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中,標準盤與壓縮盤相比有什麼優勢嗎?
如標準盤一般是53T——39T
壓縮盤一般是50T——34T在實戰過程中,帶著同樣的飛輪(如標準飛)個人感覺壓縮牙盤的齒比會比標準盤更舒適
而在使用標準牙盤巡航時(此特指平路),在同樣的速度下轉速會比使用壓縮牙盤的時候要低一些,轉速高的時候速度是上去了但心率受不了。
本人大三狗,幾乎每天都會去環大學城(一般都會跑40公里),車子裝的是105大套標準盤標準飛,途中跟室友換了他的tcr騎了一次,感覺他的UT壓縮盤在同樣的巡航速度下騎起來會比標準盤更舒服,也有可能是腿菜的原因。畢竟只是興趣愛好者,沒有特定的訓練計劃(?_?) 還懇請各路大神多多指教
齒比這東西,找到自己最合適的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主流的有三種規格39/53(52),36/52,34/50。
39/53(52)這種就是我們常說的標準盤(還有種比較bug的55/42大力金剛腿系列,這個很少見,暫時只在campy里見過)
這個曾經是整車主流的齒比。
好處么顯而易見,配合11/12-23/25這種飛輪,刷平路可以不需要特別高的踏頻就可以維持一個比較舒適的速度(25-30左右),細膩的後飛齒比也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叫絲般順滑的齒比變化。
底子不是特別差的騎手,用這套齒比應付一般的起伏路也都是完全足夠的,而且很適合習慣低踏頻高功率輸出習慣的人。
缺點在於「過低」的踏頻腿部肌肉疲勞會來的更快(最直觀的就是腿會酸的比較快),而且實力不足面對長距離大坡度的情況,很容易就騎不動而撲街。
34/50,純純的爬坡盤,近幾年有不少整車出廠就直接搭配這套出來,一般後面會配置11/12-28/30的大飛輪,多出現於各廠的KOM系列。
個人不是非常喜歡這套齒比的配置,我個人甚少去爬個大幾十公里,平均超過4%以上的長坡,個人觀點,這是一套其實更偏向於競賽性質的齒比組合,對於腳比較肉的朋友,就會出現小盤不夠踩(當然你喜歡平路小盤然後110踏頻騎上幾個小時,你可以當我這話說的是個P)大盤踩不動(雖然這是玩笑話,但很多人休閑騎更喜歡用標準的小盤,帶14/15/16這樣的齒比騎游,換了純壓縮盤。。。你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舒服的踩踏感覺)
如果你問後飛如果選擇11-23/25這樣的齒比呢,那我只能說,你為啥不選擇標準盤加28/30這樣大飛輪的齒比,雖然大長坡依舊是撲街(逃),但起碼平路不會被大小盤那種很蛋疼的感覺困擾不是?
所以那些標準盤踩不動,壓縮盤又不夠踩的人。
可以考慮接下來這套新流行起來的一套規格了36/52。
跟壓縮盤同bcd(110bcd,分分鐘可以換一套34/50的碟片去征服高山)小盤不至於太小,讓喜歡掛小盤休閑騎的人太蛋疼,大盤也完全夠勁,後飛選擇的自由度也很高,不會出現標準盤or壓縮盤搭配非「標配」飛輪出現的尷尬腳感。
嘰嘰歪歪說了一堆廢話,齒比這個東西吧,數據可以給你最科學的搭配效率,最科學的組合。
但人這種動物,差異性到了簡直不可理喻的地步,理論最佳,實際到了個人,有的人可以發揮出100%甚至120%的效果,有的人則是直接撲街(雖然沒那麼嚴重,但短期內會覺得怪怪,影響自己的狀態)不過我們還是應該相信科學,至少能讓你少走點彎(sheng)路(qian)
我看到的問題是:公路車中,標準盤與壓縮盤相比有什麼優勢嗎?
其他回答對於如何選擇標準盤與壓縮盤說的很充分了,我就只談標準盤的優勢:
1.高極速:非常容易理解,更大的牙盤齒數可以提高傳動比,同樣踏頻帶動11t飛輪的車速更高。
2.高效率:要理解效率,首先要知道傳動阻力來源。自行車鏈傳動的阻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鏈條的多邊形效應和鏈條的交叉損失。
a:多邊形效應:因為鏈條在鏈輪上的運動軌跡並不是正圓,而是沿著正多邊形的折線行進,每到一個頂點就會損失一部分徑向速度。鏈輪齒數越大,多邊形就越接近正圓,速度損失就越少。
b:交叉損失:鏈條交叉角度越大,在進入和離開鏈齒嚙合的時候就會損失橫向速度。
使用更大的牙盤,要達到同樣齒比就需要使用更大的飛輪,從而降低了多邊形效應(使用大齒數後撥導輪也是這個原理),在鏈條交叉角度不大的時候可以提高傳動效率。這一點也經過了 Friction Facts 的數據支持:
可以看到,要盡量提高效率,如果使用53t/39t牙盤和11-28t飛輪,在小盤使用到第6片飛輪再提速的時候就應該切換到大盤並使用第4片飛輪。另外可以看到一點,大盤帶大飛的效率甚至還要高於53x12t,也就是說多邊形效應在11、12齒上帶來的損失超過了大盤大飛的鏈條交叉損失。所以shimano並不反對大盤大飛的使用,但不建議使用小盤小飛,甚至在di2系統中禁止車手換到39x12、39x11。
職業tt比賽中車手會選擇54 56甚至58的大盤,並不是說他們要經常用到58x11這樣極端的齒比,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傳動效率。
3.氣動性(?):還有一種說法是tt比賽中使用更大碟片,同樣踏頻就要使用更大齒數飛輪,使得後撥更靠近碟輪從而降低風阻,但目前還沒看到過有這方面的深入數據。
個人選擇:本地起伏路居多,本人體重較大不擅長爬坡,所以選擇53-39牙盤,常用11-28t飛輪,備有11-25t和11-30t應對純平路或大起伏。
謝邀,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可以狠狠的和在坐各位吹一波,我入門的時候用的可是銳意大的56/44t的碟片,我用這個盤爬11%的坡都沒說什麼。。。雖然現在用回red的標準盤,感覺那幾個齒的確有些差距,但反而覺得是我平路居然慢了一些。
對於題主的提問,我先說這幾點,題主應該是踏頻型騎手,所以會感覺標準不習慣,那就多練耐力,其次,105碟片有點軟,起步比較拖腳,不能真實的反映出你的實際情況,但既然騎大學城繞圈,還是標準比較有優勢吧,看你自身喜好,哪個舒服用哪個
OCR3700,50/42-28/11路過
用34T檔位過低
日常使用中需要經常換高低速
試過38,40T
最終換了42T
剛好滿足在最高9擋
30kph左右巡航
日常大盤幾乎不用
一來42T一檔齒比太高不適合爬坡
市區上下班爬個橋都掛上一檔了。。
二樓,原裝的34T鋼盤比較硬
發力會舒服一些
當你爬坡爬到快零速摔了,你就知道壓縮盤的好處了
先說結論:
標準盤和壓縮盤沒有什麼優劣,只有針對個人的合適和不合適。
分享一張個人製作的 齒比/踏頻/速度 換算表格(轉載請盡量註明作者,不註明不會究),以期說明問題,看不清請點開大圖:
如果一個人能輸出更大的功率,或者說腿力越好的人,能夠承受更大的齒比,則適合大號牙盤:
比如53的盤,表格左上區間,配飛輪區間11-30,齒比範圍在1.77-4.82之間。這樣最大齒比情況下,踏頻120,速度72.92,卡文迪什的常規衝刺應該夠用了。
腿力差的人,齒比大了踩不動,則可以選擇壓縮牙盤:
比如50的盤,表格左下區間,配飛輪區間11-30,齒比範圍在1.67-4.55之間。這樣最大齒比情況下,踏頻120,速度68.79,業餘選手的常規衝刺應該也夠用了。
小盤就主要考慮爬坡了。
雖然我表格把踏頻50也計算了,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合理踏頻在90以上——即時爬坡,至少保持80吧——保持不了80踏頻,說明你在勉強自己,趁早降檔。
按80踏頻計算,39盤配常見比較大的28飛輪,的最小速度14.05,34盤的最小速度12.25;
再結合一下你自己的爬長坡時的最低速度,看你突破了哪個下限?
答主坐標北京,菜腿爬妙峰山70分鐘水平,想讓我保持妙峰山全程速度不低於14,我自己呵呵我自己一下。
答主選用的是50/34的UT壓縮盤配12-30的大飛輪。爬坡很好用,但飛輪區間太大,擋位不夠綿密,所以應對平路加速,或者是長距離有小起伏路面,是有點不大好使的。
對於業餘愛好者的選擇建議:
牙盤用50/34的壓縮盤絕對夠了,除非你衝刺速度能上70,那也不能算業餘愛好者了是吧~
然後通過仔細選輪組合來微調,找到自己的合適區間最好。
比如腿力好的,可以用11-23或11-25的飛輪
腿力差的,用12-28,乃至30,32的都沒問題。
//////////////////////////////////////
其它一點可以忽略的壓縮盤的小小優勢:
1.壓縮盤尺寸小,重量更輕一點。
2.壓縮盤力臂短,對於低端牙盤來講,同樣齒比下有更好的剛性。
強調:一定是低端牙盤。比如答主早期使用SORA的50/34牙盤,50盤配25飛,齒比2.00,34盤配17飛,齒比也是2.00,同一輛車,同樣齒比下,起步常用齒比,我明顯感覺34配17的發力來的更直接些,50配25能踩出來有點軟。
當然這點對於中端及以上牙盤就沒意義了,因為剛性都足夠了。105我就踩不出來差別了。
3.常用齒比區間:
比如在市區騎行,頻繁停車起步,就涉及到起步齒比和巡航齒比的問題。
大盤的最小齒比,比如53盤,最大25飛的時候,齒比2.12,起步是否能輕鬆踩動?
這個齒比,還對照表格,踏頻略高一點速度都能上30了。業餘愛好者用巡航30的齒比來起步,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勉強的。
如果踩不動,每次都小盤起步再換到大盤巡航,就太麻煩了。
牙盤換擋不如飛輪換擋痛快,這個應該是共識吧?
或者說39小盤起步,39配11飛輪速度也能上50,小盤巡航足夠用?
……
那還要大盤幹什麼用呢?
壓縮盤賽高!(神志不清)
我跟你講我愛死壓縮盤了!
我也騎大學城,TCR壓縮盤。
首先說明我非常窮,買不起氣動架。
在科普路(封路的那個)公交車站那一段(科技中心站),日常被壕們秀成無腦的蠢驢(拉爆)
但是即使壕們騎著昂貴的氣動架,也會在某些位置被我找到機會拉爆——沒錯,坡道!
我就不說那個橋了,就廣工前面那個4.5的坡,
呵,我都不用搖車(假的),照樣輕鬆拉爆。
就是因為壓縮盤,其實我個人認為壓縮盤的兼容性比標準盤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能爬坡能衝刺,除非腿真的強壯到掛到大盤小飛都感覺不到阻力的人……不然還是壓縮盤比較合適。
還是看你的水平,決定踩踏是否舒服的是齒比,壓縮盤和標準盤有很多齒比是重複的。
主要是在價位上才能體現區別 一般的像太便宜的基本沒啥感覺都是乾乾乾的就上了基本沒有感覺 上了DA感覺就來了
標準盤那麼大個,很裝逼,就像我曾經用橢圓盤一樣(我買的56t o symitric,裝逼的代價很大,這一套碟片的小盤是46t的,而且陪機械變速經常蹭前撥,還容易吊鏈,我focus車架就是掉鏈之後壓住五通碳纖維廢掉的)
壓縮盤很舒服的,平路和爬坡都很舒服,衝刺和下坡有缺陷。
這是跟人有關的,就像某個猴子,力大無窮,得十萬八千斤的金箍棒才能充分發揮DPS。對於菜腿來說,壓縮,甚至超壓縮盤更適用。對於專業人士人家發動機更強,自然標準盤更好。
爬坡用標準盤會吐的。反正用過壓縮就不想碰標準了……可能是我菜吧。
看了半天回答,很多都是大神,有些牛皮再吹一下估計還會說能掛53-11齒比跑平路,我只能服氣。本人菜雞,某德國便宜純機械車架,c40輪組,新換9100套件,家裡都是山,平路也有,主要是起伏路,平時瞎幾把騎,用的50/34-11/30配置,我除了下坡根本掛不到15以下的飛輪,大神們也可以笑我騎車慢,但是我看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感覺標準盤和壓縮盤騎完以後覺得壓縮盤更合適自己,其實大多數人踩壓縮盤和標準盤都是沒區別的,壓縮盤對於各種路況起伏和坡都能更好的兼容,既然發揮不出標準盤的全部性能,為什麼不換成壓縮盤兼容更多路況呢?至於要裝逼說自己起的是標準盤,腿能比壓縮盤牛逼的人,我也是見過,你反正巡航過不了40,踩什麼盤都一樣,別吹什麼標準盤怎麼怎麼樣,騎得習慣舒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個出門必爬坡的爬坡黨,壓縮盤配28T飛是標配,最近想試試32 48的超壓縮盤
只是提供了不同的齒比,並沒有什麼其他優勢。
一般都是兩套輪組 配平路飛輪 爬坡飛輪,牙盤不建議經常換。力量型標準盤 踏頻型壓縮盤
純平路巡航,我是50-16。40公里個人計時賽均速36。沒人破風。高手都均速40+了。
有人破風的話50-15。休閑些50-17。
專門為此買了個RED飛輪 11-23
爬坡?拉殘拉爆?53-34配28飛,美滋滋
FTP不到200請用壓縮盤
首先題主應該思考的是
你是什麼身材 你適合平路巡航還是爬山 還是衝刺 還是都能來一點 這很大程度決定你的牙盤的選擇 除了齒比 還要關心一下曲柄的長度 這個也蠻重要的 最後 選擇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都試試 別人說的合適和自己感覺的合適 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自己多試試就知道想要什麼了
每個人的腿可能有不同偏好吧,我自己的車是compact 50/34 後面11-28。我坡爬的不少,去其他地方玩租車現在很流行mid-compact 就是52/36,爬坡的時候還是能很明顯感覺到有那麼一點差異。如果平時騎車真的沒什麼坡,那無所謂,不然還是找個自己腿不會掙扎的齒比。
我和隊里騎車,在她們把速度拉到race pace avg 22+mph以前,前面用小盤都是可以跟上的,所以我不覺得50/34平路速度不夠快(因為一般也達不到那個覺得齒比不夠用的速度)。至於擔心壓縮盤沖不快? no no no... 我覺得這也是誤區。我騎track比賽自己沒車,每次都騎場地提供的loaner bike,缺點是不能用wrench,所以齒比是確定的不可選擇,大概是前面44後面14。如果你覺得這個齒比太輕啦沒法衝刺,那是不存在的。
如果平時騎的路沒有坡,那就用標準盤吧,記住這句話,公路不衝刺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當你衝刺的時候覺得齒輪不夠用了,那多尷尬?間歇衝刺比練巡航更好一點噢,我沒記錯的話標準盤是52-36,能爬坡能衝刺,53-39是環法級別選手用的標準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