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好的行為藝術家呢?

在中國當代感覺行為藝術並不是特別普及,只有少部分高校開設有行為藝術的課程,那麼在當代中國有哪些行為藝術的牛人呢?


有時候你對抗命運的方式,就是盡量去做荒謬的事情。

▲何雲昌,石頭英國漫遊記,2006-2007

(首圖真是太美了XD)

張洹

1992年,在中央美院油畫系進修的張洹搬進了大山莊。這座位於北京東三環和東四環之間的小村莊,支離破碎,破敗不堪,充滿著垃圾和工業廢品,卻住著一群窮困潦倒的詩人、搖滾歌手和藝術家。


他們將這個破村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並有儀式性地給它起了「北京東村」這個名字——與大洋彼岸知名的藝術空間紐約東村遙相呼應。還規定了「誰要畫畫誰就是傻逼」、「寫歌有旋律是可恥的」諸如此類的綱領,實在是有點可笑。可是又怎樣呢,都是躁動到無處安放的青春。

▲北京東村一景

在這裡,張洹認識了榮榮、左小祖咒、馬六明、段英梅等人。彼時彼刻的他們,窮的只剩下自己的身體,可是有一肚子的不滿和聲音需要發泄啊,於是只能利用僅有的身體,做著那個時代最荒唐的事。

▲榮榮鏡頭下的東村藝術家

1994年,東村藝術家群體合作了第一個行為藝術《12平方米》。張洹全身赤裸,塗滿魚腥和蜂蜜在僅有12平米的公廁里待了一個小時。期間,蒼蠅叮滿了他的全身,爬進了鼻子,鑽進了耳朵。作為攝影師,榮榮的照片恰到好處地記錄了這一壓抑而又有些令人作嘔的場景。

▲張洹,12平方米,1994

作品的寓意顯而易見,這12平米的空間,就是張洹全部的生活空間,同東村外邊那個繁華的北京城形成鮮明對比。一種詭異的荒謬感,呼之欲出。


真正能體現大家訴求的,是一個叫《原音》的作品。在現場,宋東讀著一本無字的書,馬六明喝了很多很多酒,然後最終憋了一泡很久的尿,左小祖咒對著夜空吶喊,榮榮用閃光燈近距離地拍攝一根蠟燭,一直一直閃光,直到蠟燭滅了,但是相機里沒有裝膠捲。


「我們需要說出來這個聲音,需要釋放出來。」那個時候,沒有畫廊,沒有收藏,更沒有買賣,他們只是以藝術家的名義,做著徒勞無功而又最純粹的事。


再後來,張洹學會用狂暴野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說把自己用鐵鏈捆綁著吊在房頂,用輸血管將鮮血滴入地面上烤灼的托盤中。


當然,相比於這些猛烈的行為,我更喜歡他偏向於沉默的反抗。《為魚塘增高水位》是張洹出國前做的最後一次行為藝術表演。他邀請了40位來自社會底層的農民工,讓他們裸身站在魚塘里,先是排成一條線,再是自由走動,最後就那麼直挺挺地站著,用他們的身體妄圖將魚塘增高一米。

▲張洹,為魚塘增高水位,1997

簡直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行為。但不知為何,它讓我想到了毛姆《刀鋒》里的一句話:「一顆石子落入水中,這個世界就會因此不同。」即使無意義,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

謝德慶

在中國許多行為藝術家的眼裡,謝德慶簡直就是他們的神。


1974年的一天,美國費城附近的德拉瓦河上,謝德慶從一艘由台灣開往美國的貨船上向下一跳,開始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藝術家生活。


然而藝術的大門並未就此向他打開。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謝德慶一事無成,焦慮的他每天晚上都在住所來回踱步,不知道該做什麼樣的藝術。就在這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一個想法突然擊中了他——「這個思考和度過時間而什麼都沒有做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我不需要再做什麼,實際上我已經在做了。」


觀念轉換之間,藝術的意義就確立起來了。
於是,他開始了他的「做一年」計劃。

一年內把自己囚禁在籠子里,期間不與人交談、不閱讀、不寫作、不聽收音機、也不看電視。


一年內在戶外居住,期間不進入任何建築物或遮蔽物。


一年內用一根8英尺長的繩子同另一位女藝術家綁在一起,期間不論何時何地都在一起且不能做身體上的接觸。


一年內不做藝術,不看藝術,不寫藝術。

▲謝德慶,籠子,1978-1979

▲謝德慶,室外,1981-1982

▲謝德慶,繩子,1983-1984

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做一年」作品,是《打卡》:一年內每隔一小時打一次卡,一天內打卡24次。8760個小時,8760次打卡,時間就這樣被極度地物化了。謝德慶特意在打卡機旁安放了一台攝影機,每打一次卡,攝影機就攝入一畫格。每一天壓縮成一秒,一年就是6分鐘。

▲謝德慶,打卡,1980-1981

後來他將膠片展出,掛滿了整整一牆。每張膠片都是那麼相似,又都是那麼不相似。當它們集結在一起的時候,時間以一種靜態的方式集體展出,充滿著詭異的感覺。

▲「打卡」展覽現場

啊,看吶,可這不就是我們的一生嘛,重複地做著一件事,重複地看著一個人,重複地說著一句話。這大抵同希臘神話中那個因觸犯神威而被永久放逐的西西弗斯類似,生命唯一的意義就是把從山頂滾落的石頭重新搬回山頂,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歇。或許,這就是生活。

啊昌

「啊昌」這名字,很容易讓人想到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抑或《悲情城市》,裡面的主人公都叫著類似的名字,阿遠或者阿雲。


不過,啊昌的行為藝術作品,卻比電影來著猛烈決絕得多。1998年發表第一件作品的時候,啊昌已經31歲了,他把自己塗滿水泥,不停地撥打切斷電話線的電話30分鐘,而撥出去的電話號碼是都是隨意編造的。作品的名字叫《預約明天》。

▲何雲昌,預約明天,1998

而後的作品則帶有更加悲壯的氣息。1999年3月,啊昌在雲南梁河做了《與水對話》。他用吊車將自己倒吊起來,放到河中央,在胳膊上刺了兩刀,血不停地往河裡流,同時他試圖用到將河水分成兩半。整個過程持續了90分鐘。

▲何雲昌,與水對話,1999

2001年,《摔跤:1和100》。啊昌同100個民工輪番摔跤,被摔倒了一次又一次。最終,啊昌勝18場,輸82場。


2001年,《槍手》。啊昌將自己綁在一根52米的鐵鏈上,鐵鏈的另一頭掛在汽車上固定,雇了兩輛消防車,將水槍對準自己,在強大的衝力下他與消防車和高壓水槍對峙了30分鐘。


2002年,《天山外》。啊昌赤裸著上身,在雜草叢生的戈壁灘上試圖推動正在爆炸的一件水泥構造物。在爆炸的瞬間,啊昌在牆的另一邊竭盡全力地推著牆,與爆炸的力量相對峙。


2004年,《鑄》。啊昌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由水泥鑄成的狹小密室內,獨自面對持續的黑暗、恐懼24小時。

▲何雲昌,摔跤:1和100,2001

▲何雲昌,槍手,2001

▲何雲昌,天山外,2002

▲何雲昌,鑄,2004

我已經不忍再往下寫了,啊昌的作品,基本上都帶有身體的衝突與對抗,以至於20多年來,行為藝術在他身上留下了兩千多道疤痕。評論家很容易看出啊昌行為中的訴求,身體的反動、權力的對抗,無一例外都是徒勞無功。但是啊昌說:「這些都是我個人徒勞的努力,但在某種層面上說,我達到了為所欲為的自由程度。」


同謝德慶一樣,啊昌具有一種聖徒的精神,抑或更甚。

哦對了,啊昌的名字叫何雲昌。但其實無所謂,無論是啊昌還是何雲昌,都不會有多少人記得。儘管我覺得,他在做一些極其牛逼的事情。


完。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有別(youbieart),有關藝術與考古。


蒼鑫、張洹、宋東、馬六明、何雲昌這些人除了行為還搞點別的藝術形式唯獨謝德慶只做行為,而且時間跨度很長動輒一年以上,甚至有幾年不做藝術,一點兒與藝術沾邊的事情都不做


龐麥郎


大同大張



何雲昌,上周去今日美術館看了他的行為藝術展《啊昌》。他的作品都獨立,又完整。呈現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切入現實的例證,許多作品都在影響著藝術潮流和年輕一代。下圖是《海飲》


朱昱《獻祭》,這個爭議比較大,吃自己的死嬰,還有什麼人腦標本之類的,好不好就不知道了,只是知名度確實挺高的。
張洹,央美進修的,學畫畫那會兒聽老師提的多,好像在美國混的挺開的。
謝德慶,台灣的,我個人覺得他的行為都散發出濃厚的生活的壓抑啊,一年在一個房間里和一小時打一次卡,還有和一個外國的女行為藝術家的用手銬捆在一起生活一年,像連體嬰一樣,但是不能有親密接觸,話說有次那女的忍不住想跟他發生關係,被他強硬拒絕了,一年之後,解了手銬後,他倆的想法都是再也不想見到對方。挺佩服這個人的。
還有一個台灣的行為藝術家,忘記叫什麼名字了,但是有一個他的行為讓我印象深刻啊,看的時候真的是肚子餓的不行都沒有了吃東西的慾望了,就是他脫光了衣服在一個白色毛毯上拉屎,最後拉出了一個繁體的愛子,也是虧他做的出來,他的Diao老是在鏡頭下晃來晃去,擾亂我視線。還有一個就是在手臂上畫了愛心,然後讓路人用煙頭在這個愛心區域內燙他,還是大熱天的,最後都化膿了。個人覺得這種行為藝術挺非主流的。
左小詛咒也做行為,為無名山增高一尺他和張洹都有份。
之前看紀錄片看到九十年代的一群年輕人做的行為,有政治敏感性,我感覺就是一坨狗屎,和現在的無腦憤青沒嘛區別。

我們學校現在還是有部分人在做行為。忘了名字了。

個人其實對行為藝術沒啥感覺,所以說的比較不專業,只是上過課,就好玩來答一下。


第一個想到的是雷闖。。作為一個公益人他不是藝術家,而他的行為確實很像行為藝術,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和改變部分地區的現狀。


藝術家 張洹 不過他現在已經不做行為了。


前面的答案大多說的都是一些已經在國內國際成名,作品成為經典的藝術家。

下面補充幾個青年行為藝術家。(由於近幾年當代藝術作品越來越多地趨於項目化,很多藝術家的項目中也包含行為,或藝術家的創作形式比較綜合,故答案只簡單介紹藝術家的行為作品。)

高元 或原/圓/緣/員/園/袁……(任何高YUAN都是他)

1981出生,早年做行為作品比較多,現在主要從事當代藝術策劃工作,在青海西寧運營一個非盈利獨立藝術空間「西寧當代(XCAS)」,作品涉及現場、裝置、影像、行為等領域。

高元在衍書社

《藝術使人跌倒 Art Make You Fall》

藝術家在展覽入口處的地面塗滿清油,並貼之標示:小心地滑。

高元的影像類作品《老王》、觀念作品《當人們注視著滿月》都很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

至於我為什麼要把他放第一個呢?因為我喜歡hhh(一個忠實粉絲的心聲)

刮子(劉成瑞)

1983年生

劉成瑞

早年比較知名的作品有《一根飛往威尼斯的一根羽毛》、《兩條河》、《刮子移土》…為什麼不放圖呢,因為圖不好找,大家感興趣自己去搜。

2015年至今有個展《一輪紅日》、《懲罰驕傲》,最近是和其妻董金玲(也是一位藝術家)的《悲傷》。

《一輪紅日》

《懲罰驕傲》

高元和刮子同是青海藝術家,感覺他們身上有點相像的地方,就是面對生活的狀態極其強悍,內核都是硬邦邦的。(個人理解)

何利平

八零後,八幾年我不曉得,著名的「沙灘哥」。

《給我兩平方米,我會把它做成沙灘》

這是2015年「重要的不是身體——九天多媒體現場藝術季」中何利平的作品,一時間被網友們熱情地呼道「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成功實現了當代藝術與大眾的親切互動。(我覺得這是當代藝術中特別重要的部分)

另外我比較喜歡的何利平的作品還有《16分46秒》、前一兩年的駐村項目(我忘了標題了,作品做得巨幽默)、MC系列和在西寧當代駐留時做的《一斤酥油摔》。

視頻封面何利平《一斤酥油摔》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一斤酥油摔》

藝術家在青海西寧買了一斤酥油,用它不斷將自己在西寧的街頭滑倒。

還有好多想介紹的,今天時間不夠,占坑有時間來補充。謝謝大家!


段英梅


謝德慶,《做壹年》


結婚好便宜噢...對吧,親愛的(?? . ??)


沒人提Yoko嗎


謝邀,沒有。


推薦閱讀:

數個世紀後的藝術史和思想史中,是否會出現其他辭彙指代今天的「現代主義」?
是因為攝影技術的出現才使現代繪畫藝術演變成現在的模樣么?如果沒有攝影,還會有塞尚、畢加索等的出現么?
有什麼比較好點的關於中國現代、當代藝術的書刊、雜誌或文章推薦嗎?
藝術是為了什麼?
有沒有你最喜歡的藝術家要向大家推薦的?

TAG:藝術家 | 行為藝術 | 現代藝術 | 藝術史論 | 畢加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