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非常愛閱讀,近幾年完全看不完任何一本書該怎麼辦?

從小學到出國前我真的看了蠻多書,閑書也有,不那麼閑的也有。看書看得廢寢忘食,廁所看吃飯看。出國之後不僅可以看很多在國內很貴的英文書了,而且更加想看中文書了。可是,我發現,我看不進去!我在淘寶買了好些中文書寄過來(雖然tmd被騙,說是正版裡面全是錯別字)。買來全被男朋友看了,一邊罵錯別字一邊看。然後我買了kindle,男朋友一有時間就抱著,他說覺得學余時間看看村上春樹什麼的簡直放鬆舒適,而我卻什麼類型的書都看個最多幾章就讀不下去了。比如此刻明明很閑,在youtube上都找不到什麼可看的,知乎也轉了半天了,還是不想去看書架里的書。我是不是病了………………浮躁病。


我們來做個小測試。

請說出你閱讀過的印象最深的三本書。

接下來,

你能說出主要的內容和情節嗎?
你能寫出一篇書評或者心得嗎?
你能將你閱讀中體會最強烈的部分和別人分享嗎?

慚愧地是,我讀過一些網文,一些名著,一些當代作品,我也許能說出幾個名字,幾個細節,但我已經說不出我當時那份感動了。

渡邊淳一創造了一個名詞,叫「鈍感力」,原意是告誡讀者不要太過敏感生活中的種種,保持遲鈍的能力。我卻覺得我是過於「鈍感」,已經喪失了當年情緒起伏波動的能力,或者說,喪失了「感動」的能力。

在減肥的時候,會有平台期,無論怎麼運動,體重就是掉不下來。閱讀也類似,當讀到一定程度,這種「鈍感」就構築了你的平台期,此時閱讀的感知能力直線下降,而對閱讀的厭惡感卻直線上升。有趣的是,這種「鈍感」往往體現在有一定閱讀基礎的讀者身上,那些平時不怎麼讀書的,反而可能對一些書一讀就不可收拾。

解除鈍感的思路,也可以從接觸減肥平台期的思路入手。當然,作為鈍感症患者的我,談這個話題可能有些名不副實,但我真誠地希望能夠提供一點幫助。我的理解是,鈍感的構成和閱讀的習慣密切相關,比如一直喜歡讀推理小說的讀者,讀得多了對對推理小說中詭計的套路自然也熟悉了,如此便會對推理小說喪失興趣。同樣的情況適用於其他題材。因此,如同減肥到一定程度需要換一種鍛煉方式,閱讀到一定程度需要換一套閱讀方式。我想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閱讀題材的變化。選擇和平日不同的閱讀題材,也許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動。平時喜歡小說的,讀讀歷史的評述,說不定一不小心就發現了小說情節和歷史畫面交相輝映的情趣。

2.閱讀方式的變化。書本拿累了,試試看kindle 或 ipad;kindle 或 ipad 看煩了,試試回歸紙質書的觸感。這種切換本身,就是一種新鮮的刺激。

3.閱讀環境的變化。
3.1 閱讀圈的變化。嘗試打開閱讀圈,將體會寫成文字和朋友或網友分享。哪怕沒有一個回應,寫下來也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場坦誠地交談。

3.2 閱讀場所的變化。嘗試著將屁股從家裡的沙發,椅子或者床上抬起來,去一些不同的地方,圖書館,自習室,咖啡館,公園,等等。

3.3閱讀背景的變化。聽一聽白噪音或者輕音樂,在閱讀的時候往往有奇效。

3.4閱讀習慣的變化。如果看累了可以試試聽書,現在很多軟體都可以做到 TTS,很多時候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書。

以上是我的看法,粗淺直白,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


一本書,你為什麼非要把它看完呢?

曾經有過與題主十分相似的經歷。


那時候,不管是在自己心裡,還是在外人眼中,我都是那種所謂「讀過很多書的人」。

回想自己那時的心態,無疑是很有意思的;


回想自己那時的心情,無疑是開心的;


回想自己那時讀過的書,依稀還記得幾個名字;


再回想那些書的內容,驚奇的發現——全忘了。


注意到問題里的兩個關鍵詞:

1、曾經非常愛

2、完全看不完

也注意到題主的「發病原因」,與我當時的情況也是及其相似——「環境的改變」


雖然注意到這些,讓我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慾望變得異常強烈,但卻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終,把亂七八糟的思路全部拋開,腦海里只剩下一句話:一本書,你為什麼非要把她看完呢?


我曾經跟題主一樣,非常愛閱讀。但現在看來,那時的行為,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段。

通過近乎瘋狂的閱讀,我在周圍人的眼裡擁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標籤。

人的慾望真的很有意思:一方面,他們渴望著融入群體;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夠成就不凡。

而讀書,在當時的我所處的環境里,正是一種能夠同時滿足我這兩方面慾望的絕妙手段。

通過閱讀,我找到了興趣相近的朋友,雖然只有很少的那麼幾個,但還是滿足了我對群體的渴望;

通過閱讀,我與身邊的大部分人格格不入。他們怎麼看我,我無法猜測,但在我心裡,自己的層次無疑要比那些「凡人」高出許多;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關鍵就在於,這樣的閱讀,你還需要關注書籍的內容嗎?

一目十行,走馬觀花,一本書下來,也許只記住了幾個片段,但你也照樣可以在你的小圈子裡與人「探討」一番。


甚至你一本書翻下來,什麼都沒記住,也可以在人家討論的時候說上一句:「哦!那本書啊,我看過,還行吧,可以看看。」然後自豪的把「我看過的書的數量」+1,作為跟外人吹噓時的資本。

更甚者,你可以連書都用不看,在網上搜些前人的書評,記些看似經典的言論片段,照樣能在人前侃侃而談,就像《心靈捕手》的酒吧里那個自以為是的大學生一樣。幸運的是,沒有威爾來揭穿你的真面目。又或者說,這也是你的不幸。

讀書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求知,也許你從一開始就不該選擇去讀。

在這樣的環境下,你走了太遠;
群體中的人,不知不覺就會忘了自己的存在。
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脫離了所屬的群體,帶來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
因為你已經忘記了該如何獨立生存。

小時候,我讀書,會得到來自家人長輩的讚賞;
上學後,我讀書,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同;
而現在,我讀書,又為了什麼呢?

你已經長大了,背井離鄉,長輩們不會,也無法再像曾經那樣寵著你,呵護你;
周圍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誰會去關注你那一點可憐的虛榮心?
也許你也已經隱隱意識到了這些,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只能用曾經的方法,想通過在「我讀過的書」上繼續不斷的+1,來尋找曾經的感覺,那種歸屬感;
雖然你也許已經隱隱意識到了什麼。

終於,曾經支撐你閱讀的動力,現在連支撐你再完整的看完一本書都做不到了。
於是,你迷茫了。
但你不願承認自己堅持了這麼久的事竟是個如此徹頭徹尾的錯誤,
於是你想:我是不是病了?
浮躁病?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不是!
你只是已經意識到,再這樣看下去,也沒用了;
那個會接納你,給你成就感,讓你感到不凡的圈子,已經不在了;
你的內心已經意識到,但思想上不願承認罷了。

一本書,不是要讓你把它看完而存在的。
它的存在,是它的創作者向人們傳達自己思想的一種手段。

《少有人走的路》,我只看了前面幾章,但從此明白了承擔責任的重要;
《富爸爸,窮爸爸》,我只看了半本不到,但也基本明白了所謂「資產」與「負債」的區別;
《自控力》,我只偶爾掃幾段,但也因此對自己的心理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自控力真的變強了;
《瓦爾登湖》,我只看了幾頁,卻因之做出了我人生中十分關鍵(現在看也是十分正確)的一項抉擇;
。。。
也許這些書在他人看來是值得通讀全篇的好書,或是一文不值、掃一眼都嫌浪費時間的垃圾;而我都只把它們看了一部分,都沒有覺得浪費時間,也都沒有因為沒讀完而遺憾。

一本書,不可能教給你這世間的終極真理,書中的一切,都只能作為你思考與選擇時的參考。
即使看不完,也不用感到遺憾或自責。
世間的書籍何止萬億記,誰能全部看完?
關鍵是你看了的部分,讓你得到了什麼。

看了上面大家的回答,不管是思想上的,還是方法上的,無疑都是在鼓勵題主繼續讀下去。
但是,我想說:活著的方法有千千萬萬,為什麼非讀書不可呢?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回答,引用其中的一段:

世間有千種花,無盡葉。極美的事不止一種,你見過一輛自行車走遍天下的人嗎?你見過可以可以把市面上遊戲都玩了個遍,並且都能寫攻略的人嗎?你看過單反的美麗光影嗎?你有見過三年如一日,一回寢室就對著吉他撥弄低吟的人嗎?你見過閱片上萬的影迷嗎?
他們可能都不喜歡看書哦,可是他們在那些東西上的花費是十個kv都換不來的,他們也會問一句「為什麼不買平板呢」
所以他們是low逼,傻逼,逼格低?
呵呵噠

From:買了部 Kindle,被同事們鄙視了個遍怎麼辦? - 柏航的回答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看了下來,並還想要繼續閱讀、讀書,那麼我推薦一本書給你,書名就叫《如何閱讀一本書》。
雖說要用「讀書」來解決「讀不進去書」,看起來像是個悖論,但從讀這本書開始,你的目的已經變為「求知」,而不再是去討好別人。
如果實在覺得這本書讀著糾結,可以試著看看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東西,也許會有些幫助有什麼科學的讀書方法? - 外出散步的回答

但如果你覺得自己真的讀不下去了,也根本用不著覺得沮喪。
真的,現在開始,去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適合自己的事,去做,去投入,永遠不晚。

最後,本文全篇依據個人經歷寫成,僅供參考。
為了敘述方便,文中的「你」,其實指的都是曾經的我。如有冒犯,在此誠摯致歉。

以上~


1、想的太多
以前看出,只是為了看書,現在有了思考,在閱讀中,遇到一個問題或是一件事情、一種情感,總是植入自身的想法、情感,甚至在放下書,去求證或立即分享自己一些感受。這樣使閱讀的進度大幅下降,進而導致厭煩

2、信息太多
來自於網路的信息流每天在轟炸我們,各種名人推薦、各種排行、各種書評,讓你無法專註一本書、一類書。

3、沒有定位
看經濟類的書時,想充實自己的品味;看文學、藝術類的書時,又覺得在揮霍時間;看社科、心理類的書時又覺得是形而上學。

怎麼辦?
1、先放下思考,全篇通讀,覺得一本書能至得你想再讀一遍,再返回精讀

2、不看廣告,看療效

3、在一定周期,定位好你想看的書籍類型,遠離其他類型的書

4、斷網保專心

呵呵,其實這是我自己的寫照


很喜歡前面的朋友,看來大家都有一樣的困惑,這本書可以作為你閱讀新生的開始!——過來人

《悉達多》作者是 [德] 赫爾曼·黑塞

第一步,完整的看完一本書。
之後你會感覺到不同,你會感覺到不同。

這本小說很適合你這樣的狀態去悅讀,去開始。


很贊成 @外出散步 分析到的那點,環境有了變化,所以題主不喜歡看書了。

不愛看書可能是表象,深層問題分析治本俺沒那個本事。治標的手段到有。

====================下面是正題的分割線=============================
下面方法可能有人會反感,但是很有效啊。

不是不愛看書,總是看不完么。沒事兒,咱多找幾本有興趣的看。假設選了書籍A,B,C,D,E
A看煩了看B, B看煩了看C, C看煩了看E, 順序無所謂,反正就這幾本看煩了就換一本。

我一般每次會同時看五本書,比如這半年主要是想看The Hobbit,但是也不知道是成書年代久遠還是怎樣,每次看不了兩頁就不想繼續。反正我也不當回事兒,每次推累的時候就換本其他的看。結果我成功的推完了其他七本書,The Hobbit還差半本沒看。。。重點是,我看完了其他七本啊!

以上思路脫胎於結構化拖延法:拖拉一點也無妨 (豆瓣)
=====================回來說kill time=================================

比如此刻明明很閑,在youtube上都找不到什麼可看的,知乎也轉了半天了,還是不想去看書架里的書。我是不是病了………………浮躁病。

突然想到題主浮躁是不是因為覺得自己蹉跎了歲月?以前愛看書,覺得自己在閑時也把事情花在了學習上(至少在天朝文化里看書是個比較高大上的休閑方式。勿噴。)。現在不喜歡讀書了,覺得自己就把時間浪費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建議做點別的有益的,有創造性的行為來Kill time(你選的行為一定一定要主觀有益!肯定它的正確性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常見的比如學個樂器,畫個畫,研究下菜譜,搞點DIY等。人是比較能從創造中得到趣味的。找個新的興趣點來Kill time一般就可以解決浮躁病問題。

書不愛看了,管它嘞。讓老子爽的方法多了去了。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讀書閱讀要獲得快樂、愉悅、放鬆最好。有時記得隻言片語,強似讀遍數卷卻無所獲。


跟你同樣的感覺,自我反思了下有幾點原因:
1.沒新鮮感了,以前看書很刺激,每次都是一場冒險,可現在長這麼大經歷的事也多了,再加上網路的普及,看個視頻聽個音樂都比看書感官刺激大,對書沒以前興趣大了;
2.網路太普及,以前看本書很珍惜的,不是攢錢買的就是借別人的,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買本書也是很簡單的事,網上的電子書更是不計其數,沒以前那麼珍惜書,讀書的幸福感減少了;
3.沒人討論,小時候我家鄰居很愛看書,很多書都是他推薦給我看,要麼借他的,看完一起討論,那種成就感、認同感是我繼續看下去的動力之一,覺得高談闊論真是很帥氣,可現在接觸的同學朋友基本上沒人愛看書,完全沒人討論,覺得看了書也是白看,看書的興趣再down

不過剛剛看了個回答,答主說她現在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每天都很開心,沒什麼秘訣,就是純粹地去做,如果我們是真心想看書的,挑一個安靜的晚上,推掉一切外界干擾,認真讀一本書,慢慢會找回感覺的


有一本書《幹勁的開關》,一個日本人寫的,我大概八年或十年前看過,作者名字都不記得了,封面也忘記了。但是記得書里有一個道理非常靠譜,人的狀態是有起有伏的,就像波浪線,當你感覺自己精力十足,處于波峰的時候,就放手去拼搏,當你很倦怠,身心疲憊,不想幹活的時候,也就是處于波谷的時候,不要著急,不要沮喪,就靜靜等待,好好放鬆休息,積蓄力量,為迎接下一個波峰的到來做好準備。

當我看見這個問題,就馬上想起了這本書。

讀書的狀態,也是有起有伏。我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波峰波谷。
從小家裡很多藏書,到了大學,圖書館簡直是座寶庫。
工作之後,慢慢有一陣,發現自己很久也沒看幾本書了。那時候下了班,就在單位宿舍看動漫和日劇,再後來長大一些又看美劇,英劇。閱讀也就是時尚雜誌和一些漫畫繪本。
後來有了孩子之後,哺乳期看了很多書,因為坐在沙發上餵奶,閑著也是閑著,一手托著孩子,一手拿著書。哈哈哈哈哈哈哈,就是哺乳期讀完的。
再後來,孩子大一點了,又沒什麼時間看書。然後我發現出差是看書的好機會,在飛機和高鐵上,晚上在酒店裡,太適合看書了。一有出差機會,就在想帶什麼書。
但是我的工作性質,出差還是比較少的。後來又有一陣看書比較少。
現在又迎來新一個波峰,我覺得書果然還是非借而不能讀也。小時候也是,在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比從爺爺書架拿來的,看的更有味。(但是我爺爺這個老頑童每次見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什麼書,會默默回他書房,過一陣手舞足蹈舉著一本同樣的書出來,嘿嘿嘿,這書咱們家也有哎!)
所以不久前我決定以後不買書了,去國家圖書館辦了個卡,交了1100押金,每次可以借3本中文書、3本外文書,還可以帶孩子去少年兒童閱覽室看書。

當你不想讀書的時候就不讀,玩點別的,只要生活充實愉快就好。別著急,尤其更別自責、別內疚。人暫時不在這種狀態,就不要勉強自己。
即便是讀書,也分很多類型,讀書是一陣一陣的,讀什麼類型的書,也是一陣一陣的。是不是in the mood,這個很微妙。
有一次我爸給我幾本書,後來隔了很久發現我塑料膜都沒拆。他說,這幾本書挺好的啊,給你怎麼你也沒看?
我就說,最近比較喜歡看小說,沒有看散文的狀態。我打算留著以後再看。
然後我爸也沒再問。

最後說一下,電子書我不習慣,一般還是看紙質書。


沒有看到題主具體說明自己讀書的類型與讀書的方式,所以很難針對性地給出你建議,不過個人猜測以下幾種類型的可能性:1,以前痴迷的看的書,大部分屬於情節比較吸引人,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不用分析理解太多,獲得的閱讀愉悅感很強,類似於小時候讀武俠或者故事會的感覺。2,閱讀本質上是一種對話,有探究有目的有問題的對話往往能夠激發閱讀的動力,而從你的描述當中沒有看到這種慾望,所以很有可能你讀書只是為了「讀書」這個事情而已。3,讀書和閱讀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水平,華羅庚描述的「由薄到厚,再從厚到薄」就是一個完全內化的過程,希望你能夠找一些指導讀書的書籍先翻閱,再針對性地解決自己讀書的問題。4,用不用kindle或者上不上淘寶,都是細枝末節,盜版與否更不是重點,不必糾結形式問題。而從你的描述當中,把中文書和英文書比較,懷念中文書,很有可能就是我剛剛猜測的「閱讀愉悅感」的喪失,類似你去讀美國的《紐約客》遠遠不如你看《故事會》舒服。5,你對閱讀能力和慾望缺乏的焦慮,深層還是對自身能力不自信的緣故,閱讀是一種提升自己的途徑,而你驚恐地發現自己喪失了閱讀的慾望,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是否有負面甚至決定性的影響,你不知道,所以害怕。以上都是推理和猜測,但願我的分析對你有所幫助。


寧願啥都不幹消磨時間也不願安安靜靜去看書,很多人的通病。
我一般有一段時這麼浮躁就會覺得很空虛。
如果你可以嘗試關閉所有電子設備,就有幾率看得下去了。挑你喜歡的看,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綁架自己的書單。


手機關了,網線拔了,電視斃了。
憋一天試試。
除了吃飯睡覺,下一步你就自然拿起一本書讀。


這個問題的答案與解法只能問自己


找個安適的地方(書房、咖啡廳什麼的~),找本之前看過的非常愛看的書再看一遍,和手機、網路這些分個手。。。


我想問題的真正所在並不是看不下書去,而是像題主所說的----- 浮躁病。
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小的時候十分喜愛閱讀,有文字就讀,從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學習課餘供支配時間經常找來沒讀過的書來看,零花錢也基本用於買書。 小學初中那時候會在意看書有沒有意義和價值么? 或許略微想過,但並不在意。因為沒有生存壓力,愛好全憑興趣。頂多苦惱看書和學校課程複習時間分配問題。
然而前一段時間卻是陷入題主現在這種狀態。進入大學後,開始儲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看著同學們各種辯論賽,各種學生會,各種實習,各種考證,各種聽講座。自己不由得開始思考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有意義,對未來有什麼幫助,能否幫助謀生。借來的書看不了幾頁就到了該還的日子,幾乎做什麼都無法專心。為打發這種日子也是緩解壓力,於是跑去玩一款朋友安利名為minecraft的遊戲,和網上認識的夥伴笑笑鬧鬧。
但是以前讀書時思考而形成的自己的理論體系不會丟失。在日常實踐中反而能不斷修正和完善它。以前認為遊戲是個浪費時間和金錢的玩意兒,現在反倒十分感謝那段全心投入到遊戲中的經歷帶給我的內心的收穫和安定。
因此我的看法是,讀書不用在意某本書是否有價值,。強求有所得,沒有能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的淡定心態,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還是建議順其自然吧,試圖強行改變大概會使自己陷入更焦慮浮躁的狀態。或許是上帝想告訴你,是時候實踐過去在書中的所得了。
最後引用忘記哪裡看到的一句話:「田野里的百合花從不憂慮自己是否能夠開花,然而它就那樣自然地盛開了,開得比所羅門皇冠上的珍珠還要美。你呢,在憂慮什麼呢?」
祝好。


興起而讀,興盡而放;有時讀哪本書、遇到哪本書都是緣分~~


想想雪夜訪戴,書不一定看完,盡興就好~


因為看書沒用啊。社會風氣有一定影響。人們更加投機了!所以你覺得看書沒用了。


我覺得是看了太多的碎片信息,比如朋友圈,微博,導致很浮躁沒辦法投入進長度的閱讀里
我也這樣,看書看了一會會就開始摸手機
題主有沒有覺得不但是看書,做別的也很難全神貫注?


不要為難自己了,我會告訴你,我大一下的幾本電子書到大四都沒看過嗎?真逗,不要為了看書而看


改 聽書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紅樓夢中王熙鳳幾次都打趣撮合寶玉和黛玉而不是寶玉和寶釵呢?
為什麼孫少平覺得自己配不上田曉霞?
你在閱讀文字方面有潔癖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潔癖?
SAT閱讀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精確有效?
如何系統地閱讀倪匡先生的作品?

TAG:閱讀 | 時間管理 | Kindle | 書籍 | 生活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