和一個愛好者可能都會這麼說自己,但是如何對待傳統,學習傳統卻並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二者可能在操作上相去萬里。很多書法本科生在入學之前可能楷書只寫過唐楷,小楷只寫靈飛經,或者還有寫經,隸書只寫過曹全,篆書只寫過清人小篆,行書只寫寫聖教序、蘭亭序,奉趙孟頫董其昌為圭臬,草書一般很少涉獵,可能會臨過書譜,或者還會寫寫章草,這些學習的套路是廣大基層書法教學中最最常見的。等到他們遇到了專業的老師,可能才有機會了解到楷書里的魏碑更具有藝術價值,隸書里最見漢碑精神的當屬禮器、乙瑛、張遷等,篆書必須上溯甲金,行書里更是良莠不齊,對趙董必須以批判的眼光加以認識,草書是最具抒情性也是對技法要求最高的書體。
中國書法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對她最高的評價,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而實際情況是因為其門檻極低,導致有無數的人在以書法的名義「搞」藝術,老百姓卻由於欠缺相應的書法審美認知教育,任由群魔亂舞,明珠暗投。南朝的虞和已經在說,「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古質今妍,愛妍薄質,這是人之常情,這也是書法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現象。這也是為什麼沒有受過藝術審美訓練的人們總是傾向於那些他們看上去「好看、漂亮」的字的原因。「妍」往往與「巧」聯繫,「質」則常與「拙」相關,巧了,人為的東西就多,與自然就離得遠,與中國藝術所推崇的「道法自然」、「大巧若拙」的審美原則就遠了,而且巧的、妍的、媚的東西,最容易愉悅的是人的眼睛,但是最高等的藝術追求,是溝通人的心靈,是大美不言。看上去有點玄,但「玄」正是中國藝術道之根本,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具體到操作層面,那些悅目的東西容易學,比如唐楷里起收筆和轉折處的固定形狀,稍加訓練就可以做到,一切程式化和規律化的東西都是可以複製的;但是線質的分別卻是不經過特定的訓練就無法達到的,正是中國書畫里強調了千年的「筆墨」的開始。趙孟頫和董其昌書法的局限性正在於「質」的脫落,後人只知學其形,得乎便更是其下了。
說回隸書。除了曹全碑,其他幾個帖子都可以寫,順序無關,重要的是體會各碑間不同的精神氣質,在對比中發現特點。漢碑中遺存的隸書是一種特定功用下的形態(參考碑的作用),相比較而言具有端莊、整飭、雅正的特點,而同時期還有另一種日常書寫形態,簡牘。可以參看。寫的話需要有碑的底子,否則容易失之浮華,徒有其表。其實我覺得,喜歡哪個從哪個入手好了。
從入手難度來講,禮器線條硬朗,應該是最難入手的。
如何學習隸書
隸書上承篆籀,下啟行草。隸書產生於戰果,興於漢。隸書作為一種實用書體,曾通行於漢代。漢以後雖然被草書、楷書、行書諸書體所取代,但仍然由於其字形的美觀、結體的多變,備受人們的歡迎,並成為今天書法藝術創作中頗受歡迎的一大書體。並由於自漢以來隸書傳世的碑刻、墨跡眾多,也是入門書法的極好途徑。
就初學者學習隸書而言,今人的隸書墨跡,只能看,決不可以直接去臨寫。如果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看也是很有危險的,因為你尚不知學哪些、棄哪些。故臨習只可以臨寫古人的字帖、碑版。其道理很簡單,我們學習書法只可以學習經過歷史淘洗後而積澱下來的東西,遵循歷史的成功經驗,無疑是件事半而功倍的事。
學習是一個揚棄的過程,要不斷摒棄糟粕,這個難度較大,需要不斷提高審美認識。所以學書先要多看、多讀,提高自己的審美鑒別能力之後,再進行有的放矢的臨寫,這是極為必要的。如果自己看都看不懂,也不明白哪裡好、哪裡壞,那又如何去學習?如果學了壞的、丟棄了好的,那還不如不學嗎。因此,永遠要眼光在前,動筆在後。否則筆動錯了,還不如不動。
漢隸是漢代隸書的統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於「唐隸」。從宏觀上將秦漢隸書劃分為古隸、漢隸和八分三種形態:一是古隸: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古隸的特徵為縱向取勢,橫不平,豎不直。二是漢隸:廣義的說,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漢隸較古隸規範,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漢隸的特徵為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三是八分: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是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
學習漢隸,最好從臨寫漢碑開始。但漢碑里的字,有些初學者欣賞不了,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臨寫。就必得找個老師請教了。漢碑風格多種多樣:
公正俊逸的如《曹全碑》、《朝侯小子殘石》、《乙瑛碑》、《華山碑》、《張景碑》、《史晨碑》、《禮器碑》、《張壽碑》、《袁博碑》等。此類碑版,技法精妙嚴謹,意態典雅端莊,點畫細膩完善,結體平正勻稱。
古拙雄強的有《鮮於璜碑》、《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等。此等碑刻,形貌古拙質樸,意態簡遠雄渾,點畫蒼勁凝重,結構方正稚拙。
疏曠蕭散的有《衡方碑》、《西狹頌》、《郙閣頌》、《封龍山頌》等。其藝術風格雍容大度,意態安閑古雅,筆畫風后遒潤,結構疏擴方滿。
奇倔縱容類的有《石門頌》和一些簡牘墨跡等。意態疏放恣肆,筆畫圓渾洒脫,結構富於變化。
總之,根據經驗,不要拿起筆就寫,先去讀書,掌握基本知識,帖讀多,審美鑒別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書店的字帖很多,盡量多的買回來,自己參悟,不懂就問,最好先看上一年半載,自己搞明白了,沒有問題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明白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了,自己就知道怎麼寫了。
乙瑛碑,必然的,恢弘大氣。
禮器最難 張遷其後
先練禮器 結合張遷 郙閣頌
石門頌也是個坑 不明就裡不好出來
曹全最差
漢碑都是坑 沒點傳統文學素養 容易走偏
練習禮器 背誦詩經 兩者是有相通東西的 能欣賞詩經了 禮器也懂了 身心能潔凈精微 禮器內在的用筆也知道怎麼用心駕馭了
總之要培養器識 否則漢碑都是深坑
明清那些碑學大家 看看他們寫的文字就好 別照著他們的書法練習 當代的先別看 以後當作教訓再翻翻
曹全 過於流麗 乙瑛好很多 但表面東西太多 不足也明顯 看似與禮器 張遷有相通的 實際研究差別很大
禮器簡單說說 既有碩人俁俁的那面
又有灼灼其華的那面 又有充耳琇瑩 會弁如星那面 又有委委陀陀 如山如何那面
——
一天後半夜兩點走到運河橋頭 當時霧氣茫茫 周圍不見人影 隨口背出詩經小雅里
呦呦鹿鳴 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
突然覺得這首詩自然一體 氣象雄秀 彷彿升起無盡悲憫 似又歸於平淡寂靜
再想想研究的禮器碑 也明白少許了 這之後思考很多回才算真入門
禮器還沒到詩經這個修為高度 但是文化是一脈延續的
私以為題主最好先都看一看,覺得哪種自己看的順眼就從哪種入手。我個人學習書法是為了培養脾性的,未曾深學但常看,初也是因曹全碑的名氣開始入手的,但是真正開始了卻總是寫不出曹全碑的清艷(或者寫出來的很刻意做作),直到遇見了禮器碑,就感覺遇見了對的人一樣(審美一致)。當然以上沒有貶低曹全碑的意思(我只是和它愛恨糾纏)。
漢隸從期風格來具分,主要有二大類,
分別是秀美類和雄奇類
而『禮器』和『張遷』,正好是這二類代表的入門作。
所以,當先選擇從這二本碑貼之中入手。當你熟習了這二貼後,先經讀貼,臨貼,脫貼。起碼也要過得一年以上。
再來決定你的風格。雄奇的有,石門,大開通,衡方。這幾種碑都可以學足一生。
秀美的風格有曹全碑,好大王。
用一句說法,是多一分即肥,少一分即瘦的感覺。
但壞處也是很明顯的,正是由於太過『標準化』,反而失去了那種鮮明的個性。
而且從這個入手,你就很難再接受其他風格的漢隸了,再往下就是向唐隸方向進化。
個人覺得先寫曹全碑。
我是寫曹全碑入門的,不到三天,我的字就有(xie)模(de)有(hai)樣(hao)。當然老師的指點也很重要。
後來改寫禮器碑,我的字畫(tu)風(ran)突(bian)變(chou)。
怎麼講呢,我的字似乎中了黑魔法,整個結構、筆法都有毛病,然後字變醜了。
到目前為止,老師已經指點了兩天,但是我寫的還是很醜。
或許隸書易學難精,也或許是我自己臨摹得不夠認真。
不過我會加油的。
個人所見 無非練什麼 貴在堅持 話說我一開始沒練過字直接上手是曹全 有空去碑林多看看 祝你成功
我當年是先練的禮器碑,然後張遷碑,最後石門頌。這三個碑帖我平均每個寫了不下5遍。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禮器碑是圓筆,大氣,硬朗。張遷碑是方筆,方正,古拙,有種稚嫩的感覺。石門頌舒朗開闊,整體風格渾厚奔放,講求一氣呵成,印象特別深的有個字"命",最後一豎寫的很長,這就是與寫字的人的氣息是一致的,這樣更順暢。石門頌我用的長鋒。
曹全碑,乙瑛碑,華山碑,這三個碑帖我都有,也看過,都寫過一點點,尤其是曹全碑線條比較細,很秀氣,它有很明顯的蠶頭燕尾。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太過秀氣的字,偏好那種第一眼不是很好看,很拙,卻越看越喜歡,比如爨寶子。
題主如果想多了解隸書,我建議可以去看看曾熙的字,仔細觀察行筆,尤其是線條,它裡面的婀娜痕,有種水在紙上慢慢流淌的感覺,越看越有味道。寫毛筆字,我個人認為還是捋著書法發展的脈絡學,篆隸楷行草的順序,循序漸進,了解其發展歷程,每種字體的演變。在寫隸書之前可以寫一下篆書,比如散氏盤,有些字不認識不要緊,寫這個的目的主要是練線條和中鋒用筆,為隸書打下基礎。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曹全
我是先從曹全碑開始寫隸書的,然後是禮器,曹全碑比較好把握,練字於隸書的主要特點,圓潤蠶頭燕尾等表現較為明顯利於練習把握和理解
這幾個隨便,都很好學。
最後學石門頌就對了,
再最後學漢簡,或信件。
碑不如告,告不如書。
如果寫小字可以先從史晨入門,寫大字可以從張遷入手。從史晨入手進一步如果方硬一點可以寫乙瑛,圓潤一點可以寫曹全,線條細一點可以寫禮器。從張遷入手就是比較寬博大氣的風格,再豪放點可以選擇寫石門頌。其實選哪一個入門都可以,關鍵是抓住特點,堅持寫一個帖,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可以再加入其他帖的風格。
比較推薦的順序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
張遷還是比較有楷書的風骨 然後最適合寫對聯了有木有 上手比較快 也比較容易感受其中的間架結構
然後推薦石門頌 真真剛正不可方物 小時候不懂事 覺得曹全柔美 才適合女生寫 不過現在覺得石門頌略有野性 開合自如 在有一定隸書基礎後 適合體驗方正字體的開合變化
最後曹全碑 真真柔美不可方物 這個要打好基本筆畫的基礎 相對前者整體字形更扁 筆畫也更為圓潤流暢 粗細變化可更隨性自如
我的學習順序就是曹全碑-張遷碑,曹全碑結構簡單,筆鋒圓潤,形態風流,易上手,張遷碑個人認為有楷書之風,筆鋒較為方正,有拙趣之致
乙瑛碑和楷書接軌較多 入門好 曹全碑適合有一定基礎 張全碑個人感覺古風較濃厚
寫過張遷石門禮器曹全,其中張遷碑石門頌居多,著重講下這兩項。
首先個人不建議曹全入手。
我推薦以張遷碑入門,張遷碑被稱為隸書中的楷書,其用筆以方筆居多,書風端正,廟堂氣系更濃。其中最為難得我認為是其中用筆包含了很多幼拙,這也是很多書法大家追求的東西。拙者巧之極,寫巧容易寫拙難。
而石門頌被稱為隸書中的草書,其以圓筆居多,字大氣天真 ,筆意縱橫開闔,與其是摩崖石刻不無關係。而我多以長鋒筆書寫,在於體會他的遒勁。借用網上對他的兩個評價:
清人張祖冀雲:「三百年來,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孰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最後以一個書法小故事結尾,著名書法家劉光焱想找隸書大家龔望學習書法,想學龔體,但龔老先生說:「別學我,走自己的路。」並讓其從《張遷碑》學起。
細節描述可能沒這麼詳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下這則小故事 。
1.先學習文字學!我在台灣學習書法時 先隸書後楷書 老師首先會讓練習乙瑛碑 文字學的知識順其自然就用上了
比如有些字體兩橫是長度基本相同 從上古文字小篆隸楷等等 文學學會一一分析其形態演變 記識帖會非常非常快 下筆時特別順暢
2.學習國語文學!這個要需要些小學基礎?比如學習過訓詁學後竟然還發現了拓本裏的錯別字!
3.一定一定要練習很多遍再寫宣紙上,一下子會有很多驚喜,在毛邊紙上還很稚嫩的字體到宣紙上完全是想像不到的漂亮模樣!
我最喜歡的步驟還是打格子,計算合適,一個個字添進去時超級滿足啊! 希望樓主學習愉快^o^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少有書法家練習宋體字?
※《參考消息》報頭中的「考」字為什麼寫作「攷」?
※楷書四大家裡面誰的楷書書法寫的比較好啊,趙孟頫的怎麼樣?
※怎樣理解運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
※想知道這字個算有書法天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