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戀愛中解決問題的成熟程度?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看不到的戀人」,更多「異地戀」「親密關係」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不過我很想換一個更嚴謹的問法——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戀愛中解決問題的成熟程度?因為,每個人都是複雜的,每段關係也都是獨特的,有很多因素可能會影響解決問題的成熟程度,但我並不認為,哪一個或者哪幾個因素能夠起到必然的決定作用。
以下是我目前想到的一些可能的影響因素,排名不分向後:
個體的人格特質
目前為止,在所有用來描述人格的方式中,大五人格模型是受認可度最高的一個,它用五個維度來描述個體的性格特點,分別是:
- ??神經質(Neuroticism):高神經質的人喜怒無常,容易受到負面情緒影響,低神經質的人情緒穩定。
- ??外傾性(Extraversion):高外傾性的人熱情開朗,喜歡社交,而低外傾性則內斂害羞。
- 開放性(Openess to experience):高開放性的人有想像力,靈活,低開放性則刻板教條。
- ??宜人性(Agreeableness):高宜人性的人喜歡合作,有同理心,容易信任,低宜人性則易怒暴躁,充滿敵意。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高盡責性的人有責任心,有條理,勤快利索,低盡責性則弔兒郎當不靠譜。
在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神經質水平對關係有負面影響,也就是說,相比於情緒波動較大的人,情緒穩定的人更有可能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衝突中不容易做出過激行為。另外,宜人性和外傾性高的人通常人際關係更好,更容易體驗到快樂的感覺。高盡責性的人更可以能是忠實可靠的伴侶,這些特質對親密關係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盡責性水平可遺傳——如果你想生個靠譜的孩子,可能需要「有計劃地」給娃找個靠譜的爹/媽。
另外,真誠(authenticity)同樣是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伴侶的親密關係都具有積極意義的一個特質。真誠的人更傾向於信任他人,同時,在互動中會更多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也更有可能和伴侶達成深層次的了解,也就更有可能對戀愛關係保持較高的滿意度。(關於親密關係中的真實和坦誠,可以參考這個回答。)
個體的依戀類型
在親密關係的範疇里,「依戀類型」大概比「人格特質」更加令人著迷。最初關於「依戀理論」的研究是針對母嬰關係的。理論上,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從和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中形成對自己和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如果照顧者對嬰兒的需求很敏感,也很在意,嬰兒得到很好的照顧,就會相信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相反,如果照顧者總是忽略嬰兒,嬰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則會認為外界是不安全的,他人時不值得信任的,而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通常情況下,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有安全感,善於信任他人,自我價值感高)的個體,在處理感情問題時會更加成熟。焦慮型依戀的個體(想要信任他人但是卻覺得自己不被愛)有可能情緒波動劇烈,做出過激行為;而迴避型依戀的個體(自我價值感高但是卻覺得別人不值得信賴)則更可能以冷漠或者逃避的態度對待關係中的問題。
最初的研究者認為,戀愛關係和母嬰關係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很親密,相互信賴,而且有很多肢體接觸),所以個體早年在母嬰關係中的經歷和體驗會持續地影響成年後的戀愛和婚姻。比如,早年被照顧得好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可能選擇一個體貼的伴侶,兩個人在感情中也會更為理性和成熟;而早年被忽視或者被拋棄的孩子,長大後則可能選擇不靠譜的伴侶,在之後的生活中不斷重複地體驗被忽視或者拋棄的經歷。
但是,當後來的研究者們對這個假設不斷進行調查和求證時,卻出現了不一致的結果——有時候早年經歷確實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但是有的時候似乎沒什麼作用。成年期的依戀類型未必會延續早年風格。比如,早年經歷過創傷的個體如果恰好走入一段安全可靠的親密關係,很可能兩到三年之後依戀類型會從不安全變成安全。
另外,國內的研究者發現,一個人在不同的關係中所體驗到的依戀模式,差別其實很大。比如,一個孩子可能和父親依戀不安全,但是和母親的依戀很安全;一個和父母關係不好的年輕人可能會在校園裡遇到值得信賴的朋友,因此朋友依戀安全。
列出以上各種各樣的結論,只是想說明兩件事情:第一,如果一對情侶能夠各自確認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同時又相互確認對方的價值、相信對方值得信賴,那麼,他們處理問題時會更成熟;第二,我們之前的經歷和體驗並不能定義我們在當下關係里的狀態,我們可以選擇經營一段安全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培養自己的安全型依戀,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我們有機會去實現自己所期許的可能性。
互動中的溝通模式
在伴侶的溝通中,尤其是衝突中,有四種表達模式對問題解決和感情狀況都不利:
- 批評(Criticism):指責對方,做出「你總是這麼懶」、「你根本不在乎我」這樣的寬泛的負面評價。
- 錯誤示範:「你怎麼這麼懶,水池裡都是沒刷的碗!」
- 替代方案:用「我」開頭的陳述(第一人稱陳述),比如,「當我發現你沒刷碗的時候,我特別沮喪,我希望你能及時刷碗。」
- 輕蔑(Contempt):帶著優越感嘲諷對方,比如「你這個蠢貨」,「你們女人頭髮長見識短」。
- 錯誤示範:「你懂什麼啊!?」(反問句)
- 改進方案:用第一人稱陳述。提醒自己去尊重並欣賞對方和自己的不同之處,比如,「也許剛才是我沒說明白,我覺得你似乎沒理解我的意思。」
- ??注意,輕蔑是最可能導致離婚的溝通問題。
- 防禦(Defensiveness):感到自己被批評的時候拒絕承認錯誤,去指責對方或推卸責任。
- 錯誤示範:「怪我咯?你比我無情比我無恥比我無理取鬧!」
- 改進方案:承認錯誤,道歉,改正。如果真的覺得自己沒有錯,也可以用第一人稱陳述說清楚,比如,「我當時做了……,是因為我當時覺得……,我也沒想到會這樣。你批評我的時候,我會覺得很難過,我希望你可以理解和支持我。」
- 冷戰(Stonewalling):拒絕溝通,不說話。
- 改進方案:積極關注對方,給出真誠的、尊重的回應,或者主動提議,「我現在很累,我們換個時間好好談一談。」
壓力應對策略和資源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壓力同樣會負面地影響到戀愛和婚姻關係——這個結論很可能具有「跨時空」的一致性。比如「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個說法在近幾十年的美國基本適用。低收入的伴侶需要分別打不只一份工,而且工作時間還很可能不靈活,情侶就很難有時間和機會親密互動。一些歐美國家的政府曾試圖做一些婚前教育項目,教未婚夫妻和新婚夫妻如何經營婚姻,不過收益不甚明顯,一些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有時間去接受教育的夫妻就算是不學也能過好,而窮人沒時間學習婚姻經營,該離婚還是得離婚……所以後來有的政府選擇直接砸錢做社會福利。另外,想必每個談過戀愛的人都清楚,當自己很忙很累壓力大的時候,難免對伴侶缺乏耐心和體諒。通常來說,豐富的壓力應對策略和資源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滿意度都有積極影響,或者說,在壓力的干擾下,個體在解決戀愛中的問題時更有可能做出不成熟的行為。
我曾經的一個老師和我們討論過一個虛構案例,來訪者是個女大學生,早年常常被父母忽視,通俗來講大概屬於「缺愛」的那種類型,後來離開家讀書,有了一些朋友,也遇到了一個靠譜的男朋友,但是姑娘戀愛之後特別「能作」,所以兩個人的感情並不穩定。姑娘的態度大概是,「我知道他是個好男友,也想好好和他在一起,但是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的老師上課時說,「其實這個女生是有幾個好朋友的,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鼓勵她每五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有三次是去找男朋友,剩下兩次可以讓她的好朋友幫忙對付對付,要不然她自己扛著也忒難受不是么……」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壓力太大需要撒氣兒的時候找個朋友幫忙對付」,大概是一個非常樸素但是也有些幫助的策略吧。那次討論坐在我旁邊的姑娘後來經歷了異國戀,並且在壓力很大時拿我對付過幾次XD
自我分化水平
自我分化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個體能夠在心理層面上獨立起來,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把自己的責任範圍、自己的需求和外界對自己的期待區別開;第二,個體能夠在心理層面上把情緒和理性區分開,不容易受到情緒的驅使而做出過激行為。通常情況下,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在處理感情問題的時候會更成熟。
舉例來說,關係中的一方發起指責,「你怎麼這麼懶,水池裡都是沒刷的碗!」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伴侶可能一下子就被這份指責卷進去了,然後情緒上頭,立刻做出一個同樣火爆的回應,「你憑什麼說我啊,吃完飯你不是也沒洗碗么,憑什麼就非得是我洗啊!」(這個反應就是赤裸裸的「防禦」呀。)相反的,一個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伴侶則會意識到,對方今天似乎特別累,或者心情不太好,所以看起來脾氣有些暴躁,「對方發火只是一個單方面發起的行為,並不必然意味著我做錯了什麼」,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可能也還是會有點兒窩火或者不爽,但是理智上可能會知道這件事兒需要稍微謙讓一下,所以不會回擊,反而有可能安撫一下,或者給一個比較溫和的回應,比如,「好啦好啦,別生氣了,我這就去刷碗,你看我多乖~」或者,「你今天看起來有點抓狂呀,發生了什麼?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比如刷碗?」當然,這個例子只是我編的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如果一方總是發火指責的話,另一方的一味忍讓也許並非上策,這段關係可能需要做出更多調整。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個因素並非各自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一定是相互關聯和影響的,每個人、每段關係都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儘管關係中的我們和心理學科研者們都在試圖抽絲剝繭,解釋親密關係中各個變數的關係,但是不可否認,渺小平凡的我們在這個話題面前所知甚少,我們心存困惑,保持好奇。
我也認真思考了提升戀愛成熟度的方法,以下方案供參考:
培養成長的心態
就像是我在列舉關於依戀理論的研究發現之後提到過的,關於「我是誰,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擁有「成長的心態」的人會相信——我之前的經歷和體驗並不能定義我在當下關係里的狀態。我可以選擇經營一段親密穩定的關係,可以選擇變得更加成熟,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我都有機會去實現自己所期許的可能性。
同時,當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相比於「我們註定不合適,我註定不會幸福」的念頭,也許更加成熟的想法是,「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合作去解決他,我可以試著為他改變一點點,他也可以試著為我改變一點點,試試看總歸是好的」。
「成長的心態」並不是說「兩個人要『強行』在一起」,如果真的覺得不合適,相信分手是最好的結局,也可以用成長的心態選擇分開,比如,「我們已經試過了好好在一起,不過效果並不好,這個過程讓我有所收穫,現在我相信我最好的選擇就是放下這段關係,開始下一段旅程,我想好了,我知道自己會一直朝著想去的方向前進。」
自我表達練習:第一人稱陳述(I-statement) 積極傾聽
在我看來,這個練習既是溝通模式的模版,也可以給個體的自我分化提供一點積極的暗示。
第一人稱陳述的模版很簡單,就是用「我」開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的時候,我感到……,因為……,如果可以……我會覺得……」順著之前那個刷碗的例子說下去,當兩個人都平靜下來的時候,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就可以說,「我覺得你剛才看起來心情不太好,說話聽起來有點兒沖,我感到被嚇了一跳,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我父母就總是吵架,然後我的心情就有點低落,我有點擔心以後咱們也會這樣,不過我還是會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稍微讓著你一點兒,我希望你以後可以少發火兒,如果這樣的話,我會感到更加安全,更加踏實。」
積極傾聽則是對第一人稱陳述的反饋和鼓勵,比如,發火兒的一方可以回應,「嗯,我聽到你在向我表達你的心情,剛才我生氣的時候,你感到嚇了一跳,還想到了小時候的事兒,所以你會擔心我們以後會吵架,你希望我能情緒更穩定一些,這樣你會更放鬆、舒服。」簡單來說,就是真誠地、不加評判地將對方提到的要點複述一下。複述之後,可以開始用第一人稱陳述繼續對話,比如,「當你坦誠地對我說你的想法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因為我感受到了你對我的信任和包容,我願意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我為自己剛才發火兒向你道歉。」
這個簡單的練習前幾次做會覺得有點兒傻,有點兒尷尬,不過確實是有效的,至少美國的一些婚姻家庭諮詢師會在諮詢里指導來訪者做這個練習,並且鼓勵他們回家之後多練。養成習慣就會顯得不生硬了。
正念冥想練習
正念冥想練習的目標是實現更好的壓力管理。
此處的「冥想」和宗教里的冥想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對宗教不了解,所以沒法具體解釋。正念冥想,mindfulness,最初的用來給一些住院病人做的練習,這些病人往往需要忍受一些軀體的疼痛,而做這些練習可以幫助病人們調整自己的情緒,雖然不能減輕痛苦,但是可以讓病人的主觀感受好一些(我個人理解為對疼痛的承受能力增強了)。而且,近些年來腦成像的研究比較熱門,發現長期堅持正念冥想對大腦皮質厚度有影響。
正念的任務是,以非評判的、接納的方式去主動察覺自身的想法、感受等。比如,我躺在床上,主動感受身體的各個部位,注意到肩膀有點酸,肚子有點餓,同時,我不去評判自己的感覺「好」還是「不好」。我主動去感覺,我全然接受自己的感覺,這就是正念的基本要點。
我對「正念冥想」這件事情沒有太深入的了解,也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為了避免誤導,就此打住。
據我所知,清流(庄曉丹)對正念冥想很感興趣,也做過一些相關的臨床實踐,如果大家對此有什麼疑問,相信她是可以考慮的求助資源。PS. 目前沒有利益相關,以後不一定XD
平時對親密關係的經營與維護
我個人始終相信,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功夫下在平時」,比如年輕時候的學業,比如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也比如,我們的親密關係。一方面,我們願意努力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於是可以在關係遇到問題的時候以成熟的方式去探討和解決;另一方面,我們同樣需要在問題出現之前去經營和維護親密關係,讓它更加安全穩固,更禁得起考驗。
這是我前段時間寫的一個回答,其中提到了一些維護親密關係的方法和衝突管理的策略,供大家參考。另外,我個人還很喜歡這本書:親密關係(第5版),可以讀一讀,也許有幫助。
還有一些特別的內容想要和分手後的你分享:
我前幾天回答了知乎圓桌「看不到的戀人」的兩個問題,其中一個關於異地戀團圓之後的不適應感,另一個關於如何在親密關係里做自己。一些知友在評論區留言,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或傷痛或甜蜜,有人說「如果早些意識到這個道理,是不是就不會分手」,還有人說「我確實存在這個困惑並且感到不知所措」……
我在查找關於「戀愛成熟度」(relationship functioning)的研究時,恰好看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題目叫做《我再也不會談一場那樣的戀愛了:分手後的個人成長》("I"ll never be in a relationship like that again":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研究者調查了92名分手不久的本科生,很多接受調查的人都提到了分手這件事所帶來的積極意義,比如:發現自己能夠承受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因此更自信了;發現自己一些情緒被分手觸發之後,對情緒的感知和表達更加敏銳了;關於親密關係,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態度了;也有人提到從過去的感情中學習到了一些溝通方式;另外一些人提到,分手之後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家人、朋友是多麼地溫暖和靠譜,打算在今後的關係中適當聽取親朋好友的建議,還有人因為分手發現了學業和事業的重要性……
摘錄原文如下:
More interesting are data indicating that self-reported growth is common following breakups, with participants reporting five positive changes on average that they think may serve to improve their futur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更有趣的是,數據說明,分手後有所成長是個普遍現象,受訪者們平均每人說出了5個自己可以做出的、能夠促進未來戀愛關係的改變。
分過手的你會怎麼描述分手帶來的成長呢?單身的你能為下一段關係做出的改變是什麼呢?
以上,祝福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個成熟、豁達的伴侶,擁有一段安全、快樂的親密關係。
@在焉說的很完整了,我來補充一下吧~
1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的發展。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成不成熟,決定了一個人的邏輯緊不緊密,判斷正不正確,衝動行為的多與少。前額葉皮質一般是在25歲才發展成熟。所以年輕的時候在感情上比年紀大了以後更加衝動是有生理原因的,而不是單單的經歷多了。例如,當你的前額葉皮質發展成熟以後,你再看瓊瑤電視劇會翻白眼。噢不是,你會比年少時冷靜,不會隨意講出我要分手,你滾出去這些傷人的話。
2 男尊女卑的思想(Rigid Gender Roles)
在傳統的夫妻行為心理治療(Traditional Behavioural Couple Therapy )里,越符合男尊女卑思想的人越難有治療效果。
其實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如果有人認為男人理所應當如何而女人又理所應當如何,他自然很難看到問題的所在。
3 原諒程度(Forgiveness )
在問題里如果有一方是比較容易原諒別人,這樣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會比兩方都不容易原諒他人的情侶更容易解決問題。
其實很多情侶會忘記了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尤其是小事情上,就是原諒他(除了家暴等嚴重行為)。例如伴侶又把襪子扔地上了,這時其實你可以選擇不發火,而是原諒他,順手把襪子撿起來扔進洗衣筐里,這樣就少了一個吵架的理由了。
溝通模式的補充:
1 傷人的標籤 (Labeling)
如果你在發生問題時,例如你的伴侶又雙叒叕忘了把襪子放到洗衣籃里或者他(她)又雙叒叕忘了帶護照登機,無論你在當下多麼氣惱,千萬不能說出:懶人!笨蛋!這種詞語。(除非你是用溫柔又寵溺的語氣說什麼小懶豬,又把襪子亂丟吼~或者小笨笨你又忘記旅遊帶護照了)你只要回想一下當年你爹媽叫你蠢豬你有多傷,你就明白你同樣不應該這樣叫你的伴侶了。
2 一概而論(Over-Generalizing)
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很多人會忍不住用上"你總是" 或者 「你從來不" 這些詞句。而另一方頓時會覺得好委屈。例如,女孩說:「你總是陪你兄弟不陪我!」 男朋友會看不到真正問題的所在,會關注到「總是」 這個詞上。這時,男孩會說:「我上周六不是推了和兄弟看球賽陪你了嗎?"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情況,不要用上類似總是這種詞語,可以嘗試說:「 我覺得和你呆在一起的時間很開心,我想你多花點時間陪陪我嘛。" 這時男孩會(多數會)看出來問題所在-啊!原來是我陪少了女朋友了。
3 錯誤的「讀心術」 (Mind-Reading- Negative Attribution)
我們或多或少會揣測別人做事情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一直揣測你伴侶做一件事件的動機,比如他買花給我是因為他想哄我開心而不是愛我,他吃完飯不收拾碗筷是因為他不體諒我做家務的辛苦而不是因為要趕去繼續工作。 這樣錯誤的揣測會增加不必要的矛盾。
希望這幾點能幫到大家噢!
參考資料:
Karney , B. R., Bradbury,T. N. (2010).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N.Y: W. W. Norton Company Inc.
la Bel 在加拿大攻讀心理學。
有關於入門心理學,情侶/夫妻心理學,衰老心理學,注意力集中,以及溫哥華旅遊/留學的問題歡迎到我的值乎提問。
歡迎閱讀我其他回答:
感謝大家8k的贊 看看我單身時的生活-單身女性的是怎樣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14428/answer/62254828
窮養的女孩和富養的女孩的區別在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93377/answer/170694736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93377/answer/170694736
技術回答,乾貨!-用心理學和營養學告訴你女性如何延緩衰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98056/answer/223840740#
吃很重要!由住在溫哥華的吃貨我推薦-來溫哥華旅遊不可錯過的美食: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998406
經歷吧
主要是戀愛經歷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很有道理的
我覺得戀愛中各種問題的解決,甚至包括分手,都不一定關乎愛不愛,而是由己及人的體諒。
相互包容和體諒是任何一段感情的良好基礎,如果凡事都總是以自己利益出發,兩個人總會無法磨合的。
簡單來說兩句話:
開誠布公,互相坦誠。能好就好,不行拉倒。
一直覺得戀愛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其實和戀愛相似,特別親密的好朋友,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相處等等,都是親密關係。所以很多人說戀愛狀態取決於原生家庭,而處理這些問題,原理都是有其相似之處,歸根結底是對一個人生活能力的本質考驗。
在談戀愛之前,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嗎?有為之付諸實踐嗎?
有什麼健康並且自己能力範圍內負擔的起的愛好嗎?就是那種一想起來眼睛都會發光的愛好?
有思考過自己的生活要怎麼負擔嗎?自己的衣食起居、父母晚年、孩子養育這些問題考慮過自己怎麼負擔嗎?
你經歷過多少困難?你又是怎麼面對的?以後你覺得自己可能會遇到哪些困境?你有信心面對嗎?
這些問題看起來和戀愛無關,只是我一直認為,現在的兩性關係、親子關係等等的親密關係中,託付心態太嚴重。男男女女都渴望在談戀愛時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或者是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於是患得患失。
他沒有給我打電話怎麼辦?他家買不起房子怎麼辦?女朋友經常和別的男生聊天怎麼辦?大部分人在戀愛中的不成熟,體現在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容易因為對方的一些小舉動自己的心就被牽動。於是很多人說我沒談戀愛的時候都很開心,一談戀愛就失去了自我。歸根結底是內心深處無法完全自我負責,找不到讓自己的人生完全自洽的方式,所以受到百般折磨。
所以解決戀愛中不成熟的方式是什麼?
培養自己的情緒穩定性,堅定自己對解決困難的決心,自己思考自己人生的難題。去進行耐力性運動鍛煉體力和情緒忍受力,去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來應對世界的殘酷……
而這些,我認為對所有親密關係都是有效的。
我覺得是過往戀愛的深度。
一個人,只有和另一個人,經歷長時間親密的磨合和相處,
才能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可以承受什麼,承受不了什麼。
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多戀愛。那種親密的互動,和父母朋友之間的,全然不同。
我從16歲開始交男朋友,最長的戀愛五年,最短的半年,
有時候跟別人開玩笑說自己情路坎坷,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
可是另一邊我暗自慶幸,多虧了這十幾年,我才有更懂得了自己。
戀愛是個哲學題啊。
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怎麼可能處理得好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呢?
尤其是長久穩定的感情,會讓你一點一點剖開你自己的內核,看見自己的明暗。
許多方法論不外如是,但是每個人都特別每個人都不同。
小孩子要吃十幾年米飯才能長成大人,戀愛也要經歷許多才能成熟。
就去戀愛吧。把你的好脾氣壞脾氣缺點優點都暴露出來,總有你意想不到的。
由這兩個人的成熟程度決定,戀愛不是小孩子的遊戲,是大人才能玩的。
人的成熟程度,就有很多維度了,一條重要的,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有心理動力學語言中的內在客體的概念,就是說,我在想得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但是現在還有更為長遠考慮的選擇,必須要放棄滿足當下的需要,我想到那個長遠的目標就覺得,我現在可以忍受當下需要不被滿足的難受。而親密關係這個東西,需要的是兩個人將對方看得很重要,努力去滿足對方的需要,同時自己也能從中獲得滿足,而不是感到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自己吃了虧一般。
由對方對成熟的定義決定。
就像吃牛肉,有人要三分,有人要八分。吃炒青菜,有人要有嚼勁兒有脆感,有人要軟糯糯。
處理分歧也一樣。有人覺得冷靜一段時間是成熟,有人覺得馬上當下低頭是成熟,有人覺得不過夜把事兒摘清楚是成熟。
所以,問對方吧,ta要咋就咋。
閱歷不同會對解決問題的方式產生分歧,各自的成功經歷也會導致看法不同。
然而如果是解決生活問題倒還好說,解決情感問題就很難用成熟去判定了。
所以如果是遇到感情糾紛,建議不要用「成熟」去定義,不要讓自己先站到「正確的角度」這個立場上。盡量不要帶上個人情緒去看待問題。
哇,好bug的問題,什麼是成熟的標準,戀愛中成熟真的重要嗎?我覺得最關鍵的因素是,是不是太愛了,太愛了你就會過分關注自己或者是對方,少了情侶之間應有的留白。
一句話,越不愛,處理起來越成熟。說不好還能玩出套路來哦
原生家庭的環境,如果從小對父母之間處理矛盾的方式耳濡目染,儘管長大一點可以審視父母的一些做法,尤其是看不慣的,但在自己戀愛出現矛盾時有時候還是會不自主的採取以前父母的做法,明知不可取而為之,對另一半來說,自己就沒什麼成熟可言了。
讀的書,書的類型,讀書多少。這個主要是通過讀書可以體會不同的人生經歷,而且往往書中有很多具體的心理活動描述,這對於與另一半發生矛盾時換位思考挺重要的,弊端是覺得對方不可理喻,無理取鬧的時候,明明知道對方的訴求卻不想滿足。
戀愛經歷,經歷過往往考慮問題更全面,這個應該適合大多數普通人,自私和IQ高的忽略。
想起來別的再補充。
好多人覺得是經歷啊……
確實有些事情,知道是一回事,經歷過是另一回事;
但是有些事經歷過是一回事,經歷完了是否能成長是另一回事;
在戀愛中是否能夠成熟的解決問題,取決於情緒自控力、邏輯思考力、獨立的人格。
簡單的說,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界限在哪,知道什麼時候放手,重點是該進能進,該退能退,該放的時候能放得下……。這個就厲害了。反正我覺得我做不到。荷爾蒙一上頭,智商再高都喂狗。
情緒自控力和邏輯思考力必然是足夠多的閱歷累積出來的,但足夠多的閱歷不見得就能成就情緒自控力和邏輯思考力,還需要在經歷的同時,不斷的思考,修正,提高,練習……好東西沒有白來的。獨立的人格么,基因、教育、環境……多種因素影響。
而且這三種能力的相加,幾乎可以成熟的解決任何問題了。畢竟不涉及到感情,問題就簡單多了。
原來愛情的世界很大,大的可以裝下一百種委屈
簡單粗暴的回答就是雙方思維,簡稱腦子
我認為吧,有過戀愛經歷的人比沒有戀愛經歷的人更會處理戀愛中的矛盾,畢竟有經驗了。但是對於同樣經歷的人,比如說都是彼此初戀,兩人的性格也會不同程度影響解決戀愛矛盾的方式,而且雙方吵架總會是性格軟一方妥協,然後就是在不斷的矛盾中成長,慢慢總會找到最好的解決方式,找到一種雙方都很適應的相處模式。最後,交流,一定要交流,我們的嘴巴不只是讓我們說出傷人的話語來的,它也讓我們表達自己的愛意。
大概就是失戀或者變冷淡一次吧
親密關係的時候其實就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
等到熱度消散的時候再回頭反思一下
就會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
然後恍然大悟忽然開朗變的成熟
親歷。。。。
1.情商。
可能你喜歡約會出去玩耍,你喜歡宅在家裡。情商高的情侶就會理解到對方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習慣不同,就會一定程度配合對方步調。
2.性格。
一個性格強勢的女生和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男生是不合適的。性格強勢的女生覺得就該聽她的,大男子主義的男生覺得他說了算。性格就是一個慣性思維,不是說一兩天能改掉的,剛剛說的這對情侶就很會根深蒂固的覺得自己說了算,要聽自己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性格缺陷的,性格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兩個人是可以磨合的,性格缺陷一旦成了致命弱點,對方是忍受不了,戀愛是會崩盤的。
3.相愛程度。
愛一個人就會怕失去他,就會願意為對方改變。如果一個人總是忽略你的感受,我想他可能沒那麼愛你,沒那麼願意遷就你的小脾氣吧。
兩個人生活環境不同,思維和生活習慣肯定不同。一個對世界有好奇心的人,一個願意改掉自己缺點的人,一個覺得兩個人的關係是會磨合變好的人,一個具有成長思維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就是對的,他會願意了解對方的想法,是會願意做出更利於關係的改變的。
當事人的成熟程度可以直接決定解決問題的成熟程度
取決於談戀愛的次數、遇到的渣男/女的概率
愛的深淺。
推薦閱讀:
※你認為異國戀中最考驗人的是什麼?
※總是擔心男友突然不喜歡自己了怎麼辦?變得越來越沒自信了。姑娘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科研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很容易精力枯竭,如何調整自己不辜負異地的戀人?
※我不是同性戀卻兩次與同性有了非同尋常的關係,我該保持這種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