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嘉譯主演的電視劇《白鹿原》?
5月10日由名著《白鹿原》改編的電視劇從第一集開始復映,大家認為該電視劇有什麼看法,亮點在哪裡?不足的地方又有哪些?今後對於由名著改編的電視劇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歡迎各位大佬來分享自己的看法。
這劇里演的最好的,我個人感覺是鹿子霖和黑娃,有沒有覺得黑娃長得像寧浩?
我以為他是山西人,查了一下,陝西人。
關於白鹿原我專欄里寫了一篇,拉拉雜雜說了原著、電影、電視劇。陳忠實寫出了《白鹿原》,他比莫言更深刻 - 知乎專欄
又看到這個問題被推到時間線上,就單獨說說劇吧。
B站上有個關於《白鹿原》拍攝的紀錄片,何冰老師(鹿子霖飾演者)在裡面有句話我認為講的非常好:觀眾們都喜歡說「飈戲」,其實在演員而言是齊心合力完成一個東西,比的是怎麼能讓對方接住、接得更順暢,然後遞迴來,自己也發揮得更好。就本劇而言,他顯然是做到了。
何冰塑造的鹿子霖非常有意思,性格呈現出一種極為鮮明的兩面性:一方面,喜歡撥拉小算盤,踹寡婦門的事兒也沒少干,趨炎附勢手腳不幹凈不說,性子也有點小懦弱(相對白嘉軒而言),在莊上生活在族長的陰影下,在家裡也沒少受兒子鹿兆鵬的氣。
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有人味兒,很能體貼人,很懂人情世故。他好個面子,想發揮影響力,但絕對不會像白嘉軒一樣堅持原則一硬到底。做了鄉約上頭受田福賢的差遣,他應了;白嘉軒堅持原則頻繁拆台,他應了;鹿兆鵬一門心思幹革命啥啥不聽,他也忍了。
鎮嵩軍的兵痞過來,對著鹿子霖教訓鹿兆鵬說:學學你爹的變通。
算是抓住了鹿子霖的特質。
變通,或者說在任何令人困擾的抉擇前和稀泥,這就是鹿子霖,也是很多鄉村大能人的真實寫照。
這類能人不是最有能耐的那種,但也是農村裡的頭面人物。哪哪都有他,喜歡講個排場,具體事情前頭也確實能拿點兒小主意,但關鍵時候硬不起來。
鹿子霖和族長的標準總差那麼一點點,他自己不服輸,他爹看得明白。差得這一點點到底是啥?除了平時動作不幹凈不能以德服人之外,還有就是白嘉軒那樣的一股子硬氣。
鹿子霖經常扮演一個上下通氣的角色,國家的上層統治力想深入到基層的神經末梢,需要仰仗這樣一種人。但如果基層自身對其缺乏必要的約束,他們也會變成不顧平民死活的酷吏、轉嫁權力和暴力的鷹犬。
你不妨留意下,不管電影還是電視劇,鹿子霖的亮相都是同樣的一件事兒:
皇帝沒了。
這種出場安排不是沒有道理。
皇帝沒了這事兒,對鹿子霖要比對白嘉軒重要的多。
為啥?
白嘉軒的權力來自於舊倫理和底層的宗族社會,鹿子霖的能耐則在於背後的靠山。
終《白鹿原》一部大書,二人的命運都是圍繞著這種權力來源的差異而展開的:鹿子霖不停地審時度勢,尋找「中央」;白嘉軒則絞盡腦汁,德才雙修,又是興教育又是拜先生,無論如何都要把族人攏到一起,鞏固他自下而來的權力基礎。
白嘉軒是個人往低處走的人。土地讓他踏實,族人讓他看到意義,在白鹿原這個小世界裡,他活得硬氣,活得自如。
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華民國的時代到了。政權法理從「受命於天」,變成了「天下為公」,於是參議員成了掌權者,作為議員的白嘉軒,反而替代了鹿子霖的位置,在「上頭」也更加吃得開了。
可惜,彼時的中國處於劇烈動蕩期,城頭變幻大王旗。
憲政實行不開,這套權力架構也是白搭。於是白、鹿之間,仍舊隨著時局變幻而此消彼長。
本劇塑造的比較好的另外一個角色,是吃面擔當黑娃。
段奕宏在電影里的表現當然非常精彩,劇里的黑娃也同樣有看頭。
黑娃是長工二代,長工在農村的地位相當於城市裡的白領,好容易碰到一個老闆,也算是幸事一件了。然而黑娃仍舊是不服。
他爹鹿三就想教育他,倒也不至於說出「麥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的渾話。
鹿三隻說:這麼好的主家十里八鄉不好找,要感激,要珍惜。
可黑娃畢竟還是不忿,就說:嘉軒伯對牛馬也好著咧。
不能不說黑娃的意見代表了一種傳統中國里長期存在的意見,由於未遭世變,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這部分群體被邊緣化,他們的自有觀念也被宗法道德所壓迫、淹沒,只有到了黑娃的年頭,外面的世界送來了革命和農會,這些邊緣人群才揭竿而起,劇烈反抗。
陳忠實所謂「秘史」的東西,這才算是見了光日,甚至被新的思想觀念予以合理化——與此同時,當然了,也就開始製造另一種秘史。
原著里對黑娃和田小娥的愛情的描寫,比較中性,雖有反抗的成分,但仍舊被置於舊道德的關注與審視之下。電視劇里色彩明顯亮了一些,創作團隊的傾向性也比較明顯化了。這是因為道德的工具性能被明晰的展現出來,以至於我們可以更加功利主義地討論道德。
白嘉軒的所作所為,固然合於人情,但是也能看到他所要維護的利益,這種利益在新形勢面前,無疑代表著保守、消極的一方。接受新思想的鹿兆鵬,也經常對白嘉軒的作為頗有腹誹。
比如他嘉軒伯說:族裡的事兒,還沒你說話的份兒。
鹿兆鵬回答:每一個族人都有說話的權利。
然後白嘉軒幾乎是困惑(而不是憤怒)地看著這個後生。
張嘉譯所飾演的白嘉軒,在這部片子里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把祖宗的意義說清了。
為什麼要拜祖宗,為什麼要進祠堂?
在第27集,白嘉軒和鹿兆鵬面對外來強敵達成了某種諒解,之後白嘉軒便就此對這位好後生吐露心跡:
拜祖宗,是為了把族人攏到一起。
白鹿原能夠持續興旺到現在,靠的啥?就是靠這血親和祠堂。祠堂和祖宗提醒後人他們同出一脈,唯此才有凝聚力,才能對抗匪患、災荒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這是拿血和命換來的經驗,而不是幾個老傢伙倚老賣老,更不是中國人習慣性糊裡糊塗。
27集白嘉軒和鹿兆鵬的這段對話,二人背山谷而立,外面黑暗的世界下著雨,老一輩和少一輩兒梳理著歷史的經驗,也觸碰著平日里不會談起的秘史。一老一少的對戲都非常投入,並且非常形象地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縮影:外頭的世界風吹雨打,一片漆黑,孤僻的洞穴靠著洞穴的經驗,還能庇佑祖先的兒孫么?
講清楚了這一點,鄉土中國維繫邏輯的理性一面才能更加徹底地展現出來,而無論變革或者倒退也才不那麼扁平、意識形態化。
歷史本來就是曖昧的,這種曖昧並不會否定奮進者的努力,而只會讓他們的鬥爭更顯可貴、更易被後人所共情。
白鹿原誠然是了解中國的絕好教材。
公眾號【凱鵝】
察人論世,一家之言。
肯定會復播的,耐心等待好啦~
很多人私信問我要資源。。。我先說一下,資源肯定是給不了,樣片不能對外。
還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停播,其實很多的相關猜測我也都看了,大家也就隨便看看就好了,牽扯到其他電視相關的基本都是瞎起鬨,具體情況也說不清道不明的,畢竟很多聊得比較深入的公眾號文章今天早上也基本被刪除了。
然後說一點我自己的看法吧,這個劇看完之後的感受就是。。。其實有些人物確實因為**問題做了調整,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兆鵬,其實還有白靈等人物也做了部分調整,甚至有些連結局都有所改動,如果說這次下線整改還要因為個別問題改動… 那結果真的不知道還能不能復播。。。當然這是最壞的可能性,通過白鹿原以及以往那些現象級的電視劇 「下場」來看,各位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播出機會,例如人民的名義這樣的劇。。。說不準首輪播完,也就差不多結束了自己的壽命……(參考蝸居……)
對了,補一下,傳的什麼劇中過多描寫性,尺度過大等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床戲也就第一集大家看到的那樣的程度而已。
--------------------------------------------------------------沒有資源————————-----------------------
昨天我也看了首播,和我看的樣片高了很多很多個 檔次,真爽啊!片頭和片尾也換了新的音樂,相信中間的配樂也做了改動,連色調都比之前舒服,整個劇也都是按照電影的模式來製作的,相信大家看了肯定會喜歡的,雖然現在收視並不是很出眾,但我覺得,在播出的過程中肯定會不斷上升的!
我是因為工作的特殊關係才能看到的樣片,so,大家就不要問我要資源啦,耐心的等待吧~它值得等待!
...................................以上為更新...............................
首先,必須要強調這真的是一部良心巨作,最可惜的地方是過審的節奏太慢,陳忠實老先生沒有辦法再親自觀看到這部《白鹿原》了。但老先生在生前說過:「這部劇版權給你了就是給你了,不論要幾時才能過審,那我也等,不會再給別人。」陳老先生的仁義之舉彷彿讓我看到了白鹿原上立起的那塊仁義碑。
就是這樣一部歷時數年的電視劇,輾轉了近八個城市進行拍攝,為的就是最大化的忠於原著,最真實的還原《白鹿原》中的情況,除了堪景以外,演員們的服化道具也做得儘力的完善,大家看劇的時候會有非常強烈的感覺的,在這裡我就只說一個我看劇時看到的細節吧:原上裹腳的女人,腳上不僅僅是裹上了裹腳布而已,儘管說腳的長度沒有辦法弄成三寸,但形狀是努力的裹了出來的。當然,除了這樣的細節,劇中的細節情況大家沒事的時候也可以找找看,會有驚喜的。看劇的時候還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演員們真的良心演技,就連劇中的任意一個配角,都能看到他身上爆發的演技,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劇中二豆的扮演者了。因為主角們的演技是著實分秒都在線的,但我沒想到原上這麼一個傻子二豆,從頭到尾都吸引著我的注意,我個人認為傻子是最難演繹的,但沒想到二豆這個角色竟然演繹的,至少我覺得挺完美的。
張嘉譯老師對於《白鹿原》的每一個角色都有精心的挑選,當然,他在劇中的表現真的就給我一種族長的踏實感,連走路的樣子我都覺得沒錯,這就是一個陝西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論大小演員,割麥子、鋤地、紡織、作面、做農活等都充分的呈現在劇中,生活常態體現的非常自然,風土人情的感覺體現的淋漓盡致,最重要的是我看完全劇之後真的非常想吃這陝西的面……看他們吃起來的感覺真的是。。。太香了。。。。
其實前面這兩段呢,都是廢話,因為每一個職業的演員都應該努力的把角色詮釋到最好,(這裡偷偷說一句,花痴的我覺得鹿兆海在劇中是真的帥啊嘿嘿嘿。)聊點正兒八經的吧。
因為我看到的片子到播出時候的片子,肯定是有些許出入和調整的,我就說說我看完的感受吧。首先聊聊配樂,片中用到的配樂多是經典音樂,夜宴、英雄、秦腔、《太陽照常升起》配樂等等,大家一聽都會覺得非常熟悉,而且也能夠很好的渲染當時的氛圍,片中用到的配樂很多,很廣,就我個人而言,也許是電影看得多了,個別的音樂一起我反倒是有些跳戲,儘管非常貼合當時的劇情,但這些音樂實在太熟悉了,我會先想到《英雄》、《夜宴》等影片,除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這經典的秦腔,我個人認為這劇中的配樂,稍許缺少了一些《白鹿原》的感覺。對比其它劇,說到《紅高粱》,我們能夠想到《九兒》,但《白鹿原》,我可能要畫一個問號?當然,片頭曲挺好的,純音樂,沒有用詞,給人感覺很舒服,也能體現整個劇的感情的格調。但配樂這個東西,各有感受,意見也不一,當然,最重要的是也許劇組有新的《白鹿原》音樂,在播出時會放上去,我也期待一下。
說演員的話,首先要講的是群演,我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我見過的群演最棒的劇組了,沒有之二。中間有一段,白嘉軒在祠堂訓話,說該治手的治手,該治嘴的治嘴,當屎盆子拿上來,石頭真的把臉扣進去的那一刻我真的驚呆了……接下來要提的就是「何冰」演繹的鹿子霖,何冰老師原本就是老戲骨一枚,除開對鹿子霖角色的討厭,何冰老師是我在劇中相當喜歡的演員了,具體也就不做描述了,敬請期待,然後還是要提一提李沁,我認為這個角色對於她難度其實是挺大的,但她理解的田小娥恰到好處,有她自己的味道,連吸手指的那段戲我都認為應該是仔細推敲過的,因為咬小拇指看起來真的很性感,還有其他的一些劇情,例如要尿鹿子霖等等,我只能說很優秀,李沁真的都做到了,而且真的詮釋的挺好。
有一段劇情我挺喜歡的,又覺得挺好笑,那就是軋棉花姐(白孝文她媳婦,劇情所致,就這樣叫她吧)與白孝文老是做一些嗯……啊……的事情,而且沉迷於此不能自拔,孝文他奶看不下去了說要在他倆之間打一堵牆,於是每天夜裡在孝文屋門口唱歌導致後來他根本做不了這件事了…… 這個場景真的,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不說劇情了,哈哈哈大家看過小說的也都知道,說說劇里讓我覺得另一個有點可惜的地方吧,有些配音明顯是後期貼上去的,貼的有些不倫不類的,小尷尬,雖然我也能夠理解肯定是和審核有關係,但也算是劇中的一個小瑕疵吧。
電視劇版和小說有些故事也做過相對應的調整,有個別新設人物(小人物),以及個別更改過的劇情,但憑良心說我認為還改的挺好的,讓人物更加立體了,但鹿兆鵬這個人物,我個人認為相比較我看書時候的感覺,是洗白白了的,不覺得他討厭了,暫時先醬。
-------------------------------
一會再更吧,八十多集,我也還有十來集沒看完呢
沒看過原著,
但我特么的真覺得那個二豆是真找個傻子演的。。。
《白鹿原》:經典化後的困境
1
電視劇《白鹿原》完全沒有抓住小說《白鹿原》的核心質素,那就是荒誕。
小說《白鹿原》被一種瘮人的荒誕感所籠罩,行文充滿質疑與唐突,處處是平鋪直敘的血腥,以及不動聲色的噁心。它的價值指向相當模糊。對待守舊者與革新者,是一模一樣的諷刺口吻。
電視劇《白鹿原》剔除了所有可能導致審查風險的血腥和噁心,所以也徹底消解了原著中的諷刺與荒誕。說白嘉軒的男器上長著毒鉤搗碎女人的肚腸,死嬰屍體填入牛欄混進糞肥,女體里塞過的紅棗次日取出供男人滋補——這種種駭人聽聞的橋段一概剪除。然後將原著中的新舊交鋒,納入到主流價值觀所允許的,「舊勢力是要消亡的,新勢力是生長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歷史進步論里。
白秉德老漢的死,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在小說里,名醫冷先生被請過來。他的治療過程是這樣的:
冷先生把那塊鋼板塞進秉德老漢的口腔,用左手食指一分就變成一個V形的撐板,把秉德老漢的嘴撬撐到極限,右手裡那根正在燒酒火焰上燒得發紅變黃的鋼針一下戳進喉嚨,旁人尚未搞清怎麼一回事,鋼針已經拔出,只見秉德老漢嘴裡冒出一股青煙,散發著皮肉焦灼的奇臭氣味。
冷先生這樣折騰兩回,秉德老漢就一命嗚呼了。這段描述叫人起雞皮疙瘩,然而在小說里很是尋常。敘事者在同情秉德老漢的病故嗎?似乎並沒有。敘事者在歡慶秉德老漢的病故嗎?似乎並沒有。
電視劇里,白秉德的死在第四集。他死的過程充滿了紅色國產劇常見的套路:秉德病危;囑託兒子「不能鬧事,不能挑頭鬧」;農民欲起事卻沒膽,革命團體內部分裂;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農民起事成功;秉德老漢領盒飯;與此同時新生兒降生。
電視劇的創作者用治喪時歡快的嗩吶,表達了對白秉德之死的慶賀。在一個革命正確的敘事視角里,阻撓革命的守舊派一律該死。主角通過新舊迭代和農民起義,完成革命的初步啟蒙。
對革命不加置疑。非常、非常、非常標準的主流革命敘事。標準到我根本不覺得這是陳忠實想要講的故事。
同一集里,仙草第一個兒子的降生,也是同樣無趣的國產劇套路:布簾遮起,女人痛苦喊叫;產婆在旁邊勸「使勁,吸氣」;女人順利產子;眾人歡慶是男嬰。
陳忠實是怎麼描寫女人生育的呢?引述一段仙草生白靈的原文:
這天她上在木機上織布,腹部猛然一墜,她疼得幾乎從織機上跌下來,當眼睛周圍的黑霧消散重新復明以後,她已經感覺到褲襠里有熱烘烘的東西在蠕動。她反而更鎮靜,雙手托著褲襠下了織布機,緩緩走過庭院。臨進廈屋門時,頭頂有一聲清脆的鳥叫,她從容地回過頭瞥了一眼,一隻百靈子正在庭院的梧桐樹上叫著,尾巴一翹一翹的。跨過廈屋門坎,她就解開褲帶坐到地上,一團血肉圪塔正在褲襠里蠕動。丈夫和鹿三下地去了,阿婆抱著牛犢串門子去了。剪刀擱在織布機上。她低下頭噙住血腥的臍帶狠勁咬了幾下,斷了。她掏了掏孩子口裡的粘液,孩子隨之發出「哇」地一聲哭叫。
這段生育描寫,充滿著最原始的血腥。以最挑戰讀者的方式,昭示著生育的動物性。最可怕的,是敘事者那種高高在上的冷靜——「平鋪直敘的血腥,以及不動聲色的噁心」。
小說《白鹿原》,每一處落筆,都在質疑,反諷,叩問意義;每一個細節,都在直逼讀者面臨最血淋淋的歷史事實,與躲無可躲的歷史荒誕。它的寫作,致力於否定常態;它用最血腥,最噁心的反常,來引起讀者不適,以期消解意義。
電視劇《白鹿原》,每一個情節,都在迎合主流革命敘事;每一個鏡頭語言,都符合當代觀眾與審查機構的預期。它的敘事,致力於展現常態;它用摒棄血腥,排除噁心的正常敘事,來構建革命話語的正確性。
如果說原著是一個膽大的,不惜暴露歷史陰處的妓女,電視劇就是一個理順了情節,添加了馬塞克,蒙上了遮羞布的良家女。如果說原著是張揚著想像,昭顯人類最原始慾望的《詩經》與《楚辭》,電視劇就是將詩騷經典化的漢代經學家,他們想方設法用政治正確,來剔除一切不符合道德標尺的男女之情。
排除魔幻現實主義的荒誕,篤定於對歷史秩序的信仰。非常的保險,無趣,而且平庸。偏偏還要冠一個陳忠實的照片,逼著觀眾給五星。
2
我在頌揚原著,批判電視劇嗎?也不全是。
我對拉美式的魔幻現實主義並不感冒,也不覺得將它移植到中國多麼值得稱道。我把魔幻現實主義歸類到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中;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挑戰一切陳式,質疑一切權威,消解一切意義。
文藝復興倡導人性,啟蒙時代崇拜理性,到了現代主義就解構一切信仰。文藝復興畫神,啟蒙時代畫人,到了現代主義就畫怪物。每每走到藝術館的現代主義展區,我就會被那些畫作嚇得心驚膽戰。處處是挑戰我認知的情色,詭異的形象,混亂的色彩與線條。
陳忠實的《白鹿原》,正是這樣一幅充斥著情色、異象、混亂的畫作。敘事者像上帝一樣高高吊起,以一種冷酷的平實,描述最血腥最噁心的歷史日常。
我能夠理解陳忠實的諷刺立場。陳忠實的掙扎,是五四以降中國知識分子的掙扎。他們一面接受西方現代科學人文主義的洗禮,一面掙扎於中國傳統之於現代文明的齟齬。他們很容易就拿西方的濾鏡,審視這片土地上一些反文明的景象。我能夠想像陳忠實翻看故鄉縣誌那些烈女名單時,還有在反省那些駭人聽聞的,塞紅棗、填死嬰的陋習時,如何對自己的傳統充滿厭棄與質疑。
但我想,站在今天的立場,指責歷史的蠻荒是不公平的。我們審判我們的先人,如何得知後人不一般審判我們。
有人將《白鹿原》的藝術成就與《紅樓夢》並列。我不能同意。陳忠實與曹雪芹最大的不同,是陳忠實始終把自己蒙在一個荒誕的濾鏡後面,他的立場是疏離的,審判的,質疑的;而曹雪芹在行文間,無法抑制地流露對過往的留戀與珍惜。《紅樓夢》儘管有消沉與詭異的一面,更多的是人間煙火,是賞雪吟詩,是對於世間美好一去而不再可得的嘆惋。對於白靈的死,《白鹿原》的敘事者同情有限,他居高臨下,以全知全能的視角,藉此嘲諷革命對於生命的視如草芥。而對於林黛玉的死——我彷彿能看到,黛玉焚詩嘔血的時候,曹雪芹在昏黃的風燈里掉眼淚。
這是我在批判電視劇背離原著後,仍然想要給它讚美的原因。它雖然中規中矩到無趣,但它也喚回了那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關中平原不再是陳忠實濾鏡下的處處血腥的荒誕歷史場景。它有黃土,有嗩吶,有熱辣辣的油潑面,有給人以面對歷史荒誕的勇氣的,最最珍貴的人間溫情。
第2集,仙草與死過六個老婆的白嘉軒新婚。白嘉軒把仙草叫過去,說了句情話:「你還真會暖人呢。暖著我心裡美著呢。」
坦白說這情話質量平平。一眼就知道不是原著,是編劇給的劣質狗糧。想我閱瑪麗蘇文無數,對於言情套路了如指掌。可是仙草後面那句話,竟然還是戳到我了。
以後他們要面對風雲變幻,以後他們要面對骨肉分離,以後他們會被這時代裹協,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不得不前行不得不拚命。但此刻,這個男人踏實地、穩妥地枕在她腿上。仙草撈住白嘉軒的頭,溫柔笑說:「打今兒起,暖你一輩子。」
——————
文藝復興和關中平原兩處改啦。曹雪芹哭的地方不想改。就算不是他寫的,他的鬼魂看到那一段想哭不可以嗎?。。。更何況所謂高鶚續寫,也不過是胡適根據詩注提出的一家之言罷了。。。然後我就是覺得焚稿吐血那段寫得真好,一定符合作者原意。。。嗯嗯。。17.5.25
最近雖然很忙,但還是忙裡偷閒趁飯點追這部電視劇,不得不說從我單位同事到我家阿姨都喜歡看,可能都是老陝的原因,骨子裡就覺得親切,其他地方的人不見得有這樣的熱情。
原著我也看過,你要完全按照原著開拍,也不可能,說句挨罵的話,作為一個三俗之人,看完原著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原著的前幾頁,郭舉人吃棗,田小娥勾搭白孝文,就目前來看,總體上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
首先非常深刻地刻畫了西北的風土人情,電視劇一開始一些場景非常宏達,如同波瀾壯闊的畫卷。
在細節上也追求完美,第一集中仙草擀麵,下面,用鐵勺在灶里燒油,刺啦一聲潑在火紅的辣椒面上,一碗油汪汪,紅彤彤的油潑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多少老陝的一天要是不美美地咥一碗油潑面都感覺沒吃飯,咥,吃到極致叫咥。
然後張嘉譯就著蒜咥面咥饞了多少看電視人,那個場景跟《人民的名義》中侯勇吃面不分伯仲。
然後是方言的應用,雖然在我看來如果是原汁原味佟湘玉那種陝西方言可能更過癮,但可能是考慮外地觀眾,該劇採用了陝普,雖然有點不地道,但總體還是保留了很濃的地方特色的,比如家裡孩子不聽話就罵慫娃,這個實在太熟悉了,哪個陝西碎籽兒(小孩)小時候沒被罵過慫娃,尤其是聽鹿子霖罵鹿兆鵬慫娃特別搞笑,更搞笑的是22集里,白嘉軒和鹿子霖說起各自不省心的慫娃,白嘉軒安慰鹿子霖,字幕里是自己生的娃自己管,而白嘉軒說的卻是——自己日哈的娃自己管,聽到這句台詞,正在吃飯的我差點把飯噴出來,也是為難了演員,這麼粗俗的台詞。
說完了這些再說說選角,總體上而言這部劇選角是很成功的,白嘉軒我感覺表現平平,張嘉譯的演技單獨來看是挺過關的,不過這演技就怕神對手,這部劇里鹿子霖和鹿子霖他爸的演員演技太強,顯得張嘉譯演技平平。
尤其是張嘉譯腰有點駝,再加上白白胖胖,跟原著中腰挺得很直的白嘉軒相去甚遠,有人說剛開始看到這樣的白嘉軒感覺是吃棗的郭舉人。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在這部劇里何冰貢獻了他作為話劇演員優秀的演技,觀眾熟悉他應該是在《大宋提刑官》里那個正義凜然又明察秋毫的宋慈吧,可是在這部劇里你絲毫看不到宋慈的影子,感覺他就是那個奸詐,腹黑,功利,但又有人情味的鹿子霖。
其中那場鹿兆鵬結婚當天的戲真是堪稱教科書啊,他先是抽自己嘴巴,把帽子都抽掉了,然後一屁股重重地坐在炕上,眼裡噙著淚,又努力剋制著,以至於嘴唇都有點發抖,把鹿子霖對兒子生氣,但又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何冰,其他演員都演技在線,一部優秀的電視劇除了主演給力,配角同樣重要,比如《大明王朝》,《人民的名義》等優秀的電視劇都是有大量優秀的配角,扮演鹿子霖父親的演員,白孝文,傻子,白興等演員都貢獻了他們出色的演技。
當然也有演技不在線的,就是白靈,這是該劇最大的敗筆,她在劇中演技浮誇,把古靈精怪,敢於反抗世俗的白靈塑造成了一個瓜女子。
不過另一個女演員目前來說也是表現出色,就是田小娥的演員,在看她初見黑娃那場戲看著就很撩人,一出場她就正襟危坐在那裡搖扇子,驕陽似火,她搖的悠閑自得,可是隨著黑娃那健壯的身軀在田間移動,她搖扇子的頻率越來越慢,越來越慢,最後停了下來,就一個搖扇子的背影看得人撩人無比,再別說後面她勾搭黑娃的橋段了,真是教科書式的撩漢手段,我都想建議不會撩漢子的妹子都去看看那一集。
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白鹿原》算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白鹿原》是一本寫人的書,裡面的人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時奸詐有時仁義,他們不是畫在牆上的臉譜,更不是神壇上的神像,裡面沒有所謂的十全十美的「好人」,他們種地,收麥,吃飯,性交,生育,每一件事都無比瑣碎,但又無比壯闊。
所以我有時覺得把小說當歷史看,比史書更能看到歷史的真面目,這也是《金瓶梅》,《白鹿原》,《紅高粱》,《蛙》這些小說最大的意義。|本文一共4613字,你就別數了,怪累的
追了這麼久的劇,終於完結了。看得時候心潮澎湃,但是等看完了以後總是覺得心裡空落落的,不知道為什麼感覺依舊是意猶未盡。就像是結尾處二豆的吶喊,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總是覺得應該一吐為快。近幾年算是篇幅比較宏大的國產劇集了,本片帶給人的從來都不是那種從一而終的感覺,即使是在觀看的過程中全程都然人有種跌宕起伏的體驗。既然說到了二豆,那麼就從二豆開始說起吧。
每一部影視作品不管劇情是如何演繹,人們對於一部作品先入為主的總會是人物,是演員,是角色。而貫穿整部劇集的一個人物「二豆」無疑讓所有的人眼前一亮。這個原本是屬於配角的小人物,卻在不經意之間為大家奉獻了幾乎是教科書一般精湛的演技。甚至很多看了《白鹿原》的人都會認為二豆屬於原型演員,或者說他實際中就是一個傻子。但是二豆的飾演者揚帆卻是一個非常低調的演員。
楊帆,出生於1976年1月16日,現年41歲,山東青島人,參演了《雪豹》、《黑狐》、《畫江湖之不良人》、《微笑來了第2季》、《長安三怪探》、《天才碰麻瓜》、《雲上的誘惑》等影視劇作品,是個不折不扣的老演員,不過作為一位實力演員之前似乎名氣差的有些離譜,微博粉絲都不到一萬。
在這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大環境下,如果不是有幸飾演了這樣的一部作品又有誰會記住這個演員呢?
而對於導演來說,劇中的這個原著里沒有的角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我們的周圍似乎每一個村落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傻子。他以一種常人無法逾越的眼光審視著一切。而他的出現也為本劇增加了很多真實感。使得劇情更加接地氣。人物也更加豐滿。
白嘉軒這個人物至少在本片中是非常有血有肉的一個漢子,似乎張嘉譯對於正面人物的塑造頗有心得。一直以來張嘉譯飾演的平凡的小人物比他飾演的大人物要多得多。慢慢的也會給予觀眾一個信號。基本上這個人物只要一出現。本身就會具備一些素質。比如說正直,慈愛,孝敬,熱心腸等。縱觀他近年來塑造的熒幕形象《爺們兒》中的李國生,《一仆二主》中的楊樹,《營盤鎮警事》的范黨育等基本上都具備那些個國人普遍寄予美好希望的品質。可能這也是對於這個演員的一個限制。但是在本片中這種品質可以說是最大限度符合了白嘉軒這個人物的性格。
也許是出於美化的方面的考慮,原本涇渭分明的白嘉軒有點脫離了原著的味道。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原著小說是建立在一種上帝視角來看待百年發生的事情的,不會有太多的情感參雜,而電視劇最終是要讓觀眾有一個情緒依託,以及感情共鳴的,因此白嘉軒才會多了一些聖人模式。即就是如此,本片中的白嘉軒也算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改編,既保留了原有的內核,也不至於讓觀眾產難以接受。
而鹿子霖這個人物對於演技而言就不需要過多的贅述了。因為就在開播的第一天起,大家就被何冰老師精湛的演技圈粉了。甚至很多時候鹿子霖這個角色是比白嘉軒要更高一籌的。各種生活化的細節讓這個人物更加的討巧,但是這同時也給這個人物產生了某種和原著有偏差的裂痕。原著對於鹿子霖的形象是比較奸詐陰險的,同時又是好色的。這一點電影版的白鹿原體現了一大半,但是電視版的白鹿原將這些屬性逐一淡化了。
可能是為了考慮本劇最終是要和觀眾見面的。因此對於原著的一些性格進行了「磨皮」處理。因而,我們看到的鹿子霖時而有點小聰明,時而有點呆萌。雖然這樣也能體現這個人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特點。但是過多的展現這種小聰明的細節,以及那些在人前很刻意的賣蠢除了會增加一些喜劇效果之外。並沒有把握住原著中人物的內核。當然這個和何冰老師的個人演技是沒有關係的。我們也能理解導演,因為畢竟最後鹿子霖沒有像小說中那樣的結局。這個結局還是很開放的,而且也摒棄了很多關於人物好色的細節描述,到田小娥那一段點到為止。再無其他,這樣樹立這個形象可能是為了此消彼長吧。從原著的角度來說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一切帶入到本劇中也就很容易釋懷了。
我並不認為仙草是本片的第三大主演。姑且不論男主女主的位次。就從人物的設定來說仙草無疑讓白嘉軒在本片當中呈現出來的性格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因為中國的家庭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使是諸如白嘉軒這樣的人,依舊是一家庭為重的。因此在片中為他穿插一個賢內助,看起來更是合情合理得了。沒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設定是不合理的。除了原著的角度。
因為上文說了,原著是站在上帝視角看百年激蕩的,因此會少了很多人文關懷。他的語言幾乎是描述性的,而不會刻意的增加一些個人情感。但是電視劇是需要有靈魂,有好惡的。因此仙草這個角色看起來是非常符合實際的了。白嘉軒的那些個正直,有責任,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是需要這麼一個女人來作為襯托的。如果沒有仙草,本劇中白嘉軒這個形象就不會那麼有說服力,就會顯得很空虛。從劇情的安排上來說,仙草這個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除去了這種綠葉屬性的話,仙草和朱先生以及鹿三。在整個架構上的作用幾乎是相同的。仙草襯托出白嘉軒對於家庭的一面,鹿三襯托出他對於友情的一面,而朱先生則是襯托出白嘉軒的那種氣勢更加遠大的一面。但是僅此而已,一個農人,一個注重祖宗祖法的農人必然有其局限性。白嘉軒的抱負依舊是在白鹿原的邊緣戛然而止了。固守著的依舊是自己的一方土地。
鹿三的表演中規中矩,而朱先生是會讓大家吐槽的。因為白三爺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是這對於演藝界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記得很久之前,我們對於演員都是記住了他在某一部劇中的角色而往往記不起他的真名。例如,劉星、白展堂、白景琦、李雲龍,宋江等等。但是現在似乎一切都倒過來了我們記住的都是「李易峰,AB,吳亦凡,鹿晗等」這個可以說是非常諷刺了。而朱先生的扮演者劉佩奇老師可以算得上是演藝界的一位老戲骨了。因此之前的那種違和感隨著劇情的深入便會逐漸的消失了。等看完之後,一時半會竟然想不起來別的人可以勝任這個角色了。這也算是成功了吧。
鹿兆鵬這個強行插入的角色,稍微有點讓人感覺不近人情了。因為很多原著中沒有的品質全部加到一個原著中本來就不是很顯眼的角色上以後,就會讓人感覺有點突兀。並非雷佳音的緣故,只不過鹿兆鵬需要保持原著的人物風格以外還需要加入一些抗戰的成份。因此這樣多重的屬性被安排在原本就不會那麼豐滿的人物形象上,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個缺陷的。但是結合具體的劇情演繹來說還是比較順暢的。就如同百靈這個角色一樣。孫銥的演繹略微有點浮誇。讓人很難適應。
人物的巨大反差,這個和演技有關係。可以說這個演員在本劇中演技派叢生的環境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對比效果讓人很難接受。但是有時候劇情的發展還是需要這樣一個莽撞的角色來進行推動的。從這一點來說還是比較合理的。雖然每每到了成年百靈出場的時候我會選擇快進,雖然我覺得成年百靈身上完全沒有了少年百靈的那種靈氣,雖然……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用女大十八變來解釋的。應該會解釋的通吧。
可能我們在劇中還忽略了一個人物,那就是白孝文。個人覺得瞿天臨這個演員如果一直保持著這個演技發展的話,將來一定會有大紅大紫的一刻。可能說他缺少一個可以讓他封神的大熒幕作品。白鹿原並不是他的終點。他會有更大的舞台。在瞿天臨的演繹之下,白孝文栩栩如生,沒有人會覺得這個人物不可恨。但是當你去謾罵這個人物的時候,卻又是張不開口。因為白孝文和冷秋月一樣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們的身上都是背負了舊時代封建制度的枷鎖。冷秋月的死我們可以說是鹿兆鵬的無情,但是這個人一開始就被賦予的宿命已經被註定了。這個是後天再也改變不了的。
但是白孝文反抗了,他的反抗卻是另類的。是一種破罐子破摔式的。一個人長久以來被面具所禁錮,一旦有一天逃出牢籠後擁有的破壞力便是驚人的。沒有誰可以預料人性面對自由會是一個什麼情況。白孝文做到了。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為大家生動的演繹了南柯一夢,雖然本片對於白孝文還是多了一些克制,包括原著對於他也都是沒有讓人性的惡到了不可收拾的田地。但是依舊是以一種悲劇式的結局收尾。
田小娥的飾演者李沁,大家對於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紅樓夢。但是對於這個版本的紅樓夢一直都沒有看過。因此對於這個演員也算是第一次接觸。即使大家對於她的罵聲此起彼伏。但是公平的來說,導演選擇李沁和本劇對於田小娥這個人物的塑造是完全吻合的。導演看來,田小娥是一個悲劇人物,她在小說中的那种放盪被淡化了。體現最多的就是對於自由的嚮往,以及對於封建枷鎖的衝擊。從這兩點來說李沁演繹的沒有大毛病。可能大家認為張雨綺的那一版才是田小娥的模樣吧,著多少有點先入為主的樣子。但是大家在嘲諷李沁的時候別忘了,還有一個孫銥。這樣一想似乎李沁就更加不錯了。開個玩笑。
至於其他人大都是中規中矩的發揮。因為本片的演員們大都是屬於演技派的,對於劇本的理解以及人物的塑造都不會有太大的差錯。因此演員陣容基本上可以說是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簡單的說一說本片的其他方面,比如說劇情。
開播之前,導演劉進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道本片大概還原了原著百分之八十左右。再看第一集的時候,我對於這個數字是持懷疑的態度的,因為仙草的娘家設定的就和原著大相徑庭。然後看了六七集以後,我就更加堅定了這種想法。導演一定在開玩笑愛。這哪裡像還原了原著百分之八十左右,這才是剛剛過及格線啊。但是我還是往後看著,直到看完了全部的劇集。我才發現原來導演沒有騙人。
還記得原著中白嘉軒的父親臨終前囑咐白嘉軒要照顧好鹿三。很多人看到電視里白嘉軒的父親到了都沒有說這句話,就開始罵街了。但是往後看的時候,在某一集白孝武,白嘉軒以及鹿三喝酒的時候白嘉軒父親的這句話就出來了。以及百靈的死,雖然是和原著不一樣,但是在本劇的主線里,這樣的結局還是很順暢的。而且黑娃最後的結局也是符合原著的。諸如此類,很多。因此大家一定不要過早的下結論,本片到底好不好。看完以後你會發現很多。
原著畢竟是一部民族史詩般的著作,因此大多數的時候會忽略角色們作為人的基本的屬性。而電視劇為我們展現的大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容易讓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去參看原著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從改編的好與不好來評價一部電視劇,而不是僅僅從是否忠於原著去談論。如果大家對於本片多一些理性,就不難發現。這是一部爹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百年白鹿原一樣的。
其他的方面,大家最感興趣的莫過於那一碗香噴噴的油潑面了,沒有誰可以拒絕那樣的誘惑。據悉為了拍攝《白鹿原》中「吃面」的場景,劇組準備了近兩千斤麵粉,全劇大概做了五千到六千碗面。當記者採訪劇中部分演員談吃面戲份時,他們最深的印象竟然是:「麵條太好吃了!」這也使得油潑面意外走紅。
本片的音樂全部由國寶級藝術家趙季平作曲。就如同我們之前欣賞《水滸傳》,《大宅門》一樣。音樂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這也算是一部史詩級的電視劇的標配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的誠意,以及對於好劇的執著。畫面上也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尤其是那滾滾的麥浪讓人不由得產生一種代入感,彷彿自己見證了白鹿原上發生的點點滴滴。看來這都是下了功夫的。不由得讓人產生對於劇組的崇敬之情。
如果說國內的導演們可以這樣對於自己的作品負責,演員本也不去辜負自己所飾演的角色的話,那麼我們今年看到的諸如《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等劇則不會只是曇花一現,而是會作為一個良好的開端。真切期待每一部好作品的問世。就像之前馮小剛導演說的那樣,正是由於部分垃圾觀眾,才會有了那麼多的垃圾作品。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也是有許許多多的真心希望看到好作品惡不是那麼太垃圾的觀眾的。希望國內的導演們別讓我們失望。
本文由本人(公眾號:luowj1996)原創,已授「毒舌電影」首發權。
當《歡樂頌》質量低下,卻又收視爆棚的同時,有一部劇正在悄然衰落。
這部劇立項16年,幾經轉折,耗資3億。
它的口碑、尺度之大,比《人民的名義》有過之而無不及。
或許是因為它沒有去追逐熱點,迎合時代,它的收視份額,讓人心生悲涼。
但,正如它的原著作者,陳忠實所說:
給大家傳達一件事,那就是傳承我們民族偉大優秀的品質。在極端仇視文化與極端崇拜物質之後的年代,在集體缺失信仰的年代,需要這樣一部作品——
《白鹿原》
我們需要《白鹿原》這樣的「IP劇」。
當太多的投機者,用「IP」的話題和流量,去包裹餿掉的故事、表演和製作的時候。
《白鹿原》把「IP」當成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當成「傳承我們民族偉大優秀的品質」的接力棒。
此劇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男主角的張嘉譯說——
「這是從小看到大的作品,我把它當『神品』一樣供著。」
「在《白鹿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近靠近再靠近。」
在停播又復播之後,這部85集的大劇已經顯出了小半部分真容。
是時候來認真評判,劇版《白鹿原》手裡的這根「接力棒」,究竟有沒有傳好。
坦白說,剛看前幾集時,我頗感失望。
改動太大。
《白鹿原》的原著,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高峰。它很大的一個特點是,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納入了諸多中國傳統的民俗風情。
比如,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老婆,前六個都死了。
死因,是「風水」和「鬧鬼」所致。
你說是民俗也好,迷信也罷。但不可否認,原著中的這一情節,著實描畫出了中國農村的一種文化風貌。
電影《美姐》中的「跳大神」段落,也高度還原了這一風貌。
可在劇中,「迷信」情節卻被跳過,或者「加以改編」。
死媳婦鬧鬼的事,被六座墓碑粗略概過。
娶了六個媳婦
娶一個走一個
連個後都不給我留下
後來,白嘉軒尋到一塊地。
朱先生告訴他,這是被白鹿踏過的「聖地」——
祖祖輩輩傳說中的白鹿
給咱鄉民帶來平安福氣的白鹿
白鹿所過之處
萬木繁榮 禾苗茁壯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 萬家樂康
這就是徵兆啊!
在原著中,白嘉軒換下了這塊聖地,請來陰陽先生加以印證,又將祖墳遷置於此。
果然,白家的命途開始好轉,第七個老婆沒死,而後財源滾滾、子女興旺。
可電視劇,卻帶我們「走近科學」。
朱先生後來告訴白嘉軒,白鹿傳說是在「逗他玩」,這塊地真正的價值,只在於下面有水。
這就好像,你看國產恐怖片時,一路上跟著主角心驚膽顫,到影片最後,主角向你證實:本片無鬼,都是精神病,逗你玩兒呢。
科學,當然值得提倡。可如果所有小說都必須遵循科學原理,那麼一半以上的名著都要從世界消失吧。
當然,這多半是編劇為了過審,不得不做的閹割。
除此之外,或許是擔心主角形象不夠正面,編劇在不斷地「找補」。
比如原著中,白嘉軒用錢、糧換媳婦,這在當時的價值觀中是被允許的,是「天經地義」的。
而在劇中,為了維護白嘉軒的正直形象,硬是給這位傳統鄉紳植入了「新思想」,打死也不換媳婦。
我媳婦娶回去的
不是換回去的
往後這缺德事少干
從情節上的相似度來看,《白鹿原》主創所宣傳的「將原著還原80%」,已經絕無可能。
據此可以判斷,《白鹿原》改編失敗了嗎?
不。
往後看多幾集,我才終於明白編劇的良苦用心。
他在反覆地斟酌和取捨之後,繞過審查的荊棘,為觀眾找到了一條通向原著的幽徑。
《白鹿原》的魂,保住了。
談《白鹿原》,就繞不過那片土地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命運沉浮。
白嘉軒,是貫穿始終的重要角色。
從小接受傳統教育,堅守鄉土文化的壁壘,成為白鹿原上德高望重的族長。
或者,你也可以說,他就是地主。
有一種說法是,陳忠實的原著是在「給地主翻案」。但在我看來,所謂翻案並非變黑為白,而是對過激、片面、傾向性明顯的歷史觀,進行一次糾偏。
比如,當縣政府橫徵暴斂的時候,白鹿原上的農民無人敢出頭,是白嘉軒打了三聲銃子,帶領眾人起事。
大家奪回了糧食,蹲監獄的是白嘉軒。沒有人挺身而出,留他一個人等死。
當然,不能保證每個地主都像白嘉軒一樣「好」。但是我們很少被告知,原來地主也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府與小農之間的緩衝帶,防止酷吏肆意地盤剝底層百姓。
換做是舊社會,白嘉軒的族長之位是個香餑餑。
可世道變了,一變再變。
他一生經歷光緒、宣統、北洋、民國、北伐、抗日、內戰,最後來到新中國……
這就要說到《白鹿原》表現的第二種歷史角色,官府。
政權的頻繁變更,導致白鹿原的鄉民變成了莊稼,被人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白鹿原》的尺度在於,它點出了,有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不因改朝換代而轉移。
比如,官大一級壓死人。鄉長可以在民眾面前挺直腰桿,可一旦面對縣長,就得卑躬屈膝,小心陪同。
縣長上頭還有市長,市長上頭還有省長。
這當官知道 對吧
那表面上是大多數人的爺爺
那背地裡是一個人的孫子呀
另外,還有中國極其發達的「飯局文化」。
層層疊疊的飯局,一直延伸向下到鄉鎮幹部,離了飯桌就說不成話、辦不成事。
還有完沒完這
今天晚上警察局
明天中午糧食局
晚上這教育局
這還不長它個十斤八斤的這
就像《驢得水》借民國外衣暗諷文革一樣,《白鹿原》又何嘗不是以大歷史,來警示我們的今天?
這部劇的尺度,還不僅於此。
在傳統社會中,鄉紳代表地方利益,官僚代表中央利益,都是社會精英。
但《白鹿原》也沒有忘記第三種人,他們時而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時而被稱為「歷史的主人翁」,他們是——
群眾。
在這裡不得不先提一個人物,朱先生。他是書中,是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範,也是「白鹿精魂」的象徵性人物之一。
王全安的電影版《白鹿原》隱去了這個角色,而電視劇則表示要為朱先生「寫下重重的一筆」。
他一個人用一張嘴,勸退二十萬清兵,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災難。
其實朱先生有現實原型,叫牛兆濂。陳忠實讓角色姓朱,取的是「牛人」之意。
現在的仙俠劇,動不動就說「拯救天下蒼生」。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下牛兆濂的生平,比電視劇更傳奇,那才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圖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右二為牛兆濂
但是,像朱先生這樣的聖人,畢竟是鳳毛麟角。
更多的人呢?
有一次族長白嘉軒被土匪綁走,朱先生帶領鄉民集資贖金。人救了,贖金拿不回來。
這時,竟有鄉民提議,要讓主事的朱先生還錢——
讓朱先生一塊還 咋樣
就是他當時主的事嘛!
這錢還有他一份子
事出的時候,沒人敢坐聲。事情過去了,就翻臉不認人。
再一次讓人想起《驢得水》總結的四個字——貪、愚、弱、私。
還很有原則——誰阻礙了「我」的利益,「我」就反對誰。
白嘉軒不讓民眾種鴉片,阻礙了民眾的財路。鹿子霖便借勢讓種鴉片,於是他成為新的主事人。
在我們看來,這些人的素質太不現代、太不文明,但這就是被啟蒙之前,群眾的常態。
《白鹿原》用一個小地方,還原了整個的大生態。它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舊社會」,是怎樣運轉起來的。
絕不僅僅是「壓迫與被壓迫」那麼簡單。
它呈現出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
地主收租,但也為鄉民謀福利;讀書人可以當官,也可以教化百姓;政府想辦法愚民、弱民,然而反過來「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
正因為社會的各個零件,緊緊咬合在一起。所以,就算對舊社會有一百個看不慣,它也不會輕易轉變。
這時候,《白鹿原》中的第四種人登場了——
革命者。
因為時勢的劇變,白鹿原上的人無論情不情願,都被捲入了歷史的洪流中。
白嘉軒和鹿子霖的下一代,將與上代人所堅守的信念,展開極為激烈的對抗。
這一切,早被編劇埋下伏筆和暗喻。
白嘉軒的女兒,長大後成為共產黨員的白靈,象徵熱烈激情的新女性,與傳統觀念、體制格格不入。
她一出生,就被白狼叼走。
白狼,極具侵略性,象徵破壞與重建,與白嘉軒代表的「白鹿」是何等關係,你懂的。
童年時,白靈就拒絕裹小腳。
白靈的奶奶,代表封建社會大家長,為了能給白靈裹腳,不惜將孩子囚禁,鎖在無人的長夜。
看到這,我們著實恨的牙根痒痒。
可,奶奶迂腐可恨嗎?
不。我們今天看來是腐朽,但在當時,那就是「主流價值觀」。
奶奶也是用心良苦,女人「裹小腳」,忍一時之痛,可換一世之安逸。
裹小腳一雙 流眼淚一缸
哪個女人不是這麼哭過來的
你現在說啥都行
長大了誰娶她呀?
如果說她有錯,只能說她錯在不能「預言歷史」。假設未來有一天,高跟鞋被批判為「折磨女性雙腳的工具」,沒有人再穿了,那麼今天的女人有錯嗎?
這或許就是《白鹿原》清醒的地方,它既揭露了「舊」的黑暗,也解釋了「舊」的合理。
陳忠實說過——
我要全面地反映這個文化
這個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還有很偉大的一面
否則,我們這個民族就不能延續下來
可是,百靈這一代人,已經不安於死守傳統。
後來目睹了女人生孩子時的撕心痛苦,她感到迷惑,並開始質疑這個世界——
白靈:媽媽,為啥女人又要纏足又要生娃,哥哥們不用?
白母:因為哥哥們是男的 他們得讀書
白靈:媽 我也要念書
這是女性意識的自我覺醒,也是新時代萌芽的一個暗喻。
再看另一個革命者,鹿子霖的兒子,鹿兆鵬。
追求新時代的自由愛情,卻被從小定下娃娃親。娶,自毀一生;不娶,家庭顏面無存。
這,是屬於中國的,個人與家庭、社會體制的矛盾衝突。
鹿兆鵬決定從他開始,打破父輩堅守的底線。
但很多人可能不願意麵對的現實是,理想固然美好,但通往理想的路卻布滿了陷阱。
鹿兆鵬思想先進,嚮往革命,嚮往自由,嚮往新時代。
可他在追求的路上,漸漸丟失了自己的根。
他和弟弟鹿兆海投身了不同的政黨,但都為了「信仰」,可以把家人拋在腦後,忘了自己的命並不只是自己的命。
完了
老鹿家算完了
絕了後了
表面上深明大義,骨子裡卻不近人情。
在原著中,鹿兆鵬不仁不義不孝不知恥,為了「信仰」可以放棄底線,鼓吹烏合之眾去送死。
還是用那句話說,「政治正確得沒了人性」。
看到這些角色的命運,你會發現陳忠實的態度是「保守」的。他對全盤否「舊」表示質疑,對捨我其誰的「新」也表示質疑。
《白鹿原》中的百靈之死,和鹿兆鵬的變質,都不幸暗合了《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引用的一句話——
革命有可能吞噬掉自己的兒女。
由於種種原因,在劇中,鹿兆鵬和白嘉軒一樣,被改編維護得過於正面,失去了那一分看待歷史的清醒。
某種程度上,《白鹿原》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講的就是一種舊制度如何走向死亡,被另一種制度取而代之的過程。
著急的觀眾可能要問了,那到底誰對,誰錯?
很抱歉,《白鹿原》有腳下厚實的土地,有詭譎多變的歷史,有深邃的人性。
唯獨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因為,這個國家發生過的事,絕不簡單。
如果說我們一直在期待一部民族的史詩,那麼現在《白鹿原》,於今天,不就是我們幾乎我們能夠達到的「史詩」的極限?
除了高瞻遠矚又真實切中我們這片土地的立意,《白鹿原》不少地方,也極其中國。
比如,鹿子霖妻、白嘉軒母的走路步態,完美還原了舊社會的小腳女性。
年代的過渡,專門拍攝了四季的景象,顯得有滄桑感。
高度還原的農耕景象,美麗宛如央視紀錄片。
據說,為了能拍好這部劇,所有主創都要到陝西住一個月。
男的學習下地幹活,女的學習織布做飯。
何冰,作為一個北京人,將陝西話練的如假包換。
深厚的話劇功底,使他將鹿子霖的心機、狡詐,又有人情味兒,演繹的淋漓盡致。
申捷(《重案六組》、《雞毛飛上天》編劇)的劇本,趙季平(可與久石讓匹敵的配樂大師)的音樂,一群人的匠心之作……
所以不奇怪,口碑爆炸,豆瓣9.0。
尷尬的是,它的收視率卻僅排第7。
這看起來,也太慘了吧……
我還想對沮喪的劇迷說的是,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用票房、點擊,去評判一部作品的成功與否。
但還有另一個東西的存在——藝術生命。
我敢說,《白鹿原》會比現在收視榜上排在它之前的所有電視劇,都「活得更長」。
往前看,它對得起歷史,也對得起「用書當棺材枕」的陳忠實先生;往後看,它給未來的人,一個回望、看得起今天的理由。
今天,網路流行的一句話,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它在說什麼?
它在說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也在說,任何淺薄的流行,都註定短命。
但《白鹿原》不一樣,不妨讀讀劇中引用曾國藩的這句話——
「凡物之驟 為之而追成焉者
其器小也
物之一覽而易盡者
其中無有也」這意思是說呀
馬上能夠製作
並且能夠做成的容器
它的容量一定很小
看上一眼就能一覽無餘的物品
一定是沒有內涵
《白鹿原》選擇了一條難路。
它要做沉靜的大海,而不是喧囂的海浪。
它,不爭一時。
這是它選擇的命運。
時間會為這種選擇給予它應得的犒賞。
我的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都看到這兒了,好意思不關注一下嗎?
我好怕,我好怕白嘉軒突然抓住鹿子霖的手說:「子霖,我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吧!
選角很成問題。
典型意義上的關中男性的臉有著特殊的粗糲質感,如同千溝萬壑的高原一般。也是陳忠實先生在小說中不斷強調的白嘉軒這個人物的形象特點。
作者陳忠實的形象就非常符合這種乾瘦,臉上千溝萬壑但還非常硬朗的形象。
類似形象的還有陝西籍導演張藝謀。
包括電影版《白鹿原》中張豐毅的形象,也都符合對人物的這一預期。(應知友要求加了張電影版青年白嘉軒的劇照)
張嘉譯白白胖胖的,非常不適合這個角色。只看過小說的如果單看這張劇照,可能很難接受這個就是白嘉軒吧……(第一次看很可能以為這是喜歡泡棗的郭舉人)
尤其是白嘉軒一個鮮明的形象特點「挺直的腰桿」沒有體現出來——這甚至成為了小說情節的一部分。很遺憾。
長工鹿三的選角同樣也有類似的問題,個人覺得最適合演鹿三的還是電影版中的劉威。
上圖是電視劇版,下圖是電影版。
另外多說一句,電影版拍攝尊重原著,小說設置故事發生在渭河平原,能看齣電影里田野、白鹿村都能看出是在平原地區。電視劇版應該主要在山西拍攝的,地貌多為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地貌。(2017.05.25更正:感謝多位知友指出這裡的錯誤。我查了一下,電視劇主要拍攝地是在陝西的白鹿原影視城,也有在山西晉中和晉城取景,但都是取景古建築。電影版的部分麥田戲份是在內蒙拍攝的。)
何冰的鹿子霖,戈治均老爺子的鹿泰垣我認為是選角比較成功的兩個角色。鹿子霖這個人人物身上有些「痞」還有些農民身上特有的小心眼,何冰詮釋得很不錯。
不過小說中鹿家人的特點是高鼻樑、深眼窩、長睫毛,典型的帥哥形象,電影版里的吳剛老師和何冰老師好像都不太符合。
其實王全安電影班底下的一干演員以及電影營造的整個氛圍非常符合《白鹿原》的氣質,但劇情上閹割改編太嚴重,最終成了一個殘次品。電視劇目前看來人物和劇情上要比電影版豐富很多,但選角和作品整體氣質又差了點火候。
可能現在還不到拍攝《白鹿原》的時候。
PS.來個對比同樣做舊風格的合影,演員氣質上,電視劇版明顯差點火候。
看到現在,已深深被何冰(鹿子霖)圈粉,就像當時迷達康書記一樣。
何冰把鹿子霖這個角色演得太絕了,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鹿子霖的狡猾、世故而又不失人情味,無論是地道的陝北口音、市儈油滑的語調還是活靈活現的神態,每一個動作滿滿都是戲。(難能可貴的是,何冰是個老北京)
老戲骨是不是看著很面熟,但想不起來他曾演過什麼家喻戶曉的角色?
(這個還是鹿子霖)
答案是《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啊。(古裝扮相是不是很帥。)
瀉藥,改編較大,結構還可以,不能給原作加分,改的也小心翼翼。但是因為修改劇本的人沒有當地語境經驗,修改部分台詞無法對接。演員選擇上有些合適有些不合適,總體來說不能算璀璨奪目,至少不過不失。可以看看。
最近抽時間又看了幾集,原著我沒看過,不過電視劇到後面基本上主線成了國共兩黨的鬥爭,而且和其他電視劇一樣千篇一律的國民黨都是壞人,壞的那麼明顯那麼沒人性,而GCD不管在多麼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依然是主角,依然正義感滿滿的。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意識到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吧,兩黨政見不同,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所以施政方針不同,事實證明還是GCD的方法更適合中國,只不過國民黨的不適合而已,並不是說對錯,位置不同觀念不同,對於資產階級來講,顯然是國民黨讓他們過得更舒服。所以我覺得沒必要硬是在電視上把黑白分的那麼明顯吧,演出各自的立場就行,不用非得把反派塑造的那麼醜陋。相比而言,我倒是越來越喜歡鹿子林這個角色了,何冰演的不錯,我感覺要比張嘉譯高出一籌,生活中鹿子林這種人才是最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小九九,其實大多數人能顧住自己就不錯了,底層百姓還真沒有那麼多偉大的道德感。小孩子都喜歡孫悟空,長大了才發現豬八戒活的才是真實的人生吧;所以如果倒退幾年看這個電視,我可能會喜歡白佳軒,不過現在看的話更喜歡鹿子林。不能怪黑娃打斷白佳軒的腰,他做事確實腰太直了,讓很多人都不舒服,如果你生活中有這麼個人的話,你肯定會很痛苦的。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活不過三天。
白靈的眼睛瞪得也真夠大的,這演員演的太用力了,而且演技也不行,撐不起這個角色,內容上來講,怎麼感覺白靈跟兆海兆鵬比跟自己倆親哥要親的多的多,彷彿海和鵬才是她親哥一樣。
我感覺劉佩琦有點齣戲,總會不自覺的聯想到大宅門裡不成器的三爺,這個角色給我感覺挺裝的,好像全白鹿原的人只有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樣,一直端著。
張嘉譯這個族長說話語氣偶爾漏出老幹部作風,帶著蝸居省委秘書的遺風。
最大的缺點就是全劇基本上都是普通話,如果全換成方言的話,看著會更帶勁,會更上一層樓。
村頭的傻子演的最好,跟真的一樣,一點也不齣戲,很自然。
剛剛看了今天更新的兩集,長大的白靈在電視上給人的感覺就是城市裡的女娃下鄉臨時體驗生活去了,漂亮是漂亮,但即使穿著農村人的衣服也不像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女娃娃,城裡人的痕迹還是太重太重,可能這種角色不好演吧。
劇組肯定是用心了,但天賦有限,畢竟想演出村頭傻子那種境界難得一遇。
這種劇導演就應該在陝西農村生活個兩三年,然後多請幾個陝西民俗方面的專家和陝西當地農村老一輩的村民當顧問才能最大限度的拍出史詩級電視劇,跟《西遊記》一樣,一輩子有一部就夠了。
很顯然,用心但做的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其他小鮮肉電視劇來說能給九十分,但相對於《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大宅門》《走向共和》等超經典電視劇來說,只能給七十分吧。
我看了很多答案,他們評價的標準都是在於「電視劇」多大程度上還原了原作,比如鹿子霖應該多帥啦這種。我不評價這個標準是否正確。因為這是主觀的東西,大家自己把握。我是半個動漫迷,也看HBO。我對於所有這種同名改編的態度很簡單,這是一個創作。不應該把它多大的程度還原了「原著」來評價它,不只是這個,看權力的遊戲我也是這個態度。要看原著就回去看原著。我選擇這個看劇的態度是因為它讓我能夠獲得兩次享受(可能)而不是同一個東西的二次重複。
好了,談回到這個劇,我國產劇看得少,什麼歡樂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我看了幾集就看不下去了。白鹿原我看得下去,而且我覺得是也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好看電視劇,算是猴子裡面拔將軍,裡面的質感做得很好。製作上一流,人物也基本上演技在線,大概我腦子不怎麼被原著約束吧。白嘉軒既有正直的品格,但是也有自己的狡猾。鹿子霖狡猾貪圖小利但是也有其溫柔的地方。黑娃是一個骨子裡要尊嚴不服輸的骨氣角色,他和月娥的感情是真愛,不知道後面月娥會不會勾引孝文,但是此時此刻他們是相愛的。最扎心的白孝文這個角色,他學禮,但是學不到心裡,有了老婆就天天沉溺於女色,遇見事情就躲,他嫉妒鹿兆鵬,內心其實自卑,在祠堂被嚇成了陽痿,可憐可悲。但是,我知道這是很多普通人也有的劣根性,所以我不能把眼睛從他身上移開。
總之,作為電視劇,我認為它是不錯的。
百靈出來了。我想棄了。這哪是機靈天真的百靈鳥,這是女瘋子。
看了一圈全是在吐槽改編力度大和原著不符,選角不對味。很多都是看了一兩集就在評論的,拜託先好好看幾集行不行。首先作為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如果按照原著演是什麼樣子,先不說能不能過審,在白鹿家三代子孫長大之前,在哪裡找衝突點?就靠交農和退清兵就能拍十幾集?肯定要安排一個衝突點,那就是白嘉軒和鹿子霖之間的主事之位相爭(這段改編力度很大但是改的很棒)。一直在說白嘉軒形象過於光大正的人,難道就沒有看到鹿兆鵬回原上勸村裡人送娃去上新學和號召村民運糧時白嘉軒表現出來的作為舊時代代表人物的局限性嗎?看劇總盯著人長的像不像原著描述,而放著劇表現的人物精髓不看,那還不如去追偶像劇。而且劇里很多鏡頭表現力十足,至少比《人民》高明的多。以改編力度大和選角不成功來批評這部劇還不如撇開原著單獨來欣賞這部劇,電視劇相比原著用了更溫和更讓廣大群眾能夠接受的尺度表達了陳老先生想表達的東西。今年國產最佳非他莫屬。
來看一下演員的選角:
- 田小娥
電視劇版--李沁
電影版--張雨綺
書里,田小娥第一次出場就帶著很濃的情慾。黑娃去郭舉人家裡當麥客,田小娥作為郭舉人的「二房女人」,被其他幾個麥客開卧談會的時候提起。說郭舉人之所以一把年紀了還很有精神的原因,就是吃了這個「二房女人」用「那個地方」泡的大棗的功效。
長工頭壓低聲說郭舉人娶下那個二房女人不是為了睡覺要娃,專意兒是給他泡棗的。每天晚上給女人的那個地方塞進去三個干棗兒,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掏出來淘洗乾淨,送給郭舉人空腹吃下。郭舉人自打吃起她的泡棗兒,這二年返老還童了。
黑娃從這個描述中就獲得了足夠的性幻想,「XX挺得像根竹筍」。
第二天一早,黑娃就見著了這個女人,在書里的描寫也是情色的。
小女人舉著木梳從頭頂攏梳的時候,寬寬的衣袖就倒將到肩胛處,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黑娃又覺得氣堵胸憋,可別把泡著的棗兒掉下來,慌忙轉過身就要走掉。
田小娥從這次見面起,對黑娃的態度產生了改變,可以說很主動。經過了各種勾搭之後,黑娃成功上鉤。這一段描寫得情慾滿滿,很好看。只引用一句他們初次歡愉之中說的話。
「男人的牛,女人揉,女人的奶,男人揣。」
……我實在沒法兒想像這句話是李沁這張臉說出來的。我還沒有引用更色情的話,不好意思。
還有一段,田小娥提起了郭舉人:
大女人每天晚上來青著監視著她把三隻干棗塞進下身才走掉,她後來就想出了報復的辦法,把干棗兒再掏出來扔到尿盆里去。「他吃的是用我的尿泡下的棗兒!」小女人說著,又上了氣,「等會兒我把你流下的X給他抹到棗兒上,讓他個老不死的吃去!」
你說,這演員怎麼選的,田小娥這個多麼有時代意義的女性形象,她千嬌百媚,她自由追逐愛情與性慾,她叛逆,她勇敢,她苦難……恕我直言,李沁演白靈還可以,這麼正直並且清純的長相,彷彿在看樣板戲。
- 白嘉軒
電視劇版--張嘉譯
電影版--張豐毅
白嘉軒是個極其正面的形象,黑娃把他的腰打折的時候,說就怪他的腰杆子「太直太硬」。很多人都吐槽張嘉譯的腰杆子不直,至於這位演員的健康狀況,我們不做討論,白嘉軒的腰杆子也不完全是指這個人的體態,還有他的人生態度等等。
但是,張嘉譯同學,第一,從體態上講,腰杆子確實不直,不接受反駁;第二,這個演員總是晃來晃去的,在每部戲裡都是這樣,個人認為在《白鹿原》這部戲裡略顯流氓氣質。
張嘉譯在觀眾心中的形象是偏正面的,演個警察局長是可以的,但不足夠表現這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代族長形象。
- 鹿子霖
電視劇版--何冰
電影版--達康書記 吳剛
何冰的鹿子霖比以上二位好點,但是達康書記演繹得更出色。
無力吐槽,選角是對原著最基本的尊重。
註:本答案第一句說的就是選角的事兒,沒扯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也沒說安全王的電影一級棒,更沒說這個電視劇是垃圾。請各位看官不要私自加戲。
電視劇版的白鹿原,優秀之處在於它擅長民俗文化和細節的表達,比如裹腳女人的小碎步…
感覺主創們為了過審把該演的情節都改了或省了,和原著差別很大,但又為了還原原著把人物性格塑造的自相矛盾,比如白嘉軒,原著里的白嘉軒不應是沉穩少言,知世故不世故的嗎?劇中的白嘉軒總透露出一種猥瑣氣息……
個人認為電影版的白鹿原在選角和人物演繹方面略勝一籌,至今都忘不了張豐毅版的白嘉軒,吳剛版的鹿子霖……(當然,何冰版的鹿子霖也很不錯)還有,電影里的攝影畫面、場景設置都很美,貼近原著,上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
剛看完第一集,有些失望,和我想像中的還差些,不過開心的是有張嘉譯何冰這些實力派演員,說些我的疑點和困惑吧。
1. 嘉軒娶仙草入門時,老爺子應該已經過世了,劇中卻沒有。
2. 仙草的身份來歷讓我摸不著頭腦,原著里嘉軒老爺子是仙草父親的恩人,為後面人字地里種罌粟應該埋下伏筆。
3. 仙草性格塑造的和原著有出入,劇中的仙草顯得潑辣些。
4. 印象中的白嘉軒最大的特點該是筆直的腰桿。(張嘉譯貌似一直有些駝背?沒有黑他的意思。
5. 劇中的朱先生皮膚黝黑,缺少了書生氣。
6. 還有劇中的陝普,個人認為用方言演繹會更有味道,不贊同說普通話是為了照顧全國觀眾,陝西話沒那麼難懂吧,何況還有字幕。
7. 黑娃鹿兆謙和白孝文應該是差不多大,一起上私塾學堂的,到劇中怎麼孝文還沒出生,
黑娃已經和鹿兆鵬手拉手搖撥浪鼓玩了?
還是很期待後面的劇集的,期待其他演員的演繹,希望後面更精彩,也趁這個空擋再補遍原著。
這部劇誠意還是有的,但是也落入了名著改編的怪圈,所謂的四不像。原著的人物,看起來卻不完全是原著的形象。看了幾集,只說一個人物,朱先生,這個可是全書的靈魂人物,是白鹿原的白鹿,寄予了作者的理想。
但是,幾集電視劇下來,劇中的朱先生給我的最大感覺像是神棍!而不是大儒。
不能理解的是,朱先生隻身入清軍大營,勸退二十萬清兵,而劇中也是強行加入白嘉軒,而而我覺得作者筆下的白嘉軒只是一個傳統的農民,而非膽略超,見識非凡者。在還有就是劇中反覆強調白嘉軒視土地如生命,但是卻又不能從其身上看到一些農民的形象。總之,這兩個關鍵人物有出入。
附朱先生原型,牛兆濂先生
評論有爭議,我把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 中白嘉軒的形象拍出來
以下是原答案黑娃最恨白嘉軒挺直的腰板,張的背一點都不直,而且張比較胖,去鄉下轉一下,有幾個下地勞作的人是這個樣,張演什麼角色都差不多,沒演活白嘉軒,沒那種精氣神,略失望。相比而言,鹿子霖選角到位,一股精明勁,看著他的壞笑就聯想到書里的模樣,何冰老師肯定對鹿研究頗深。
關於情節,電視劇呈現的肯定跟原著相比有偏差,這也是沒辦法的,比如白的前幾個老婆,按照書里描寫,估計播出就禁了。還有黑娃,孝文等人的年齡差異,可能導演後面有他的用意,眼下未可知。關於換地,原著中白嘉軒用來遷墳的,是白鹿所在的風水寶地,而且從始至終都沒說這個秘密,電視劇搞了個地下水,有點無厘頭,換完就挖水打鹿家的臉,可能對於迷信的東西,廣電不讓拍,不知道後面怎麼拍田小娥死之後的瘟疫。。
看了前7集的感受。手機碼字比較累,先說這麼多,最後感謝導演把這部經典小說呈現在我們面前,是非成敗留著後人定論吧!
沒看過小說,最近每晚都看電視劇,覺得比很多電視劇好了一大截,而且讓人有一種非常想去看原著的衝動。所以,覺得,這個電視劇拍的很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