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思想和陸王心學有何異同?


談談目前學習的感受。不當之處還請諸君指正。
兩者皆是宋明道學體系中的巨匠。船山的父親曾從學於陽明門下首科鄒守益一派,在學術上有一定聯繫。
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仍然在道學體系內。
船山是宋明道學的總結者和終結者,有著繼往開來,開闢新天地的意義。
船山為氣學,認為氣為本體,現實世界是實在的;陽明為心學,對於現實世界之實在性缺乏正面之論述,故而人以為其走禪宗路子。
船山有博大精深、嚴密完整的本體論,陽明對於良知這一本體的直接論述則顯得惜字如金,多為指點修行之法。
船山以為道器互體,極重器;陽明認為心外無物,重良知之明覺。
船山以為性相近;陽明以為良知人人皆具,人人皆同。
船山以為人性是日新日成的,不是上天一次性賦予的,因此要不斷存續其善,不要使其有間斷;陽明以為良知乃先驗的、與天理等同的,人人生而皆具有的,因此修養的目標是復歸我們的本性。
兩人都對程朱之知行觀不滿。船山以知行「至密而又大辨」,注重實踐;陽明提知行合一,行方可謂知,然由於未能區分與晦庵知行定義之不同,導致弟子理解產生偏差。
船山著述極為豐富,因此理論極為嚴密,基本無事功;陽明事功較偉,學術著述不如船山,因此體系不如其嚴密。
船山學術,以《周易》為根本;陽明學問,首重《大學》。
船山入老莊之壘,襲其輜,暴其恃,以氣本論破其說,肅清儒學中玄釋之思想;陽明出入佛老,以儒為綱,融匯三教。
船山的歷史解析能力極為卓絕,筆鋒直透人心人情,更以理勢合一論,洞見歷史發展之深層規律,沉鬱宏偉;陽明的政治水平極為高超,能於雲波詭譎中堅守本心,衛護一方生靈。
船山文字胎息古奧,沉毅肅穆,讀來如賞玩殷周金石,略覺晦澀;陽明行文如流水,閑淡雅緻,暗含機鋒。
船山於「七尺從天乞活埋」之絕望中,懷「六經責我開生面」之倔強,讀其文常覺其孤傲、倔強,如嚼薑桂;陽明居太平之世,備嘗艱辛,方得揮灑自如,德純仁熟之境界,讀其文常覺於淡然嫻雅中見其信道之堅,如飲醇釀。
兩者皆是聖賢豪傑。船山認為「未有聖賢不豪傑」,著述時每每思索何以治平天下,即便極度貧窮,依然要匹夫而南面王,為後世賢王提供治平之道;陽明少年時便豪邁倜儻,以馬援自期,平叛定亂,盡顯豪傑本色。
兩者都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而主動選擇艱難困苦乃至令人絕望的人生,都有著倔強、堅毅和自強不息的精氣神。
他們都是元氣淋漓的儒家賢哲。


不敢不謹慎,但仍怕說錯。

坐困半小時,思緒萬千,然所提問題規模太大,還是不說了。

想是題主還未有切實體會,約略有個影響,不真切。此正是發散思維處,但凡抓住一個點,追根溯源,窮至根底,然後發散縱橫,細細味之,收穫頗大。

我也曾經指望,在知乎上找到論文的點子,卻不如切實看書,細細體會,其義自現。想想去年的時候,為了想清楚一個問題,想得神魂顛倒,天昏地暗,突然發現,居然走在馬路邊上了。那個投入的感覺真是讓人幸福。

楊過也是在金輪法王提示要有自己的武學風格之後,思入風雲,竟爾昏倒,金輪稱楊過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高人指點固然是好,那是捷徑,但不下苦功夫,卻是無論如何也做不來的。

很抱歉說了一堆廢話。


過於專業和小眾的問題,問知乎似乎不靠譜。

船山研究迄今還是不夠,推薦你參看唐君毅先生「原教篇」中論船山的部分,以及陳來先生《詮釋與重建》


補:以及,本題是船山先生與陸王心學的關係。而象山先生與陽明先生亦有別,望思之。
謝邀。此問題不能回答。
理由如下:
1.珠玉在前。
2.近覺蒙對心學了解甚淺,不敢妄言。
3.對船山先生近乎沒有了解,亦未嘗閱讀其著作。
4.最近身心狀態頗差,故只做一簡單的補充或某方面的溝通。

雖然珠玉在前,似亦有可討論者。
a.如陽明學以為「本體是良知」至「人或以為走禪宗路線」一段。竊以為
應考慮良知、本心、天理之關係。
2.對現實世界的論述缺乏正面論述的問題,源於先生對理氣問題之觀點畢竟如何。抑或限於文字體例,不能如著述一般討論而導致的缺乏。

b.對良知惜字如金。
竊以為語錄、書信與有所著述不同。先生講良知,多是重發用、重指點。如人有病,醫生只是因病抓藥。

c.心外無物,良知明覺一段。
先生言「心外無物」,重「良知之明覺」。畢竟何為「心外無物」?良知明覺與心外無物之關係何在?

d.知行關係。
先生論知行,其定義似於理學前賢不同。故不能使後人不生疑,此所以為「定義不明」。

e.先生重《大學》,恐受晦庵先生影響。而先生之精神究竟可以以何為本?如牟宗三先生以為屬於《孟子》,與象山先生同之類。如此等討論,究竟應該如何判斷。

f.以儒為綱,容納三教。
竊以為亦可說所容納者,正在於前賢往聖所可以允許的,或其精神可進一步推出的。若只說容納三教,恐終究有「根本不同」之議論。若能將所容納者,與孔孟大學中庸易傳等對照,如前所說,似更完善。

g.無論船山先生亦或陽明先生,都有絕大毅力。我輩為學,若不去培養此種毅力,恐終究不能體會。文本要讀要思索,亦不可以不踐行。


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或啟發。


沒有看過王夫之先生的著作理論,對陽明心學稍有涉獵。
看了前面幾位的答案,覺得我們對兩者應該包容並蓄,各取所長。比如劍琴齋主人說的

船山以為性相近;陽明以為良知人人皆具,人人皆同。
船山以為人性是日新日成的,不是上天一次性賦予的,因此要不斷存續其善,不要使其有間斷;陽明以為良知乃先驗的、與天理等同的,人人生而皆具有的,因此修養的目標是復歸我們的本性。

我認為船山說的人性不同於陽明的良知,良知是知善知惡的,並不是某種需要不斷學習的知識 ;人性是整體概念,而不是根源(指良知)(謬論望指證)。所以兩者不衝突。
至於世界現實性,即通常講的唯物唯心主義,我不認為心學是否認世界現實性的,也不認為其唯心,說其是唯心的大多是曲解或斷章取義了 。
大放厥詞,望諸位不吝賜教~


相同點:都屬於廣義的宋明理學範疇。
不同點:太多了,因為王夫之指責王陽明「姚江王氏陽儒陰釋、誣聖之邪說」,他認為王陽明是逃禪,根本不在儒家範疇之內。僅從知行觀講一下,王陽明的知行觀說到底跟朱熹的大同小異,都是知指導行,而差異無非是獲取知的方法不一樣。而王夫之的知行觀是知源於行,即知只是行的經驗,而非先天存在。


推薦閱讀:

如何祀门、祀户、祀灶?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拋開功利的角度,如何認識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
對於一般人該如何閱讀傳統經典比如 四書 怎樣閱讀才更有體驗 該閱讀那個出版社的書籍。?
何為中正?

TAG:王陽明王守仁 | 儒家 | 心學 | 宋明理學 |