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手術在做之前要慎重考慮其風險?
謝絕「所有手術」這樣的回答。
剛剛看到這個問題:空鼻症是什麼?是否是殺醫血案的真兇? 想到自己從小到大在醫院就診的經歷,多次被醫生勸說做手術,但最後事實證明那些病都是可以通過非手術手段治癒的。
除了那個空鼻症案例提到的修除鼻甲手術,另一不推薦做的手術是激光治療近視的手術。身邊有人做過,術後有後遺症,手術前醫生未作告知。
謝邀。看了這麼多答案,才發現病人對於手術的迷惑比我想像的更多。當然這種疑惑的根源還是來自於信息不對稱。那麼不妨粗略的從醫生的角度,來談談是怎麼決定要做一個手術的
第一,究竟是否需要手術?
這被稱為手術的適應證: indication。一種疾病適合用手術治療,並且手術的效果遠遠好於其他治療方式比如用藥,醫生稱之為有適應證。反之,如果手術效果不明確,甚至對病人有害的,則為無適應證。
以樓上諸多答案提到的闌尾炎為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闌尾穿孔、周圍膿腫等,均為急診闌尾切除術的適應證。病情較輕的單純性闌尾炎,可適用抗生素治療。
好了我知道不是學醫的已經被一大堆術語繞暈了。在生活中,醫生可能只是告訴病人和家屬一個結論:病人需要手術。但是這句話的背後,卻是對病情的評價和判斷。同是闌尾炎,病人也分輕重緩急,輕的可以在密切觀察下用藥,重的需要手術。輕的也許只是暫時的,也許最終會成為穿孔這樣的重症!所以看似簡單的決定,卻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不能盲目說手術萬能,也不能簡單粗暴的說盡量保守治療、避免手術。故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請相信醫生的結論,因為這是醫生在做了大量思考後給出的最優選擇。
當然由於病人千差萬別,不同醫生的依據和臨床經驗有所不同,醫生間有時會有一定分歧。但是共識是遠遠大於分歧的。
隨著醫學進步,適應證可能發生變化。某些進展期惡性腫瘤,過去認為無法外科治療的,現在結合放化療手段,變成可切除的病變,重新獲得了手術適應症;
有些手術,諸如眼科、五官科、整形手術,這些和美觀、功能改善密切相關的手術,其本身並不影響生存,但是其結果會對病人的心理造成重大影響,而其適應證又往往很難精確定義,因此更需要醫生和病人共同探討,嚴格把握。比如激光近視手術,通常適用於成年,屈光變化已穩定的病人。隨意擴大指證,用於還在生長發育或屈光變化很大的青少年,這就是違背了適應證的原則。
第二,是否存在不能手術的因素
這被稱為手術的禁忌證:contraindication。綜合病人的身心條件,種種原因導致其不適合手術治療。還是以激光近視手術為例:有些病人本身有乾眼,或角膜薄,角膜本身存在基礎病變的,手術會導致病情加重,基於無害原則,當然不能對這些病人進行手術,哪怕病人有強烈改善視力的要求。
手術風險,泛指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後等一系列時間段內可能發生的手術相關問題。基本來自於三方面:
- 手術創傷因素:常識告訴我們,哪怕再小的手術,都有出血、感染等等不良事件的發生。越是重大的手術,其對病人的打擊也是越大,手術風險也就越高。
- 病人基礎狀況的因素:一個平素健康積極鍛煉的年輕人和一個周身是病的老人,對於同一個手術的耐受性顯然是不一樣的。病人基礎狀況越差,手術中或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概率就越高,後果也越嚴重。
- 麻醉因素:如果手術需要麻醉參與,則還會帶來麻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參考拙文:做靜脈麻醉下的胃腸鏡安全嗎?
如何合理的看待手術風險,首先風險是所有手術都存在的,這點無可避免。其次,和@李初瑾的感受不同,我覺得醫生和患者此時是毫無疑問的利益共同體。尤其是中國當今險惡的醫療環境下,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簡直快要成中國醫生的奢侈了,醫生比病人更怕出現併發症。哪怕是所謂的小事,對醫生的心理壓力都是可觀的,更何況還會增加病人的治療時間,增加醫生的工作量。
醫生一定會提到這些風險的大小,某些情況下可以給出一定的數字,例如「手術期間發生嚴重的心臟病意外的風險約1%」,「手術後發生感染的機會是0.1%」等等。希望患者理解這是當下醫療水平的局限,並不是醫生在推卸責任。醫生不厭其煩的羅列,是因為醫生必須盡到充分告知的義務,並尊重患者自主決定的權利。
醫生說明風險很高,是給予患者一個慎重考慮的機會,是否願意接受風險,以獲得手術帶來的好處。事實上任何一個決定,說白了都是基於獲益/風險比。如果是一個緊急或救命的手術,哪怕風險很高,患者都可能選擇放手一搏,因為可能獲得的好處壓倒了對風險的恐懼。如果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手術,例如近視、整形手術,哪怕風險再低,因為患者的預期很高,對於風險的接受度較小,更需要患者慎重考慮,有些手術甚至會引入心理評估以確定患者能做出合理的決定,並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不良後果。
另一方面,有時候醫生也很難說明的面面俱到,正如我一開始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千奇百怪的疑問,作為醫生其實也想知道患者都有什麼樣的顧慮。如果有,哪怕聽上去再微不足道,請務必在簽字談話時向醫生提出並確認。
事實上,目前一些醫院比較好的做法是,對於一些常見的手術,在接診或入院時,給患者一些通俗易懂的閱讀材料,說明手術過程,常見併發症,患者須知等等。在此基礎上,患者有的放矢的進行諮詢,我想醫生一定是樂於解答的。現行法律和醫療倫理的規範下,病人的知情權是有充分保護的。
總之解決疑問的關鍵在於有效信息的充分溝通,這需要患者和醫生共同努力。最後提醒,以上說明的情況僅限於正規醫療機構,請避免去非法或不正規的機構做手術,否則你的權益很難得到保證。謝邀。
任何手術都有潛在的風險,任何手術都有潛在的超出患者和家屬「生活常識」的風險。
@李初瑾 提到的幾個例子,如果發生,基本上都是當事者在狀況發生後難以承受的,即使術前有再好的溝通,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下,也是難保不發生幾起血案的。
臨床工作中,往往會碰到一部分患者和家屬,在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時候,草草一瞥就準備簽字,甚至連醫生的解釋都不願意聽一聽。殊不知,白紙黑字寫在這些文書上的,都是從曾經發生在活生生的患者身上的真實病例中總結出來的。我們經常對患者和家屬說一句概率不正確的話:哪怕是萬分之一的併發症發病率,一旦在你身上發生了,那你就得百分之百的承受。
另一部分的患者和家屬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胃腸外科是處理急腹症的主要科室,急診手術需要處理空腔臟器穿孔、腸梗阻等等病症,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有了較重的感染,甚至有的已經到了休克的前期。現在已經入冬,老年人的肺功能可能因為既往就存在的慢支炎、肺氣腫合併感染而受到很大的影響,存在手術後無法拔管,需要在ICU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的情況。不少患者家屬單單因為入住ICU就放棄了治療。風險在這樣的患者身上確實存在,而且不小,但這是否就是患者治療中的首要矛盾?如果患者和家屬確實有實際的考慮,難以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拒絕治療的選擇權在他們手上,我們無法干涉;但是單單因為懼怕ICU、懼怕插管就放棄手術,這樣實在太過可惜。
在目前的臨床工作中,手術逐漸成為了某些疾病採用內科治療無效後的搶救性治療手段或者是最後手段;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越來越強調多學科的合作,越來越多的醫生會告知患者在疾病的內科治療過程中因為疾病的進展而需要外科手段的干預。患者越早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風險,在一旦需要外科介入時的接受程度相應就越高。這也是臨床醫務工作者在此後的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看了@luckystar 題主在問題討論中的說明,想再補充一下: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下,沒有外科醫生願意勸說患者做手術。還是像我在上文提到的,併發症說得再詳細,解釋再到位,一旦狀況發生,患者和家屬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不理解的。題主說到的激光眼近視治療手術,目前還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目前沒有教科書或者專業協會禁止此類手術的開展。選擇不進行此類手術是患者的自由,無所謂對錯,但是拿併發症來說事就站不住腳了。至於闌尾炎和胃腸炎,即使是三甲醫院也有難於分辨二者的可能,抗炎治療後癥狀緩解不是二者的鑒別診斷的標準,抗生素用上了即使是闌尾炎也有緩解可能。
PS:@李初瑾 闌尾炎保守治療過程中有穿孔的可能喲~國內的主流觀點還是認為手術是首要考慮的治療手段,國際上有抗生素治療闌尾炎的報道,但是有嚴格的適應證和搶救性手術的風險。
你謝絕任何手術這種回答,那請問你想知道什麼?
比如剖腹產有子宮疤痕有影響下次妊娠風險還是想知道胃大切可能並發粘連?你是想知道甲狀腺切除手術可能並發窒息或者甲狀腺危象病危還是想知道腎臟移植有排異反映?
說到底,你不願意相信醫生的解釋,或者根本不願意去聽醫生術前談話,本能地在內心覺得醫生在坑你。
但是醫生能怎麼辦?
連輸液都有輸液反應,連感冒都能死人,有什麼不可能?
就是所有手術都有風險!
但如果手術成功情況下的預後可以達到預期,也就是與風險相比手術還是值得的,那手術就有意義。
做不做手術在你,沒人逼你,ok?
這是一句廢話:任何手術都是有風險的!!任何!!!
手術的風險太多了,術者,助手,術前準備,病人體質精神,手術器械、手術方法,甚至季節環境地域都是手術的不確定因素!
沒有任何手術,在手術前,術者會明確的告訴你:沒有問題,放心,妥妥的。
骨科的內固定取出手術,簡單吧,消毒-打開-取出-縫合,聽起來和木匠沒什麼區別。但是不慎就會造成神經損傷,或者是鋼板斷裂,螺絲滑絲(這個夠術者忙幾個小時了!!!),這都是不可預測的。
能保守治療的,盡量不要手術。————錯誤。有些手術是非做不可的。所有手術,包括輸液
題主應該想問的是【哪些手術的潛在風險比較大,有可能導致超乎想像的後果,需要慎重考慮。】而不是問【哪些手術沒有風險。】這是兩個略微不同的命題。
是手術都有風險,是手術都應該慎重考慮。畢竟是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哪怕是打個針……小時候醫生嚇唬打針不聽話的我用了兩句:「你再動小心針頭卡在你屁股不出來……你再動小心針把你的屁股弄出一個大洞來……」雖然都是玩笑話,但誰能保證醫生戳幾百個人不出意外?所以我們就引出了【是手術都有風險】的答案。
如果你現在闌尾炎痛暈過去了……我就不知道你是否還有意識來選擇做不做手術了……
對這種攸關性命、不做就嚴重影響生活的手術,在這裡我們先放一邊,誰不是保命要緊啊!
我想樓主想要討論的是【在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哪些手術我們需要慎重考慮。】
醫生見多了自然就麻木了,特別是外科醫生拿手術刀久了切下去都是肉,沒區別。你見過宰豬的對豬說不好意思,我有可能切錯你的肉么?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比喻了。就我看來,經驗豐富的醫生必然是冷血的,因為他見得多看得透,不過就那麼回事。
我曾經在醫院打點滴,插針的護士沒插到血管,痛得要死,我叫護士,你知道那護士做了什麼嗎?她居然就直接捏住吊針一頭,直接在我肉里調整角度,你想像一根插不到血管的針在你手背上捅來捅去的感覺。她邊移還邊問這樣痛不?這樣痛不?我痛得連呻吟都只得屏住呼吸根本沒力氣答……調整了半天她終於拔出來了,嘴裡還碎碎念啊弄壞了,然後默默對我說,換手戳……那時真的暈死……【這種情況下難道我還得抱怨她事先沒跟我說戳針都有戳不中的風險不成?只是平常我們都會淡化不去想這種風險或者我們根本是一無所知,而醫生自然是習以為常了】
【風險這種東西,站在醫生的角度和站在患者的角度那是完全兩回事,醫生不可能跟你感同身受。你所承擔的風險和醫生所承擔的是完全不同的。這就造成了潛在風險的不穩定性。】開個玩笑說,比如醫生只是下刀的時候切錯了地方甚至只是切多了,但是對患者來說那就是天大的事了。而且不排除有的醫生醫德實在不行,為了多掙錢,害怕你知道風險後就跑了,所以選擇沉默。這種醫生應該被集體鄙視……
是人都會犯錯,我們不可能期望醫生永遠成功。而他的失敗率,就是患者所必須承擔的風險,甚至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術後感染,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還有如果你是過敏體質或疤痕體質,就最好不要動手術,所以風險也是因人而異。
【風險因人而異,不同的人要對不同的因素慎重考慮,根據你的環境、體質、心理因素等等】
【很多手術是要慎重考慮,不過有時就算慎重考慮了也沒用。】
我閨蜜學護理老師第一天上課就說:你們選了醫學這條路就一隻腳踏進了監獄。相對患者而言,既然我們選擇了醫學,就一隻腳踏進棺材了。
比如去醫院點痣,這種基本不用開刀見血的小小小手術都有可能把黑痣刺激成皮膚癌。
風險這種東西,只有相對較小,而這個較小也是不確定概率的事件,並且影響它的因素非常複雜。就好像天氣預報一樣,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它總有不準的時候,你不可能要求它完全準確,好比要求有什麼手術完全沒有風險一樣。
@李健陽提到他反對【能保守治療的,盡量不要手術。】這個觀點,我很認同。
在這裡我自作主張地補充一下觀點吧。
這個想法是很危險的,【你怎麼知道,你的程度完全不需要手術?萬一錯過了最佳手術期怎麼辦】
@王槍槍 【所以一定要權衡自己身體狀況,多諮詢不同正規醫院的醫生,任何手術無論大小,切莫自作主張一意孤行。】的觀點,我非常贊同。
一定要多問幾個醫生,醫生的經驗不同,給你下的診斷書很可能就不一樣。
我曾經闌尾炎過,一個醫生說要馬上動手術。我嚇得半死,後來在一位熟人(也是醫生)的幫忙和勸說下,才改為打了五天消炎藥,現在2年多過去了,也沒有複發。
其實樓主會有這個問題,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基於【對醫生的不信任上】。要不這個問題應該是有針對性地直接諮詢為你做手術的醫生才是。而不是在知乎這裡問。
所以最主要是要有一個積極理解的態度吧。醫生要理解患者,患者要相信醫生,所謂的風險都是可以降到最低的。其次是希望醫療制度的改善和醫學水平的提高,不安定的因素減少,那麼在將來有可能會出現完全沒有風險的手術也說不定。
以上答案都是個人見解,不代表專業立場。
———————————————————————————————————————————
@林筱楓
您的回復@蘇小北 提到,【不僅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並且有對醫生的不信任問題導致了病人的多慮】我很同意這個觀點,以葯養醫的制度催生了很多黑幕……
作為一個普通的民眾,站在潛在患者的角度而言,雖然醫生和患者都要共同承擔責任,但是承擔的風險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段時間流傳過一個笑話,醫生讓助手開診斷書,說的是切食指,結果寫的是切十指,結果患者丟了十個手指頭。但是從這個笑話里可以看出,萬一出了事,患者的損失遠比醫生大而直接。以上帖子我舉例得比較偏激,但是我覺得「冷血」也是醫生的專業素養之一,醫生肯定會有心理壓力,但不可和患者相提並論。說得任性點,就是「切的又不是你,我能不擔心嗎?」在這一點上醫生和患者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對併發症啊風險啊這些一無所知或者覺得無所謂,反正有醫生,這種情況醫生心理壓力自然比病人大,但是這並不是能說明在承擔風險方面,醫生承擔的風險就比患者大。若作為一位對自己負責的患者選擇手術的理由,我更關心我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還有闌尾炎的事情,另一位專業人士也提到,最好的方法是切除。但是作為患者而言,想不動刀就不動刀我相信這也是情理之中,這又牽扯到立場問題。醫生出於負責要開刀,患者出於自身考慮可以不開刀就不要開刀。若我作為患者,該動刀還是要動刀,但我覺得多看幾位醫生審慎下決定比較好,也應該和醫生談談兼顧自己考慮的處理方法,關鍵是要溝通,醫生和患者都要主動點,或許可以避免很多悲劇。
因為你的回答是比較傾向於站在醫生的立場,而我比較傾向於站在患者的立場,其中肯定會有矛盾對立的地方,若我表達有偏頗,我們可以再討論。
近視眼激光矯正手術。
我在十八歲高考那年做的,因為當時度數太高了,然後後悔到現在。
現在眼乾,眼睛很容易就疲勞了,基本要經常滴眼藥水。晚上就是基本看不清的狀態,路上各種虛。
問過五個以上做過類似手術的,基本都有各種癥狀,沒有做完後和正常的一模一樣的。
所以,強烈不推薦各位做這個手術。
最近的親身經歷說一個------拔牙。
因為矯正拔了一顆健康牙齒,然後連夜高燒,每天抽血,吸氧,兩天花去幾千。因為有心臟病史,所以也許會誘發更嚴重的急性心內膜炎、菌血症,很危險。而這一切就是因為拔了一顆牙齒,現在無法再矯正,牙齒也沒了,現在我仍然呼吸困難,心臟難受,十分痛苦。悔得腸子都青了。
所以一定要權衡自己身體狀況,多諮詢不同正規醫院的醫生,任何手術無論大小,切莫自作主張一意孤行。
關於這個,最近有點感悟,提個想法出來。
目前醫學其實進步也挺快,有很多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中很多是經過了大量動物實驗,如小白鼠的迅速繁殖的。但,在人體上的實驗,時間,數量都是有限的,很多長遠的效果是沒有得到驗證的。
人家得了諾貝爾獎的人,在這麼多年後,一直會被詬病。何況一些更小的治療手段,我們醫院也引入過那個用冷凍還是灼燒技術破壞鼻黏膜的手術,用過一段時間後,發覺病人效果不好就撤掉了。很多技術必須要經過時間的檢驗。這種例子非常多,我高中的時候,很多同學做近視手術,也直到這兩年大家才慢慢發覺它的危害,還有像四環素牙這種問題。外行人問外行問題,還不準讓人說自己外行。。。。摺疊我吧。
我還是想說,所有手術都有風險的,只有風險大小的區別,沒有有或無的區別。
我想題主想問的是
哪些手術的風險容易被外行人忽視
例如空鼻症這樣的
信息溝通、風險揭示是一方面,由誰來做決策是另一方面。
作為患者,我很信任醫生,我很願意相信醫生的決策,這是最理性的選擇。
但現實中,有的醫生把決策的責任交由患者、家屬來承擔。
明知後者並不具備做出決策的知識和能力。
結果是不少患者、家屬做出了並不符合其利益的決策。
而這,可能改變命運,可能致憾終身。
這有點像法律上說的放任後果
我在想現在的手術責任機制調整一下是否更合理:患者有不做決策、交由醫生代為決策的權利,醫生不得拒絕或迴避,但由此造成的風險後果還是由患者承擔。
。
嗯,其實就類似於法律上「零口供」保護消極自由的概念
說兩類女生比較關注的手術吧:
近視眼激光矯正手術。
整形手術。
整容打個針都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更何況手術呢
下鼻甲切除術
心臟手術吧
這是跟著科技走的啊 假如科技比較高級的 那麼風險就比較低了,像現在比較難度大的 就是還器官了
去看豪斯醫生的時候知道的,就是一個癥狀有好幾種可能的病因,然後病人會出現多種癥狀。這個時候醫生就會像做題目一樣分別列出所有可能的病因再通過各種判斷得到最後的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因為每個醫生的專業不同,醫生容易把病因往自己熟悉的領域上面偏然後得到一個手術的診斷然後有可能這個病在別的醫生那裡不是這樣解決的。
近視矯正手術。
割包皮啊!,,,誰割誰知道,花錢買罪受不說,該秒還是秒,痛苦伴隨一生啊!!
推薦閱讀:
※高度近視需不需要每年眼底檢查一次?
※正确的洗脸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真正把脸洗干净?
※如果化療真的有用,那是不是平常人每隔幾年化療一次,是不是就可以防癌啊?
※關於破橋的這本書《忽悠的原理與技巧》,你怎麼看?
※母親患食道鱗狀細胞癌,作為一個女兒應該怎麼安慰她?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