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少有書法家練習宋體字?
竊宋體字很好看,看過宋代大家寫的宋體字,覺得非常霸氣,很有張力。但近乎沒有見過有人練習寫宋體字的。真的沒人練嘛?不屑?還是我見識淺不知道
因為宋體字是木版印刷中發展出的字體,橫劃細豎劃粗是為了適應木板的紋理——橫劃是長的連續木纖維,不易斷,所以可以細一點;豎劃全部是短截的斷紋,所以粗一點不易脫落,橫劃的一端刻得很大也是為了在長時間印刷過程中耐磨一點。這樣做是為了讓木刻版能用得久一點,是「印刷體」,不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書法」,寫是有人寫的,但那是為了做出印刷體的效果——比如在寫廣告、標語的時候。
因為那些書法家水平差。真正宋體字寫的好的人完全不鳥這些什麼「書法家」。嫌丟人!
應該說勤勉是成功的充分條件,才氣技藝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早在山西時,就有很多人誇獎令_計劃字寫得好、口才好、文章好。一份1975年9月13日發送的共青團平陸縣委員會文件顯示,作為擬稿人,令_計劃至少會寫正楷和仿宋以及行書三種鋼筆字體,均非常工整漂亮。他手寫的稿件近十頁,筆跡絲毫不亂。
宋代書法家寫的就是宋體字?
書法審美注重天然意趣,和宋體字的機械之美是兩碼事。
因為太簡單。
習書伊始,多用隸書篆書入門,因為這兩種書體相較行楷變化少且簡單,而宋體則是一種被傳統書法拒之門外的字體,連初學者都看不上。
宋體的出現是為了配合印刷術而非藝術,製作模子的工匠只需保證字方正呆板即可,人人可寫,字越呆板越僵硬越好。而傳統書法藝術往往需要「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般的靈動飄逸。
首先,宋代書家沒人寫宋體字,其次,宋體字藝術性不強,節構機械呆板。說不好聽點就是除了齊整點沒有一點審理價值。
宋朝書法家就寫宋體?那麼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人的字都可以稱作「唐體」了嗎?
接下來我說的也是民間傳本,並不一定符合事實。
傳統(民間)說法,宋體和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又臭名昭著的人物有關,秦檜。對,就是那個莫須有害死岳飛的秦檜。
徽欽時期,秦檜還是一個負責處理政府往來公文的官員,在公文來往中,秦檜發現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公文字體不一,很不規範,處理起來很不方便。他便利用公務之暇,潛心研究漢字。在汲取了前人書法精髓的基礎上,尤其借鑒了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字後,創造出了一種新字體,這一字體端莊大方,橫平豎直,整齊劃一,簡便易學。秦檜創造的這種新字體得到徽宗的高度重視,命其製成書寫範本,在全國推廣,並要求各地官府統一按秦氏字體書寫公文。秦氏字體很快普及,並且被後世繼承下來。應該說,這種字體在文化傳播中作為最容易被識別、接受的主流字體,為漢字的閱讀、書寫、普及、傳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這麼說來,宋體該叫做秦體的。畢竟他是這個字體的主要發明人和創造者。那麼問題來了,我國曆來重視名節,讓這麼個大奸賊伴著他的書法名聲流芳百世,那豈不是文化人的最大尷尬!就像趙孟頫作為趙宋後裔而入元為官,他寫的清新飄逸的字也成了「媚俗」,更遑論秦檜這等陷害忠良的大奸賊!他還有臉寫字?他還有臉創造字體?他還有臉流芳百世?玩去!
而且,秦檜也不是第一個被「雪藏」的,「宋四家」蘇黃米蔡,其中的蔡是蔡襄,但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這是後人把原居其中的蔡京換成的蔡襄。原因嘛,蔡京人品官品有礙!
當然,字體叫什麼名與本題無關,上面說的跑題了,且不理會。
為什麼以宋體著稱的書法家很少?或者說未有所聞?竊以為,書法的功能在於審美需要,不論是楷行隸草什麼字體,在書法創作中都傾注了書寫著的感情、意識在其中。而欣賞書法作品的人也極少是以吸收學習其書寫內容為主的。我作為一個文學初學者,讀顏真卿書法版《祭侄文稿》費那麼多勁,甚至有的字都不認識,何苦來哉?相反,我作為一個書法學習者,哪怕我暫時不理解這篇文章的文字語言,那也無妨啊,因為我主要學習的是其審美語言。
而宋體字作為一個漢字傳播載體,恰恰相反,它能夠承載最大量的文字語言,而其審美語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宋體字學習、書寫難度並不大。有沒有宋體字(推而廣之,包括仿宋字)書法高手?肯定是有的,除卻前面有答主提到的令狐大人,在鉛字、激光印刷普及之前,政府行文、老師出試卷等都是用的鋼板油印,手刻鋼板的,大多數是宋體、仿宋體。
我相信除了中小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這種字體的,畢竟寫起來太慢。因為文字是交流的載體,只要交流通暢,沒有幾個人在意字的好賴。
至於名家,我相信他們也能寫,只是不屑。
(部分內容參考百度搜索)
推薦閱讀:
※《參考消息》報頭中的「考」字為什麼寫作「攷」?
※楷書四大家裡面誰的楷書書法寫的比較好啊,趙孟頫的怎麼樣?
※怎樣理解運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
※想知道這字個算有書法天賦么?
※練字一直沒方向,求大神指點。謝謝!我的字有哪些致命缺點,該怎樣改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