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是什麼字?


本回答有點長,所以筆者分兩個部分解釋一下「亓」。第一部分解釋「亓」字的字源,第二部分解釋「亓」姓的來源。


第一部分爲「亓」字的字源。

「亓」字即「丌」字,兩者是同字異寫(即所謂的「異寫字」,即構字部件和音形義俱同,只是因爲書寫原因而造成的寫法有別的字),類似於「敲」與「?」的關係(皆爲從攴/攵、高聲)。

「其/丌/亓」的古文字字形如下:

(書影摘自季旭昇《說文新證》)

瑾昀釋「丌」
「丌」單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文字中,據其形體分析可知它是由「其」字截其下部構成的。「其」字是「箕」的初文,甲骨文像畚箕之形,隸定作「?廿?」(甲骨文「其」的隸定字,也是說文古文)。「其」叚借作文言虛詞後,其本意由加竹頭的分化字「箕」承擔。後來到了金文時期,在「?廿?」之下加了飾筆,字形變成了「其」。再到了戰國時期,人們截取「其」字的下部,而構成「丌」(或繁寫作「亓」)。這也是《說文解字》將「丌」解釋爲下基的原因。「丌」的讀音沿用了「其」(即今天的「qí」音),這種讀音下的「丌」可與「其」通用;又因爲「丌」被戰國以來的人理解爲下基,所以它還有一個讀音是「基」(即今天的「jī」音)。

再引用一下今天古文字學家對「丌」字的解析。

(書影摘自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

※※※※※※※※※※※※※※※※※※※※※※※※※※※※※※※※

第二部分爲「亓」姓的來源。


「亓」姓的來源筆者之前沒有研究過,這幾天通過翻閱文獻才算是弄淸楚了。以下說一下我的攷證過程。
作爲萬年不變的百度黑,我先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對「亓」姓的錯誤解釋。

出自複姓丌官氏,為丌官姓所改。據《姓氏尋初都演化成單姓亓。源》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亓,古「齊」字,也作「丌(古音 Qí 其,今音 Jī 姬)」。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諸侯國大夫亓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個字,同義通假。

這短短的幾句話中,可以找到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亓與笄同」甚至是毫不負責任地說「「亓」、「丌」和「笄」是同一個字」。事實上「亓」和「笄」(「笄/筓」字從竹幵(開)聲,表示髮簪)是兩個字形和字義上毫不相干的字,而且在古代竝不存在通叚的現象(可參攷《同源字典》、《古文字通假字典》)。
第二個錯誤是:「亓,古「齊」字」。且不說「亓」和「齊」(「齊」像禾麥吐穗上平也,所以很整齊)在古文字字形以及字義上毫無關係。單說中古音,「齊」屬從紐,「其/丌/亓」屬羣紐或者見紐,在中古漢語中屬於涇渭分明的尖團兩大陣營,幾乎不會出現混淆的情況。(個別字如「權」「銓」除外)

雖然百度百科漏洞百出(而且其邪說在網路上流毒甚廣),但是他有一條還是說對了,那就是亓姓確實來源於複姓丌官氏(丌官氏中最出名的算是孔子的夫人),而丌官氏也確實是來源於上古的官職笄官(掌管笄禮的官職)。

對「亓姓確實來源於複姓丌官氏」,我在知網上的一篇論文《「亓」姓與「亓官」姓探源》(作者亓文香)中找到了切實的證據。(這篇論文我會附在答案最後。)

對於「丌官氏也確實是來源於上古的官職笄官」, @波斯基 和我之前都爲該如何解釋「丌/亓」與「笄」的關係而犯難。
起先 @波斯基 和我都以爲「 亓」字與「笄」字可能同源,或者存在通叚的關係。但是從字形、字義和字音( @波斯基 求證 @poem 老師)上攷證了半天,仍然沒有找到兩者的聮繫,反而證明了 「亓」與「笄」毫無關係的事實。
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在想是不是後世傳抄者的筆誤。於是我重新按照這個新的思路來找資料,果然有了重大收穫。

以下是找到的關鍵性資料

(書影摘自巫聲惠《中華姓氏大典》)

我們可以看到,「丌官」在古代,還有「開官/幵官」(瑾昀按:此「開」是「幵」的新字形/手寫體,與「開」字毫無關係)、「並官/幷官」、「弁官」的寫法。這些中間形態可以證實我們的「『丌官』是後世傳抄者的筆誤」的推斷。
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可以做如下分析,「笄官/筓官」本爲一種上古官職,後來轉變作姓氏(類似於「司空」、「司徒」、「司馬」之類)。「笄官氏/筓官氏」在後世的傳抄過程中,傳抄者有時省去了竹頭而寫作「開官氏/幵官氏」。「開官氏/幵官氏」後來再繼續被後世的傳抄者寫訛,有了「並官氏/幷官氏」、「弁官氏」、「亓官氏/丌官氏」等不同的寫法。而今天的經典上主要流傳的「亓官氏/丌官氏」就是其中的一種。再後來,複姓「亓官氏/丌官氏」直接簡作單姓亓姓(類似於司馬姓簡作馬姓,鮮于姓簡作于姓,歐陽姓簡作歐姓)。
整理一下整個脈絡:

結論:亓姓的「亓」,來源於「笄」字的簡化+訛變,與古文字學中的「亓(其)/qí」和「亓(基)/jī」屬於同形異源字,實則毫無關係。「笄」訛作「亓」,是漢字部件類化的結果。「亓」姓的「亓」,應該正讀作「笄/jī」而非「其/qí」。

以上爲筆者2014-02-18的回答。

2014/6/4按:
筆者今日觀漢代《韓勑碑》,有碑文如下:

釋文是:故督郵魯幵煇景高二百
其中的「幵」姓,學者們認爲就是「亓」姓。
再根據 @曹世木 提供的《禮器碑》的資料,我們有理由懷疑,「並官氏」與「亓氏」可能無關。
與前文的攷證得到的結論差異較大,一時沒有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孰真孰僞。故謹誌之,俟日後再攷。

※※※※※※※※※※※※※※※※※※※※※※※※※※※※※※※※

附錄:《「亓」姓與「亓官」姓探源》(作者亓文香)


「亓」與「其」異體的部分, @趙瑾昀 已經講了。
關於姓氏方面,筆者看到李零先生的說法。他認為孔子的妻子是並官氏,亓官氏為訛誤。
@趙瑾昀 引巫聲惠《中華姓氏大典》里也有《魯先賢傳》和《孔子家語》的證據。
李零的主要依據是《禮器碑》(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碑上「並官」一共出現了兩次,如上圖。從這一意義上講,並官氏與亓氏沒什麼關係,只是碰巧訛誤罷了。
這樣,後代記錄姓氏的典籍中只見亓氏而不見「亓官氏」也好理解了。
筆者也認可這種觀點,而不認可「複姓簡化」說。


我媽媽就姓亓,老家山東萊蕪,「亓家莊」。


趙瑾昀先生,南京明城牆城磚上,發現有一地名「黃州府開州」,明黃州府,即今天的黃岡市。可明代黃州府沒有開州,只有蘄州。從手頭現有資料比較,可以這為,這個「開」字可能發「qi」音。但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故而請教於你,望指教。如能有直接聯繫方式更好,比如微信、電話等。謝謝。


萊蕪知乎團…可以出來了!


本人萊蕪人,據說姓這個的全部出自萊蕪


山東省萊蕪市,滿大街都是「亓」姓,在我們這亓屬於掃盲字。當我出省後發現「亓」是難檢字,沒幾個人認識。


姓氏,
我的姓氏,
沒錯,山東萊蕪。


我有個高中同學姓這個,整天打遊戲,視力5.2,高三招飛體檢進了全省前二十名,最後面試因為聽不懂what"s your name 被刷


qi二聲,姓氏,由複姓亓官演變。祖上分布於山東萊蕪地區。我大教育家孔子的老婆也姓亓。


一個可愛的人的姓


亓:《集韻》:其古作亓;念作qi2;又可以作姓。這個字來源於「丌」,念作ji1,《說文》:下基也;是個象形字。考古發掘早期的大型建築,都有個夯實的土台,就是地基,是這個字的真實體現。「奠」,就是在打好的地基上灑酒祭拜,這個習俗及其變體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的今天。

亓是指事字,在「丌「上加一橫或者一點;更可能是假借造字,它的含義為"其」,虛字,字義非常抽象,就從現成的字裡面找個使用,為避免混亂,再上加一橫成為了亓。

唯一糾結的就是「其」,這個字在說文裡面沒有,但是周金文里有、秦石鼓文里有、李斯小篆里有,古文裡面也有,還有甲骨文只有上半部分,簡牘六國文字還有兩種變體,如何解?

這裡有個誤區,把漢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古文-小篆」來推演古文字的演變,結果解釋的非常曲折。其實夏商周三代文字都是自成體系的,古文的來源是倉頡古文,三代時一直沒有失傳,六國文字同宗於倉頡古文而又各有改動和變亂(這才是真正的訛變),秦始皇統一文字是做了一個選擇,主要選擇了倉頡古文並略微的改動,也有部分是三代文字的繼承。

甲骨文「其」直接借用簸箕這個象形字,發音跟古文一樣qi2,這是因為虛字選擇的主要考慮之一,是以音韻來表達文字篇章中的微妙含義。周金文基本繼承了商文字,後來下加一橫也是為了區分本字。到戰國時代就看到了分水:一種是在古文基礎上的構形,一種是在商周文字基礎上的構形,當然也有合體的。個人覺得漢字是個選擇的過程,選擇是嚴謹與科學的,「訛變」然後承傳下來是不存在的,至少主體文字、絕大部分比例的文字是個不斷去偽存真的過程。恰恰這個合體有點像混合物,和『訛變』沒有清晰的界限。這也許是許慎沒有收入的原因。

在「地基」含義這個字上,古文和甲骨文是兩個字源,明顯可以看出甲骨文造字方式和倉頡古文的不同:甲骨文是簸箕+土,簸箕這個基本構件發音為ji1;古文直接 丌,後來有丌+土變成形聲字。

另外,甲骨文、金文之前不是沒有「丌」這個字,三體石經裡面就有,是一個非常基本的獨體字和構件。三體石經裡面的古文個人認為是最接近倉頡古文的文字,不是說裡面的字沒有問題,但是主體是最接近的,遠遠比甲骨文更早。這些古文也應該是用來記載從黃帝以降、夏商周的史記的字體,以簡犢方式承載,一如現在發掘出來的戰國簡牘。並且為諸子百家的傑出者所掌握,如孔子,如荀子。


我想漢代人是不會搞錯的,有禮器碑為證!


qi 二聲,周圍同學很多都是這個姓包括我發小,好像只有萊蕪這片有吧。。。


我姓亓,老師老以為我是少數名族。


孔子的夫人就姓這個。


我還以為是π呢


哎?


馬亓山,位於山東莒南的風景區。
ps.認識莒嗎?都是古文字


還有討論「亓」的,呵呵。


推薦閱讀:

「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十,在古代是如何造字的呢?
「命」字的由來是什麼?怎麼理解這個字?
古人創造甲骨文時,有沒有造字法?
同从「火」的「烫」和「热」,为何偏旁写法不同?

TAG:漢字 | 姓氏 | 文字學 | 疑難字辨識 | 漢字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